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系统整理与深度开发研究
民国时期历史研究的艰难与困境

民国时期历史研究的艰难与困境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7年间,中国经历了政权更迭、社会变革、战争混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也面临着诸多的艰难和困境。
本文将从档案、资料、口述史、思想观念等方面来阐述民国时期历史研究的艰难与困境。
一、档案、资料的缺失与不完整在民国时期历史研究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档案和资料的缺失与不完整。
由于战乱和政权更迭的原因,很多档案和资料遭到了破坏、丢失或者故意销毁,使得研究者很难找到全面的、可靠的史料来支撑他们的研究。
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很多文献、档案和资料都被战火吞噬,使得研究者只能依靠少量的残留资料来进行研究,这无疑给历史研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二、口述史的局限性民国时期历史研究还面临着口述史的局限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口头传统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都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的。
口述史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的长短,记忆的遗忘和失真,因此很难保证口述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尤其是在乱世时期,很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情况常常被战争和混乱所掩盖,口述史的局限性也就更加显得突出。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民国时期历史研究还面临着思想观念的变化。
民国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西方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的时期,许多学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和评价也存在着巨大分歧。
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对历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有时还会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无疑给历史研究增添了很多的困难。
四、文献搜集和整理的困难在民国时期历史研究中,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等原因,很多文献和资料都无法得到及时的整理和保护,使得研究者很难找到系统的、有序的史料来进行研究。
而且,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许多文献和档案大都在政治中受到过一定的干扰和限制,甚至被用于政治斗争,给历史研究者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张库大道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

张库大道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摘要:现阶段,学界尚未就张库大道文献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入研究,本课题将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广泛收集各地关于张库大道的文献资料,系统全面地进行文献整理、内容挖掘及内在价值研究,分析当前整理研究工作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思路,使之为地区历史研究和区域发展提供文献支持。
关键词:张库大道;万里茶道;地方志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特定区域内极具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
察哈尔地区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拥有较为丰富的地方文献。
但由于历史上该地区社会动乱、政权更替频繁等原因,大量地方文献未能得到妥善保存和开发利用,尤其是明清以来的“第二丝绸之路”张库大道文化文献资料较为匮乏,加强张库大道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一方面可以使张库大道的历史文化实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彰显张家口的历史文化魅力,为提升区域影响力提供了内涵支撑。
一、张库大道文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自21世纪初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被引入中国后,我国十分重视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目前,长城、京杭大运河及丝绸之路己成功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里茶道也自2012年的“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起,正式开启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至201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张库大道作为万里茶道最主要的路线之一,其起始于张家口,达库伦后,又至恰克图,继而延伸到莫斯科和整个欧洲,其不但是清政府的官马大道、俄国的官方商道,同时也是由北京出发经蒙古到达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最直接、距离最近的道路。
这既是一条政府传达政令、军令,使臣、官员往来的官方交通干线,也是一条中蒙俄三地进行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民间通道,在中国对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目前张库大道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术研究的需要,没有系统的文献整理目录,也鲜少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文献编校出版的历史分期与现状评述

2019年第10期民国时期丈献编校出版的0史分期与现状评述◎蔡颖摘要:以编校加工形式整理出版的民国时期文献,具有深入发掘专题史料、消除读者阅读障碍等优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本文在详细统计新中国成立后民国编校文献出版品种的基础上,将编校文献的整理出版分成三个时期,阐述了各个时期的出版状况和特征,从出版的规模、类型、选题等角度对出版现状进行评述,总结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民国文献编校出版的建议。
关键词:民国文献编校出版出版分期出版现状中图分类号:G255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文献超过30万种叫这些文献数量庞大,内容庞杂,质量参差不齐。
此前,出版社在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抢救性整理出版时,除了以影印方式保存原始资料的全貌以外,也对相当数量的具备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民国原版文献进行了编校加工,包括汇编、选编、编译、点校、注释以及重新排版等方式。
民国时期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多以竖排繁体字来排版,而且普遍存在文白混杂、外来词汇与现今通行译法不同、历史称谓表述不一致等问题,给当代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
而编校出版,恰恰可以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对内容和形式的重新编排,为某一类文献的深入发掘提供史料,对原版文献中的一些错误进行考证和订正,对个别内容做出描述及说明,从而使读者更容易发现和理解民国原版文献的相关内容。
因此学术界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近代民国时期文献开展了有计划、有规模的编校出版工作,2000年左右随着谢泳、许纪霖、许章润、陈夏红等学者对民国史料的打捞和解读,坊间开始掀起一股“民国热”121,民国时期文献的编校出版也开始走向繁荣。
一、民国时期文献编校出版的历史分期据粗略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出版了民国编校文献约350余种(为使出版史叙述更加清晰,本文将多卷书、丛书、文库冠名的大套书计为一种)。
从出版时间及数量来看,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曾有过短暂的集中出版,但总量不多;整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出版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台湾地区的整理成果相对较多;改革开放以后,民国文献的编校出版才开始逐渐恢复,年出版量稳中有升;2000年以后,出版量开始迅速增长,并于2015—2016年间达到了出版高峰,2017年以后有所回落。
民国文献普查回顾及馆藏特色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为例

