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1.实施学科交叉培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实施学科交叉培养。
具体措施包括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和资源等。
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可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实施学科交叉培养的效果很明显。
首先,可以培养出跨学科的专门人才,适应多学科的实际需求。
其次,学科交叉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此外,开展学科交叉培养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2.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课程为单位,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很显著。
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另一方面,项目化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能胜任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3.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计划等,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有着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它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在这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其实施效果。
一、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1.推行项目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更符合职场需求。
2.提倡问题导向学习: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1.组织跨学科团队教学: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为学生开设课程。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增设跨学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等。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1.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配备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实施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实习实训的组织和管理: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实效。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孵化服务。
实施效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指导。
实施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
以上措施的实施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
3.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更具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需求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教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首先,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从以往的注重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逐渐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育活动,比如实习、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综合能力。
此外,高校还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高校在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高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高校开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高校引入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如虚拟实验室、远程教育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创新措施和教学所取得的成效不言而喻。
首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实践教育和科研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拓展知识面、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等,使得学生具备了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再次,教学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引入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的成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提升了高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这些创新措施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措施:1.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并与企业进行产业对接。
教育机构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也可以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科研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2.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课程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引入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项目: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团队合作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作业、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5.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认证。
二、实施效果:1.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施个性化培养,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科研水平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也相对提高。
4.教学质量提升: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机构影响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教育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能够得到更多教育机构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具体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
12景德镇陶瓷大学环境设计专业
3.12 景德镇陶瓷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目录3.12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3.12.1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思路 (3)3.12.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3)3.12.3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施效果 (10)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二零一八年七月二日3.12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1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思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在学校办学思路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规模发展相辅,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名城办特色名校、人才培养立特色名校、学科专业创特色名校、科研创作与国际交流支撑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为指导,确定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逐步修改和完善了专业教学计划,最终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贯彻“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修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自2001年起,根据目前专业培养所反馈的意见以及当今本专业国内外情况,结合我校办学教育方针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专业培养所反馈的意见,先后多次进行了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同时积极外出考察,参考兄弟院校做法,结合本校实际,取长补短。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包括环境设计专业)被评为首批全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赣教高字【2002】45号)以及第六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高函【2010】15号)。
自1997年专业成立以来,历经二十多年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在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专业方向、培养定位、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最终确立以“艺术与科技融合为内涵、以创意思维与专业实践共生为目标、以国际合作与教师培训为依托、以设计服务与科研项目为平台”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路,并据此思路陆续推进学科专业改革和建设,落实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教育理念。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不断和创新。
在1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引入多元化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引入多元化课程。
不仅包括专业课程,还应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提供实践机会:开设实践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实习、项目实训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建立创新项目申请与评审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提供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
4.强化实用性教育:注重实用性教育,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训设备和实验室,让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
5.构建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
导师将起到指导和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并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
6.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变化,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7.提供创业支持:为有创业倾向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
建立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资源,推动其创新创业。
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可实现1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如下: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2.培养创新思维:参与创新项目和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提高就业竞争力:强化实用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增加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措施1.引入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引入实践教学。
例如,增加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培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可以加强实践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竞赛、项目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综合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应用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这种实习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1.培养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培养的创新措施,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他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了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前适应了就业环境。
这样的实习实训经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简历,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
3.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在项目研究、竞赛等活动中需要与团队合作,这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教学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312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312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本文将对3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3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措施1.教育理念的更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等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体系的优化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类、创新类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实践教学的加强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3.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改革实施的效果分析1.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改革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得到提升。
3.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教学的加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更好地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求。
4.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教育资源不足: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实施效果及支撑材料
3.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实施效果及支撑材料沈阳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师范学院的师范类本科专业之一。
本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面向基础教育,培养适合区域发展的符合数学教师教育发展方向的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需求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逐步形成了“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基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确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二、为了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夯实专业基础、注重实践能力、重视综合素养”的课程体系。
