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哲学
“音乐审美中心”的哲学批判与音乐教育的本格哲学建构之我见
音乐审美 的主要概念就是把音乐 :音 乐作 品 ,并且从
客体 的角度去认识音乐 的实 际本 质. 在埃里奥特看 来 , 美学 理论 家将音乐 和音乐作 品究竟是什么混淆在一 起 ,使得这 种关 注角度变动很狭隘 , 忽视 了音乐产生 的过程 , 没有感受 到音乐存在的艺术性 以及创造力. 其 实审美是 去感 知事 物 , 而不像 音乐那样 可以进行创作 , 通 过看 、 读、 听是无法创 作 的; 另外 音乐客体这 种审美理念 , 促进 了音乐教育 消费 , 并
在埃里奥特看来 , 经过 了几 十年 的摸 索研 究 , 传统 的音
乐审美教育哲学 已经逐渐发展 , 并形成 了一整套体系化 、 高 度化的哲 学理念. 音乐教育 的审美哲学中的原理和假设基本 上都是无效 的 , 并且很 多的逻辑也存在着很 大的问题. 埃 里 奥特借用了科德斯 以及伯赫克的看法而表明 : “ 对 于高度 理 性化的理念 ,对于其任何原理的任何攻击就是对体 系本 身 的攻击 ; 假 如其 中一个原 理被抛弃 , 那么, 它所 有的原理 也 必然如此 . 因此 , 体系 的地位越 高 , 整个理念体系的反面论证 就越重要 ……因此 ,一个系统化 的理念体 系受 到它最薄弱 的元素的支配. ”
Vo 1 . 2 9No . 9
S e p. 2 01 3
“ 音乐 审美 中心 ” 的哲学批判与音乐
教育 的本 格哲 学建 构之 我见
李 妍
( 红 河 学院
摘
组 织部 ,云 南 蒙自 6 6 1 1 0 0 )
要 :本文通过分析 了埃里奥特对审美音乐教 育的哲 学批判 , 提 出了如何 坚守“ 审美教育” 的哲 学阵地 , 从 而改 变社会
大众对审美音 乐教育的认 识和 了解. 使得我 国的音 乐教育逐 渐走 向“ 音 乐作为文化” 的哲学基础之上 关键词 :音 乐审美 中心;哲学批判 ;音 乐教 育 ;哲学构建
关于音乐教育三种观点的介绍
关于音乐教育三种观点的介绍摘要: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音乐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20世纪中叶,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开始发展起来,随后几十年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批判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同时也逐渐发展,而在“后现代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潮下,一种新的偏向功能音乐教育的理论也逐渐起源。
本文就简单论述这三种音乐教育哲学各自的观点以及它们的异同。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后现代音乐教育发展实用主义音乐教育哲学一、审美音乐教育1、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范式的建立在西方的哲学历史上,有着诸如康德、卡西尔等哲学家对于审美教育以及艺术哲学就有一定的偏向,“审美音乐教育”的观点成为了雷默教授建立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范式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大发展,社会矛盾凸显。
在音乐教育领域,一些学者表达不满并认为: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哲学形式,它必须是充分的、全面的,来统一整个音乐教育专业。
随后,一场审美教育运动展开,这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范式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学术理论支撑。
1970年,贝内特·雷默教授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审美音乐教学哲学体系的初步建立,书中提倡的,正是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
雷默教授认为美国音乐教育中,对社会价值的关注远远大于关注它的内在意义,为了改变关于目标重要性的观点,必须以音乐审美价值的本质作为前提,音乐教育者才能与被教育者分享审美价值。
2、审美音乐教育的内涵在历史上,形式主义、参照主义、表现主义等哲学流派认为,分享人类的经验可以通过分享艺术品的内在审美品质,而审美音乐教育就是一种有效途径。
在此基础上,雷默提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以音乐的本质和价值作为前提。
雷默教授认为审美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提高被教育者的审美感受能力,获得审美经验。
要通过对音乐表现性内容的感知和对感知到内容的反应两种做法来让学生提高审美感受能力,主要途径有:让学生大量聆听作品、关注学生与审美客体(音乐作品)的互动质量、艺术生产、概念化的分析和评价。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体现教育哲学是近代哲学进一步分化的产物,也是教育学科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教育哲学在与传统音乐学科的进一步交融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衍变,从而形成当今音乐教育研究方向崭新的一门学科——音乐教育哲学。
本文将通过音乐教育哲学视角来阐述音乐教育哲学观在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体现。
标签:音乐教育哲学观;声乐教学;体现一、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著名的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Bennett Reimer)在曾提出:音乐教育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
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一种哲学观念的支持与指导,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同样也需要正确的哲学观念的支持和指导。
在不同的音乐哲学观基础上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下面将介绍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论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空间竞赛,美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种形势下,雷默、阿兰·布里顿等音乐教育理论家先后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并要求扩大音乐教育的内涵。
音乐审美教育从70年代开始在美国成为扩大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益的主导思想。
雷默等人所倡导的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审美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
雷默将“感觉”与“思维”放在同一个高度来谈论,他认为“人类所有体验都充满了主管感应。
从生到死,人的每个行动,每个思想,都充满了感觉。
感觉对于人生,犹如空气对于人体:没有感觉的人生就想没有空气一样难以想象。
从根本上讲,“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的一种延伸。
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认为审美体验并不提供功利目标,体验仅仅源于它自身。
2.功能论随着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问题、新经济形势等问题的出现,音乐的社会功能价值开始被重视关注。
“走向功能音乐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开始成为一种呼声。
保罗·哈克是现代西方功能论哲学观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期因素。
音乐教育的哲学
音乐教育的哲学一、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对音乐教育本质和价值的研究,是对一切音乐教育和教学现象的高度概括。
它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各类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音乐哲学是教育哲学的一个分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音乐教育哲学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和社会生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产背景就会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这些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对实践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有不同的指向。
