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液分析时影响血小板因素的一点体会时间.

关于血液分析时影响血小板因素的一点体会时间.
关于血液分析时影响血小板因素的一点体会时间.

关于血液分析时影响血小板因素的一点体会时间:2010-08-29 19:52来源:本站作者:本站综合编辑点击:180次字体大小: [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

核心提示:作者:张德志作者单位:116222 辽宁普兰店,普兰店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了空前提高,血液分析仪的简便、快捷、高效率、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越来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

作者:张德志作者单位:116222 辽宁普兰店,普兰店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了空前提高,血液分析仪的简便、快捷、高效率、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越来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不稳定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笔者现将多年临床检验工作中所了解的关于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进行如下探讨。

1 方法学缺陷

目前血液分析仪血小板大多数采用电阻抗法进行计数,也有光散射法或其他方法,其原理大都是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进行区分和计数。这种检测原理决定了对于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形态异常者,结果误差就比较大。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平均分布于2~30fl[1],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地向右延伸,不对称,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进行区分,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小红细胞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2 仪器、试剂的因素

血液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由于测量的脉冲讯号非常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仪器应安置在一个不受振荡、不受磁场、电场、噪音干扰,防潮、防尘,始终保持室温的环境中。仪器液路的定期维护清洗也至关重要,计数管路的不清洁会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的升高。试剂的质量对血小板结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必须使用与仪器相配套的试剂,进口试剂价格较贵,因此使用合格的国产试剂是避免试剂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关键。

3 抗凝剂因素

ICSH推荐使用EDTA盐抗凝,含量规定为(1.5~2.0)mg/ml,即1.5~2.0mg的EDTA-2K 抗凝1ml的全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工作中常用的是EDTA-2K的

能抗凝2ml全血的真空采血管[2],这就要求采血时尽量准确到2ml,采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血液比例过高则抗凝剂相对不足,标本会出现微凝块阻塞仪器检测孔;抗凝剂比例偏高血液相对不足,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还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情况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自身抗体有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

4 标本采集、储存的因素

采血过程也是保证血小板准确计数的关键。末梢采血时应提前充分按摩采血部位再采血。尤其是婴幼儿,若方法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就会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此时必须重新采血测定。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放置15~30min, 因为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形成丝状伪足,数个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3],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随着时间延长,这种假性聚集就会发生解聚。

5 小红细胞增多或巨大血小板增多的因素

当患者RBC大小不均、尤其是以体积<70fl的小RBC居多时,部分极小RBC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电阻抗法原理计数的仪器中易出现,因为血小板和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体积大小来识别,小RBC的脉冲信号可能被视为血小板信号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同理,当血液中巨大血小板增多时,也会使血小板计数减少。还有所谓的卫星现象,是因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黏附于分叶核粒细胞表面,出现巨大血小板,所以计数时没有包括在内,此时都应用显微镜重新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6 样品溶血不完全

溶血不完全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影响较大,会使白细胞假性升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但影响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还会影响下一例样品的血小板计数,可能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情况在半自动血液分析仪需手工滴加溶血剂时较易出现。

7 高镁血症及脂类与蛋白聚集体的影响

临床上常用MgSO4来预防控制妊高征子痫的发作及用于治疗先兆子痫。高浓度的Mg2+镁离子有类似Ca2+的生理作用,通过改变血小板胞内CAMP水平而引起血小板的聚集,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脂类与蛋白的聚集体,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可促进血液高凝状态,使凝固因子活性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纤溶性降低,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

8 疾病因素

菌血症患者血液中的大量细菌可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增高,在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转移癌、自体免疫性疾病、重度感染及某些不明疾病血浆中冷

