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理解与探讨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面子,男人为它拼命,女人为它丢命说起中国人的面子,作家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在外国人看来,‘面子’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抓住阿Q的辫子,只要一牵着它,全身就跟着走了。
”即使我们自己说起”面子”和“人情”,也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感。
今天讲的黄国光先生《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一书,就为我们做了详尽的论述,能让你彻底明了中国人的社交游戏规则,洞悉国人立生处事的内心世界。
作者黄光国,台北人,资深心理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学博士,创办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曾担任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同时也是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著有《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诠释》《儒家关系主义》等书,以及中英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到底什么是面子?面子是怎么影响资源配置的?人情法则又有哪些?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
1/面子的本质作者认为面子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认可。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像仁、义、礼、孝等,都是在解决怎么分配资源的问题,或者说是在解决给谁面子、不给谁面子、给多大面子的问题。
同时作者也指出,“脸”和“面子”虽说的都是我们身体的同一部位,但在语言的指意上又有区别。
1) 所谓的“脸”,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良好,品行端正,受人们的尊敬。
这种人无论遭受何种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是一个正直的人。
它代表的是社会对德行良好的人的信任,一旦失去这种信任,这种人在社群中便很难运转。
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我们经常说的自己丢脸了,给某人说“别丢我们的脸”,说某人“不要脸”,也用“脸皮薄”“脸皮厚”来形容别人,都是道德层面的意指。
2)“面子”是一个人察觉到的自我形象。
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权力、财富、名望有关,一个人掌握的资源越多,一个人面子越大,他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理解与探讨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理解与探讨章伟(1)面子,关系,人情确实是我们社会一直遇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到这些个词汇时,脑子中想到的很多都是互相狼狈为奸,走后门,托关系这样的事情,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人情与面子已经是我们社会按照一定秩序流畅地运行下去必不可少的机制了。
作者在书中也认为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下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2)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图中,作者认为工具性关系的个人较容易改变成为混合性关系。
我认为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里很适用,工具性关系是为了获得个人所需要的目标和资源,但是一旦这样的关系成立以后,即使是短暂而且并不稳定的,总归是存在关系了。
Jacobs认为拉关系之所以有效,其先决条件是关系必须可靠。
这句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可靠这个词到底是怎样定义的需要考究。
不可靠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很容易成为不可靠消息,我们的请客吃饭,胡诌聊天等等,可以把原先不可靠,不亲密的关系,甚至只是利用的关系转变成为包含有情感的关系。
尤其是中国人注重和谐和人际关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关系都是包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
但是应看到,如果先验地认为互动双方只存在工具性关系,那么转化为混合性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完成社会交易之后双方很难存在联系。
混合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之间的转化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家里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
我的一个小舅公原先和我们很亲,但是后来因为做生意一直不好,所以亲戚们一直得帮扶着他。
再到后来,因为借的钱很多,然后我们大家对他就是处于一种冷淡的状况,对小舅公又来借钱就很烦恼,有时候干脆就一口回绝。
所以这件事就让我对作者的说法感到怀疑。
情感联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这种情感上的关怀正在逐步减弱,这可能与西方文化扩散也有关系,但人情的逐步冷淡确实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
试析情理社会中的面子和人情
试析情理社会中的面子和人情作者:陈静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21期摘要:中国人重视面子,而面子的核心本质是权力。
在要面子和给面子的过程中产生了人情。
中国情理社会的思维方式是以家族和集体利益为重,情理交融,发乎情,合于礼,至于乐。
人们在交换人情的过程中产生了权力分化。
关键词:面子;人情;权力1 中国人的面子和人情面子按其字面意思理解,本义是指人的脸,引申意是指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包括他人对其外貌、品行、涵养、社会地位和声望等因素的综合评价。
面子既是自已努力的结果,也是别人给的,它包括两方面,一是要面子,即塑造和维护自已的面子,二是给面子,即维护他人的面子。
要面子和给面子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人情和人情的交换。
人情是指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
在讲究人情的社会里,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回赠人情的能力来自其地位和社会声望,一个人面子的大小也就反映了他可以提供可交易资源的多少。
