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从《渔父》看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在当代的文化意义-精选文档
从《渔父》看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在当代的文化意义战国中晚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异常激烈,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秦国以其强盛的国力,远交近攻,企图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作为楚国具有政治远见,“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家、外交家,屈原对当时风云变幻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胸怀美政理想,主张对内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联齐抗秦,使楚国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他协助楚怀王,尽力国事,不啻鞠躬尽瘁。
他的这种忠直磊落,终为嫉贤妒能的群小所憎恶,在一片谗谄声中,他失去了怀王的信任,遭疏远离职:然屈原“虽放逐,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变也。
”当秦国采用种种手段欺哄楚国,国家处在危难之时,屈原依然奋不顾身,面对佞臣的毁谤直言进谏。
顷襄王即位后,“不恤其政”,宠信奸诈卖国的子兰、靳尚之流,使“群臣之间,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致使“良臣疏斥,百姓心离”,屈原又遭贬斥,流放江南,国家朝政更加黑暗腐败,丧失了与秦国对抗的能力。
即使如此,他始终没有停止过忧国忧民的一腔赤诚,没有放弃过忠君爱国的信念追求,将自己的灵魂、生命紧紧地与楚国系在一起,当他无限伤痛地看到楚国难以挽回的颓势和衰亡,深感自己回天乏力时,便只有投身江水,与国同亡了。
《渔父》就是一篇真实反映屈原被流放之时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有人将它划归屈原之作,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
”东汉王逸则更具体地推断:“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自乐。
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
”并认为这篇作品是“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总之,《渔父》不拘何人所作,它确实是在当时楚国的社会背景下,以屈原的经历为基础而写成的。
不仅真实地体现了屈原崇高的爱国情感和道德操守,还具有积极丰厚的人文意义和价值。
作品开头,生动描绘了一个忧心国事、憔悴潦倒的诗人形象,他身怀远大抱负,有志于楚国的强盛和一统天下,但屡遭奸邪诋毁,终为君王不容,“怒而迁之”。
论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的月亮情节“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是象征思念家乡或亲人,一种是象征孤独寂寞,还有一种是象征理性。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秦和楚势力最为强大,楚的统治者(先是楚怀王,后是顷襄王)不能正确认识形式,当时楚把持政权的贵族阶层并不致力于国家的富强,而是追逐个人的利益,朋彼为奸。
《离骚》中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眛以险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手求索。
羗内恕之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屈原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黑暗的时代,那时谗邪的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
诗人在《离骚》里说当时楚国现实是“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正是当时楚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楚国的时局,在“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的荒谬现实中,寂寞与孤独伴随着屈原。
屈原把自己的“美政”“离骚”都写入了作品之中,他的诗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充满着愤怒与渴望,反映现实的“史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一路走来,他是孤独,是寂寞的,而在孤独寂寞之下支持他走下去的正是他一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人格美。
屈原一生追求“美政”,而在那个时代小人当道,楚国的组统治者是不会采纳。
“兼济天下”的思想使他不断求索他的“美政”、“德政”。
屈原孤身一人担当起君臣伦理的道德责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使他不得不固执坚持在原地。
虽然小人当道,屈原见疏之后被两次流放。
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的,地点在汉北一带;另一次是被顷襄王流放的,地点在江南沅、湘一带。
而他的作品大都是在流放时所作。
这期间虽是流放,但对楚国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寂寞是出成果的重要条件,在他孤身被流放之时,为中国留下了伟大的《离骚》。
屈子的诗作就像天上的明月永远照在楚国的大地之上。
屈子离我们已渐远、渐远,而他的人格之美就像月亮一样永恒地挂在天际,虽然那个有圆有缺的月亮是孤寂的,但他永远在我们心中是明亮发光的。
屈原性格分析
屈原性格分析性格决定成败,决定命运。
屈原的性格自然也决定着他的政治命运。
《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表达了他的美政理想,也显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突出了他的崇高人格,也演示了他的政治悲剧。
《离骚》是屈原悲剧命运的逐步展现,深刻显示了屈原的悲剧灵魂。
他赋予其文,其文彰显其人。
屈原将痛苦倾注于笔端,通过悲愤之笔,塑造了一位高贵正直、执着理想、好修为常、披香戴芳、餐英饮露、眷恋君主、心忧生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
但就是这个道德品质近乎完美、堪称中国社会人格美最高象征的美政家,为什么会满载着自己的激情与梦想一步步踏上了以死明志的殉道之路呢?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以自身无法克服的孤傲、偏执性格极尽煎熬地活在坚守理想与屈从世俗、远方求仕与留恋故土、苟且偷安与从彭咸所居的冲突与矛盾中,他的性格特质与心理价值取向使他在这种矛盾中难以调和,也成为他在政治上壮志难酬的性格成因。
屈原的性格特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关注自我,表现出天生的优越感、极度的自尊感、近乎神化的自信感和高度的完美感,常常沉浸在过度的自我肯定、赞美和陶醉中,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种孤芳自赏、舍我其谁、独一无二的心理价值取向。
因而在自身的政治实践中,屈原既不能正确地把握自我,也不能恰当地合宜于世。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行为自负,没有政治同盟从《离骚》可见,在性格上,屈原自视甚高。
他对自己高贵的出身和贵族的血统相当重视与自负。
他认定了自己的不凡,在生命之初就进行了隆重与完美的渲染。
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肮脏败坏,唯有自己清白而忠诚、高洁而忠烈,除自己之外,其他人仿佛都是世俗庸人、恶草污秽,不仅不能与之同盟反而似乎都在和自己对立。
诚然,在楚国政坛确实存在着像令尹子兰、靳尚那样的奸佞之臣,但又何尝没有与屈原立场相同的有识之士!“唯我独醒”的孤傲个性使他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容纳他人,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也是他政治上难有建树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和人民:屈原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他无时无刻不以国事为重,以民安为念。