三、以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增强数学专业素质为主线,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四、以用人单位反馈学校、实践反哺教学等方式,构建人才培养全方位的支持保障系统。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定位: 以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为背景,围绕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目标和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教育教学人才为己任,开展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研究与教学。
建成数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备良好数学基本理论素养以及扎实的数学基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具有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面向基层,在中等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数学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围绕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施了“夯实专业基础、注重实践能力、重视综合素养”的课程体系。
在奠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养成较强的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为了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切实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方向性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网络课程等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降低,方便新时代下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满足。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互动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推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有所欠缺。
创新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企业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了解行业需求,提前适应职业环境。
四、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较大,传统统一的培养计划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此,创新的具体措施之一是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和优势的了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特长。
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提高。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及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其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创新的具体措施:1.优化课程设置:重新评估课程设置,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和比例。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入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与行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参与项目、竞赛、科研等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推行项目式学习:采取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6.强化实习环节:加强实习的指导与管理,确保实习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7.引入学分制度:建立学分制度,通过学分的认定和积累,评价学生的学业进展和学习成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
二、实施效果:1.提高教育质量:创新的措施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加就业竞争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容易找到满意的职业。
3.促进行业发展:创新的措施可以使人才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4.增强学生个体能力:创新的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
5.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更早了解和接触到行业环境,增强他们对职业发展的认识和规划能力。
总之,通过创新的具体措施,可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提供相关的支持与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培养平台。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学院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具体措施在教育理念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开展学分制改革,设立创新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培养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开展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投身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
在培养目标上,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紧密结合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学人才有非常迫切需求的实际以及学校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突出培养服务于基层的基础知识牢、临床技能精、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在培养思路上,遵循“整体优化、学科交叉、协调发展、质量为本”的原则,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坚持质量为本,以优良的师资、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教学条件,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接受全面的优质教育和实现个性培养,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高尚医德医风的合格毕业生。
在课程设置上,为达到培养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这一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
压缩必修课总课时,增设选修课,特别是人文、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验实践课课时。
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了“思想道德及人文社科课程、自然科学及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4个课程模块。
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评价机制和临床实践考核体系的重要性。
改革传统考试方式侧重于知识掌握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开展侧重于能力和表现的形成性评价。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旅游管理专业注重专业特色的打造及实施过程的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1、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走“校企合作”之路,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使人才培养真正地面向市场。
3、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出发,构建培养学生较强应用能力的特色鲜明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以企业标准和社会考核来深化证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教材选用、课堂讲授和课程安排上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二是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重新组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各门课程的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
三是加快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和社会化改革,实现培养学生零适应期。
4、采用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材体系。
5、探索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试考核评价方法。
6、形成结构合理且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1、构建基于综合素质提升和实践能力导向的“双轨双能”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双轨”是指并重相融的理论知识传授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双能”是指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种模式的特征在于既体现了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特征(区别于“高职生”),又能与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相适应,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这种模式的具体思路从以下几点可以体现出来。
2、目标准确,面向区域,定位于应用,找准“空隙”,专业培养定位在产业链的末端。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主要培养面向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本着立足鞍山、服务辽宁、辐射全国的培养定位,主要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服务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一、培养方案的优化1. 人才专业培养定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本专业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又需掌握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以后工作的接轨和职业应用。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足。
从目前的学生就业反馈来看,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在同类的兄弟院校及二本院校里,我们并没有别明显的优势。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旧版的培养计划存在的缺陷,教研室人员通过实地参观、电话咨询、文献调研、网络搜索等方式对兄弟院校,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文件进行调研。
确定了新培养方案的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讲授大纲相衔接,体现一专多能的思想,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如何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和就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人才定位,最终确定本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冷热源、供热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教育特色凸显”的教学理念为引导,培养“一专多能”应用技术型人才。
努力建立以施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辐射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群。
力求达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课业文本情境化,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一、总体思路1、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6、以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二、具体措施(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
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遵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
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3.1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河南工程学院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区建设,以及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具体措施及效果如下:1、依托我校煤炭、纺织优势,凝练专业培养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虽然是我校的一个较年轻的工科专业,成立于2011年,当年正式招生。
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我校在1954 年就已成立了化学化工教研室,承担染整技术、纺织、化纤、地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煤炭、纺织特色。
因此,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至今,一直依托河南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凝练专业培养特色,从培养方案2011版、2013版的煤化工、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到培养方案2015版只设置煤化工一个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根据专业培养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河南工程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
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举措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举措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双证引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公司深入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合作企业,如2016年加入院校普惠合作计划,共建产业学院,2017年与企业成立“ICT学院”,2018年与企业合作“大学”,2019年与企业共同成立“智能双创工作室”。
同时,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以项目实战和国际著名企业产品认证为主要特征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引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1+8”城市圈软件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校企深度合作,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培养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员、软件技术服务人员、云计算运维工程师、大数据运维和分析工程师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
在第1~3学期,学生主要是要完成通识与专业基础能力训练,能初步独立设计完成基于C/S和B/S架构的软件项目;在第3~5学期,学生要从JAVA和.net两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作为主修方向,学完相关课程后参加校企合作的真实企业项目实战。
期间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获取国际国内著名企业Oracle、微软等企业的产品认证证书(如Java软件工程师、.NET软件工程师、Oracle的OCA、OCP证书等)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探索“五年制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专本企三方联合培养机制。
