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中国艺术歌曲介绍
中国艺术歌曲介绍
中国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音乐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
它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歌曲、戏曲唱腔和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艺术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旋律:中国艺术歌曲的旋律通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抒情、富有表现力。
它们往往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歌曲和戏曲唱腔的元素,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多彩。
2. 语言: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使用汉语,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表现爱情、友情、亲情等主题的抒情歌曲,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民族精神等主题的叙事歌曲。
歌词的语言表达力强,既有优美的诗句,也有生动的口语。
3. 和声:中国艺术歌曲在和声方面吸收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技巧,但又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和声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古典音乐的严谨,也有民间音乐的自由。
4. 表现形式:中国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合唱,也
有室内乐、交响乐的伴奏。
表演形式既有传统的音乐会,也有现代的音乐剧、歌剧等。
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有《黄河颂》、《在希望的田野上》、《茉莉花》、《我爱你中国》等。
这些歌曲既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特色,又展示了中国音乐家的高超创作水平。
随着中国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走向世界,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以黄自作品为例
3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0者运用了渐强的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在迂回曲折中走向了高潮直至歌曲的结束。
第二首作品《踏雪寻梅》这是一首让我们欣赏冬天的自然景观的艺术歌曲,歌颂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不屈精神。
表达了青年学生骑着毛驴去踏雪,无忧无虑的情感。
整曲用轻快的节奏和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在赏雪景时的兴奋以及愉悦的心情使这首作品曲词并茂。
第一乐句的旋律感觉轻快、活泼且富有灵性。
第二乐句是前一乐句的加花变奏也是歌曲主旨的延伸,在末尾的终止式上结束。
此处旋律描写了青年学生骑着毛驴踏雪寻梅的愉快场景,伴随着铃儿响叮当描绘出生动轻快的场景。
而B乐段的旋律开始细化的刻画铃儿响叮当的场景这一乐段与前一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中B乐段的第二乐句是A段的变奏重复直接把整首歌曲推向了高潮直至结尾,抒发了青年学生们踏雪赏梅之后的喜悦之情。
(二)黄自艺术歌曲歌词内容的分析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广为流传如《花非花》、《玫瑰三愿》和《春思曲》则是堪称为经典之作。
其中《花非花》这首经典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歌曲的歌词选自白居易《长庆集》,这首诗词内容言简意赅、短小精干集中表现了作品中主人公的伤感。
情感含蓄、意味深长十分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与表现。
如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简简单单的四句歌词中体现出作者内心悠长细腻的情感以及梦幻般的诗意。
而《玫瑰三愿》这首作品创作于1932年6月,当时的社会极其动荡不堪,阶级矛盾十分激烈。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黄自先生谱写出这首经典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歌曲生动的描绘了一位柔弱的女子对于未来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乐曲情景交融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愤慨之情。
其中歌词“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烂开在碧栏杆下。
”体现出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愤慨之情。
另外黄自先生所创作的《春思曲》这首作品则是一首悲凉思念的歌曲。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001[摘 要]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发轫于20世纪初,其创作汲取了西方艺术歌曲的伟大成果,在形式上采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是中西方文化完美交融的产物。
青主(廖尚果)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者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大江东去》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入手,分析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关 键 词] 青主;《大江东去》;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邓舒扬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对旋律、和声、节奏、织体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创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艺术歌曲是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大变革而出现的,是20世纪上半叶音乐文化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发展。
从艺术歌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现象、新成就。
