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哲学》有感论文
高等教育职能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的构建——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要 全 面深 刻 的认 识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 须 先 厘 清 高 等 教 育 职 能 必 与高 等教 育 哲 学 之 间 的关 系 。两 者 在 同一 高 等 教 育 体 系 中是 辨证 统 一 的 , 高 等 教 育 职 能 决定 着 高 等教 育 哲 学 , 什 么样 的 高 等 教 即 有 育 职 能 就 会 有 与 之 相 适 应 的高 等 教 育 哲 学 ; 等 教 育 哲 学 是 高 等 高
机” 。高 等 教 育 一直 处 在 “ 难 时 期 ” 被 称 为学 术 界 “ 为 不 满 ” 艰 , 大 的 “ 天 ” 冬 。
教 育 职 能 的 根 本 体 现 , 等 教 育 哲 学 不 能 也 不 会 脱 离 高 等教 育 职 高
能而 独 立 存 在 ; 结 了高 等 教 育 职 能 精 华 的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又 反 过 凝 来指导高等教育职能的更好发挥 。
一
根据经验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 在则需要极深奥的知识才能解决 。 现 然而 , 获得 这 些 知 识 及 其 人 才 的 最 好 场 所 就 是 高 等 学 府 。可 以看 出 , 管是 认 识 论 的还 是 政 治 论 的高 等 教 育 哲 学 , 是 以探 讨 高 深 不 都
学问为基础 , 区别 在 于探 索 这 些 知 识 的 目的 和 功 用 不 同 。认 识 论
学 术 道 德 与 大 学 生信 仰 发 生 严 重 危 机 , 众 对 高 校 的信 任 度 下 降 , 公 人们开始对 高等教育的功用产生 怀疑 , 引起 人 们 对 高 等 教 育 本 体
论 危 机 的 争论 , 且 有 些 人 甚 至 认 为 出 现 了 高 等 教 育 “ 法 性 危 并 合
高等 教育职 能视 角看我 国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的构 建
浅谈重视教育哲学的论文
浅谈重视教育哲学的论文《高等教育哲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摘要: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以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以传授高深学问为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并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关涉到更多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新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质量观因此经由认识论哲学向政治论哲学转变。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高等教育质量观;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当代高等教育的诸多问题需要提升到哲学高度来考量。
能否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提升到哲学高度来考量,是我们能否进一步深人研究高等教育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其质量标准的不同和变化,都与同一时期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密切相关。
本文以高等教育哲学为切入点来分析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转型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走向。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界定所谓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否满足高等教育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
[1]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本质上是教育价值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与优劣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其质量标准由探究知识到关注服务,由一元价值到多元价值的转变,既有来自时代变迁和社会的新需求,又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更为根本的则是受到这一时期哲学由认识论向政治论转型的深刻影响。
布鲁贝克将高等教育哲学分为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由此而知,高等教育质量观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背后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
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质量观是随着哲学视野的转换而变迁的。
高等教育质量在认识论思维方式影响下,主要是以理论理性为主导,强调对高深学问的追求,“为知识而知识”;而在哲学范式由认识论向政治论转型时,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开始由以关注高深学问为目的转向以实践理性为主导,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从而彰显高等教育的公共价值。
人本观下的高等教育哲学——读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
学家 。他执掌湖南师范大学1 8 年 ,用其高等教育思
想理 念把一个影响力有限的省级 师范大学发展成为 全 国知名 的 “ 2 1 1 工 程”大学 。张楚廷先生用其严 谨 、勤奋 的治学精神 ,书写 出3 5 部独 著和近6 0 0 篇 文章 。张楚廷先生多年致力于教育研究 和实践 ,涉 及教育的各个领域 ,但有一个 思想贯穿其研究和实 践的始终 ,那就是 “ 人本思想 ”。在张楚廷先生看
存储 、运用。
为 ,人作 为一 个 完整 的生命 即具 有记 忆力 、观 察 力 、思维力 、想象力等认知能力 ,还具有 内驱力 、
意志力 、调控力等非认知能力 。关于认知能力 ,他
非常重 视归纳 、直觉 、发散等能力 ,认为这些能力
有利于创造 、创新能力 的培育和发展 。而对于非认 知能力 ,认 为其是人 的整体力量 中的十分重要的能
一
、
张楚廷先生的人本观教 育思想
农” ( 农业 、农 村 、农 民 )的倒立等 。 而今天 提 倡的 “ 以人为本” ,可以说是一种正本 清源。这就 有了 “ 如今 的中国,人字越写越 大 ,从 政治学 的角 度 ,我们 看 到了最 基本一 一 人权 ;从社 会学 的角
在 中国高等 教育领 域 ,张楚廷 先生 是一位 难
不 只是进行物质生产 ,也进行精神生产 ;人不 只创 造 了物 质世 界 ,还创 造 了一个 精神世 界 ;与 此 同 时 ,人不 只创造 了物质性语言 ,人还创造 了精神性 语 言 。 那 是 人 所创 造 的 精 神 世 界 的 一 部 分 。 ” ‘ 人还 有 自审性 ,人 是 按 照 美 的规 律 来 构造 自 己 ,按 照美的规律来 打量 自己 ,按照美 的规律来获 得 新 的生命 。” 人 的 自育 性 就 是人 可 以 自我教 育 、自我 学习 ,而且必须是 自我教育 、学 习 ,教育 和学习是不可能替代的 ,必须靠 自己领悟 、消化 、
2023年《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
2023年《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范文1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
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
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
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
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
