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

合集下载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行政法角度下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一、基本定义在国外,一些学者将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

有的学者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

”通俗地讲,“群体性事件” 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 ;80 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 ;90 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 、“治安突发事件” 、“治安紧急事件” 、“突发性治安事件”;在 21 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产生原因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

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一、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在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族群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互相影响,这些矛盾难以化解,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2.社会风气不良。

一些偏激、极端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会导致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比如近些年来较为流行的“围观”心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网络上的炒作、造谣等行为也是此类事件的重要因素。

3.政府失职。

政府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稳定,但有些政府部门在处理问题上不负责任、效率低下,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群众质疑和不满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风险不断增加。

4.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无意识的、造假的的信息会被广泛传播和炒作,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

另外,网络的盲目跟风和不良信息的过滤不足,也是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群体性事件的对策1.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措施,确保社会稳定,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同时,应积极吸收和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各类问题作出回应和处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2.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遏制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手段。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公德、法律、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完善社会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制度的完善和修订,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的保护,打造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避免一些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

4.加强信息管理。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力度,防止不实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过去事件和问题成功经验的总结,指导其它地区的防范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群体性事件问题与解决方案

群体性事件问题与解决方案

群体性事件问题与解决方案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由于特定因素引起的集体情绪、行为、事件等现象。

这类事件常常涉及众多的个体,具有高度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度。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社会矛盾、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差异、民族、宗教、地域等因素引起的,具有非常强烈的连锁反应和溢出效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问题特征群体性事件具有许多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影响大、形式多样、深层次矛盾复杂等。

1.社会影响大群体性事件通常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不仅表现在影响了参与者的安全、生存和发展,也会牵动社会舆论和政治局势的变化。

这些事件往往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报道,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思考。

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甚至会引发群体性恐慌和社会动荡,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治安问题加剧。

2.形式多样群体性事件的形式多样,既有静态的集体示威、集会、罢工等,也有动态的游行、暴动、打砸抢等。

这些事件可能在不同的场所和时间发生,涉及不同的人群和行业。

这使得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加大。

3.深层次矛盾复杂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通常涉及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利益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解决的。

比如,许多群体性事件涉及到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环境问题、教育问题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群体性事件随时会再次发生。

二、问题原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背后往往有深层次的原因在作祟。

首先,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矛盾密切相关。

社会矛盾是群体性事件渐进升级的根源,如果社会的矛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其次,群体性事件与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有关。

如果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就不断积聚,如果有爆发的机会,就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最后,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意识形态差异有关。

不同的人群和社会派别有不同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这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如果矛盾升级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中大规模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经济压力、政治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包括加强预防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解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尽管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预防意识、应急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公共服务水平、风险、有效措施、减少发生。

1. 引言1.1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涉及到大量人群的集体行为。

这种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特点,如群体性抗议、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某种社会矛盾或不满情绪引发的,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要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这种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一、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抢劫破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二、政府形象受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暴露政府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

三、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个私企业劳动用工的日益普遍等等,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调和的一面,有些矛盾甚至表现得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随时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既影响社会的稳定,又破坏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需要。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则反映出我们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较弱,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较低,地方干群关系对立较为严重等方面存在的事实。

从近年来了解到的我市和外地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看,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腐败问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导火线。

从多起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腐败问题是其导火线。

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失问题;职工群众有关待遇不能兑现而企业领导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的问题;企业干部以权谋私,用国有集体财产经商办私人公司为自己寻找发财之路的问题等等。

应该说,职工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在不同改制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果企业在厂务公开上做得不够,解释不及时,更增强了群众的猜疑,再加上职工群众突然面临着下岗失业,对未来生存缺乏信心。

如果少数人趁机以反腐败为借口,造谣煽动,进行组织串连,很容易挑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决策失误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定时炸弹。

