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
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
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
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
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
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
1930年10月11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
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
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中国名人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变故,但他的人生经历却是一个丰富而又充满教益的故事。
一、家庭背景、早年经历张学良出生在辽宁省奉天市一个富有的官僚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家族也因此成为了东北军的大门户之一。
张学良从小就享有受过良好教育和优越的生活环境。
他在15岁的时候,便被父亲送去了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的一所军事学校。
在日本学习期间,张学良表现出了军事天赋和才华,深受日本师长们的欢迎。
张学良在日本留学时期,视察了日本的建设和军事装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他在日本遇到了他的妻子,日本人小松清子,两人在1919年结婚。
二、东北军洪流中崛起1920年,张学良回到中国,开始进入父亲的东北军阵营,成为了东北军的主要干将之一。
他在东北军中从一个无名的士官迅速崛起,并在1928年成为了东北军的正式指挥官。
在这段时间里,张学良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也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28年之后,张学良成为了东北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切实掌握了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大权。
他积极推进着东北的现代化和工商化,大力开发了当地的资源,并创造了很多创新的军事思想和技术。
他的政治志向也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他试图创造一个具有中国国内稳定和外交势力的东北政权,并获得了国内外社会,特别是日本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三、张学良的政治和家庭生活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地区。
张学良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他既想维护自己的家族势力和东北地区的利益,又不希望陷入不利的政治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他与日本建立了全面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被推出为“东北国家”的总领袖。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日益加强,张学良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也逐渐开始发生变化。
他与家族内部发生矛盾,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军队和公权力。
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
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民族英雄张学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这场战争中有许多英雄将领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民族英雄张学良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其勇敢和智谋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张学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事迹,展现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的形象。
一、早年经历张学良于1901年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是清末时期东北驻防将领。
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家族的军事传统。
他在军事素质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他未来成为一名优秀将领奠定了基础。
二、与抗日战争的关联张学良的抗日之路始于他的早期抗日情结。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张学良目睹了许多残暴的事实,这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抗战,中国才能重回独立和自由的轨道上。
因此,他积极投入到中国抗日战争中,并获得了国共两党的肯定和信任。
三、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并表现出杰出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参与领导的淞沪会战和辽沈战役。
在淞沪会战中,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密切合作,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浴血奋战。
他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勇猛的作战风格,有效地阻止了日军向上海扩张的势头,保卫了国家的重要城市。
而在辽沈战役中,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联合指挥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们采取了运用兵力、地理优势和战略转移等多方面手段,最终将日本侵略军全歼于辽沈地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
四、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张学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不仅仅是勇敢和智谋,他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首先,张学良在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民众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提高了国民的抗战意识和斗志。
其次,他在参战过程中,注重与其他抗日力量的合作,包括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协同作战。
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不仅加强了中国抗战的统一指挥和力量,还为日本侵略军造成了重大困扰。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蒋介石在大陆,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中国.直到到了台湾,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国民党的绝对领袖.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九一八,不抵抗,放弃东北退回关内.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了什么,就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人家的装备是什么,东北军的装备是什么,有人说东北军装备比关东军还好,稍微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是瞎说.当时日本的战斗机连美国都打不了,更别说东北军里那几架一战风格的飞机了.刚才说了,张学良是个爱国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什么,军队啊,抵抗,光让我抵抗,军队打完了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啦.这个,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
张学良人物评论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竞相扩充实力,割据一方,为争夺中央政权,三系领导人不惜依靠外国列强。
而其中,处于东北的奉系实力最为强大的,其统治者为张作霖。
1928年6月4日,他因不愿给予日本利益,在三洞桥被其预埋的炸药炸伤,不久后便死了。
随后,掌控权便交到了张学良手中。
张学良担任东北总司令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就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并宣布,从即日起东北服从国民党。
他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与一群人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他本人是说: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有的人认为: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然而一些国民党人员却说: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印记,还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张学良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期,作为第三次反共围剿的主要指挥官,成功地击退了共产党的进攻。
