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爱情的悲剧——浅析路遥作品中的爱情观
![爱情的悲剧——浅析路遥作品中的爱情观](https://img.taocdn.com/s3/m/b43bd240c850ad02de8041a0.png)
念 , 演绎 了 丰富 多
彩 的 爱 情 故 事 。阅
———浅 析
爱
路 遥
情
作的
品
中悲
的
爱剧
情
读路遥 的作 品 , 你 会强 烈 的 感 受 到 对 爱情 的 描 写 表 现 了 中国 由 来 已 久的 “门 当 户 对 ” 的 观 念 。“门 当户对 ”在
不同 的 社 会 阶 段 , 其侧 重点 是不 同的 。 中国 的 包 办 婚 姻 阶 段 , 它主 要 指男 女 双方 的 家 庭 地 位 、 经 济 状 况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家 族 观 念的日益淡 化 , “门
方式 , 无疑对 20 世纪 法国作 家纪 德产生 了重 要而深 远的影响 。
在小说 《厄谢府邸的倒塌》的开篇 , 坡用自我议
论式的话语写道 : “ ……我只得求助于 这种 不能令 人满 意的结
论 , 那就是 , 毫无疑问 , 一些朴素的自然界的事 物连在一起时 , 就有一种使我们感动的力量 , 而 要对这种力量加以分析 , 则仍然是我们的思考 力 所不及的 。” (注 : 此引文中着重号为论者所加) 这是小说中叙述 者 “我”在 厄谢府 邸前的 所思所 想 。
为什么在路遥的作品中如此强烈的表现了 “门当 户对”的爱情观呢 ? 我想主要是以下原因 :
一 、时代的限制
路遥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到八十年 代中国城乡 “交叉地带”的 生活 。这 一时 期中 国经历 了三年自然灾害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 重大事件 , 人们的生活也经历了困苦 、动荡 、逐渐富
中不乏对浪漫爱情的描写 , 像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梁 山伯 与祝 英台 》、《茶花女》、《魂断蓝桥》等 , 这
浅谈路遥《人生》的悲剧
![浅谈路遥《人生》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56dbae83c1c708a1294a4417.png)
浅谈路遥《人生》的悲剧导语:正一、《人生》的作者简介和作品地位作者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陕北榆林市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生活艰苦,他被送去了大伯父家。
在他的童年时期,生活充满悲痛!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人生》更是其巅峰之作,在1983年获得第二届全国中篇小说优秀奖,《人生》中不仅有深厚、丰富的思想主题,而且其中还蕴含了深刻的超越时代的历史见解,同时,在文学形式上,它还具有生动、丰富的情节构造,《人生》真正体现了恩格斯“三融合”的美学理想。
关键词:《人生》思想历史情节《人生》是路遥的极其著名的优秀中篇小说,曾获得第二届中篇小说优秀奖,且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对于《人生》研究者们对其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
在戏剧领域,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理论:“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统摄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
①”即是指在戏剧领域要达到“美”需要达到的“历史、思想、情节”的三融合。
《人生》虽非戏剧,但其作品中却完整的符合了这种美学理想的要求。
一、较大的思想深度路遥《人生》讲述的是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土地,离开土地,最终又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其中也穿插着其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人生》中的高加林不断的奋斗,坚毅自信,不断的追求摆脱贫困的理想,但最终却无情的被生活抛弃,也失去了让他慰藉的爱情。
在高加林的奋斗过程中,他勤勤恳恳,并无过错,只只是一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远离农村,实现自我,同时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却忘记,忽视了爱,渐渐地失去了纯粹,使其最后造成了人生的最大悲剧,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娃娃呀,回来劳动这不怕,劳动不下贱!可你把一块金子丢了!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②”这才是高加林真正的悲剧。
对于其人生的事业,他奋斗过、拼搏过,是现实没有给他活路,但对于爱情,是他自己的懦弱和抛弃。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e90442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d.png)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两人的感情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不断 加深。然而,最终他们的爱情却因为高加林的背叛而结束。在爱情遭到背叛的 情况下,两人的感情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曾经深爱着对方,但现实 的压力和观念的差异最终让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重读《人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故事的唏嘘与无奈。 他们的爱情故事启示我们,不同阶层之间的爱情面临着现实的种种挑战。在这 些挑战面前,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助和困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正是 这些挑战和差异,让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美好。
基本内容
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他是一个极具 复杂性的角色,既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也展示了自尊自强的品质。他的人生 旅程正是自强自立的最好写照。
高加林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但他从不 因此感到自卑。相反,他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 得别人的尊重。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让自己得 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基本内容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小 说。高加林的性格深受矛盾心态的影响,呈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本次演示将 从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双重人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 高加林性格的悲剧内涵。
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
高加林身在农村,对于土地和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同时向往着城市生活 的繁华与优渥。这种对立的情感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反映在他性格上的 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热爱乡土,关心家人,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他追求城 市生活的满足感,嫌弃农村生活的贫瘠。这种双重人格使他的人格分裂,进而 导致行为上的矛盾和误解。
刘巧珍是一个善良、美丽、温柔的农村女孩,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对生活充 满了热情。她对高加林的爱情是纯真而炽热的,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 与高加林的接触中,刘巧珍意识到自己与他的差距,但她并不在意这些,而是 努力向高加林展示自己的美和善良。她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与高加林的感情, 最终打动了他的心。
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
![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b790082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7.png)
路遥《⼈⽣》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32路遥《⼈⽣》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孙亚飞?西北师范⼤学摘要:该论⽂通过对⾼加林与刘巧珍,⾼加林与黄亚萍的情感纠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物的悲剧性。
