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和压缩机选型规范三部分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外销的空调器产品,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2相关标准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3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3.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

3.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

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3.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执行美的企业标准中相关机型的内控标准。

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除GB—7725—2004试验之外必须追加如下实验:(1)长配管试验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规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空调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的设计与规范的要求能够确保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规范要求,以及它们对空调系统性能和能源效率的影响。

一、建筑物内部布局建筑物在进行空调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内部的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有效利用空间,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区域应该位于靠近空调系统的中心位置,以便实现最佳的空气流通效果。

同时,需要确保空调系统能够覆盖到每一个房间,并且考虑到房间的不同使用需求,给予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

二、新风系统要求建筑物的空调系统不仅需要考虑对室内温度的控制,还需要考虑室内空气质量。

为了提供新鲜空气并排出污浊空气,建筑物应当配备一套新风系统。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使用需求,新风系统的要求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医院和办公楼等需要高质量室内空气的场所,对新风系统的要求会更为严格。

三、供暖与制冷要求建筑物的供暖与制冷要求是建筑设计中空调系统的核心。

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使用需求,需要确定合适的供暖与制冷方式。

在制冷方面,常见的方式包括中央空调、分体空调和多联机空调等。

供暖方面,可以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或者分户供暖系统。

此外,还应考虑到供暖与制冷的节能效果,选择能源效率较高的设备和技术,减少能耗。

四、管道与通风要求建筑物空调系统中的管道和通风系统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

管道的敷设应当符合安全、便利、美观的原则,避免对建筑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通风系统的设计应当考虑到风量控制以及室内外空气流通的要求,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能耗。

五、能源效率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源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节能型设备、合理设置温度与湿度、定期设备维护和管理等,能够减少能耗并提高系统性能。

此外,建筑物的绝热设计也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自动化控制要求为了更好地控制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运行,现代建筑设计中普遍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1.材料选择:制冷管路应选用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如不锈钢、铜、铝等。

材料选择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考虑到运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腐蚀介质。

2.管路布局:制冷管路布局应尽量简短、直接,并且避免过多的弯头和管道连接,以减小压力损失和能量消耗。

同时,管路应合理安装,避免产生应力和振动,以提高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3.管径选择:管路的直径应根据系统的制冷量、流体压降和流速来确定。

管径过小会增加压力损失,管径过大则会增加制冷剂的填充量和系统的成本。

因此,管径的选择应在满足流体流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小。

4.管道绝热:制冷管路应进行绝热处理,以减小热量的传递和能量的损失。

常见的绝热材料有聚氨酯泡沫和橡胶泡沫等,应选择合适的厚度和材质来达到预期的绝热效果。

5.清洗和检漏:在制冷管路安装之前,应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检漏工作,以确保管路内部的洁净度和密封性。

清洗可以采用化学清洗剂或高压氮气进行,检漏则可使用气态或液态检漏剂进行。

6.安全和环保:在管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

合理设置安全装置,如压力开关、温度传感器等,以保护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安全运行。

并注意选用环保的制冷剂和相应的管路材料,以符合相关的环保标准。

7.施工和维护:制冷管路的施工和维护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管道的泄漏和材料的防护,维护则包括定期检查、清洗、更换密封件等,以延长管路的使用寿命和维持系统的性能。

综上所述,制冷管路设计规范是确保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能的重要准则。

通过合适的材料选择、管路布局、管径选择、绝热处理、清洗检漏、安全环保、施工维护等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减少能量消耗,并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首先,在制冷管路的选择上,应根据制冷工质的性质和工作条件来选
择合适的管材和管径。

对于常见的工质如氨气、氟利昂等,一般使用无缝
钢管或铜管。

对于高温、高压的工况,应选择耐压、耐高温的材料,如不
锈钢管或钛合金管。

其次,在管路的布置上,应尽量减少回弯和弯头的数量,使管路呈直
线或近似直线,并避免锐角。

管路布置应考虑到维修和检修的便利性,确
保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地接触到各个管道,避免因管路布置不合理而导致维
修困难或操作不便。