他的决策和战略意志,成就了他在军事方面的巨大声望。
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蒋介石,被誉为“东北红将”。
其次,张学良的政治才能和智慧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东北建设和控制中表现出的智慧和管理能力,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他为东北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中国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并对中国的整体工业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张学良的教育理念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坚信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习和知识的普及。
他在东北建设期间,致力于改善教育条件,创建了许多学校和学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教育机会。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提高人民素质和培养人才,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张学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不可忽视。
他在东北期间,大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书院和艺术活动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让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
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和政治的范畴。
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以及在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影响,都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学识和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九一八真相”,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炸毁了沈阳紧急巡防队的铁路,并以此为借口侵占东北三省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段惨痛的历史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勇敢地抵抗侵略者,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九一八事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形象。
一、张学良张学良,字闯荡,辽宁省辽阳市人。
他是中国近代抗战史上最有名的将领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他担任沈阳警备司令,全力组织和指挥抗日队伍,为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奋斗。
他不仅在军事上具有出色的才能,而且还关心民生,改善农村教育、农田水利建设和交通事业,使辽宁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他的英雄形象在九一八事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整个民族树立了榜样。
二、张自忠张自忠,字孟翔,河北省雄县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抗日将领。
面对九一八事变,他毫不动摇地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线。
他组织起东北军,与日军进行顽强抗战,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力和决定性的指挥才能。
在九一八事变的战斗中,张自忠统领的东北军顽强抵抗,保卫了沈阳和锦州等重要城市,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林彪林彪,字仲任,湖南省的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抗战史上备受尊敬的将领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与了国共合作,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游击队。
在这些游击战斗中,林彪表现出了无尽的勇气和智慧。
他深入敌后,破坏日军的补给线,并积极开展宣传,调动民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
他的英雄形象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各个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四、赵一曼赵一曼,黑龙江省的人。
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英雄。
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入抗日游击队,并在东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秘密行动。
她不仅参与了对敌人的破坏和攻击行动,而且还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和教育广大群众抵抗侵略。
赵一曼的形象在九一八事变的抗日斗争中表现得非常勇敢和坚韧,激励着无数人加入到反抗日本侵略的队伍中。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同时,他也卷入了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和解读,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学良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参与使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张学良在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有人对张学良的评价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张学良虽然抵抗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与日本有过勾结。
据说张学良曾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过合作,甚至为日本人提供了情报。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他的真实目的备受质疑,他是否真心为中国人民而战还存在疑问。
此外,一些人批评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垄断了大量资源,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动机不纯、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历史地位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变化,也遭受了许多的艰辛。
尽管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也有很多的负面行为。
他与中共党员的矛盾使得他的事业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了他被迫投降。
他的投降行为被一些人谴责为背叛,认为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也有人认为张学良的投降是无奈之举,他为了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做出了选择。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张学良无法继续与日本进行斗争,因此选择了妥协。
他希望通过和日本合作来保护东北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举动导致了一些牺牲,但他的初衷是为了平民百姓。
总之,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
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摘要:1.张学良简介2.张学良的成就和贡献3.四个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4.总结与反思正文:张学良,字汉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者。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张学良为我国的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和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他早年就读于奉天讲武堂,后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28年,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他继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年仅27岁。