一、《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一)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中国艺术歌曲源于中国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国大批知识分子纷纷远赴重洋,前往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正是这些人将西方的观念、技术、文化、艺术等引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这些留洋海外的学子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作曲技法、专业技能和音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他们的歌曲创作比较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反映五四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体现出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诉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于德国留学期间完成,是一首现代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青主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大胆创新,描绘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该作品不仅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还有较强的舒展、潇洒格调,而且其中也蕴藏着一定的浪漫主义意味。
浅探李劫夫歌曲作品的创作特点
浅探李劫夫歌曲作品的创作特点摘要:李劫夫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
他把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凝练成神采飞扬的旋律,构成典型的中国式风格歌曲。
关键词:李劫夫歌曲创作特点李劫夫(1913—1976),作为一位极富天才的、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的各种体裁形式的歌曲有20XX多首。
其创作歌曲数量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中国当代音乐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这些作品大多反映时代、充满理想、乐观向上,并具有鲜活的音乐形象。
其中多以民间音乐为素材,音乐语言通俗易懂。
在社会急速进步的今天,劫夫作品仍然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其作品永葆青春的秘诀,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题材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用他自己的话说:“音乐创作必须反映当前的时代,只有当代人才可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时代。
用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深入人心的音乐作品。
在思想上、行动上紧紧地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进,才能抓住时代的巨响。
”劫夫的歌曲作品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体裁内容丰富。
这其中有反映长征壮举的《忆秦娥·娄山关》;歌颂抗日英雄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歌唱东北抗联英雄事迹的歌剧《星星之火》;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获得战争胜利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歌唱咱们的新中国》;反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驾驶员之歌》;反映五反运动的《说理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反映全民皆兵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反映古巴反帝斗争的《哈瓦那的孩子》等。
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成功地体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或气势雄伟,或委婉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歌曲旋律流畅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唱。
劫夫最善于把握音乐语言的特点,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富于强烈的感染力。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具有以下特征:
1. 反映社会现实。
艺术歌曲创作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呼吁革命和进步。
2. 浓厚的民族风格。
艺术歌曲在音乐上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民族乐器、中国民间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3. 艺术性和普及性并重。
艺术歌曲虽然以艺术性为主,但也注重普及性,强调歌曲的感染力和普遍性,能够赢得广大群众听众。
4.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艺术歌曲创作始终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吸收外来音乐风格,融合各种音乐元素,不断发展和进步。
5. 重视歌词和表演。
艺术歌曲的歌词表现了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民性,成为当时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
艺术歌曲表演注重情感表达和唱腔抒发,强调歌唱艺术的力量和感染力。
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
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引言: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变革的关键时期,艺术歌曲也随之迎来了深刻的进步。
本文将从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探析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表现。
一、音乐元素的艺术特征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中,音乐元素的表现具有鲜亮的特色。
起首,乐曲的调性倾向于简洁明快的旋律,旋律线条明晰,抒情和节奏感强烈。
其次,伴奏的编配形式多样,交响乐队的运用较多,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具有浓郁中国音乐风格的乐器,如古筝、笛子等,在歌曲中得到广泛运用,增添了中国特色。
总体而言,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元素鲜亮且多样,具备了奇特的艺术风貌。
二、歌词内容的艺术特征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内容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特殊的艺术特征。
起首,歌曲的歌词通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着人民的期望、梦想和对美妙生活的向往。
一些经典作品如《春天的芭蕾》、《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歌曲也反映了战争时期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屈精神,如《黄河大合唱》等。