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有经济发展成就是干部政绩的片面认识,或个别领导干部求功心切,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改制等工作决策中,事前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没有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召开一定范围的群众座谈会,认真征求意见,而是盲目决策,仓促决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毛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无法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基层干群之间的种种矛盾加剧,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对此矛盾处理不及时等导致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正常的社会工作秩序。

因此中央、省、州、县各级政府都把保持社会稳定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现就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臵对策提出一些拙见。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表现,是指不特定的达一定数量的群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或目的而集结在一起,采取各种不正当甚至非法的手段或是不恰当的方式,制造或挑起事端,以此向党委、政府及社会施加压力的行为。

其特点及表现形式:一是规模大、影响远;二是事件发生频繁,呈上升趋势;三是组织、策划趋势明显;四是部分村组干部乃至国家干部参与或直接策划组织,处臵难度加大。

原因分析:一是历史遗留问题。

有的山林土地边界不清或权属不明,有的山林、土地权属证书甚至交叉重复,给调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是某些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措施或地方政策缺乏预见性、经常性和连续性,“滋生”或“滋长”了一些问题,导致矛盾的产生或激化。

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和经常化,没有将问题控制解决在萌芽状态,等到有的问题既成事实之后,才花大力气去解决;有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实施比较草率,不切合实际甚至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执行一段时间或者已对部分人实施以后,发现不适应或行不通,于是自己否定自己,工作出现反复。

这样既降低了自己的威信,群众也蒙受了损失,势必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

三是个别乡镇和部门的责任人对维稳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动辄以“管人者”自居,没有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疾苦和承受能力,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迫使群众针锋相对。

有的缺乏基本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宣讲不清,贯彻不准,办事拖泥带水,群众难以接受。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行政法角度下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一、基本定义在国外,一些学者将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有的学者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和者的相互刺激。

”通俗地讲,“群体性事件”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80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在21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产生原因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

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

因此,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社会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大规模性群体性事件常常是由一个局部事件引起的,从而导致地域范围较大的影响。

例如,一起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的抗议活动。

2.情绪化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往往跟人们的情绪有关。

当人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时就容易组织成集体,进行抗议活动。

3.突发性由于群体性事件通常没有提前准备,因此在事件发生时,往往没有足够的安排和规划,这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1.社会矛盾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导致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侵犯。

例如,土地征收问题、劳动权益问题等。

2.行政失职一些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不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贪污腐化的行为使得人民群众的权利受到了侵害,从而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3.信息传播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新闻传播越来越快,一些网络平台不负责任地发布误导消息,导致人们的情绪失控。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向人民群众普及法律法规知识、道德伦理观念等,增强人们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素质,以便能够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加强政府管理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制定和管理,缓解社会矛盾和改善民生,制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政策和法规。

3.加强舆论引导政府应该把握好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加强对媒体工作者的引导和监督,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避免误导群众的信息出现。

结语群体性事件会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抑制和引导。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政府管理和舆论引导,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影响多个个体或群体的事件,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群众集体行动。

收入分配不公、就业机会缺乏、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催生群体性事件。

2. 不公平待遇:当群体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形成集体情绪,并通过群体行动表达不满。

公职人员贪腐、企业不正当竞争、政府不公正行为等均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3. 信息传播不对称:信息传播不对称可能导致群体误解和不合理行动。

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失实,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虚假谣言和不实信息引发的群体恐慌。

对于治理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1. 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机构的建设,提前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涉及群体性事件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3. 加强信息传播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传播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查证和处置,减少信息传播不对称的可能性。

4. 促进公平公正: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少社会矛盾的积累,提高社会公正感和满意度。

5.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群体情绪的扩散和集体行动的发生。

6. 提升社会信任度: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社会信任度,减少恶意破坏和造谣行为的发生。

要减少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从源头着手,预防控制为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和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指一起涉及多人或多方的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

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往往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团结,改善经济状况。

