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的国家

合集下载

近代历史概况

近代历史概况

中国近代史一、总况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于1840年6 月的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10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100年。

中过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也是落后的中国由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转型的历史。

依据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的前途等不同分为“五四”运动前80年(1840—1919)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后30年(1919—1949)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中国近代史1、时限:1840—1949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主要矛盾:A.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注意:封建主义不只指地主阶级,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只指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产生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B.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4、分期界标:“五四”运动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为前途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时限:1840—1919B三个阶段: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c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c60年代――20c):《马关条约》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辛丑条约》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的性质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c初-1919):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性质6、新民主主义革命A时限:1919—1949B四个阶段:a中共创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内战争)(1919.5—1927.7):五四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共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国共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战争)(1927.7—1937.7)国共两党尖若对立,官僚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日本侵华和中国人们的反抗斗争c抗日战争(1937.7—1945.9)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d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战争)(1945.8—1949.9)推翻国民党的统治,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10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7、特别注意A两条主线:一是外国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历史,一是封建主义统治和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富强探索近代化之路的历史期间地主阶级、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成为近代化的主角。

题_目__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1)

题_目__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1)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摘要: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而在这样的国情下进行革命,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这成为了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而当时的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下却对选择怎样的革命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革命道路?1927年7月——1937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土地革命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

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坚持以农村为中心,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最终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它的提出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对中国的革命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

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

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很必要的。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造就了殖民地与封建社会并存的局面呢?在写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这个题目时,我在想要想彻底搞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搞清楚什么叫做半殖民地?什么叫做半封建?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指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现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

堂堂中华大国,泱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怎么就在1840年至1901年之间一步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而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大概也算得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了。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

我们从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和碰撞的视角审视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领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上。

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到来,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19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

在这两次战争中,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虽然英勇抵抗,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

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幅员辽阔的中国。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1、含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它们的基本定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侵入封建国家,促使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同时控制这些国家,使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从属于自己,把独立国家变为半封建国家。

2、二者的关系是:半殖民地与半封建是互相联系的,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

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知识点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知识点1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一、日本侵华原因1.日本:(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 (蓄谋已久)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全面侵华:1937. 7.7卢沟桥事变三、全民族抗战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原因(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3. 全民族抗战的史实(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 1937.122.潘家峪惨案 19413.七三一部队五、抗战的胜利1.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2.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答:(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

18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一是: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二是: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政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

何干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研究

何干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研究

第23卷第1期2021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23No.1Jan.2021何干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研究康桂英(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

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论战”进行了总结评述,其研究“论战”的角度和方法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以何干之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论战”的认识,学术价值厚重。

关键词: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价值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1)01-0052-04He Ganzhi's Research on the Debate on the Nature ofChinese Society in the1920s and1930sKANG Guiying(School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1,China) Abstract: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n Great Revolution"in1927,the debate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 took place in the circle of Chinese thought,which was a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vo­lution.Many scholars participated in the debate with various factions and different views.At the end of the n de­bate",He Ganzhi timely summarized and commented the n debate".The angle and method of his research on n de­bate"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academic circle,which showed that the early Marxist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He Ganzhi had a profound academic value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n debate".Key words:He Ganzhi;debate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marxist historiography;academic value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但社会上继续革命的呼声却依然高涨。

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它经历了“康乾盛世”,早已由盛到衰,危机四伏了。

在清王朝每况愈下的同时,英国资本主义却在殖民掠夺的腥风血雨中迅速发展,它把侵略、掠夺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早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觊觎的对象。

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后,各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入侵略、掠夺中国的行列,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9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英国在鸦片贸易中捞取了大量的中国白银。

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地严禁鸦片,但烟毒泛滥却日甚一日,鸦片输入的数量直线上升,吸食者日益增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灾难。

1838年12月,清朝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从英美鸦片商贩中缴获的两万多箱鸦片全部当众销毁。

此后,英国政府以"保护通商"为名,决定要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1840年6月,侵华英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四千名英军,挑起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虽然有林则徐、关天培等一些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但由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清政府的昏庸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技术落后,以及由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形成的军事装备的低劣、军事技术停滞,历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等侵略者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他们分别于1844年7月和10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

