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精选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指以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为基础,通过简单易懂、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常识的文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称为“四步曲”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科普说明文的教学。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种教学方法。
第一步:导入在进行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导入环节。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通过引用相关的新闻事件、列举相关的科学实例、提出有趣的问题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或者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步:展示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生动的展示。
这个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实验等方式来进行。
通过生动的图文、动画、实物展示等,向学生展示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
在展示环节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例子和图表来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通过这样的全面而生动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对科学知识建立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第三步:引导在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展示之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步:总结在进行了引导之后,我们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通过做提问、引导学生总结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或者进行小结讨论、总结性的实验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一种科普性质的文章,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写作方式,向读者解释某种科学知识或技术原理。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指的是科普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重要步骤,包括导入教学、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和总结反馈。
第一步:导入教学导入教学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导入教学需要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出示图片或视频、讲解有趣的故事等形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内容。
还可以利用实验或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普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导入教学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科普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示范讲解示范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第二步,也是教学的核心环节。
在这一步中,教师需要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结合适当的实例和图表,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科普知识和技术原理。
讲解示范需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科普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要点。
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实验、播放视频、演示操作等方式,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科普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科普内容。
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学生练习学生练习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步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巩固和加深他们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练习可以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既考查学生对科普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和实践探究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总结反馈总结反馈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教学的必要环节。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指以非专业人士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传达给普通读者的一种文章形式。
科普说明文既可以是科学家或专家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而撰写的文章,也可以是传媒人或科学写作人根据重要的科学发现或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撰写的文章。
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的“四步曲”方法:第一步:预设目标,激发兴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科普说明文之前,教师需要预设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特点选取适合的科普文章。
在讲解前,教师可先简要介绍一下所选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理解黑洞,你知道什么是黑洞吗?它是不是很神秘?”第二步:导读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教师可通过导读文本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普说明文的整体结构,并呈现出文章的主题、结构和内容梗概。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听力,播放科普节目,在节目开始前简要介绍一下科普节目的主题、进程及内容概要,以便于学生在节目中理解所学知识。
第三步:交互探究,梳理关键信息。
交互学习是科普说明文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教师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科普文章,包括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科学杂志等形式,利用文本结构展开重点信息梳理。
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或其他互动形式,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例如“此文提到的黑洞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形成的?黑洞对周边的物质有什么影响?”第四步:输出总结,提升认知。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以图表、演讲、作品等形式输出。
例如,学生可用画笔或其他制作工具来绘制一个黑洞模型,模拟黑洞的形成、存在和对周边物质的作用,并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表达和解说。
以上就是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科普说明文的反复学习与理解,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性、认知性和思考性,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索和未知领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积极探索未来人类科技前沿领域。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科普说明文是介绍自然现象、科技产品等专业知识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之美和科学之应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教育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引导学生探究、营造有效情境、开展互动讨论三方面介绍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探究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很强的,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首先,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导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太阳能电池的科普说明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太阳能电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加深对文中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科普说明文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花、果实,让他们亲自动手种植植物,以此让学生充分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更好地理解科普说明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营造有效情境在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情境营造。
营造有效情境是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情景、活动等方式来感受和理解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天文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实物模型,模拟宇宙星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轨迹,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宇宙的神秘与绚烂。
开展互动讨论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互动讨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策略。
通过互动讨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知识点,而且通过提问和讨论,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吸收有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营养与健康的科普说明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富含不同营养素的食物,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些食物对身体最有益,并思考如何搭配营养餐,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营造有效情境、开展互动讨论等方面。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事例来解释、阐明科学常识和问题的文章。