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
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副课”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
在这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眼中,成绩被排在了首位。
所谓“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教育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学习。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最近,我阅读了哈佛大学教授布鲁贝克(Derek Bok)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它也讨论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如何使教育更有用,以及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布鲁贝克认为,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指导他们建立一种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和思想。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常。
学生们需要更多地去探索和探究,去发现以及创造令人惊叹的事物。
然而,在很多学校,把重点集中在成绩上,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这一点也清楚地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而不仅仅是以成绩为导向。
此外,我也认为教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寻求共同目标的平台,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社会规则,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让他们明白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当大家都有共同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就会更容易形成友谊和联系,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另外,书中还指出,高等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支撑。
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它能够提高国家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能为国家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思维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也应该是一个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教育哲学读书心得(集锦7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哲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你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一直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说明了哲学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重新阐述了哲学的概念,从而说明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就拿书中第三章第三节的人的境界与教育来说,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内部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对受教者来说,境界越高,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会相应提升。
同样这个结论对施教者而言也适用。
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对受教者的教育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这样环环相扣的关系怎么能不引起我们重视?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存在性。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意识性。
每个人都有意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剥夺。
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剥夺他人的意识。
可热衷于掌控他人意识的人不在少数。
这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师的灌输,为教学设置过多的标准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按石中英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人道的精神虐杀”,当然这种措辞有些严厉。
我们总是想当然得认为学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有权力剥夺他们意识。
如果这样,学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丧失自我,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的,忽略他们最基本的作为人的存在性。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
引言
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是一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 著作。该书自以来,一直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者所传颂。在本次演示 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以及阅读该书所带给我们 的启示和感悟。
五、建议与展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知识的价 值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建议教育机构应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合 理性和科学性,以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 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二、知识的价值
1、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被划分为 不同的类型,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理论知识是指 那些关于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实践知识则是指那些关于如何做某事的 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明确表达和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 难以言传和转化的知识。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的关系,并介绍美国学者约 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点。布鲁贝克在 《高等教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 了独特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对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高深知识的双重性——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15 年 ,苏联人造地球卫 星发射 ,引起了美 国政府 97 及 国 民 的 极 大恐 慌 。 二 战 的 经 验 加 上 新 的危 机 感 , 使得美 国政府决定大力投 资高等教育 ,支持高等教 育 的发 展 。美 国政 府 首 先 制定 并 通 过 《 防教 育法 国 案》 ,该 法案 直接 向大 学拨 款进行 校 舍 改造 和贫 困大