E ·福阿与U ·福阿认为资源是可以通过人际行为传递的任何物质的或者符号的东西,它分为六类: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以及金钱。
而在中国社会中,人情也是一种可供交换的资源。
面子反映了一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状况,社会关系越多越广,他可能给予他人面子和人情的机率也就越大,因而在他人心目中的权力形象也越大。
“因此,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许多人用情境背景、服装仪容和举止动作来炫耀他的财富、学问、身份、美貌等等权力象征;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人用类似的”前台行为“来显示他的人际关系。
譬如在客厅里悬挂名人字画,身上佩戴要人送的装饰品,或声称他和某要人的关系如何如何等等,均是其中之例。
”2情理社会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是一种情理社会。
情理社会是指做人、做事和判断不是单从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和条文制度规定的角度来考虑,还从具体的、情境的和个别性来考虑。
日本学者滋贺秀三通过对明清案件的研究,指出所谓情理,是指一种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觉。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关于作者黄光国,资深心理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学博士,创办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曾担任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同时也是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关于本书本书教你理解中国的人际交往行为。
它深刻剖析了在关系社会里获得资源的途径,同时为读者阐明中国文化所认可的交往准则。
更重要的是,本书告诉你如何才是有面子,如何才能不丢脸,为你过真正体面和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提供了一面镜子。
核心内容面子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认可。
它可以分为道德脸面和社会脸面。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像仁、义、礼、孝等等,都是在解决怎么分配资源的问题,或者说是在解决给谁面子、不给谁面子、给多大面子的问题。
传统伦理文化决定了很多华人企业家的经营心态,进而决定了他们企业的组织形式。
一、“面子”和两类因素有关一类是人的道德,称为“道德脸面”;一类是人在社会中的身份、能力,称为“社会脸面”。
在道德脸面上,老人和小孩可以得到很多宽容。
社会脸面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从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者声望。
社会地位高的人面子就大,就可以决定怎样支配社会资源。
但地位高低是相对的,一个人在不同关系之中有不同地位。
有些人会虚张声势,把自己伪装成地位很高的样子,所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脸”更多是指道德脸面,而“面子”更多是指社会脸面。
某些人为了要面子,可以不要脸。
面子关系到一个人在他的关系网里地位的高低,关系到他是否容易被别人接受,以及他能否享受某些特权。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
二、“面子”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分配假设你掌握社会资源,他人对你提出请托,你的态度将取决于你们之间关系的远近。
因为接受请托需要付出资源,甚至承担风险。
并且资源总量有限,增加一方就必将减少另一方。
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是工具性关系,需要公事公办,执行公平法则;家人间的关系是情感性关系,需要平均分配,执行需求法则;介于二者之间的是混合性关系,需要考虑付出和回报,以及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反应,执行人情法则。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西方有关人际行为及交易法则的研究应当扩大其视野,不应单只假设每个社会的社会化都是要求个人依据自我的利益做出理性的决定。
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与其他类似的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
这些社会十分重视“报”的规范,这些规范又因人们在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彼此间“义务”的性质、以及双方长期刻意操作面子、及其他观念所造成的义务不同而有所改变。
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以及有权力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长期垄断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行为型态的产生。
有些外来的力量可能使它们发生变化;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些行为型态不因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
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
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
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理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
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
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
《人情与面子》与人际关系建构法则
《人情与面子》一书探讨了人际关系建构法则,这本书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它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如何建立人际关系,教会了人们如何处理社会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帮助我们更好地和别人相处,从而获得自身的荣耀和尊重。
《人情与面子》强调了要善于注意人际关系,以免犯下社会中不被接受的行为。
为保护人际关系,书中提出要有尊重,友爱,求和,道德规范等。
一方面,对待相对者要彬彬有礼,表达拥抱,尊重对方的权利,但另一方面也不应有过度的客气,而是要有分寸,控制自己的言行。
因此,尊重双方的权利和尊严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另外,《人情与面子》还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求和,做到面子地和。
当双方有分歧时,对对方要客气,不要蛮不讲理地强硬,去彼此的行为变的更加恰当。
