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被动句(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

以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叫叙述句。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主动句;反之,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受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语义上的被动句和结构上的被动句。

1语义上的被动句

语义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跟主动句的形式完全相同;它的“被动”意义,只能靠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草”不可能发出“除”的动作,而只能接受“除”的动作,是受事主语。)

《左传·成公二年》:“(逢)丑父寝于轏(zhàn,棚车)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伤”,指逢丑父被蛇咬伤;“及”,指逢丑父和齐侯被韩厥追上。)

《左传·宣公二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衮”本是天子之服,这儿代指晋灵公;“废”是“被废掉”的意思。)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动词“拘”、“厄”、“放逐”、“膑”、“脩列”、“迁”、“囚”,在理解时都必须在它们前面加上“被”字,因为各有关主语都是这些动词的受事者。)

现代汉语中也有语义上的被动句,如“书读完了”、“饭吃光了”、“房间打扫干净了”等;这些句子在形式上与主动句(如“弟弟读完了”、“爷爷吃过了”、“同学们打扫干净了”等)没有区别。就这一点来看,古今是相同的。

2结构上的被动句(也称“被动句式”)

结构上的被动句,指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子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它与主动句的形式不相同。在现代汉语中,结构上的被动句的形式标志是“被”;“被”既可单用,也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

敌人被打败了。敌人被解放军打败了。

结构上的被动句又叫“被动句式”。古汉语的被动句式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

(1) “于”字式

“于”是介词。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就形成“于”字式被动句。“于”译成“被”。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郤克伤于矢”,郤克被流箭射伤。)

《汉书·项羽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史记·商君列传》:“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孟子·滕文公上》:“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sì,供养)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但由于用介词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意义就更加明显了。在这种句式中,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换成现代汉语表达的话,就要用“被”引进主动者,并且要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获乎庄公”即“获于庄公”(被庄公所擒获)。

“志乎古,必遗乎今。”“遗乎今”即“遗于今”(被今人所遗弃)。

(2) “为”字式

“为”是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为”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被”。“为”字式被动句有四种具体格式:

①“为+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战国策·燕策》:“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荀子·王制》:“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②“为+施事者+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擒)?’(韩)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贾谊《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论语·子罕》:“不为酒困。”

司马迁《报任安书》:“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③“为+所+动词”式。。战国末用“为”的被动句式进一步发展成“为……所”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整个句子除了用“为”引进行为主动者外,还在动词前加上“所”字。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所”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所”修饰动词如: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史记·李将军列传》:“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于)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④“为+施事者+所+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所”是助词,加强被动意味。这种格式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例如:

《战国策·秦策》:“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汉书·张骞传》:“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闭道,封锁道路。)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

《搜神记·李寄斩蛇》:“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3) “见”字式

“见”是表示被动关系的助动词,它只用在动词前面,译作“被”。“见”字式被动句有两种格式:

①“见+动词”式。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左传·僖公二十年》:“随(国名)之见伐,不量力也。”

《战国策·燕策》:“隗(人名)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墨子·兼爱下》:“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②“见+动词+于+施事者”式。这种格式中的“于”是介词,其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

《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嘲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