血小板检测注意事项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了空前提高,血液分析仪的简便、快捷、高效、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起来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不稳定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现将多年临床检验工作中所了解的关于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进行如下探讨。 1 方法学的缺陷 目前血液分析血小板大多数采用电阻抗法进行计数,也有光散射法或其他方法,其原理大都是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进行区分和计数。这种检测原理决定了对于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形态异常者,结果误差就比较大。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平均分布是2~30fl,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地向右延伸,不对称,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进行区分,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小红细胞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2 抗凝剂因素 ICSH推荐使用EDTA盐抗凝,含量规定为115~210mg/ml,即115~210mg的EDTA-2K抗凝1ml的全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工作中常用的是EDTA-2K的能抗凝2ml全血真空采血管,这就要求采血时尽量准确到2ml,采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血液比例过高则抗凝剂相对不足,标本会出现微凝块阻塞仪器检测孔;抗凝剂比例偏高血液相对不足,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1]。还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情况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自身抗体有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 3 仪器、试剂的因素 血液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由于测量的脉冲讯号非常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仪器应安置在一个不受振荡、不受磁场、电场、噪声干扰、防潮、防尘,始终保持室温的环境中。仪器液路的定期维护清洗也至关重要,计数管路的不清洁会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升高。试剂的质量对血小板结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使用与仪器相配套的试剂[2,3],进口试剂价格较贵,因此使用合格的国产试剂是避免试剂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关键。 4 标本采集、储存的因素 采血过程也是保证血小板准确计数的关键。末梢采血时应提前充分按摩采血部位后再行采血。尤其是婴幼儿,若方法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就会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快,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此时必须重新采血测定。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放置15~30min,因为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形成丝状伪足,数个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随着时间廷长,这种假生聚集就会发生解聚。 5 样品溶血不完全 溶血不完全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影响较大,会使白细胞假性升高,但在实际中作中发现不但影响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还会影响下一例样品和血小板计数,可能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情况在半自动血液分析仪需手工滴加溶血剂时较易出现。 6 小红细胞增多或巨大血小板增多的因素 当患者红细胞大小不均、尤其是以体积<70fl的小红细胞居多时,部分极小红细胞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电阻抗法原理计数的仪器中易出现,因为血小板和红细胞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体积大小来识别,小红细胞的脉冲信号可能被

血液各项指标正常值 五

血液各项指标正常值五 医学正常值 转载标签:正常值参考值见于阴性意义校园分类:医学资料 血液1.血红蛋白【正常值】男:120--160克/升,女:110--150克/升【临床意义】血红蛋白的减少,可反映贫血的程度;增加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2.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男:4.0--5.5×10*12/升,女: 3.5--5.0×10*12/升【临床意义】对诊断各种贫血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意义。 3.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0.2--1.5% 【临床意义】对于贫血的鉴别论断及抗贫血治疗的效果观察有意义。 4.血型测定【正常值】A、B、O、AB型。【临床意义】确定各型血型。 5.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10×10*9/升,儿童:8--10×10*9/升。【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各种炎症及某些血液病;减低:可见于再障及病毒感染。 6.白细胞分类【正常值】中性:0.54--0.75%,嗜酸性:0.005--0.05%,嗜碱性:0--0.01%,淋巴:0.2--0.4%,单核:0.03--0.08%.【临床意义】通过观察各类白细胞的形态及百分比,对某些感染、寄生虫病、传染病及某些血液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7.异常淋巴细胞【正常值】0.048。【临床意义】增高,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它病毒性疾病。