这些歌词内容不仅具备了时代意义,更融入了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演唱方式的艺术特征在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中也有着奇特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演唱方式重视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保持音乐形式的完整性。
演唱者通常重视准确的发音和音准,力求将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透过声线传达给听众。
同时,情感的抒发也分外重视细腻表达,通过音乐的力气激发听众的共鸣。
正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多元和丰富,使得演唱者能够将歌曲的魅力完美地呈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结论: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变革和进步的关键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奇特的艺术特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个动荡而璀璨的时期,而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时期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正是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音乐分析和演唱探究的角度来探究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和价值。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1.风格多样性: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吸纳了中外音乐的特点,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
例如,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上海派艺术歌曲,重视曲调旋律的流畅性和美丽性,歌词内容丰富多样;而北京派艺术歌曲则更加传统,强调曲调的节奏和音色,歌词内容常以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为重。
2.冲破传统: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限制。
以前的中国歌曲多以乐府民歌和曲艺等形式为主,而在这个时期,艺术歌曲开始加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元素,如西方和爵士乐的影响等。
3.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个时期不仅在音乐表现上独具特色,歌词的创作也变得更加重要。
当时的歌词内容涉及到了社会变革、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艺术1.演唱技巧的提升:随着中国音乐环境的变化,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的演唱艺术也有所提升。
艺术家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技巧的精通,使演唱更加准确、感情更加丰富。
2.情绪表达的丰富:艺术家通过悦耳、深情的演唱方式,将歌曲中的情感充分呈现出来。
无论是激昂奔放的歌曲,仍是抒情柔和的曲调,都能通过艺术家的演绎引起听众共鸣。
3.声音特色的塑造: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奇特的声音特色,在演唱时能够把握好自己的音色和咬字,为歌曲增添了奇特的魅力。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价值1.文化价值: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音乐和歌词中融入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
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的艺术歌曲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历程的详细阐述。
一、20世纪初期至中叶:萌芽与初步发展在20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音乐文化,并将其引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的音乐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歌曲。
这些歌曲大多以中国传统诗词为歌词,结合西方音乐的作曲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首歌曲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为歌词,通过西方的音乐技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融合。
这个时期的其他代表作品还包括黄自的《玫瑰三愿》和《春思曲》等。
二、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成熟与繁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艺术歌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强调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注重表现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许多作曲家开始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强烈的中国特色。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牧歌》、《渔光曲》等。
这些歌曲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为歌词,结合了民族音乐的元素和现代音乐技巧,成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
三、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多元化和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艺术歌曲在70年代至90年代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创新。
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在他们的艺术歌曲中融入更多的元素和技巧,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乡愁》、《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热爱。
四、21世纪初至今:新的探索和挑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新的探索和挑战。
许多年轻的作曲家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技巧,这使得这些歌曲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感。
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
