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运动创新实验 人教新课标版
分子运动实验方案
分子运动的创新实验方案丹巴二中才旦志玛该实验是对初中化学(人教版)上册P50:活动与探究2进行的改进一、实验用品:1、实验药品:浓氨水(暂时装在滴瓶中)两瓶、酚酞试液。
2、、实验仪器:矿泉水瓶(570ml左右带盖的)三个、烧杯(200ml)两个、、带塞子的广口瓶(装废弃物,以免污染环境)。
3、其它用品:热水、白色卫生纸、透明胶。
二、准备工作:在距矿泉水瓶底部4-5CM的地方打一个刚好能伸入滴管的小空、准备好封小孔的透明胶、把卫生纸捻成长14CM左右的条形状,并在一端打个小结以增加坠性。
三、实验过程:本实验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二是学生自主创新实验。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在卫生纸纸条上喷一些酚酞试液然后放入矿泉水瓶中,并用瓶盖固定好。
然后用滴管从小孔里向瓶底滴一滴浓氨水,立即用透明胶封住小孔(减少污染)。
如下图:很快观察到瓶子中白纸条逐渐转为红色,说明瓶子底部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瓶子上部。
现象明显直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诱导其思维进一步深入发展。
2、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分子运动随温度变化情况,小组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做两个对比实验:把两条喷有酚酞试液的卫生纸条分别放在两个矿泉水瓶中,盖上瓶盖固定在瓶内,再将两个瓶子一个放入冷水中,另一个放入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热水温度不能太高,否则瓶中形成水雾影响观察),再由两个同学分别用滴管同时注入一滴浓氨水,立即用透明胶封住小孔。
如下图:(左边是冷水,右边是热水)观察纸条变红的速度,以此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四、本实验改进与创新的优点:1、突出知识重点,学生便于掌握知识。
2、现象明显直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
3、实验具有安全性,环保性,减小了实验对师生的危害。
4、实验用品简单化、生活化,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操作时间短,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它的教学内容。
6、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准备工作也不复杂。
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运动创新实验 人教新课标版
“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之创新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课题2里安排了氨分子扩散的探究性实验。
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烧杯中,药品用量大,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弥漫整个教室,造成环境污染;且罩住的大烧杯有一个尖嘴,装置气密性不好,外面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也可能变成微红色。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
化学反应原理:(1)浓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岀的醋酸遇到紫色石蕊试液,会使其变红。
(2)浓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一旦接触,就会产生白烟。
(即白色氯化氨固体)(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一1. 实验仪器和药品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滤纸、脱脂棉球、食用醋精(浓醋酸)2. 实验装置及操作a. 裁取一条滤纸,宽比注射器内径略小,长度约为注射器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用剪刀剪成锯齿状,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其润湿,将滤纸塞入试管内。
b. 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上加入适量醋精,再把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 片刻后,锯齿状滤纸由右到左逐渐变红。
注:该实验可将食用醋精改成浓盐酸;也可改成浓氨水,把紫色石蕊试纸改成酚酞试液。
优点:(1)利用食用醋精和注射器做实验,可节约药品。
(2)操作简单,仪器和药品廉价易得,实验成本低。
(3)实验在注射器内进行,气密性更好,避免了环境污染。
(4)药品对人体安全无害,可做分组实验,增强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兴趣。
实验二1. 实验仪器和药品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脱脂棉球、浓盐酸、浓氨水2. 实验装置及操作a. 把一个脱脂棉球塞入注射器底部,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盐酸。
b. 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氨水,再将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 片刻后,可见到注射器内出现白烟。
注:滴加浓盐酸时,最好不要滴到注射器壁上。
优点:(1)该实验药品用量少,可节约药品。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创新实验说明(四个创新)
创新实验说明
一、演示实验(创新一)
1、教师用的装置不是两个破试管,是两个玻璃管,并封有两个有小孔的橡胶塞。
2、通过注射器可以控制玻璃管中水面高低,从而达到白磷是否与氧气接触的目的。
3、由于组装的装置气密性不太好,所以实验中可能有水低落。
4、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果明显热水一侧会出现白磷燃烧,如果不明显也会看到白烟出现。
二、学生实验一(创新二)
1、仔细观察自己小组装置内药品顺序为:红磷木炭沙子(没用石灰石)红磷
2、其中木炭和右侧红磷距离沙子距离一样。
3、玻璃管两端已密封。
4、给玻璃管预热后,对准沙子部位集中加热。
5、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大概1~3分钟内就会出现实验现象,将实验现象整理到学案上。
三、学生实验二(创新三)
1、同学们自己手中有冷水,热水老师一会儿统一发送。
2、试剂瓶内装的是白磷,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大概1~2分钟。
3、实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瓶塞,以免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
四、简易灭火器演示实验(创新四)
1、装置由两个试管组成,大的是具支试管,小的是小试管。
2、大试管内放碳酸钠,小试管内放盐酸,将小试管放入具支试管内,塞上胶塞,具支试管的支管上连接好橡胶管,用时将装置倾斜即可。
分子运动实验创新
谢谢您的指导和关注!
