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原子半径
短周期原子半径大小排序
短周期原子半径大小排序原子半径是描述原子大小的物理量,它是原子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大小是有规律可循的。
短周期原子半径大小排序指的是周期表中第一至第四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排列顺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短周期原子半径大小进行排序和解释。
第一周期第一周期包含氢(H)和氦(He)元素。
氢的原子半径为0.53埃,是目前已知元素中最小的原子半径。
而氦的原子半径为0.31埃,比氢更小,因为氦的电子云更加紧密包裹在核周围。
第二周期在第二周期中,原子半径逐渐增加。
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依次排列。
锂的原子半径为1.23埃,是第二周期中半径最大的元素。
第三周期第三周期包括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
铝的原子半径为1.43埃,比锂的原子半径略大。
第四周期最后一个周期是第四周期,其中包括钾(K)、钙(Ca)、钪(Sc)、钛(Ti)、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镓(Ga)、锶(Ge)、砷(As)、硒(Se)、溴(Br)、氪(Kr)。
季铵的原子半径为1.39埃,略小于铝。
综上所述,原子半径随周期表元素逐渐增大,但并非严格单调递增。
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排序反映了元素的电子排布结构和核电荷之间的平衡。
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变化中,了解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排序有助于预测其化学性质和解释其反应行为。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对短周期原子半径大小排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元素原子半径排序表
元素原子半径排序表元素原子半径是描述原子大小的物理量,通常以埃(Å)为单位。
原子半径受到原子核的正电荷和外层电子云的电荷分布的影响,因此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个较为详细的元素原子半径排序表,按照原子序数进行排序。
| 原子序数 | 元素符号 | 元素名称 | 原子半径(Å) ||--------|---------|--------|-------------|| 1 | H | 氢 | 0.37 || 2 | He | 氦 | 0.32 || 3 | Li | 锂 | 1.34 || 4 | Be | 铍 | 0.90 || 5 | B | 硼 | 0.82 || 6 | C | 碳 | 0.77 || 7 | N | 氮 | 0.75 || 8 | O | 氧 | 0.73 || 9 | F | 氟 | 0.71 || 10 | Ne | 氖 | 0.69 || 11 | Na | 钠 | 1.54 || 12 | Mg | 镁 | 1.36 || 13 | Al | 铝 | 1.18 || 14 | Si | 硅 | 1.11 || 15 | P | 磷 | 1.06 || 16 | S | 硫 | 1.02 || 17 | Cl | 氯 | 0.99 || 18 | Ar | 氩 | 0.98 || 19 | K | 钾 | 2.03 || 20 | Ca | 钙 | 1.74 || ... | ... | ... | ... || 118 | Og | 锇 | 0.78 |上述表格中的原子半径是根据实验测量结果整理得出的,并且仅作为参考值。
需要注意的是,原子半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为原子的电子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而且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然而,并非所有元素的原子半径都按照这个规律变化。
有时候,由于特殊的电子构型或其他原因,某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可能会偏离这个趋势。
元素周期表中各原子半径
元素周期表中各原子半径
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
原子量、原子半径等。
原子半径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它指的是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轨道外沿的距离,决定了原子的大小和化学性质。