第4卷第04期H媒於a图书媒介民国文献普查回顾及馆藏特色研究-----以南京晚左学晚图书搶为例杜京容(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17)摘要:本文回顾了南京晓庄学院民国文献的普查登记和整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馆藏民国文献进 行系统地整理和分析,着重从文献类型、文献种类和文献收藏特色三个方面探讨了南京晓庄学院民国文献 的概况与特色,尤其对其特色馆藏进行了整理研究。
整理发现,南京晓庄学院民国文献收藏类型和种类较为 丰富,尤其是教育类文献收藏丰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民国文献下一步的研究和工作方向。
关键词:民国文献;普查登记;馆藏特色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4-0145-03—'引言南京晓庄学院始于1927年3月的晓庄试验乡村师 范,是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是中国近代 乡村教育运动的发源地和试验场。
南京晓庄学院图书 馆的藏书历史可以追溯到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师范 时设立的图书馆“书呆子莫来馆”,陶行知先生在当时 便强调“图书馆非为书呆子所设也”。
后学校校址几经 变迁,晓庄学校图书馆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晓庄师范学 校于2000年与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合 并升格举办本科教育,图书馆即更名为"南京晓庄学院 图书馆”。
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是伴随着晓庄校 史发展而积累沉淀下来的,是一代代晓庄图书馆人努 力保护的成果,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缩影。
二、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回顾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于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古 籍保护单位”,民国文献是其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 分。
但由于时间久远、搬迁合并导致民国文献管理混乱、分布不集中,民国时期文献长期处于简编、漏编、未编、错编的状态。
另外,许多民国时期文献老化损毁严重,面临着断层和消失的危险,民国文献脱酸乃当务之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 是开展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民国文献保护、修 复与利用的前提,是民国文献数字化及建设数字图书 馆的重要环节。
晚清民国华侨档案整理与研究

晚清民国华侨档案整理与研究作者:王华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年第12期王华(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32)关键词:华侨档案;历史研究;文献机构摘要:华侨档案文献形成于晚清民国时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以及侨乡各级档案馆是晚清民国时期档案的主要收藏机构,并具有各自的馆藏特色,对其进行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2-0130-03收稿日期:2015-10-29作者简介:王华(1972—),暨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晚清民国华侨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BTQ064。
1华侨档案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我国华侨移民历史悠久,但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才真正开始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海外华侨社会在东南亚一带初步形成,并被称为“边疆侨地”(frontier enclaves)[1]。
晚清政府逐步认识到海外华侨的重要性,于咸丰九年成立出洋问讯局,开始将海外华侨纳入政府管理系统之中[2]。
1912年8月,民国政府成立暨南局,隶属于福建都督管辖;1917年—1922年间,其先后建立侨工事务局和侨务局,侨工事务局主要办理登记出国华工事务以及收取管理费,侨务局是“掌管本国在外侨民移殖保育一切事务”的行政机关,这标志着我国中央政府负责侨务事务的专职机构正式建立[3]。
至1925年,山东、福建、广东、上海、天津、湖北、新疆、辽宁、黑龙江等地分别设立侨务机构管理地方侨务。
1926年8月21日公布的《侨务委员会组织条例令》规定:“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专管理海外华侨事务”。
随后正式设立侨务委员会,隶属于国民政府之下[4]。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先是在外交部之下设立侨务局,后来又决定恢复原来的侨务委员会,直属于国民政府管理。
略谈民国骈文研究文献的整理