目录前言一、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及特点(二)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点二、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表现(一)题材的民族化(二)西洋作曲技法的民族化(三)钢琴伴奏的民族化(四)声乐表现中的民族化结语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摘要: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从题材、作曲技法、钢琴伴奏、声乐表现等方面,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术又注意与我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民族化特点。
对探索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创作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前言艺术歌曲(Lied)作为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形成于19世纪初的德国。
我国的作曲家于20世纪20-40年代,把西洋作曲技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艺术歌曲这一外来音乐“洋为中用”,在尊重欧洲音乐文化的同时,不丢弃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创作中“古为今用”,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从而让中国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使我国的艺术歌曲在上个世纪20-40年代得以形成和发展。
一、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产生了深刻变化,在一批学习了西方作曲技法的作曲家的探索中,出现和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及特点德奥的艺术歌曲(Lied)最初受法国歌曲“尚松”的影响,到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来自英国浪漫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的抒情短诗,以及罗伯特·彭斯的苏格兰民间歌谣和叙事诗歌,也给德奥艺术歌曲这种体裁的创作以很大的促进。
而德奥等日尔曼语系的国家也有自己独唱歌曲的传统,舒尔兹、莱夏特等人的歌曲都与德国古典、浪漫诗人歌德、席勒、等人的诗作相连。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以下是一些重要时期和流派的概述:
1. 新文化运动(1919年-192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并受到其影响。
中国作曲家开始创作具有现代风格的艺术歌曲,歌词多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艺术家致力于创作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抗战歌曲。
这些歌曲以激情高昂、旋律明快为特点,成为了当时民众反抗敌人的象征。
3.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音乐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艺术歌曲在宣传革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代-197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歌曲的内容多涉及社会主义建设、农村生活、工人阶级等,旋律优美、歌词深入人心。
5. 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音乐受到国际流行音乐的影响,艺术歌曲也开始融合不同风格。
爱情、生活等主题成为常见的创作内容,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历史中,不同时期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艺术歌曲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并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思想表达的重要媒介。
浅析中国艺术歌曲不同时期的创作及演唱特征
浅析中国艺术歌曲不同时期的创作及演唱特征徐承跃【摘要】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特征是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
艺术歌曲这种艺术体裁形式自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体分为早期(20—30年代)、发展期(40—60年代末)、文革时期及改革开放后这四个时期。
每个时期,无论在歌词的选择上还是作曲技法的运用上都有其各自的创作特征,同时,在演唱方法上,各时期也都有其不同的演唱特征。
%Chinese art song creation and singing with feature is different periods of social change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formed. Art song this art genre form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it has been nearly years of history, in its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early (20 -30 s), development stage (40 -60 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and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four times, each time, no matter in the choice of words or the use of composing techniques on has its different periods of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inging techniques, each period also has its different singing characteristics.【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6【总页数】4页(P141-144)【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不同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演唱特征【作者】徐承跃【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艺术歌曲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在定义上和范畴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蓬勃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们积极探索,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给中国音乐界带来了新的繁荣。
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正面临许多挑战和变革,社会风云变幻,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歌曲在宣传思想、慰藉民众情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为人们提供了情感的寄托。
其中,许多艺术歌曲以承载社会使命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渴望。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家、作曲家和歌手充满了热情和创造力。