上梅镇中心学校 赵利忠制作于2015.10
二、原有实验及不足
• 1、原有实验原理简介
利用氨气分子扩散到酚酞溶液使之显色, 来证明分子运动的存在。
2、原探究实验不足之处:
• 1.原实验装置是固定在实验桌上,展
示实验现象没有该装置方便。
• 2.用过的浓氨水,不能再回收利用,
有违绿色化学节约和环保的理念。
三、改进与创新之处:
用浓盐酸代替浓氨水,用蓝色石蕊 试纸代替酚酞试液,用烧杯壁沾试 纸显色代替溶液显色方式。
故删去酚酞溶液变色过程,改用更快捷的杯内 空气中试纸变色,减少实验中的等待观察时间, 减少扩散气体对环境污染。
• 浓盐酸可以回收再利用,节约药品,符合绿色
化学的环保理念。
• 改进后的实验跟实验3-1并列于教材,分别对
溶液中和气体中的扩散现象进行演示,教材更 简练,更富逻辑性。
十、自我评价
• 改进后实验,操作简单,器材易得,现象明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创新
黔西县花溪中学 刘光翔
一、原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 氨分子运动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
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中的探究 实验(前面有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3-1 )。 该实验通过学生观察氨气的扩散现象,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想象氨分子的存 在和运动状况;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 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需要的必备 基础。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抽 象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分子从蒸发皿中运动到试纸上,导致试纸 变红。
七、 教师具体演示改进后实验
八、改进后实验效果
• 实验改进后,器材易得,操作
简单,演示现象直观准确,对 比鲜明,时间短,变色快。
化学创新实验:分子运动演示器
化学创新实验:分子运动演示器一、实验名称:分子运动演示器二、实验目的在教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课题时,课本上有探究氨分子运动情况的实验。
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快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准备了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当往里面加入品红时,在热水中的品红很快扩散了。
可是为什么不能只用一个实验同时证明这两个结论呢?为此,特设计了一套探究分子运动情况的装置,它不仅适合于教师演示,也适合于学生实验,整个装置简单,容易操作,现象明显,环保。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相同试管两支、带孔橡皮塞两个、烧杯一个、2cm-3cm的玻璃管二段、气球两个、棉花二团、浓氨水一瓶、酚酞溶液一瓶、热水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气球浓氨水棉花A 气球热水B如图,先将二个带孔橡皮塞分别与玻璃管连接,在玻璃管上方系上小气球,然后在A、B装置的试管中分别取1-2ml浓氨水,在A、B 装置试管口放沾有酚酞溶液的棉花,按图示连接好装置,B装置中试管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五、实验操作部分实验操作:取两支同样的中号试管标上A、B,分别滴入1-2ml浓氨水,在A、B试管口各放一团沾有酚酞溶液的棉花,立即塞上带有玻璃管和气球的橡皮塞,将B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现象:观察到B试管口的棉花先变红。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首先,这套改进后的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现象,给教师上课赢得了时间;第二,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温度下的装置中沾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的快慢不同,既能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又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第三,为了防止挥发出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用导管连接一小气球收集氨气,用封闭装置实验,这样环保。
该装置具有:①新颖性:一个实验说明两个结论,实用性高。
②环保性:用封闭装置实验,避免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③对比性:实验现象明显,容易得出结论。
2020_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的创新实验》 教案
《分子运动现象的创新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是九年级学生从宏观世界迈向微观世界的第一步,通过这一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加深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二、学情分析在物理学上,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那仅限于宏观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很弱,从宏观到微观,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跨越的。
因此,通过该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形成微观意识。
三、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体验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成微观意识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四、实验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实验二、分析课本原有的实验不足:1、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2、烧杯空间较大,氨气的扩散过程不明显,实验用时长;3、实验消耗的药品较多,造成浪费;4、教师演示实验时,装置很难移动,后排学生难于观察到现象。
三、设计创新实验创新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烧杯、注射器、胶皮管、小喷壶、塑料瓶、棉签、浓氨水、酚酞溶液等五、实验创新●1、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2、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创新实验的优点:①避免浓氨水挥发,造成空气污染。