科普说明文是科普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素质、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科普说明文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我们可以采用教学“四步曲”的方法,从而使教学更加系统、全面、深入。
下面将详细介绍关于科普说明文教学“四步曲”的具体内容。
一、导入引导导入引导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导入引导可以通过问题引入、声音影像引入、小故事引入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导入引导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故事、影像、实物等多媒体资料,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中,老师可以在教学之初提出一个问题,“地球为什么会自转?”然后通过一段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或者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导入引导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基础知识讲解基础知识讲解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第二步。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对科普说明文中所要阐述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和归纳。
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点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打下完备的基础;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弄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讲解基础知识时,教师要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易懂、易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以主动探究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案例解析案例解析是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第三步。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选取生动的实例或者案例来解释和阐述所要学习的科学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关于小学语文科普阐明文的教育办法导语:语文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是侧重培育学生语文实践才干的学科。
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科普阐明文的教育办法,欢迎参阅学习!小学语文科普阐明文教育办法一一、遍及科学常识,激起学生酷爱科学、探求科学奥妙的爱好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例如在教《种瓜得豆》时,能够这样导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但是在科技飞速展开的今日,人们能够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下边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常识。
之后,举行一个“种瓜得豆”新闻发布会,为了把“种瓜得豆”这个新闻发布会开好,请同学们细心阅览这篇课文,为“新闻发布会”的顺畅举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样一来,学生的爱好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了知道种瓜得豆的奥妙,细心地阅览起来。
2.创设教育情境,激起爱好。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在《种瓜得豆》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常识,并运用多媒体教育设备,以详细的图画向学生展现现代转基因科技的相关作用。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沉思: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是怎样运用的?在医学上又是怎样运用的?经过这些情形和理由,引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激起了学生学习爱好。
二、了解阐明战略,品析言语文字,进步才干1.品出读的爱好,全体感知。
在教育生学习阐明文时要能捉住要害,了解阐明战略。
在咱们教师教研时,教师们也共同以为有必要注重这一要害。
但细心剖析《新程规范》提到了“阐明战略”,仅仅要求学生“了解”,并不是“了解”!明显了解是较低要求,了解才是高要求。
咱们教师习惯地以为,学阐明文有必要讲阐明战略,不然就没有讲透课文的特色,就没有完结教育方针,不符合课标精力。
这样一来,原本就没有情节故事和发散思想点的阐明文,就被咱们肢解得只剩下常识的条框。
这样的讲堂,学生缺少学习爱好,文章内容缺少魅力,科学常识缺少生命生机。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是指为了让普通大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科学现象或原理的文章。
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可以采用以下“四步曲”:
第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科普说明文
在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有何特点,为什么常常用来向普罗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以及科普说明文的重要性等。
可以通过引用一些实例或开展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普说明文。
第二步:分析科普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学生了解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后,引导他们分析科普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分析科普说明文的标题、导言、主体、结尾等部分,帮助他们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及其所表达的意义。
同时,分析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图文并茂等,以及一些常用的科学词汇、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在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后,引导他们阅读科普说明文。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科普说明文,如《化妆品的真相与谎言》、《糖的害处并非您所想》等,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科学知识及其意义。
在学生理解了科普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且阅读了一些优秀的科普说明文后,引导他们撰写自己的科普说明文。
首先,可以提供一些科学主题作为选题,如“软饮料的危害”、“秋冬季节如何预防感冒”等。
然后,让学生按照科普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逐步完成自己的科普说明文。
最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修改彼此的文章,提高科普说明文的质量。
这四步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深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一种旨在向读者传授专业知识或解释科学现象的文体。
它既要深入浅出地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又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和理解,使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为了更有效地编写科普说明文,可以采用以下的“四步曲”。
第一步:确定主题选择一个感兴趣并且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主题作为科普说明文的题材。
这样的主题可以是某个新兴科技的应用、对环境保护的科学解读、人体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等。
在选择主题时,要注意确保主题具备一定的学术性,以便更好地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第二步:调研背景知识在选择主题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背景知识调研。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浏览专业网站、采访专家等方式,获取与主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数据。
这样有助于写作者深入了解主题的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向读者传达所需要的信息。
第三步:明确受众群体科普说明文的受众往往是大众读者,因此需要明确受众的背景知识和需求。
在文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知识。
还需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免让读者产生困惑和失去兴趣。
第四步:编写科普说明文在编写科普说明文时,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结构来组织内容。
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在引言中引起读者的兴趣,简明扼要地说明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的主题。
概述:在概述中介绍科学概念或现象的基本背景,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
解释:在解释部分中深入解释科学现象的原理、发展过程和相关机制。
可以通过引用实验数据、统计数字和图表等方式来支持解释的可信度。
举例:在举例部分中用实际案例、实验或观察结果来说明科学概念或原理的应用和实践意义。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证,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所传达的知识。
总结:在总结部分中回顾和总结主要内容,强调科学概念或原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还可以提出问题供读者思考或给出实践指导建议。
通过以上的步骤,可以编写一篇通俗易懂、科学准确的科普说明文。
浅谈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技巧
浅谈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技巧前言小学科普说明文是小学阶段必学的文本类型之一,其主旨在于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素养。
因此,在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技巧。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对于科普阅读的兴趣却很难被引起。
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1.使用图表、插图等辅助工具科普说明文作为一种非常理性和晦涩的文本类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难懂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丰富多彩的图文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更易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选好主题在选择科普说明文主题时,要考虑到它们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有些科普主题即便内容十分实用,却太过枯燥,这些文章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令小学生失去对科普知识的兴趣。