香 的《 骈 文概 论 》 、 蒋伯 潜 和蒋祖 怡《 骈 文 与散文 》 、 张仁 青 的《 中 国骈 文发 展 史 》 《 六 十年 来 之骈 文 》 、 陈耀 南 的
( 一) 民国 以来 骈文 研究 专著 文献 的整 理 1 . 对 有 着 中国传统 “ 文话 ” 特 征 的骈文研 究 资料 的整 理 。
四六 话是 古典 形态 的骈 文研 究 。民 国早期 , 部分 文人 以中 国传 统文 学 批评 研 究 方式 写 作 了 骈文 研 究 著 作 。这些 著作 , 虽不 成体 系 , 却 独 具 中国传 统文化 的 特性 , 此 以孙德谦 的《 六朝 丽指 》 、 钱 基博 的《 骈 文通 义 》 等
略谈 民 国骈 文研 究 文 献 的整 理
莫 山 洪
( 广 西 师 范学 院 文 学 院 教 授 )
Hale Waihona Puke 民国时期 是骈 文研 究走 上现 代转换 的时代 。本 子课题 所说 “ 骈 文研 究论 著” 主要 出现在 民国以后 。这是
中国现代 学术 史 的一个 重要 阶段 , 是 中国文 化转 型 的时 期 。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发展 面 临 着 巨大 的压 力 。许 多 文人 投身 于传 统文 化 的守护 中 , 希 望通 过 自己的努 力 , 实现 传统 文化 在现 代社会 的传承 。对骈 文研 究论 著文 献 的整理 , 可 以为 中 国现 代文化 转 型提供 学术 史 的完 整学术 档 案基础 文献 。
将 民国 以来 骈文 研究 的文 献整理 出来 , 为 研究 者提 供更 全面 、 完善 的骈 文研 究文 献 。本子 课题 以 民国 以来 骈
民国时期的历史学研究与史料收集

民国时期的历史学研究与史料收集近年来,民国时期的历史学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短暂的时期,受到了外来压力与内部动荡的双重影响。
史料收集是研究民国时期历史的基础,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民国时期历史学研究与史料收集。
一、历史学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经历了大量的变革,众多历史事件与人物在这个时期出现。
因此,民国时期的历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1.搜集资料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史料,而民国时期的史料却相对较少。
因此,搜集资料就成了研究民国时期历史的必要步骤。
搜集资料的方法不止一种,可以通过图书馆、文献或者前往相关地方实地考察等方式。
2.分析材料分析材料是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分析材料时,需要根据时代背景、事件背景、文化、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推断、比对、对质相关资料。
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扭曲事实,同时还需要对个人的主观意见进行排除,以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性。
3.文献翻译与解读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许多存在于官方文献或会议记录等形式中,有些甚至存在于私人信件或日记里。
因此,在研究民国时期历史时,翻译与解读文献成为了必须执行的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译文献时,科学的透视与解释原文的含义是必要的,因为语言的表达方式会因时间、文化背景而存在差异。
二、史料收集1.图书馆在图书馆寻找历史书籍、文化杂志等是一个好的起点,可以搜索相关文化、史学、散文等方面的书籍,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社会组成、政治制度等方面。
2.档案馆档案馆可以是国家级的历史文献保存机构,也可以是省、市级别的文献机构。
民国时期的文献大量保存在各地档案馆里,如各地政府档案馆、机关档案馆、党群机关档案、企业档案、教育机关档案等。
3.资料征集与拓展学者可以通过网络、专门的学者论坛、社交媒体等途径,通过传媒或其他途径向社会公开资料征集,以增加对民国时期历史的全面性研究,提高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摘要】本文针对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题名不规范、不准确及过长等问题,并提出了制定规范的题名格式标准、加强题名审核与校对工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题名质量等解决措施。
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希望能提高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历史研究和资料整理。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国档案、著录、题名、问题、解决措施、规范、准确、长度、审核、校对、信息技术、质量、结论、展望、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国档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民国档案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在对民国档案进行著录和整理的过程中,题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
在目前的民国档案著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题名拟写不规范、不准确和过长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档案的检索和利用,也给后续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
有必要对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档案整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制定规范的题名格式标准、加强题名审核与校对工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题名质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民国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的内容就是这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该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1.2 研究意义民国档案是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的题名是档案著录的核心部分,对于查阅和利用档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规范、不准确、过长等,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检索效率。
研究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更好地进行档案著录工作,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和可利用性。
地方古籍文献深度开发研究——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例

