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
【精品】维生素k1静脉输液过敏反应
【关键字】精品维生素k1 静脉输液过敏反应维生素K1是一种治疗出血性疾病的常用药物,作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新生儿出血及各种疾病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等,尤其适用于因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而出血者[1]。
因此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随之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现将1例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8岁,因头痛伴呕吐2天于2009年2月18日入院。
查体:体温36.4 ℃,脉搏9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220/140 mm Hg。
神志清,言语流利,入院诊断右侧枕顶部脑出血,给予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预防应激性溃疡等治疗并给予内科脑出血护理措施,患者病情好转,患者于2009年3月1日在5%葡萄糖输液过程中静脉入壶维生素K1 20 mg后,患者突然诉恶心头晕,呕吐一次为少量黏液,继之出现胸闷、全身湿汗、口唇紫绀、四肢厥冷,测血压60/40 mm Hg,脉搏50次/min,意识不清。
2 抢救及护理立即组织全科医护人员抢救,予地塞米松10 mg入壶同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5 min 后患者症状仍为缓解,血压依然无法提升,又给予多巴胺20 mg入壶,患者15 min后血压70/50 mm Hg意识逐渐转清,症状较前略有缓解,但血压仍不稳定,用5%葡萄糖加多巴胺40 mg静脉输注维持血压,同时两路静脉通道扩容,保持呼吸道通畅,又给予苯海拉明20 mg 肌注,30 min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血压回升且稳定持续吸氧,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精神及一般状况良好。
在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护士应沉着冷静,立即报告医师,在医师指导为患者给氧建立静脉通路,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做好气管插管和使用机械呼吸机的准备。
抢救过程中动作迅速,反应敏捷,用药前做好三查七对,执行口头医嘱时要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做好记录。
抢救记录在6 h内完成,同时及时向患者家属通报病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对该病有所了解,便于配合治疗与护理,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静滴维生素K1致过敏反应4例护理体会
静滴维生素K1致过敏反应4例护理体会【摘要】维生素k1对内脏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临床上也常用维生素k1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维生素k1不需做皮试,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因此易让医护人员麻痹大意,但近几年临床也有快速静脉注射维生素k1致死亡的报道,如不能及时考虑维生素k1的变态反应,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
本文针对本院急诊科2006-2010年静滴维生素k1发生4例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说明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掌握好处理原则,护理要点,就能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及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维生素k1;静滴;过敏反应;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3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88-02维生素k1对内脏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临床上也常用维生素k1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维生素k1不需做皮试,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因此易让医护人员麻痹大意。
近年来维生素k1注射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1],静脉滴注或静推出现过敏反应机率较高,静滴维生素k1甚至有死亡的报道[2]。
本文针对本院急诊科2006-2010年静滴维生素k1发生4例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30岁,因腹痛就诊于本科。
给予维生素k1 20mg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滴速40滴/分钟。
40分钟后,患者感觉面部皮肤瘙痒,伴有少许皮疹,心悸,烦躁,意识清楚。
体检:心率100次/分钟,脉搏100次/分钟,血压100/65mmhg,确诊为维生素k1过敏反应。
例2患者,男,48岁,因急性胃肠炎就诊于本科。
给予维生素k1 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滴速40滴/分钟。
1小时后,患者感全身不适,皮肤瘙痒,输液肢体有少许皮疹。
体检:心率85次/分钟,脉搏85次/分钟,血压110/65 mmhg,确诊为维生素k1过敏反应。
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提倡皮下注射,谨慎配伍用药
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提倡皮下注射,谨慎配伍用药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提倡皮下注射,谨慎配伍用药维生素K1注射液为常用药,临床实践中发现给药方法静脉输液居多,部分为配伍用药,个别存在配伍禁忌。
这样的给药方法常规并不不提倡。
本文对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相关资料予以整理,并列出部分常见的忌配文献,供临床使用参考。
1 维生素K1注射液的给药方法1.1 药品说明书其用法用量项下记载,(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
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
(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1.2 2010年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肌内、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仅病情严重时采用静脉注射,注药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mg。