②所需药品的量很少,实验所需时间短,现象更明显。
③实验有一定的趣味性,且增加了对比实验。
④实验装置可以自由移动,有利于全班学生观察现象。
六、实验反思与评价该创新实验的亮点就是体现了绿色、安全、节约、操作简便等原则:1、实验绿色化,用密封装置进行实验,避免污染;2、实验生活化,将日常生活用品用于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3、实验微型化,不但现象明显,而且能让学生形成节约意识;4、实验对比化,增加对比实验,拓宽学生思维。
分子运动创新实验
十堰市中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申报表
姓名胡云性别女年龄25 职称中二工作单位十堰市实验中学
创新实验
名称分子运动的创新设计
所属教材版
本和年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实验目的: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原理: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溶于水后生成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实验用品:蒸馏水、浓氨水、装有酚酞的喷壶、2个滤纸做的小花、集气瓶、带有细铁丝的橡皮塞、镊子
实验装置图(画图规范、清晰):
[实验说明]
1.事先将铁丝的一端固定在橡皮塞上。
2.用滤纸做小花2个。
3.实验过程中,纸花不能接触集气瓶底部。
实验设计(操作、现象、结论)
1.操作:
⑴取滤纸做成的小花,喷上酚酞试液,向一边滴加蒸馏水。
⑵再向小花的另一边滴加浓氨水。
⑶另取滤纸做成的小花,固定在铁丝的一端,再向小花上喷酚酞试液。
⑷然后向集气瓶内滴入几滴浓氨水,并迅速用上述带有小花的橡皮塞塞紧集气
瓶。
2.现象:
步骤⑴中滴有蒸馏水的一边小花不变色;
步骤⑵中滴有浓氨水的一边小花变红色;
步骤⑷小花逐渐变红色。
3.结论:
步骤⑴现象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步骤⑵现象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步骤⑷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①所留位置不够可拉长表格。
②根据实验内容可适当增加栏目,允许有创新和突破。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1 分子和原子-化学创新实验 氨分子运动实验的创新 课件
原型
改进型
平底烧瓶 浓氨水
四、实验仪器和药品
• 分液漏斗、平底烧瓶、橡皮塞、 • 滤纸条、氨水、酚酞溶液
五、实验过程
•
将适量氨水倒入平底
烧瓶,塞上已插入分液漏
斗的橡皮塞(漏斗下端不要
插入液面以下),在分液
漏斗的内外壁上分别贴上
用酚酞溶液浸润过的稍长
的滤纸条,打开活塞,观
化学创新实验 氨分子运动实验的创新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 究对象是物质,学习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 知识,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 的条件,但是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仍是 化学学习的一个跨越。在现阶段的教学条 件下,本次实验能起到很好的思维过渡作 用。
察滤纸条颜色的变化。
六、实验效果
• 1、分液漏斗中的滤纸条自下而上逐渐 变红,外面的滤纸条不变色。
• 2、教室中几乎闻不到有刺激性的气味, 减少了污染 。
• 3、氨水可以重复使用,酚酞溶液的用 量减少了,节约了药品。
• 4、该实验装置操作简便,便于移动,可 以让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 本实验通过增加一些
二、原装置存在以下缺点:
• 1、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 中,教室中会弥漫一股难闻的 有刺激性的气味,造成空气严 重污染。
• 2、实验所用氨水难以重复使用, 且酚酞的用量比较大。
• 3、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 移动,教室后面的学生难以观 察到实验现象。
• 4、氨分子的扩散过程不明显, 不便于学生观察,且实验用时 长。
七
环节、改进一些操作
、 自
很好地证明了分子的 有关性质,符合学生
的心理认知特点,充
我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运动改进实验教学设计
姓名
马路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别
男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先锋中学
创新实验
名称
分子运动的创新设计
所属教材版本和年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实验目的: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原理: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溶于水后生成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实验用品:蒸馏水、浓氨水、酚酞、棉花、矿泉水瓶、注射器、青霉素瓶
实验装置图(画图规范、清晰):
实验创新之处(优点):
1.与教材实验相比,本实验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能减少氨水向空气中挥发,从而减少污染。
2.节约药品,本实验只须几滴浓氨水。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因此,该实验可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尤其适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改进:
1.浓氨水速度太快,可改为稀氨水.
2.可改为两套,一份放冷水中,一份放热水中进行对比实验。
2.现象:
步骤⑴中滴有蒸馏水的一边小花不变色;
步骤⑵中滴有浓氨水的一边小花变红色;
步骤⑷小花逐渐变红色。
3.结论:
步骤⑴现象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步骤⑵现象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步骤⑷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效果:
现象明显,所用时间短。
实验解说:
1.首先取滤纸做的小花,喷上酚酞试液,向一边滴加蒸馏水。小花不变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再向小花的另一边滴加浓氨水。小花变红色,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另取滤纸做的小花,固定在铁丝的一端,再向小花上喷酚酞试液。
