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一单元科学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内容概括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将学习光和影子的关系,明白光线是如何影响我们看到的物体。
这些知识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此外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学习它们是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来帮助我们生活的。
这些工具的运用不仅方便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也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小小的体现。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一单元的知识内容丰富有趣,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一起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吧!1. 介绍新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阐述学习本单元的重要性嘿,小伙伴们新的一学年又开始了,这次我们要学习的科学课程可是全新的哦!这本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本可是为咱们精心准备的,里面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还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第一单元的重点内容吧!学习这个单元非常重要哦!它可是为我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首先这个单元会带领我们一起探索我们身边的环境,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开始,我们会了解到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如何与我们和谐共生的。
这些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我们要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更能让我们了解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只有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所以呀这个单元的学习可是至关重要的哦!让我们一起加油,开启我们的科学之旅吧!二. 第一单元概述欢迎来到五年级上册的科学之旅!第一单元可是个开篇大作,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在这里我们会初步探索物质世界的奇妙之处,别小看这第一单元哦,它就像一座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为我们展示了科学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首先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什么是物质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周围可以看到、摸到、闻到的东西。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第一单元通常涵盖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旨
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本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掌握生物的
基本特征,如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2.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以及如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分类。
3.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
和种子,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如,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负
责输送水分和养分,叶进行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以及它们如何支持动物的生存和
活动。
5.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需要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和调节机制。
6.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对
生物生长和分布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7. 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制定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8. 科学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测量植物的生长、记录动物的行为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生物世界的基本认识,培
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进一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五年级科学一二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于环境》一、基础知识1-1.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1-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1-3.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可以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1-4.种子发芽实验中,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2-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2.绿豆种子生长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2-3.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方向生长。
3-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3-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
3-3.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
4-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4-3.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的。
4-4.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
是因为生物依赖环境。
4-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4-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5-1.(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5-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这种关系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5-4.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植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以下是该单元的核心知识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必须依赖环境才能生存,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例如,植物需要阳光、水和土壤来生长,动物需要食物和栖息地来生存。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为了在特定环境中生存,会发展出特定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具有储水能力,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北极熊的白色皮毛有助于它们在雪地中伪装。
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寒冷的环境会使某些动物进入冬眠状态,以减少能量消耗。
4.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复杂网络,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包括树木、动物、土壤、水和空气等。
5.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线性能量传递路径。
食物网则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展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
6.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种类的生物及其遗传变异。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7.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污染、栖息地破坏等。
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我们采取行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8. 保护环境的措施:学生应该了解并实践一些保护环境的基本措施,如减少废物、节约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能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光》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之父。
2.伽利略巧妙地让铜球从斜面上滚下,这样运动时间就比竖直下落长得多,最终发现了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伽利略又利用推理的方法,将结果推广到斜面竖直的情况。
他认为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重量无关,仅与下落高度有关,推翻了上千年来的错误观点。
3.伽利略还用自己制造的一架放大20倍的望远镜,首先发现了月球上的山脉,以及木星的四颗卫星,这一发现对于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4.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里,白天,太阳是光的来源,阳光照耀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他的温暖;到了夜晚,月亮反射的光、灯光、火光都是光的来源。
5.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6.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7.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8.是光源的物体有太阳光、星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光等等。
9.实验一:红苹果实验实验材料:红苹果、黑暗的房间等。
实验要求: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
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
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的难点在于创造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没有光能够进入,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实验效果。
预测实验结果:预测1: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预测2: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见这个红苹果。
预测3: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模糊的影子。
实验现象: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五年级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阳光、养分和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因此它们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否则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虽然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生长需要阳光。
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到凶猛的肉食动物(消费者)为止。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以下是一个食物链的例子:草→兔→鸟→蛇→螳螂→鹰。
食物链中至少有三种动植物,从左到右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吃者。
吃与被吃的关系要合理。
五年级第二单元:光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有太阳、蜡烛、手电筒和萤火虫等。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光的直线传播。
1. 现象示例。
- 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立的像。
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物体上方的光通过小孔后到达墙体下方,物体下方的光通过小孔后到达墙体上方,从而形成倒立的像。
- 影子的形成: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在物体后面就会形成影子。
因为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不能绕过物体传播,所以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区域就形成了影子。
2. 实验探究。
- 实验器材:激光笔、三张带小孔的硬纸板(小孔在同一直线上)、蜡烛、光屏。
- 实验步骤:- 将蜡烛、三张带小孔的硬纸板(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和光屏依次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
- 用激光笔沿水平方向照射其中一个小孔,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光斑。
- 移动其中一张硬纸板,使三个小孔不在同一直线上,再次用激光笔照射,观察光屏上的光斑情况。
- 实验现象:当三个小孔在同一直线上时,激光笔的光可以通过三个小孔在光屏上形成光斑;当三个小孔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光屏上没有光斑。
- 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 生活中的应用。
- 激光准直:在挖掘隧道、铺设管道等工程中,利用激光准直仪发出的激光束引导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工程的准确性。
- 排队看齐:士兵们排队时,后面的人看前面的人的后脑勺,就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保证队伍排列整齐。
二、光的反射。
1. 概念。
-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 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实验探究反射定律:- 实验器材:平面镜、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
- 实验步骤:- 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面镜上。