而当双方处理事情已经不可避免时,要坚守道义,为了事情的皆大欢喜而多接受变通,而不是以自身的利益凌驾于让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要给对方留一点面子。
此外,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受到《人情与面子》影响,要按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保持礼节,根据社会习俗来表达情意,要表示尊重,不能卑劣投下,要传达充满爱心的态度,不能只看自己的利益。
总之,《人情与面子》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善于保护人际关系,建立必要的沟通,学会求和,遵守道德规范,表达尊重,以及尊重他人,这些举止能够让人们维持良好的相处,从而使自己获得社会的尊重。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
人情通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恩惠和义务。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文化中,人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可以在困难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人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交换,即通过给予他人帮助或恩惠,期待在将来得到回报或回报他人。
这种交换关系建立在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面子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它涉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名誉、尊严和声望。
面子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象征,对于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非常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通常会努力保护自己的面子,避免失去尊严或受到侮辱。
面子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规范,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人情和面子在中国文化中相互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了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框架。
人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义务,而面子则涉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考虑人情和面子的因素,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形象。
同时,人情和面子也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人情债和虚荣心理。
总之,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人情和面子的含义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人情与面子读书笔记
人情与面子读书笔记书名:《人情与面子》作者:王小波读书笔记:1. 人情和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关系和相互关心的情感,而面子则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
在中国社会中,人情和面子往往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特别注重这两个方面。
2. 《人情与面子》这本书详细地剖析了人情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书中指出,中国人重视人情和面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个人的行为往往被视为集体的一部分,个人面子的损失可能导致整个集体的面子受损。
因此,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是至关重要的。
3.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情和面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尽管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但人情和面子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例如,一些人在工作中可能会追求面子而不是实际的利益,甚至会为了维护面子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企业中经常发生,被称为“面子工程”。
4. 书中还提到了人情和面子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
人情和面子的追求往往会导致人们陷入困境和痛苦之中。
例如,在婚姻中,一些人可能选择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家族的面子。
这样的婚姻往往缺乏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感。
5.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情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概念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人们的行为。
尽管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变化,但人情和面子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江湖中国-面子要素浅说-做人情
江湖中国-面子要素浅说-做人情在一定情境下,“给面子”相当于“卖人情”,即甲给乙一次面子,相当于乙欠甲一次人情。
譬如黑老大欲捧红女歌星,朋友们到歌厅里捧场,等于给黑老大面子。
当面子语境转换成人情语境时,“给面子”即等同于“给人情”;给了人情,对方便欠下人情。
于是,给人情随即变得很有面子。
人情和面子之间可行灵活转换,面子一旦变作人情,便可参与人情债务的折算,进入更广阔的人情流通领域。
这一部分的面子便与人情相通,譬如俗语“卖面子”和“卖人情”含义大致相同,只是视角和语境不同。
进入人情制度,面子便可当作一种软交换媒介,活跃于“给面子”和“卖面子”的特定情景。
无论“给面子”或“卖面子”,按照规矩都要偿还。
一给一还,便形成一个对等交换。
正如人情一般,面子充当了一种交换的媒介,类似于货币,面子的给和被给,相当于一次支出和一次收入,类似会计账面上一“借”一“贷”。
面子之能成利益交换媒介,盖因面子能向人情转化。
转化后,面子给还问题就变成人情计算问题,计算问题又变成“债务”问题(人情债),而债务问题最终可以金钱来解决。
所以,面子、人情、金钱、债务等四项元素形成一条利益兑换链,实现了江湖化社会的社会经济合作。
在近代中国江湖化社会平台上,可用于社会交换的媒介系统是一个综合体系,其间含有金钱、物资、关系、人情和面子等五种载体。
