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合集下载

马 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 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劳动不仅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发展自身潜能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类改变了自然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同时,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建立了社会关系,形成了社会组织和制度。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劳动成果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和实施者,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却被剥削,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实现劳动者的自我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个性的途径。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更实现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价值。

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倡导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劳动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呼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实现劳动者的自我解放。

劳动不仅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发展个性的途径。

只有在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的前提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我们认识劳动、尊重劳动者、改善劳动条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提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提纲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一)地理环境(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与场所)1、定义: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作用:地理环境的作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来源、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3、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第三、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资产阶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二)人口因素(必要前提)1、定义: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2、人口因素的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也不能成为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只有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社会实践中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主体,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三)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理解

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理解

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的理解意思是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束缚,树立了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立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新理念。

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切生命都起源于大自然、从属于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实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发生了对绿水青山造成破坏的现象,为此,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加强环境的治理与生态的修复工作,重新恢复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巍巍高山、茫茫草原、茂密森林、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湖泊湿地、冰天雪地等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

绿水青山还是更加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成背景中的历史辩证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理论效能,根本原因在于其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出发,掌握了社会历史充当辩证法根基的理论要义,以科学理念回应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蕴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思维。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实现着社会与自然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构成为生产力系统;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联系,使生产力获得具体的社会形式,构成生产关系体系。

社会和人不仅在起源上是同步的,而且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仍然并且永远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前提,没有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人是无所不在的。

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存在,体现在人的活动之中。

离开了人去认识和研究社会,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总是社会的人。

马克思说:"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是一种合群的动物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人类社会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和环境,它规定
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和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联系,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物质基础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一、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和生产力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下,人类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出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

另外,生产力水平也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分工也进一步深化,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其次,生产方式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一、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二人类社会中,生产方式主要是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

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出各种物质产品来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也进行交换,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再次,社会组织形式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一、社会组织形式是指人类社会内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在二人类社会中,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基本单位。

同时,家庭也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不同家庭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最后,文化传统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一、文化传统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非物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是人类思想的凝聚体,也是社会团结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同时,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它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总之,物质基础、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传统是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些基础条件的发展和变革,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只有在这些基础条件的支撑下,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三个世界理论是什么?

三个世界理论是什么?

三个世界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存在着三个不同的世界,分别是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社会实践世界。

这一理论由中国著名哲学家毛泽东提出,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个世界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对国际形势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把握。

物质世界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包括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掌握,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意识世界是指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活动,包括人类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方面。

意识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

人类对意识世界的认识和掌握,不仅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思想观念,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和精神面貌。

社会实践世界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实践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人类对社会实践世界的认识和掌握,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制度。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强调了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社会实践世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它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为中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三个世界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社会实践世界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更加显著。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三个世界理论,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个世界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它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为中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三个世界理论,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节 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1

第一节  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1

第一节生产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生活动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的作
1、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2、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⑴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⑵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⑶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物质条件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⑴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连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⑵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②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
③地理环境影响着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些结构和生产发展的某些方向;
④保持生态平衡,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⑴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⑵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
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⑵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⑶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
• 误区二、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 注意: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是社会主义改革。
• (2009安徽卷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 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 “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 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 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 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 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 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 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 历史唯心主义。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
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
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
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
财富
A.①② C.②③
B.①②③ D.②③④
D
• (2009福建卷34)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 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 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 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①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 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主要的稳定的) ②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包括:…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为什么)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是简单的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让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宗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重要体现和基础保障。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忽视环境保护、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守护好我们的蓝天、碧水、绿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借鉴自然的规律,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促进。

我们必须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优秀的生态文化和生态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美德,促进全社会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文明氛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笔记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笔记

三支一扶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人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是它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观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形而上学,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物质,运动是物质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产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

其次,物质生产和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内容,它构成了社会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实践等其他社会生活的基础,并推动着后者的运动和发展。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第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状况和变化,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虽然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不能超出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范围。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由此引出了生产力标准问题。

掌握生产力标准的含义和意义。

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两年的试题中不多,现在就要注意了。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2正确!是在学习政治吗?具体如下,引自中科院党建学习园地::cas.ac.Dir/2001/08/10/0284.htm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程序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阶向高阶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程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

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

2.物质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构成的生产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成为社会的人。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依赖。

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首先,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环。

人类的身体构造、生理机能、生命循环等方面都和自然息息相关。

人类需要借助自然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来获取物质和能量,维持生命的继续。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如食物、水源、原材料等,满足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同时,自然也为人类提供了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其次,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

人类通过勤劳智慧的劳动,改变了自然环境,创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类通过农业、手工业、工业等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人类的科技进步为对自然的改造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进一步控制和运用。

然而,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同时,也给自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和破坏。

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使得许多物种灭绝、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类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下降,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

人类的行为也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水灾、旱灾、地震等,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人类需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方式。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行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要加强对自然的科学研究和了解,提高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同时,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共同构建美丽、健康、可持续的家园。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人们的社会意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正确的意识其内容来源于客观实际,这是显而易见的。

即使是错误的意识,甚至荒诞的观念,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的,仍然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源,它是对社会存在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也发生变化,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它独特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先进的社会意识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变成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也要通过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得以实现。

所以,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群众,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人类的劳动与生产方式。

首先,劳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

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导致人类社会与社会和自然的对立。

劳动将社会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活动不仅产生土壤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形成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制约。

在物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必须存在两种关系。

一方面,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自然的活动,它是一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劳动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源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这两个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同一个劳动者之间相互制约。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反应。

2.物料的生产方式。

它限制了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材料生产方式的作用不仅限于经济生活,而且还限制了包括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所有人类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是人们告别动物界的生产,生产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力量和基本标志。