正像音乐在处理同一主题的多重变奏时要准确定位其共同的基调那样对于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而言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l
高 教 探 索
20 0 9年第 6 期
Hi h r Ed a i n Exp o a i n g e uc to l r to
高深知 识 的双 重性
学投入 ,从而美 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黄金时代 。 [ 3 1 黄 金 时代 之 后 ,紧接 着 的却 是 克尔 所 谓 的冰河 时代 。对 于欧美 国家 而 言 ,2 纪六 七 十 年代 是一 O世 个 多事 之 秋 ,诸 如性 解 放 、女 权 运 动 、反 社 会 性行 为等社会 问题突 出。而人们对教育有这样一种苛求 : 当社会 出现问题时 ,人们总是首先批评教育而不是 其他 。而此 时的高校 ,正如整个社会一样 ,也确实 出现 了 很 多 问题 。如学 术 道 德 和 大学 生 信 仰 出现 了 严 重 的 问题 。发 生 了 校 园骚 乱 和 动荡 等 。于是 ,公 众对美 国高等教育的传统英才教育模式 、大学的招 生及教育机会均等 、大学在社会事务方面应该采取
盾 错综 复 杂 之时 ,就 是 检验 这些 实 践 的理 论 基础 之 日 j ”『 种对于理 论 的检 验 又必须抓 住最 为基 本 的 5 而这 东西 ,因为 ,改变 现实 的最好 办 法 同时也 是 最 痛苦 的办 法是 , “ 高 等教 育 的一 些基 本 概念 作 一 次痛 对 苦 的重新 评估 ”】 I 6 。 二 、高等 教 育合 法性 的支点 :高等 教 育 哲 学 的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教育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大学教 育 学院 ,甘肃 兰 州 i 7 3 0 0 0 0
摘要 :作为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史上的 第一部 以高等教 育哲学为书名的著作 ,布鲁 贝克的 《 高等教育哲 学》在 当时的美国甚 至 是今天世界各 国高校 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提 出的 两类基 于高深 学问为基础 的政治论和 认识论哲学流派、对今天的普通教育
一
2 《 高等 教育哲学》对我 国高等教育 的启示 2 . 1“ 认识论”哲学观与 “ 政治论”哲学观的平衡
布鲁 贝克 的两种 哲学观 点是对立的,其中 “ 认 识论 ”哲 学观认为高等教 育是一种研 究高深学 问的场所 ,其功 能是纯 粹探究高深学 问,追求 的是 学术 的客观性 ,不受任何价值体 系 的影 响 ,对知识 的追求 只在 于真理 的探 究 。而 “ 政 治论 ” 哲学观认为 高深 学 问的发展要 以价值意为导 向,大 学培养人
和职业教 育以及大学服 务社会的责任都有一定 的启 发。 关键词 :布鲁 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启示 中图分 类号 :G 6 4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5 8 6 1 ( 2 0 1 5 ) 0 1 0 — 0 2 4 9 一 O 1 《 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是布鲁 贝克基于 2 0世纪 6 O 一 7 0 年代 的美国高等教育实况进行 的创作 ,对当时的美 国高等教 育有着 觉醒式的影响,尽管如今不 同学者对 该书的褒贬不一 , 但 是它 的学术 观 点对我 国 当代 的高 等教育 有着 一定 的启发 作 用,这一点事不可否认 的。 l布鲁贝克 的 ‘ 高等教 育哲学》的写作背景 回顾美 国高等教育史 , 我们便发现 2 O 世纪 6 O 一 7 O 年代 , 美国的大学 正经历着 “ 艰难时期 ” 、美 国本 土 的学术 界对他 们 的 高等 教育持 有各种 质疑 与不满 ,并称 之为 高等 教育 的 “ 冬季 ” 。这一情 况的 出现并 不是单单 由于 高等教育 内部出 现 了 问题 ,也是跟 当时美 国的历 史息息相 关。 首先 ,这一时期的美 国正经历着种族和人权运动 、陷入 越 南战争而不能 自拔 、经济快速持续衰退 以及校 园学生运动 频发等 ,这些事情 的出现 ,使得人们对于高等教育产生 了强 烈质疑与否定 ,并不认为高等教 育对 于社会 的发展、人们 的 安定起到任何有益作用 。 其次 , 从高等教育 自身 内部原 因来看 , 这 一时期的美国 , 高等教 育正经历着大 众型教 育阶段 向普及型 教育阶段转变 , 在这一转 变期 ,美 国突然有更 多的学生涌入 高等教育机 构 , 学生 数量 的变 化使得 高等 教育一 时间在 理论和 实 践上 的教 育理念产生 了冲击和变 化,如对高等教育概念 的界 定突然模 糊起来 、对于高等教育为谁服务产生 了质 疑、此外还有 高等 教育培养 目标 、高等教 育的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等一系列 问题 的出现 。面对这一系列 问题 ,高等教育亟 需对这些 问题 进行重新认识和澄清 。 因此 ,在这一 背景下 ,《 美 国高等 教育哲学 》便应运而 生 ,并且对于 当时的美国而言产生 了剧烈 的反响 。 爆炸 ,任 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或掌握这种百 科全书式知 识的人。 ” 高等教育 的培养 目标 这一问题,主 要就是探讨在 当时 的高等教 育情境 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培养 目标应该是进行 同时教 育还是进行专业 教育。 在 分别论 证 了高等教 育从少 数贵 族和 绅士 的特权转 变 为接受高等教 育是每个适龄青 年的权利 ,这期间高等教育便 发生 了变化 ,社会尤其是 资本主义工业 的发展 ,需要大量 的 专 门人才去从事某个 岗位 ,这就要求社会 培养更多 的专 门人 才 ,专业教 育便 随着 社会 的发展应运而生 ,并逐渐发展 。
高等教育学读后感
读《高等教育哲学》有感2013412949 教育二班王忠丽最近读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它是作者对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研究的科学成果,是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著名学术专著。
原书1978年出版,1982年修订再版,1987年由王承绪等人译成中文版,之后一直被学者视为高等教育教育学的经典。
王承绪先生在译者前言中就给予本书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著作,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高等教育的研究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高等教育哲学》这部著作也是时间的产物,当然也与布鲁贝克的学习和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自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大学自身及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于同一时期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作用不断提高的趋势是相互吻合的。
1924年,26岁的布鲁贝克刚取得硕士学位,就在达特茅斯学院讲授高等教育。
1928-1958年间,布鲁贝克任耶鲁大学教育史和教育哲学教授,多次讲授高等教育课程。
1958年,他出版了与卢迪合作的《转变中的高等教育》,这是一部美国高等教育的三百年史,是美国各大学高等教育史的基本教材。
1959-1969年,布鲁贝克在密执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授《高等教育思想述评》,并主持高等教育博士后研究班。
另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促成了这部经典的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过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上的很多问题需要从哲学上进行理论的探讨,做出正确的回答。