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下面将对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进行简要介绍。
1.氢(H)氢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位的元素,其原子半径较小,大约为
0.53埃。
2.氦(He)氦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稳定,原子半径约为0.31埃。
3.锂(Li)锂是周期表中第三组元素,原子结构较松散,原子半径大
约为1.23埃。
4.氧(O)氧是非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较小,大约为0.73埃。
5.氟(F)氟是有毒气体,原子半径较小,大约为0.64埃。
6.氯(Cl)氯是卤素元素,原子半径约为0.99埃。
7.钠(Na)钠是周期表中第三组元素,原子结构较宽松,原子半径大
约为1.54埃。
8.铁(Fe)铁是过渡金属元素,原子半径约为1.24埃。
以上是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随着元素的变化,其原子半径也会发生相应
变化。
通过了解元素的原子半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
在化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原子半径信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素原子半径表
晶体教程 第九章 原子半径表
93 Np 2Ⅵ1.18 3Ⅵ1.10 4Ⅷ1.06
94 Pu 3Ⅵ1.09 4Ⅵ0.88 Ⅷ1.04
96 Cm 3Ⅵ1.06 4Ⅷ1.03
98 Cf 3Ⅵ1.03
99
Es
100
Fm
101
Md
102
No
103
Lw
133
47 Ag 1Ⅱ0.75 Ⅳ1.10 Ⅴ1.20 Ⅵ1.23 Ⅶ1.32 Ⅷ1.38 3Ⅳ0.73 79 Au 3Ⅳ0.78
48 Cd 2Ⅳ0.88 Ⅴ0.95 Ⅵ1.03 Ⅶ1.08 Ⅷ1.15 Ⅻ1.39 80 Hg 1Ⅲ1.05 2Ⅱ0.77 Ⅳ1.04 Ⅵ1.10 Ⅷ1.22
49 In 3Ⅵ0.88 Ⅷ1.10
20 Ca 2Ⅵ1.08 Ⅶ1.15 Ⅷ1.20 Ⅸ1.26 Ⅹ1.36 Ⅻ1.43
21 Se 3Ⅵ0.83 Ⅷ0.95
25 Ti 2Ⅵ0.94 3Ⅵ0.75 4Ⅴ0.61 Ⅵ0.69
26 V 2Ⅵ0.87 3Ⅵ0.72 4Ⅵ0.67 5Ⅳ0.44 Ⅴ0.54 Ⅵ0.62
27 Cr 2Ⅵ0.81L 0.90H 3Ⅵ0.70 4Ⅳ0.52 Ⅵ0.63 5Ⅳ0.43 6Ⅵ0.38 42 Mo 3Ⅵ0.75 4Ⅵ0.73 5Ⅵ0.71 6Ⅳ0.50 Ⅴ0.58 Ⅵ0.68 Ⅶ0.79 74 W 4Ⅵ0.73 6Ⅳ0.50 Ⅵ0.68
1.80 Pu 95
锕系
89
Ac
90
Th 1.65 1.80
91
Pa
92
U 1.42 1.53
Am
96
Cm
97
Bk
98
Cf
99
Es
100
Fm
最全原子半径
Ba 钡 215
* 镧系
Hf 铪 155
Ta 钽 145
W 钨 135
Re 铼 135
Os 锇 130
Ir 铱 135
Pt Au Hg Tl Pb Bi Po 铂金汞铊铅铋钋 135 135 150 190 180 160 190
At 砹
Rn 氡
7
Fr 钫
Ra 镭 215
** 锕系
Rf 钅卢
Db 钅杜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4
钾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铜锌镓锗砷硒溴氪
243 194 184 176 171 166 161 156 152 149 145 142 136 125 114 103 94 88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I Xe
195 185 185 185 185 185 185 180 175 175 175 175 175 175 175
锕系元素
Ac Th Pa U Np Pu Am ** 锕 钍 镤 铀 镎 钚 镅
195 180 180 175 175 175 175
Cm 锔
Bk Cf Es Fm Md No Lr 鉳锎锿镄钔锘铹
Kr 氪
5
Rb Sr Y 铷锶 钇 235 200 180
Zr 锆 155
Nb 铌 145
Mo 钼 145
Tc 锝 135
Ru 钌 130
Rh 铑 135
Pd Ag Cd I 155 145 145 140 140
Xe 氙
6
Cs 铯 2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Kapustinskii(卡普斯金斯基)热化学离子半径:
• 卡普斯钦斯基 (Kapustinskii ) 公式 Z Z 3.4510 • U 1.20210 (1 )
7 11
r0
r0
• 其中ν为正、负离子总数,r0 = r+ + r,以m 为单位 • Sample Exercise:KClO4的U rClO = 133pm,求 =591kJ·mol1, 10 ) 591 • Solution:ν = 2,∴ U 1.20210 2 r11 (1 3.45 r • 解得, 或(舍去), 故