这种悲剧性对我们认识作家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爱情;命运;悲剧性鲁迅先⽣说“悲剧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喜剧将那⽆价值的撕破给⼈看”[3]419。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们不免感到悲痛与震惊,这就是悲剧。
路遥的⼩说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悲剧,⽐如《⼈⽣》中的爱情悲剧。
爱情的产⽣源⾃双⽅的相互爱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盘算了。
情侣之间的相互倾慕因为外在,因为志趣⽽交往。
但是,这种情侣在路遥的作品⾥却总是难成眷属,爱情总是以悲剧收场。
⼀、⾼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的刘巧珍是⼀个带有母爱关怀式的⼥性形象,当⾼加林⽣活遇到挫折,为了安慰⼼灵受伤的⾼加林,⽽来到他的⾝边,给⾼加林母亲般的爱,刘巧珍深爱⾼加林就像深爱着⾃⼰的孩⼦,⽽⾼加林本⾝投进巧珍的怀抱,就像受伤的孩⼦希望得到母亲的爱抚。
⾼加林⼀开始并未考虑到⾃⼰是不是真的爱巧珍,所以他们的爱情揉进了太多的母性情感。
⼀⽅是付出者,⼀⽅是接受者,这样的爱情模式是⼀种母性化的爱情。
这也是在农村的⼤背景下,他们可以相恋,可以相爱的基础,因为这是⾼加林此时的⼼理需求,在刘巧珍的这⾥得到了极⼤的满⾜,是他们可以在⼀起的现实可能性。
⾼加林和刘巧珍的这种母性化特征的爱情,也为最后的悲剧式收场埋下了痛苦的种⼦。
⾼加林⾝上打着⽆法抹去的农村烙印,可是他⾯对乡村的⼟地充满了逃离的意念。
和刘巧珍在⼀起,很可能就要做⼀辈⼦的农民,这根本不符合他的追求,所以这也注定了只要有新的做⼀个城市⼈的机会,摆脱农民的⾝份,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
这也可以看出在刘巧珍那⾥寻求的不是爱情,只是暂时的慰藉⽽已。
⽽这对刘巧珍来讲,⽆论爱得有多⽆私多痴情,也挽回不了爱⼈。
⼈活者就会有痛苦,这⼤概就是⽣⽽⽆奈。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24ce15efe009581b6bd9eb8a.png)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
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
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
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
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
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一)命运多舛的童年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
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a28947a165ce050877321303.png)
第25卷 第2期Vol .25 No .2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 HONGZHOU UN I V ERSI TY 2008年4月Ap r .2008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安春华(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郑州450044)收稿日期:2008-02-10作者简介:安春华(1966—),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摘 要:试从乡土情结、悲剧意识等方面分析路遥小说的思想意蕴。
作家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总是能以个人人格的力量和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品质感动读者,寻求与读者的心灵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关键词:路遥;乡土意识;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8)02-0038-02 路遥的作品具有严峻、质朴、雄健和悲壮的美学风格,字里行间奔涌着清新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悲壮的意味。
路遥本人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把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
路遥人格及其作品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净化和感召着一代代读者的灵魂。
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路遥是“把写作和生活、生活和写作视为同一件事”的、“直到最后一息都忠于神圣天职的人”[1]。
一、乡土情结:路遥小说的审美风范路遥生于陕西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
无论是对家庭伦理的关注,或是对男女青年爱情的抒发,以及对农村青年人命运的探寻,都呈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关注和偏爱。
他这种思想的流露,又是通过乡土情结来体现的。
路遥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情感,在并不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以深深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把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潜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
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里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的原因探析
![《平凡的世界》悲剧意识的原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891d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d.png)
076《名家名作》·研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既来自作者深刻的悲剧审美观,又受特定时期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历史发展必然与不可能实现的冲突所产生的“悲剧性冲突”。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这种“毁灭”旨在引起读者的悲痛情感,达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目的。
《平凡的世界》中交织着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诸多人物的生存悲剧与爱情悲剧,并对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思考,启发读者深入挖掘作品的悲剧意识背后所蕴含的奋斗意识与责任意识。
作者出现这些充满苦难悲剧意识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析其原因:时代背景因素、人物自身的性格因素以及作家自身的情感基调。
一、时代背景因素时代背景因素是《平凡的世界》中悲剧意识的重要成因。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人们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境。
《平凡的世界》故事时间跨度为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作者全面描写了十年来黄土高原史无前例的历史变迁。
孙氏兄弟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和悲剧爱情,是当时各种复杂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民众不幸命运的形象代表。
他们身处社会变革的漩涡中,默默地承受着人生的艰辛,始终在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中挣扎,在挫折与进步的夹缝中生存。
(一)特殊时代下的社会经济制度在1975年二、三月间,黄土高原仍处于“尚未解冻的冬季”。
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强烈的不稳定性,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品中,第一位登场的主人公孙少平正在学校食堂经受着生存之苦与精神重负。
正值青春的少年面黄肌瘦,整日处于饥饿状态,随时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困境。
除了寒冷和饥饿之外,最让少平感到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敏感的心所带来的伤害。
为了躲避众人的目光,他只能在最后悄悄地取走自己的黑高粱面馍。
孙少平一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但这种苦难并非源于他的父亲和兄长的无能。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54a171ce2cc58bd63186bdd1.png)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路遥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可以的描绘着普通民众的生活照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的复杂的心理,最后一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人物的画廊。