通过消除社会不平等、根除种族歧视、稳定经济发展、解决政治冲突以及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解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问题,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公平,民族团结,经济状况1. 引言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集体性地出现的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大规模的人群,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体行为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群体性事件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如示威游行、罢工罢课、暴动骚乱等,也可以是由特定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冲突、群体事件等。

这些事件通常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包括:规模大、影响深。

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较多的人群,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传播迅速、影响持久。

随着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消息可以在瞬息之间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群体性事件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操纵,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1.2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类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社会背景问题。

从根本上分析,群体性事件起源于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村城镇差距、文化教育差距等,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内在因素。

2.现代社会文化影响。

现代社会的文化分化和多元化,往往使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时,感到相当孤立和苦恼。

这些负面情绪也成了构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

3.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用于获取信息的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许多错误信息的传播和公众心理生理加速响应,从而形成一些漫无目的,非理性的行为或者言论。

4. 治理机制不完善。

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存在问题,包括政策制定不全面,管理资源与人力不足等,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的缺乏,群众缺乏完整的参与渠道和途径,且个人所在的社团组织素质较低。

5. 与事件处置的误区,一些领导和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解、思考和处理方式,在处理过程中的舆论失误、情绪化、攀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和压力。

二、对策1.改善社会背景问题。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更全面的政策,人口普及的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措施,减少社会矛盾和压力。

通过中长期计划以及改革,逐步解决民生问题,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矛盾和隐患。

2.引导健康的文化影响。

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建立健康的当代文化,尊重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维权观念和维权行为能力。

同时需要完善统计信息宣传、舆论引导和协调等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群体事件的处理效率和透明度。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在我国发生频率较高,给环境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政策的不足、企业的不规范、监管的不严格、公众参与的不足等。

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全社会协同,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面是对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应对策略的探讨。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1.政策缺失或实施不力政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若政策缺失或执行不力,会导致环境问题的滋生和加剧。

例如,绿化空气质量指数(IAQI)未被列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导致城市空气污染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

2.企业生产与管理不规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常常忽略环境保护,进行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

例如,部分化学企业为降低成本,存在不当处置有害废弃物的情况,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3.监管不严格环保部门缺乏足够资金和人力资源,导致对企业、居民等的监管力度不足。

监管责任部门之间合作不够紧密,存在事宜推诿的情况,使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4.公众参与不足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能力和意愿不足,政府部门常常缺乏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例如造成国际原子能机构反应堆漏水事件的核电站,曾长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透明,遭受公众质疑和不满。

二、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策略1.强化政策监管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涉及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问责和处罚。

政府应建立反映公众意愿的机制,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2.加强企业自我管理企业应当树立环保理念,推动生产管理的绿色转型,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鼓励企业改进管理方式,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重视环境安全的保障,建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强化监管力度加强环保部门的人员和资金保障,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和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日常监管,对污染物的监测和数据报告等环节加强质量把关。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也成为了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成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一群人共同参与的、表现出合作的集体行动。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大: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大量的人群参与,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

2. 多发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且种类繁多,有农民工维权,环保抗议,城市管理等多种类型。

3. 社会影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4. 突发性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不易预测,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利益诉求: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与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有关。

农民工维权事件通常是因为工资拖欠、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

2. 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成因之一。

城市管理方面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城市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城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3. 组织策划: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被人为煽动和组织的。

这些事件往往被用于追求政治目的或者其他非法目的。

4. 社会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对策建议针对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1. 完善制度,保障利益。

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 加强社会矛盾调解。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 提高社会教育水平。

加强社会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避免一些个别事件演变成大规模群体事件。

4. 预防为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和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

课题名称: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目录内容摘要 (1)一、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2)(一)对群体性事件定义的不同理解 (2)(二)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意义 (2)(三)群体性违法事件的特点 (3)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分析 (4)(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4)(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分析 (5)三、预防及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7)(一)发展经济,加快和深化改革,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事件 (7)(二)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8)(三)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力度 (8)(四)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为社会不满情况提供必要的宣泄渠道 (8)(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把矛盾化解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从制度上拆解群体性时间的重要保障。