4.然后向集气瓶内滴入几滴浓氨水,并迅速用上述带有小花的橡皮塞塞紧集气瓶。小花逐渐变红色。这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整个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初中化学-人教版-分子运动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运动现象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来自xx初级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运动现象”,“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我将从以下环节进行说课: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环节与教法;四、教学方法;五、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教材与学情(1)教材分析“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本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将其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2)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
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二、实验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⒊实验教学重难点⑴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⑵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环节与教法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分组实验的自主学习方法。
实验04 有关分子运动的实验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实验(人教版)(解析版)
实验04 有关分子运动的实验知识归纳:实验一: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都变红了,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实验二: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如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分子运动速度很快。
基础练习:1. 下图中的三个实验都是课本用来说明分子的有关性质的,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A.实验1只为了说明分子有质量B.实验2只为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隔C.实验3只为了说明氨气能够使酚酞变红D.三个实验都是为了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答案】D【解析】从第一个实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水挥发后质量减少的实验不但说明分子有质量,还能证明分子不断运动;第二个实验中,品红扩散实验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和分子在不断运动;第三个浓氨水和酚酞实验说明分子不断运动,还说明氨气溶于水能使酚酞变红;这三个实验都能证明分子的不断运动。
2. 如图是琳琳和可可设计的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方法步骤如图所示(说明:盖住锥形瓶口的滤纸用无色酚酞溶液浸过):试回答下列问题:(1)琳琳会观察到的变化现象是;(2)可可会观察到的变化现象是;(3)他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答一条即可)。
(4)琳琳在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是。
【答案】(1)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2)滤纸变成红色。
(3)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与烧杯内的酚酞的颜色变化形成对比。
【解析】(1)琳琳会观察到的变化现象是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
(2)可可会观察到的变化现象是滤纸变成红色。
(3)他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4)琳琳在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是与烧杯琳在大烧杯内的酚酞的颜色变化形成对比。
3.1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说课---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说课一、实验基本信息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理解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本实验通过直观现象将微观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认识客观事物的意识,感受宏观事实的微观本质。
二、实验设计思路与创新点教材实验现象明显,但分子运动轨迹不突出,需要推理才能得到,并且教材实验不封闭,容易污染环境。
为此,我们重新设计了一套进行验证分子运动的实验装置,它不仅适合于教师演示,而且也适合于学生实验,整个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效果良好,能够保证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验证分子不但处于运动之中,而且能够证明分子运动速率和轨迹。
我们知道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挥发性,他们会挥发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相遇后会生成氯化铵的白色固体。
实验装置采用废弃的小塑料瓶作为药品的盛装仪器,在瓶盖处插一根废铜丝,放置滴有酚酞的棉花,接下来通过注射器分别向塑料瓶中添加药品,存放氨水一端的棉花会依次变红,而盛放浓盐酸一端的棉花不会变红,这体现了不同分子其化学性质不同。
然后打开导管连接处的燕尾夹,氨气和氯化氢从塑料瓶向玻璃导管蔓延,一段时间后,在玻璃导管中看到不明显的白烟,再将装置置于热水中,继续观察玻璃管中的现象,现象明显,白烟出现的地方靠近浓盐酸一端,说明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三、实验原理1.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盐酸则不能。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本身性质(内因)和温度(外因)等有关。