生产方式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

生产方式的改变最终决定了人
类整个社会生活的改变。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历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如社会的起源、本质、发展动力和一般规律等问题;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科学划分;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之间的对立;2、“群众创造历史”与“英雄创造历史”之间的对立;3、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否认这一根本动力之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一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精神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精神化,认为社会本质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说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心理活动的产物;神学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神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最高力量;二自然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取决于自然条件自然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自然化,它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从上述几种观点来看,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是实践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1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信息、能量变换的过程;2实践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源地;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和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3实践是人与意识关系的发源地;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关系中;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3、实践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实践构成了这种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三、劳动实践是自然界与社会的“中介一劳动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劳动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这是自然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表明了人类社会产生的飞跃过程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自己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第二,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第三,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也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第四,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上述种种区别,造成了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二劳动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保持永恒的联系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这说明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还是劳动的产物;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随着人类原来自发的群体活动逐渐变为自觉的社会生产劳动,人与人之间也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社会生产关系;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人民出版社,1995;一、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基础的基本因素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这些条件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物质前提;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二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以及人口生产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三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二、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决定作用一三大社会物质基础因素的不同作用1、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选择、利用和改造的种种物质条件;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源;生物资源2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的优劣,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2002年4月22日发表电视讲话,呼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将石油产量减少50%,以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反以斗争;然而,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没有人的参与,自然环境变化缓慢人的参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由地理环境的优劣来决定;“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看不到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这一属性,结果只看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制约性,却没有看到人类在适应环境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求不断发展的主体性;因而,它难以说明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着地理环境相同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社会制度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事实;香港旧社会香港星光大道为什么 20 世纪 70 年代后才发展起来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否定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空气污染严重;第二,世界性水资源危机;第三,森林惨遭毁灭;第四,物种不断减少;第五,臭氧层变薄;环境问题一空气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二世界性水源危机环境问题三森林惨遭毁灭环境问题四砍 100 公顷原始森林就有 15000 只袋熊灭绝澳大利亚独有的袋熊物种不断减少环境问题五臭氧层变薄臭氧层的问题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与酸雨、温室效应并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1993年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物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应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显然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状况如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要相适应时,就会对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加速的作用;反之,就会延缓甚至阻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人口状况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无论其影响力多大,都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历史上的“人口决定论”夸大了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说明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关系时,认为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和以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必然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人口的绝对过剩就会造成社会的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他将此称为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这种观点不能真正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从历史上看,社会发展的状况用该社会的人口状况是无法获得圆满解释的;从现实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却是缓慢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越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则越快;这是“人口自然规律” 难以解释的;当然,为着保持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必须对人口增长进行积极的调控和提高人口素质;三、生产方式及其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着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相比,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承担者;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四,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的作用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什么是发展的前提 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什么是发展的前提 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什么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但发展的前提必须是安全。

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安全,一切的发展都是虚幻的。

安全包括国家安全、人身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

只有保障了这些安全,才能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安全。

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安全。

在国家层面,政府应该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强的保障,包括加强国家军事力量、完善法律法规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国民的安全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安全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在个人层面,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也需要强化社会的安全意识,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风险,警惕各种安全隐患。

总之,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只有加强安全保障,才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 1 -。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如果要了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主要阐述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以及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等。

更多内容和帮助,请注意免费的算命网站以获取最新的相关内容。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是什么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无论哪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就必然导致调整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最终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在某个历史阶段,它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生产工具,不仅是某个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之间社会关系的指标。

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先进生产力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产力。

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可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国际竞争中占主动。

生产方式为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物质材料的生产和繁殖,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的前提。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是为了创造历史,人们必须首先能够生存。

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努力获取生活手段。

换句话说,为了生存,我们需要解决食物,衣服,住房,燃料等问题。

如果我们离开物质材料的生产,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

2.物质手段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发生和出现。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除了物质生活外,还包括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

但是只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限制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

社会领域的各种关系都是在物质手段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的。

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制度取决于生产范围。

将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式。

例如,基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必须是相当资本主义的。

简而言之,社会的性质和阶段最终取决于生产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人口因素作为自然前提,和地理环境一样对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社会的发展不起 决定作用。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 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也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相反,它本身也要受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 制度的制约。因此,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经 济发展的状况,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计划生 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7
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
•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 斯的“人口决定论”认 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 长,物质生活资料按算 术级数增长,这是造成 劳动人民失业、饥饿和 贫困的根源,因而要用 战争、瘟疫等手段减少 “剩余人口”,这显然 是错误的。
8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 活的重要条件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动态地 发挥作用。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物质 文明最发达的时期,也是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破坏和人口膨胀最严重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人类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1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8
“必须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
1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可持续发展”正式提出于1972年斯德哥尔 摩世界环境大会,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 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它强调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实 现本代人之间和代际之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利 用。(2)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 共同性原则。
3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 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增 长速度、发展变化的规律等。 • 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常 的、必要的条件。 • 第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 的作用。
• 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质量对社会 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一定社会从事物质 资料生产的具体的样式或形式,它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形 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 面貌。
•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 态的变革。
4
人口因素的作用 • 一定数量的人口 是社会物质生产 的必要前提。 • 人口状况能够加 速或延缓社会的 发展。
5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 可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 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而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历 史的进步。
• • •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 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 山脉、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和 经常的条件。 第一,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第三,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 展。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前提和基础
• 长安然前提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 环境和人口因素是自然前提。 生产方式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社会基础。
2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
可持续发展内涵所体现的基本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 二是持续性原则; 三是共同性原则;
11
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2
全球问题
空气污染
13
水资源的破坏
14
物种减少
15
森林破坏
16
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是一 个科技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 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 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
20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1
本单元结束
谢谢同学们!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