8.血小板计数【正常值】成人:100--300×10*9/升,儿童:120--250×10*9/升。【临床意义】减少: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化学药物中毒等;增多:在临床上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等。 9.出血时间【正常值】1--3分钟。【临床意义】延长:可见于血小板减少、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10.凝血时间【正常值】1--5分钟(玻片法);5--10分钟(试管法)。【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各型血友病,DIC早期。 11.血块收缩时间【正常值】1小时开始收缩,24小时收缩良好。【临床意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及红细胞增多症的血块收缩差。 12.血寄生虫(疟原虫)【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对疟疾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13.血沉【正常值】男:0--15mm/小时,女:0--20mm/小时。【临床意义】增快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病活动期、恶性肿瘤、甲亢、胶原性疾病、纤维蛋白增多,球蛋白增加时。 14.球蛋白水试验【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非特异性反应。黑热病3--5个月出现阳性反应。 15.球蛋白醛试验【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非特异性反应。黑热病3--5个月出现阳性反应。 16.血丝虫浓缩法【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诊断血丝虫病。 17.红斑狼疮细胞【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播散性红斑狼疮、胶元病可找到。18.一氧化碳定性【正常值】阴性。【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doc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称重。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 脉血,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 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 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4.以第2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5.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6.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平均体积(Meam platelet volume, MPV)是血细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MPV升高,血小板体积增大,活性增强。研究发现MPV与许多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脑梗)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其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一.正常参考值:6.75-12.07 fl(飞升) 二.临床意义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血小板减少症大致有三种病因:(1)巨核细胞生成不足(如再障);(2)血小板破坏增多(如DIC、ITP);(3)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文献报道,可借助MPV的变化来鉴别诊断。一般情况下,PLT减低而MPV增高,为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PLT减低MPV也减低,为骨髓病变所致。 2.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 白血病化疗时,全血细胞减少;完全缓解时,全血细胞应恢复正常。有报道指出:MPV增加,是病情开始缓解,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候。有学者研究发现:白血病化疗时,骨髓抑制期巨核细胞数、MPV和PLT计数三项指标均下降,而骨髓恢复期巨核细胞数的上升比MPV 的上升早1-2天,而MPV的上升又比PLT的上升早1-2天,提示巨核细胞受剌激而影响MPV。在感染的病人中,局部炎症者MPV正常;败血症时有半数病人MPV减低。若MPV随PLT数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MPV越小,提示骨髓抑制越严重。许多学者认为大血小板代谢活跃,粘附力强,止血性也强。研究结果证明:MPV与PLT体外功能明显相关,胶原和凝血酶诱导PLT聚集速度及程度与MPV呈正相关。有学者发现,有出血倾向者的MPV显著低于无出血倾向者。虽然PLT重度减低,但MPV高于6.4fl时,则出血的发生率较低。

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

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 PLT计数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各种原因PLT减少症的重要指标,现各大医院多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其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在某些条件影响下,计数PLT会出现较大偏差,本文在翻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现将有关影响PLT计数综述如下: 1 导致PLT计数升高的因素 1.1 标本放置时间PLT是体积较小的血细胞,易于黏附聚集和破坏,王新花等[1]认为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同时,红细胞也不例外,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误将红细胞碎片以为是PLT而计入,造成测定结果假性增高,即时测定和1 h测定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建议取标本后一定要在30 min内测定。 1.2 样品溶血不完全文献[2]报道溶血不完全不但影响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准确性,而且影响下一例样品的PLT计数,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PLT假性升高;残留于测定杯壁的溶血素可将红细胞破坏成 2.0fl左右的碎屑,导致PLT计数结果偏高。 1.3 试剂质量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强调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原装或高质量的试剂,尤其是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进口试剂价格过于昂贵,目前,国产试剂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如过滤不彻底、细菌污染等因素而使基础值偏高,与仪器不匹配;试剂厂家应继续努力,争取生产出高质量的国产化试剂。 1.4 地线和电源血细胞分析仪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地线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静电脉冲信号而影响PLT计数;其主要表现在PLT直方图的起点偏左,并形成许多小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排除地线和电源的因素,再寻找其他原因。 1.5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可以影响PLT的计数,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影响PLT 计数,认为脂肪乳剂中的脂肪乳颗粒直径和患者PLT相近,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PLT会假性增高,并建议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如需检测PLT最好在5~6 h以后,如出现PLT过高时应随时和临床联系,最后经血片观察方可报出结果。 2 导致PLT减少的因素 2.1 采血是否规范和顺利采血是否顺利是造成PLT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后,组织凝血因子易于混入血液标本,从而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偏低的常见原因,建议这种标本必须重新采血测定;吸取标本量不足也是造成PLT 减少的一个原因,同时会造成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计数减少;另外,标本未经混匀即上机测定是造成PLT结果偏低的又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所以操作时一定要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因素。 方法:①去家兔血液与两个烧杯中,其中一个进行搅拌,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②取家兔血液分别装于八个装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其中1号,4号不加物质),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结果:实验中静置的烧杯发生了凝血现象,搅拌的烧杯不发生凝血现象;血液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温度,等因素对血液凝固有不同的影响,草酸钾,肝素等抗凝剂是血液不发生凝固现象。 结论: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关键词】: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实验动物:家兔(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1.1.2 实验器械:清洁小试管8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1.1.3 实验药品和试剂:石蜡油、肝素1ml、草酸钾1ml、肺组织浸液0.1ml、生理盐水 1.2方法 1.2.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 取一只家兔,称重。按5ml/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眼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 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1.2.2、颈总动脉插管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 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 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 2002 1999 –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 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 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收费: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家兔耳动,耳缘静脉,颈总静脉,心脏采血方法; 2.观察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3.观察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 4.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中的第X因子所依赖的凝血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第X凝血因子一旦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本次实验通过多次操作,探究不同因素,不同物质对于凝血过程的作用。 三、实验结果 1.实验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在1,2号烧杯中加入颈总动脉血,用竹签搅拌2号烧杯约30s,用生理盐水洗去竹签上的血液,在竹签上可看到白色纤维蛋白细丝。放置60min,可观察到1号烧杯血液凝固呈深红色,二号烧杯血液未凝固,呈鲜红色。 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取2ml耳中央动脉血;4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贫血小板血浆,吸取上清液备用; 1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富血小板血浆,此时仅红细胞白细胞下沉,血小板仍然悬浮,吸取上清液备用 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兔脑悬液是为了增加组织因子,贫血小板是经离心后去除大部分血小板可阻断内源性凝血过程,加入的脑悬液内含有大量组织因子。可以准确反映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如下表加入试剂于1,2,3号试管,观察三个试管的血浆凝固时间,实验结果如下