爱情在路遥笔下呈现着特殊的意蕴,总是带有悲剧性。
具体来说,他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的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相爱的一方因为家庭、地位和背景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造成了爱情的悲剧,比如《人生》中的刘巧珍;二是相爱的男女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同而受到周围的人----父母等亲属的阻挠造成爱情的悲剧,又称为人为的悲剧,如《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为何路遥将自己笔下的爱情写的富有这样的悲剧性呢?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有创作方法上的原因。
一个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要求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应生活,通过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去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的本质。
在这里以路遥的《人生》为例,来阐释路遥小说的悲剧的叙述艺术。
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更多的在于现实与高加林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而产生的。
首先小说以“三角恋爱”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两组“三角恋爱”。
一组是高加林、黄亚萍、张克南,他们是同班同学,但性格理想各异。
然而张克南的诚实、本分以及工作努力与黄亚萍的理想浪漫相比,显得缺乏理想和浪漫。
这就酿成了为何被黄亚萍抛弃的悲剧所在。
再次是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之间的三角恋爱。
其中刘巧珍是路遥赵立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有着深刻的母性爱的色彩。
这种母性爱多于情爱的情节源于儒家文化以及作者生活经历与环境。
其次是视觉性的色彩装饰。
视觉一直被视为最能直观揭露被遮蔽或潜在于一个人内心世界隐秘的有效手段。
小说《人生》中运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 刘巧珍穿的“衣裳”———颜色感觉,出色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女主人公刘巧珍在整个作品中的衣裳颜色只变化过两次。
第一次出现在高加林的视野是他在河里游泳时,第二次出现在高加林的视野是她向他初次表白爱慕之情,两人一起从县城里返回高家村时。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2813e3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a.png)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提要:《平凡的世界》是1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它曾获得第3届茅盾文学奖,并被誉为“第1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①,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语言文学论文。
在对《平凡的世界》的评论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或从人物性格的分析出发,本文拟通过《平凡的世界》中的时代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剧剖析,把握并传达出它所包含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时代悲剧;个人命运悲剧;悲剧意识《平凡的世界》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主要以1975至1978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表现了普通人民群众在从动荡走向转折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贫困生活和坎坷命运。
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悲剧都离不开大悲大喜,离不开强烈的矛盾冲突。
但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往往没有矛盾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和你死我活的争斗。
《平凡的世界》作为1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巨著,突破了传统悲剧的局限,遵循生活本真,基本上不写大开大合的情节,大起大落的波涛,大悲大喜的情绪,而是通过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寓不平凡于平凡中,不幸于有幸,痛苦于快乐中,这才是平凡而真实的世界。
即使是悲,悲中也会有喜,而不会悲到极致,悲得那么彻底。
1《平凡的世界》是1部“真正民族意义上的反思文学,语文论文《毕业论文-《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语言文学论文》。
”②它对10年浩劫这样1段历史生活进行反思,而不着意仅仅对1件事,1个人的批判。
既然是反思文学,那么它批判的东西必然存在有不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的方面便酿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10年浩劫发展到70年代中期,它的灾难性的后果便暴露无遗。
中国广大农村那种普遍的贫困已是1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勤劳本分辛苦大半辈子的孙玉厚1家的光景仍然那么“烂包”;醉心“革命”的孙玉亭整天只顾趿着破鞋4处闲逛,不管家里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困窘,还经常死皮赖脸到哥哥家要“救济粮”……农村地区到处充斥着贫困与饥寒。
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五篇范例)
![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f574c56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4.png)
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五篇范例)第一篇:论路遥《平凡世界》的爱情悲剧论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内容摘要】爱情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也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
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的折磨,一段爱情能幸存下来,几乎成为人们渴望的理想。
平凡世界里的爱情不仅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种种阻碍,而且也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如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不平凡的爱情经历。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爱情;悲剧《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全景式地展现中国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倾注了作者极大的心血与浩大的精力去完成长达百万多字的文学著作,不仅呈现出一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社会画卷。
路遥从农村走向城市,对生活在那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有着深厚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怀着这种深沉的爱,这种对土地和农民的深深眷恋,创造出这部有关“农村苦难、平凡世界、悲剧爱情”题材的小说。
作品在描述我国十年革命以及革命后大转型时期社会巨变的同时,对农村和城市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艺术描绘,并将视角集中在城市与乡村交叉地带、具有现实意义的生存领域,生动的塑造出挣扎在这一特殊地带、特殊时期的爱情悲剧。
一、路遥小说爱情悲剧题材的概说爱情的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人天生就有破坏的本能与欲望,悲剧的毁灭性恰好能激发人们意识中最真诚的情感。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杰出作家,路遥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始终不变的表现了爱情这一主题。
