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性质和转化》教学设计(自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2+与Fe3+的性质和转化》教学设计
绍兴县鉴湖中学高一备课组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研究的Fe2+与Fe3+的性质区别和转化,根据新课程内容特点、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者情况的分析,可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与Fe3+的区别和转化。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思考化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最后由学生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Fe2+与Fe3+的区别和转化。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启发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转化的实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过程。增加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设计,并组织学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可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观察、分析实验后,总结铁的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换的知识分析和解释,以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重点与难点:
重点: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铁离子的检验
难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
2、重点与难点:
重点: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铁离子的检验
难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
3、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经学习了铁的物理性质和基本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硫单质、酸的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在专题2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在本部分第一课时学习铁的化学性质,了解了铁与不同的氧化剂反应可能生成二价铁也可能生成三价铁以后,自然会产生“Fe2+和Fe3+有什么区别,Fe2+和Fe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生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学习心理,结合学生已经接触的常见氧化剂和常见还原剂,通过对Fe2+和Fe3+的性质、Fe2+和Fe3+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更好地理解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提出假说、设计探究方案、获得探究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
使学生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使学生掌握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对学生进行事物间相互转化及转化条件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准备:
1、学生用品:(四人一组),铁粉、0.1mol/LFeCl3溶液、0.1mol/L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溴水、铜片、双氧水、毛笔、小烧杯、试管、试管夹。
2、教师用品:与学生用品相同。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结果,指导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
溶液都变成血红色:Cl2+2Fe2+==2Cl-+2Fe3+ Br2+2Fe2+==2Br-+2Fe3+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实验五:
用玻棒蘸取FeCl3溶液,滴在湿润的淀粉-KI试纸,观察现象;用滴管吸取一定量的FeCl3溶液均匀地在铜片上划一个“+”,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结果,指导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2I-+ 2Fe3+ ==I2 + 2Fe2+
铜片上出现一个“+”凹槽:Cu + 2Fe3+ == Cu2+ + 2Fe2+
演示实验二:
在试管里注入少量0.1mol/L FeCl3溶液,加入Vc粉末,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现象:溶液的黄色逐渐变浅,滴入几滴KSCN溶液后,溶液不变血红色!
结论:Vc粉末具有还原性,能将Fe3+还原成Fe2+!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铁三角”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自主构建“铁三角”。
三、学以致用、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交流讨论归
纳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如何应
用Fe2+与 Fe3+相互转化的性质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归纳:
1、防止切开的苹果“生锈”,可用保鲜膜
以隔绝空气;
2、配制含Fe2+的溶液加铁粉;
七、教学内容小结:
本节课是新课改下的一堂新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量学生实验。真正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设计新实验,解决新问题,将探索引向深入。使学生整体把握本节主要内容,有利于掌握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