过去有关教育哲学的著作,主要研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同事,一般教育哲学著作往往从各派中推演出教育原理,因此,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等教育专门的哲学。
并且作者目睹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艰难时期”和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
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战后美国为保证退伍军人的权力,大力推行《退伍军人权利法案》。
高等教育哲学论文
学术自由背景下大学教师与学生的素养——浅析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启示摘要: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
在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探讨中,卡尔•雅斯贝尔斯从存在主义哲学的高度对大学的本质予以阐述,他认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
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专业训练与整体知识相结合、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为有效的培养方法,真正实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
因此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术自由;大学教师;学生;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念;启示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theContext of Academic Freedom——An Analysis and the Inspiration of Karl Jaspers’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Abstract:Karl Jaspers was a well-known German educator on higher education. He elaborated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ity as viewed from the existentialism. In his opinion, a university is a special school and a community composed of scholars and students to seek truth. In modern society, the university should create the whole man through the unity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unity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cosmos of knowledge, the unity of the freedom to teach and the freedom to learn,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training of abilities. Consequently, Karl Jaspers’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makes great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Key words: academic freedom; university teachers; students; Karl Jaspers; idea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inspiration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高等教育思想家。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作为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哲学的关键著作之一,对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布鲁贝克更深入地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实现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核心问题。
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以独特性为出发点,以此来支撑它在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作用,并且建立在认知能力的独特性之上。
他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以独特性为特征的建设体系,而这种独特性是每一个个体知识结构和社会环境都有关联的。
这种独特性反映了高等教育在提升社会能力和利用个体智慧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阐明了高等教育的普通性原理。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在综合性高效性可变性的基础上,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这种普通性也是高等教育的精神和核心内容。
布鲁贝克还指出,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模式方面也应该有所变革,以实现“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新宗旨。
还有,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更是深入探讨了温故学习价值的问题。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把这种学习价值纳入到课程设置中,以促进社会融合能力的提升。
他还认为,温故学习能够指导教育者融入社会环境、发挥智慧与能力的最佳状态,以及实现高等教育的完整性。
因此,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它是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哲学的关键著作,尤其是它深入探讨的高等教育在实现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核心问题,都对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令当时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回顾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普通化的观念,已经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而是被“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新宗旨所取代。
在此必须感谢布鲁贝克对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他对于高等教育作出的影响令当时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
关于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的反思2019-10-04摘要:布鲁贝克的《⾼等教育哲学》是进⾏⾼等教育研究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料。
