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9章炒法(1)资料教程

合集下载

第9章 加辅料炒

第9章 加辅料炒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42
4 炮制方法
取河砂置锅内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净制分 档的药物,不断用热砂掩埋、色或加深时
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将药物投入醋液中 略浸,取出,干燥。 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43
5注意事项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3
一、麸炒
1 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4
2辅料
用净麦麸及用蜂蜜或红塘制过的麦麸炒制药物,前者 称净麸炒或清麸炒,后者称蜜麸炒或糖麸炒。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具有 和中健脾之功。用麦麸炮制药物,可缓和其辛燥之性, 增强起健脾和胃作用。 麦麸法的加热时间短,用量少,辅料主要起药性协同 作用而无中间传热体作用。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32
山药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 山药、土炒山药、麸炒山药。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33
⑴炮制方法
山药: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土炒山药:将土粉置锅中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 山药片,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土粉,出锅,筛去
土粉。
山药每100kg,用灶心土30kg。
麸炒山药:麸炒至黄色,麦麸10kg 。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34
⑵炮制作用
山药为补气药。生用益肺肾之阴,补肾生精。 土炒以补脾止泻为主。
麸炒长于补脾和胃,益肾固精。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35
白术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 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
第9章
中药炮制学
36
⑴炮制方法
白术:切厚片。 土炒白术:土炒至挂土粉;灶心土25kg。 麸炒白术:麸炒至黄褐色;麦麸10kg。

中药炮制学炒法PPT

中药炮制学炒法PPT

清炒法
加固体辅料炒法
炒黄
麸炒
炒焦
土炒
炒炭
米炒
砂炒
滑石粉炒
蛤粉炒
第4页,共104页。
蒲黄炒
• 注意事项
大小分档 掌握好火力和火候 炒前锅应预热 拌炒均匀,出锅迅速
第5页,共104页。
火力
• 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高低。
• 炒黄多用文火(小火) • 炒焦多用中火(中等火力) • 炒炭多用武火(强火) •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 个别药材采用特殊火力
决明子
炮制作用:生品清肝热、润肠燥; 炒后缓和寒泻之性,平肝养肾。 便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决明子炒后
结合蒽醌(苷类)-泻下 游离蒽醌(苷元)-抗炎
第19页,共104页。
炮制研究
• 决明子主含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决明素(obtusin)、决明蒽 醌(obtusifolin)及其苷类。
4. 为什么还要炒制? 焦香醒脾,炒制后产生焦香气,增强消导作用
第51页,共104页。
三 炒炭
目的: 1. 产生止血作用:干姜、荆芥。 2. 增强止血作用:茜草、侧柏叶。
注意: 1. 控制火力,质地坚实的药材用武火,质地 疏松的药材用中火。 2. 炒炭存性。 3. 喷淋清水熄灭火星。 4. 彻底晾凉,避免复燃。
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 焦四仙:焦三仙+焦槟榔。
第48页,共104页。
槟榔
1. 最佳软化方法:减压冷浸等。 ➢ 质地坚硬,传统方法浸泡时间长(夏季7天,
冬季40天),有效成分流失多。 ➢ 减压浸泡软化,槟榔碱损失比传统方法小。 ➢ 砂碛法(用湿河砂淹埋)软化槟榔,醚溶
性生物碱(以槟榔碱计)损失远比水泡法 小。

中药炮制学课件 第九章 炒法1

中药炮制学课件 第九章 炒法1
现代主要为炒黄
炮制方法
葶苈子
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 捣碎。
炒葶苈子
原药材,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 断面浅黄色,并有香气逸出,取出放 凉。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 生品:表面棕黄色或棕红色,有黏性。 炒制品:棕褐色,无黏性。
炮制作用
生品:大寒。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宜于实证。 如治湿热中阻、水肿胀满的葶苈丸。
加热使脂肪油中所含毒蛋白变性,凝固 在细胞中不被溶出。 现代炮制方法:先去刺,再炒;砂炒。
花椒
处方用名
花椒、蜀椒、南椒、川椒、炒花椒等
来源
芸香科植物 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的干燥成熟果皮
炒制品:性温,宜入温剂,长于养阴敛汗。用 于心血不足或心气不足的惊悸,健忘, 盗汗,自汗及胆虚不眠。 如养心汤、桂脾汤、天王补心汤
注:炮制不宜过火,防止油枯失效
[炮制研究]
化学成分(酸枣仁皂苷A/B,黄酮类成分) 无差别。药理作用相似,只是镇静安眠 作用炒品略强于生品。 生熟异治? 水提物和乙醚提取物:
饮片厂大量生产。
五、操作程序:
预热
投药
翻炒
出锅
六、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1.药物充分干燥,大小分档。 分次操作,投量适当(1/3) 2.锅预热
3.火力适当
文火
中火
武火
炒黄 炒焦 炒炭 加辅料炒
文火
中火 武火 中火
武火
3.翻炒要快要勤,要“亮锅底”使受热均 匀,防止焦化。
4.注意控制火候,及时出锅,防止“过火” 火候: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炒王不留行