而趣味性强的科普主题则能够让孩子更加喜欢这类文章,更可能产生长时间的阅读兴趣,这也是我们应该首要考虑的。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直接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可能会产生“视觉疲劳”,进而丧失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教育方式,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闯关游戏式教学将教学主题设置成一道“关卡”,从一道题目中选取一些有趣的观点,教师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小“闯关”,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性,通过赛制激发学生有学习的紧迫感。
2.与实际生活挂钩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一些科学知识,然后有计划地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相关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际中能够体验到科普知识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活用评价策略评价在小学科普说明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提升其学习动机,增加教师的教学满足感。
1.形式多样的评价小学生的思考方式不属于固化的类型,使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可以相对地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
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能力的功能。
科普说明文凭借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恰当、合理地选择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还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咬文嚼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体会文中说明事物形态、性质、成因、功能的关键字词,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
例如,《恐龙》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笔者在教学第一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到处漫游”“足迹遍及”等词句体会恐龙的多,接着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各种恐龙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准确的语言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特点。
在反馈环节,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最能概括各种恐龙特点的一个词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把握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二、理解探究——感悟说明方法的'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在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学生要把握说明文严谨的文章结构、多样的说明方法,并感悟这些方法的运用,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技能。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秦兵马俑》的教学中,笔者先请学生们通读课文,找出文中最具有概括性的一句话。
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句子:“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笔者接着请学生们结合整篇课文对这句话进行探究性学习,思考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一种旨在向读者传达科学知识和信息的文体。
它的目标是使复杂的科学概念易于理解和吸收,使读者了解科学实验、发明和理论的背景,以及科学成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以下是一套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
教师首先应教学生科普说明文具有的主要特征,例如跨学科的本质,大众化的语言,连贯的结构和证据支撑的陈述。
然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析科普说明文的结构,并重点关注引言、主体和结论的构成。
学生应该了解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全貌和作者的意图。
第二步:展示和讨论科普说明文的实际案例。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学生所学课程相关的科普说明文案例来展示和讨论。
通过有组织地读和分析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式和特点。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关于文章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并注意到作者的观点、证据以及其对读者的引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并指导他们撰写一篇科普说明文。
学生首先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给出一个一句话陈述文章的核心论点,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
在撰写稿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文体和逻辑结构。
第四步:激励学生分享和评价文章。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享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科普说明文。
这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让学生互相分享并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语言和证据,然后提供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可以继续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文章分享给整个班级,并进行高级水平的讨论和比较。
科普说明文阅读技巧
科普说明文阅读技巧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通过学习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重难点)二、知识梳理:(一)科普说明文的特征说明文一般分为说明事理和说明事物两大类。
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为科学说明文。
这类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
科普说明文一般是以通俗的形式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科普文的特点:科普文和其他文章不同,它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所以具有如下特点:a知识性、科学性,科普文说明的内容具有科学性,文中所写的人、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凭空想象、虚构;引用概念、数据、事实和使用语言都要准确无误,即使是拟人化的语言,也要注意准确。
b形象性、趣味性,科普文常常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悬念、联想等,语言也比较通俗生动,目的是把枯燥的科学道理讲得津津有味,让人易于理解、接受、产生兴趣。
c思想性、时代性,作者往往紧追时代信息,站在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最前沿,不仅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我们,而且寓思想与知识之中,重在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人、感染人。
2.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科普文的特点,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看看文章给我们讲了哪些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弄清文章的条理,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是否严密。
弄清楚文章叙述的事物的概念、特点、构造、作用等等,才能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3、辨析说明的方式:科普文常借助一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要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介绍的科学知识,为了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有些科普文还采用了童话、拟人等形象生动的手法。
阅读时体会这种表达方式,对我们全面了解事物、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帮助(二)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注意标题科普说明文的标题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总体特点是:第一,以文章介绍的知识对象为标题的中心依据,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是介绍什么科学知识的。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一种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传播方式,其目的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可以采用“四步曲”教学法,即前导讲解、示范解读、练习训练和巩固提高四个步骤,以提高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步骤的教学方法。
一、前导讲解在教学科普说明文之前,首先需要通过前导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情。
教师可以以引人入胜的方式介绍科普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对他们的意义所在。
还可以通过介绍科普知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演变和进步。
在前导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科普知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希望进一步了解科普知识。
通过前导讲解,学生可以对科普说明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示范解读在前导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示范解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科普说明文的特点、结构和重点内容。
通过示范解读,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理解科普说明文的文本,抓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其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