本⽂在解析、探究《⾼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作者是否提供了⼀个完整的⾼等教育哲学体系、⾼深学问作为⾼等教育的基点是否准确、认识论教育哲学与政治论教育哲学能否协调在⼀起以及学术⾃由与学术⾃治到底有没有限度等问题进⾏了反思并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等教育;哲学观;布鲁贝克约翰·S·布鲁贝克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对⾼等教育的著述颇丰,如《转变中的⾼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n American History)《⾼等教育政策的基础》(Bases for Policy in Higher Education)、《⾼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等。
其中,《⾼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以严谨的结构及深刻的思想,成为⾼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这本著作以⾼深学问为⾼等教育的逻辑基点,⽴⾜于美国⾼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关于⾼等教育的⼋个基本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从哲学的层⾯进⾏了阐释与说明。
然⽽,在我们深刻领悟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思想精华的同时,还应该时刻⽤辩证与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深学问作为⾼等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否准确、本书是否构建了⼀个完整的⾼等教育哲学体系等问题还需要进⼀步的研究与探讨。
⼀、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等教育的起点是⾼深学问在《⾼等教育哲学》这本著作中,布鲁贝克认为“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
”[1]⽽⾼等教育的共同基点,他认为便是“⾼深学问”。
在这⾥,布鲁贝克⾸先对“⾼深学问”中的“⾼深”进⾏了界定。
⼀⽅⾯,他认为 “⾼深”是与中⼩学教育所传递的内容相对⽽⾔的。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乔叟·布鲁贝克(Joseph Bloombek)于1872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也被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哲学的圣经”。
读此书后,我对布鲁贝克的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被他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方法所深深吸引。
首先,布鲁贝克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并将其视为教育的全面归因。
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意识和素养,培养精神发展和责任感。
此外,他还强调了教育“去及贱责”,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更要鼓励学生向德行和伦理角度考虑问题。
另外,布鲁贝克也提出了一个独特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型。
他提出的“三角结构”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个角色,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双向管理,使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有效性。
最后,布鲁贝克还强调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他认为,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学
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总之,乔叟·布鲁贝克提出的高等教育哲学不仅被认为是教育的圣经,而且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布鲁贝克从不同角度系统地审视和总结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结构、管理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等一系列深远又重要的观点。
所以,自学《高等教育哲学》,对我来说,也是大有裨益。
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
摘要: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提出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基础未将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人置于显耀地位,已经引起了众多质疑。
同时,一些新哲学基础论涌现,给现实中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解释。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多元化一、对二元论的质疑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换言之,就是高等教育的存在有什么用?高等教育凭借什么获得其合法地位?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在20 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
”[1]坚持认识论的人把“闲逸的好奇”当作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强调高等教育是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心想成为“鸿儒”的有识之士;主张大学应以追求客观真理为己任,排除感情色彩和价值影响,达到价值自由。
而坚持政治论的人则认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有别于初级和中级教育,其目标应定位在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认为大学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必然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而应努力谋求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
很显然,在布鲁贝克所著《高等教育哲学》的二元论基础中,是没有将人置于显耀的地位的。
虽然他也承认:“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是以满足各自所需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获得各自的合法地位的。
??????文艺复兴后的大学又把其合法性建立在人文主义的抱负之上??????”,而且,大学继承了所有这些传统。
二、新哲学基础论的涌现叩问“两点论”(一)人本论的高等教育哲学1.高等教育哲学的人类学基础:从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这个基本职能可以看出,人是高等教育中的关键因素。
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出发,揭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类学基础:由于人有缺陷且并未被定型,因此人具备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由于人有缺陷,但为生存需要适应文化了的生存环境,因此人必须接受教育。
回到原点的思考: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启示——兼论《高等教育哲学》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年 的经 验 总结 , 是对 高 等教 育 领域 内存在 的诸 多 也 问题进 行 哲学 思 考 的结 晶 。窃 以为 , 最具 韵 味 之 其 处便 是 回到原 点 的思 考 , 对 于 当今 中 国高等 职业 这
知 的扩 大 内需 。 因此 , 管 扩 招带 来 了 高等 教育 面 尽