最新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1)讲学课件

最新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1)讲学课件
中药炮制学第9章 炒法(1)
一、基本概念
❖ 1.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 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 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 2.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高低 。 ❖ 3.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锅的预热温度,炒制火
力和时间,药物形、色、气、味、质等变化的程
度。 药物被炒过后外观的变化。
❖ 防焦化。一般用文火,但有些用中火,实种子类药材(逢子必炒) (赤芍、槐花、九香虫、海螵蛸)
现代研究
1.“逢子必炒”的科学道理 种子类药物一般富含油质,种皮质坚致密
(坚硬的种皮保护种子免遭外力破坏,油质提供种 子萌发的养分)。因此外界的水分不易浸润和渗透。 经加热炒制,种子受热,表层组织细胞失水,干燥 收缩,内部组织细胞中的水分汽化,产生膨胀压, 使药材膨胀鼓起。当内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皮层组 织即破裂,表现为种皮出现裂隙或爆花。药材外皮 产生裂隙,内聚力降低,便于粉碎;裂隙亦有利于 水分的渗入和有效成分的溶出。
大小分开炒、勤翻动。
第一节 清 炒 法
一、概述 ❖ 1.含义及分类
❖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

二、炒黄(炒爆)
含义
❖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的气味。
[炮制作用] 苍耳子有毒,散风湿、通鼻窍。
❖ 生品──以消风止痒力强。常用于皮肤痒疹、 疥癣及其他皮肤病。
❖ 炒品──降低毒性,长于通鼻窍,去湿止痛。 多用于鼻渊头痛,风湿鼻痛。
[炮制研究]
❖ 成分:本品含苍耳子甙、生物碱、苍耳油、苍 耳蛋白、维生素C等。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1. 炒黄:薏苡仁、莱菔子、王不留行2. 炒焦:山楂3. 炒炭:槐米二:实验方法与结果1.准备洗锅T 热锅(小火)T 用手感知温度至微微烫手时可开始步骤:取适量净薏苡仁,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略鼓起,表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观察性状。

性状:略鼓起,微黄色,略有突起,有较明 显黑褐色微斑。

实验一清炒法1.炒黄①薏苡仁 步骤:取适量净莱菔子,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

炒至鼓起,色泽加深,发出 爆裂声并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观察 性状。

性状:表面色泽加深(近咖啡色),断面浅 黄,微鼓起,质地松脆,有特异萝卜香气。

4.炒炭 ① 槐米 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 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表面黑褐 色,见有火星时喷洒清水,略炒,取出,晾 干。

性状:表面焦褐色,质地轻。

②莱菔子③王不留行步骤:取适量净王不留行,置于已预热的锅内,调至中火加热。

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 % 以上),取出,放凉。

性状:大多数爆开球状白花,质地松脆。

3.炒焦①山楂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

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酸味。

图4焦山楂三:实验讨论与分析1. 讨论:①锅及锅铲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清洗以免引入杂质,转换药材时也必须清洗。