[1]他短暂、坎坷的的人生经历,实际上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平凡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星在论及路遥爱情创造的心理,认为“作家的创造活动是依据自己的个性、心理,面对前人无比丰富的文学传统的积极的选择过程”,《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正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选择结果。
这种选择既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又是在无法回避选择的被动”。
[2]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显得纯洁而真诚,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人生》中巧珍与高加林的爱情就是如此。
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也塑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爱情故事,但小说中呈现出圆满的爱情似乎都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带有浓郁道德因素的爱情,纯粹意义上的爱情都会受到夭折。
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
![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7c9e6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c.png)
引言 (1)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 (2)(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 (2)(二)女性的悲剧 (5)(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7)二、悲剧因素 (8)(一)时代、社会因素 (8)(二)人物自身因素 (9)(三)作家自身的因素 (10)三、悲剧意识的影响 (11)(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1)(二)对读者的影响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谢辞 (14)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7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很穷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他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过,1969年又回到家乡务农。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他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在他的不断创作下,198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文中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的经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顿时轰动全国。
而后又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就在这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他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的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把普通人在那种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全然的展现出来了。
因此,路遥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但是不幸降临在了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因肝硬化腹水,1992年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是出身于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是来自农村生活的,从农民的身上找寻写作的灵感。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8992498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f.png)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本文概述《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路遥的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意蕴。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他的小说常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叙述,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关注路遥小说中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这些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深度。
我们将分析路遥小说中的悲剧冲突,揭示这些冲突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将探讨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成因和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路遥作品的文学魅力和社会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而深化对路遥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探讨,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人物路遥的小说世界里,悲剧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风,带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穿梭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横截面之间。
这些人物并非简单的悲剧符号,而是具有深厚内涵和复杂性格的真实存在。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便是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
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他的一生都在为家庭、为土地而辛勤劳作,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却因为现实的束缚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悲剧在于,他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理想深埋心底,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
而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更为复杂性格的悲剧人物。
他渴望知识,向往城市生活,但却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而无法如愿。
他在城市的边缘徘徊,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农村,继续父辈的生活。
他的悲剧在于,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追求,但却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孙氏兄弟外,《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https://img.taocdn.com/s3/m/a2a231f9b9f3f90f76c61bcb.png)
试论路遥小说的悲剧爱情
悲剧是路遥爱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家的心理和路遥创作的悲剧爱情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路遥悲剧爱情,从中找出作家心理与悲剧爱情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路遥悲剧爱情的文化缘由。
路遥小说中的悲剧爱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情人难成眷属,集中体现在《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金波与藏族姑娘身上。
另一个是无互爱却成婚姻,无论是刘巧珍与马拴,孙少安与贺秀莲,还是李向前与田润叶,婚姻前提都是无互爱的,而促成他们婚姻的是其他因素。
路遥创作悲剧爱情原因有三个:一是路遥的乡土情结。
路遥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黄土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着深沉的爱,他笔下描述的这片黄土地上人民的贫困生活使他意识到,人们连物质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会有美好的爱情故事。