《 川 陈 氏族 谱 集 成 》 由清 陈有 文 编 , 印本 , 过 颖 , 石 通
17 1
21 0 2年 1月
情 报 探 索
第 1 ( 11 ) 期 总 7 期
深度 开 发 , 为 厦 门分 派 台湾 的支 派 记 载 , 是 为此 被选 中参 加 由福 建省 考 古博 物 馆学 会 、福 建 省 闽 台交 流 协 会 和 台南 市 各 省 市 同乡 会 主 办 在 台南 市 吴 园 的 “ 两岸 宗 亲 交流 和 姓 氏族谱 展 ” 。成 为闽 台两 地 源流 的历史 见 证 。 吕世 宜 为 台湾 金石 学 宗 师 ,曾在 漳 厦 、金 台讲 学, 曾是 台湾板 桥 林 家的私 塾 先生 。 台湾 很早 对他 就
象, 具有 相 当 的 出版价 值 。蔡 献 臣 的《 白堂稿 》 林 清 、 树梅 的《 啸云诗 文 钞 》 多部 点 校诗 文 集 尚在 积极 工 等 作中, 即将 面世 。 223 编纂 厦 门古代 文 献 书籍 .- 我 馆 陈 峰 副馆 长在 《 门图 书 馆 声 》 厦 连载 《 门 厦 古代 文 献初 考 》 的基础 上 , 参稽 博考 所 辑 之材 料 , “ 旁 征 博 引前 人 之研 究 ” ]深 化 内容 , 选 篇 幅 , l, 2 精 添增 评 介 内容 , 用 书话 文体 , 成 《 门古 代 文 献 》 书 , 采 辑 厦 一
有 效 补充 。 111 澄 清地 方史 实 ..
但 在施 琅 研究 会 成立 之前 , 们普 遍认 为 他是 贰 臣 , 人 缺 少 民族气 节 。 读者 叶 昌澄是 退休 干部 , 在厦 门图书 馆 查 阅施 琅 的材 料过 程 中 , 随着 不断 深人 了解 。 生 萌 了组 织建 立施 琅研 究 会 的想 法 。现在 这个 研 究会 已 成 为 一个 学术 研究 机 构 :而对 施 琅在 统一 台湾 中的 贡献在 厦 门 已深为人 们所 认 同 。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三大期刊的译介整理与研究

054图书馆(学)史硏究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三大期刊的译介整理与研究朱海燕[摘要]译介作品是民国时期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得以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期刊上刊载的译介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探究译介作品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术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学期刊译介文献计量民国时期[中图分类号]G250.9[文献分类号]A DOI:10.19764/ki.tsgjs.20190239Translation,Arrangement and Study of Three Major Periodicals on Library Scie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Zhu Haiyan[Abstract]"anslation is one of the im p orta n t ways for foreig n library scie n ee theories to spread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7?ansla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ree major periodicals on library sci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sorted out,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 n ee and sign i fica n ee of the tran s lated works on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in China.[Key word]Library science periodical;Thanslation;Bibliometrics;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民国时期是我国旧时"藏书楼”文化逐渐走向近代图书馆学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时,图书馆学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图书馆学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版与传播,而译介作品的重要载体之一则是图书馆学期刊。
重视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保护和开发利用

结合每个 图书馆 内藏书的种类 、特点 、珍贵程度 以及稀缺状况去划分 文献 , 可 以分 为民国时期期刊杂志 、民国时期文献 、手抄资料以及替
他类 型资料 , 然后进行出版 ,这样才能提 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对民 国文献进行 整理 的过程 ,不仅需要 国家在 大的角度进行 调整 ,还需 要各级图书馆配合 国家的政策积极采取措施 , 这样才能落实地方文献 的保护工作。作为研究我 国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 文献一 《 民国时期佛 教资料汇编 》, 所有文献总共五十多种 ,包含佛学文化 的形式有 :诗 集 、书刊 、高僧文集 、 礼仪 、院校 、传记 、组织章程 、报告等 , 这些 文献 的收藏对研究佛 学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对 这些文献进行 条理性的划分 ,在需 要固定信息时能更快的达到 目的【 5 】 。在对 民国地 方 文献整理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在不 同类型的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的 基础上 ,先要 由各级图书馆对地方 文献进行收集 ,然后对收集来的大 量 文献进行整理 ,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对信 息进行准确的调取 ,由国家 给与一定经济资源支持 ,最后步骤就是针对性 的出版地方文献 ,这样 的调整和利用方式在保护文献的基础上可以避免资源 的浪费。 在保 护地方 文献的 同时也 要重视 文化 的传播 ,就 莞城图 书馆 来 说 ,可以利用图书馆 内丰 富的藏书资源 ,将本 土的传统文化进行普及 和弘扬。通过举 办文献展览和学者知识讲座的方式将地方文献进行推 广 ,征集众多学者的意见 和建议 ,推动莞城图书馆未来 的发展 和地方 文献 的开发利用 ,这样充分发挥 民国地方文献的作用 ,弘扬东莞传统
文化 。
4 结论
国家重点书籍保护法 以及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 已 经把 对古籍 的保护提升到了国家级别 , 这将有利于我 国系统的对古籍 进行保护 , 但是在执行上仍存在一些缺陷。通 过划分 书库 、分类标签
民国文献目录编制沿革及其趋势