二、张学良的成就和贡献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中原大战:1930年,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协助其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等反蒋势力,稳定了国家政权。
3.九一八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
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迫其抗日,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
5.爱国将领:在长达54年的软禁生活后,张学良于1990年获得自由,他一直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直至2001年去世。
三、四个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1.民族英雄: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为了民族生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展现出民族英雄的气概。
2.忍辱负重:在长达54年的软禁生活中,张学良始终坚定信仰,忍辱负重,为民族和解和国家统一默默奉献。
3.毁誉参半:张学良在历史上既有东北易帜、支持中原大战等光辉业绩,又有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的耻辱。
4.传奇一生: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豪情,又有政治斗争中的勾心斗角。
四、总结与反思张学良,一个毁誉参半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敢于担当,为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和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学家的分析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学家的分析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学家的角度,对张学良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张学良在军事领域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就通过以小搏大的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对国共两党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率领的东北抗联对抗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思想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张学良在政治领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他曾在辽宁、吉林省担任要职,为东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他还积极倡导民主制度和法治观念,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政治智慧和行动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张学良的影响还可以从历史反思的角度进行评析。
他曾在抗战胜利后与国共两党分道扬镳,投靠国民党政府,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行为背离了抗战初心,损害了国家利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应该有选择自己政治道路的权利。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最后,张学良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后世人的启示上。
他曾被囚禁多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
相反,他通过自学成才,从事出版事业,并于晚年成为一位著名学者。
他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后来的一代产生了莫大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起来,张学良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军事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历史反思和人生启示方面,他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学家们通过对他的生平和思想的研究,认识到他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张学良的影响将长久地存在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名人传人物主要事迹
名人传人物主要事迹张学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名人。
他出生于1898年,是张宗昌的第三子。
张学良的传人所要探讨的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事迹。
以下将从他的家世背景、军事才能和政治成就三个方面来介绍张学良的主要事迹。
1. 家世背景张学良出生于满洲一个重要的将门世家,家族世代务军。
他的父亲张宗昌是北洋政府的重要将领,对张学良的成长影响深远。
在父亲的教育下,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优秀的教育。
这样的家世背景为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军事才能张学良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以出色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而闻名。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战役。
最著名的是他的“平津战役”胜利,这场战役对于中国军队打响全面抗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彰显了张学良作为一位优秀将领的才能和智慧。
3. 政治成就除了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张学良还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他同蒋介石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中国内战后担任各个地方政权的要职。
他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农业改革、工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他的政治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结:张学良以其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军事领域的战役胜利和在政治领域的主要成就,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名人传人。
他的事迹表明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学良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他的传人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些重要事迹。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比起蒋介石和毛泽东,也许张学良手腕不高,军事也不强,但是人格上,他比两个人都高尚,都洒脱,都率真,至少心是赤诚的。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家族背景张学良出生于1898年,是辽宁省沈阳市一个军人世家的子弟。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担任重要职务。
张学良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接触,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共识。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艰难的时期,面临着国共内战和日本侵略的双重压力。
张学良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他决定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了多次秘密会晤,商讨了抗日战略和合作事宜。
这段合作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张学良的转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逐渐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疑虑。
他认为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势力日益扩大,对他的影响力构成了威胁。
此外,他也对共产党的一些政策和行动表示不满。
因此,他决定与共产党断绝合作关系,并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对抗共产党。
这一转变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也为中国内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五、后期生活在中国内战期间,张学良曾担任国民党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张学良的政治地位逐渐下降。
他在1949年后被软禁在台湾,直到1975年才获得释放。