他们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作出独具风格的艺术歌曲。
其中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是聂耳,他以其独特的作曲风格和音乐才华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聂耳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音乐家和歌手致力于探索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他们在音乐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并结合了一些西方艺术歌曲的技巧和元素。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富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气息。
例如,冼星海的《茉莉花》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传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向往。
除了表达社会情感和民族意识外,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
一些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情感体验。
例如,周璇的《天涯歌女》和草地云的《夜上海》等都以生动的歌词和凄婉的旋律描述了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境遇和情感困境。
这段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尊重音乐创作。
此外,这些经典作品的留存也使得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成为后来音乐人的灵感和学习源泉。
试论20世纪中国创作歌曲的特点
形式多为集体诵唱。 沈心工创作的歌曲 一 《 黄河》 ,
是这一 时期 为数极 少 的创作 歌 曲的代 表作 品 。这 首
成儿童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 ” “ ,学校演歌剧 对于社会也有裨益 , 可以使 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 的心情” ( 自黎锦晖儿 童歌舞剧《 等 引 麻雀与小孩》 的卷首语) 。儿童歌舞表演剧的歌曲创作 , 首先有意 识 地 吸取 了 中 国各种 民间 曲调 , 次 才 运用 了一 些 其
任为代表的第二代 中国音乐家 ,有意识地以中国的 新诗 为歌词 ,精心 创作 了一批 具有 非凡 的思 想性 和 艺术性 的抒情艺术 歌曲 , 以《 诗歌集 》 并 新 为名 , 于 12 98年结 集 出版 。这些 歌 曲大胆地 与西方 的多声 技 法( 主要指和声和对位 ) 和不 同调性布局相结合 , 使 得歌 曲既在 和声上 富 于色彩 的丰 富变化 ,又在音 响 组合上富于典型的中国情调 , 具有 了鲜明 、 清新的中 国民族风格 ( 中代表作如《 其 听雨》 《 、叫我如何不想 他》 )是真正“ 等 , 字正腔圆” 的中国式的歌曲。
锦晖为主最先投人 了有关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他
认 为 “ 国语 最好 从 唱 歌人 手 ” “ 惯歌 剧 可 以借 学 ,习 此 训 练 儿 童 一种 美 的语 言 、 作 与 姿 态 , 可 以 养 动 也
己创作 的歌词而成 , 歌词 的内容大多为宣扬“ 富国 强兵” 的爱国精神和鼓舞士气 、 统一步调 、 树立新风
中国最早的创作歌曲 ,产生于 2 世纪初以沈 0
心工 为开 山鼻祖 的学 堂乐 歌时期 。这一 时期 的歌 曲 大 多是 用 欧美 和 日本 一 些 现 成 的 曲 调加 上 我 们 自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分期及其艺术特色
(3)还有一些作品则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和现代诗歌的表 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歌词风格。例如《那就是我》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来表达 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歌曲艺术处理及传播影响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在歌曲艺术处理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特色:
(1)在旋律方面,这些作品多采用优美的旋律线条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 涵,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例如《那就是 我》中的旋律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分期及其 艺术特色
目录
01 一、二十世纪中国艺 术歌曲的分期
02 二、二十世纪中国艺 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相连。在这一百年间, 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本 次演示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分期,第二 部分研究这些时期的艺术特色。
4、多元化发展阶段(1980-至今)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歌曲逐渐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 特点是创作风格多样化,既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也有现代主义和 创新性的作品。同时,这个阶段也是中国艺术歌曲走向世界的阶段,不少作品在 国际上获得了声誉。例如《那就是我》、《清晰的记忆》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 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一、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分 期
1、早期探索阶段(1900-1920)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创 作歌曲来探索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包括肖友梅的《秋思》 和青主的《大江东去》等。这些作品多采用西方作曲技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的 传统音乐元素。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在歌词创作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特色:
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以《教我如何不想她》为例
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以《教我如何不想她》为例摘要:声乐作品有很多,其中,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最为喜爱。
整首作品包括了众多中国的特色,但又不乏有西方的音乐特色,其韵律分明,旋律悦耳。
个人以为,拿这首作品的钢琴声部分析和演唱处理来作为论文研究,能够增加本身对于音乐和声以及作曲的理解,亦能提高本身在唱歌时的情感和态度。
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写出了著名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作品是中国较早时期时,广为流传的诗篇之一。
音韵的和谐,语言的流畅是这首歌最大的特点,于是在1926年,知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将诗词谱写成曲并流传至今。