1 9 4 9年 以来 ,民 国文 献存藏 机 构 纷纷 编制
联 合 目录 、馆 藏 目录 ,对加 强 民国文献 的整理揭
1 联合 目录
1 9 4 9年 以来编制的民 国文献联合 目录见表1 ,
示和促 进学术 研究起 到 了重要作 用。但是 ,很 多 目录 ,尤其是馆 藏 目录属于 各机构 自编 自用 ,没
目录编制趋势 。
1 9 8 1年 和 2 0 0 1年 相 继 出 版 增订 本 和 补 充 本 。 《 全国解放前 革命 期刊联 合 目录 :1 9 1 9—1 9 4 9 ( 未
 ̄2 0 1 7 年第 8 期 ◎
1 1 9
I I 文献研究
表1 民国文献联合目录一览表
Ke y wor d s l i t e r a t u r e o f t h e Re p u b l i c o f Chi n a ;l i b r a r y c o l l e c t i o n c a t a l o g s ;u n i o n c a t a l o g s
有公开 出版发行 ,加上 近年越 来越 多的馆 藏机构
其中 《 民国时期总书 目 》《 1 8 3 3 — 1 9 4 9全国中文
期刊 联合 目录》 等具 有较大 的影 响力 ,也有 一些
发表 于期刊 的补遗性质 的小型 目录。
改建 或新建馆舍 ,毁 损 的不少 ,导 致 民国文献 目 录 收集 非常 困难 ,迄今 民国文献 目录的整体 编制
备注
1 9 4 9 全国中文期刊联合 目录
1 9 5 7年底开 始征集 资料 ,1 9 6 1年编 成。 由于 该
访相 关图书馆 、博物馆 、档 案馆 ,同时通 过对各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档案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档案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冀晓萌(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摘要]民国时期档案文献是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之一,探讨国家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源数字化加工整理的意义和价值,梳理档案类资源特点、采集难点及方法,归纳数据加工原则、特点及质量把控,划分馆藏资源数字化服务方式,为图书馆开展相关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民国时期档案档案数字化数据加工知识服务[分类号]G 250.7*本文系国家图书馆科研项目“知识图谱构建中知识标注与表示方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N L C -K Y -2022-15)的研究成果。
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给图书馆馆藏建设和知识服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作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整理对于整个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建设和数字服务水平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民国时期档案资料的保护与开发愈发受到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做好馆藏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料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革命历史档案著录细则》《民国档案目录中心数据采集标准民国档案著录细则》等各级图书馆和档案馆标准规范的相继出台,为档案类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整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标准化的操作指南。
“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实施以来,以国家图书馆为主的建设单位已完成约1万页日本细菌战罪行调查档案,1.2万页日军在中国战区暴行调查档案,3.3万页相关文字档案的数字化回归工作[1]。
笔者围绕国家图书馆馆藏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源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探讨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源的特点、采集难点及方法,探究民国时期档案类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以期为图书馆馆藏档案类资源的数字化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1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源数字化采集民国时期档案类资源是重要的馆藏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
但是档案资源的特点和采集难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于民国报刊史料价值与整理的思考

图书馆 工作 ・
21 年 01
第 1期
关 于 民 国报 刊 史 料 价 值 与 整 理 的 思 考
郭传 芹 金 颖 ( 国家 图书馆 北 京 1 0 8 ) 0 0 7
[ 要 ] 历 史研 究 离不 开 史料 的 支撑 , 摘 报刊 作为 近代历 史资料 的新 型载体 , 受到 了越 来越 多的研 究 者 的 关注 , 文献 资料价 值和 学术研 究价值 日益 突 出。本 文在 对 民国报 刊 文献价值 认识 的基 础上 , 出 其 提 了民 国报 刊 文献 资料 的整 理 思路 , 以引起 同仁 的 关注和重视 。 期
[ 键词 ] 民 国报刊 史料 价值 关 资料 整理 国社 会在外 力 入 侵 的压 力 和 干扰 下 , 生 了很 多 发 变化 , 以说新 闻事 件层 出不穷 , 可 组成 了近 代 中 国 社会 发展 的历史 画卷 ; 另一 方 面 , 国外接 触交 流 与 的机会 大 大增加 , 多新事 物被 引入 国 内 , 很 各类 商 品如 潮水搬 涌人 中国 , 动 了商业 广告 的发 展 , 推 为 商业 经济发 展研 究和 广告研 究提 供 了丰富 的原 始 材料 。 因此 , 报纸 内容虽 然 庞杂 , 但仍然 可 以依据 不 同的 内容进 行 分类 , 同类 型 的 内容 搜罗 汇集 , 将 如灾 害类 、 时评类 、 文学 类 、 济类 、 经 文娱 类 、 广告 类 等等 , 这些类 型都 可 自立成篇 且 容量较 大 , 史料 价值较 高 , 如果 整 理成专 题资 料集 出版 , 对学 术研 究 将有 重要 的贡献 。 随着报 刊事 业 在 近代 社 会 的发 展 和 普 及 , 它 已成 为历史 的重要 见 证 者 和 记 录者 , 民 国史 和 在 中国近现代 史 的研 究 中 , 刊 史 料 已成 为不 可 或 报
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述评(1949—2017)