1.3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本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时可导致包括死亡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
对本药进行稀释和缓慢注射也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典型的类似于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包括休克、心跳和(或)呼吸停止。
有些患者在接受本药后第一时间就出现反应。
因此肌内及静脉给药途径仅在皮下给药途径不可行且必须时才可使用。
肠道吸收不良患者,采用皮下、肌内注射给药为宜;如仍采用口服,宜同时给予胆盐,以利吸收。
静脉给药由于可引起呼吸循环意外,只适用于不能采用其他途径给药的患者,并应控制给药速度(开始10分钟只输入1mg,无明显反应时速率不超过1mg/min)。
本药可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不要使用其他稀释液。
1.4 《中国国家处方集》 (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一次10mg ,一日1- 2 次, 24 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 - 24 小时给母亲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2- 5mg。
临床常见药物用法
盐酸多巴胺注射液【20mg 2ml/支】【用法】1-5µg/kg*min,每15-30min增加1-4µg/kg*min【泵入】kg×3+NS 至50ml,1ml/h=1µg/kg*min【滴入】5%GS 70ml多巴胺 300mg ,1.2ml/h=1µg/kg*min【中日急诊】5%GS 100ml多巴胺 300mg ,5ml/h起(约11.5mg/h,对60kg约3.2ug/kg/min) 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亚宁定,25mg 5ml/支】【用法】25mg+10mlNS慢推一半,15分钟后再推另一半,然后100-400µg/ min(6-24mg/h)维持【泵入】乌拉地尔100mgNS 30ml , 3ml/h=6mg/h【滴入】乌拉地尔 50mgNS 250ml ,10滴/min=30ml/h=6mg/h【中日急诊】NS 100ml乌拉地尔 200mg,5ml/h起(约7mg/h)注射用生长抑素【思他宁3000ug/支*】【用法】上消化道出血:250µg缓慢注射(>3min),止血后250µg/h维持3-4天,但<120h。
急性胰腺炎:250µg/h维持5-7天【泵入】生长抑素 6mgNS48ml ,2ml/h=240µg/h;先入2ml。
【滴入】NS或GS 500ml生长抑素 3mg,ivgtt连续静滴12h。
奥曲肽注射液【善宁,0.1mg 1ml/支】【用法】25µg缓慢注射,25-50µg/h维持3-4天【泵入】奥曲肽 0.6NS 48ml ,2ml/h=24µg/h;先入2ml。
【皮下】预防胰腺手术后并发症,0.1mg 皮下 Q8h×7天,第一次用药至少在术前1小时进行。
注射用甲磺酸加贝酯【100mg/支,70.39元】【滴入】急性轻型胰腺炎或重症辅助:加贝酯 100mg5%GS或林格500ml ,ivgtt(<1mg/kg/h) tid×3天,改为100mg/日,共6-10天注射用乌司他丁【天普洛安,10万U/支,134.99】急性胰腺炎、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的急性恶化期:【滴入】5%GS或0.9%NS 500ml乌司他丁 10万U ,ivgtt 1-2h入 Qd-Tid,随症状改善减量急性循环衰竭:【滴入】 5%GS或0.9%NS 500ml乌司他丁 10万U ,ivgtt 1-2h入 Qd-Tid【静推】2ml 0.9% NS乌司他丁 10万U ,缓慢静脉推注 Qd-Tid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2mg 1ml/支,2.33】抢救休克:0.5-30ug/min【滴入】0.9%NS 500ml去甲肾 1mg ,ivgtt 15ml/h=0.5ug/min抢救上消化道出血:【胃管入】去甲肾 8mg冰生理盐水 100-200ml 胃管入 Q4-6h注射用奥美拉唑(静脉滴注型)【洛赛克,40mg/支,142.99】一般用法:【滴入】5%GS或0.9%NS 100ml奥美拉唑 40mg ,ivgtt >20-30min,Qd-Bid上消化道出血:80 mg静脉推注后,以8 mg/h输注持续72小时【泵入】0.9NS 50ml奥美拉唑 80mg,5ml/h=8mg/h{注意}在酸性条件时,奥美拉唑的化学结构可发生破坏性变化,出现变色和聚合现象。
维生素k1
维生素K1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抚顺博爱医院药剂科辽宁抚顺113008)范丽洁维生素K1广泛应用于凝血酶原过低症,维生素K1缺乏症,新生儿出血症的防治等,后发现其具有松弛胃肠、胆道、泌尿道、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近年来又常用于支气管的解痉止咳平喘、胆绞痛等,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现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维生素K1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汇总如下。
1 过敏反应1.1 心脏骤停[1]某患者,因“发热、咳嗽”给予维生素K1、头孢哌酮治疗,用药约3min时出现神志不清、全身发绀,心跳、呼吸骤停,立即给予吸氧,胸外心脏按压。
口对口人工呼吸,静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停用维生素K1等。
约10 min后心跳、呼吸恢复,但心跳缓慢、心率在20-30次/min,呼吸不规则,呈抽泣样呼吸,神志不清。
频繁惊厥,约0.5h后再次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20min后,心跳、呼吸恢复,但心率仍缓慢、呼吸不规则,立即给予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于第2天死亡。
1.2 过敏性休克:例1[2]:男,5岁。
因“发热”就诊,体温高达39℃,咳嗽气促4天,右肺闻及细罗音,胸透示:右下肺中外带絮状阴影,诊断“支气管肺炎”,外院予青霉素240万单位静点一天,咳嗽未见好转,第二天继续静点青霉素,维生素K120mg加入墨菲氏壶中,给药大约5min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弱、血压下降。
有休克早期表现,院外误以为是青霉素过敏,更换吊瓶给予肾上腺素lmg后来我院,查体:体温36.9℃,血压50/30mmHg,呼吸40次/分,患儿精神弱,面色苍白,肢体冷甲床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右肺闻及细湿罗音。
心率140次/分,律齐心音弱,腹软肝脾不大。
无青霉素过敏史。
考虑为维生素K1所至的药物反应,予吸氧、平卧、保暖,静点654-2 5mg及氢化考的松80mg,补充2:1液350ml。
约30min面色好转,呼吸平稳,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4小时后上述症状完全消退。
对维生素K的正确用法和剂量
对维生素K的正确用法和剂量维生素K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在人体内的功能非常广泛。
正确的使用维生素K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并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然而,由于其剂量和用法的不同,很多人对维生素K的正确使用方法存在一定的困惑。