“她”字被刘半农首次使用,这也是这个字的第一次使用,便受到了众多赞誉。
吴奔星,作为当年的诗人,说道:“他在构思技巧上虽传承了传统的反复与比兴手法,但在语言运用上却是生动活泼的……余意不尽,余韵悠然。
”赵元任进行精心的构思既体现在丰厚的内涵中,也体现在诗词的意境以及感情的部分,这也感衆着众多作曲家,这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该作品拥有很强的艺术性,有利于后学者提高自身文化内涵,艺术修养也得以提高,这也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作品;同时作品演唱情感和技术处理也别有一番韵味,对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表演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教我如何不想他;钢琴声部分析;演唱处理前言由诗歌、音乐所结合形成了艺术歌曲,当它们共同完成时便形成了一种音乐体裁,这个名称的由来源于西方音乐大师舒伯特,最终,歌曲的种类便出现了艺术歌曲。
人声以及旋律这两个音乐元素构成了艺术歌曲,强烈的表现力和欣赏力是艺术歌曲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上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艺术歌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这之中,众多的优秀作品被创造出来。
其中《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自发表以来,在中国广为传唱,同时也被称为中国近代最具艺术特色的歌曲之一,其诗词音韵、创作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初探
理 论 观 察
Th e o r e ic t Ob s e r v a io f n
No .11 ,2 01 4
( 总第 1 0 1期)
S e Pa l No . 1 0 1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初探
王 雯. 赵 秀彦
进 入 了 一个 崭新 的天 地 。 我 国 艺 术歌 曲创 作 从 1 9 2 0年 至 今 。 经 历 了 曲折 的 实 践
诗 的 脉 搏 。第 二 类 , 是 从 创 作 技 法 来 看 。这 一 类 作 曲 家 中 最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谭 小 麟 先 生 .谭 小 麟 先 生 也 是 将 现 代 作 曲 法 引 入 中 国 的第 一 人 。 因 为他 具 有 颇 深 的古 典 文学 和音 乐 功
艺 术 歌 曲是 欧 洲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的 重 要 产 物 ,从 十 八 世 纪末十九世纪初的“ 艺 术 歌 曲之 王 ” 舒 伯 特 开 始 。就 在 这 两
词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这 首 歌 曲 同时 也 是 青 主 在 留学 德 国时
创作 的. 被 称 为 中 国 艺 术 歌 曲 的 开 创 之 作 。在 中 国 艺 术 歌 曲 中. 还有一位作 曲家是我们 不得不提 的 , 他 就 是 黄 自老 师 , 黄 自老 师 可 以 说 是 我 们 艺 术 歌 曲 界 的 一 位 佼 佼 者 , 他 把 诗 词 与 音 乐 的 结 合 表 现 的 淋 漓 尽 致 。 最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黄 自老 师创作 的《 点 绛 唇 》, 黄 自把 这 首 诗 词 赋 予 了一 种 浪 漫 主 义
演等 。 各 个 方 面 都 体 现 出 了中 国 艺 术歌 曲 民族 化 的特 点 。
浅谈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创作特征
成《 乐典教科 书》, 在 国内进行推 广 , 使 国人接 触到 先进 的乐 理知识和音乐创作技法 。而学堂乐歌 的出现 , 更加使 国人 慢
慢 掌 握 了两 洋 音乐 的 相 关 知 识 和 技 能 , 对 我 国 近 代 音 乐 的 发
元任 、 青主 、 黄 自为代表 的作 曲家 , 在创作 中“ 古 为今 用”, 将
离了最初的 简单模仿 , 探 索出 了符合我 国自身社会 情况的歌 曲创作模 式。本文将 沿着历 史的脉络 对我
国上 世 纪 2 0 0年 代 艺 术 歌 曲 的 创 作 与 发展 进 行 研 究 。 分析 探 讨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作 曲 家 及 其 作 品 . 总 结
出上世纪 2 0 O年代 艺术歌 曲的整体特征 以及对 于当今声 乐作品的创作 、 表 演产生的深刻影 响. . [ 关键词 ] 艺术歌 曲 ; 创作特点 ; 学堂 乐歌
情, 提 出向西方文化学 习 的策略 , 其 中就包括 在学 堂 中加设
乐歌课 . 开 展 学 校 音 乐 教 育 的 想 法 。至 此 , 在 中 国 音 乐 史 上
使 用外来曲调配上 本土 歌词 的新兴 歌曲形 式—— 学堂 乐歌 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一时期 . 西洋 乐理也 渐渐在 围内得到 J , 传播 与普 及。
唱声部 以及钢琴伴 奏 三个部分 组成 。艺 术歌 曲作 曲家借 助
于音乐来表达诗歌 的形象 与内涵 , 歌曲 中不 能言尽 的部分则 通过钢琴伴 奏进 行补 充 , 再 加上 人声 歌 唱形 成一 个 艺术 整 体. 将人的 内心世界与情感深刻细腻地 表达 出来 。我 国艺术 歌 曲起步较 晚 . 最初兴起 于上世纪 2 0年代 。 是在西方 艺术歌 曲发展 的影响下产 生 的。2 O世 纪 2 0年代 , 中国受 西方专 业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初探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初探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起步和发展,逐渐走向了成熟。
本文将借用当时的作品,探索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从宏观上看,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对于西方的作曲理论方法并不是盲目的运用,而是注重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方法,不断创新,并找寻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道路。
这一个阶段,无论是从题材、作曲,还是艺术表演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特点。
标签: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2014 — 10 — 2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产物,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开始。
就在这两个世纪交界处,艺术歌曲有了重大发展,这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作品,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著名套曲,以及一些单独的艺术歌曲如《魔王》、《死神与少女》、《鳟鱼》、《艺神之子》等。
继舒伯特之后的作曲家,如舒曼、勃拉姆斯、罗伯特·弗兰茨使艺术歌曲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有特点的表现方法之一。
它的结构细致精巧,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融为一体,两者水乳交融,诗为歌做铺垫、歌为诗增辉,二者合二为一共同升华。