自2015年以来,学院依托现有软件技术专业,与轻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和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专本衔接、五年一体化贯通培养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试点工作,打通了高职学生职业教育学历晋升通道,构建了更为完善的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服务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为职院申办高职本科做好准备。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重精专、彰特色、创卓越、讲实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根据党对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的要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使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不断自我更新,成长进步,成效显著。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渤海大学首批优势专业、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毕业生凭借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良好的人才培养口碑源于对人才培养规律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一)根据党的高校思想理论工作要求,注意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彰显新时代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结合质量评价的数据、信息以及改进建议,立足学生“学有专攻”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院适时应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进行了及时、必要的调整。
经过2018年的调整,目前2018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为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立场,恪守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信念,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领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评价能力,良好的中文书面、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备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师职业基础与素养、良好的哲学、历史素质以及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以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为标志,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需要的语文教师岗位,同时也可以在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高校代码及名称:10403 南昌大学专业代码及名称: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起源于1993年材料专业四年制本科专业,经过近25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并重,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7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本专业一直以来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材料类本科专业规范》为准则,于2012年引入OBE教育教学理念,坚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完善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断优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培养,进一步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贯彻OBE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2016年6月4日,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机制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能够为我国工程类毕业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能够促进我国工程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所采用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政策、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与其他签约组织具有实质等效性,认证结论可以获得各签约组织的认可。
本专业自2012年起非常重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2-2014多次委派专业负责人参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的培训活动。
2015年正式申报材料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7年6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本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见支撑材料3.12-1)2、建立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创新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提高教师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没有高素质和富含特色的师资队伍,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多年来采用引进和在职继续培养两种方式,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拥有一支学缘、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6人(退休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占8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占72%;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40%;具有国外访问学者及三个月以上的海外进修经历7人,占28%。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风益)、省级教学名师1人(张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唐建成)、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张萌、彭文屹、王雨)、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郭洪民、谭敦强、魏秀琴、章爱生)、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张萌、谭敦强、唐建成)。
(2)近年教师人才引进和继续培养2014年全球招聘引进教师1位,2017年新引进6位博士教师,2013-2017年出国访问学习教师4人。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本专业教师2013-2015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李样生);2012年南昌大学首届青年教师实验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郭洪民);2014年南昌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1人(张思宇);获2015年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1人(李样生);2013-2016年期间获南昌大学授课质量优秀奖16人次,获南昌大学网络辅助教学优秀奖4人次;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间一等奖2人次三等奖1人次(章爱生、李样生、刘桂华)。
3、加强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专业课程设置(1)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2008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覆盖专业所有学生,负责人为章爱生教授。
(2)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现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与社会、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近四年新增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与社会、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2014年已经完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与社会》慕课的建设,挂靠智慧树在线课程服务平台。
《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均为专业主干课程,覆盖专业所有学生。
(3)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根据专业课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见支撑材料 3.12-2),其中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电工电子学等电学课程,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含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等机械类基础课程,工程力学等力学基础课程,物理化学等材料交叉领域课程;学科平台课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材料性能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成形加工、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课程设计PT、计算材料学等材料类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分为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各4门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材料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等课程。
形成了重基础、共平台、分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群。
4、加强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与培养(1)加强校内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依托有实验教学基地有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南昌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大学计算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校级实验平台,为本专业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训练等学科基础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践基地。
同时,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设有金相实验室、力学性能实验室、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竞赛平台等院级实验平台,覆盖专业所有学生。
(2)加强校企合作,扩大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现有东鹏陶瓷有限公司、南昌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晶能光电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十堰东铸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8个,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支撑,覆盖专业所有学生。
5、建立以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和学科创新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与科研能力,南昌大学在2012版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创新学分”,学校2013年9月制定了《南昌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试行)》(见支撑材料3.12-3),学校2014年开始开展创新学分科研训练工作(见支撑材料3.12-4),2016年5月又再次修订制定了《南昌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见支撑材料3.12-5),学生可通过选修双创课程、参与科研训练、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国(境)外研修项目、文艺类演出及体育类竞赛、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创业实践、创业培训等获得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以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以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和学科创新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
(1)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南昌大学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本专业学生近四年来参加国家级10项、25人次,省级9项、30人次,校级14项、40人次,合计58项、95人次。
(3)开展科研训练项目,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南昌大学2015-2016年开始设立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本专业学生参加42项,125人次。
2013-2016年,本专业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11项。
(4)开展课外学科创新竞赛,加强创新实践能力近四年学生参加材料类几个主要学科创新竞赛获国家级奖励情况:2016“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2016年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国家级铜奖1项;2015年第六届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5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设计竞赛一等1项;2015年第六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2015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6、构建多元化、定制化、分方向、模块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1)定制化、学分制、挂牌选课制等个性化培养模式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南昌大学2013年7月开始试行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见支撑材料3.12-6),2016年6月又修订制定了该管理办法(见支撑材料 3.12-7),本专业实施完全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后,可以充分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模块,制定个性化的专业课程选修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学分制对激发教与学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教师“人尽其才”,学生“学择其好”。
学校从2016年秋季新生开始,学生修读的课程全部实行网上选课(或预置后确认)制度(见支撑材料3.12-8)。
(2)分方向培养模式本专业2010-2016版培养方案分为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包括四-六门专业方向课程。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第五学期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课程(见支撑材料3.12-2)。
(3)重基础、共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2016版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学分课程构成,其中专业课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通识课程约占26.3%,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3.2%,专业课程约占38.1%,创新创业学分课程约占2.4%。
第一、二学年以人文、数理和学科基础课程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全局观点和开发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为主,以课程群模式提供多种模块化选择,强调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学习系统性。
7、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等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管理干部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昌大学从2015年开始试点本科生班级导师制(见支撑材料3.12-9),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9月开始试点,在一年级到四年级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一个专业教师作为班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