之后,他选择在台湾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致力于军事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在1981年去世,享年83岁。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14国本一班孙晶洁 20141207021023 【摘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名人将士禁不住时光流逝,被紧紧凝固在那个特定时空。
张学良则不然,从青年时代“息争统一”的远见卓识,到东北易帜的毅然决然,再到九一八事变的愤懑妥协,再到西安事变的民族情结,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以及颇受舆论喜爱的所谓“情感纠葛”···“少帅”一直被历史推到最前面,收获鲜花掌声的同时,也经历着心酸与隐忍的无奈。
纵使有过各种非议质疑,但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他爱国情感和民族英雄的认知。
【关键词】:民族英雄;青年时代;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晚年一、青年时代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生于一九零一年六月一日,奉系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
1906年~1920年,先后从师辽西名儒崔名耀,金梁,白永贞,徐启东,战术教官郭松龄。
1920年4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团长,六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11月,晋升为陆军少将。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
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
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可见,青年时代的张学良已初步显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力。
二、东北易帜1928年,在父亲张作霖于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炸死后,继承父业,主政东北。
当时,有两条路可供抉择:一是屈服于日本,投靠日本以保护东北“独立”;二是改旗易帜,归于国民南京政府大麾下。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比起蒋介石和毛泽东,也许张学良手腕不高,军事也不强,但是人格上,他比两个人都高尚,都洒脱,都率真,至少心是赤诚的。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
张学良的事迹鼓舞了我
张学良的事迹鼓舞了我张学良,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将领,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他的事迹深深地鼓舞了我,让我深刻认识到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的重要性。
一、勇敢迎接挑战张学良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从小就受到军事教育的熏陶。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加入了东北护国军,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胁,张学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
他率领部队,与日军浴血奋战,保卫了东北的领土。
张学良的勇敢和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于迎接,用勇气和决心去战胜它们。
二、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意识到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共矛盾的加剧,张学良被迫选择了投降。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始终坚信中国的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必要性。
在整个投降期间,他一直秘密地与国共两党保持联系,为中国的未来默默奉献着。
张学良的坚守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追求和平,为人民谋福祉张学良在政治上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进步。
在他被软禁期间,他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直追求和平,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家的问题,为人民谋福祉。
张学良的追求和平和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事迹深深地鼓舞了我。
他的勇气和决心、坚守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和平和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都是我所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近现代人物评说_张学良
而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而后蒋介石也默认了此种政策。二人的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虽然当时东北军打不过日本,而蒋介石也将希望寄予国际社会,但是国际社会对于此事并无多少表态。弱国无外交,这是自古的定理。这两人对于行式的判断失误使中国迅速的丢失了大片国土,从此,东三省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我的理解,兵者,所以保家卫国也。就算当时组织正面会战打不赢日本,但是宁愿化整为零,也要寸土必争啊!所以,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行为使千万东北民众在日本暴行下被残酷统治了十四年之久。这次事件,张学良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从而使东三省迅速沦陷。此种行为,实在说不上是爱国。
张学良是一个历史评价不一的人物,因为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其评价也是天差地别。其实,他作为一个国民党人,在西安事变中他绝对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说是兵谏,其实已经是军事政变。这种行为无论在何时,是何种政府,都是无法被原谅和容忍的。但是他又偏偏被软禁了,而且又阴差阳错的帮了中共的大忙。所以他被中共当做爱国主义者的典型来讲绝对是不过分的。首先他确有爱国之心,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在当时看,那也是一种迅速的方法。张学良晚年曾经说过:“我父子若不是因为爱国,怎么会落得这个地步?”其实当时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了这种结局。而他说的那句话,说明他对当年的事还是有些懊悔的,或者说是有些埋怨的。在发动西安事变后,作为一个军队领袖,他没有迅速果断的处理后续的事情,比如,杀死蒋介石,或者彻底倒向共产党一方。所以,他后来的所得到的待遇 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其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精神力量激励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精神力量激励九一八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
在这场事变中,一些英雄人物以其出色的英勇行为和坚定的精神力量,给予了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本文将以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人物为切入点,分析他们的形象与精神力量对于激励社会的意义。
一、张学良:拯救国家的“东北王爷”张学良,是九一八事变中的一位重要英雄人物。
作为东北军的统领,他秉持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在事变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抵抗日本侵略势力,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他的坚决抵抗精神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民众,激发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张学良的形象在九一八事变中被塑造为一个拯救国家、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
他顾全大局,有远见,为了国家的利益,毅然选择了和日本侵略势力抗衡。
这种崇高的品质,使人们对他产生了崇拜和敬佩之情。
同时,他的精神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正是他顶住巨大的压力,带领东北军与日本侵略势力抗衡,坚守到最后一刻。
他的英雄形象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树立了榜样,激励了他们继续抗争下去。
二、关东军暴行中的抗日英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地区肆意横行,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英勇的抗日斗士,以自己的行动彰显出坚定的抗日信念和英雄的精神力量。
其中,冯玉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英雄人物,他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位抗日将领,也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义勇军领袖。
冯玉祥以其勇敢无畏的行动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众多抗日斗士的楷模。