(9)(六)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有效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 (9)(七)建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 (10)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调整,由此不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主要因素。

本文首先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概述,其次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及其社会根源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预防及应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即发展经济,加快和深化改革,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时间;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为社会不满情况提供必要的宣泄渠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把矛盾化解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从制度上拆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有效缓解和清除社会矛盾;建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性质界定成因和对策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成因及对策初探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一些体制观念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不安定因素日益凸现,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处理对策

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处理对策

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处理对策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发性的、需要立即做出处置决策的社会事件。

此类事件会使与其相关的政府组织社会控制力受到削弱,甚至可能使政府组织处于信仰危机困境。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将构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并发挥基石功效;反之则严重削弱共产党执政地位,丑化共产党执政形象。

正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导、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由此可见,如何在社会矛盾凸现期成功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不容置疑地摆在全党和全体人民面前。

一、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

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含临时性群体),因某种潜在社会矛盾或现实社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自感自身利益受到剥夺,借助某种自然性或社会性契机,采取非常规甚至极端方式对抗党政机关及至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的负面社会事件。

具体表现为:越级群访、集体上访、非法游行、冲击政府、堵塞交通、罢工、罢课、罢市、聚众械斗,并部分伴有打、砸、抢、烧或伤害政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

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表层含义表现为利益诉求,而深层含义则表现为社会阶层或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利益分配的博弈。

对于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群体性事件是一个政治概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年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即“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对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而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出发点。

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五篇范例)

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五篇范例)

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五篇范例)第一篇: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处置对策探索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指农村群众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甚至危害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而且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并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因而,对农村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努力探索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提高预防与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对于做好新时期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工作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正确了解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正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管理体制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时期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型期社会引发的不同矛盾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根源。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资源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及群众的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而这些转变必然会引起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反应,群众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逐渐由单一趋于多元,一些人政治观念经济化、宗旨观念利己化、纪律观念自由化,对党和政府不信任。

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往往采取闹事、聚众上访、阻断交通、围攻基层政权机构等极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过分要求。

群众合理诉求未能及时得到解决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强烈要求解决现实中包括农村财务不清、土地承包争议、政府有关部门承诺不能兑现及有关部门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征地、毁青苗等强制性行为等问题。

群体性事件处置

群体性事件处置

群体性事件处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如何妥善处理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了公共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就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特征、原因以及处置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及特征群体性事件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由多人参与或见证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社会性: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广泛的社会群体,而且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

2. 多元化: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多样化,观点和诉求差异很大,使得事件复杂多变。

3. 聚集性:群体性事件大多在某个时间点和空间范围内发生、扩散和聚集,易引发人口密集、场所拥挤等问题。

4. 情绪化: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而且极易受外界刺激,引发极端行为。

二、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1. 社会经济问题:不公平分配、职业生涯不顺利、失业、低薪、社保医疗等问题均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政治因素:政府政策不公、领导腐败、人权、土地等争议引发的抗议事件。

3. 意识形态与信仰:宗教、种族、毒品、时尚等因素引发的人群聚集行为。

4. 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给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和溢发带来了便利。

三、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法1. 加强预防机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建立及时且有效的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从根源上对事件进行预防和化解。

2. 加强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应联系协调,形成救援指挥体系。

是否有必要出动安保力量以及出动第三方调解机构等问题需要考虑。

3. 强化社会心理干预:通过宣传、教育、网上舆情管理等方法,给予事件参与者和周围群体充分的信息和说服,缓和情绪,引导舆情。

4. 加强司法维护:对于违法行为,加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安全与秩序,防止群体性事件的蔓延。

5. 科技手段的运用:科技手段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一项重要手段。

如在传染性疾病疫情爆发期间,大规模的无人机巡逻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便极大的提高了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状态下,一群人集体行动的结果。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政府失职等等。