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述评(1949—2017)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述评(1949—2017)自中国民国建立至今,历经了近70年的时光,这段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变革、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
对于研究民国历史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整理和出版这些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1949年到2017年间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的现状进行述评。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整理和出版民国时期文献的重要性。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国时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虽然民国政权的实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导,但是在这段历史中也出现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重要的贡献。
因此,整理和出版民国时期的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进程和教训,对于研究中国革命乃至整个现代中国历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民国时期的文献种类繁多,在这些文献中既包括了重要的政治文件、统计数据、官方材料,也包括了普通民众的私人日记、信件、报纸等等。
而这些文献资源的散失、残缺、分散情况非常严重,对整理和出版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由于文献整理和出版涉及到的范围广泛,时间跨度长,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非常庞大,这对于承担这项工作的研究机构或个人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尽管面临很多困难,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个70年间,有一些文献整理和出版的工作得到了积极推动。
其中,政府机关、研究机构、高校等专业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国家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不断努力整理和出版民国时期的重要档案资料和重要文献,以供研究者使用。
同时,一些高校及研究机构也积极策划并组织相关的整理和出版工作,通过编辑、排版等方式制作图书、期刊、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出版物。
这些努力使得民国时期的文献得以更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和传播。
当然,在整理和出版民国时期文献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整理和出版工作的进展并不平衡。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

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民国文献是指中国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留下的各种文字、书籍、文献资料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文献面临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因此保护这些文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民国文献的价值,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一、民国文献的价值1. 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民国文献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动荡、文化激荡等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 文化价值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萌芽期,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民国文献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教育资料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等,对于了解那个时期的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学术价值民国文献是研究民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民国文献,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二、保护民国文献的对策1. 加强文献收集政府、文化机构、学术机构等应加强对民国文献的收集工作,包括购买、征集、捐赠等多种途径,力求收集更多的民国文献,保护和留存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2. 加强文献整理收集到的民国文献需要进行整理、分类、编目等工作,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利用这些文献。
对于损坏严重的文献,还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处理,以确保文献的长期保存和利用。
3. 推动数字化针对民国文献的大量数量和多样性,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对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将这些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便于更广泛地保存和利用。
这样可以避免文献的损失和破坏,同时也方便学术研究者的利用和研究。
4.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民国文献的法律保护。
对于非法破坏、盗窃、出售、私藏民国文献等行为,应进行严厉打击,保护民国文献的完整和安全。
安徽省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现状及保护对策探析

民国时期文献的缩微复制和数字化进程 ; 推进原
民国文献 的抢救保护工作 , 避免文献历史出现“ 断 层” 。周和平关于“ 全面开展民国文献的抢救和保 护工作” 的议案一经提出即引起 国家文化主管部
门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1 年 5 1 —1 01 月 6 7日, 为进一步做好抢救、
值得一提的是 , 我馆较完整地保存了 13 ~ 90 13 年由安徽省图书馆主办的刊物《 97 学风》 这是 ,
一
份三 十年代 享 有盛 名 的图 书馆 杂 志 , 安徽 省 立
图书馆馆刊《 学风》 围绕整理中国文化 、 , 阐发安徽 文献、 培养民族意识、 倡导 良好学风 的宗 旨, 刊发 大量的高品质的学术文章, 有较高 的学术价值和
1 馆 藏 民 国文 献概 况 .
文献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载体和社会巨变的原 始记录, 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馆藏民国图书以社会科学为主, 其中, 以综合 类、 政治、 法律、 历史、 文学等种类数量为多 , 占全 部民国图书种类的 8 %。民国期刊报纸 , 3 本地发 行的报刊占总收藏量的 1 %左右 , 0 本地刊物总量 虽然小 , 但文献价值较高。民国时期 的地方刊物 往往发行面窄 , 且时间短 , 能够收藏保存下来非常 不易。地域性文献真实地反映 了当地社会 的政 治、 经济 、 文化发 展状况 , 客观地 记载 了社会 发展 、 自 然环境的事实型数据型资料 , 史料性与资料性 很强 , 因而 愈显珍 贵 。
他各 收藏机 构 的 民国文 献 的老化破损 程度也 大体 相似 , 献 酸 化 已经 到 了 非 常严 重 的地 步 , 中 文 其 7 %受损 相 当严 重 。相 当数 量 的文献 已经 不能或 0 难 以提供 阅览 , 的已经完全 失去 机械强 度 , 有 一触
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