- 用激光笔沿硬纸板表面向平面镜射出一束光,在硬纸板上标记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五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单元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
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 光沿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产生影子或日食、月食等现象。
2. 光速: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但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约为每秒30万千米。
第3课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是指反射光有确定方向的反射;漫反射是指反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反射。
第4课光的色散
1.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2. 复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3.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色光。
4. 光的混合: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可以得到新的色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光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电灯、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6、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会画光在潜望镜中的路线图)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0、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doc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科学概念: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 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 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
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 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 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2000多年前, 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 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且(左右颠倒)。
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 如果物体是彩色的, 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 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 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 都属于光的反射。
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
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 形成(彩虹)。
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
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 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褫—画鱼~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五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知识点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如月亮。
6.(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7.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8.(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9.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0.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1.(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12.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13.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但光不能穿过不透太阳明的物体。
14.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日食。
15.月食: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形成月食。
16.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
17.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18.铅笔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可以观察到铅笔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因为铅笔反射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1单元)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生物需要时,生物才能够生存下来。
2、所有动物的生存最终都离不开植物,一些动物离不开另一些动物。
3、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是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植物生长必需条件是:水、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肥料.土壤.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香蕉(热带雨林)、松树(寒温带)、仙人掌(热带荒漠)。
5、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湿润的土壤里。
6、各种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当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生活环境,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7、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由多条食物链构成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9、从食物网中我发现:(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2)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4)植物是食物链的最低层,凶猛的肉食动物是食物链的最高层;(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0、校园花园食物链: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
生产者:蔷薇花;消费者:蚜虫、瓢虫、小鸟。
11、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个海洋。
12、制做生态瓶四个步骤:(1)大油桶,剪掉上面一部分,并清洗(2)装一层淘洗干净的沙,装入半桶自然水域的水;(3)种上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4)植物存活后,放入小鱼、小虾、田螺。
13、生态瓶中加自然水域中的水,是因为其中有微生物,它是水中小动物的食物;水草的作用是供给小动物的氧气、食物也是小动物居住、游玩、藏身的地方,同时可以吸收小动物粪便清洁水。
五年级科学笔记一二单元
科学笔记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2、绿豆芽健康的生长的条件: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养料)等。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中。
4、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5、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对比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里不同的条件(要改变的条件)只能有一个,就是要研究的那个条件。
其它条件都要相同。
7、食物链: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生产者:自己制造食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食物网:书P13(几条食物链连结在一起)生态系统:书P14,举例生物群落:书P1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条件)8、动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是食物、阳光、空气、水等。
9、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植物特点所适应的环境香蕉树叶宽大热带雨量充足松树叶针形山地仙人掌叶刺沙漠荷花叶宽大圆润泥塘白杨树树干高大挺拔多风的北方10、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动物特点所适应的环境大雁迁徙每年的气候变化候鸟迁徙每年的气候变化青蛙冬眠寒冷的冬天企鹅脂肪厚寒冷的北极狼换毛,夏季短毛冬季长毛夏季炎热冬季寒冷11、写几条食物链(不少于3条)12、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我国以保护大熊猫等珍惜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13、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为止;食物链一般应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写,“弱者”写在前(左边),箭头指向“强者”。
14、我们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环境污染、过度猎杀、过度开垦、气候恶化……15、为了维护生态系统我们应该:(1)保护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3)保护草原,合理放牧;(4)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5)减少环境污染;(6)……再如:保护野生动物,多植树造林,少用农药化肥16、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都会引起土地退化,沙漠化等生态系统失衡,最终造成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学生亲自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放大镜8个,纸杯16个。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水、合适的温度、阳光,空气等,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3)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4)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5)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6)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5、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实验。
2、指导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种子发芽试验(一)猜测:浇水、合适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滴水实验:对比的方法不滴水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多次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
2、收集作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板书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二)条件:温度、水分、空气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观察我们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要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根据第7页的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小结: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第8面三幅植物图片。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当地的降水量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需要阳光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在三年级观察过蚯蚓,是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的?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上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重复做3次。
4、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5、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指导实验步骤:(1)在一个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反复做3次。
4、,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5、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适应怎样环境?板书设计:4、蚯蚓的选择黑暗潮湿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哪些自然条件?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被谁吃:1、教师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这里的小动物吃什么?它们有什么样的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4、师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读读。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和自己的发现。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田野的食物网:1、王陵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教师提醒: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教师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板书设计:5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6、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池塘里的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搞好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1、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