这五种载体各有侧重,功能各有不同,它们之间皆能融通,相互转化。
涉及金钱、物资的债务,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人情、面子偿还;而涉及关系、人情、面子的债务,也可以用送金钱,即礼金偿还。
但是,江湖规矩忌讳以金钱赤裸裸方式偿还,做人最好要符合礼数,寻找一个送礼的借口,譬如寿礼婚礼之类,奉上隐含深意、价码适当的红包。
关系、人情和面子三种无形媒介水乳交融,难分莫辨,极其复杂。
三者当中,又以面子交换力最弱,交换范围最小,仅仅通过“给面子”的情景间接转化为人情,方才参与交换媒介工作。
面子实际上是变成人情后,间接地成为交换媒介。
中国人的“人情”、“面子”及其关系
中国人的“人情”、“面子”及其关系“人情”是什么?“人情”,指人的感情表现,是众多之情的集中概括,也是传统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
在实际运用中,既指人的喜、怒、哀、乐,又指人的亲情(如家庭、亲属、朋友、邻里等之间的关心和爱好),还指社会交换(即人与人交往中的利益关系)。
中国的“人情”中国的“人情”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可归结为报大于施。
如“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礼薄情义重”等。
因此,中国的汉字“礼”不但表示规范而且兼有馈赠的含义,故“送人情”等于“送礼”。
中国人交换行为上“情”与“礼”合一或可以归结为一个字“报”,它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
西方人的人际交换具有等值的倾向,故其社会交换具有理性、短暂性和间断性的特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源于它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引起的自我利益及家庭生活的小型和短时性。
中国人的人情交换却不同,安土重迁和血缘关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算账“AA”制在中国还不能大行其道就是这个缘故(一般认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西方人的交换资源是――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和金钱。
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的肯定,不看重别人的名利。
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什么?中国人的交换资源是:1.先天资源――血缘、地缘、性别、辈分、家世等2.后天资源――婚姻、财产、身份、地位、权力、名望、金钱、关系、信息、人品等。
交换行为就是充分利用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资源来实现人际的互惠,而个人拥有这些资源的多寡将决定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方便程度,中国社会中人的方便性决定于你的“人情”分量或者面子。
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与中国“人情”相关的几个问题1.个人行为分类:“面子”、“脸”中国社会将个人行为的标准分为两类:“面子”代表因达到社会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
“脸”则代表一个人在履行道德规范方面是获得的名誉。
一个人有“面子”不能保证一定有“脸”,反之亦然。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
人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情谊和互相帮助的关系,而面子则指的是人在社交场合中维护自己的尊严、形象和声誉。
人情和面子在人际关系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发生冲突。
人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情谊和互相帮助的关系,这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基础。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情是一种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人们会通过互相帮助、关心和照顾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面子指的是人在社交场合中维护自己的尊严、形象和声誉。
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和个人形象的象征,人们会通过维护自己的面子来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会互相尊重、谦让、赞扬来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
人情和面子在人际关系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发生冲突。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不利于别人的决策或者批评他人,这时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面子,而如果过于顾及人情,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或者形象。
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权衡人情和面子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彼此的情感和关系,也要保持适当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3)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3)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3)当然,家庭成员彼此以需求法则交往且分配资源,并非意指中国家庭中的成员很少发生人际冲突。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其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乃是家庭内的人际冲突(例如:Chin,1948;Hwang,1978)。
在本文的理论架构中,我将引起这类冲突的情境称为“亲情困境”。
由于这种家庭内的困境不是本文所要处理的对象,故对这个问题不再多加讨论。
(二)工具性的关系在图一的长方形中,和情感性关系相对者是工具性关系。
个人在生活中和家庭外的其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他所希冀的某些物质目标。
更具体地说,个人和他人维持情感关系时,维持关系本身便是最终目的;可是,个人和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时,不过是以这种关系作为获得其他目标的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因此,这种关系基本上是短暂而不稳定的。
譬如:店员和顾客、公共汽车司机和乘客、大医院中的护士和门诊病人,双方都以和对方交往作为达到自身目标的手段,双方交往时,彼此可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其间纵然带有情感成分,亦属十分有限。