这些因素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抗议、骚乱、暴力事件等等。

在有些情况下,群体性事件会破坏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危害。

一是加强政府的反应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

政府是治理社会的主体,要尽可能保证社会的稳定,需要尽快解决问题。

政府需要及时出台一些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确保人民的权益。

政府也需要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用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政府需要启动一个应急预警系统以及相关的应急预案,从而将时间和人力资源发挥到最大。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重要途径。

政府需要全力推动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社会责任观念的普及和宣传。

这样,公众就能够了解权益的保障,不能用非法方式维权。

同时,宣传教育也能够提高公民的个体素质,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使命。

三是加强社会监管机制。

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

政府需要建立更加完整的法治体系,加强社会监管和执法。

当出现不公正事件或是问题时,应当及时处理,不能容忍。

同时,政府应加强职业培训,让社会监管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匠人精神,最终防范各种安全隐患。

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提升社会信用水平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实行相关信用评价和宣传,可以增强市民自我约束力和参与度,减少可能的群体行为。

政府需要制定具体制度,鼓励和推动企业及个人提高诚信度。

五是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的基础。

政府需要通过加强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型经济,以实现更多的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推进媒体行业、文化产业向更加市场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把多元文化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

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

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于某种原因,人们的情绪或行为得到共鸣,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体行动。

如何高效、科学地处置群体性事件,既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常见类型,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套有效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

1. 引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稳定和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大规模的群体行动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经济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常有多种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群体性事件的原因:2.1 社会经济问题经济不稳定、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经济问题,往往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不满情绪和愤怒往往会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

2.2 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不公正的选举以及政府滥权等问题,会激发公众的愤怒情绪,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2.3 社会不公正社会不公正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差距等问题,会引发受压迫群体的不满情绪,并最终激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根据事件发生的性质和目标,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群体性事件类型:3.1 示威活动示威活动是最常见的群体性事件之一。

人们通过集会、游行等方式表达对某种问题的不满和诉求。

3.2 罢工工人罢工是指工人集体行动以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或反对某些政策的行为。

3.3 暴乱暴乱是指一群人对政府或其他群体发起的大规模暴力冲突行为。

暴乱的目标通常是破坏社会秩序和制度。

4.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

以下是一套常用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方案:4.1 情报收集和预警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建立起完善的情报收集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群体性事件的动态和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可以有效预测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突发性公共事件
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 然灾害往往引发群体性事 件。
公共卫生事件
如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 公共卫生事件也可能引发 群体性事件。
政治事件
政治动荡、政治变革等事 件也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
腐败问题与官民矛盾
腐败问题
官员腐败、官商勾结等问题往往引发民众不满,导致群体性事件。
官民矛盾
02
通过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等方式,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
素养,促进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健全维权机制
03
建立健全维权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鼓励公民依法维权,促进
社会公正与和谐。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
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网络化
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和扩散,使得事事件采取非暴力形式 进行表达和诉求,但也有少数事件 可能采取暴力手段。
02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
01
02
03
经济利益冲突
群体性事件往往与经济利 益冲突有关,如土地征收 、拆迁补偿、劳资纠纷等 。
案例四:某市PX项目抗议事件的舆论引导
总结词
该市在PX项目抗议事件中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多种方 式加强信息传播和解释说明,最终平息了公众的疑虑和 不满情绪。
详细描述
该市在PX项目抗议事件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舆论 引导机制。一方面通过媒体发布官方通告,及时向公众 传递准确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解释说明工作,通过 专家讲解、现场解答等方式让公众了解PX项目的科学 性和安全性。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 理力度,及时删除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言论。经过多种 措施的实施最终平息了公众的疑虑和不满情绪取得了公 众的理解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目录内容摘要 (1)一、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2)(一)对群体性事件定义的不同理解 (2)(二)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意义 (2)(三)群体性违法事件的特点 (3)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分析 (4)(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4)(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分析 (5)三、预防及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7)(一)发展经济,加快和深化改革,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事件 (7)(二)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8)(三)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力度 (8)(四)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为社会不满情况提供必要的宣泄渠道 (8)(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把矛盾化解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从制度上拆解群体性时间的重要保障。