二是路遥的政治情结。
路遥向往政治权力,渴望出人头地,然而他没有成为政治家,而是成为了作家。
成为作家的路遥,他的政治情结,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潜意识地表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农村有志青年总是赢得品貌出众女性的青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路遥又意识到这种爱情的不可能,所以他笔下的爱情故事大都充满着忧郁的底色。
三是路遥的初恋情结。
真挚而痛苦的初恋导致了路遥对爱情的怀疑,不幸的婚姻导致了路遥对爱情的绝望。
同时本文探讨了路遥小说获得读者广泛阅读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意义。
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
![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28d6cbc5da50e2534d7f51.png)
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纵观著名作家路遥的110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毫无疑问,这部被称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旷世之作,是在用悲剧性质的精神贯穿始终的。
以下就是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2}在中国,“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个持之以恒,用生命在追逐太阳的夸父,也成了悲剧人物的形象代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悲剧是个美学范畴。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美学理论的丰富,这个美学范畴与中国美学理论、文学理论、文艺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不断发生着或明或暗的演变,这对于文学文本和读者的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路遥正是以这种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才使得这部皇皇巨著成为激励千万青年的经典,并成为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
著名作家陈忠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3}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悲剧意识和一部作品的悲剧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更容易在广大读者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从中国文学的现状出发,重新思考路遥在小说中的悲剧美学理论,并将一系列的概念系统化、明确化,探讨出《平凡的世界》的悲剧美学理论体系,就成了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和应该肩负的一个历史责任。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数以千计,但主人公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纠葛成了这部书的一条主线。
孙少平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独立力量的人,但矛盾的是,他的这种独立性与当下的世界常常是对立的、互相难容的,自然而然,悲剧性就由此延伸开来,直到这种自我感受的悲剧与整个宇宙、整个客观世界、整个大自然进行了割据、演变、蜕化,最后形成分裂和对立,由此也就形成了路遥作品中悲剧意识灵魂拷问的内涵与外延。
平凡的世界的悲剧与希望
![平凡的世界的悲剧与希望](https://img.taocdn.com/s3/m/cc9c8db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5.png)
平凡的世界的悲剧与希望在路遥先生所著的《平凡的世界》中,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苦难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人们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为了生活而奔波,却常常被命运捉弄,遭遇着各种悲剧。
然而,就在这充满悲剧色彩的画卷中,我们也能看到点点希望的光芒,如同黑暗中的星辰,虽然微弱,却始终闪耀。
悲剧,是生活的常态。
孙少安,这位朴实而坚毅的农民,一心想要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他勤劳能干,有着无尽的热情和勇气。
可是,时代的局限和现实的残酷,让他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坎坷。
砖厂的倒闭,欠下的巨额债务,让这个家庭一度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爱情方面,他与田润叶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的现实,他只能放弃心中的挚爱,选择了一位能与他共同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
这种无奈和痛苦,是命运给予他的悲剧。
孙少平,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走出了农村。
然而,城市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美好。
他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爱情上,他与田晓霞之间纯洁而美好的爱情,最终也因为晓霞的意外离世而破碎。
少平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中挣扎,这无疑也是一种悲剧。
除了他们兄弟俩,书中还有许多人物都经历着各自的悲剧。
比如郝红梅,因为家庭的贫困而想要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却最终遭遇了不幸。
还有金波,他那刻骨铭心却无法实现的爱情,也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哀。
然而,正是在这些悲剧之中,我们看到了希望的萌芽。
孙少安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并没有放弃,他重新振作起来,终于让砖厂起死回生,带领全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他的坚持和不屈,让我们看到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顽强力量,这便是希望所在。
孙少平虽然在城市中历经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他通过读书不断充实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的坚韧和勇敢,让我们相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
书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在各自的悲剧中努力寻找着希望。
郝红梅在经历了婚姻的失败后,依然坚强地生活,最终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超越自卑体验崇高——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超越自卑体验崇高——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f83cc42c4b35eefdc8d333f3.png)
K e o d : U a ; v l; r gca rn s ;n eir yc mpe ; ese pn y w r s L Y o No es T a i wae e s I froi o lx Ov rtp ig t
超越 自卑 体验崇高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李 梅
(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院 ,广 西 桂林 5 1 0 ) 广 4 0 6
[ 摘 要]路 遥小说具有浓厚 的悲 意识 ,这与他 的 自 剧 卑情结和超越 自 卑所体验到 的崇高美具有 密切关 系。路
遥及其作 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屈服于命运、超越 自卑追求卓越的求索中付 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 浓郁的悲剧意蕴中折射
Abs r c : oSn v l h v to gsn eo a e ya dti h saco ec n e t nwi i fr rt t a t LU Ya ’ o es a eas n e s f rg d n s a l s o n ci t hsi e i i r t h o h n o y
第 1 卷第 l 2 期 2 1年 3 02 月
温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1o e z o c t o l& Te h i a le e o r a f W n h u Vo a i na c n c lCo l  ̄
、O11 ,密切 相 关 。其 悲 壮 性 的 生命 体 验形 成 了他 复 杂 的 创 作 心 理 机 制 。 痛 苦 的 童 年 经历 在 他 心 灵 烙 下 了浓 厚 的
自卑情结 , 再加 上 桀骜 不 逊 的性 格 , 左右 着 他 的行 动 。
爱情的悲剧色彩——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作品的现实
