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剖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初中课程已包括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科学的 基本规律。 • 为了掌握这些知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逐步掌握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如思维 方法,即学会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 括。 • 大多数初中生掌握这些新的学习方法往往 是不自觉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并且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具体形 象的支持。
• 新皮亚杰主义观点对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认 知的发展并不停滞在形式运算阶段。 ①与解决问题相比,发现问题至少是同等重要的, 在青少年期以及之后的时期甚至更为重要。 ②当学生步入青少年期的时候,他们需要学会辩证 地思维。辩证思维是指我们认识到:很多重要的 问题并没有最终的答案。学生不仅需要把知识当 做一种产品,而且要当做一个不断进行着的发展 过程的一个部分。
第一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 一、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
• 学习风格包括学习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 会特征三个方面。 • 生理特征是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生理特点, 主要有学习者的性别、年龄、学习时间偏好。 • 心理特征中认知风格:反映学习者对外界信息刺 激的感知、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的方式与倾向。 • 社会特征主要与学习者和他人的交往能力有关。
第一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 一、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 • 学习特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发 展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因素。
第一节 中学信息技Fra Baidu bibliotek课程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 一、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
• 知识结构:学习者对正在或将要学习知识的掌握 情况,包括学习者初始技能和目标技能; • 认知发展水平:反映学习者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及学习者的思维特征; •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的感知程度、主动 性和坚持性等。
• 高中阶段,某些学科教材语言的抽象化对学生的 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为了完成高中阶段学习 任务,学生必须将形象思维提高为理性思维; • 能将各种经验材料进行规律性的概括,并用作指 导,以进一步拓展其知识领域。 • 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够逐步地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 经验的限制,而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 思维活动,他们试图对各种经验进行规律性的说 明,用理论把各种材料贯穿起来,不断地把知识 系统化。这种思维能力发展是渐进的,随着学生 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抽象性和辩证性逐步增 强。
第一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意义 • 教学效果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 学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体,是起着决定性 作用的内在因素,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即学 习者特征是造成以上差别的主要原因。 • 通过分析和总结学习者的特征,可以因材 施教,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提 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更加直接的线索可 循。
• 为了准确把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情况,可先在学习前让学 习者绘制一张概念图,然后根据概念图提供适应学习者的 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绘制概念图的步骤是: • ①确定已学内容的概念。让学习者基于学过的概念、命题 等知识,陈列概念、命题。 • ②将概念按概念间层次关系依据一定形式排序(一般按下 位概念在下,上位概念在上)。 • ③确定概念间内在关系,并用关键词连接概念成一个命题。 • 通过分析学习者绘制的概念图中概念的数目、关键概念是 否齐全、命题是否成立以及命题的完整性,就可以对学习 者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做出判断。
第二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要素 学习者学习特征要素: 认知发展
起点水平
学习风格 学习动机。
第二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要素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认知发展是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1.皮亚杰的观点
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 ①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婴儿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 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 •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信号或象征功能出现,开始摆脱具体动 作,凭借象征性进行表象性思维,但思维 常常不合逻辑。 儿童思维特点:知觉的集中倾向性或知觉的 局限性、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不同的质的特 点; • 各阶段之间并非跳跃性的改变,而是连续性中呈 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是在新的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并以不断 增长的程度超越前一阶段; • 阶段间的顺序不能改变,任何个体都将按照固定 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一儿童都按照固 定的顺序从前一阶段过渡到后一阶段,不能跳跃, 不会后退。 • 个体差异表现为儿童通过每一阶段的速率不同。
• 2.新皮亚杰主义的观点 • 在皮亚杰提出的四阶段之外又提出了一个 或更多的阶段。 • 如( 1 )后形式思维理论:(形式运算阶 段):认知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问题发现, 认知发展并不在 12 岁时停止,个体不仅能 解决问题,还能发现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 (2)在形式运算阶段之外还有一个阶段, 称为辩证思维。
二、起点水平分析 • 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任何一个学习者都 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 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 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 态度。
评定学习者在新的教学开始之前的起点水平,其目 的有三个: • 预备能力分析: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 有必备的行为能力,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补 救”活动 • 目标能力分析: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东西已 经知道了多少 • 学习态度分析:知道学习者对信息技术课程和对 将要学习的内容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 一、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 • 指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的学习特 征。全面准确地把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 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及学习动机这四 个核心要素,为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第一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 一、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 • 学习者学习特征: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征,即学习者的个 性因素。