在管路连接方面,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承插连接或夹紧
连接等。

焊接连接应符合相关的焊接标准,确保焊缝的强度和密封性。


插连接和夹紧连接应使用高强度的连接件,并进行严格的密封性检测,以
防止漏气现象的发生。

在绝热方面,制冷管路应进行良好的绝热处理,以减少能量损失和提
高系统效率。

常见的绝热材料有聚氨酯泡沫塑料、挤塑聚苯乙烯等,应选
择密度适中、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确保管路的绝热效果。

绝热层应紧密
贴合管道表面,防止冷却剂渗入绝热层,造成绝热效果下降。

此外,制冷管路设计还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对于高压
管路,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设置安全阀等,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对于易燃、易爆的工质,应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如选择适当的管材和使
用防爆电器设备。

综上所述,制冷管路设计规范包括管路的选择、布置、连接、绝热以及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通过合理的设计规范,可以确保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性能。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目录1管路设计工艺 (1)4.1材料规格汇总及选用规范 (1)4.2管路通用工艺 (2)4.3焊接工艺要求 (6)2管路尺寸标注 (8)5.1标注总则 (8)5.2零件图 (8)5.3装配图 (9)5.4参考尺寸 (9)5.5公差 (9)3配管设计要求 (10)6.1管路设计选型 (10)6.2配管减振设计 (16)6.3配管间隙要求 (18)6.4 配管固定要求 (18)1管路设计工艺1.1材料规格汇总及选用规范紫铜因为其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焊接性能成为制作制冷管路的优选材料,根据其硬度分为TP2M(软态)和TP2Y(硬态)两种,其中TP2M硬度较小,适合用于连接管,TP2Y 硬度较大,适合用于换热器集管等。

目前现有的紫铜管规格见表1。

对现有机型及新产品应选用优选规格之铜管(见表1),若有新增工艺(如Locking压接)或其他结构件尺寸限制,可以选用优选规格之外的其他规格,但要尽可能少。

若后续新产品要引入新的铜管规格,则外径在12.7以上的统一使用公制尺寸,12.7(含12.7)以下统一使用英制尺寸。

表1 现有铜管原材料规格汇总1.2管路通用工艺1.2.1折弯管4.2.1.1同一根管的折弯半径应一致,以避免频繁换模。

4.2.1.2原则上可以一次折弯成型的管尽量避免拆成两根管(除非装配需要)。

4.2.1.3折弯设计必须满足折弯端部留有足够的管口直线段长度;各规格的最短直线段长度(不包括弯位的等效长度)不小于其弯管半径。

(见图1)4.2.1.4各种规格的弯管半径见表2,其优选弯曲半径是常用折弯半径,其它弯曲半径工段也可以加工。

4.2.1.5管径在φ45以上(含φ45)的铜管只能加工弯位数不超过2个的平面折弯(即半自动)。

*L为最短直线段长度图11.2.2管端成型4.2.2.1管端成型包括扩口、缩口、打定位点、墩口、锥口、管端封口和管端切弧等(见图2),其中管端封口和切弧为冷冻水大管径的制造工艺。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和压缩机选型规范三部分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外销的空调器产品,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2相关标准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3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3.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

3.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

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3.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执行美的企业标准中相关机型的内控标准。

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除GB—7725—2004试验之外必须追加如下实验:(1)长配管试验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

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

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 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 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

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 5%~10% 间接式系统 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设备名称进口温度制冷剂为氟利昂或氨的制冷压缩机的气缸水套32卧式壳管式、套管式和组合式冷凝器32立式壳管式和淋激式冷凝器3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吸收器3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凝器37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的混合式冷凝器33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

第6.1.8条非全天使用权但在整个夏季可能经常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其空气调节的冷水系统,可设置蓄冷水池。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doc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doc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第一章总则第1.0.1 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的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1.0.3 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1.0.4 条采暖、通风和空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统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1.0.5 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1.0.6 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1.0.7 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