2.高尚的道德情操:屈原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人格精神是高洁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卓越的文学才华:屈原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4.坚韧不拔的毅力:尽管屈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中常遇挫折,但他坚韧不屈,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5.强烈的责任心: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屈原都怀有深厚的责任感,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乐,人民的安乐。
总的来说,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卓越文学才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烈责任心的人。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Abstract)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人士,他的
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屈原的人格美,通过对他的思想、行为和作品进行分
析和解读,阐述他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探索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本文从屈原的思想和信仰入手,探讨他对于爱国、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发现其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并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社会改革者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本文分析屈原在个人品质方面的优秀特点,如忠诚、正义、
宽厚、才华等,以及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担当和贡献,揭示
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最后,本文结合屈原的作品,探讨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创造力和贡献,分析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文化
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综上,本文认为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诗人和人格楷模,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
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作品体现了他的人格和精神。
首先,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境遇的关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赞美祖国的美好和表达对祖国沦亡的悲痛。
他写道“短长相魁首,髪色若鸦黑”,表现了自己的清高之志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其次,屈原的作品中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文学功底。
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涉及了社会思潮,表达了他深刻的思想。
他的作品《九章》中,对于“天命”“德行”的解释,给我们探索宇宙
奥秘彰显了深刻思想;同时,他曾经在影响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提出“壮心不已,烈血未干”的名言。
最后,屈原的作品也体现了他的个性魅力和品质风范。
他勇敢、坚定,坚持自己的信仰,为了祖国的利益,甚至选择自杀。
他舍弃了政治权力的奢侈品质,表达了自己的坚贞不屈、无畏世情的情感。
在他的诗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优秀的文人、一个爱国者和一个坚强的人。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
屈原以其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
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
人们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谈论有关他的历史典故,传颂塔吊品格精神,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
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伟篇中,还在于他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与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关键词:屈原;人格;爱国情怀;批判精神正如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战国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产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运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郊沫若也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的特点,他说:“屈原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栏的黄金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一大批涌现出来,真正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观”。
屈原就是在这时代的风霜雨雪中磨炼出来的巨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个时代就不可能出现屈原及其令人叹服的作品,他有着完美的人格,非凡的才能。
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一代乞学。
两千年来屈原以伟岸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他的人格是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风格也达到了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年来源远流长,沾溉文林。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悲剧中人格美
悲剧中的人格美摘要: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离骚》人格美悲剧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善辞令,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修明法度,举用贤能,克服弊端,富国强兵。
楚怀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并走上亲秦的道路,疏远屈原。
但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受尽屈辱,不忘国家,终因忧心国事衰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最终在汨罗江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千变万化,处处显现着诗人人格的壮美。
长诗纷繁而不杂乱,变化而又一致,诗人人格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文中有人,诗人人格所特有的悲壮美,伟大的力就像经天纬地的日月一样,激励后人,流芳百世。
一屈原博闻强志,长于辞令,才华过人,是楚国的贵族宗亲。
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
他二十五岁就被认命为左徒,参与商论国家大事,处理各种外交问题。
他审时度势,主张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楚王兴盛楚国。
他主张在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统一天下。
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激烈斗争。
