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之思想文化
近代史洋务运动
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幼童
中国制度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 李鸿章最初是为“天下无敌”的坚船利炮才开办洋务。他在1863 年写信给老师曾国藩:“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 亦无不足。”但作为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在上海与洋人多番接触后, 对洋人在经济领域的骄横霸道深感愤慨,认为中国若要“自强”,必 须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着手。持此观点的也并非他一人,李鸿章在 1864年收到了上海道丁日昌的信,信中称:惟有凭借轮船,才能击败 跨海而来的洋人,无论“兵战”“商战”,均是如此。 • 中国当时已有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两家造船厂,但李鸿章拒 绝在国内造船,原因是什么呢?在中国造船还不如去地球另一头的欧 洲买船便宜,何况铁甲舰一类的新式战舰国内还造不了。于是他在中 央支持下,从德国买来了“定远”和“镇远”,从英国买来了“致远” 和“靖远”。 • “造船不如买船”的问题在当时并非个例:李鸿章属下的江南制 造总局在创办的第六年,开始量产先进的林明敦式后膛来福枪,但只 造了不到五千支,明察秋毫的李大人就看出了问题:国产林明敦枪造 价不但是进口林明敦枪售价近两倍,而且质量还远不如进口货。李鸿 章本着对国防大计负责的态度,果断拒绝这种国产步枪在淮军列装, 继续带头进口价廉物美的洋枪洋炮。
洋务派
军机大臣文祥,中央政府的洋务派 首脑。
两江总督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洋务派
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局
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
• 总理衙门设立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当时规模 最大的军事工厂) •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 • 近代教育机构,培训人才,后期选派留学生 • 近代海军——巨资购买 (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中国近代史四次运动思想主张
中国近代史的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民主与科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领导阶级:地主阶级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二、戊戌变法早期的维新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基本形成。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时间:1898年6月—9月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辛亥革命革命党的创建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成立地点:日本东京创建者:孙中山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的时期,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反思传统观念,并逐渐形成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开始,探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一、洋务运动:西方科技传入的契机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成为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的起点。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危机之中,不堪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
为了强国富民,晚清政府推行了洋务政策,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队组织。
洋务运动带来了机械制造、航海技术、近代军事等方面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二、洋务运动的反思:传统观念的剥落然而,洋务运动也带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冲击。
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观念的滞后和不足,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与反思。
传统礼教、封建制度成为了绊脚石,不再符合现代化的需要。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提倡革命、变革,呼吁改革封建社会,使中国步入现代化。
三、戊戌维新与百日维新:中国启蒙的探索接着,戊戌维新与百日维新成为了中国思想启蒙的新尝试。
在这两次维新中,中国知识界仍然积极探索,倡导近代化的观念,推动社会转型。
戊戌维新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创了改革的势头;而百日维新则激发了更多人的思想,推动了变革的步伐。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界开始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近代启蒙思维。
四、新文化运动:传统与现代的对抗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高潮,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阶段。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以思想解放和科学精神为中心的新文化,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的观念,批判旧有文化与传统观念。
在这个时期,鲁迅、胡适等文化名人崛起,他们以锐利的笔触,抨击封建文化、封建习俗,呼吁革命,引领了文化变革的浪潮。
五、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的深远影响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洋务运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 就给分)
(三)小结与练习 1、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洋务运动 原因:清王朝内外交困,为摆脱困境。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自强”、“求富” 作用:①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推动近
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
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 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近代中国要革新必须首先 改变政治腐败,仅仅片面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 方面学习西方是远远不够的。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 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能 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 力分析 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 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运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
(答: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 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 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 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 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 左宗棠 类别:军事军事民用民用民用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插图、“小资料”等, 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 质? (答: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 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 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 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搬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世界近代化运动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中国也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序幕。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工业化迈出的一大步,它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的过程,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是,最终它还是以失败结束。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一、思想启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