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2015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528个,比上年增加2096个。其中:医院275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077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927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7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4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3102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321个,乡镇卫生院36817个,诊所和医务室195290个,村卫生室640536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7503个。康宇医疗表示血球仪的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对血球仪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今天主要主要讲一下血球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什么是血小板呢,康宇医疗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血小板的确很小。血小板直径为2~4μm(微米),厚0.5-1.5μm,是有折光的扁圆形小体。血小板由最大的血细胞——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浆发育而来。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计数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1)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2)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康宇医疗生产的血球仪,在当地具有影响力,完善了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增强诊疗安全,规避医疗风险,减少误诊漏诊,得到了当地医院、诊所、医务工作者的好评。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小板计数的意义及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班计数的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减少症 疾病简介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也可能因遗传导致.男性发病,女性携带.(WAS综合症) 与白血病区别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出血,在发病前期,皮肤会出现针扎样红点,之后会发展成块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的大小不等,小的如黄豆粒,大的能达到手掌那么大。 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部位一般在体表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颈部、眼睛周围、下肢等,并伴有肿痛,严重的会在口腔黏膜部位出现紫斑。血液中正常血小板数量为30万/立方毫米,患病时可减少到4万~5万,当血小板数量降至2万时,患者就有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血尿等,危及生命。

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

血液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10?×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1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10?×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2?6%,输注血小板为 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 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 TRALI):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 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 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 发生死亡率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UK SHOT 1996-20031995 - 20021999 - 20021994 -19982000 -2003 例数139********

发生率% 7370-150-5 死亡率% 9NR NR209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 收费: 1 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HLA- I类抗原(HLA-A、HLA-B 抗原和少量HLA-C 抗原)的HLA- I类抗体 (50-80% )。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6 ;项目名称—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 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无限定支付范围;甲乙分类—甲。 2 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1)针对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 抗原)的HPA 抗体(17-25%)。 2)物价收费目录:编码—260000017 ;项目名称—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检测;价格—90 元/次。 3)现医保限定支付范围—限列入支付范围的器官移植;甲乙分类—甲。(输血就是器官移 植的一种) 收费参考文件: 《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名称》,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5 年版,第65 页。