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势力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蒙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罢其官职,将其降为三闾大夫。
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拆散联盟。
楚王发现上当了,但后悔莫及。
自此之后,怀王更加昏庸无道、没有主见,军事上屡战屡败,外交上听从秦的摆布,内政上听信小人的怂恿与挑拨,不听屈原的忠告。
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
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
因此,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中,楚国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理经历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过程,都清晰明了地反映在《离骚》里。
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
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屈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光辉人格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对屈原光辉人格的高度评价:1. 忠诚坚贞:屈原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对楚国的忠诚可见一斑。
即使在被流放的时候,他仍然心系楚国,为楚王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不遗余力。
2. 爱国奉献:屈原心怀国家,他的爱国之情深入骨髓。
他的诗作《九歌》、《离骚》等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都彰显了他的爱国奉献精神。
3. 才华横溢: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擘,他的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他的才华横溢,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忧国忧民:屈原对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始终心系于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忧虑。
他以自己的文字批判社会不公,呼吁国家改革,使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5. 正直坚韧: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不畏权势,不屈服于压力,表现出了非凡的坚定和正直。
这种正直坚韧的品质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楷模,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6. 智慧卓越:屈原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都体现了他卓越的智慧。
他的政治主张独到而深刻,他的文学创作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智慧不仅在于他的思考和创作,更在于他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来。
7. 崇高理想:屈原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华富贵,更是国家的兴旺和民众的幸福。
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繁荣的社会,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未能实现,但他的理想仍然鼓舞着后人。
8. 宽容大度:屈原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时没有怨恨和愤怒,而是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面对。
他对待他人的态度始终友善和善良,这种宽容大度的品质使他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赏。
9. 爱民如子:屈原关心民众,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使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独立不迁上下求索---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独立不迁上下求索---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273句,2477字,规模宏大,思绪繁杂,内容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无论从思想品格上,还是艺术水准和特色上,《离骚》都堪称屈原作品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这篇作品之中,《离骚》表现了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面对黑暗势力的各种打击迫害,始终保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
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这评价,对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较恰切的。
下面根据《离骚》从三方面简析屈原的人格美:一、实现美政,上下求索。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长诗中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整首诗都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屈原为这两个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实现美政。
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对美政理想求索表现在他寻古探今的思索上。
诗人的美政理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两方面。
一方面,在诗人“修明法度”的思索上,他引述了古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这是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境界,也是他提倡修明法度的历史经验;他南渡沅湘,向帝舜倾诉时,征引夏后耽于享乐,羿醉心田猎,浇恃力纵欲,桀违背正道,纣残杀贤良,这五个暴君纵欲享乐,不能“遵道而得路”,结果国破身亡,这是历史教训。
通过这些经验和教训,他提出了具体治国策略:“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儒家思想是屈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屈原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
理解屈骚美学应从人格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本文先来谈谈人格美。
一.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在《离骚》中他自我评价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外在美”和“精神美”是屈原所看中人格美的两个方面,并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
他所指的“精神美”是各种美德的结晶,是指道德品质的修养和锤炼。
这实际上是屈原评价人格美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范畴。
在《橘颂》和其他诗篇中,屈原还具体的说明了“精神美”的内容。
就是“怀乎故都”、“哀民生之多艰”、“独立不迁”、“横而不流”、“中正”、“耿介”、“秉德无私”、“重仁蹈义”等。
耿介就是端直不屈,坚定自己的立场,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屈原在作品中提出人除了具备“精神美”外,还应具有的“外修美”。
他认为喜好美饰是“外修美”的一种表现。
美丽的鲜花,芬芳的香草,装扮着诗人的形象,外显着诗人的心灵,象征着诗人品格的高尚和坚贞。
这种“奇美化”的装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它却使诗人的形象升华到了文学史上空前美好的地步。
朱熹说:“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洁也。