![爱情的悲剧色彩——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作品的现实](https://img.taocdn.com/s3/m/872e269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0.png)
爱情的悲剧色彩——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作品的现实自题: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是好友出国前送我的一本好书,厚厚的一本书,我花了三天看完第一遍,不喜欢悲剧的我不由得对书中的各位主人翁的遭遇非常同情,甚表惋惜,无意中发现水大哥的这篇文章,急忙转出,非常感谢!内容提要:路遥的作品具有严峻、质朴、雄健和悲壮的美学特征,字里行间奔涌出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悲怆意味,以及在此基础上凝聚起来的崇高和壮美。
读他的小说,犹如在翻一页页日记,因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使作品显得真实、自然,像是一本家谱,诉说着家族的兴亡、盛衰的变迁史。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1975年到1985年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广泛的城乡社会生活。
路遥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都始终不变的表现了悲剧这一主题。
平凡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磕磕绊绊。
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中的悲剧宿命的磨难,最后幸存的爱情几乎成一种理想。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倾尽其生命的全力创作出来的一部长篇巨著。
这部作品在表现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方面,更是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达到了一种全景式的包容。
它的现实主义意义.不仅在于其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通真.而且在于作者从中精细深刻地刻划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写出了中国农民在从动荡走向转折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贫困生活和命运精神上走过的艰难历程。
其中,孙少安、孙少平、金波、田润生、顾养民、田润叶、田晓霞、贺秀莲、郝红梅、侯玉英、金秀等人物对爱情的不同反应,都异常精彩地凸现了路遥爱情描写的独特性:在爱情这个浪漫的、充满梦幻的隐秘角落里,路遥依据人们实际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微妙处境,非常朴素地提示了造成他们行为、心理和情绪的那些非常现实的原因,使之成为贯穿于整部作品的重要的线索联结,并且有机地成为作品全景式反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故事,是作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生活进程和人物心态的一个重要线索和内容,按照人物自身的心理逻辑和命运历程把生活忠实地再现出来。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ca1c5c9f12d2af90342e622.png)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路遥是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用自己的自己的方式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作品让许多人都很喜欢,我每读它一次都会有和上一次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
认真研究其作品,可以看出在路遥小说的世界中,描写的都是处于贫穷和饥饿的人们,但文中虽然描写的是贫穷和饥饿,但一点也没有让人们感受到他们有多么可怜,而是表现出他们那种反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作品虽然充满悲剧,但值得让人们深思和回味。
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反抗精神,使人们产生很大的共鸣。
所以本文将从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悲剧意识表现形态,悲剧意识影响这三个反方面研究路遥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路遥;小说;悲剧一路遥悲剧意识的成因作家在描写这个世界时,主要是看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他描述世界的成和败基本上都和他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
路遥的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和他的个人经历和他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有关。
悲剧意识即我们对自身的悲剧和生存困境的有很清楚的理解,但是在路遥身上展现出的的是这种悲剧意识及精神的一致。
路遥采用悲剧的形式来叙事,正好体现了他个人所经历电热人生苦难;而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精神正好是路遥本人不屈不挠电热抗争精神的人体现。
这章将会从作者本人的悲剧意识怎样形成方面来探究作者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怎么样形成。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所谓地域文化是指该地区特定的文化现象,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
而文化心理是说和地域文化有关的一种文化性格。
所以研究路遥的文化性格和他出生的地方密切相关。
路遥出生在陕西榆林的一个小山村的里,小时候家里很贫穷,1973年开始了他的文学写作。
他的家乡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和创作。
所以说路遥的这种悲剧意识与他所处的地域环境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陕北的自然人文环境住进了他的脑海和他的思想中,让他在今后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他的家乡。
陕北民歌那种豪放和悲苦的特性正好体现了陕北人民积极向上和忧患不满的两重性格。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d03f12d9aa00b52acec7ca0a.png)
浅谈路遥爱情小说的悲剧性路遥是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苦行僧般的意志去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复杂的心理演变,最终以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具体来说,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归结为两种形式:其一,相爱中的一方由于环境、身份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从而造成了“自为”的爱情悲剧。
比如,《人生》中美丽善良的刘巧珍,出于对知识的敬重和由此带来的对高加林的爱慕和同情,在村里的“知识人”高加林精神最苦闷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勇敢地向高加林伸出了援助之手,抛出了她爱情的红绣球。
后来高加林在新环境中又有了新的追求,刘巧珍被高加林始恋终弃了。
其二,是相爱中的男女由于双方地位等的不同而受到周围人——主要是父母等亲属的阻挠而未能走到一起。
和第一种情形相比,这种情形可以称为“人为”的悲剧。
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田润叶,他俩同在一个村里长大,从小相互扶助,共同的志趣培育了他们纯洁自然的爱情。
可是这株爱情之花却在时间老人的脚步声中逐渐枯萎了。
路遥为什么热衷于把爱情生活写得这么富于悲剧性呢?这其中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其创作方法的原因,也有其个人生活的影响。
在创作方法上,路遥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坚定实践者,这种创作方法的特点即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体现时代精神、提示生活的本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本身就是崇高美的一种形式,高尚往往要在悲剧性事件中才能得以体现,悲剧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常常是深刻的、持久的,生活本身的悲剧本质决定了艺术悲剧恒久的生命力和不熄的光辉。
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更容易净化灵魂、提高认识,路遥的一系列爱情悲剧小说正是体现了这种美学追求。
在另一方面,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
一般来说,个人感情生活比较满意的作家,其作品往往很少涉足爱情领域,大概是吃到甜葡萄之后怕说出来别人抢吃,而个人感情生活相对不如意的作家则更愿意去描绘爱情世界的光怪陆离,这大概是一种心理补偿作用在起作用。