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1.0.8 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第 1.0.9 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1.0.10 条根据本条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第2.1.1 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 16- 20°C;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轻作业不应低于 15°C中作业不应低于 12°C重作业不应低于 10°C注:( 1)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备和容器 , 均应设置安全 阀。氨制 冷系统的排氨
口必须装设排放管, 排放管的出口, 应高于周围5m内 0 最高建筑物的屋脊5 0 m
第 207 台或两 台以上 氟利 昂压缩 .. 条 当设 置两 式制冷机时 , 各台 的制冷剂 管道 , 不得连通 。
②氨制冷机房的防火要求, 应按国家现行的《 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 执行。
二、 冷却水的水质 , 应符合国家现行( 工业循环冷却 水处理设计规范》 及有关 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
二次泵的设置, 应根据冷水系统的大小、 各并联环 路压力损失的差异程度、 使用条件和调节要求等, 通过
技术经济 比较 确定。
第 1 . 条 .1 02 当厂区内或群体式民用建筑中有若
择, 应根据建筑物用途 、 所需制冷 量及冷水 温度 以 及电 源、 水源和热源等情况 , 通过技术经济 比较确定 , 符 并应 合下列要求 : 一、 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 昂压缩式或 澳化 铿吸收式 制冷 ; 二 、 厂房及辅 助建筑物 , 采用 氟利 昂或氨 压 生产 宜 缩式制冷 , 可采 用澳化铿 吸收式或蒸 汽喷射式制 冷。 亦
液器 , 其容积应按贮存制冷系统 中的全部嗅化铿溶液计 算。
度低4 6 一 C; 三、 直接蒸发表面式冷却器, 应按本规范第 554 ..
条 确定 。 第 203 水冷式冷凝 器的冷却 水进 出 口温差 , .. 条 宜按下列数值选 用 : 立式壳管式 冷凝 器 卧式壳管式 、 套管式和组合 式冷凝器 淋激式冷凝器
球温度高8 一巧℃。 第202 ..条 选择制冷机时, 其蒸发温度应符合下
列规定 : 一、 卧式壳 管式 蒸 发器 , 比冷 水 出 口温度 低 2 宜 -
水温度不低于5 ℃时, 应采用嗅化锉吸收式制冷。

制冷设备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制冷设备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制冷设备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1、电动压缩机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得超过1.1,不另做附加和备用。

2、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1200kW时,应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2)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900kW 而小于或等于1200kW 时,宜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3)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650kW 而小于或等于900kW 时,可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3、直燃式溴化锂机组应按满足夏季冷负荷和冬季热负荷的需求中的较小者选择。

暖通空调制冷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制冷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制冷设计规范目的本文旨在规范暖通空调制冷设计的相关要求,确保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安全可靠性。

设计原则1. 能源效率:设计应注重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能源效率:设计应注重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2. 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舒适性:设计应满足用户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新风和噪音等方面。

舒适性:设计应满足用户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新风和噪音等方面。

4. 可持续性: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依赖。

可持续性: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依赖。

设计要求制冷负荷计算1. 制冷负荷计算应基于建筑的热工性能和使用需求,包括室内外温度差、气候条件、室内热源、人员活动等因素。

2. 制冷负荷计算应准确可靠,考虑系统的设计寿命和能源消耗。

制冷系统选择1. 制冷系统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使用要求、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等因素。

2. 制冷系统应具备高效率、低噪音、稳定可靠的特点。

3. 制冷系统的供冷、供热和通风设计应相互协调,确保系统整体运行效果。

设备选型与布置1. 设备选型应根据制冷负荷计算结果和系统要求进行,选用符合能效标准的设备。

2. 设备的布置应考虑系统的结构布局、管道连接、空间利用和维修保养等因素。

3. 设备的安装和布置应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和技术要求。

控制与调节1. 制冷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应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包括温度控制、湿度控制、风量调节等功能。

2. 控制与调节设备应具备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减少人工干预和能源浪费。

维护与管理1. 制冷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应定期进行,包括设备清洁、加注制冷剂、检修和故障排除等工作。

2. 维护与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结论本文介绍了暖通空调制冷设计的规范要求,包括制冷负荷计算、制冷系统选择、设备选型与布置、控制与调节、维护与管理等方面。

冷库设计规范 GB 50072

冷库设计规范 GB 50072

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2001行业标准 2006年4月24日1 总则1.0。

1 为满足冷库设计中食品冷藏的技术要求和卫生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公称体积为500m3及以上新建、改建、扩建以氨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的食品冷库.不适用于夹芯隔热板冷库、气调库、山洞冷库、石拱覆土冷库.1.0。

3 冷库设计应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使生产流程合理,节约能源,操作、维修方便.1.0。

4 冷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

1.1 冷库cold store用于在低温条件下保藏货物的建筑群.包括库房、氨压缩机房、变配电室及其附属建(构)筑物。

2.1.2 库房(main cold)storehouse冷库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