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对其后作曲家的深远影响和启示,使许多音乐大师都曾为这种体裁谱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舒曼的《诗人之恋》、卡尔·莱韦的《爱德华》等,从而推动了艺术歌曲在表现力上的发展与完善,使欧洲的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从1920 年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实践和探索之路,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歌曲也随之得到空前的繁荣。
一、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声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明显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典的诗词。
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并被人们传颂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作者:刘懿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摘要】本文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概述。
分析艺术歌曲在整个民族音乐艺术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从民族特殊性、扩大选题、诗歌源头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写作技巧角度论证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厚久远的歌唱传统,这些传统决定了声乐体裁在我国专业作曲家流派中的特殊性。
声乐体裁往往是中国作曲家艺术探索的中心,从古至今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一直是探索的主要对象之一。
众所周知,音乐理论紧跟实践运用;因此,研究者们对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进程的众多体裁感兴趣,也是合情合理、显而易见的。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艰难历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但是,也可以在不同题材研究的基础以及在这些题材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量。
艺术歌曲创作最重要的意义是编写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其中民族性占首要地位。
20世纪中国的许多专业作曲家就是以歌曲和抒情歌曲作为开端,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贺绿汀的创作,以聂耳、冼星海、刘志、刘雪庵等人的创作为中心。
对于后一代的作家来说这些音乐创作前辈们至今意义犹存。
近十年的现代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创作都明显露出了周期性表现,并证明了这种周期形式的现实性和前景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东西欧音乐传统风格的影响。
我们将讨论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汉语不同方言中的语音对旋律特征的影响程度,并把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和戏剧创作变成具体的思维形象,以及复杂结构、题材和修辞方面的民族音乐思维元素。
20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成就西方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的时代。
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音樂发展史中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在1920-1930年代,第一批民族作曲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作。
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为萧友梅(1884-1940),他是中国第一位专业作曲家,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的他,也开始在自己的作曲中利用和发展西方作曲技术。
中国第一批作曲家分别在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受过音乐专业教育。
他们分别是:赵元任、青主、黄自、洗星海、马思纯、优博超、甄驰仁、江文也等人。
对于获得欧洲音乐系统基础教育的中国作曲家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掌握自己的民族艺术基础知识。
艺术歌曲的创始人分别是青主、赵元任、贺绿汀、黄自、聂耳、刘雪庵等等。
他们的作品在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奠定了音乐旋律民族性的基础,并且在西方钢琴音乐创作中被采用。
1940-1950年开始作曲生涯的包括:丁善德、李应海、刘庄、黄湖贝、杜江、王北元、江都请、三东、王立山等等。
他们在这一时期写下了大量声乐作品,并且成为民族艺术的经典之作。
文革时期(1966-1977年)是中国音乐艺术的困难时期。
他们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完成了许多带有政治色彩的的革命性歌曲。
这些歌曲的艺术价值至今都不可估量。
70-90年代的音乐创作有更高的作曲专业化水平,如:作曲家唐都、郭文英、初晓松等等的作品。
他们具有独特的创作思维、自己作词的独特风格、以及民族和西方传统相互作用的个人形式。
并在这些基础上拓展和更新了作曲的技术。
20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体裁中的声乐曲调创作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在民族音乐、东西方传统音乐中得到发展。
艺术歌曲创作是为了寻找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利用所观察到的民俗影响声乐创作的发展,其中包括对歌剧的影响。
民族作曲家正在改变原有的观念。
在朱良镇、丁善德、王立山、施光南的创作中呈现了少量的文献,写道:努力了解民族艺术的内在规律、从民间创作曲调中选出独特的声调,并且与作品的题材相结合,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风格,就像作曲家朱践耳、饶晓生和外籍作曲家陈怡。
他们在其他国家的舞台上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并且获得国际大奖。
艺术歌曲体裁以最优秀的民间民族音乐传统为支撑。
民族歌曲类型包括中国的祭乐,同时也包括东方朗诵传统和诗歌作品及哼唱。
丰富的民族传统保证了中国声乐作品创作未来的专业艺术成就。
中国声乐作品的形成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为基础并创新的过程:抒情歌曲、长诗、叙事曲、音乐诗歌等声乐作品。
它们通过装饰旋律、间断曲调、发展变率实现自己的民族特色。
这同时也是掌握和发展欧洲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表达能力的一个时期。
近几十年来理解每一部作品就像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一样。
艺术歌曲作者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结合民族音乐、东西方艺术的特点并运用现代西方的写作技术最终形成自己的崭新风格。
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正日趋发展与成熟,并与交响乐和剧本元素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如今最卓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来自于朱践耳、施光南、朱晓云、薛将长、陈怡等等。