路遥小说中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
![路遥小说中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08de4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c.png)
路遥小说中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路遥小说中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路遥作品的昂扬斗志感染着广大读者,激励着许多青年人追求人生的辉煌。
在路遥离世后的十多年里,对作家本体与创作关系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路遥研究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先后诞生了很多专著。
笔者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视角投向他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其小说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多角度对作家创作心理的形成以及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路遥短暂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剧;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深化了时代主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小说中的悲剧群象解释悲剧是审美范畴之一。
悲剧意识是人类对自然悲剧力量和社会悲剧力量的感受,是对现实悲剧性的反映,又是对悲剧性现实的把握。
路遥小说以中国农村变革为背景,塑造了“城乡交叉地带”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命运最终虽不尽相同,但无不是以悲剧收场。
二、对悲剧形象分类进行具体分析以马健强、高加林、孙少平为代表的命运抗争者形象是路遥着重刻画的一类人物,在作家所建构的艺术大厦中,始终占据着主体的位置,也集中体现了作家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
在这个群体中,敢于向传统挑战,自觉设计和执着追求人生理想是这类人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
尽管如此,因其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地位,他们的人生展现给读者一种崇高、悲壮的美。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作者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路遥以三年困难时期为时代背景,写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马健强进城求学的艰难经历。
国家的困难,物质的奇缺在这个进步的青年身上有更明显的体现,同时,他还要忍受因城乡差距带来的精神上的歧视和嘲弄,而这对于一个自尊敏感的农村青年又是多么地不能忍受!面对这些,他只能以微弱的道德之光来点亮的大道。
“作品中主人公的那些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也是我自己所体验过的。
不过,那时我年龄还小,刚从农村背着一卷破烂行李来到县城上高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毕业论文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院系名称: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XX大学制二〇一五年月日目录引言 (1)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 (2)(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 (2)(二)女性的悲剧 (5)(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7)二、悲剧因素 (8)(一)时代、社会因素 (8)(二)人物自身因素 (9)(三)作家自身的因素 (10)三、悲剧意识的影响 (11)(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1)(二)对读者的影响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谢辞 (14)引言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7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很穷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他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过,1969年又回到家乡务农。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他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在他的不断创作下,198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文中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的经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顿时轰动全国。
而后又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就在这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他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的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把普通人在那种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全然的展现出来了。
因此,路遥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但是不幸降临在了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因肝硬化腹水,1992年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是出身于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是来自农村生活的,从农民的身上找寻写作的灵感。
他从始至终都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他是个农村人,但却有着城里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的一身中最大的幸福在于不断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在于最后的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的关注。
他从内心对农民就有一种潜在的认同,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的小说大多以中国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塑造的是城里和乡下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而且大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在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尤为突出。
所以,悲剧意识成了路遥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路遥小说中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命运抗争者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用命运抗争者来形容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们是路遥小说中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都是热血青年,敢于向传统生活挑战,执著的追求着人生理想,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
然而到最后他们的人生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一场悲剧。
当《人生》发表过后,高加林就成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形象。
高加林是个普通而有才华的青年,他年轻,有活力,向往新的生活,对现代文明有着热烈的追求。
然而,他却生活在一个落后世俗的农村穷山沟里,这里能感受到城市的气息,却看不见城市的影子。
他生活在这个交织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环境里。
也许正是这个本身就带着悲剧色彩的环境,注定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挫折与坎坷。
他处在一个矛盾异常集中的环境中, 他无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当命运反复升沉和打击他时, 他能在顺境中驰骋的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 却不能在逆境中脚踏实地。