本文将探讨维生素K的正确用法和剂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营养物质。
1. 维生素K的作用维生素K主要参与血液凝固、骨骼健康和心血管保健等重要功能。
它可以促进凝血蛋白的合成,维持血液正常凝固,防止不必要的出血。
同时,维生素K还参与骨骼中骨蛋白的合成,有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和维持。
此外,维生素K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维生素K的来源维生素K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动物肝脏、鸡蛋和奶制品等食物中。
其中,绿叶蔬菜如菠菜、绿叶生菜、苦菜等富含维生素K1,而动物肝脏、鸡蛋和奶制品中则富含维生素K2。
通过合理膳食安排,可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K。
3. 维生素K的剂量维生素K的剂量因个体差异和具体疾病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70-140微克,而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需求量稍高。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K的剂量过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血液凝固过度和肝脏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使用维生素K补充剂时,务必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并按照合适的剂量进行使用。
4. 维生素K的正确用法维生素K可以通过口服、注射或外用等方式使用。
具体用法取决于应用的目的和疾病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方法:4.1 口服摄入口服是最常见的维生素K用法,适用于一般人群以及一些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优质的维生素K补充剂,遵循剂量的推荐,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维生素K摄入最好在餐后,以提高吸收率。
4.2 注射使用注射是针对严重凝血障碍或其他疾病的治疗手段,常由医生进行。
维生素K注射的剂量和频率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治疗需求进行确定和调整。
个体在注射时应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感染。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维生素K1注射液英文名称:Vitamin K1 Injection汉语拼音:Weishengsuk1 Zhusheye【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K1【性状】本品为黄色至橙黄色透明粘稠的液体。
【适应症】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缺乏。
【规格】1ml:2mg;1ml:10mg【用法用量】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
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
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
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
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
新生儿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禁忌】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有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本品的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
(2)本品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
外伤出血无必要使用本品。
(3)本品用于静脉注射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4)本品应避免冻结,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oC,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及哺乳期用药】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对临产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
【儿童用药】新生儿出血症;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次1mg,8小时后可重复给药。
【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苯妥英钠混合2小时后可出现颗粒沉淀,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现混浊。
与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合用,作用相互抵消。
维生素k1针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是什么
维生素K1针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是什么一、维生素K1针的作用维生素K1针是一种药物,主要含有维生素K1(又称为叶绿醌)作为主要成分。
它在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凝血:维生素K1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
通过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II、VII、IX和X等凝血蛋白,维生素K1能够促进凝血过程,预防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等疾病。
2.改善骨骼健康:维生素K1参与骨骼的矿化过程,能够增强骨骼的韧性和硬度,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相关疾病。
3.抗氧化作用:维生素K1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够中和自由基,减少因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保护身体健康。
4.调节血管功能:维生素K1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改善血管功能,维护心血管健康。
二、维生素K1针的功能主治维生素K1针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途径,可以用于以下功能主治:1.预防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维生素K1针在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抗凝药物过量使用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倾向等。