像其他文化一样,中国人和属于工具性人际关系的其他人交往时所遵循的法则是讲究童叟无欺的公平法则。
这是一种普遍性而非个人化的法则,凡被个人划归为工具性关系的对象,个人都会一视同仁地以同样的原则与之交往。
当个人以公平法则和他人交往时,双方都会根据一定的比较水准来衡量:自己可以从对方获得多少报酬?为了获得这些报酬,自己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报酬减去代价后的结果是否与对方获得的结果不相上下(Blau,1967;Homans,1961;Emerson,1976)?由于工具性关系中的情感成分甚为微小,个人以公平法则和他人交往时,比较能依据客观的标准,做对自己较为有利的决策。
如果他认为某项交易关系的结果对自己不利,他可能提出条件和对方讨价还价;对于对方不合理的要求,他可能严词拒绝;如果对方不接受自己的条件,他还可能终止这项交易,而不以为意(Adams,1976)。
人情与面子的读后感
人情与面子的读后感先说这人情吧,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所有人都给网罗在里面。
在咱们生活里,人情无处不在。
今天你帮我个忙,这就欠下个人情。
这人情就像一笔看不见的债,得找个机会还回去。
就好比邻居大妈给你送了自家种的菜,你心里就总惦记着得给大妈回点啥,哪怕是送点自己做的小点心呢。
这种人情往来,有时候还挺温馨的,就像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小确幸,传递着一种暖暖的情谊。
可这人情要是玩过了头,那就麻烦了。
就像有些地方办酒席,结婚办、生孩子办、孩子升学办,啥事儿都能办个酒席,其实不就是为了收人情嘛。
你去参加吧,心疼钱;不去参加吧,又怕伤了人情。
这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左右为难。
而且啊,有时候人情还会变成一种负担。
比如说你有个朋友找你帮忙找工作,可你能力也有限啊,但因为人情的关系,你又不好意思拒绝,只能硬着头皮上,结果可能还把自己给弄得焦头烂额。
再说说面子,这面子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感觉每个人都像是戴着一个面具,这个面具就是面子。
为了面子,好多人那是打肿脸充胖子。
我就见过这样的,明明没多少钱,非要买名牌衣服、名牌包,就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自己过得好,有面子。
出去吃饭的时候也是,抢着买单,哪怕自己心里在滴血,也要摆出一副“我很豪爽,我不在乎这点钱”的样子。
而且这面子还和人情搅和在一起。
比如说在家族里,为了面子,在人情往来上就得比别人大方。
亲戚之间要是送个礼,你要是送少了,就感觉没面子,好像低人一等似的。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行事,而是被面子和人情牵着鼻子走。
不过呢,这人情和面子也不完全是坏东西。
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讲人情、给面子,还是能让关系更加融洽的。
就像在职场上,如果领导给下属留面子,不在大家面前严厉批评,而是私下里指出问题,那下属肯定会很感激,工作起来也更带劲。
朋友之间也是,互相给个面子,偶尔帮个忙,这友谊的小船才能稳稳当当的。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后我就觉得,人情和面子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不能把它们看得太重,被它们绑架了自己的生活;但也不能完全不顾,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人情和面子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
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人情可以实现权力再生产
面子问题南京大学一间教室里,某金融机构办的“中高层干部卓越领导力提升特训班”正在上课。
初夏午后,社会学教授翟学伟站在讲台前,台下学员有的趴在桌上,有的低头看手机。
“我先提醒你们,我要讲的内容,你们平时上课听不到,但天天都得打交道。
大家都知道,如果想在中国过得好,你必须会搞关系,而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中国人的关系。
”只这一句话,所有人齐刷刷抬起头。
穿着白衬衣、戴浅色边眼镜的翟学伟,用掺杂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继续慢条斯理地说:“我今天这堂课,主要讲讲关系里的面子问题。
”专业地说,翟学伟进行的是“中国本土化社会科学研究”,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关系”——一个被他称为“中国社会运作的核心概念”的术语——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和权力运作。
在这个领域,54岁的翟学伟已经研究了20多年。
他写论文探讨“中国官僚作风背后的面子运作问题”,带着博士生做“关系运作模式”的课题,还参加学术研讨会,跟来自台湾、香港乃至美国、日本的学者一起讨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作为南京大学教授,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关系不是哪个社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而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知肚明的行事规则。
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很多事可以让位给关系来运作。
如何将这种现象理论性地建构与叙述,以便有效地解释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至关重要。
”翟学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不过,在中国,关系研究得好不好,不是由几个相关领域的社会学家来判断的,而该由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评说。
”“从书本里得到的研究成果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搞得学者对明摆着的事情说不清楚,说清楚的事情又很少与中国现象沾边”在翟学伟的研究里,他访问跟着亲戚出门打工的农民工,研究想找老师说情修改成绩的学生,就连陪家人住院做手术,都成了他收集素材的好机会。
他把相关的人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编号,医生、护士、病人形成关系网,连来看望病人的访客都一一编码成ABCDE,画出关系图,分析相互之间的人情关系,以推导出为什么A要给B送红包,C要来看望D。
读《人情与面子》阅读感想
读《人情与面子》阅读感想黄光国的观察有一定的道理,用一定的理论、观念将中国人的处世智慧厘清值得赞赏,但难免受限于其心理学的研究角度与身份。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中国推崇某种“中庸”,要人“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这种中庸为集体的表面和气创造了极好的底子,甚至成为了“为人老练”的准则。
受与施的调和便是这种“中庸之道”的一种说教,并不能作为一种稳固的结论依据存在。
另外,中国人特殊的“社会观念”以及“物我观念”使社会的粘度比较强,其中打牌、喝酒拉关系增加亲密程度的虽不少,但整体上是赞赏与社会相融的。
不乏一些人是为了表现自己“可以融入社会”而接受这种普世价值,假定如此,那么这种普遍的、自私的利他行为便可以用这种说法。