以往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和“士”为“四民”首、商为“四民”之末的传统观念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在近代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中,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在对西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认识上,很多开明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再不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而被看成是求强求富得重要手段。
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评析
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评析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他们在思想方面有相同点,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曾国藩与李鸿章在洋务指导思想上都络守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曾国藩主张维护封建纲常、封建体制的基础与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
虽然曾国藩未曾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他的洋务思想主旨即为“中体西用”。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并非如顽固派那样全盘地否定和抛弃西学,他在维护封建皇权、坚持中学为体的原则下还有承认西学、积极兴治西学的一面。
张之洞的思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独立性,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肯定地说是比较先进的,成为他从事洋务活动、致力振兴实业的指导思想。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绪年间(19世纪60~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中,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解释为“体”与“用”的关系、“道”与“器”的关系、“本”与“末”的关系、“主”与“辅”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两者的相对价值,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同时提出了两者的不同功能,即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在这里,中学和西学的地位虽略有高低之分,如强调中学是“本”“体”,而西学只是“末”“用”,但同时又强调这两者是互相补充、不可偏废的。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史纲要论文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 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的影响
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的影响摘要: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
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字: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影响一、洋务运动背景介绍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
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洋务运动过程1、产生原因: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既是中国自强运动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国家现代化路程的探索和尝试。
洋务运动的兴起源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失去立足之地和尊严,被外国列强侵占和割地分赔,这引起了中国的危机和反思,因此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61年至1872年,即同治十年至隆庆二年。
第二阶段是1873年至1895年,即光绪至甲午战争前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一、经济层面洋务运动的经济层面是尽力跟上西方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系统,通过引进西方技术、管理制度和机器设备,提高中国本身的经济、军事和工业实力。
这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
洋务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工业项目是造船业。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大规模的造船。
1861年,太平天国军攻打上海城时,发现没有船只,只好用木板拼凑,结果惨败。
从此,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提高造船技术的建议,于是中国开始着手发展船舶工业。
著名的造船厂有江南造船厂和天津水师提督署。
除了造军舰之外,江南造船厂还开始造商业船只,统治了近代大洋贸易之中的大部分利润。
此外,铁路、电报和矿业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域。
同治年间,在东方剪票大亨张之洞、同人林则徐的努力下,筹建了沪杭铁路和京张铁路,并修通了津浦铁路;在电报方面,同治年间,华商何叔衡在上海创办了电报公司,开辟了上海到南京的电线;在矿业方面,天津的张謇侯瑛等人,在太行山地区发现大量的铁矿和浅层的煤矿,开始大规模的开采和运用。
二、政治层面在1861年之后,尤其是隆庆年间,清廷逐渐看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状态,丧失了主权和独立。
因此,清廷希望通过洋务运动提高国内的工业和经济实力,以增强国家的独立性和民族自豪感。
洋务运动中,政治上的变化表现在清廷为了发展经济和军事,制定了许多新政策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隆庆新政。
这项新政是由同意大利传教士杜威的《平定洋务和尚方草案》所启迪的。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
1856-1860
第二次鸦年片战争
探索史
(19世纪60-90年代)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洋务运动与洋务派: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的思想来源 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
之法。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洋务派代表人物
曾国藩
19世纪中期,近代化(可以简单理解为资本主义 化)是世界性的进步潮流,它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 向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过程。对中国而言也就是 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近 代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化 思想文化:科学化、大众化
中国近代史历史发展主线
1840-1842
第一次年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 了中国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思考
洋务运动中创办工业的作用
材料一:洋务派创办的民营企业创办之 初巨大盈利,促使一些与洋务官员有联系的 官僚、地主、商人都投资近代机器生产,这 些商办企业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发端。