他的内心一直不满于农村的落后现实, 不满他们父辈固守土地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想努力的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他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尽管先被高明楼把他从体面的教师岗位上拉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但是后来随着叔叔的升职,他靠者所谓的“关系”进入了县最高权力机关,成为一个令众人羡慕的记者;可是在他飞黄腾达之时,他却抛弃了曾经给过他抚慰和爱情的淳朴善良的巧珍,选择了漂亮、有文化又聪明的黄亚萍。
然而,命运似乎专喜欢和他作对似的。
他竟被克南的妈妈告发了, 当时的社会是一片光明,可是他却成了一个悲剧。
后来巧珍又出嫁了, 亚萍也和他分手了。
正像巧英说的, “这小子要是早些给公家开除回来就好了”[1]。
可是, 即使像巧珍说的那样,刘立本不可能同意他们的婚事, 况且,当高加林回来后他就变得更加落魄了。
如果说他以前当民办教师被高明楼换了之时, 人们大都还是比较同情他的, 可现在,人们都只会觉得这是他自作自受罢了。
就在一夜之间,高加林就失去了一切。
那么体面的工作,那么荣耀的身份,大好的前程和完美的爱情。
他又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从此他也陷入了几乎绝望的境地。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出众的才华,心高气盛的青年却被一命运一次次的愚弄,生活屡次遭受挫折。
当然,可能这并不是他的个人行为造成的,因为当时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是他无法选择的。
《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同高加林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身上有着和高加林相同的特点,却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可以说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重新加工后塑造出的新形象。
孙少安身上保留了很多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
而孙少平则更多地受到了外面世界和文化的影响, 他向往外面的生活和世界, 但却少了高加林身上的轻狂, 在他身上, 展现出来的是新一代农民的出路和希望。
他们是绝不等同于高加林的, 这种不同,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在渴望改变现实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 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 知道应该改变的现实,对现实有自己合理的认识, 充分理解他们父辈们的生活。
他们都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但不像高加林那样,好高骛远;他们有着为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奋斗决心, 没有高加林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在逆境中也可以努力的寻找到出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他们最本质的不同在于:高加林想逃离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而孙少安、孙少平却是深深的热爱着那片生他养他们的土地的。
孙少安在当时可能是所有农村青年的一个榜样,因为他13岁时就在黄土地上开始自己的奋斗历程。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着小农阶级的保守思想,在孙少安的骨子里也是。
他为了改善家里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提高家人的声望在不断的努力奋斗着。
孙少安在参加全县初中的统一考试时, 在全县几千名学生中, 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被录取了。
但是由于他家里很穷无法给他交学费,他的学习生涯从此就结束了! 从那以后, 他就和和父亲一起挑起了抚养整个家庭的重担,他要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
没能上高中,他伤心过,他失望过,但是他没有抱怨任何人。
因为他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苦衷,家里养三个孩子本来就不容易了,何况是三个都在上学的孩子。
而作为家里的长子,少安很懂事,他上初中那会就已经知道家里没法供他上高中了。
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毅然地放弃了读高中,回家和父亲一起干活苦公分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
由于他有着自卑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当他认识到他的家庭地位和身份与润叶存在巨大的差距时,他逃避了这个从小青梅竹马的给他真挚的、纯洁的爱情润叶。
他在经受心灵极度痛苦的挣扎之后,从山西带回了善良懂事的妻子秀莲,在秀莲的身上,孙少安找到了情感的归宿。
秀莲那种纯朴而挚热的爱温暖了少安的心。
他们在辛勤的劳动经营下,生活越来越好,在双水村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虽然在这中间他们经历了好几次起起落落,但是他们都坚持下来了。
可是正当他们开始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时,他亲爱的秀莲被确诊为肝癌。
虽然后文就没再讲秀莲的事,但是可想而知,病魔最终还是会夺去秀莲年轻的生命。
秀莲的死带给少安的是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伤痛。
他的生活里从此就少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人,那个让她温暖的人就这样永远的离他而去了。
少安的不幸让很多的读者都不禁感到深深的哀痛和惋惜。
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也出身于普通的一个农村家庭。
少平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精神需求, 他不愿意窝在那个狭小的令人快要窒息的的生活环境里, 他充满着激情, 在那条艰难的道路上坚持着和人生的搏斗。
他的身上, 有着健壮的体魄和粗布烂衣, 自尊的信念和贫困的生活, 自强不息的气质和屈辱的地位等多重矛盾的冲突。
他贫穷的生活和卑微的出身,让他过早地体味了尘世间的各种辛酸和无奈。
他深深的热爱着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但是他却又不甘心当一辈子的农民。
随着他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
他对生活又有了新的一些想法,他感到外面的世界很有吸引力,似乎有种很神奇的力量在呼唤着他。
就这样,他离开了他的家乡,开始了他最艰难的流浪生活。
尽管他在城市中颠沛流离,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他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敢于面对一切的艰难困苦。
田晓霞的出现给他的精神和生活上都带来了很多的安慰和温暖。
田晓霞对他的大力支持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在田晓霞的影响和帮助下,孙少平从农民思想的束缚里脱离了出来,找到了一份矿工的工作。
他们本来就相互吸引,所以不久少平就与晓霞相爱了,并且成为了人人都羡慕的一对。
可是,当他们爱情开始时也意味着他们的悲剧开始了。
他们在家庭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因为两人工作差异的关系,他们只能彼此做精神上的伴侣,通过书信传达彼此之间的感情生活。
孙少平可以接受家庭的贫困和身份地位的悬殊,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只要他努力了,就可以创造出一切他想要的。
但是让他无法接受的,对他打击最大的,最残忍的就是晓霞的牺牲,这无疑给孙少平以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影响着他的今后生活。
他无法接受金秀对他的爱,而选择去照顾失去丈夫温柔、体贴的惠英嫂。
尽管如此,在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中他始终是个悲剧,因为他无法忘记自己深爱着的田晓霞。
孙少平坎坷的人生之路、可悲的感情生活都令人报以深深的同情。
(二)女性的悲剧在路遥的小说中他塑造了一大批丰富而又生动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很多美德。
如巧珍、润叶、秀莲;有的还洋溢着新世纪文明的清新气息,如黄亚萍、田晓霞;他们有的是高干子女,有的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有的是单纯的学生……这些女性的身份、地位、性格、人生观都不相同,但是她们却一起构成了路遥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一个女性世界。
从她们各自的人生追求和失落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悲怆美。
巧珍,我们都知道,她是《人生》中的一个女主人公。
她被认为是这个川道上长得最好看的姑娘,“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她“像金子那样纯净,像流水那样柔情”,她天生多情,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1],只可惜,她是个文盲,也许这一矛盾就注定了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是不会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