这种观念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伦理智慧,即不走极端。
但另一种说法便出于道家的“物我同一”的观念,消除自我的观念与情感欲望的宰制与约束,快乐齐天,“做不做人情”、“报不报”,开心就好,适不适合社会也无需像孔夫子这只丧家犬一样琢磨来琢磨去。
由于受西方影响的教育及大众传播逐渐普及,一些人开始采用比较西方的“个人主义标准”作为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准则及主要的动机来源。
由于市场机能的扩大,提供了许多不是由上而下控制的资源,人们可以有更多机会与陌生人建立工具性或公平性的关系。
在中西方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中国人作为一个个体,是拥有自我,并且可以妥善思考的,但是一旦身处于集体,便会从某种程度上模糊人与人的界限,同时也是从潜意识排斥工具性关系的。
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相互公平,还要求有情感上的联系,甚至要求情感大于工具,寻求集体的联合。
从某些方面,这种联系是好的,给人带来短暂而美好的归属;但在现代社会,却往往为人们唾弃。
原因在于人们往往过分放大或者贬低这种情感的联系,其实人与人间有工具性的需求,也有情感联系才是平衡的。
但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却完全驳斥了情感性关系,要人成为自己,那么他人即是地狱,孤独难免会出现天才陨世,开拓奇境却令人悲伤。
人情与面子
人情与面子第一篇:人情与面子浅谈人情和面子人情指的是感情关系来往,比如说今天你帮了我很大的忙,我欠你一个人情。
面子指的是体面,一个人的尊严或名声,比如说今天我被老板当着同事的面训斥了,我会感觉没面子。
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
而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
而受文化制约而成的这种社会机制,中国人可以对家庭以外的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权利,可以操弄自己在别人心目的形象,可以改变别人的态度和动机或者行为,使其顺从自己的意志,还可以闪避掉别人权利的影响。
①因此,我们可以将这套由文化制约而成的社会机制视为一种“权利游戏”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中国社会素有看重“人情面子”的传统,林语堂曾经说“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
为此,人情面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逾越的媒介。
人们在与熟人的正常交往时彼此送点小礼物给对方,这本是人之常情,于是,人情就可以用指称“人们在正常交往时送给对方、用以表达彼此情意的馈赠品”。
可见,用以指称“以物相馈赠或馈赠品”的人情,通常是在一个人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即附加于馈赠品之上的一种情感性义务。
收礼方一旦接受了某人的馈赠品,也就同时欠下了对方一份人情。
尽管人们在与熟人的正常交往时彼此送点小礼物给对方本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将“人情”与“送礼”等同起来,在合乎人情的人际互动中,“送礼”并不是必要的,而是要根据“人之常情”来决定:若是合乎人之常情的礼,就可以送给对方;如果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礼,就不可以送给对方。
在与熟人互动过程中,若礼物送得不当,如送得太重,或送得太频,不但会给对方造成莫大的人情压力,还容易让人产生你必有求于他或是在“贿赂”他的错觉。
礼物过重以及其他东西事物造成的人情,不管是故意还是无心,这些都会造成接受者的负担,“知恩图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等心理会处使收受者给予给予者某些便利,也就是“后门”。
因此,“人情”本只是用来表示人的自然情感的一个术语,可是,由于种种机缘,人情随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人情成为用来调节中国人际关系的准则,由是,人情便有了伦理化、人际关系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人情也成为衡量一个中国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由是,人情又具有了社会文化规范的约束机能。
面子与人情法则
面子与人情法则面子和人情法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两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影响着人们的相处方式。
这篇文章将讨论面子和人情法则的含义、应用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一、面子的含义及应用面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广泛用于社交场合的概念。
面子涵盖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尊严、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多方面。
在中国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会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在和别人交往时需要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这种维护面子的行为,可以称之为“面子工程”。
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往往只愿意面对自己认同的、值得自己敬重的人。
面子不好,会造成失去社交圈,社交边缘化的风险。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在交往中往往会妥协或者放弃自己的原则,或者通过恳求或者压迫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工具性质,即为了维护面子而采取的行为。
如:有些人在开车时,不管路况如何,都会坚持自己有理,不肯让别人。
就是维护自己的面子。
有人会借钱消费的过度,是为了不丢面子。
二、人情的含义及应用人情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社交规范,也是中国文化中为亲戚朋友提供帮助的一个传统方式。
人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承认个人关系的一种方式,以礼尚往来的方式存在。
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可能会依靠你的人脉,发挥亲戚朋友资源,让他们帮你一个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互助关系的重要表现。
对别人的帮助,不管大小,都应该以感恩的态度来回报,这是中国人情中的礼尚往来。
人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和普遍的,它不仅代表了个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注社交关系和尊重人世规范的传统。