(9)(六)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有效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 (9)(七)建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 (10)参考文献 (10)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调整,由此不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主要因素。

本文首先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概述,其次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及其社会根源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预防及应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即发展经济,加快和深化改革,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时间;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为社会不满情况提供必要的宣泄渠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把矛盾化解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从制度上拆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有效缓解和清除社会矛盾;建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性质界定成因和对策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成因及对策初探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一些体制观念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不安定因素日益凸现,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正确认识和把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对于缓解社会发展变化对社会稳定系统形成的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抑制和消除各种不稳因素,确保社会平稳运行,减少社会损失,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述(一)对群体性事件定义的不同理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和处延存在多种理解和认识。

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群体性事件就是群体性治安事件。

这种理解主要从公安机关的规定而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渊源是《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它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1]二是认为群体性事件就是群体性违法事件。

这一种理解是对上一种理解的延伸,认为将群体性事件概括为群体性治安事件缩小了它的含义,因为从群体性事件的违法性来看,它自身的行为和产生的后果虽然部分是属于治安事件,但有时行为本身和后果可能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

[2]三是认为群体性事件就是群体性活动。

其内涵和外延都比群体性违法事件要广,只有违法的群体性活动才是群体性违法事件。

[3]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中,由于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角度不同,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解释有多种,笔者认同于第一种解释,即群体性事件就是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社会阶层,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采取非法集会、游行、示威、静坐和群体上访等方式对抗党政机关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群体性行为。

从性质上说,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所引发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意义1、群体性事件性质的界定,有利于划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依法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定性。

群体性事件也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在以“群体”面目出现的社会事件中,并非都采取了非法的形式和手段,用合法的形式和手段反映某些问题,表达某些意愿的也不鲜见。

只有划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才能针对不同性质的群体性依法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

2、群体性事件性质的界定,有利于划清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的界限,明确不同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征。

虽然当前由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分子在幕后煽动和操纵的政治性群体事件依然存在,但从总体上看,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以群体面目出现的社会事件,绝大部分还是属于非政治性的范畴,是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局部矛盾尖锐化的表现。

认识不到这一点,混淆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群体性事件的区别,就容易重复过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把非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当做政治性群体性事件来处理,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受到不应有的阻碍。

(三)群体性违法事件的特点1、少数人预谋,多数人盲从。

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突发性事件,但仔细分析绝大多数群体性治安事件在突发性的背后都有着预谋的迹象,是少数组织者、发起人串联、发动的结果,他们为追求“人多势众”的效果,以及共同的利益召唤、发动大多数人员盲从,使闹事队伍迅速扩大,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2、是一些人解决“问题”的敲门砖,事实上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都是因某一特定群体的共同利益“受损”或得不到满足,进而闹事,他们把闹事着作是“解决问题的敲门砖”。

如现阶段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性因素、经济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以及管理者的行为因素,但为首者均以群众利益受损或“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为由进行闹事,闹事的目的比较明确。

3、是一种复发性的治安事件。

应该讲群体性治安事件是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是社会多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政府要彻底解决这些矛盾(群众的意愿)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群众往往耐不住这一种等待,只要有诱因出现,极有可能反弹。

特别是农村的山林、矿场土地、水利等纠纷,纠纷双方的当事人居住地相对接近,平时接触机会又很多,抬头不见低头见,旧的矛盾没解决或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错综复杂,有的甚至为一点点零星小事的发生就会复燃。

如:乐清、黄岩交界地“前思岙”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及大水的不断冲刷,造成界线不明确。

过去由于沙石不值钱,也未发生大矛盾,而如今沙石行情一路上扬,故不停发生冲突,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