学校音乐教师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有助于建立自身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和信仰,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音乐教育哲学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实用主义是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础,但这时候的主要倡导者还不是音乐教育工,而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领袖,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审美论作为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占据了统治地位;20世纪80年代,为了响应社会的需求,实用主义哲学在音乐教育领域重新抬头,出现了音乐教育功能主义哲学;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音乐教育哲学的“实践范式”,针对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范式提出批判j目前对我国音乐教育影响较大且争议较多的,主要集中于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
二、几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一)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20世纪50年代末,贝内特·雷默等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提出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观念,其中以贝内特·雷默及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为代表。
其主要观点:1.音乐教育的本质。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认为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在一切与艺术交互作用的教学中,都应当谋求审美意义”。
贝内特·雷默认为:“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性功能,但对全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禀赋。
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与生俱有的反应能力。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涉及到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不同领域。
其中,审美哲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体系,对于音乐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如何有效地进行音乐教育。
审美哲学的概念审美哲学是指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和创作原则的一门哲学学科。
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然而,无论不同文化和时代下,美对于人的感受和思维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寻找美的本质和创作原则,是审美哲学的核心问题。
在音乐中,美的本质和特征是与音乐艺术的独特属性密切相关的。
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不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具备了独特的创作原则,并且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也具备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对音乐的审美哲学思考,不仅有助于创作出更加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还有助于创造更加丰富和深入的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思想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能和审美意识培养的课程。
审美哲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和音乐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强调创造性思维音乐创作是审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创造一个积极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灵活进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在审美哲学中,认为美的判断是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的存在。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在音乐教育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尊重他人观念和个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美的体验。
3.强调文化多元化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下,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存在差异。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文化多元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音乐艺术,尊重不同文化的审美传统和文化特点。
论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论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音乐教育的哲学》是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Bennett Reimer)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观点和理论。
而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雷默的影响,特别是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雷默哲学观点的体现。
本文将从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的哲学观点出发,探讨其在中国《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出了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身心灵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社交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这一观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表达和音乐情感体验能力。
音乐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身心灵。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积极参与的、探究性的。
他提出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应该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这一观点也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音乐鉴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多种方式来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技能。
雷默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他认为音乐教育不应该是一种与生活脱节的学科,而应该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
《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探讨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
探讨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1 音乐教育哲学学科发展概况音乐教育哲学隶属于教育学,它是教育哲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学科。
它的存在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学的内容,并对音乐教育的,特别是器乐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性的作用。
当前,在音乐教育哲学学科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主要分为五种,其主要内容包括:(1)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该观点由美国音乐教育家Bennett Reimer提出。
他认为: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对于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起到了决定作用。
(2)以实践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该观点由美国音乐教育家David J.Elliott 提出。
其主要内容是:音乐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艺术科学,其发展关键在于实践。
(3)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该观点由我国的王耀华先生提出。
他主张,音乐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