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进行解读,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科普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如标题、导语、正文、结语等部分的作用和功能,帮助学生掌握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通过示范解读,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学习科普说明文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练习训练打下基础。
三、练习训练在示范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训练,提高他们对科普说明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练习形式可以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阅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短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对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进行概括和归纳,培养他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普说明文的解读和翻译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一种旨在向大众解释科学知识的文章,其目的是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将专业的科学知识传达给读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领域的知识和发展。
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称为“四步曲”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系统化、有序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步:导入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首先要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呈现引人入胜的科学现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科普说明文的学习氛围。
导入阶段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讲解在导入阶段引起学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科普说明文的讲解环节。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清晰的语言和简洁的逻辑结构,向学生讲解科普说明文的内容。
可以适当运用举例、对比、引用权威观点等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他们对科普说明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练习在讲解科普说明文的内容后,可以安排一些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些练习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旨在检验学生对科普说明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练习环节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运用水平。
第四步:复习总结在完成练习后,可以进行复习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可以汇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解答和讲解。
可以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复习总结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科普说明文的内容有一个系统化的理解,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通过“四步曲”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科普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一种主要通过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文体。
它具有严谨性、易懂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地教学科普说明文,我们可以采用教学“四步曲”进行。
这个“四步曲”包括:明确目标、导入内容、展开讲解、巩固复习。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教学“四步曲”。
第一步:明确目标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能够初步掌握其写作方法和技巧;二是通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前需要对这两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明确。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教学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完成时间,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和教学活动。
第二步:导入内容在教学的第二步,我们需要通过导入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为了更好地导入内容,教学者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科普说明文的话题。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
通过导入内容能够让学生对科普说明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导入内容时,教学者需要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素材,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第三步:展开讲解在教学的第三步,我们需要对科普说明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针对科普说明文的特点、结构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包括科普说明文的定义、特点、写作技巧以及相关的实例分析等内容。
通过讲解能够让学生对科普说明文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掌握科普说明文的写作要领和技巧。
在讲解时,教学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四步:巩固复习在教学的最后一步,我们需要通过巩固复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科普说明文课堂教学策略
科普说明文课堂教学策略教学科普类说明文,学生常常因无法“读透”、无法品出“味道”而认为它单调、乏味,并对之逐渐失去阅读兴趣。
由此,我们有必要在此探讨科普类说明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类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创设精彩纷呈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课堂。
一.整体把握,纲举目张当前的阅读考查和教学理念均把整体阅读和整体感受位列第一。
科普类说明文阅读尤甚。
因为科普类说明文通常是以读者的认知习惯、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写作层次的,一般都能做到说明的对象凸显、说明的层次分明、说明的条理清晰。
教学时如果随意肢解文章内容,对课文条分缕析等,学生往往无法感知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而无法顺利阅读、理解文本。
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获得清晰的整体认知。
比如,教学《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文章中依次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各有什幺特点?”这样,就把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整体和盘托出来了,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留意和依次画出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名称、性能、实用功能等的介绍了。
事实证明:学生对课文只浏览了一遍,就能够毫无遗漏地找到并流畅地说出课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介绍的全部信息了。
可见,如此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学生对《新型玻璃》的感受是整体的、系统的,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也会记忆犹新。
而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科普类说明文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就要具有“包容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提出的问题也要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关注课文说明对象的整体性。
二.筛选信息,重点把握筛选信息、重点把握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收集、整理、筛选、记忆、运用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对象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识别能力和接受能力等。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教学研究本文尝试从牵引旧知,整体归纳,准确把握文体特点;略读文本,浅尝辄止,大致了解文本知识;研读文字,反复咀嚼,品味语言表达方式;谋篇布局,触类旁通,洞穿文章写作方式这四步来着手深入钻研文本,立足以学生为本,灵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对科普说明的浅尝辄止到触类旁通,实现“自己学习,学会自学的目的”,最终使科普文的教学具有更浓的语文味。
到底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应该怎样上才能让它的“文学性”更高于“科学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步着手,从而让我们的科普说明文教学回归语文课程,使我们的科普说明文的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同时能够让学生自己更好地掌握说明文本的学习方式,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目的。
第一步:牵引旧知,整体归纳,准确把握文体特点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审美效应。
在我们小学的课文中,文体的类别丰富,不同的文体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自然应当大不相同。
所以在学习一篇新的文本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是哪一类文体,从而明确学习这类文体时要学到些什么,怎么学。
确定文章的文本特点是学习课文内容的第一步,必须由文体定学法,找教法。
否则,会使我们的课堂偏离教学方向。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神奇的克隆》,初识本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文章,看看它和哪些课文相似,从而让学生找到学习本文的突破点。
学生很快就会找到《人类的“老师”》《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文。
这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回忆学习这类文章方法。
在交流和回忆中,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只有明确了文章的文体特点,才能确定这类文体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到什么程度。