他们将音乐抒情才能在旋律的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示,为中国当代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写作题材、技巧、抒情方式等宝贵经验。
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讲述一段故事或描写一位人物角色。
在声乐作品中最具意义的当属爱国题材的抒情作品,它最初是在西方和俄罗斯的传统音乐中形成的。
通常以大时代为背景,运用民族传统的旋律风格,各地方特色语言以及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起伏相结合,深切表达对国家、民族的情谊。
中国作曲家主要的风格特征在于善于刻画和描写丰富细致的情感,以情绪的改变带动音色旋律的变化。
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格,则总体特征是善于利用复调的手法领导旋律的发展走向。
这使得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品形式变得越来越个性、丰富,且音乐语言更为复杂性、多样性。
在当代,声乐抒情类作品是所有音乐艺术形式和种类中最具主观性的,它扩大了中国音乐创作的界限,以社会哲学和世俗观点作为补充。
声乐作品的选题包括哲学的、抒情的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和自然世界。
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抒情作品。
在该基础上形成了几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歌曲体裁:心理抒情型、哲学抒情型、戏剧抒情型等类型。
近几十年,随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决定许多作品抒情特点的是以深化心理学为基础的,并在诗歌的领域得以扩展。
在与其他音乐艺术体裁的联系上,改革的特点正在凸显。
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在当代世界音乐艺术的主要趋势中得以发展。
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主要的主题、情节、形象,作者的创作个性也显现出来了。
作曲家朱践耳的声乐创作——是中国音乐艺术上的一种特别现象。
他声乐作品的范围很广,包括有哲学的、爱情的和自然景观的抒情类作品。
其作品曲调极其悦耳,诗歌明显的情感性与作曲家本人经历息息相关。
他作品中的形象、情绪和形式都与他的精神需求相吻合。
朱践耳作品演唱的旋律风格将悦耳的开头、浪漫地诉说以及适合民间叙事音乐体裁的朗诵融为一体。
近二十几年的作品情感深厚、风格灵活。
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朱良镇的声乐作品充分表现爱的主题。
在这里作者的创作目標决定了叙述抒情性和表达情感的特别方式。
对其而言,诗歌的原型变成了选择音乐方式的重要因素。
其各个时期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独特的个性,将民间音乐素材与中西创作手法相结合。
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主要是歌颂祖国的题材。
优美动听的咏叹调式抒情开端奠定了作品朗诵式旋律的基础。
声调发展就在于展现思想情绪的变化情况。
这种展现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实现的。
而且作者以民族传统为基础,保留并运用到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特点及民间音乐的风格体裁:抒情风格山歌(以山和草原为抒情载体),以及中国乐器胡琴或者琵琶发音方法。
中国现代作曲家的风格是在20世纪众多音乐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将表现力与消极无为相结合,将哲学思想与细致抒情相结合。
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反应了时代的呼声和百姓的心声。
鲜明的时代性是当时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移居别国的中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如今中国人陈怡和盛宗亮被视为现代杰出音乐家。
近些年有更多中国的青年作曲家,如黄若、雷亮、郝平,他们的受欢迎度日渐高涨。
尽管如此,他们仍受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
新思想、新方法、新试验充斥着他们的想象和创作思维,他们所有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扩大自己的作曲领域。
尽管如此,他们的灵感主要还是来源于他们潜意识中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识。
他们音乐著作的主题也就是围绕生活、死亡、爱情、艺术创作。
他们的表演具有抒情-戏剧创作色彩、心理暗示特点。
在艺术歌曲体裁中,作曲家陈怡、盛宗亮、周龙转向专题作品,创造了不同时代诗人的系列诗歌。
唐宋时期诗人的诗词以及《诗经》中的诗歌创作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在抒情歌曲中依旧保留着诗歌的格式和韵律。
作者们灵活运用思想上的重点,重复着诗歌的片段,将语段的句子进行拆分。
结论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研究显示:主题的发展和西方多声部艺术的结构形式能成功地与以抒情独唱性、即兴表演、明显的过程性为主导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
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的影响表现在本民族体裁与一些欧洲传统的体裁相结合,如诗歌、独白、叙事谣曲、声乐的系列作品;线条的发展与叙述的齐唱-合声结构相结合;音乐材料的连续性和结构特点相结合;大小调体系与民族调式相结合。
如今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国作曲家积极寻找新的具有表现力的方法和形式,对当代的民族戏剧艺术、器乐艺术、合唱艺术造成了影响。
声乐抒情类作品的伟大意义在于作曲家选择为高雅的诗歌进行谱曲,而这种创作形式在未来也将影响作曲家对其他体裁文学本源的选择。
激发作曲家们灵感的既有古老的东方诗歌,也有现代的文学作品。
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作品风格特点之一,是按照旋律要求的语言——朗诵作为基础。
这些民间的歌唱-戏剧创作的体裁,如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之类的,由主题到梆子、声乐的展现方式,都影响该旋律语言的形成。
在主题、复调方式、音乐材料的发展中,旋律线条的起伏具有特别的作用。
部分声乐作品节奏组织特点是以中国诗体言为基础,以及诗体言与诗体特点之间的关系为前提的。
声乐抒情类作品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依旧是词句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种情况是诗歌韵律决定主题的旋律性发展和节奏开展,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使用“逆节拍”寻找原创语调的处理方法,这往往可能是以格律的旋律类型、重读和非重读元音中音节内的歌调为前提。
中华传统的民族独特性在声乐作品中以不同方式展现出来。
充满感情的独特结构、不露声色的情感表达,决定了中国作曲家声乐作品创作的可接受性。
大多数声乐作品的创作都带有抒情色彩。
在声乐作品创作中运用和弦、低音或者是重复音,通过数秒的间隔对音级分化的方法,可以视为声音发展变换的一种原则,对于不平均律中的表示形式而言该原则很有特点。
带有色彩的开端是第一位的。
这样的和声语言为音乐奠定了抒情性的基调,为营造情绪增加了表现形式。
由于在近些年的作品中许多作品运用高低水平变化的和弦,这就再现了形象-语调的鲜明对照和形象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