包括冷加工间、冷藏间、冰库及直接为它服务的建筑(如楼梯间、电梯间、穿堂、附属小房等)。

2.1。

3 冷间cold room人工降温房间的统称,包括冷加工间、冷藏间、冰库、低温穿堂等.2。

1.4 冷加工间cooling processing room泛指食品、冰块在冷藏前进行冷却、冻结等用的房间。

包括冷却间、晾肉间、待冻间、冻结间、脱盘间、包冰衣间、制冰间等.2.1.5 冷却间chilling room对产品进行冷却的房间。

2.1.6 冻结间freezing room用大流量低温空气循环来冻结产品的冷房间.2。

1.7 冷藏间cold storage room用于接受和贮存已冷却(冻结)至接近其所需贮存温度的产品的冷房间。

其前应加“冷却物”、“冻结物"或“××℃”字样。

2。

1。

8 冰库ice storage room用于贮存冰的冷房间。

2.1.9 穿堂anteroom专为冷加工间或冷藏间进出货物而设置的通道,其室温分常温或某一特定温度。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doc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doc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第一章总则第1.0.1 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的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1.0.3 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1.0.4 条采暖、通风和空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统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1.0.5 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1.0.6 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1.0.7 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

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1.0.8 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第 1.0.9 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1.0.10 条根据本条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第2.1.1 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 16- 20°C;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轻作业不应低于 15°C中作业不应低于 12°C重作业不应低于 10°C注:( 1)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建筑制冷工程的规范要求

建筑制冷工程的规范要求

建筑制冷工程的规范要求建筑制冷工程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安装制冷设备,以保持室内温度合适的工程。

为确保建筑制冷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以下是建筑制冷工程的规范要求:1. 设计规范要求在建筑制冷工程设计过程中,需满足以下规范要求:- 建筑结构要能承受制冷设备和配管的负荷- 设备选型应符合国家标准,并考虑整体能效- 配管布置应便于维修和清洁- 冷却剂的选择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2. 安装规范要求建筑制冷工程的安装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规范要求:- 安装人员应持有相关资质证书,具备安全操作技能- 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便于维护和保养- 配管安装应牢固可靠,无渗漏现象- 冷凝器和蒸发器等设备的通风和散热要求应得到满足3. 运行规范要求建筑制冷工程的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规范要求:- 系统运行前,需要进行设备调试和试运行,确保正常运行- 制冷剂的充注应按照相关标准,避免过量或不足- 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清洁冷凝器和蒸发器,保证散热效果- 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现象- 节能使用制冷设备,尽量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智能调节4. 安全规范要求建筑制冷工程的安全要求非常重要,以下是相关规范要求:- 制冷设备应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具备防火、爆炸、漏电等保护功能- 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电气线路和设备的接地情况- 严禁在制冷系统上进行无关操作或擅自改动设备参数- 建立应急预案,遇到设备故障或事故时,进行及时处置总之,建筑制冷工程的规范要求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安全可靠的重要保障。

遵循相关规范要求,可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系统性能,并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建筑制冷工程的规范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建筑和制冷技术需求。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的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1.0.3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1.0.4条采暖、通风和空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统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1.0.5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1.0.6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1.0.7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

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1.0.8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第1.0.9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1.0.10条根据本条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第2.1.1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C;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轻作业不应低于15°C中作业不应低于12°C重作业不应低于10°C注:(1)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目录1管路设计工艺51.1材料规格汇总及选用规范 (5)1.2管路通用工艺 (6)1.3焊接工艺要求 (10)2管路尺寸标注122.1标注总则 (12)2.2零件图 (12)2.3装配图 (13)2.4参考尺寸 (13)2.5公差 (13)3配管设计要求143.1管路设计选型 (14)3.2配管减振设计 (22)3.3配管间隙要求 (23)3.4配管固定要求 (24)1 管路设计工艺1.1材料规格汇总及选用规范紫铜因为其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焊接性能成为制作制冷管路的优选材料,根据其硬度分为TP2M (软态)和TP2Y (硬态)两种,其中TP2M硬度较小,适合用于连接管,TP2Y硬度较大,适合用于换热器集管等。