”(《楚辞集注?离骚》)在《离骚》开篇,他谈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体现出屈原对仪表美、服饰美的重视。
描写佩玉、佩芳这方面的诗句也很多。
佩玉在先秦是一种风尚,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B然而蔽之。
”(《离骚》)“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佩芳是一种美好品德的象征。
在屈原的作品中数次提到佩芳、采芳、食芳、植芳。
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湘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离骚》) 这种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反映了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的人格美原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1953年他与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
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和深深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首先,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
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屈原人格美内蕴探析
一、忧国哀民的爱国美 战国时期,周 朝 式 微,诸 侯 争 霸,礼 崩乐坏。 “朝 秦 暮 楚 ”的 游 说 之 士 惟 利 是图,“楚才晋用”的仕宦格局淡漠了士 人的爱 国 情 怀。生 活 在 这 一 时 期 的 屈 原,一方面接受中原儒家文化,遵 循 儒 家倡导的“入世”思想,将个人的发展与 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积极关注社会的发 展,以此来达到人格的完美。在分崩离 析的现实基础上,拨乱反正,重振 文 化 理想,反对追名逐利,积极促进楚 国 变 革。另一方面,他 又 有 楚 国 王 室 血 统, 骨子里浸润着楚国文化,拥有浓厚的乡 土意识,力 图 结 束 诸 侯 分 裂 割 据 的 局 面,实现以楚国为中心的大一统,即 使
因为社会太过于黑暗而准备“远逝以自 疏”时,也因为眷念祖国而无法去 国 离 乡。与“朝秦暮楚”之士相对立,屈原用 其美政思想,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美政思 想 是 其 爱 国 主 义 的 核 心 思 想。《离 骚》开 篇 就 以 “帝 高 阳 之 苗 裔 兮”① 点明了自己与楚王同宗祖的身份, 也意在表 明 自 己 将 义 不 容 辞 的 担 负 起 振兴楚国的重任。他博闻强识,与王图 议国事,与外接待宾客,深刻地感 受 到 楚国背后暗藏的危机。因此感慨“不抚 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积极倡导 变革,并“来吾道夫先路”勇敢的担此重 任。他期待楚国能统一天下,极力主张 消除各个氏族的个别传统,倡导炎黄子 孙的大公天下,因而搬出了尧、舜、禹三 位明君,并在《离骚》中反复分析夏、商、 周三代的功过得失,以此作对比,来 倡 导清正廉明的政治作风,希望怀王远小 人亲君子。他痛斥党人的朋比为奸、胡 作非为,慨叹“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 昧以险 隘 ”;“背 绳 墨 以 追 曲 兮,竟 周 容 以为度”;“世 并 举 而 好 朋 兮,夫 何 茕 而 不予听”,主 张 “举 贤 而 授 能 兮,循 绳 墨 而不颇”。面对时间 的流 逝,草 木的 凋 零,“恐美人之迟暮”表明他寄希望于楚 王,其中一 个 “恐 ”字,又 深 切 的 表 达 了 诗人地忧患意识,为国事的危机和祖国 前途命运而担忧不已。但世浊嫉贤,蔽 美称恶。当 他 抱 着 无 望 的 心 情 在 天 空 翱翔准备离开时,他又忽然透过云层看 到了故乡楚国,诗人身上所具有的爱国 主义情操最终占了上风,“仆夫悲余 马 怀兮,蜷 局 顾 而 不 行”,还 是 留 在 了 故 土。即使他知道前路艰险,但是他仍然 坚持留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就算是幻游 中也不能离开祖国。
屈原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名字伴随着我国文学和历史长久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屈原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屈原在人格精神方面的影响1.1 作为忠臣的典范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在支持他的君主子产权益的积极参与政治,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幸福尽心尽力。
他的忠臣形象深入人心,激励着后人效尤。
1.2 挚爱国家的爱国情怀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在《离骚》一诗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兴亡的忧心忡忡,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这种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1.3 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遭遇了种种打压和陷害,屈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以君士革般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激励了后人在逆境中坚持不懈,追求真理和正义。
二、屈原在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2.1 《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离骚》是我国古代爱国长诗的开山之作,它在内容、形式和语言上具有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抒情诗歌之先河,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2 屈原的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屈原以诗歌赞美国家和民族,批判社会黑暗,追求美好理想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追求和胸怀壮阔、情感真挚,是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范本。
2.3 屈原的形象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屈原对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形式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形象鲜明、情感真挚,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借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总结:屈原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臣形象、爱国情怀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了后人忠于国家、执著于理想。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我国古代爱国长诗的先河,塑造的文学思想和形象也对后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借鉴。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艺术精神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文学和精神上的卓越,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
在《 离骚 》 中他 自我评 价 日 :
“ 吾 既 有 此 内美 兮 , 重 之 以修 纷 又 能。“ ” 外在美 ” 精神美 ” 和“ 是屈原 所 看 中人 格 美 的 两 个 方 面 ,并 认
为二者是互相依 存的 。他所指 的 “ 精神 美”是各种美德 的结 晶 , 是
诗 人 的 心 灵 ,象 征 着 诗 人 品格 的 高 尚 和 坚 贞 。这 种 “ 美 化 ” 奇 的装
求 完美人格 的精 神。屈原 吸收了 儒 家美 学 中一个 根本 的 思想 , 就
是 “ 质 彬 彬 ” 外 在 形 式 的 美 同 文 、 内在人 格 的善相 统一 的 思想 , 进