3.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浓氨水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HCl+NH3=NH4Cl四、实验教学目标1、化学观念:认识微观粒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
2、科学思维: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手段,认识客观事实,建立物质微观模型,能对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课件(共24张PPT)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 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初二年级的物理 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 知道它们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它 们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在第一、二单元的 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 了一定的认识。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 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 关键。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原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4、增设了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 比实验。
四、实验器材
透明的快餐盒(2个)、滤纸、水槽(2 个)、浓氨水、酚酞溶液、蒸馏水,常 温水和热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注射器中浓氨水挥发成氨气,在相对封 闭的快餐盒中分子由近及远运动,从而使滤 纸花上的酚酞溶液逐渐变红。热水中的氨分 子运动速率较快,因此滤纸花变红较快。
探究分子运动实验的 改进与创新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该实验是初中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在前面两个单 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础上,从 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 课,对于学生学习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 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进入学习微观世界起 引导作用,是宏观和微观世界的重要转折点
七、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七、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 的烧杯中,教室里会弥 漫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 的氨气,不仅污染空气 也不利于师生健康。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2、实验所用浓氨水的 量比较大。
3、氨分子的扩散过程 不明显,不便于学生 观察。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 示时不能移动,教室后 排的学生不易观察到实 验现象。
化学创新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
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
一、实验名称: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装置的改进
二、实验目的:九年级化学人教版课本上册50页探究分子的运动,按照
该图
3—8进行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时,不但时间长,浪
费课堂时间,而且还会闻到刺激性的氨味,污染了空
气,所以我将该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不但实验现象
明显,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闻不到刺激性的氨
味,也能得到与课本同样的结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试管支只管的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橡胶塞固体
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溶液滤纸条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操作:
1、取一支带支管的大试管,内装湿润的酚酞的滤纸条,支管口系一个气球。
2、在带支管的大试管内放一支管壁上有小孔的小试管,向小试管内装入少量的固体氢氧化钠,试管口用橡胶塞塞住,防止氨气散出。
3、用胶头滴管向小试管内滴入少量的浓氨水。
解释:由于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加速了浓氨水的分解,分解为氨气和水,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促进了氨分子的运动,氨分子从小试管口运动到大试管下部的湿润的酚酞的滤纸条上,于是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小试管壁上的小孔,主要是让多的氨气进入大试管口上的小气球内,防止试管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塞子喷出。
六、创新的意义:
1、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
3、不会闻到刺激性的氨味,环保无污染。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探究分子运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学案探究报告一:药品的选择反应原理:。
探究报告二: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一)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分析: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应选择(a或b)装置 (二)气体收集装置的确定结论: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法。