②炒山楂之前须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匀。

③炒制应控制顺序,将需要小火炒的药物排在前面。

④锅必须预热到合适温度,以免形成“僵子”。

⑤盛放药材的盘子应随时预备在锅旁,以利于火候恰当时及时盛出。

⑥操作时需随时翻炒不能停,尤其是易焦易炭化的药材。

⑦研碎焦山楂时应注意随时把山楂核挑出,以免研碎不到位且费力。

2. 分析结果:①炒制的薏苡仁表面黑褐色微斑较多,两次清洗锅具也未得到解决,应该是翻炒时锅铲剐蹭锅具底部导致的。

②炒山楂的生熟不均匀,不得不把一些丢弃一些重新炒制。

据此了解到炒山楂前大小分档应指的主要是山楂切片的厚薄而不是片的大小。

中药炮制学 第九章 炒法

中药炮制学 第九章 炒法

四、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 如地榆、蒲黄等。 2.增强固涩收敛止泻 如乌梅炭、石榴皮炭。
五、注意事项 1、火力适宜 一般用武火,但某些皮类、花类药物则以
中火炒炭。
2.洒水除去火星,防完全炭化 3.炒炭存性 4.放凉入库,防止复燃。
六、适应药物:止血、止泻药物
地榆
地榆、地榆片
【炮制方法】
1.槟榔 原药材-洗净-切薄片-阴干
2.炒槟榔 取槟榔片,用文火加热,炒至微
黄色。
3.焦槟榔 取槟榔片,用中火加热,炒至
焦黄色,透香气。
4.槟榔炭 生药-中火炒至黑褐色
【炮制作用】 生品:力峻,杀虫破积,行水消肿。 虫积、水肿、疟疾 炒槟榔: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消食
1.加工时必须通风。 2.及时散热,翻炒至烟尽。
蒲黄、蒲黄炭
蒲黄
历史: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焙法(《雷 公炮炙论》),至唐代(《经效产宝》) 有炒黄的方法,清代《医宗说约》炒黑。
方法:
生品-筛选净制
蒲黄炭-生药中火炒,由鲜黄转至黑褐色,
洒清水,灭火星,放干,晾凉。
作用: 生品:性滑,活血祛瘀、止痛 瘀血所致病症-少腹逐瘀汤 蒲黄炭:性涩,止血 用于多种出血症-四红丹
有机酸含量由高到低:生山楂、炒山楂、
焦山楂
标准含量应为:山楂中有机酸含量应该减
少68%。 药理; ① 助消化 ② 抗菌
槟榔
槟榔、槟榔片、焦槟榔
槟榔
【处方用名】 大白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细切 (《雷公》)。至宋代出现炒(《圣惠 方》)、炮(《博济》)、烧灰存性 (《旅舍》)。
地榆
历史:唐代《外台秘要》(王涛)始载炙
法炮制地榆,宋代出现炒法(《传信适用

中药炮制学基础—炒法

中药炮制学基础—炒法

王不留行
P117
操作注意:锅要预热; 控制温度-关键,可少量试锅; 每次炒制量不宜多; 出锅迅速。
炮制研究
• 炒制目的:提高煎出效果。 • 炒爆后能提高煎出效果,完全爆花者较生
品增加1.1倍,刚爆花者增加0.6倍,不爆 花者增加0.2倍。 • 爆花率越高,浸出物含量也愈高。炒爆的 标准以完全爆花者占80%为宜。
炮制作用:生品有小毒;炒后可降低毒性,并 便于去刺。
苍耳子:碾去刺,“其毒在刺” 现代研究认为,其毒性成分为毒性蛋白等, 主要分布在刺尖,因此“碾去刺”是合理的
槐 花 P125
炮制方法: 1.炒槐花:取净槐花置热锅中,文火炒至深
黄色,并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2.槐花炭:取净槐花置热锅中,中火炒至黑
片,干燥,筛去碎屑。 2.地榆炭:取净地榆片,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
内部棕褐色,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 生地榆:凉血止血 (以凉血见长) 地榆炭:收敛止血
炮制研究
1.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鞣质含量的变化:炒炭后鞣质含量变化报道不一,
有报道鞣质含量减少,但与温度和火候有关,存性 越多,鞣质损失越少。另有报道,地榆炒炭后鞣质 含量大幅度增加,约为生品的2倍。 2)其他成分的变化:①地榆制炭后苯并芘明显提高; ②有报道,炒炭后,与凝血关系密切的钙离子含量 大幅度增高,可达生品的2倍以上;亦有报道地榆 炒炭后钙离子含量明显下降。
中药炮制学基础 —炒 法
目的要求
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 用
熟悉现代研究概况
了解清炒及各种辅料炒的含义
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 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 拌或翻动,炒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称为炒法。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中药炮制学:清炒法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

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

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

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

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

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

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二、清炒的目的有: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1)

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1)

实验一清炒法一、实验内容1 .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薏苡仁。

2 .炒焦山楂。

3 .炒炭蒲黄、荆芥。

二、目的要求(1) 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 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 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含义。