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1. 引言1.1 民国文献的意义民国文献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些文献记录着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民国文献中包含了各种手抄本、印刷本、报纸、杂志、书籍、信件等文献资料,涉及到政治家、学者、文化名人、社会活动家等众多人物和事件,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民国文献,我们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社会风貌、思想文化、政治变革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可以揭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过程,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对民国文献的保护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民国文献的意义重大,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民国文献的现状民国文献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承载着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风云和文化风貌。
目前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年代久远和纸质材料易于腐蚀,许多民国文献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由于缺乏规范的保护措施,许多珍贵的民国文献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也面临着被盗或遗失的风险。
由于民国文献的知名度和传播渠道有限,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保护民国文献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只有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民国文献转化为电子文档,并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保护系统,才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
加强对民国文献的法律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私自出售、转让或破坏民国文献。
通过开展民国文献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可以增加民众对民国文献的关注度,提升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最重要的是,鼓励各大研究机构和个人对民国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共同为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文献系统整理与深度开发研究作者:刘莉王姝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8年第10期摘要论文介绍了民国图书文献的开发整理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民国文献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制定著录标准、收藏单位联合系统整理民国文献、编制专题索引、搭建智能检索平台等进行深度开发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民国文献文献整理文献开发分类号G257A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Liu Li, Wang Shu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es of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presents methods of to enacting record standards, systematically organizing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collection entities, enacting subject indexes and building intelligent retrieval platforms.Keywords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terature arrangement. Literature development.引言近年來,民国文献的开发和整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民国文献收藏单位开始民国文献整理出版,编制联合目录,开发数字化全文,各种关于民国文献的数据库也应运而生,为民国史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但是由于整理工作各自为政,整理的标准不统一,深度不够,看似繁荣的整理工作经费投入不少,实际效果却不理想。
很多研究者仍然无法简单高效地找到全面、正确的民国文献相关资料。
因此如何整合各方力量,有效地开展整理工作,为研究者提供更好的资源服务,值得思考和研究。
1 民国文献整理现状分析民国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档案、图片、政府出版物等类型,本文将着重讨论图书的整理情况。
1.1民国文献联合目录1949年以来,全国文献存藏机构编制的民国文献联合目录共计16种,图书书目仅为3种,其中《民国时期总书目》由北京图书馆编辑,由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6年-1997年陆续出版。
它主要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馆藏为基础编撰,主要收录了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9月间)中国出版的中文图书124000余种,基本反映了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全貌,是收入图书书目数量最多,也是最具权威的民国图书联合书目。
另外两种图书书目《解放区根据地图书书目》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图书联合目录》为专题联合图书书目[1]。
1.2 民国文献数据库民国文献由于分布广、纸张酸化严重等问题,导致用户在查阅时诸多不便,因此民国文献数据库是现代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要手段。
一些数据出版公司也重点开发了民国文献数据库,如尚品大成的“大成故纸堆”,收录民国图书4万多种;《民国文献大全数据库》由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整合提供民国图书逾13万册;《维库民国电子资源数据库》目前推出131229种全文影像资源,其中图书文献近8万种;《典海民国图书资源平台》收录民国年间出版的各类图书10万余种。
这些数据库重视用户体验,在功能检索方面能提供较好的体验[2],但只对付费用户开放。
与此同时,各大公共图书馆纷纷将本馆的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建立本馆的民国文献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策划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联合国内文献收藏单位制作了《民国图书数据库》,其中国家图书馆所藏占到全国民国文献的大部分,以官方文件、内部资料等珍稀文献为特色,分为三期建设,每期收录民国图书5万种。
截止到目前为止,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已汇聚书目数据30余万条,超过《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的12万种[3]。