洋务运动中建立的三支海军分布图
旅顺
北洋海军
威海卫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思考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积极方面: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 了中国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 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四章 洋务派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洋务派的政治思想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主阶级的积极分子——洋务派也曾经为了使祖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境况而做出了努力,但是,由于历史已经走向了资本主义,所以,洋务派力图继续巩固封建制度的努力最终导致失败。
同时,由于他们的封建性和无知,他们最终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教学重难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下由求强向求福的思想转变;洋务派求强求富的思想;洋务派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洋务运动与洋务派从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洋务运动”,时间共30年,占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将近一半。
这30年内,人民革命运动虽然相对地低落,但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却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一、洋务运动的实质和指导思想1、实质两次鸦片战争是封建主义的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西方在军事力量上的较量,结果是中国失败了。
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但是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的激烈斗争和深刻变化,到60年代以后才真正开其端。
当时,外国侵略者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向中国人民展开了全面而猛烈的进攻,清朝政府在外国侵略势力和中国人民的两军对战中力图调整步伐,加固营垒,以应付来自双方面的压力。
它的实质就是把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器制造、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当作自己的强壮剂,在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的目的下,仿效西方,实行枝枝节节的改革,这就是洋务运动的由来。
所以,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指导思想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整个运动有两个轴心,一个是以“求强”为目的的军事活动,一个是以“求富”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二、洋务运动的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1861——1873年)但在风风雨雨的30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变化,洋务运动的重点也在不断地调整。
从1861年到1873年,这是洋务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时,清政府正在疯狂地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以及稍后发生的捻军和回民起义,需急用新式武器来装备反动军队。
谈中国近代史之洋务运动
谈中国近代史之洋务运动孙文(作者系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摘要】: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同时又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它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保守性。
本文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的兴起,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最后的结局及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社会制度失败原因深远影响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目睹了自己的军队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之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
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
最终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
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
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味地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的。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思想作用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思想作用[摘要]中国真正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一场洋务运动中开始的,它不但开启了人们的智慧。
而且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影响以后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关键词]洋务运动;思想;影响洋务运动发起于1861年初,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洋务运动在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影响。
而对其在思想方面的评价较少。
本人认为作为一场长达几十年,规模遍及全国的运动,它对中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现将自己的观点说明如下:一、洋务运动对保守观念形成了冲击洋务派作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肇始人和晚清政治发展的擎化人,既有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也有畏缩不前、墨守成规的保守主义倾向。
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的一些人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盲目排斥.一概斥之为“奇技淫巧”,我们把这伙人称为顽固派,他们的这种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但总有一些人与他们不同。
士大夫阶层中林则徐、魏源等人从洋人的坚船利炮中认识到了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落后。
发出了“师夷长技”的呼声。
但是,这种呼声显得过于微弱成不了气候。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阶级内部实权人物中出现了开明之士,他们终于从连续的失败中对中国贫弱的状况有了认识,最终看到了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的进步,于是发起了一场学习西方科技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洋务运动因为触犯了保守思想之大忌,势必会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堂。
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延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
由于这些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感到了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西洋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才能举国开展,史称“同光新政”。
以上情况就充分说明,在保守观念极为浓厚、顽固派反对甚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洋务运动,它本身就是对传统保守观念的一个有力冲击。
洋务运动思想总结