(4)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该项观点由美国学者保罗·哈克提出。
他承认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指出,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科。
(5)以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该观点由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所提出的:音乐教育哲学是多学科的、综合的与文化整合的哲学。
这五种音乐教育哲学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器乐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
2 音乐教育哲学对器乐音乐教育工作的指导性作用(1)器乐音乐教育应注重加强实践性功能。
器乐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表演的实践活动;二是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器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需要重视与表演相关的舞台实践活动,也应重视与教育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
当前不少艺术院校的教学工作和教育评估体系往往将舞台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学的重点,却忽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导致不少学生在初为人师的阶段无法迅速进入角色。
因此,笔者认为器乐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认真了解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充分认识到这一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作用。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是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它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对音乐教育实践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体为中心的。
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
去体验和创造音乐,通过音乐来培养人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育实
践中,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音乐教育环境,让每
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其次,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审美思考是以开放和多元化为特点的。
它认为音乐的价值
和意义不应该被限制在某种固定的标准之中,而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审美选择。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发现和感受不
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从中汲取审美启示和情感滋养。
最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都强调音乐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它认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它承载着文化价值和社
会意义。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注重与学生分享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音乐素材
和历史信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音乐文化和艺术传统,从而打破文化隔阂,促
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述评
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述评一、本文概述《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述评》这篇文章旨在对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评价。
贝内特·雷默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他的理念对现代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包括他如何看待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以及他如何理解音乐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将详细介绍和分析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其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
本文还将对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进行评价和反思,探讨其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和影响,以期能够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概述贝内特·雷默,作为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与哲学家,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他坚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审美教育,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
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他对于音乐教育的全面理解。
他认为,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即通过音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力。
他强调,音乐教育应该超越单纯的技巧训练,注重学生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和理解,以及他们通过音乐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能力。
雷默还提出了“音乐作为人类行为”的观点。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表达。
音乐教育应该关注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雷默倡导“探索式学习”。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主动探索和实践来学习音乐,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他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的内在逻辑,去理解音乐的深层含义,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而音乐的审美则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审美哲学作为研究美的本质和价值的哲学分支,探讨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规律和原则。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美感和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下面将详细介绍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一、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首先,音乐具有艺术性,即它是人们对自然声音进行创造和加工的产物,蕴含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音乐具有情感性,能够表达和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情绪。
再次,音乐具有符号性,在音乐中,音符和旋律成为表达思想和意义的符号,并传递给听众。
最后,音乐还具有时空性,即其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音乐审美哲学的基本观点1.客观美学观点客观美学观点认为,音乐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无关。
音乐作品中的和谐、对位、旋律等元素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这些规律与人类的感官和认知机制密切相关。
客观美学观点强调对音乐作品内在结构和形式的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和理解其中的美感。
2.主观美学观点主观美学观点认为,音乐的美是个体主观感受的结果,与听众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和情感状态等有关。
不同的人对同一首音乐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情感倾向。