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特点.doc

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特点.doc

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特点。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基本是范围,具体答题时视情况缩减)(1)社会性质的改变P12 第二段和第四段以及第七段(2)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P14第三段和第四段第一句以及第五段的第一句P15第一段的部分和第二段的部分(3)主要矛盾P16倒数第8行到本页最后以及P17页第一二段3你认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的国家

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的国家

浅谈吴荪蒲形象包红燕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的国家,那时的民族资本家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的。

吴荪甫是其中之一,对于他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悲剧”。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事业上的失败。

吴荪甫是生活在大上海的一位资本家。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

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

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

但是吴荪莆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

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

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莆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冷文倩10小教<1> 1015011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民族的,也有阶级的。

在这所有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有自身的主观原因。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妄自尊大,导致我国一直闭关锁国,不了解外国的进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结果,列强入侵时无力抵抗。

另一方面,清政府的一些领导人当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当列强入侵时,不注重这些民族矛盾,而是注重阶级矛盾,把主要精力花费在镇压民族起义势力等等。

同时,封建主义为了自己利益还和外国列强合作,压迫我们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使得我国自身的经济得不到发展,从根源上不能繁荣富强,不能斗得过列强。

同时,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所以从本质上就斗不过外国资本主义。

我觉得在当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还有当时缺少强有力的领导力量,缺少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外国列强作斗争。

另外,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客观原因。

在政治和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随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帝国主义以中国封建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中国封建势力则以帝国主义为靠山,二者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中华民族备受凌辱奴役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

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

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具体表现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具体表现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具体表现表现:1、帝国主义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帝国主义通过不断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他们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军事、文化,使本来已经落后的经济文化更加落后,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2、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力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虽遭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不但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显著的优势,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形式。

虽然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经济形式。

由于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3、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4、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的艰难过程中诞生的。

这种文化是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层面构成的,最终马克思主义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封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封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英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向中国偷运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英勇战斗。

但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协方针,终于导致战争的失败。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中,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惊醒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美、俄坐收渔人之利。

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起的刺激和促进作用是:——迫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上国天朝”、“惟我独尊”、“夜郎自大”等等虚骄之气,不得不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引进近代化生产技术和社会制度,把自己变为资产者。

半个多世纪各政治派别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围绕着近代化所展开的政治角逐,都是在鸦片战争炮声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输入机器和近代生产技术,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旷野上,移植了几百个近代大机器工矿交通企业,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根据马克思的研究,作为资本主义典型的英国,是经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再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这一历程花了近300年左右的时间。

而中国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则是跳过了前面两个阶段,直接从外国移植过来,象江南制造局那这庞大的近代机器工厂,从筹备到建成,一般只经过3年左右,比起英国缩短了100倍。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是经过一段摸索过程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1]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试题库(材料一)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答: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整个社会的日益贫困,广大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第三,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是:建立完善可行的社会制度,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防止制度和执政群体的腐败。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作战能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稳步提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近代中国为什么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为什么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为什么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近代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出现了资本主义殖民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成为半封建社会;在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逐步丧失,许多领土被割占,成为半殖民地社会。

然而,这二者又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细观近代中国这近60年,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掠夺,二是近代中国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掠夺(一)早期外国侵略者的活动早在16世纪,随着修资本主义的揭幕,欧洲的海盗式的殖民者、商人、冒险家来到了中国。

以葡萄牙和英国为例。

葡萄牙人是16世纪海上的霸主。

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1514年到1516年)间,葡萄牙的船开始到达广东沿海。

正德十二年(1517年)有八条带有武装的葡萄牙船撞入珠江口,开炮示威。

后一年,西门〃安得洛德为首的葡萄牙人甚至在珠江口的屯门建筑碉堡,作为他们的据点(这些殖民强盗当时在非洲、美洲和亚洲其它地区都是惯于这样做的)。

《明史〃外国传》中说他们‚剽劫行旅,至掠小儿为食‛,‚掠买良民,筑室立寨。

‛又有记载说他们‚设立营寨,大造火铳,为攻战具,杀人抢船,势甚猖獗。

‛(注:陈文辅:《汪公(鋐)遗爱词记》。

转引自郭廷以著《中国近代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页92。

汪鋐是在正德十六年进行屯门之战的一个官员。

)明朝政府决定驱逐他们,正德十六年(1521年)派兵围困屯门,把西门〃安得洛德这一帮强盗赶跑了。

接着,葡萄牙人又到闽、浙沿海进行同样的海盗活动。

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在宁波,明朝官军在当地人民支持下实行了一次对这些海盗的讨伐,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人死于此役的有五百人。