2.治疗新生儿出血症:维生素K1缺乏是新生儿出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维生素K1针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出血症,保护婴儿的健康。
3.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维生素K1参与骨骼的矿化过程,可以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的发生。
4.改善心血管健康:维生素K1具有调节血管功能的作用,可以用于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三、使用维生素K1针的注意事项在使用维生素K1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维生素K1针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应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避免超量使用或错误使用。
2.过敏反应:使用维生素K1针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红疹、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3.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维生素K1针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抗凝药物、抗生素等。
不合理处方评析
不合理处方实例分析
解析
1.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宜。(1)维生素K1注射液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宜。解析:给药途径不适宜。维生素K1给药途径不适宜,该药不可静滴,应皮下或者肌注。
2.存在配伍禁忌。(1)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K1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解析:配伍不适宜。维生素K1与维生素C配伍存在禁忌,两者配伍易出现混浊,应单独使用。
感谢聆听,批评指导
2024
不合理处方实例分析
二、处方信息二
患者信息:男 ,58 周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注释:无1.地高辛片(0.25mg*30片)用法:口服tid(1日3次)1次0.25mg2.氢氯噻嗪片(25mg*100片)用法:口服bid(1日2次)1次25mg
3.螺内酯片(20mg*100片)用法:口服bid(1日2次)1次20mg4.氯化钾缓释片(0.5g*24片)用法:口服bid(1日2次)1次0.5g
2.有相互作用情况。(1)螺内酯片、氯化钾缓释片有相互作用情况。解析:药物相互作用。 螺内酯片可减少钾的肾排泄,和氯化钾缓释片合用可引起高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应避免联用。若临床中确有联用指征,应密切监测血清钾的变化。
3.地高辛片、螺内酯片有相互作用情况。解析:药物相互作用。螺内酯能使地高辛的半衰期延长,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因地高辛治疗窗较窄,药物过量易产生较严重毒副作用,不建议两药联合使用。确有联用必要,需调整地高辛剂量或给药间期,随访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或者改用更适合的药品。
患者信息:女 ,72 周岁临床诊断:脑梗死,高血压注释:无1.肌氨肽苷注射液(10ml*1)用法:静脉滴注qd(1日1次)1次10ml2.维生素C注射液(5ml*1)用法:静脉滴注qd(1日1次)1次5ml
3.维生素K1注射液(1ml*1)用法:静脉滴注qd(1日1次)1次1ml4.葡萄糖注射液(5%100ml)用法:静脉滴注qd(1日1次)1次100ml5.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30)用法:口服qd(1日1次)1次47.5mg
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
维生素K是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类药物之一,包括维生素K1、K2、K3、K4,具有止血、解痉的作用,这是其基本用途。
近年发现,维生素K在临床上还有一些新的用途。
治疗重度高血压维生素K3每次8毫克,肌肉注射,可降低血压,适用于伴发鼻出血或胆、肾绞痛的高血压患者。
原因是维生素K3能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平滑肌、拮抗去甲状腺素和PGF3等。
功能性痛经维生素K3每次4毫克,肌肉注射;或者是经前3日开始服用维生素K3,一次4毫克,每日3次,服用一周;或者用维生素K3一次8毫克,分别注射于两侧三阴交穴,效果优于肌肉注射。
支气管哮喘维生素K3一次12~24毫克,儿童2毫克/千克体重,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100毫升,静脉滴注;或者维生素K3一次8毫克,肺俞穴注射;或是维生素K3一次16毫克,加生理盐水40毫升,超声雾化吸入。
维生素K3可以用为喘憋型肺炎的止喘首选药物,并用地塞米松效果较好。
或者维生素K3一次4~8毫克、胸腺肽0.5~1.2毫克/千克,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静脉滴注。
慢性肝炎维生素K1一次40毫克,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静脉滴注;或维生素K1一次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一次,10~14日为一疗程;与维生素E及维生素C联用,疗效更佳。
顽固性干咳维生素K1一次10毫克、扑尔敏20毫克、2%普鲁卡因2毫升混合,天突穴注射,每日1~2次,睡前注射效果较好。
小儿秋季腹泻维生素K3一次1~2毫克/千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50~2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两次;或维生素K3一次2毫克/千克、消炎痛5毫克,加生理盐水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续使用3日。
毛细支气管炎维生素K3一次1~2毫克,肌肉注射,具有止咳平喘作用;或维生素K3一次1毫克/千克,加生理盐水20毫升,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可以配合皮质激素使用。
胆绞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维生素K3一次8~12毫克,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
维生素k1注射液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是什么
维生素K1注射液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维生素K1注射液的作用和功能维生素K1注射液是一种含有维生素K1(又称为叶酸基团-类维生素)的注射药物。
