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
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
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
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
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第四:龙是神人驾御的动物。例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说,夏后氏启(禹的儿子,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代的君王)乘两龙。西方之神蓐收,南方之神祝融,北方之神禹疆,东方之神句芒也都乘两龙。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说河伯「驾两龙兮骖」。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神人乘龙的画面,屡见不鲜(见图五,图六,图七)。
显然,龙成为中国原始社会的崇拜对象,反映出当时人们崇拜超自然力,神化那些带领他们战胜自然的领袖的思想和心态。所以那些英雄,既是人又是龙。而龙就是超自然力的象征,成为具有神力的形象。经能直上九霄,又能深入千寻;既可腾云驾雾,兴云布雨,又可摇波蹴浪,倒海翻江。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和性格越来越复杂。几千年的正史与民间口头文学里,龙的神话此迭彼兴,层出不穷。
图五图六图七图八
龙与皇权统治者的先祖
在中国原始社会中,龙是超自然力的象征,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到了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皇位世袭制度的出现和奴隶主对社会财富的独占,龙就转化为统治者一姓的祖先。商代金文中「龙」字的造型,龙形头部冠以且字(祖)形的角(见图八)。商周彝器有很多采取龙纹作装饰,龙头上也有且形角,此皆表示龙与皇权的关联(见图九、十)。这种观念发展到封建社会,龙纹主要就作为皇权的标志。
图九图十
龙与帝一体化
古代神话里说,黄帝在荆山下铸造铜鼎,铜鼎铸成时,有龙挂着长长的胡须从天而降,黄帝乃乘龙上天(见图十一)。这故事表明人们心中的领袖精神不死,
而龙与君主一体,亦一脉相承、
夏禹第一个废除禅让制,把皇位传给儿子。据说夏禹的礼服,绘绣了十二种表征皇权的花纹,名为「十二章」,其一便是龙纹。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其中男子,其衣领和背部刻着敝纹,前胸有正面龙头纹,两臂各饰一降龙,两腿各饰一条升龙(见图十二)。这证实了天子十二章纹样礼服之说。到了西汉,人们编了一个故事,说汉高祖刘邦是个龙种,因其母刘媪梦与龙交而生,故刘邦喝醉酒时候,头常显出龙形,以此来证明推翻暴秦之合法,可见龙与皇帝已一体化了。后来「龙颜」,「龙体」等成了描写皇帝的词汇。而皇帝的生活用品,也常以龙称之。例如皇帝的衣服叫做「龙袍」,面朝的座位叫做「龙床」等等。龙纹在宫廷装饰艺术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地位越来越显要。
图十一图十二
皇帝的象征
皇帝的礼服,汉代龙纹作为十二章之一,和其他十一种纹样并列。唐代龙纹常画于大袖,或作团龙饰于前胸和后背,比其他十一种纹样要大。宋代除有四围龙的款式外,还流行一种通身的大龙,称为「缠身龙」。元代初年,政府下令禁止民间织造五爪缠身龙袍。明朝皇帝礼服和朝服以龙纹作主要装饰,形式不一。清朝的皇帝龙袍制作更加精细,龙纹除用彩丝,金线,银线,孔雀羽线,还用细的珍珠,红珊瑚珠串起来绣织,极奢华之能事。
宫室方面,以故宫太和殿为例,殿中金銮宝座两旁,分列六根金大柱,每柱各有一条巨龙围绕,东三柱龙头西上望,西三柱龙头东上望,藻井顶部木雕金漆巨龙衔珠俯首下视,全都把视线引向宝座。后面屏风上雕有升龙,行龙,坐龙,使得金銮宝座呈现群龙竞舞的壮观场面。除此之外,整个故宫,为了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无论是皇帝处理朝务,与群臣议事以及寝燕之处,乃至祭天祈福,游览玩乐之地的建筑,都有龙的形象。北海九龙壁,九条不同姿态和颜色的游龙,腾跃在一片澎湃浪涛之中,神机流畅,气势磅礴。以威武庄严的龙的艺术形象,体现皇权的尊严,是宫廷装饰艺术龙纹造型的重要特征。
龙与民俗
中国古代除华夏地区的汉族以外,北方的匈奴、南方的楚、越、粤人,西南的苗人等也都以龙为图腾。
龙的民俗概念的多样化
在民间文化中,龙这个题材也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人们习惯把有才
德有地位的人比作龙凤。大诗人杜甫曾写出「攀龙附凤势莫当」的诗句。后来人
们就用「攀龙附凤」来指趋炎附势。
元、明之际,民间普遍流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老大「囚牛」好音乐,老二「睚眦」好杀,老三「嘲风」好险,老四「蒲牢」好鸣,老五「狻猊」好坐,老六「霸下」好负重,老七「狴犴」好讼,老八「」好文,老九「吻」好吞(见图十三)。其后,囚牛为胡琴头上的刻兽,睚眦为刀柄上的龙吞口,嘲风为殿台角上的走兽,蒲牢为钟上的兽钮,狻猊为佛座上的狮子,霸下为碑座上的龟,狴犴为狱门上的衔环铺首,为石碑两旁的文龙,
吻为殿堂脊梁的龙吻。是即九子遗像也。另有一种说法(见图十三)是蒲牢、狴犴、睚眦、(形似龟,好负重,后成石碑下龟跌)、螭吻(形似兽,好望,后成屋上兽头)、饕餮(好食,立于鼎盖)、(性好水,故立于桥柱)、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门首)。「龙生九子」的传说在苗族人民中流传更早,但内容稍异,是说龙生了九个儿子,头八个都是胆小鬼,只有老九才有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