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5篇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
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3. 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 使用简洁的关键词和短语来描述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 用图表或图形来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4. 艺术性和趣味性:
- 设计有趣的图形或图案来表示不同地形,如山地可以用山形符号表示。
- 使用颜色和字体变化来增加视觉吸引力,如使用不同颜色的字来表示地形分类。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世界的地形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地图册:提供一系列世界地形分布图,包括地形类型和特点的详细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2. 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和行为,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困惑,我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次小测试,以评估学生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如果有学生测试成绩不理想,我会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形分析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形分析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索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小结并提出问题: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 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师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
教师引导:读图,说一说图中闭合线圈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等高线概念: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我们就称之为等高线。
教师提出问题:等高线分布的稀疏、密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性质:密陡疏缓。
(2)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展示山峰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表示山峰的等高线数值,由中间向四周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观图及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注意观察等高线弯曲部位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教案恰当地挑选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落后生,使全部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教案1《地图的浏览》教案教学目标熟练掌控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控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进程【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第一,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样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一)复习:在一样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样情形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形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依照一样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
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情形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授)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肯定方向:(1)肯定中心肠点。
(2)以中心肠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样地图来辨别方向2、平移指向标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样地图)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教案2《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说明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说明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02【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图备课说明教案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2022年版课程标准对电子地图要求增加,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使用数字地图的习惯,感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主要是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的选择和应用,其中地图的阅读主要分析的是构成地图的要素,地形图的判读是对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选择和应用主要分析的是地图的选择和数字地图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学会熟练地使用地图,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数字化生存技能。
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
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学生可以通过绘图掌握地图三要素。
在“做”的同时也要强调“用”。
例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用地图作向导到达目的地;利用数字地图规划出行路线;等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熟练利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认识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相邻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利用电子板展示太空中地球的全景图片,激发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貌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海洋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自主探究】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30页内容。
1.说一说: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2.学生归纳:地球上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2.1,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合作探究】1.学生读图2.4,了解水半球、陆半球的划分。
(1)想一想: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陆面积比例怎样?(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48%)(2)找一找:水半球与陆半球的中心各自在哪儿?(水半球和陆半球的中心,分别位于新西兰和法国)2.学生读图2.6,估计一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对比。
(学生答略,不要求回答准确)3.共同讨论任意将地球均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中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大小怎样?(结论: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 学习活动二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自主探究】1.学生读课本P32页内容及图2.5,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作者、授课者:鼎湖区桂城初级中学李应华(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分布的特点及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和大小,以及洲的界线等内容。
教材的文字和图象说明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使学生了解“水球”、“地球”名称的依据;从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入手引出全球五块大陆及七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大小和重要分界线;通过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了解七大洲面积的大小和排序;通过海洋所处的位置、面积、水深差别,说明大洋和海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学会运用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及位置关系;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各自的主要特点;树立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思路和教法本节运用摸玻璃球游戏的方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海陆比例;通过描图、剪图、拼图的竞赛,培养学生动手及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海陆位置关系的认识和记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资源一、教师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形(东、西半球)挂图,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180°经线的磁性小黑板4块,七大洲几何形纸板4套,磁铁24粒,玻璃球100粒(绿色29粒、蓝色71粒)。
二、学生准备:剪刀,薄的白纸,铅笔,尺子。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直接导入讲述: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了经纬网,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请同学们取出笔记本,做好笔记。
※板书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海洋与陆地【二】、新课讲授:1、讲述:在地球仪上,大多数是什么颜色?蓝色代表什么?(海洋)从太空望地球,看到的是陆地和海洋两种形式,人们一直把她叫“地球”,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她叫“水球”呢?可能有些同学想到过了,因为海洋的面积很大,是吗?那陆地与海洋的比例有多大呢?我们先不要下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大洲和大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上主要的大洲和大洋,并掌握它们的基本分布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材还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不够熟悉,对于一些具体的大洋和大洲的名称和位置可能记忆不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加深对大洲和大洋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说出世界上主要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2.让学生能够指出主要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难点: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世界地图,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阅读。
2.准备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活动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大陆?”、“海洋有哪些?”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洲和大洋”。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阅读。
让学生找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这七个大洲。
同时,让学生指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这四个大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找出图中的大洲和大洋,并说出它们的位置。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设计
主备人:授课人:使用时间:总第节学习内容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地形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具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考标考点】1.陆地地形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熟记主要的地形区。
2.海底地形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部位。
熟记每个地形部位的特点。
3.等高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
掌握等高线的基本应用。