重庆图书馆于2013年建成“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全面收集抗战文献,目前已形成纸质文献、缩微文献、图书期刊数据库、3D数字图书馆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抗战文献中心[4]。
上海图书馆建有《民国图书数据库》,收录1911年-1949年间出版的各类中文图书,收录内容为图书全文影像,种类齐全,数据库以《民国总书目》为依据,收录图书15万种[5]。
这些整理工作的完成为开展民国相关学科和专业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在实际使用这些资源时也发现一些问题:由于加工深度不够以及技术上的限制,研究资料的查全率不高,还有部分馆藏书目不对外开放,导致无法查询等。
2 民国图书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2.1 《民国时期总书目》《民国时期总书目》是回溯性国家书目,全书按《中文普通图书统一著录条例》著录,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编排,共计17卷21册约12万种,基本反映了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全貌[6],其收录的书目多数都有内容提要。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总书目》由于其所在年代的历史原因,也存在一些遗憾。
2.1.1书目整理不全面《民国时期总书目》根据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藏书收录,少量补充其他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对于有目无书者未能收录,线装书、国内出版的外文书、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也未收录。
由于当时人力物力的限制,难免有所遗漏,并不能全面的反应全国民国图书的收录情况,例如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国民党的中央图书馆和江苏省国学图书馆。
解放后,这两个馆的藏书除少部分运往台湾外,大部分保留了下来,同时许多政府机关、团体及中央政治学校所存文献也存放在南京图书馆[7]。
此外,总书目主要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为主,而民国图书在各地的档案馆、博物馆、研究机构、外事机构以及收藏者中也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藏书并未收录与此。
2.1.2书目信息不完整由于民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的变革期,不仅与现代图书在出版、印刷、装帧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便是民国初期图书与民国后期图书相比,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书籍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上当时没有统一的出版格式和出版标准,作为总书目的数据制作人员只能如实记录,从而导致书目信息不完整。
此外,由于处在战乱时期,信息交流的不通畅也可能导致同一种书的作者、出版年代、发行者、印刷者等项目出现误差。
再加上当时的印刷、储存条件有限,很多书籍会出现缺页、损毁现象,也导致著录的书目信息不完整。
2.1.3索引编制单一《民国时期总书目》按《中文普通图书统一著录条例》著录,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编排,各分册附书名音序索引和笔划检索表。
整个书目共计12万条,在进行书目检索时,只能通过书名对书目进行检索,要求检索者了解书籍的详细题名,按题目拼音或者笔画进行检索。
如果通过分类进行查找,则需要在所选分类中进行逐条查找,这样也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
在编制时,如能加入要目索引、作者索引,相信能节省检索时间,方便读者。
《民国时期总书目》自出版之日起至今也有三十余年,岁月变迁,随着民国图书收藏馆的搬迁、合并、整理,现有的民国图书收藏馆和馆藏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大量的书目信息在对应馆藏地的网上数字检索系统中并未检索到,通过电话调查,有些图书在搬迁过程中或已遗失,有些图书或因存放不当已经损毁。
《民国时期总书目》亟需重新进行编纂。
2.2 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现有数据30多万条,由14个成员馆的近50万条馆藏数据进行查重后汇集到该平台发布,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在使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2.1系统检索效率低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提供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
简单检索可以通过题名、责任者、出版年代等选项进行检索。
当通过明确的图书信息进行检索时,平台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响应,并给出检索结果,但是扩大检索范围时,搜索结果反而减少。
以检索词“保”和“保甲”通过题名进行检索为例,搜索结果同样都为237条。
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该平台在检索功能的开发和设计上并没有能够让平台内部的数据信息得到充分的挖掘,检索数据的使用效率也受到了影响,降低了系统的鲁棒性。
2.2.2文献著录项目标准不一在具体使用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的过程中,由于联合目录的数据是由不同成员馆进行加工提交的,往往会存在各馆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导致各成员馆对同一本书的著录标准不一。
例如,张恨水在1943年出版的《丹凤街》,有的记录是在题名项中注明“原名:负贩列传”,有的则是在一般性附注项中注明“原名:负贩列传”。
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古籍图书,民国图书数据信息比较复杂,再者如出版地项,就会出现印刷地、发行地等特殊信息,这些都需要各成员馆之间有一个统一的著录标准,如果著录标准不统一,就会导致系统数据重复,影响使用效果。
2.2.3缺乏必要信息现有的联合目录中能查询到的数据都是由各个成员馆提交并汇总的,馆藏地一项代表此条数据在对应的成员馆有纸本书目,便于研究人员进行查找,但是笔者发现有一些记录没有馆藏地项,也就意味此条书目的馆藏或已不存在,不存在的原因不得而知,如果能在详细信息中注明此条记录的信息来源,相信会更加有利于读者进行查询。
3 民国文献目录整理思路3.1编制一部完整的民国文献联合目录由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各級各类收藏单位乃至个人收藏家,系统收集整理,厘清家底,编制一个能反映民国时期珍稀文献的精品目录为社会公众和学术研究服务,意义非常重大。
目前已面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和当前由国家图书馆主持的民国时期文献目录系统已投入使用,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为此提出如下设想:3.1.1扩大联合目录的收藏馆范围目前国图主持的联合目录仅限国家文化系统的公共图书馆,建议加入全国教育系统的高校图书馆。
国内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均有民国文献收藏,台湾地区和国外大学图书馆也有较多的收藏,如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等,还有全国档案馆系统、研究院所的资料室等。
在当前国家重视民国文献整理开发的形势下,建议由国家图书馆馆牵头,从县、市、省、国家分四级,从县级开始逐层开展文献调查和整理工作,统一标准开展人员培训。
此项工作同时也在高校系统和档案馆系统开展,并鼓励个人收藏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