3.客观主观结合的美学观点现代审美哲学往往认为客观美学观点和主观美学观点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音乐作品中的内在结构和形式确实具有客观的存在和规律,但评价音乐的美感需要主观个体的参与和体验。
客观主观结合的美学观点主张既要关注音乐的艺术结构和技巧,也要重视听众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反应。
三、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美感和价值,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首先,音乐教育要加强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音乐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并通过演奏、作曲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
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
音乐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素养,它不只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心静思深
的体验,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自我,并开发个人的审美观念和人文思维。
现代审美教育认为,音乐可以促进学生在其社会经历中辨别,唤醒,传播和传递其审美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影响自身的审美情感,理解和实践审美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人类文明中的丰富体现,从古到今一直被公认是一项重要的人文
教育内容。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音乐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热情,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唤醒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其在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活动中产生更多的深层思考和思想自由。
另外,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思维和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学
习优异性,而且可以促进 personality 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艺
术修养,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学习观念。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够成功的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艺术的技能,这样他们就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喜悦与愉悦感受,这也是音乐教育最好的体现,这是一种综合性发展的艺术审美教育。
因而,音乐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那就是能够唤醒个性、调动
情感,培养人的艺术修养、审美情操以及激发对古今文化的学习热情。
高校作为社会公共教育责任的重要持有者,正积极开展音乐教育的活动,构建一种良性的社会文化经历,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培育新一代文明的大学生。
“审美"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指向
影 响 呢 ? 带着 这 些 疑 问 ,笔 者 开 始 了探 寻 。
一
、
“ 审美 ”与 “ 实践 ”音乐教育哲学 的比较
要 弄清 “ 审 美 ”音 乐教 育哲 学观 念 与 “ 实践 ”音 乐 教育 哲学 观念 的异 同,我们首先 要从美学 的角度 分别来 阐释 “ 审美 ”与 “ 实 践”的音 乐教 育哲学观 念 。要 了解 这两种观念 ,首先要 了解的必然
“ 审美 ”音 乐教育哲 学观念与 “ 实 践”音乐教 育哲学观念 有何
德曼和美国著名音乐美学家 、理论家伦纳德. 迈尔的思想启迪 。 大卫 ・ 埃利奥特 的实践音 乐教育哲学 , 以亚里士 多德 的实 践论 为基础,强调音乐是人类多样性 的实践 ,因此它的理论基础不是纯粹 的美学。埃利奥特质疑 了雷默 的 “ 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观点 ,认 为音乐素养高 的人未必就一定具有高的道德素养和完善的人格 。
须跟 随时代发 展需求 的步伐 ,根据在 不 同阶段 出现的不 同问题制 定 与之相应 的对 策 ,从而 为各高等 院校招收专业 人才和基 础教育 的发
展 奠 定 基 础 。 ■
质量要求 相一致 ,确保录取学 生具备完成 学业的基本 文化素质 。各 地 各高校 不得为 了完成 招生计划而 降低对考 生文化课成 绩的标准 , 教育部将 对有关地方和高校文化课划线情况进行抽查。”艺考是属 于
[ 1 ] 卢琳. 审视艺术类高考 中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 J ] . 音乐天地, 2 0 1 4
l 2: 4 3 — 4 7 .
[ 2 ] 周 虹. 谈 歌唱 的艺术一 艺术 类高考声 乐教学 的探索 [ J ] . 考试 用刊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
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音乐教育实践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一种特殊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
通常情况下,音乐教育会涉及三个维度:音乐技能学习、音乐艺术鉴赏以及音乐审美体验。
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就是指导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建立一个符合音乐艺术的人文关怀、审美情怀和美学理念的框架,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和美学素养。
首先,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注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和掌握音乐的技能和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培养音乐情感与人文素养。
因此,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对音乐的感知中品味良好的情感和价值,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生品格。
其次,音乐教育的审美思考应该以学术为依托,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是一门高层次的学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等。
同时,音乐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学会准确评价艺术作品及其衍生出的各种艺术思想、技巧和风格,这将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对艺术的鉴别力。
最后,音乐教育的审美思考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共情能力,营造优秀的音乐审美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注重在学生情感体验和共情上下功夫。
要尽量打破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协作与合作、互动与交流,并引导学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形成一个充满共情、协作与创新的音乐教学实践环境。
总之,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思考,不光是传授音乐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美学素养。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鉴赏和共情能力,才能真正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
管窥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到实践
大 众 文 艺摘要: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目前为止,美国音乐教育哲学领域审美与实践两大哲学观的激烈论争进行的可谓是如火如荼。
其中,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的领军人物要以雷默为主,而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要以埃里奥特为代表。
虽然他们斗争激烈,但笔者认为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二者相互补充,其中每种哲学观都推动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审美;实践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孕育并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鼎盛于七十年代,在此基础之上,美国全国上下音乐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审美教育”运动。