二、【知识重点】1、海拔与相对高度: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备课随记(二次备课)【例1】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的海拔高度是200米B.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米C.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300米D.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例2】我国某山地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A.600米B.3666米C.200米D.2000米【例3】读图,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 800米B. 1300米C. 300米D. 500米【例4】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世界陆地最低的死海在海平面以下392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 8452.43米B. 7452.43米C. 9236.43米D. 9362.43/ 2、陆地类型活动:平原和高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例5】下列关于各种地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平原B. 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高原C. 地面起伏不平,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D.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盆地【例6】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是()A. 地面崎岖不平B. 相对高度大C. 地面起伏小D. 多被高原环绕【例7】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的地形类型是()A. 丘陵B. 平原C. 山地D. 盆地【例题8】下面四幅景观图与地形类型对应正确的是()A. 高原、丘陵、盆地、平原B. 山地、丘陵、盆地、平原C. 山地、盆地、平原、高原D. 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例题9】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地形类型依次是()A. ①山地②高原③平原④丘陵B.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盆地C. 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平原D.①丘陵②山地③高原④丘陵3、世界地形之最【例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原是()A. 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B. 巴西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C. 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D. 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例11】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A. 喜马拉雅山脉B. 安第斯山脉C. 落基山脉D. 阿特拉斯山脉【例1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所在的大洲是(B)4、海底地形:【例13】1.写出①-⑤的名称①__大陆架____、②大陆坡__、③_海沟___、④__洋盆___、⑤___大洋中脊_____。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主要介绍了世界的海陆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规律,培养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规律;-能够用地图表示地球的海陆分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用地图表示地球的海陆分布。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海陆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规律和地图表示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
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海洋和陆地的思考。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海洋和陆地吗?它们分布在哪些地方?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可以指出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上,而海洋则占据了大部分的地球表面。
-教师可以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各大洲的位置和海洋的分布。
2. 讲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规律,包括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比例,陆地的分布特点等。
-教师可以介绍地球的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0%,而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
-教师可以指出陆地的分布不均匀,有的地区陆地较多,有的地区则相对较少。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1.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地图册或互联网查找该国家或地区的海陆分布情况,并用地图表示出来。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对地形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地形区域的特征和分布,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等高线、等深线等知识,分析地形的起伏变化和地貌类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部位的识别。
难点理解等高线的原理和绘制方法。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坡度的陡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的山脉、峡谷等地形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海拔与相对高度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强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和联系。
等高线地形图介绍等高线的概念和绘制原理,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等高线的形成过程。
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识别。
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地形的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展示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让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分布和特征。
地形剖面图介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通过动画或实例演示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档将介绍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地理课程。
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是一个具有不同气候带的行星。
2.掌握世界主要气候带的分布和特点。
3.能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气候带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气候带1.理解气候带的概念。
2.介绍地球的主要气候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
3.分析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大气循环。
4.探讨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和气候要素的区别。
第二节: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1.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不同气候带的农业特点和适宜作物。
2.探讨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气候对陆地和海洋交通的影响。
3.讨论气候对能源利用的影响:不同气候带的能源资源分布。
4.介绍气候对旅游业的影响:气候对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影响。
5.分析气候对人类居住的影响:气候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地理概念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实地观察与调查:组织学生外出实地观察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气候要素。
3.多媒体展示:利用地理教学软件或多媒体设备展示气候带的分布图、气候特点和影响等内容。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
教学评价1.听取学生的口头和书面回答。
2.组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气候带和气候特点。
2.鼓励学生收集和整理本地区的气候数据,进行气候分析和预测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大陆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海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路分布特点,记住世界海路面积的差异及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和半岛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及重要的大洲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找到七大洲、四大洋
2.通过读图、填图、拼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世界各大洲、大洋的空间分布,培养阅读地图
的能力、空间想象力和从图中超找搜寻地理信息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培养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空间分布及各大洲的分界线
【难点】建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地球仪、地理图册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陆地与海洋内容,进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七大洲四大洋。
【新课教学】
1.概念
师PPT展示书本32页图2.5,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请在图中找出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海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师生总结】全球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很多块,其中面积比较大的我们把它叫做大陆,比如我们台湾同胞把我们同胞称作大陆同胞,我们在亚欧大陆。
面积比较小的成为岛屿,像祖国台湾岛,海南岛等,还有钓鱼岛。
(北美洲的格林兰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位,把大陆和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海峡是沟通两个水域的狭窄水道。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
2.七大洲
(1)教师PPT展示图2.6《大洲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和轮廓,并说出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
②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
【师生总结】
①全球共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按面积大小顺序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各大洲的轮廓形状: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②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南极洲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且周围被大洋环绕。
(2)教师PPT展示图2.7《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②洲界的划分原则?
【教师总结】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洲界
线的划分原则:通常以运河、海峡、山脉划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用五分钟时间讨论以下两个问
题,看哪一小组又快又准。
①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并描述它们的相对位
置。
②赤道横穿哪个大洲的大陆?
③2012年奥运会在哪个大洲上召开?该大洲位于哪
个半球?
【师生总结】
①欧亚大陆,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以东为亚洲,欧洲南部是非洲大陆隔地中海相望。
亚洲东海岸向东跨,东部为北美、南美洲。
非洲最南部好望角以南、智利最南端,为南极洲。
②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有非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了非洲、南美洲这两洲的主体部分——大陆,分别是非洲大陆和和南美大陆。
③2012年奥运会在欧洲召开,欧洲位于东半球。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七大洲周围是被海洋包围,请同学们课后预习四大洋的相关知识,并且完成课本36页的图2.21的填图题。
四、板书设计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一、概念
二、七大洋
1.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洲际分界线:运河、山脉、海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精神。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地球仪、地理图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澳六大板块的示意图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
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
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
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