•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认知结构的“可利用 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 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 定、吸收作用的观念。 •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 “可辨别性”——即这个 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 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 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认知结构的“稳固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 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 的发生与保持。
第六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
第一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第二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要素 第三节 学习者分析的方法与案例剖析
第一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 一、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 •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意义
第一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解释生活中存在的许多 智能现象,该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 受。受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教学设计中 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都呈现 多元化的趋势。
• 教学启示 • ①传统教育过于强调语言文字和数理逻辑 能力,只要这两种能力弱的学生就被认为 是“差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存在 多种智能,教学设计者应该注意利用学生 的其他优势智能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 的掌握和运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优势智 能弥补自己在其他智能上的不足。
• 2.智力差异 • 智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先天的 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教育条件和个人的 主观努力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智力的发展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智力结构差异主要是指由于构成智力的基 本因素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智力类型。 • (1) 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的观点:智力是 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力、想象力和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的有机 结合。
• (2)分析认知结构的方法:概念图测定法 • 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确定学习者认知结 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 固性”。 • 概念图:呈现概念或命题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简 明便利的图式。概念图是认知结构的表现形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种镜像反映,因此也称认知地图。 • 它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连接次级概念,并以次 级概念为节点,再连结下一层次的概念,概念和 概念之间通过关键词连接形成命题,构成了一个 分层次、多节点相互联系的立体网络结构,这反 映了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情况。
• 为什么进行学习者认知结构分析? 如果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存在具有“可利用性”的原 有观念,并且这个原有观念具有“可辨别性”和 “稳固性”,那么在教学或学习时可以放心地利 用这个原有观念。 如果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存在具有“可利用性”的原 有观念,但这个原有观念的“可辨别性”或“稳 固性”不高,则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采取补救措 施,努力使当前教学中将要加以利用的原有观点 变得稳定、牢固,以免它对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 生及保持产生不利影响。
• 根据人们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而划分的智 力类型 : • ①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 • 属分析型的人,在知觉过程中,具有较强 的分析能力和对物体细节感知清晰的特点, 但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够; • 属综合型的人,具有综合整体知觉的特点, 但对细节不大注意; • 属分析—综合型的人,兼有上述两种类型 的特点,既具有较强的分析性,又具有较 强的综合性,是一种较理想的知觉类型。
• 根据人们在记忆过程中某一感觉系统记忆 效果最好而划分的类型: • ②视觉型、听觉型与混合型 • 视觉型的人视觉记忆效果最好; • 听觉型的人听觉记忆效果最佳; • 混合型的人用多种感觉通道识记时效果最 显著。
• 根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中两种信号系统谁占优势 而划分的类型: • ③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 • 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除语词外的各种刺 激物)在高级神经活动中占相对优势。他们在感 知方面具有印象鲜明的特点;在记忆方面易于记 忆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在思维方面富 于形象性,想象丰富。 • 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语词)在高级神经 活动中占相对优势。他们在感知方面注重对事物 的分析、概括,在记忆方面善于语词记忆、概念 记忆;在思维方面倾向于抽象、分析、系统化, 善于逻辑构思和推理论证等。 • 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具有两者的 特点。
• (2)多元智能理论 •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 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八种智能,即 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 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 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把自己的各 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与他人相区别的 智能组合,表现为个体的智能差异。
•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逻辑思维, 基本克服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个阶 段的儿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局 限于具体的事物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 性。
•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 儿童或青少年已具备进行如下思维的能力: 假设-演绎思维: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 而且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维; 抽象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 系统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心理上控制若 干变量,同时还能考虑到其他几个变量。 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就代表个体 的思维发展到了成熟水平,以后随着个体年龄的 增长只增加其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新的认知 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
对学习者预备能力和目标能力的分析可以通过分析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进行。对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分 析则可以让学生做相应的问卷。
• 1.认知结构 (1)认知结构及其变量 认知结构:学习者在长期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 过程中,在其大脑内逐渐形成并按一定组织结构 存储的全部知识与经验系统。 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中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对于 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 最为直接的影响。三方面特性是因人而异的变量, 奥苏伯尔就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这三方面特性称 之为三个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