时期 。 大学 则继 承 了所有这 些传 统 。 [ ”l 2 由此 , 教育 家 们 曾分 别 从 各 自的 视 角 建 构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体 系 ,
“ 到 今 天 ,寻 求 解 决 每 个 问 题 的 具 体 办 法 的 强 有 直 力 的倾 向仍 然 存 在 。” 但 是 这 些 带 有 局 限性 的 观 点 “ 常 常 无 法 检 验 一 般 的 设 想 或 预 测 。现 在 需 要 的是 一 种 普 遍 性 的 解 决 办 法 , 要 求 用 共 同 背 景 中 的 各 种 它 方 法 探 讨 所 有 的 问 题 。” 布 鲁 贝 克 结 合 美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运 行 情 况 对 此 作 了 详 细 说 明 , 出 了 自 己 的 解 提 决 方 法 。“ 书 试 图 建 立 一 个 参 照 框 架 , 且 试 网 像 本 并 音乐 家 在 一 主题 上 作 出变 奏 曲那 样 对 各 种 哲 学 个
扩 招 的 “ 作 用 ” 副 。 诸 如 此 类 的 问题 , 种 意 义 上 可 以 同归 到 “ 某 认 识 论 的高 等教 育哲 学 ” “ 治论 的高 等教 育 哲学 ” 与 政 之 间 的 论 争 。当 高 等 教 育 由社 会 边 缘 成 为 社 会 中 心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docx
《高等教育哲学》笔1.【耶精神】“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学院 1828 年告》,教授‘ ’和‘装’心灵两条重要原中,前者更重要,即有什么学能比一个受良好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用呢?”感想:段的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不如授人以”之意,但思可,“装”与“ ”的性并不可等同,因是独立的、被的、没有便不可得的;但“装” 是和“ ”相互依托,主互的,温故能知新,但温却不可得新,至多煮熟。
故我,大学在心灵行的同,不能坐被的心灵本身空虚,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会致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内即被忘。
基于段的点,大学在“装”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的科目⋯⋯文学与科学,因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也不会有和机会去探求的学”——可以在学院之外学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和践,而大学所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践中的与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展是及其和不定的。
知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目的,那么就不人地剥离某一知,或歧某一知,我相信知本身有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目,被接受和尊敬,作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似商、机械制造和的被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学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如果将些学科排除,我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以在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行工作的程中与践相适和接的。
2.【不成文法的关系】“从各国史中提取的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和据基的客性;理的法而不是力的法;广的个人自由幅度。
然,高等教育以比‘不成文法’更正式的形式来述它的基本原理。
”感想:本段到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以不成文的形式,但仍可以各的个性和系,心智、客、理、自由,其中“心智”是一个比抽象的表述,在我看来,可以划分成心与智两个部分,也可是教育的两个段的有机合,首先是“智” 智包含所掌握的知、所体的受其影响的情感,与基于知和情感的践——与字面的心代表情感而智代表知智商不同——智是一种必要的累,在累之下,才能与“心”相配,此的心,便是在大学才可取的学修养、或价,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心控智的能力,亦使智心行反,无在知的理方面是运用方面都可周全。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2007-06-10《高等教育哲学》为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S·布鲁贝克所著,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该书被誉为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
这本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作了分析。
该书对于我们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哲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习高等教育哲学理论有着重要价值。
布鲁贝克以哲学为视角,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独创性,为我国今天全面构建现代和谐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提供可资启发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来源高等教育哲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数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艰难时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是令学术界“大不为满”的“冬天”。
美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持着冷漠的态度。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大学生大多数为谋专业而求学,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被公认是那些专业的准备性学科,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不需要建立一种论证它们的哲学。
“到了19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阿姆斯·伊顿在润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托马斯·杰弗逊在他那所‘革命的’弗吉尼亚大学以开设包括实用性更强的课程向旧传统提出挑战。
”(P4-5)高等教育是以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基点,还是以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沉醉于摆脱外界的束缚探索高深学问的象牙塔,还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服务站”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辩论。
这些辩论带有局限性的观点常常无法检验一般的设想或预测,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解决方法,它要求用共同背景中的各种方法探讨解决所有的问题,即触及高等教育本质的价值观念地冲突明确地要求对此类问题作哲学性的解决,高等教育哲学由此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摘要】《高等教育哲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学派及其重要著作进行了评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知识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4-01