在社交场合中,人情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它能够在人们之间建立信任和感情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用。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没有人情,很可能会被社会孤立,进而走向社会边缘化。
三、“面子”和“人情”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面子和人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
人情法則:個人視對方為「人」,並且重視彼此之和諧關係的維續。 公平法則:互動雙方只考慮彼此間的角色關係,而非常強調工作效
率的場合。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
2.談話架構與社會交換
人情與面子模式假設個人會以需求法則、人情法則、公平法 則和三種不同的人交往,當個人和這三種不同關係的人交往 時,都會考慮自己須付出的代價,對方可能的回報,以及交 易後的結果。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謂之人義。(禮記.禮運篇)
其強調除朋友之外的五種角色的互動須遵守「尊尊原則」。下位者 要接受上位者的指示。
儒家文化的分析
(四)跨時性的結構
不論是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型,或是前述之庶人倫理,都是一 種建構出來的「微世界」。這樣的結構或模型具有跨時性的 性質,沒有時間向度,也不會因時間經過而改變。
關係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個體、自我、與人
個體(individual):生物學層次的概念,將人視為人類中的一個個 體,和宇宙中其他有生命的個體沒什麼兩樣。
人(person):社會學層次的概念,把人視為「社會中的施為者」 (agent-in-society),人在社會秩序中採取一定的立場,並策劃行 動以達成目的。
儒家文化的分析
(一)語言與語言遊戲
當前處於沿海地區的華人社會,位於許多文化交匯之處,我 們能看見其生活世界的語言來自許多不同的文化根源。因此, 人們在生活世界中是在玩各式各樣的語言遊戲,每種語言遊 戲皆根源其生活形式,且有其須遵守的規則。
人們在其生活世界中,運用某些語言遊戲和他人進行互動。 且他們使用的語言不是雜亂無章的,可能是從某種文化傳統 的深層結構衍生出來的淺層結構。
人情与面子
人情与面子面子是中国人情社会的潜规则。
作者在书中运用“人情与面子”这一理论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官场运作规则给出了更透彻和深入的阐释,揭示了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在分析人情和面子的权力游戏之前,我们必须先对权力下一个清楚的定义。
所谓权力,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一方以社会道德的说服或群体的压力加诸另一方,使其改变态度、动机或行为而表现出顺从的力量。
有些社会心理学者认为,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过程。
个人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同样的,对方之所以愿意接受个人的影响,也是因为他预期这样做能带给他某种报酬,或帮助他避开他所嫌恶的某种惩罚。
人情在中国文化中,有下列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人情是指个人遭遇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
《礼记》中有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一个通晓人情的人,就是具有“同情心”的人。
如果他能够了解,别人在生活上遭遇到各种不同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而喜其所喜、哀其所哀,甚至投其所好、避其所恶,这个人便是通情达理的人。
反过来说,如果他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见人有喜,既不欣然于色;遇人有难,又不拔刀相助,这个人便是不通人情的人。
第二,人情是指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
在中国社会里,别人有喜事,我赠送礼物;别人有急难,我给予实质的帮助。
这时,我便是“做人情”给对方。
对方接受了我的礼物或帮助,便欠了我的人情。
此处所谓人情,指的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源”。
在各种资源中,人情的特殊性最高。
换言之,个人只和其关系网内的某些特定对象进行特殊的“人情交易”。
人情的具体性则居中。
换言之,作为社会交易资源的人情,不仅可能包含具体的金钱、财货或服务,而且还包含有抽象的情感。
人情与面子
浅谈人情和面子人情指的是感情关系来往,比如说今天你帮了我很大的忙,我欠你一个人情。
面子指的是体面,一个人的尊严或名声,比如说今天我被老板当着同事的面训斥了,我会感觉没面子。
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
而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
而受文化制约而成的这种社会机制,中国人可以对家庭以外的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权利,可以操弄自己在别人心目的形象,可以改变别人的态度和动机或者行为,使其顺从自己的意志,还可以闪避掉别人权利的影响。
①因此,我们可以将这套由文化制约而成的社会机制视为一种“权利游戏”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中国社会素有看重“人情面子”的传统,林语堂曾经说“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
为此,人情面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逾越的媒介。
人们在与熟人的正常交往时彼此送点小礼物给对方,这本是人之常情,于是,人情就可以用指称“人们在正常交往时送给对方、用以表达彼此情意的馈赠品”。
可见,用以指称“以物相馈赠或馈赠品”的人情,通常是在一个人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即附加于馈赠品之上的一种情感性义务。
收礼方一旦接受了某人的馈赠品,也就同时欠下了对方一份人情。
尽管人们在与熟人的正常交往时彼此送点小礼物给对方本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将“人情”与“送礼”等同起来,在合乎人情的人际互动中,“送礼”并不是必要的,而是要根据“人之常情”来决定:若是合乎人之常情的礼,就可以送给对方;如果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礼,就不可以送给对方。
在与熟人互动过程中,若礼物送得不当,如送得太重,或送得太频,不但会给对方造成莫大的人情压力,还容易让人产生你必有求于他或是在“贿赂”他的错觉。
礼物过重以及其他东西事物造成的人情,不管是故意还是无心,这些都会造成接受者的负担,“知恩图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等心理会处使收受者给予给予者某些便利,也就是“后门”。
因此,“人情”本只是用来表示人的自然情感的一个术语,可是,由于种种机缘,人情随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人情成为用来调节中国人际关系的准则,由是,人情便有了伦理化、人际关系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人情也成为衡量一个中国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由是,人情又具有了社会文化规范的约束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理解与探讨