三、工具设备电磁炉、铁锅、铁铲、瓷盘、筛子、天平。

四、实验方法(一) 炒黄1 .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 .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 80 %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 .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 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褐色,具焦斑,内部焦黄色。

具焦香气,酸味减弱。

(三) 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深褐色,质地轻松。

味涩,存性。

2.荆芥取净荆芥段,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黑褐色,香气减弱。

五、注意事项(1) 依据各法炮制程度及各药特点控制适宜的温度、时间,并注意药材外观变化。

炒黄温度一般控制在 160 —170 ℃ ,炒焦一般控制在 190 —200 ℃ ,炒炭一般控制在 220 —300 ℃ 。

(2) 酸枣仁炒黄时火力不宜过强,且炒的时间也不宜过久,否则油枯失效。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第一节炒法一、目的(一)炒黄法的目的1.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逢子必炒”,如牵牛子等。

2.缓和或改变药性如槐花炒黄缓和苦寒之性。

3.破酶保苷,保存药效如槐花、芥子等。

4.降低毒性如苍耳子、牵牛子生用有小毒,炒黄后毒性降低。

5.除去药材中部分水分,防止其发霉、变质。

(二)炒焦法的目的1.增加药物消食健脾作用如山楂、神曲等。

2.减少药物刺激性山楂炒焦有机酸含量降低,刺激性减小。

3.缓和药性栀子炒焦缓和苦寒之性。

(三)炒炭法的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等作用。

(四)麸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如白术经麸炒后,可增强补脾作用。

2.缓和药性:如枳实经麸炒后药性缓和。

3.矫臭矫味,清洁药物。

(五)米炒法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斑蝥、红娘子。

(六)土炒法的目的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如山药。

(七)砂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如狗脊、穿山甲等。

2.降低毒性。

如马钱子等。

3.便于去毛。

如马钱子、骨碎补等。

4.矫臭矫味。

如鸡内金、脐带等。

(八)蛤粉炒法的目的1.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如阿胶等。

2.降低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如阿胶等。

3.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如阿胶。

(九)滑石粉炒法的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二、操作方法(一)炒黄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较原色加深,鼓起,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判断火候的方法:1)对比看浅者至黄色,深者至较生品色加深;2)闻香气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3)听爆声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4)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5)看断面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

(二)炒焦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出锅,摊开晾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适合易粘的药物。 • (3)电脑程控炒药机。
受热均匀、生产效率高。
2020/4/19
第一节 清炒法
一、含义 二、分类 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目的 • 1.增强疗效。如王不留行、焦麦芽等。 • 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牵牛子等。 • 3.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等。 •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荆芥等
第九章 炒 法
一、 历史 • 《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嚣盐令黄”的
记载。 • 《集韵》中有“熬” • 《金匮玉函经》中提出了炒制。 二、含义
2020/4/19
三、分类 清炒法:
• 炒黄—牛蒡子
加辅料炒:
• 麸炒—枳壳 • 土炒—山药 • 蛤粉炒—阿胶
四、目的
炒焦—山楂 炒炭—干姜
米炒—党参 砂炒—鸡内金 滑石粉炒—刺猬皮
2020/4/19
• (四)注意事项: 防焦化。一般用文火,但有些用中火,
如苍耳子、水红花子、王不留行等。 • (五)适宜药物
适用于果实种子类药材 (赤芍、槐花、九香虫、海螵蛸)
2020/4/19
• (六)现代研究
1.“逢子必炒”的科学道理 种子类药物一般富含油质,种皮质坚致密(坚
硬的种皮保护种子免遭外力破坏,油质提供种子萌 发的养分)。因此外界的水分不易浸润和渗透。经 加热炒制,种子受热,表层组织细胞失水,干燥收 缩,内部组织细胞中的水分汽化,产生膨胀压,使 药材膨胀鼓起。当内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皮层组织 即破裂,表现为种皮出现裂隙或爆花。药材外皮产 生裂隙,内聚力降低,便于粉碎;裂隙亦有利于水 分的渗入和有效成分的溶出。
【炮制研究】 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
(芥子酶的分解)
白芥子苷
白芥子油
(助消化、祛痰)
2020/4/19
• 萝卜