维生素K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在机体内参与调节凝血因子合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K1注射液通过补充体内维生素K1的含量,帮助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
二、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主治维生素K1注射液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的治疗:1.预防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维生素K1参与了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合成过程中的羧化反应,因此它对于凝血功能的正常维持至关重要。
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如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或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等,维生素K1注射液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2.治疗新生儿出血症:由于新生儿在出生后肠道内细菌的定植过程较慢,因此在出生前几天大部分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1含量较低。
维生素K1注射液可以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K1,并帮助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出血症。
3.促进肝细胞修复:维生素K1注射液在凝血系统中还发挥了促进肝细胞修复和细胞增殖的作用。
对于肝病患者,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可以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功能的修复。
三、维生素K1注射液的使用方法1.注射剂型:维生素K1注射液通常以注射剂的形式存在。
2.使用途径:维生素K1注射液主要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
3.剂量和使用频率:具体的剂量和使用频率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成人的推荐剂量为1-10毫克,每周或每日一次,具体需根据病情调整。
四、注意事项1.使用前咨询医生:在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之前,患者应该咨询医生,了解具体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维生素K1注射液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中的使用安全性尚未确定,因此在这些阶段的妇女中应慎用。
3.过敏反应:在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面部潮红、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疗帮助。
维生素K1
用法用量
• 注射液肌内、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1次10mg,1 日10—20mg。低凝血 酶原血症不易纠正时,6~ 8h后可重复注射。通常24h<40mg。由于肠道吸收 不良和其他药物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成人每 次肌内或皮下注射2—25mg,必要时可重复给予。
• 新生儿出血症,肌内或皮下注射维生素K。注射液 1mg,8h后视病情需要可重复。预防新生儿出血, 可在婴儿出生后即肌内或皮下注射0.5一lmg, 6—8h后可重复K——促进凝血因子活化药物 • K1、K2脂溶性维生素,来源于植物性和动物性
食物。K3、K4时水溶性维生素,是人工合成品。
• 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如梗阻性黄疸、胆瘘、 慢性腹泻、早产儿、新生儿出血、预防长期应 用广谱抗菌药继发的维生素K缺乏症。
• 抗凝药过量的解毒 用于治疗双香豆素类或水 杨酸过量引起的出血。
双香豆素类合用作用抵消等。
谢谢聆听!
不良反应
• 维生素K1 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出现面红,出汗, 胸闷等
• 过敏反应 • 消化系统损害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停药或对
症治疗后缓解 • 新生儿使用本药剂量过大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黄疸、溶血性贫血 • 注射部位会发生红肿、疼痛、硬结和静脉炎、多
形性红斑
建议
1、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 维生素K,注射液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对有 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 损伤。 2、维生素K可以通过胎盘,临产孕妇应尽量避免使 用。 3、用于静脉注射时应缓慢给药,速度<l mg/分 4、要避免冻结,维生素K。注射液有油滴析出或分 层则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 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 5、维生素K。注射液与某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相 互作用,如与苯妥英钠混合2h后可出现颗粒沉淀, 与维生素C、维生素B、右旋糖苷混合出现浑浊,与
维生素K新生儿使用的指南
维生素K新生儿使用的指南维生素K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凝固因子,它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特别容易发生出血问题,因为他们的体内维生素K含量较低。
为了预防新生儿出血的风险,医学界普遍推荐对所有新生儿进行维生素K的补充。
本文将为您介绍维生素K补充的重要性,使用的适当剂量和途径,并给出维生素K的注意事项。
一、维生素K补充的重要性新生儿由于胎盘的功能丧失和肝脏中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不足,容易出现凝血功能低下的情况。
维生素K的补充可以预防新生儿出血症,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研究表明,没有使用维生素K补充的新生儿患上出血症的风险约为50倍于补充维生素K的新生儿。
二、维生素K的剂量和给药途径1. 维生素K1的剂量对于新生儿的维生素K补充,推荐使用维生素K1注射剂。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新生儿维生素K1的补充剂量为0.5毫克。
这个剂量足以维持新生儿血液的凝血功能,但不会导致维生素K的过量积累。
2. 维生素K的给药途径维生素K可以通过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途径进行给药。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维生素K的肌肉注射被广泛应用。
肌肉注射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简单易行,对新生儿的耐受性也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K的注射剂应由医务人员在规范的医疗环境下进行。