因为说明文有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它是不同于记叙文、议论文的,教学方法应是适合于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学生最终形成的阅读能力,也应是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不是其他。
由此可见,明确文本体裁是走进小学文本阅读教学的敲门砖,为我们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定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的特点指明了方向。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科普说明文教学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由于没有把握住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使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低下。
文章不是无情物, 科普说明文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也该像其他文体的教学那样,还原语文的木色,散发岀浓浓的语文味。
下而,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麋鹿》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四字经”。
一、关注语言特点,注重“品”在《麋鹿》这课上,笔者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以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与表达水平。
【片段赏析一】1.出示句子:“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
”2.这句话概括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如果用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麋鹿的外形特点,是哪个词呢?(板书“奇特”)3.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出麋鹿外形的奇特的。
(学生交流)4.作者抓住麋鹿身体最显着的四个部位,用上了四个短句,准确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征。
这就是概括介绍的魅力。
5.在这句话中,有个字反复出现,写得最为精妙,是哪个字?(“似”)麋鹿的身上,有四种动物的相似之处,但综合起来看,和这四种动物又不像。
这种似像非像的特点,作者用四个“似”字短句就表达清楚了。
这是科普说明文语言表达的'一大特色:用词准确精妙。
二、学习语言表达,体现“悟”很多老师认为,教一篇科普说明文,就得讲说明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故事情节的科普说明文,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条条款款,枯燥乏味,学生学得了无生趣。
《麋鹿》这篇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一一奇特,然后具体地从角型、尾巴、蹄子、毛色进行介绍。
这是课文的又一个写作特色。
教学时,笔者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了这种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生长点。
【片段赏析二】1•除了读懂尾巴的奇特外,同学们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麋鹿喜欢在哪里生活?2.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简洁的句子,不仅把麋鹿尾巴的功能写出来了,还介绍了麋鹿的生活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1一.读为基础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
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
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
“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
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
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
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
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
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2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学科。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例如在教《种瓜得豆》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
之后,举办一个“种瓜得豆”新闻发布会,为了把“种瓜得豆”这个新闻发布会开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篇课文,为“新闻发布会”的顺利召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了知道种瓜得豆的奥秘,认真地阅读起来。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在《种瓜得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具体的图像向学生展示现代转基因科技的相关成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思: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应用的?在医学上又是怎么应用的?通过这些情景和理由,引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了解说明策略,品析语言文字,提高能力1.品出读的趣味,整体感知。
在教学生学习说明文时要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策略。
在我们教师教研时,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必须关注这一要点。
但仔细分析《新程标准》提到了“说明策略”,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不是“理解”!显然了解是较低要求,理解才是高要求。
我们教师习惯地认为,学说明文必须讲说明策略,否则就没有讲透课文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
这样一来,原本就没有情节故事和发散思维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框。
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文章内容缺乏魅力,科学知识缺乏生命活力。
2.品读语言文字。
大部分说明文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理由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点在教学说明文时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表情达意的逻辑性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还要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举例子的说明策略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
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但由于篇目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地拓展是必要的。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如转基因蔬菜、转基因水稻。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3一、依托教材实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1. 有效探究,实现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辩证统一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
如果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只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
假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进而喜欢说明文,喜欢语文和阅读,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与科学素养,那才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的意义。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调整课堂设计,安排合理性的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文本的`内容,才能令其习得科普文说明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引导探究将一直伴随教学的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决不能落后于孩子的思维,教师的高度和思维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和思维。
学生在什么时候觉得没有劲,那就说明设计问题的挑战性不够!在短短的40分钟内,问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呈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复衡量。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重点探究:(1)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这几个方面的?(2) 尝试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同样”换成另外一种说法,进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这样的设计,既没有铺天盖地的“问”,也没有水到渠成的“答”。
通过简化头绪,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设计具有支撑力和牵引力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上来。
IBSTPI(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20xx颁布的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尤为重要。
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运用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因此,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与问题的有效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
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学目标。
2. 有效涵泳,开发整体品读和关键感悟的均衡能力相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而言,说明文在表达上有其更为独特的方式,在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条理性上更具优势。
课文中一些语义丰富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话:“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
”句子中“预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不太“科学”,也不太“严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读比较,看看能否去掉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