洋务运动思想总结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其旨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力,赶超西方列强。
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引进外国先进科技,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洋务运动提倡改革开放的思想。
清朝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始承认中国的落后和弱小,并意识到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来赶超西方列强。
这标志着清政府转变了对待外国事物的传统态度,开始主动引进外国知识和技术,并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洋务运动突破了封闭的思维模式,努力吸收外界的先进文化,为中国现代化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习西方是洋务运动的核心内容。
清政府通过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聘请外国教师等方式,广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和制度,力图借此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中国人对现代科技的认识逐渐深入,西方技术开始被引进并应用于国家的工业和军事建设中。
此外,洋务运动还强调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重要性。
洋务政府积极招纳外国专家,聘请外国工程师和科学家,引进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蒸汽机、轮船、机器制造等。
通过引进这些先进科技和进行实践运用,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尽管洋务运动在改革思想上是积极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首先,洋务运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他们通过不公平条约和借款等方式剥削中国,进一步加深了中西之间的差距。
其次,洋务运动缺乏系统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很多引进的技术并未得到有效运用,导致最终失败。
此外,洋务政府的财政问题也限制了运动的发展,导致无法长期持续。
总体而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运动。
其核心思想是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引进外国先进科技,这些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尽管运动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它的意义在于他们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发展的启示,为后来的变革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产业革命,它的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工业技术,改造传统手工业、手工业生产方式,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
洋务运动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交流碰撞的重要历史时期,它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振兴和强国富民。
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9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中国的封闭状态已经无法维持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1840年,中国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
在不断的侵略和压迫中,中国对西方强国的认识逐渐清晰,认识到自身的落后需要改变。
因而,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来建立和发展现代工业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技术力量和物质基础。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振兴和强国富民。
这是由于19世纪初的中国正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强国富民。
因为只有实现国家的强大,才能保卫国家领土,让国家变得富裕。
同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还包含了民族振兴的思想。
在长期的侵略和剥削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逐渐萎靡,因此,唤醒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就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一部分。
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工业技术和文化,让中国人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有自信,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的目的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展,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实质阶段。
其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让中国人更加自信和有尊严,从而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复兴。
最后,洋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使得中国对外开放和自强不息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产业革命。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工业技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其指导思想则是民族振兴和强国富民。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展、文化复兴和民族自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之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之思想⽂化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之思想⽂化⼀、洋务运动开展的本⾝就是对封建保守观念的有⼒冲击当西⽅主要国家相继确⽴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明步⼊⼯业⽂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产⼒以惊⼈的速度增长,社会⾯貌⽇新⽉异时,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的时期。
可悲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部分⼈在连续遭到两次鸦⽚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实。
愚昧⽆知和虚骄⾃⼤是清朝君⾂的两⼤特点,⽆知强化⾃⼤,⾃⼤加重⽆知。
他们⼀⽅⾯对⼿持先进⽕器的侵略者束⼿⽆策,屈辱求和;另⼀⽅⾯却仍然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幻⾥,⾃我欣赏,夜郎⾃⼤,拒不承认落后。
传统⽂化在培育⼈们民族⾃豪感的同时,也培育了盲⽬⾃⼤的民族⼼理。
清末的顽固派,正是在这种⽂化氛围中培育出来的。
他们不审时,不度势,⾯对发⽣剧变的外部世界,依旧抱残守缺,敌视⼀切新事物,拒绝学习外国的长处。
封建顽固派的这种思想⾏为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巨⼤障碍。
第⼆次鸦⽚战争以后,统治阶级实权⼈物中的开明者终于从连续的失败中对中国贫弱的状况有了认识,看到了西⽅国家在科技⽅⾯的进步,于是发起了学习西⽅科技,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实施。
洋务运动触犯了保守思想之⼤忌,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其进⾏举步维艰。
洋务运动就是在顽固派的⼀⽚反对声中进⾏下去的。
发动洋务运动的前提是承认中国在科技⽅⾯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学习。
这是继林则徐、魏源之后对传统的盲⽬⾃⼤的民族⼼理,对“夷夏之⼤防”、“华夷之辨”等封建保守思想藩篱的⼀个突破。
学习西⽅科技,这是近代中国向西⽅学习的第⼀个层次。
⼆、洋务运动引⼊西⽅近代⽂明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规模由⼩到⼤,逐渐发展,其内容由军⼯到民⽤,由⽂化到教育,多⽅⾯地展开。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近代⽂明,使许多新事物出现在中国古⽼的⼤地上。