三、维生素K的注意事项1. 维生素K补充时机为了确保维生素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补充维生素K,最好在出生后的第一小时内进行。
如果因各种原因未能在该时期内补充,应尽快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完成。
2. 维生素K的存储和运输维生素K注射剂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注射剂的完整性,避免破损和污染。
3. 维生素K的不良反应维生素K的使用一般是安全的,但有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面部红肿、皮疹、呼吸急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4. 维生素K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在使用维生素K的同时,应注意避免与疾病治疗中使用的抗凝药物相混淆,以免相互干扰药效。
维生素K1
维生素K1的给药途径:肌肉注射、深部皮下注射、缓慢静脉注射说明书中对维生素K1静脉注射给药速度方面的说明: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中说明仅病情严重时采用静脉注射。
维生素K1不适宜静滴的原因:静脉滴注溶媒的量应较大和滴速应较慢,但是⑴维生素K1分子稳定性差(分子结构因素),见光极易分解,静脉滴注时间较长,很容易变质失效引起不良反应,放置时间稍长时会颜色加深、变质或疗效降低;⑵维生素K1是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维生素k1注射液是乳剂,将其加入到水溶液(盐水或糖水)中乳剂会遭到破坏,维生素k1也会因剂型遭到破坏而不稳定(溶媒因素);⑶维生素K1注射液中含有辅料吐温-80,吐温-80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大,一般仅用于肌肉注射剂型。
总而言之:维生素K1静脉给药风险大,对本药进行稀释和缓慢注射也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典型的类似于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包括休克、心跳和(或)呼吸停止,静脉滴注风险比缓慢静脉注射风险更大。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2009版)关于维生素K1的说明,提到“静脉给药可引起呼吸循环意外,只适用于不能采用其他途径的患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3期)》,警惕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中也明确不推荐维生素K1注射液用于静脉滴注。
药代动力学方面:维生素K1静脉注射立即进入血液,但起效时间与肌肉皮下注射比无明显优势,因为维生素K1促使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合成达到止血效果具有滞后性,但维生素K1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 导致静脉注射药效维持时间短;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存在一个药物由肌肉或皮下向血液转运的过程,约1-2h开始起效,3-6h止血效果明显,药效可维持12-14h。
从维持药效方面来看,肌注和皮下注射优于静脉注射。
复习指导:维生素K1使用方法
药理: 药效学 维⽣素K是肝脏合成因⼦Ⅱ、Ⅶ、Ⅸ、Ⅹ所必需的物质。
维⽣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因⼦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倾向和凝⾎酶原时间延长。
通常称这些因⼦为维⽣素K依赖性因⼦。
维⽣素K如何促使因⼦Ⅱ、Ⅶ、Ⅸ、Ⅹ合成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
⼀般认为维⽣素K到达细胞后,在微粒体环氧化酶作⽤下,可转化为环氧叶绿醌。
环氧叶绿醌有助于因⼦Ⅱ的前⾝γ-羧基⾕氨酸的合成。
维⽣素K本⾝可促使已羧化的因⼦Ⅱ前⾝转化为凝⾎酶原。
在因⼦Ⅶ、Ⅸ、Ⅹ合成中,维⽣素K也起了类似作⽤。
⼀但维⽣素K缺乏,未经羧化的异常“凝⾎因⼦”释放⼊⾎,即可引起维⽣素K依赖性凝⾎因⼦异常。
药动学 天然的维⽣素K1和K2为脂溶性,⼝服后必须依耐胆汁吸收;⼈⼯合成的K3和K4为⽔溶性,⼝服直接吸收,活性也较强。
⼝服维⽣素K1后6~12⼩时即发⽣作⽤;注射后1~2⼩时起效,3~6⼩时⽌⾎效应明显,12~24⼩时后凝⾎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维⽣素K4注射后8~24⼩时作⽤才开始明显。
维⽣素K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经肾及胆道中排泄,⼤多不致在体内贮藏。
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素K2可随粪便排出。
适应症: 维⽣素类药。
参与肝内凝⾎酶原凝⾎因⼦的合成。
⽤于维⽣素K缺乏症及低凝⾎酶原⾎症。
⽤法⽤量: ⼀般肌内或静脉注射,⼀次10mg,⼀⽇10—20mg。
(考试⼤站整理) 低凝⾎酶原⾎症不易纠正时,6~8⼩时可重复注射,通常24⼩时内总剂量不超过40mg。
由于肠道吸收不良或其他药物引起的低凝⾎酶原⾎症,成⼈每次肌内或⽪下注射2~25mg,必要时可重复。
仅病情严重时采⽤静脉注射,注药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mg。
长期使⽤肠道外⾼营养液,应补充维⽣素K,成⼈和⼉童每周肌内注射5~10mg,婴⼉肌内注射2mg。
新⽣⼉出⾎症,肌内或⽪下注射1mg,8⼩时后视病情需要可重复。
预防新⽣⼉出⾎,可在婴⼉出⽣后即肌内或⽪下注射0.5~1mg,6~8⼩时后可重复。
[制剂与规格]维⽣素K1注射液(1)1ml:2mg(2)1ml:10mg 肌注或静注,每次10mg,⼀⽇1-2次,静注应缓慢。
维生素K1注射液合理应用的提示
临床药学室关于维生素K1注射液合理应用的提示各科室:
按照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药须知(2015版)》《中毒急救手册(第4版)》等规定,临床药学室对维生素K1注射液临床应用做以下提示,请相关科室遵照执行:
1.杀鼠药中毒解救用法用量:维生素K1注射液用于解救杀鼠药中毒,如华法林(又名灭鼠灵、杀鼠灵)、溴敌隆、敌鼠钠、杀鼠酮等中毒时,其用法用量为:轻度中毒者,用10-20mg肌注,每日3-4次。
重度中毒,用维生素K1注射液10-20mg加于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缓慢静注,可于3-8小时后重复1次。
也可用维生素K1注射液40-60mg 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应用生素K1后1-3日常可止血,必要时1日总量可达30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用法用量: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脉注射2-5mg。
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
仅病情严重时采用静脉注射,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min。