活动:利用提供的仪器设计一套制取、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思考:装置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随堂练习(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确定反应药品;(2)根据反应物和反应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和确定收集方法;(3)验证和验满。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第一步:(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药品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石灰石和稀硫酸C、石灰石和稀盐酸D、碳酸钠和稀盐酸第二步:(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A、漏斗、集气瓶、水槽、导管B、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导管C、酒精灯、试管、导管、漏斗D、集气瓶、酒精灯、导管、水槽(3)、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一般用法,原因是。
第三步:(4)鉴定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第四步:(5)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正确的操作方法是()A、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2、下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有哪些错误?为什么?课后拓展1、硫化氢是没有颜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剧毒气体。
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2.6体积的硫化氢,溶于水形成氢硫酸。
硫化氢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室里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
FeSO4+H2SO4=FeSO4+H2S↑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1)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可用。
(2)收集应用。
(3)为了防止多余的气体逸出污染环境,可将其通入中。
2、有一固体物质与一种液体接触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之创新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课题2里安排了氨分子扩散的探究性实验。
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烧杯中,药品用量大,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弥漫整个教室,造成环境污染;且罩住的大烧杯有一个尖嘴,装置气密性不好,外面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也可能变成微红色。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
化学反应原理:
(1)浓醋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岀的醋酸遇到紫色石蕊试液,会使其变红。
(2)浓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一旦接触,就会产生白烟。
(即白色氯化氨固体)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一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滤纸、脱脂棉球、食用醋精(浓醋酸)
2. 实验装置及操作
a. 裁取一条滤纸,宽比注射器内径略小,长度约为注射器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用剪刀剪成锯齿状,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其润湿,将滤纸塞入试管内。
b. 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上加入适量醋精,再把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 片刻后,锯齿状滤纸由右到左逐渐变红。
注:该实验可将食用醋精改成浓盐酸;也可改成浓氨水,把紫色石蕊试纸改成酚酞试液。
优点:
(1)利用食用醋精和注射器做实验,可节约药品。
(2)操作简单,仪器和药品廉价易得,实验成本低。
(3)实验在注射器内进行,气密性更好,避免了环境污染。
(4)药品对人体安全无害,可做分组实验,增强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兴趣。
实验二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10ml注射器(带针头和针帽)、脱脂棉球、浓盐酸、浓氨水
2. 实验装置及操作
a. 把一个脱脂棉球塞入注射器底部,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盐酸。
b. 把脱脂棉球塞在注射器管口,用滴管往脱脂棉球上滴加适量浓氨水,再将注射器活塞塞上,组装成如下图所示装置,观察现象。
c. 片刻后,可见到注射器内出现白烟。
注:滴加浓盐酸时,最好不要滴到注射器壁上。
优点:
(1)该实验药品用量少,可节约药品。
(2)实验在注射器中进行,气密性更好,避免了环境污染。
(3)现象明显,速度快,非常适合做演示实验。
实验三
1. 实验仪器和药品
U形管(两个)、铁架台(两个)、烧杯、5ml注射器活塞、脱脂棉球、浓盐酸、浓氨水、60度热水
2. 实验装置及操作
a. 按下图所示装好装置。
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下,塞上两个脱脂棉球,用滴管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分别将两个棉球浸湿后,用注射器活塞将两个管口塞紧,静置观察。
b. 几分钟后,在U形管口滴加浓盐酸的一侧出现少量白烟(即生成氯化铵晶体)。
c. 如下图所示,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下,塞上两个脱脂棉球,用滴管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分别将两个棉球浸湿后,用注射器活塞将两个管口塞紧,把浓氨水的一端放到盛有60度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d.片刻后,在U形管口滴加浓盐酸的一端出现大量白烟。
注:滴加浓盐酸和浓氨水应同时进行。
优点:
(1)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明显,可明确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2)用注射器活塞代替橡胶塞,废物利用,可节约成本;且气密性更好,更加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