二十七年(1548年)葡萄牙人在浙江盘踞的据点双屿港终于被扫荡干净。

近代史判断题材料题(附答案)(1)

近代史判断题材料题(附答案)(1)

辨析例题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 T )2、《天朝田亩制度》是反映农民要求的非常切合实际的社会改造方案。

( F )3、辛亥革命的流产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彻底终结。

( F )4、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始终消极抗战。

( F )5、“有了土地改革,就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 T )6、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完全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 F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被消灭,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阶级斗争。

( F )8、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 F )9、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所有地区,在所有时期都是半殖民地。

( F )10、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 F )11、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这缘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 F )12、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 F )13、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T )14、《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 T )15、洋务派主张改变封建科举制度,以培养洋务人才。

( F )16、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好兴西学等问题展开。

( T )17、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T )18、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 T )19、中国同盟会政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F )20、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T )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 T )22.袁世凯的去世是造成北洋军阀迅速分裂的根本原因。

( F )23、新文化运动因批判孔学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荪蒲形象包红燕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半封的国家,那时的民族资本家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的。

吴荪甫是其中之一,对于他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悲剧”。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事业上的失败。

吴荪甫是生活在大上海的一位资本家。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

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

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

但是吴荪莆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

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

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莆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

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

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莆,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

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莆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

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莆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

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

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

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

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

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

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莆的性格里。

从吴荪莆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莆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

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

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

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

作品还从吴荪莆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

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

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

第二,感情上的失败。

吴荪甫的情感要被分为三份:其一,与家人的情感;其二,与下层人物的情感;其三,与同事间的情感。

在这三层关系中吴荪甫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方式,这三种关系的错综复杂、忽明忽暗,使人更能深刻地体会出吴荪甫生存的困境,以及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

三种复杂的关系,三种失衡的关系是造成吴荪甫失败的重要原因。

吴荪甫的悲剧是时代必将形成的,但吴荪甫在这三种关系中情感上的不平衡是进一步加速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不对这三种情感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我想仅把吴荪甫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不幸,那是极为片面的。

作为大企业家的吴荪甫其家庭却是令人无比担忧的。

其一,与家人的情感;开篇吴家老太爷的死给吴荪甫家庭走向布上了沉重的阴影。

在这阴影中,吴荪甫的事业、家庭危机均已渐渐地绽露出来了。

吴荪甫在平静中安葬了吴老太爷后,其家庭的种种情感变幻令吴措手不及。

在吴荪甫的眼中也许只有事业是最为重要的,他既不关心自己的妻子,也漠视妻子对他的关心,然而在事业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吴荪甫极力地想从家庭中得到一种安慰,得到亲人们的支持和鼓励,可是吴荪甫长期以来给自己形成的家庭关系此刻也令他无比厌恶,他摆脱不了。

对阿萱与惠芳的情感上,吴荪甫是十分清晰的,他作为一家中的主力,多么希望自己的弟妹能高出自己一头,能将吴家的家业代代相传下去。

然而悲剧的诞生往往是将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生活一次次撕破了吴荪甫最真诚、最朴实的理想。

吴荪甫无法摆脱这一生活的怪圈。

吴荪甫与家人的情感表现是《子夜》中最重要而又最具全局性的情感线索,它是吴荪甫没有在此得到一从平衡,而自己只能一步步从困境走向破产的边缘。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悲剧的产生。

把吴荪甫的悲剧归结于一个时代的必然或其不幸的偶然是不完整的,从人的个体来看,这里也有吴荪甫不可推脱的责任。

作为一个社会和时代的人物,分析他的个体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指责吴荪甫的无能,这是他个体与时代悲剧的一种结合。

其二,与下层人物的情感;吴荪甫与下层人物的关系,是直接关系吴荪甫事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企业家最怕的莫过于“后院起火”,而吴荪甫这个“后院”的确是很不安定的。

罢工、抗议接踵而至,使吴荪甫频频受困。

对下层人物,吴荪甫是要完全控制或私自占有的。

屠维岳可以说在与吴荪甫一面之缘后便成了其在工厂里最有实力的代言人。

他冷静、有活力,而且十分自信。

其敢说敢做,毫不惧怕吴荪甫的要挟,这种性格深深地吸引了吴荪甫,这也使我们能从中隐隐约约地看到吴荪甫当年的影子,这位吴荪甫的代言人一上任便显现其强大的能力和整顿工人的独特实力。