他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激励了更多人加入抗日行动。
三、抗侵斗争中的女英雄除了男性英雄,九一八事变中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性英雄。
她们以令人钦佩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参与到了中国的抗侵斗争中,成为了英勇的抗日斗士。
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医护人员在日寇的残暴统治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张学良
14国本一班孙晶洁 20141207021023 【摘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名人将士禁不住时光流逝,被紧紧凝固在那个特定时空。
张学良则不然,从青年时代“息争统一”的远见卓识,到东北易帜的毅然决然,再到九一八事变的愤懑妥协,再到西安事变的民族情结,还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以及颇受舆论喜爱的所谓“情感纠葛”···“少帅”一直被历史推到最前面,收获鲜花掌声的同时,也经历着心酸与隐忍的无奈。
纵使有过各种非议质疑,但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他爱国情感和民族英雄的认知。
【关键词】:民族英雄;青年时代;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晚年
一、青年时代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生于一九零一年六月一日,奉系大军阀“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
1906年~1920年,先后从师辽西名儒崔名耀,金梁,白永贞,徐启东,战术教官郭松龄。
1920年4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团长,六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11月,晋升为陆军少将。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
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
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
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可见,青年时代的张学良已初步显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领导力。
二、东北易帜
1928年,在父亲张作霖于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炸死后,继承父业,主政东北。
当时,有两条路可供抉择:一是屈服于日本,投靠日本以保护东北“独立”;二是改旗易帜,归于国民南京政府大麾下。
张学良毅然选择第二条路: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把共和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服从南京政府的统治,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东北易帜,促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分裂割剧和几百年来东北地区长期身份暧昧不明的局面,东北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与关内密不可分,强化了东北是中国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样一个主题。
此举,政治头脑清醒的张学良基于民族大义,出于爱国之心,实现了国家的南北统一,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他在易帜典礼演讲时真诚地表示:之所以要“易帜”,就是为“不使中央权力分裂,全部还政于中央,以求国家的真正统一”。
此时,张学良的爱国统一思想已由“息内争”升华为“御外侮”的高度,并实现了爱国统一思想对封建割据思想的巨大超越,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完美统一。
三、九一八事变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成为国民党陆海空总司令,政治地位达到顶峰,更有“三分天下,他已有二”之谈。
可以说,此时的张学良,年少有成,意气风发。
历史就是这样,从来都是一次三折。
9月18日夜,日本军队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
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东北军奉命不抵抗。
沈阳一夜间失守,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
1933年3月,热河省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张学良代蒋介石受过辞职,同年3月11日,通电下野,并表示自己是“以巩固中央,统一中国为职志”,作为守土官长背上了黑锅,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
熟悉历史的人都看得出来,“不抵抗”绝对不是此时张学良内心真正的选择,作为军人,征战沙场从来都是毅然的选择,他内心是极度渴望此时能为国出力,出兵抗日。
可无奈此时蒋介石执意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命令张学良不抵抗,“令部下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存入库房”,以平息日方战火。
张学良作为事件最中心之人,心中纵有满腔热血,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这其中又有多少愤懑不平与妥协挣扎,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的煎熬与委屈吧。
四、西安事变
就在张学良政治生涯历经低潮后,1936 年的西安事变又把他推向历史前方。
1936年12月12日,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
日无果后,张学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陆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张学良在这场“事变”中的大局意识和爱国热情,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安事变后,在陪同蒋介石到达南京后,蒋介石言而无信,逮捕张学良。
军事法庭判张十年徒刑。
旋又被蒋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被软禁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这样的结果,恐怕张学良在发动兵谏之前早已料到,只不过,他还是做了,而且是义无反顾的做了,对国家,对民族,对他自己,他都问心无愧。
张学良始终本着爱国赤子之忱,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息争御侮,坚持抗日,坚持团结进步,不计个人得失,即使身遭幽禁,仍念念不忘“台湾入版图”,渴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对此,周恩来评价到:“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五、晚年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
在美国聚谈时,张学良坦言:依我本愿,很想回大陆去看看,但我最怕卷入争执纠缠之中。
我已远离政治,唯一
的愿望是大家把我的名字忘却,只当一个普通的小小百姓,从此不再有政治纠缠,不再有记者踏破门槛,不再有任何采访,求闲云之清静,达野鹤之超脱。
因此他给自己起的新名号是“闲云野鹤”。
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六、总结
“遥想东北王,生子贤仲谋。
家仇国耻恨,易帜云自开。
挥师入中原,四海复安康。
一朝成罪人,千古传功臣”。
张将军的一生都为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努力奋斗,为此他花费了自己的家庭、财产、整个东北军集团和他自己的自由,他自己的一切的一切。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历史难免会有争议,张学良也亦然,多年来,围绕着他的争议大多数是“少帅”的感情纠葛,历史甚至给他留下过“纨绔子弟”的形象。
只不过,这些八卦也好,轶事也罢,在他大无畏的民族情感面前,统统都是过眼云烟。
张学良一生的期盼和追求,体现的是国家统一观的最高价值。
张学良留给后人的,从来都是真正爱国主义者的伟岸背影和满怀赤字之心的高大形象。
参考文献:
[1]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西安事变资料选辑[G]. 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 1979
[2]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G].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3]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G].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
[4]毕万闻. 张学良文集:第1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 [5]毕万闻. 张学良文集:第2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2. [6]陈红民. 解读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往来信件[J]. 抗日战争研究, 2005(2):205-206.
[7]魏晓文.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233网校论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