r F-=136pm
Cn=615 有了Cn值,即可计算各种Ne型离子的单价半径
其他Ne型离子半径,单位:pm
• 若近似地将Z价和1价的平衡距离之比看 作Z价和1价离子半径之比,即 -2/(m-1) rz = r1(Z)
Ne型离子m=7,对二价离子z=2,则n=r1(2)1/3,即: r2=0.794r1 O2-的晶体半径应为0.794×176=140 pm,Mg2+ 为0.794×82pm=65Pm。PauLing即按上述方法
X、Y接触后,另一个较大的原子就难于再向它靠 近,所以氢键中氢的配位数一般为2,这就是氢键 的饱和性。
氢键的键长是指X和Y间的距离 (X—H……Y)。
氢键的强弱顺序:
F H F O H O N H F N H O N H N
即X、的电负性越大,氢键越强,X、Y 半径越小,氢键越强。
冰和水中的氢键:
水分子四面体的四个顶
点都可形成氢键,有11种晶型, 常见的是Ih型
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i) 由于氢键的存在, 水,冰具有不同寻常 的性 质。冰的密度小于水。
(ii) 氢键对沸点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可以提 高物质的沸点,而分子内氢键可以降低物 质的沸点,例如:硝基苯酚:邻硝基苯酚 (m.p. = 45℃);间硝基苯酚(m.p. = 96℃),对硝基苯酚(m.p. = 114℃) • 邻硝基苯酚的分子内氢键:
X—H…Y用来表示氢键, 其中X—Hσ键的电子云偏向高 电负性的X原子,导致出现屏 蔽小的带正电性的氢原子核,
它强烈地被另一个高电负性的
Y原子所吸引。
氢键的一些特点:
1)方向性:由于H原子体积小,为了减少X和Y之
间的斥力,它们尽量远离,键角接近180°,这就 是氢键的方向性
2)饱和性:又由于氢原子的体积小,它与较大的
2.Wasastjerna(瓦萨斯雅那)离子半径: • Wasastjerna(瓦萨斯雅那)在1925年按照 离子的摩尔折射度正比于其体积的方 法.划分离子的大小。获得8个正离子和 8个负离子半径.括F-(133pm)和O2-(132 Pm)。
3. Goldschmidt(哥希密特)离子半径:
• Goldscbmidt(哥希密持)在1927年,采 用Wasastjerna的F-和O2-的离子半径数 据,根据实验测定的离子晶体中离子间 的接触距离的数据,引出80多种离子的 半径(Goldscbmidt离子半径),至今仍 在通用。
4. Pauling离子半径:
• 1927年Pauling据5个晶体(NaF、KCl、
从各种离子的单价半径。
5. Shannon离子半径:
• Shanon等根据离子的配位数、配位多
面体的几何构型、离子的自旋情况等条
件,按不同条件下的接触距离推引离子
半径。一套以O2-半径为140pm出发,
另一套以O2-半径为132pm出发,得两
套有效离子半径。
在配位数 栏中(sq)代 表平面四 方形配位 (HS)代表 高自旋状 态,(LS) 代表低自 旋状态。
第四章 原子的有效尺寸
一、原子有效尺寸的定义
• 原子并没有确切的大小,所谓的有效尺 寸是指原子在化学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原子间距,即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平衡距 离。 • 根据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有以下几种有 效半径: 范德华半径 金属半径 离子半径 共价 半径
(一)范德华力和范德华半径:
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van der Waals forces)
子随着正电荷数的增加离子离子半径显著
下降
• 当配位数为6时离子半径(pm)为
(3) 同一元素核外各种价态的离子,电子数
越多,离子半径越大 单位:pm
(4)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负离子对,随着负 电价增加,半径略有增加,但增加值不大 • 单位:pm
这是因为较高价的负离子以及和它配位的正 离子吸引力增加,抵消了负电价增加引起离 子半径的增加。
在离子型晶体中,相邻离子的核间距等 于两个离子的半径之和
离子半径的测定
• 1. Lande离子半径:
Lande(朗德)在1920年,通过对比下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后 来较精确的测定值)中具有NaCl型结构的化合物的晶胞参数后, 认为MgS和MgS、MgSe和MnSe的晶胞参数几乎相等,意味着 在晶体中负离子和负离子已相接触。他利用简单的几何关系, 推出S2-和Se2-的离子半径
配位数 : 12 校正系数: 1.12
8 1.03
6 1.00
4 0.94
例如CsI晶体为CsCl构型,配位数为8, Cs+与I-的Paulling离子半径和为385pm, 乘以1.03后为397pm,与实验测得CsI
晶体的离子间距离396pm基本一致。
离子的堆积规则
• 在离子型晶体中只有当正负离子完全紧密接 触的,晶体才是稳定的。在不同构型的离子 晶体中,要使正负离于完全接触,则正负离 子的半径比值R+/R-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由此可见,CsC1构型的R+/R-必须大于 0.732,如果小于此值,正负离子就不能完全 接触,如要完全接触只能采取NaCl构型。如 R+/R-小于0.414,则只能采取配位数为4的 ZnS构型,余类推。