浅谈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

浅谈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使临床检验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能检测更多的实验参数而且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在计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计数血小板时影响因素比较多,现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和假性升高的原因及质量控制总结如下: 1 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因素 1.1 地线和电源:血细胞分析仪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果地线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静电脉冲信号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其主要表现在血小板直方图的起点偏左,并形成小峰,这种情况一定要排除地线和电源的因素,再寻找其他原因。 1.2 试剂质量原因:血细胞分析仪在做血常规分析时,由于稀释液或溶血素过滤不严或被污染导致本底偏高时会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增多,故在每天开机做本底检测时发现本底偏高,应进行清洗使本底降至规定范围。 1.3 标本溶血:溶血对红细胞和血小板影响最大,因为红细胞破坏,其计数值减少,而破坏的红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分析仪将其识别为血小板,使血小板升高,故血细胞分析前应避免溶血。 1.4 小细胞对血小板计数影响:赵勇等[1]报道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其结果易受红细胞体积的影响,小细胞数量越多,红细胞体积越大,影响越大,即血小板直方图降波向右延伸范围越大,这与血小板间接计数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及其量的改变一致。避免方法是注意观察红细胞直方图的起点及血小板降波是否达到基底,否则,应及时做血涂片观察或用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 1.5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计数。钱敏等[2]报道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影响血小板计数,认为脂肪乳剂中的脂肪乳颗粒直径和患者血小板相近,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血小板会假性增高,并建议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如需检测血小板最好在5~6h以后,如出现血小板过高时应随时和临床联系,最后经血片观察方可报出结果。 1.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结果有很大差异,仪器法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这是由于病人血管内溶血产生的红细胞碎片对仪器法计数血小板所造成的正向干扰引起的。血小板直方图显示血小板低鉴别线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P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超过正常值。DIC

实验3.1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3.1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测定加速及延缓血液凝固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 二、实验原理 血液流出血管后会很快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台地过程,其实质是血液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及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是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阶段的实质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的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凝血系统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套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衣物表面接触而被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区别是:外源性凝血系统所需的凝血因子的种类及凝血步骤较少,因此血液凝固的时间短,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血液凝固时间长。 本试验在暴露血管的条件下直接从动物动脉取血,观察记录不同实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通过加入外源性的组织因子来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比较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血液凝固过程的不同,并进一步比较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物理及化学作用。 三、实验用品 家兔,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小试管11支,带橡皮条的玻璃棒,小烧杯两只,试管架,秒表13个,0.1%的肝素,2%草酸钾,7%枸缘酸钠,8%的Cacl2溶液,细玻璃粉,石蜡油,冰块。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备好11支干洁试管和2只小烧杯。 2、麻醉家兔,进行动脉插管。 取一只家兔,从一侧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氨基甲酸乙酯(4ml/kg体重),待其麻醉后,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距喉头1~2cm起,之胸骨上端1~2cm止,做一5~7厘米长的正中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实施气管插管。然后,暴露一侧颈总动脉,于近心端加

正常血小板值是多少

正常血小板值是多少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血小板吧,我们人体的血小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血小板出现了异常的情况,那么不但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好好保护自己的血小板,如果发现血小板出现异常要及时去处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正常的血小板值是多少。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简称: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100~300)×10^9个/L,直径为2-3微米。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 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 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我们知道血小板对于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血小板出现异常将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介绍我们知道血小板