洋务运动思想总结概括
洋务运动思想总结概括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场重大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实现国家富强、强盛,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统治。
洋务运动思想以西方为先进代表,包括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制度和研究西方文化的内容。
洋务运动思想既包括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内容,也包括了引进西方制度。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的学者和官员们积极学习西方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派遣留学生去欧美国家学习、引进洋务人员等方式,学习了西方的军事、工业、交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同时,洋务运动还致力于引进西方的制度,包括了工业制度、军队制度、教育制度等各种制度。
通过学习西方制度和经验,中国尝试着将其整合到国内,以实现国家富强、强盛。
洋务运动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富强、强盛。
洋务运动的提出者们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割地,导致国家社会经济的落后。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他们主张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获得与西方列强抗衡的力量。
这种思想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手段,为中国的强国道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洋务运动思想的提出者还希望通过洋务运动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在他们看来,工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依靠自主发展工业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上立足。
因此,洋务运动思想强调了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并鼓励私人资本家和政府合作兴办工业企业,以加快中国的工业进程。
洋务运动思想的实践包括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国家学习,引进西方专家和技师,建设工厂、学校和研究机构,并且推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如推广西方的军事制度、改革官员选拔制度、推行洋务学堂教育等。
然而,洋务运动思想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洋务运动过于依赖西方技术,导致中国本土科技创新能力的衰退。
其次,洋务运动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和反对声音,尤其是来自保守势力的反对。
最后,洋务运动在某些方面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03第三章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 马工程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0年。 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和官督商办企 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 四、近代陆海军建设 • 清朝新式军队,始于1862年的天津练兵。 • 京津:崇厚,神机营洋枪队; • 李鸿章,经营天津练兵事务; • 各地练兵。 • “练军”:聘外国军官(英、法等),习
用洋枪等西式武器,改用西洋阵法。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 四、近代陆海军建设 • 新式水师:购买外国轮船,建立海军。 • 北洋水师 • 南洋水师 • 福建水师 • 总理海军衙门 • 奕譞与李鸿章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 思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 二、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 安庆军械所(1861年9月),曾国藩创建,
后并入金陵机器局。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 • 金陵机器局(1865年),李鸿章,原为苏
州洋炮局。 • 福建船政局(1866年7月),左宗棠,又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 五、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 京师同文馆,1862年。 • 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后并入1869年新
设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 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
珲春俄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 • 各类学堂的兴起:“无系统学堂时期”
(《清史稿》语)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运动
• 五、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 译编和出版西学书籍 • 传教士的组织与活动 • 马礼逊在澳门。 • 上海墨海书馆,1843年,伦敦会麦都思。 • 广学会与益智书会。 • 新式学堂(馆)的译书活动。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些洋务人士打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企图挽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府。
虽然这场运动只是一种局部变革,但是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而且对中国近代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人认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洋务运动给中国传统文化以巨大冲击,中国近代文化开始起步中国近代文化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它的步伐是“渐进”的,贯穿于整个洋务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对中国封建文化以巨大的冲击,又与中国近代文化相辅前行。
洋务派兴办“新学”,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崩溃,并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洋务派设立了各种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等专门技术人才;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的操炮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
这些外语、科技、军事学堂的建立,开辟了中国近代军事、科技教育的新领域,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而且为扩大中西文化交流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新式学堂,不仅学习西方的知识,而且在教学方法、模式上与中国传统教育也不同。
在这些新思想的冲击下,清政府对科举制度、旧私塾、旧书院也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改良。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政”时,唯一保留的京师大学堂。
到了20世纪初,各省省会大量设立省会大学堂,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制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废除,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所以说,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洋务运动促使国人爱国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以后,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每一个中国人民觉醒。
林则徐虽为清朝官吏,但是他力主禁烟,不顾个人安危,他是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魏源近代洋务运动的思想家