图4-1 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的取向力
(2) 诱导力(induction force)
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之间的电性引力
图4-2 极性与极性和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诱导力
(3) 色散力 (dispersion force)
由于瞬时偶极的产生,引起的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力,称为色散力
图4-3 非极性与非极性,非极性与极性以及极性与极性分子之{(PtCl4)·cis[PtCl2(NH2Me)2]2-}的结构中,由两个平 面四方的Pt的4配位配离子通过N—H…Pt 和N—H…Cl两个氢键结合在一起。
• (iii) X—H…H—Y二氢键:比较下面等 电子系列的熔点: • H3C-CH3 • 181℃ H3C-F H3N-BH3 141℃ 104℃
4
7 11 0 0
r0 3.69 10-10 m
r0 3.8 1011 m
rClO 236pm
4
离子半径的大小有下列变化趋势:
(1) 同一主族,相同电荷离子,半径自上而下增 大. Li+<Na+<K+<Rb+<Cs+;F-<Cl-<Br-<I-
(2) 同一周期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正离
范德华半径:
分子间作用能E-r曲线会出现最低点。 相应这最低点的距离即平衡距离。也就 是说,当分子相互接近,到吸引和排斥 达到平衡时,体系能量最低。此时分子 间保持一定的接触距离。相邻分子相互 接触的原子间的距离即为该两原子的范 德华半径和。范德华半径比共价半径大, 变动范围也大,即守恒性差。
(r共=d1/2;r范=d2/2)
配位数为6的八面体配位
• • • • 在八面体配位中,离子间的接触情况有三种 正负离子相互接触,而负离子之间不接触; 正负离子之间和负离子之间都相互接触; 负离子之间接触,而正负离子之间不接触。
由图(b)可以得到
• 总结: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统称为 van der Waals力。在极性分子之间存 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在极性分 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 力,在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存 在色散力。
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色散力
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诱导力和色散力
(4) 氢键(hydrogen bond)
高,半径大
(三)共价半径:
同种元素的两个电子以共价键 连接时,它 们核间距离的1/2称为该原子的共价半径 (如H2、O2 )
共价半径(d/2)示意图
利用原子共价半径计算键长时应考虑下面两种情况 (1)异核原子间键长的计算值常常比实验测定值稍大。 • 共价键长的极性修正: Shomaker-Stevenson 公式
A和B的电负性值
• (2)同样一种化学键对不同分子有它的特殊 性,键长也各有差异。例如同是C-C键, 由于杂化形式发生改变,键中s轨道的成 分发生变化时,C—C键长也发生变化, • 当有离域∏键或其他复键存在时,就不能 再用共价单键半径计算键长。反之,根据 键长可以了解键的性质。
(四)离子半径(ion radii):
(二)金属原子的半径:
把原子间的最近的接触距离除以2,即得 金属原子半径。
金属半径示意图
金属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 1. 同一族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 加而增加 • 2. 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除 个别例外,从左到右,先是逐渐减小, 然后缓慢增加。 • 3.镧系收缩效应
主要有:荷电基团、偶极子、诱导偶极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氢键、疏水基团相互作用,…堆叠 作用以及非键电子排斥作用等
(1) 取向力(orientation force)
固有偶极之间的电性引力 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因分子的固有偶极之间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按一定取向 排列,使体系处于更稳定状态。这种固有的偶 极间的作用力称为取向力。其实质是静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