4、危害性大,牵涉面广。

群体性事件大多与某些社会问题关系密切,是社会上方方面面问题没有处理好后集中化、显性化、激化后的结果,其矛头大多指向政府乃至社会,甚至直接与党政干部及公安民警发生冲突,一旦控制不力,处置不及时或不稳妥,极易使案件发生变化。

一旦发生变化,其后果远远比一般性案件要严重,它不仅会造成人民生命或财产的重大损失,还会助长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恶化投资环境,以至破坏政府铁形象。

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及其社会根源分析(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1、利益冲突的体现。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部分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冲突或侵害。

如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破产)、土地征用、环境治理等都触及到一部份群体的切身利益,这势必造成了这部份人的不满和对立情绪,而趋利心态是民众的普遍心态,眼前利益更是民众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一旦利益受损,这部份人就可能群起而闹事,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

如:2006年奉化市水电局、奉化市供电局和屿头镇三联村三家联合搞水利开发,一次性就征用该村500亩土地,而村民认为其自身股金太少(只占20%),特别是该村181户土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户,担心以后吃饭出现问题。

要求解决就业,进而禁止工作人员进行施工,导致半年内发生小群体性事件不下20次。

2、法治进程的滞后。

当前,社会经济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实现转型,法治的进程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一是群众缺乏法治意识,从群体性事件的起因看,不少闹事群众的初始理由是正当的,但他们却没有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解决,缺乏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而是以“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的错误观念指导行动,导致许多事件越来越激烈。

二是司法体系的不完备。

由于司法机关运行机制落后,工作效率不高,群众的正当诉求不能或者很难通过诉讼途径获得支持,“打不起(包括金钱和时间)官司”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从而导致一些群众偏激地选择闹事的方式去争取实现自己的诉求。

3、“法不责众”意识驱动的结果。

应该讲群体性治安事件都是违法事件,都是以扰乱公共秩序来向有关单位领导施加压力,以实现其提出的合理的甚至不合理的要求,只不过是违法的程度不同而已,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都知道这一点。

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行为有一点是“合乎情理,出于道义”的。

有关部门就拿他们没办法,法不责众,事实上也如此,即使处理也会处理为首的极个别人,大多数人是不会有事的。

因此大多数参与者就不顾及法律的制约,遇问题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而是趁机闹事。

4、政府部门处置往往失之于简单、草率。

造成群体性治安事件复发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有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简单地采用行政手段、缓冲性对策或以草率许诺、承诺来平息事态,造成事件参与者面上压服而实际不服,面上平息而实际怨气更重,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更不会就此罢休,一旦承诺未兑现或产生其他理由,都会再次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向更凶更厉害更难以处置的方向发展。

5、腐败现象的折射。

少数党政干部、企事业负责人综合素质较差,工作方法简单、粗糙、办事拖拉推诿,执行有关政策时有偏差,有的甚至存在特权思想、存在权钱交易,任人唯亲、挥霍公款、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造成群众不满,党群、干群关系恶化,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下降,群众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很深。

因此在做违章拆除、土地征用、按章收费等牵涉到他们利益的工作时,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进而导致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发生。

如:宁波市段塘小区征用土地时,由于各有关部门未考虑到小区内原色织布厂908户住户的消防通道问题,就给予许可,从而引起这908户居民的不满,导致强行推倒小区围墙,阻挠施工的群体性事件。

而有部门在协调解决时也是草率地划出一条消防通道了事,未考虑到划出的地块下埋有光缆,不适宜建造消防通道,从而再次引起这908户居民的不满,再次推倒围墙,强行阻挠施工。

(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分析1、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权力的不平等导致利益冲突。

在当今中国,改革刺激社会分化,原有的社会分层被打乱,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出现,新旧利益群体在争夺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控制权时发生利益冲突,而经济的整体不断发展,客观上刺激了对政治平等的发展和扩大公民政治权利的要求,无论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还是新兴的先富起来的阶层都需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有代表自己利益的发言人,而对代言人的需要实际是对发言权的争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