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胡瑗的“苏湖教法”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颜元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
▪ 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 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 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 士,讲授《公羊春秋》。
➢【译文】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宣明大道而不 计较功利
➢④ “强勉行道”、“进善诛恶”
董仲舒的“明道”并不限于只在认识道德,而是要“强勉行道”的, 这种“明道”与“行道”相联系的思想是可贵的,是一条正确的道德 原则。 董仲舒在主张“明道”、“行道”中,要求“兴善去恶”和“还善诛 恶”。这可以说是在德育原则上破立兼行的正确见解,是符合德育规 律的。
▪ “文人” --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
▪ “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 师者”;
▪ “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 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 于人心之中,天道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 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进而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 界
▪ (2)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 (3)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 人性三等级
圣人之性 (毋须教育) 中民之性 (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对象) 斗筲shāo之性 (刑罚制约)
▪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①“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即宽于待人和严于责己 。 ➢②“必仁且智” :即强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③“明道”、“重志”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 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 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其中 《订鬼》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 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代表作:《论衡》
▪1、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
➢(1)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 精讲习,不知问难”。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为了“证定是 非”,他主张“问难”。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 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他大 胆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并具体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极 问”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与混乱
▪ 3、知识论和教学思想 ▪ (1)知物由学,反对生知
➢(2)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 2、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 (1)重视教育作用 ➢ (2)培养目标 王充把人才划分成四个层次:鸿儒 、文人 、通人 、儒 生 。鸿儒是理想的培养目标。
▪ 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 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2)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董仲舒基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从天命以从 事,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 化民成俗,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董仲舒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 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 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 “性者,质也”-------“仁气”、“贪气”
三纲五常学说
▪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五 常”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为 不变的政治伦常原则。
三纲五常
君
父
夫
为
为
为
臣
子
妻wk.baidu.com
纲
纲
纲
仁义 礼 智 信
▪ 4、关于教学的思想
▪ (1)知识来源——“内视反听” :认为人的知识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
▪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 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 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 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 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 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 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2、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①董仲舒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 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而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 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肯定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②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三品,即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āo之性”。 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汉代教育家,被誉为“汉代孔子”,代表作: 《春秋繁露 》 ➢1、《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1)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基于董仲舒的建议,汉代在中央设置太学,标志着封建官 学制度的确立。
(2)行选举以拔擢贤才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这一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实行思想专制,达到以儒学统一 思想的目的,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 ①“强勉学问” ;②专一虚静 ;
▪ ③湛思审微,博贯多连 。
▪
董仲舒要求学习必须进行思考与研讨。关于思维方法,
他主张“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的“连贯”
或“一以贯之”的方法,表达了逻辑推理的思想,有可批 判吸取之处。
▪ 王充(27—约97),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今属绍兴),他的 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 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 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 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 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 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 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胡瑗的“苏湖教法”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颜元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
▪ 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 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 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 士,讲授《公羊春秋》。
➢【译文】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宣明大道而不 计较功利
➢④ “强勉行道”、“进善诛恶”
董仲舒的“明道”并不限于只在认识道德,而是要“强勉行道”的, 这种“明道”与“行道”相联系的思想是可贵的,是一条正确的道德 原则。 董仲舒在主张“明道”、“行道”中,要求“兴善去恶”和“还善诛 恶”。这可以说是在德育原则上破立兼行的正确见解,是符合德育规 律的。
▪ “文人” --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
▪ “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 师者”;
▪ “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 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 于人心之中,天道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 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进而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 界
▪ (2)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 (3)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 人性三等级
圣人之性 (毋须教育) 中民之性 (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对象) 斗筲shāo之性 (刑罚制约)
▪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①“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即宽于待人和严于责己 。 ➢②“必仁且智” :即强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③“明道”、“重志”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 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 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其中 《订鬼》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 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代表作:《论衡》
▪1、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
➢(1)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 精讲习,不知问难”。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为了“证定是 非”,他主张“问难”。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 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他大 胆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并具体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极 问”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与混乱
▪ 3、知识论和教学思想 ▪ (1)知物由学,反对生知
➢(2)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 2、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 (1)重视教育作用 ➢ (2)培养目标 王充把人才划分成四个层次:鸿儒 、文人 、通人 、儒 生 。鸿儒是理想的培养目标。
▪ 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 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2)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董仲舒基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从天命以从 事,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 化民成俗,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董仲舒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 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 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 “性者,质也”-------“仁气”、“贪气”
三纲五常学说
▪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五 常”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为 不变的政治伦常原则。
三纲五常
君
父
夫
为
为
为
臣
子
妻wk.baidu.com
纲
纲
纲
仁义 礼 智 信
▪ 4、关于教学的思想
▪ (1)知识来源——“内视反听” :认为人的知识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
▪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 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 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 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 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 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 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2、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①董仲舒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 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而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 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肯定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②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三品,即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āo之性”。 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汉代教育家,被誉为“汉代孔子”,代表作: 《春秋繁露 》 ➢1、《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1)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基于董仲舒的建议,汉代在中央设置太学,标志着封建官 学制度的确立。
(2)行选举以拔擢贤才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这一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实行思想专制,达到以儒学统一 思想的目的,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 ①“强勉学问” ;②专一虚静 ;
▪ ③湛思审微,博贯多连 。
▪
董仲舒要求学习必须进行思考与研讨。关于思维方法,
他主张“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的“连贯”
或“一以贯之”的方法,表达了逻辑推理的思想,有可批 判吸取之处。
▪ 王充(27—约97),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今属绍兴),他的 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 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 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 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 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 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 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