章伟(1)
面子,关系,人情确实是我们社会一直遇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到这些个词汇时,脑子中想到的很多都是互相狼狈为奸,走后门,托关系这样的事情,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人情与面子已经是我们社会按照一定秩序流畅地运行下去必不可少的机制了。
作者在书中也认为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下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
(2)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图中,作者认为工具性关系的个人较容易改变成为混合性关系。
我认为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里很适用,工具性关系是为了获得个人所需要的目标和资源,但是一旦这样的关系成立以后,即使是短暂而且并不稳定的,总归是存在关系了。
Jacobs认为拉关系之所以有效,其先决条件是关系必须可靠。
这句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可靠这个词到底是怎样定义的需要考究。
不可靠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很容易成为不可靠消息,我们的请客吃饭,胡诌聊天等等,可以把原先不可靠,不亲密的关系,甚至只是利用的关系转变成为包含有情感的关系。
尤其是中国人注重和谐和人际关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关系都是包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
但是应看到,如果先验地认为互动双方只存在工具性关系,那么转化为混合性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完成社会交易之后双方很难存在联系。
混合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之间的转化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家里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
我的一个小舅公原先和我们很亲,但是后来因为做生意一直不好,所以亲戚们一直得帮扶着他。
再到后来,因为借的钱很多,然后我们大家对他就是处于一种冷淡的状况,对小舅公又来借钱就很烦恼,有时候干脆就一口回绝。
所以这件事就让我对作者的说法感到怀疑。
情感联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这种情感上的关怀正在逐步减弱,这可能与西方文化扩散也有关系,但人情的逐步冷淡确实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
并且在现在社会里,钱的概念也在逐步腐蚀着原先属于亲情的成分。
在春节里,互相讨论着的也是房价,工资,福利和各种“厚黑”。
在涉及钱的关系上,无疑工具性关系会占据比较大的成分,原先情感性关系中以维持关系本身为目的也变成了获得其他目标的手段。
所以我认为,在逐步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情感性关系也不再是那么可靠的。
很大情况下,亲情之间已经不是以前的无条件付出了,而是会考虑到受者回报之预期了。
在讨论到中国式家庭中的报之规范时,作者提及子女回报父母亦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近几年不断被爆料的子女赡养问题说明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面临着冲击。
特别是今年“常回家看看”进入了法律,这是对我们当今社会出现的不尊老现象的极大的讽刺。
或许是因为工作忙,也有可能是距离远,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亲情逐步缺失的遮羞布。
子女回报父母虽然没有资源与期限上的限制,但是我们也应该尽我们所能。
在讲到父母在养育我们的时候,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样的说法,但我认为这不应该算是一种父母预期子女回报的意思。
父母可能会在口头说说,以后老了要报答之类的话,但是真正在养孩子的时候,我们能说父母是在“算计”我们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另外在人情困境中,造成人情困境的第三种因素中是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回应。
虽然每个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但是社会交易中,总是双方的行为,本质上并不涉及对方的关系圈子。
如果因为“不看僧面看佛面”而屈从对方请求,那么在另一次交易中,交易双方已经发生了变化,应该是前一次的请托者和佛面了。
所以,在一次交易过程中,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反应应该算是在受者回报之预期中而不应该单独开来。
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中,最难以处理的莫过于混合性关系中的人情困境,作者提出将现代化的个人主义化成为人格特质是个人规避人情的根本解决办法。
但试问,人情困境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吗?或许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只是建议性的理论指导。
但是现代化的个人主义的背景有着西方哲学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样的使用符合我们本土实际情况吗?这个问题值得去考究。
另外,在第三种办法中,作者提出要到陌生地区建立公平法则。
作者希望抛弃原来的关系网络从而建立一个崭新的指导思路去处理社会互动。
但是,明显这样的做法是一种逃避,并且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变动以避免人情困境是值得的吗?在我看来,人情困境虽然是人们会遇到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但它的存在反过来证明了我们特殊的社会互动模式,也是我们长期历史文化的反映。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不能从一个高处去否定它,而是在考究之后去接受并且以符合现今将来社会的运行机制去改造它。
在结论中,作者提出了上述的人情与面子理论的反应方式正在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变迁而不断改变着,但是即使如我们般受高等教育者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我们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而做着破坏公平来增加面子或者是拉关系的事情,岂不可悲?
(1)人大13届社会学类四班章伟
(2)黄光国,1983,《人情与面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页
(3)Bruce.J.Jacobs,1979,《China Quarterly》,Page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