近日通读了一遍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禁不住有想表达点“思想”的欲望。
在通才教育倡导者眼中:“职业教育传授的是经验而非知识,因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似乎是谋生。
”近年来,大学逐渐成了国内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对于它的批评也是日嚣尘上。
这倒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有几分相似,美国学者布鲁贝克将这一切写进了他的代表作《高等教育哲学》一书里。
1 知识价值视角的缺失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围绕着高深学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的代表思想及其演变,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分析框架之中,存在着一个二元论的哲学基础,分别是认识论和政治论。
其观点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局限和不足:
(1)从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强化了政治论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自身价值和功能发展因素的影响,弱化了认识论的价值。
布鲁贝克在论述高等学校存在的合法基础时指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认识论的和政治
论的———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
“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所据以存在的合法依据主要是政治性的。
我们把学院和大学看作是提供牧师、教师、律师和医师的场所,这种观念是从殖民地时代继承下来的,而殖民地时代又是从欧洲继承下来的。
”从这种历史描述性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主要是从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来论述的,也就很自然地得出布鲁贝克后来提到的“政治论哲学盛行”的结论。
而很难从其中看出认识论的价值及其合理性。
(2)偏重描述性地论述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化过程,以及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哲学演化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释高等教育哲学演变的合理性,也无法对未来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变趋势进行有效预测。
布鲁贝克在导言中分析了引起高等教育哲学变化的外部原因。
指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行动,集中抨击了“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和组织结构”,“社会和职业界已经对高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
布鲁贝克认为导致高等教育哲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需要。
认为“正如高等教育的界限埋嵌在历史发展中一样,高等教育哲学的许多方面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的。
(3)布鲁贝克将认识论和政治论作为的哲学基础,预设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为什么是认识论和政治论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认识论和政治论是否必然存在着矛盾冲突?一定时期的高等教育哲学只有一个中心(认识论的或政治论的),还是两个中心(认识论和政治论并存)这些问题布鲁贝克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2 缺失了自由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哲学》里,布鲁贝克向读者描述了一种“存在主义大学”或曰“非大学”(nonuniversity)。
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生不受传统、刻板的学术要求束缚,他们可以自由地学习绘画、录音等,也可以学习非理性的东方文化,决定什么时候离校、什么时候继续学习。
我们说,技术问题在深层次上就是人的再生产问题。
因为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当人类受到科学技术的束缚、限制和迷惑,其自身也逐渐展现为功能性、物质性的存在,成为可预测、可计算的技术对象时,他就失去了自我支配的自由,从而变成一种“新的普遍的奴隶化”。
在这种前提下,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会被赋予强烈的功利色彩。
理性主义思维高扬,而人的主观性、情绪化、意志品质等主题恰恰被教育所遗忘。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布鲁贝克的“两点论”之外寻找一个教育人类学的基础。
当美国以“嬉皮士”为代表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历时十余年终于平息下来时,人们也终于意识到大学是个悖论性的存在,既要思考当下的问题,也要思考未来的甚至是乌托邦的问题。
因为高等教育不仅要考虑直观、情感、体验、感悟等非理性因素,更与逻辑、理性与科学态度等紧密相连。
3 知识价值视角的建立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可以归结于知识价值视角的缺失,即缺乏对高深学问也就是高深知识本身的
变化的探讨。
从知识价值视角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发现:
(1)高深知识的客观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知识具有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
知识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产生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基础。
布鲁贝克在谈到认识论哲学时,认为“学术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来自于德国大学所称的价值自由”。
需要指出的是价值自由并不是产生高深学问客观性的前提条件,相反,应该说客观性是高深知识的本质特性,正是知识的客观性要求教授在学术活动中遵循价值自由的原则。
(2)高深知识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决定了知识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
认识价值要求知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应用价值要求知识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化。
社会要求大学除了承担纯粹认识意义上的高深学问研究之外,还要承担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任务,甚至于直接参与解决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 结语
在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问题上,虽然自由教育最初是“自由人”的教育,是一种上层社会的特权,但自由教育的追求理性发展理智美德的特点并不是只有“自由人”才需要。
同样,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教育也并非是平民阶级才需要。
大学既应该重视普通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
参考文献
[1] 黄学茭等.《高等教育哲学》的方法论启示[j].高教探
索.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