浅析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浅析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发表时间:2012-07-16T15:39:47.5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吴守义 [导读] 消除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对结果的质疑,而达到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科室健康发展。 吴守义 (甘肃省会宁县中医院检验科甘肃会宁 7307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166-02 【摘要】寻找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各种原因,提高实验室对血小板计数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和疾病的治疗依据,确保用药的安全,需加强对标本的验收,仪器影响,治疗等过程中引导起变化进行分析,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尽而减少分析异常,而得到准确结果,就必须对分析仪器进行监测、纠正系统误差、严把标本接收关,对治疗前后标本做好时间与用药的备注,及时与临床进行联系,确保结果真实可靠。 【关键词】血小板异常原因 随着现代检验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血球分析仪已成为各医院进行血细胞计数的主要工具,已基本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手工做法,具有快速、方便、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因此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也得到相应提高。但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异常,仪器却无法直接体现。由于检验工作量大,实验室呈流水线形式报告,而个别标本的抽查和手工复查也未能完全防止异常结果的产生。因此,检验人员对仪器各种性能掌握,对血小板影响因素的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对结果做出准确判断,查找原因,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异常报告发出,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多年来,笔者对住院及门诊病人就血小板结果出现较大异常进行原因查找,从中对患者的准备、标本质量、仪器本身、药物作物四方面进行了探讨,现做如下分析: 1 患者的准备 采血前患者应尽量减少运动保持平静。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取血,冬天门诊患者从室外进入室内,应等其暖和后采血。患者的精神状态、样本采集时间、吸烟、季节等因素,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均有一定影响。 2 加强对标本的验收查对,是确保血小板计数准确的主要因素 2.1 抗凝剂的使用要求标本是否用EDTA-K2进行抗凝且抽取的血量是否符合抗凝剂比例要求,不适宜的抗凝剂以及血量过多直接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接收标本时要仔细查对。 2.2 正确的采血方法抽血时避免反复穿刺将组织液抽出或将气泡混入,抽血时要求流畅,避免在淤血、伤口、溃疡等附近采血,使用压脉带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血小板总数结果不降,坚决杜绝输液侧进行抽血。对于预稀释血进行测定时,采血针刺应稍深,使血自然流流出,避免因挤压而产生结果异常。 2.3 标本的转运对于采集的标本要在半小时内送检,避免血小板因聚集、黏附破坏等因素而造成结果偏低,红细胞大量破坏,细细胞碎片增加,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升高,因此应避免不正确的抽血和标本时间过长导致红细胞破坏的主观因素。 3 由仪器因素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异常 3.1 试剂要求对于使用的溶血素必须在有效期内,避免使用过期、失效、变质的溶血剂,对溶血素的加样必须准确。否则因红细胞的破坏不全,使红细胞碎片及小红细胞计入血小板总数而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在血小板直方图20fl处出现上扬不与横坐标重合,而红细胞直方图左侧出现一小峰。此时应对仪器进行清洗维护并校标溶血素加样器,再进行标本测定,避免出现成批异常结果。 3.2 计数仪的安装及工作环境 血小板的测定是通过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或光散射进行检测计数,因此,必须要求有稳压器并有良好的接地线,否则产生静电脉冲信号而使血小板的起点左偏,并有许多小峰形成。计数仪必须安装在干净清洁,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远离电滋波及噪音对仪器的干扰,确保计数准确可靠。 3.3 加强仪器维护保养,定期进行液路管道系统检查 科室要有专人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避免堵孔半堵孔现象。定期检查液路管道系统,对老化变形的管道及时清洗或更换,避免血小板因黏附和聚集而导致计数结果异常变化,影响计数准确性。 4 疾病在治疗中引起计数结果的异常变化 4.1 输血因素对于输血后的患者,其血小板出现大小不一,计数后结果常常现出错误提示(R)。表现为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宽度增大,重复测定时会出现很大差距,从而使结果极不可靠。对于多次输血的患者体内产生外源性抗原的同种免疫,再次输入后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输入的血小板及自身血小板受到破坏,而使计数结果不够稳定。 4.2 脂肪乳的影响对于输入脂肪乳的患者,由于脂肪乳的颗粒很小,直径约为2-4微米,而血小板的测试范围为2-20微米,因此测定结果计入了脂肪乳颗料而使总数假性增高。过于输入脂肪乳患者如需进行血常规检测,建议在5—6小时后再进行采血检查,确保计数准确。 4.3 药物因素对于长期使用青霉素、地高辛、双氢克尿塞、甲基多巴等药物的患者,这些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有的药物还可引导起血小板卫星现象,从而使血小板总数减少。 综上所述,做为一名检验人员不权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应该有丰富的实验经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日常工作中随时观察和分析处理问题,不能盲目的进行操作测试和签发报告。只有对合格标本进行正确的测定,科学合理的检测结果,才能为病人提供真实可信的实验数据,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业务学习,随时结合临床实际,及时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解决。消除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对结果的质疑,而达到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科室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BC-5380血液细胞计数仪操作.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3]钱敏,张杰、童明庆.病人输脂肪乳后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11,19(4):252-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