莱菔子
2020/4/19
莱菔子(炒香、炒响)
【处方用名】 萝卜子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宋代有微炒、炒黄(《圣惠
方》)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等。
【性味归经】味甘、辛,性平。归肺、脾、 胃经。
保和丸),降气化痰(三子养亲汤)。 • ①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涌吐痰涎太
过) • ②利于粉碎和煎出,提高药物疗效。
2Hale Waihona Puke 20/4/19• 酸枣 • •
生枣仁、炒枣仁
2020/4/19
酸枣仁
【处方用名】 酸枣仁、炒酸枣仁。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酸枣仁的炮制初见于《雷
公炮炙论》。宋代有微炒、炒香熟( 《圣惠方》)。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 【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平。归肝、 胆、心经。 【功效】补肝,宁心,敛汗,生津
2020/4/19
• 2.“破酶保苷”的原理 苷类是一类具有苷元和糖缩合(失水)而成的
环状缩醛衍生物。含苷类药物往往在其不同细胞中 还含有相应的分解酶。酶是一类多肽类活性物质, 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会迅速将相应的苷水解,生成 苷元(或次级苷)和糖。切制成饮片后破坏了药物 的细胞壁,饮片在贮藏、煎煮过程中遇到适宜的温 、湿度,溶媒令苷与相应的分解酶接触,发生分解 反应,从而使苷类的含量下降,影响疗效。酶为一 类多肽类物质,受热会变性失活,故而加热破坏酶 的活性,有利于含苷类药物的保存。
2020/4/19
【炮制方法】
• 1.酸枣仁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
碎。
• 2.炒酸枣仁 文火
炒至鼓起,颜色
加深,有爆鸣声,断面浅黄色。
不宜久炒——油枯失效
【质量要求】 含杂质(核壳等)不得过5%

2020/4/19
【炮制作用】
• 生品-养心安神
如酸枣仁汤
• 炒酸枣仁-养心敛汗安神作用更强
如养心汤
2020/4/19
【炮制作用】 • 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
如控涎丹、白芥子散 • 炒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温中散寒,温
肺豁痰利气 如三子养亲汤 • ①缓和辛温之性,免伤阴耗气。 • ②利于粉碎和煎出,利于成分的煎出。 • ③杀酶保苷,保留有效成分。 • ④适合临床不同需要。
2020/4/19
①使质地疏松,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生品 炒品 炒黑品
• 提取物 16.2 17.4 13.8
②安神作用增强
2020/4/19
【炮制研究】 传统运用:生品催醒;炒制催眠 现代研究:生熟同治
• ①生、炒作用并不相反,都具有镇静 安眠的作用。 生用性平,宜入清剂中,长于养心 安神益肝肾;炒后性偏温补,宜入温 剂中,长于养心敛汗。
2020/4/19
五、操作方法 分为手工炒和机器炒。
• 1.手工操作 优点:
设备简单,适合小量生产。 锅位和作用
斜锅―便于炒制、便于出药 平锅―适合少量药材炒制、一锅多用 操作程序★★★ 烧锅 投药 翻炒 出锅 摊开放凉
2020/4/19
2.机器炒制 • (1)平锅式炒药机
适用于种子类药材的炒制 • (2)滚筒式炒药机
2020/4/19
• 白芥
• •
白芥子
2020/4/19
•芥子
【处方用名】 白芥子 【来源】 干燥成熟种子。 【历史沿革】 唐代有蒸熟捣(《千金》);微
熬(《外台》)。宋至明、清基本沿用前法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炒黄等。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肺经。 【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炮制方法】 • 1.芥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 2.炒芥子 文火 炒至颜色加深,有爆鸣声, 断面浅黄色,有香辣气。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2020/4/19
【炮制方法】 • 1.莱菔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
时捣碎。 • 2 .炒莱菔子 文火 炒至鼓起,
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浅黄色 ,有香气逸出
2020/4/19
【炮制作用】 • 生升熟降 •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 炒莱菔子—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
。 •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等。
2020/4/19
四、注意事项 • 1.炒黄防焦化
炒焦防炭化 炒炭防灰化 • 2.大小分档,火力适宜。 • 3.炒前锅要预热。 • 4 .炒制均匀,出锅迅速。
2020/4/19
A.炒黄 (包括炒爆) • (一)定义 • (二)工艺
药物――锅内(用文火或中火)――不断 翻动至所需程度,取出放冷。 • (三)标准 黄而不焦 • (1)药物断面呈黄色 • (2)颜色加深 • (3)发泡鼓起 • (4)爆裂 • (5)逸出固有气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