步高扬 了儒 家人 格 美 的理想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但是屈原却 把这种人格美 推 向了
极致 ,表现 出一种对 于 自我的高
饰 ,在现实生活 中是不可能 出现
度 自信甚 至于狂热 的崇拜 ,与儒
学 教 育
是 诗 人 对 自己 理 想 的抒 写 。 的 性 命 也 在 所 不 惜 。在 这 个 意 义 流 , 于江 鱼之腹 中 , 能以皓皓 葬 安
《 离骚 》 开篇 , 他谈 到“ 江离与辟 扈
露的性格特点 。屈原崇拜 自己的 才华 , 自比 于尧 舜 禹 汤 。 为 自己 认 治理 国家将会 “ 能安君 , 上 下能养 民” 崇拜 自己的伟 大人 格 , 定 ; 认 自己是真善美 的化 身 ,博謇 而好 “ 修兮 , 纷独有此娉节 ” 总之 , 他 。 在 看 来 他 具 有 一 种 光 照 I月 , 如 幽 E 1
一 .
的 ,但它却使诗人 的形 象升华 到 了文 学史上空前美好 的地步 。朱 熹说 :佩服愈盛而 明 ,志意愈修 “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作者:张淑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8级5班)摘要: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中西诗学都注意奥人格对艺术的境界、格调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这种“德”“言”互谐的传统审美理论,尤其可以通过伟大作家的实践得到令人信服的印证。
屈原,正式以其“言若丹青”的发愤之文,“直若砥矢”的悲剧人格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交融。
那么“处于同一时代,为什么只出现屈原这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诗人?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只发生一次屈原式的、震烁千古的自杀?”①我认为删,最根本的还是应从屈原的人格尤其从他的个性气质来找原因,即把屈原当作一个人,从屈原的主观方面来回答许多被遮蔽的问题。
按李建中先生的说法,人格有三个纬度的内涵,即心理学的纬度、伦理学的纬度和审美学的纬度。
所以,本文对屈原人格美的探究主要是从其(气质性格删去因后文只从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道德人格,审美人格这两方面对其人格妹的体现及原因展开讨论。
关键词:屈原;人格;道德;审美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
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
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
一,屈原的道德人格美删(一)独立不迁“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
《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
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
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注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
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坚守。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屈原的人格。
一、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爱国者,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对祖国的繁荣和安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对祖国的危难和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他在诗中写道:“江汉曲,已复行路难。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如霜。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祖国能够重新振兴,恢复昔日的辉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
他曾经担任楚国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曾经向君王建议,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终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这种价值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他在诗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屈原的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个人的私利而妥协和放弃。
他的这种坚持和认识,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物。
他在诗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屈原的人格魅力概括
屈原的人格魅力概括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屈原是一位极其忠诚于国家的人。
他生于楚国,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楚国效力。
在楚国内部,他曾经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左徒、三闾大夫等,为楚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楚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更是一种行动上的付出。
其次,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
他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念,对于不义和不道德的行为,他会毫不犹豫地批判和反对。
他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高尚的品德,他曾经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品质。
第三,屈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国家、人民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屈原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情感的人。
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关注。
他曾经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关切和追求。
综上所述,屈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忠诚于国家、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才华横溢的文学才华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感等方面。
他的文
学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故特意抄下《橘颂》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橘颂》是他的早期作品,相对于后期心情凝重的作品,这首显得舒缓畅快,可以看出作者正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期,表明诗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独立不迁”,不随波从俗的志向,抒发对故国坚贞不渝的感情。
屈原怀着敬仰之情赞美橘树,因为他认为橘树不仅有“绿叶素荣”“精色内白”、“文章烂兮”的漂亮外形,更可贵的是它有着“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珍贵内涵。
据《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的是橘树有这样的特性,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
这本是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与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他赋予了橘树外美与内美的品质,并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以橘树激励自己的志节。