目前现有的紫铜管规格见表1。

对现有机型及新产品应选用优选规格之铜管(见表1),若有新增工艺(如Locking压接)或其他结构件尺寸限制,可以选用优选规格之外的其他规格,但要尽可能少。

若后续新产品要引入新的铜管规格,则外径在12.7以上的统一使用公制尺寸,12.7(含12.7)以下统一使用英制尺寸。

1.2管路通用工艺1.2.1折弯管1.2.1.1同一根管的折弯半径应一致,以避免频繁换模。

1.2.1.2原则上可以一次折弯成型的管尽量避免拆成两根管(除非装配需要)。

1.2.1.3折弯设计必须满足折弯端部留有足够的管口直线段长度;各规格的最短直线段长度(不包括弯位的等效长度)不小于其弯管半径。

(见图1)1.2.1.4各种规格的弯管半径见表2,其优选弯曲半径是常用折弯半径,其它弯曲半径工段也可以加工。

1.2.1.5管径在e45以上(含@45)的铜管只能加工弯位数不超过2个的平面折弯(即半自动)。

表2各种规格弯管半径汇总图11.2.2管端成型1.2.2.1管端成型包括扩口、缩口、打定位点、墩口、锥口、管端封口和管端切弧等(见图2),其中管端封口和切弧为冷冻水大管径的制造工艺。

1.2.2.2管端成型的设计必须满足焊接的装配间隙和装配长度(参见4.3焊接工艺要求部分)。

制冷系统管道流速设计规范

制冷系统管道流速设计规范
≤15
油冷却器高压进液管(汇管、支管)
0.2~0.3
油冷却器回气管(汇管、支管)
2~3
开启螺杆压缩机(R717)油管(汇管、支管)
1~1.5
开启螺杆压缩机(R22)油管(汇管、支管)
1~2.5
半封压缩机油管(油量按输气量的0.8%计算)
≤1.0
液体过滤器(有效面积为管道的20倍)
350目
制冷系统管道流速设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
名称
流速(m/s)
压缩机排气管
≤15
压缩机排气汇管
≤15
冷凝器进气汇管
≤5
冷凝器进气管
≤10
冷凝器出液管
≤0.5
冷凝器出汇管
≤0.5
虹吸罐进、出液管
≤0.5
贮液器进液管
≤0.5
高压向低压输送液体管(汇管、支管)
≤1.0
压缩机排气管、汇管
≤15
蒸发器出气管
≤15
低压分离设备进出气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设计规范
简介: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关键字:制冷设计,空气调节
QQ收藏百度搜藏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

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

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

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5%~10%间接式系统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
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

第6.1.8条非全天使用权但在整个夏季可能经常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其空气调节的冷水系统,可设置蓄冷水池。

蓄冷水池的蓄冷量,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权要求和预冷时间,通过计算确定。

第6.1.9条必要时,开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蓄水箱。

蓄水箱的蓄水量,应按系统循环量的10%~25%确定。

第6.1.10条闭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膨胀水箱和排气、泄水装置。

第6.1.11条冷水泵(一次泵)的台数及流量,应与制冷机的台数及设计工况下的流量相对应。

二次泵的设置,应根据冷水系统的大小、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差异程度、使用条件和调节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6.1.12条当厂区内或群体式民用建筑中有若干处需要用冷时,宜设置集中制冷机房供冷。

室外冷水管道的敷设,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架空敷设或沟内敷设,有条件时,亦可采用直接埋地不保温敷设。

第二节压缩式制冷
第6.2.1条选择制冷机时,某冷凝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冷式冷凝器,宜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5~7℃;
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12时,窒比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高7~9℃;
二、风冷式冷凝器,应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15℃。

三、蒸发式冷凝器,宜比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于球温度高8~15℃。

第6.2.2条选择制冷机时,共蒸发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宜比冷水出口温度低2~4℃,但不应低于2℃。

注:冷水出口温度不应低于5℃。

二、螺旋管式和直立管式蒸发器,宜比冷水出口温度低4~6℃;
三、直接蒸发表面式冷却器,应按本规范第5.5.4条;
第6.2.3条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宜按下列数值选用:立式壳管式冷凝器2~4℃卧式壳管式、套管式和组合式冷凝器4~8℃淋激式冷凝器2~3℃
注:冷却水进口温度较高时,温差应取较小值,进口温度较低时,温差应取较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