魏源近代洋务运动的思想家近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国家管理制度,以强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在这一运动中,魏源作为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魏源在近代洋务运动中的思想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魏源的思想基础魏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受到了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魏源通过阅读西方经典著作,深入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要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国家制度,以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同时,魏源也积极思考如何改革旧有的观念和体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魏源对洋务运动的支持在洋务运动中,魏源积极支持并参与了相关的活动。
他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必须积极推行。
魏源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主张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来发展中国。
他通过自己与外国人的交往经验,深刻认识到中国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来填补这一差距。
因此,魏源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源的主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他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鼓励中国人民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
魏源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科学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其次,魏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以发展中国的实力,这与洋务运动的初衷相符。
魏源的思想鼓舞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积极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魏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国家制度来建设中国。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思想,包括言论自由、选举制度等。
虽然这些思想在当时并未完全实现,但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之思想文化
一、洋务运动开展的本身就是对封建保守观念的有力冲击
当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时,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的时期。
可悲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遭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实。
愚昧无知和虚骄自大是清朝君臣的两大特点,无知强化自大,自大加重无知。
他们一方面对手持先进火器的侵略者束手无策,屈辱求和;另一方面却仍然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幻里,自我欣赏,夜郎自大,拒不承认落后。
传统文化在培育人们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培育了盲目自大的民族心理。
清末的顽固派,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育出来的。
他们不审时,不度势,面对发生剧变的外部世界,依旧抱残守缺,敌视一切新事物,拒绝学习外国的长处。
封建顽固派的这种思想行为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阶级实权人物中的开明者终于从连续的失败中对中国贫弱的状况有了认识,看到了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的进步,于是发起了学习西方科技,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实施。
洋务运动触犯了保守思想之大忌,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其进行举步维艰。
洋务运动就是在顽固派的一片反对声中进行下去的。
发动洋务运动的前提是承认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
这是继林则徐、魏源之后对传统的盲目自大的民族心理,对“夷夏之大防”、“华夷之辨”等封建保守思想藩篱的一个突破。
学习西方科技,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层次。
二、洋务运动引入西方近代文明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其内容由军工到民用,由文化到教育,多方面地展开。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文明,使许多新事物出现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
洋务运动中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和陆军。
中国终于有了用新式火器武装起来,用西法操练的军队。
洋务运动中创办了近代交通、通讯事业。
中国有了轮船、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有了电报作通讯手段。
洋务运动中兴办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
中国有了一些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与旧式私塾、书院全然不同的新式学堂,有了翻译、刊印西方书报的机构,一批西方的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的书籍被介绍到中国。
洋务运动兴起以后,人们从西方国家由工商发达、科技先进而达于富强的事实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国家要“求强”、“求富”,必须振兴工商、发展科技,经营工商,讲求获利,是于己、于国都有益的好事。
早期维新派人士提出的“富民说”、“商战论”,可以作为这种新思想的代表。
在新观念的催动下,一批拥有资本的官僚和地主改变了传统的投资于土地的作法,而投资于近代工商业,一些资本雄厚的手工作坊主也转而兴办新式工厂。
一些士子们也放下了线装书,进入各类新式学堂学习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即所谓“格致”之学)和军事科学。
科技之学从此在我国知识分子崇尚的“学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三、洋务运动为新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首先是在知识分子阶层进行的,知识分子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群。
这些新式知识分子,既是社会思想启蒙的产物,也是推动思想启蒙进一步发展的主力军。
新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对中国社会后来发生的变化至关重要。
洋务运动为新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其一,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新式学堂培养出一批新知识分子。
其二,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培养出一批新知识分子。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认识到,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新式人才,光靠在国内培养不行,必须派人到外国去学。
于是,开始向海外派留学生。
这是近代中国人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始。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海外留学生功不可没。
在我们称颂海外留学生的作用时,不能不想到洋务运动开了海外留学之先河。
其三,在洋务运动中,一些封建士大夫发展为新知识分子。
实践能改造人。
在洋务运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一些参与洋务运动的封建士大夫通过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阔了视野,逐渐对西方近代社会制度及文化的长处有所认识,对中国封建制度的缺陷有所批判,产生了新思想,由封建官员发展为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
洋务运动所产生的思想启蒙作用是洋务运动的发动者始料所不及的,这正体现了历史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