3.低凝血酶原血症用法用量: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一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4.长期使用肠外营养液时,应补充维生素K1,成人每周肌内注射5-10mg。
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
2021年04月30日。
维生素k1注射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维生素K1注射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维生素K1注射的作用维生素K1注射是一种供给机体维生素K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注射途径迅速补充体内缺乏的维生素K,起到调节凝血功能的作用。
2. 维生素K1注射的功能主治维生素K1注射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抗凝剂中毒:维生素K1注射可逆转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抑制,恢复体内凝血功能。
•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由于维生素K缺乏,易发生出血症。
维生素K1注射可以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出血症。
•肝脏功能不全:肝脏功能不全时会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和利用,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维生素K1注射可纠正肝功能不全引起的凝血异常。
•食道静脉曲张出血:食道静脉曲张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出血风险较高。
维生素K1注射可降低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率。
•胆汁淤积性黄疸:维生素K1注射可治疗胆汁淤积引起的凝血异常,预防胆汁淤积性黄疸所致的出血。
•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杀鼠药)会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或利用,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维生素K1注射可治疗相关的中毒病例。
3. 维生素K1注射的使用方法维生素K1注射一般由医生或护士进行静脉注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注射剂型:维生素K1注射剂常用的剂型为溶液,一般为2mg/ml的浓度。
2.注射剂量: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重、年龄等因素,医生会确定适当的注射剂量。
通常,成人每次剂量为1-10mg,新生儿每次剂量为0.5-1mg。
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出血。
3.注射途径:维生素K1注射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予。
注射速度较慢,一般需要5-10分钟。
4.使用频率:具体使用频率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反应而定。
通常,每天注射1-4次,连续使用3-7天。
4. 维生素K1注射的注意事项在使用维生素K1注射时,需注意以下事项:•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对维生素K1注射剂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处理。
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
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提倡皮下注射,谨慎配伍用药维生素K1注射液为常用药,临床实践中发现给药方法静脉输液居多,部分为配伍用药,个别存在配伍禁忌。
这样的给药方法常规并不不提倡。
本文对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相关资料予以整理,并列出部分常见的忌配文献,供临床使用参考。
1 维生素K1注射液的给药方法1.1 药品说明书其用法用量项下记载,(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
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
(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1.2 2010年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肌内、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仅病情严重时采用静脉注射,注药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mg。
1.3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本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时可导致包括死亡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
对本药进行稀释和缓慢注射也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典型的类似于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包括休克、心跳和(或)呼吸停止。
有些患者在接受本药后第一时间就出现反应。
因此肌内及静脉给药途径仅在皮下给药途径不可行且必须时才可使用。
肠道吸收不良患者,采用皮下、肌内注射给药为宜;如仍采用口服,宜同时给予胆盐,以利吸收。
静脉给药由于可引起呼吸循环意外,只适用于不能采用其他途径给药的患者,并应控制给药速度(开始10分钟只输入1mg,无明显反应时速率不超过1mg/min)。
本药可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不要使用其他稀释液。
1.4 《中国国家处方集》(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一次10mg ,一日1- 2 次,24 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 - 24 小时给母亲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2- 5mg。
维生素k1针剂的功能主治
维生素K1针剂的功能主治简介维生素K1针剂是一种用于注射的维生素K1制剂,是维生素K1的水溶液制剂。
维生素K1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K1针剂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维生素K1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功能主治以下是维生素K1针剂的常见功能主治:1.治疗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1是合成凝血因子所必需的辅酶,能够促进血液凝固。
维生素K1缺乏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症状。
维生素K1针剂的注射可以有效补充维生素K1,恢复凝血功能,治疗出血性疾病如肝病性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异常等。