他总以一种稳操胜券的姿态展现在吴荪甫面前,以自己的方法有条不紊、步步为营地实施着治厂方案。

在吴荪甫对下层人物的情感中,我们不免要谈一谈王妈这个颇具喜剧性的人物。

王妈在整部《子夜》中大概就是端了几杯茶,然后被吴荪甫非礼了一下便销声匿迹了。

为吴荪甫端了几次茶,我们当然无可非议,因此吴荪甫非礼王妈成了我们分析吴荪甫情感的重中之重。

当吴荪甫在事业上身陷囹圄,沉闷的空气,满天的乌云,百般困绕窒息着他,这位内心万般失衡的人物,开始索求一种释放,求得他的一种平衡。

“暴躁重复占领了吴荪甫的全部心灵……”,然而这时王妈出现了,这个只知端茶送饭的老妈子,此时成了一个“破坏对象,一个最能使狂暴和心愿得到满足发泄的对象”,她扮演的是一个比妓女还滑稽的人物形象。

然而就是这个形象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探求了吴荪甫的情感。

这种对下层人物的无端占有欲反映了吴荪甫人格的不完整性。

承上文说,吴荪甫对屠维岳的否定是其事业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吴荪甫非礼王妈事件则是其情感世界崩溃的又一标志。

吴荪甫已无法使自己在内心保持平衡,这种不平衡的释放,往往是以失去理智为代价的。

整部《子夜》中吴荪甫从没有刻意地失去理智地破坏过任何东西(包括吴少奶奶与雷鸣),他只是试图在这种种关系中保持一种平衡,或者说是克制。

他不向世俗低头,他始终想保护自己的权威性,然而唯独是他自己亲手打破了自己要建立的平衡。

总之,吴荪甫对下层人物的情感是极其失败和不理智的,吴荪甫很想使自己的权威在事业或家人身上得以应验,当这些都即将失去或不存在的时候,他开始寻求释放,然而这一释放是毁灭他一切的开始。

也许吴荪甫已预想到灾难即将向他走来,他已无力去选择。

吴荪甫要建立的权威性是他的心灵深处的一根底线,是他为之生存和奋斗的基石,这块基石一旦被掀开,那倾倒的必定是一座宏伟的大厦。

这是吴荪甫的悲哀,更是这个时代所有庸俗和放荡者的悲哀,他们也同样是以一次次掀倒自己内心深处的底线为代价的。

其三,与同事间的情感。

吴荪甫对于同事是无比信任的,这种过度信任送他走到事业的终点。

吴荪甫抱着振兴民族工业的一腔热血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注于民族工业发展的事业上来。

他的精神令人赞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失败者。

杜学诗、杜竹斋可谓是吴荪甫事业上得力的伙伴,是吴荪甫最为信任的人,这种信任支撑着其间的合作关系,吴荪甫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他也想杜竹斋同样像自己一样把振兴民族工业当作自己的使命。

他想象着,凭他们三人的实力完全能够给民族工业发展闯开一条道路来,然而非他所愿。

这有杜学诗的一段独白:“什么民族,什么阶级,什么劳资契约都是废话……”,杜竹斋是吴荪甫事业上的伙伴,更是吴荪甫的姐夫,他却以吴荪甫对他的信任,以自己的深藏不露将吴荪甫推向了死地,使他倾家荡产。

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这里没有绝对信任,只有绝对的利益。

这位具有民族角度的企业家,在家庭与工厂陷入困顿和崩溃之际,他失去了理智,盲目地将自己的一切,包括全部家产下注到金融投资上来,以此背水一战,摧垮投资奸商、金融魔头赵伯韬。

吴荪甫太轻信别人了,他把自己的意愿也安插到他的同事们身上,以自己背水一战的代价换取别人的信任,赢得一种同情,以情感占据多变人心,多变商场。

然而在商场上这种理想化、莽撞和情感化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丘吉尔说的好:“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是一条社会的法则,商场更是如此,谁要逾越了它,一定会遭受不幸的灾难。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信任,过度的信任只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种伤害有时是单方面的,有时是多方面的。

吴荪甫是一个因过度信任而受伤害者。

吴荪甫是将人与人之间的私人情感带到事业交流上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是不合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