屈原非常注重仪表修饰,他提倡的仪表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仪表美,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是把仪表美与内在美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内在美是本质的,起决定作用,表现出对至善至美的强烈追求,他在《离骚》中体现了这种强烈的追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这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同时还对“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的谗佞之臣等辈进行了不屑的鄙弃。
屈原的内在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即体现他好修为常的品格和对祖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
那华美的仪表与质正的心灵构成了屈原最完美的人格。
2、《离骚》集中体现了屈原的人格《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通过曲折的描写,展示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
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离骚》和屈原的俊洁人格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了解屈原的人格美,就不能不去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
《离骚》中屈原仍然高唱“内外美的统一、独立不迁”的人格,并把这种人格升华到对崇高的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充分体现他即使无机会再行美政理想宁死也不叛离楚国。
(1)、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追求远大的政治理想,这是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国上,屈原追求“美政”,①“‘以天下一统为美,以天下分裂’为丑;以‘有德在位”为美,以“无德在位’为丑;以‘举贤授能’为美,以‘政权世袭’为丑;以‘循绳墨而不颇’为美,以‘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为丑”。
他主张举贤任能,立法强国,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在《离骚》中,屈原就感叹道:“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渴望国君能像尧舜那样亲贤臣远小人,像汤禹那样严谨而恭敬,像周文王那样讲究治国之道谨慎恰当,只有这样才得以享有天下,治理四方。
为了实行美政,实现他的“举贤授能”的治国策略,他积极培植和选拔贤德人才,诗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可以证实。
从诗句“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蹱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在当时,七雄争霸,事实上国力较强的只有秦、楚、齐,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奸佞小人当道,屈原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治国方案。
但是腐朽的楚国积弊太深,诗人所推行的政治主张,触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一伙奸佞小人的阻挠,他们到楚怀王那里毁谤屈原,楚怀王竟然听信那些谣言,疏远了他,不让他参与朝政,他的治国之道遭遇挫折。
然而在遇挫之后,他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以期再度推行美政,但在利欲熏心,个个贪得无厌,争抢着往上爬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心血培养起来的芳草竟退化变质了,“虽萎绝其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我与现在的人虽不相容,我却愿依照彭咸的遗教)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引起周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次被流放他乡,陷入深深的孤独绝望的境地,诗人动摇了,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彷徨、苦闷,曾经决定离开楚国,但是灵魂深处的爱国忧民的责任感最终还是击退迷离恍惚的心情,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要上上下下追求理想)忠贞爱国、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
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追求,显现他高贵的人格美。
注:①引自育星教育网郑家奎《屈原文化与知荣明辱》(2)、“独清”、“独醒”的清高思想“清高”一词,本意是清洁高尚,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
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浊的,惟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渔父》)充分体现屈原不愿“入世”的清高思想。
王逸在《楚辞章句》说:“凡为君子莫不慕其(屈原)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地焉”,屈原的清高是有目共睹的。
他的清高思想在《离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诗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孟雕不与燕雀为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了解我就算了,只要我内心正值芳洁高尚)。
屈原清高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
一方面:他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个体利益相对独立的社会。
《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因为比较容易谋生,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据《韩非子》说,楚国的贵族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
这样的社会条件,容易使人养成自私自利的劣质思想,缺乏集体团结精神。
曾经那么爱慕屈原才能的楚王,在他周围就聚集一大群贪婪自私的奸佞小人,加之昏庸无能,亲小人而远贤臣。
在这样的社会,谁要想在仕途上站稳脚跟,就要学会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就必须放弃高尚的人格。
另一方面:桀骜不驯的性格的生成。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了屈原桀骜不驯的性格,只要他认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誓死不悔。
屈原一心向国,忧国忧民,他知道只有推行“美政”,举贤授能,连齐抗秦,才能使楚国富强。
诗人的悲剧就在于他想在坚持高尚人格的同时获得政治上的成功,他宁死也决不愿意放弃自己坚持的信念而投降于自己认为卑鄙污浊之流,最终只能抱石投江,以死明志。
屈原的“独清”、“独醒”反衬出周围环境的险恶污浊,逆境更能磨练意志,更能显示出在逆境中抗争的正义力量的伟大与崇高,屈原用其个体生命的魅力,铸就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他的清高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代的知识分子,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都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人”。
中国孔子主张“诗可以怨”。
富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屈原则提出“发愤以抒情”(《惜诵》)。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极住安书》中对屈原的文学观进行了阐释,他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劂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歉,帮述往事,思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