2.预防新生儿出血:维生素K1在胎儿体内的储备量较低,新生儿容易出现维生素K1缺乏,并可能引发出血。
给予新生儿维生素K1针剂注射,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出血病。
3.辅助治疗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含量增加,出现黄疸症状。
维生素K1针剂的应用可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黄疸的治疗效果。
4.防止抗凝剂过度抗凝:抗凝剂(如华法林等)的治疗中,有时会由于过度抗凝而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在需要控制抗凝效果的时候,适当使用维生素K1针剂可以有效调节抗凝状态,降低出血风险。
用法用量维生素K1针剂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具体用法用量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用法用量供参考:•肝病性出血:通常每次口服剂量为1-10毫克,每日2-3次,或按医嘱静脉注射。
•抗凝剂过度抗凝:通常每次口服剂量为1-10毫克,每日2-3次,或按医嘱静脉注射。
•新生儿出血症状预防: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小时内,注射剂量一般为0.5-1毫克。
在使用维生素K1针剂前,应先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注意事项使用维生素K1针剂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维生素K1过敏,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2.用药期间不宜服用其他含有维生素K的药物或食品,以免影响疗效。
3.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儿患者使用时应慎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提倡皮下注射,谨慎配伍用药
维生素K1注射液为常用药,临床实践中发现给药方法静脉输液居多,部分为配伍用药,个别存在配伍禁忌。
这样的给药方法常规并不不提倡。
本文对维生素K1注射液用法相关资料予以整理,并列出部分常见的忌配文献,供临床使用参考。
1 维生素K1注射液的给药方法
1.1 药品说明书其用法用量项下记载,(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
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
(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1.2 2010年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肌内、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仅病情严重时采用静脉注射,注药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mg。
1.3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本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时可导致包括死亡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
对本药进行稀释和缓慢注射也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典型的类似于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包括休克、心跳和(或)呼吸停止。
有些患者在接受本药后第一时间就出现反应。
因此肌内及静脉给药途径仅在皮下给药途径不可行且必须时才可使用。
肠道吸收不良患者,采用皮下、肌内注射给药为宜;如仍采用口服,宜同时给予胆盐,以利吸收。
静脉给药由于可引起呼吸循环意外,只适用于不能采用其他途径给药的患者,并应控制给药速度(开始10分钟只输入1mg,无明显反应时速率不超过1mg/min)。
本药可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不要使用其他稀释液。
1.4 《中国国家处方集》(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一次10mg ,一日1- 2 次,24 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 - 24 小时给母亲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2- 5mg。
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 - 1mg, 8 小时后可重复。
1.5 《新编药物学》第17版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1.6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第35版静脉给维生素K1能引起严重的反应,类似超敏反应和过敏性反应。
症状包括面色潮红、出汗、胸部压缩感和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心血管性虚脱;也有报道可引起死亡。
过敏反应通常与输注速度过快相关。
但甚至也被报道出现在溶液被稀释和输入缓慢时。
通常认为这是因为含有在一些肠外成分中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多乙氧基化蓖麻油;而当配方中不含有多乙氧基化蓖麻油成分时,很少有关于该反应的报道。
有报道在皮下、肌内、静脉内和口服使用维生素K后,发生超敏反应,尽管发生率很低。
皮下给药被认为相比静脉途径,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更低,静脉内使用后曾报道发生死亡。
甚至在低剂量、缓慢给予以及稀释后输注时发生。
1.7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3期)《警惕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维生素K1注射液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
文献报道中有一例患者半分钟内静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10mg,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建议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并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2 维生素K1注射液忌配的部分文献见表1。
3 讨论
尽管不同文献对维生素K1的用药方法与配伍描述略有差异,从安全用药角度,提倡常规皮下注射给药,重症患者需要静注时控制给药速度,鉴于配伍禁忌药物甚多,不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之外的含有其他药物的稀释液,应当是比较理想的。
在给药方法的常规选择上,还应注意的一点是,不同疾病及严重程度的区别,对选择合适的用法也是有所区别,过多的静脉输液途径用药与病情严重程度的正常分布并不相符,说明临床在给药途径选择上存在相应偏颇,宜引起重视并建议改进。
既往的用药习惯随着医药学科的进展,应当予以必要的修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