雷默这本1970年出版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将这场审美教育运动推向了高潮。
雷默的哲学观受到列奥纳德・梅尔的深刻影响,在历史上绝对形式主义、思辨主义基础之上提出了近乎全面的绝对表现主义。
其中,在绝对形式主义看来,探究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必须深入作品的本身,注意这件作品的内在品质。
这是一种自律论说法,他认为音响的活动、内容就是它的形式,同样,在音乐中,就要到音响的本身当中,到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力度、曲式当中,注意那些音响的活动。
而他的缺点就是只在乎艺术作品的的内在素质及其内在的本质,而忽视超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相反的是,在思辨主义看来,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作品的本身而在于作品的之外,这是一种他律论的说法,它比较注重非艺术的东西,也就是艺术以外的。
要找出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必须触及这件作品使你感到的在它之外的世界中的思想、情绪、态度、事件。
而同样相反的,他的缺点恰是太关注艺术以外的东西,而忽略的了艺术的本体价值和意义。
同样的,在音乐教育中,把对音乐的体验化成非音乐的术语,无论是概念的还是情感的,都破坏了音乐体验的意味,凭借最没有音乐特征的价值来证明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达不到音乐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在二者基础之上,雷默结合两者的优点和长处,总结出了第三种理论——绝对表现主义。
他认为一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内在的,它们是由艺术性自身而作用的,艺术给予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探究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素质之中。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音乐教育哲学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则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认为音乐是审美,是实践,是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是具有社会功能。
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续,同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唯一不同的是授课对象由在校学生变成了在职中学教师。
因此,音乐教育哲学是中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应坚持注重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注重西方多元文化与国内民族文化相结合、注重中学音乐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它是从音乐本体的角度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
这位美国音乐审美教育哲学观的重要人物,分别于1970年、1989年和2003年出版了三个版本《音乐教育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其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不仅成为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而且深深影响了美国乃至北美的音乐教育实践。
雷默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
“绝对表现主义最有利于维持音乐的审美经验、审美意义以及审美价值。
艺术的经验必须是审美的经验。
它“在最深层的意义上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联”,所以“如果艺术的经验对人的生命有意义,那么,这种经验必须是审美的。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从实用主义哲学和过程哲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默的学生、美国的音乐教育哲学家大卫·埃里奥特(David J-Elliott)。
埃里奥特在多年的音乐教育研究当中,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观。
试论“审美”和“实践”两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意涵
试论“审美”和“实践”两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意涵作者:曾美玲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4期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对雷默的审美教育哲学和艾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阐释及对话,试图将这两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深层次脉络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之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两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和演进线索。
关键词:审美;实践;对话音乐教育必然要遵循一定的理念,这些理念的形成基础在于人们对音乐的本质、音乐教育的本质的把握与理解。
而音乐教育哲学就是专门探讨音乐教育的根本理念的一门学科。
因此,我们对于音乐教育的研究首先应该充分重视的和应该加以深入思考的就是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直到今天,有两种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影响广泛而持久,一种是雷默的审美一月教育哲学,另一种是艾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一、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全盛期、动摇期和转型期等几个阶段。
这一思想的出现,标志着教育者开始思考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
①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贝内特·雷默,其核心的思想也集中体现在雷默的代表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
作为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曾风靡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那么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到底说了些什么呢?雷默在其著述中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进行了构建,因此这三个层面也是我们理解这一思想内涵的着力点。
首先,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以音乐的本质和价值为前提,即以审美为立场。
雷默宣称他的立场是“音乐性的”立场,即“审美的”立场。
他认为最能体现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是它的审美品质,因此音乐教育要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基础和前提。
其次,在雷默看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以使其获得审美经验。
他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对事物的审美品质的感受力的发展”,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都能对事物的审美品质做出反应。
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后现代批判的反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J 0 U 开 z A L 0 z 》 N J 芝 o A R T s芝 ∞ 1 _ I T 与m 一音乐 与表 演 互 u s l c 8 I P E F o 王 N c m —N 0 1 3 . 0 一
功 能 ,而无 视其 他功 能 的存在 ;对于音 乐 的 种音乐手法 的借用 , 他们都体现 了对音乐形 0 理解 也不 能仅从 审美 的角 度关 注音乐 的形式 式 自觉 而刻意 的追求 。” 要 素。然而 ,当我 们对 这一 问题 进行 反思 时 即使在 “ 民间音乐”和 “ 流行音乐”中 , 又会 发 现 ,所有 音乐 功能 的实现 离不 开具 体 对音乐 形式 美的需 求与探 索也 是一种 实际存
・
在的必要乐 文化 多样 性 的现 实 ,因此 , “ 审美 哲学 没 有为 音乐 的教 与学 提供一个合 乎逻辑 和综 合 的哲学 基础” l I ] 3 6 ,
、
“ 审 美 ”是 人 类 音 乐 实践 与 发 展 的重 要 因素
并 创 立 了与 之 对 立 的 “ 实践 哲 学 ”( P r a x i a l
音乐教 育 “ 审美哲学"后现代批判 的反思
罗 凌 ( 绵 阳师范 学院 音 乐 与表 演 艺 术学 院 ,四川 绵 阳 6 2 l 0 0 0 )
【 摘 要】 音 乐教 育审美哲 学产 生干特定的历 吏视域 , 由于其哲学 基础 与理论体 系的局 限性 ,而受到实践 哲学 的批判;但就音 乐教 育和 中国现 实语境 而言,审美哲学仍有其存 在的必要性 ;面对 世界 多元 文化音 乐教育 的发 展,审美哲 学只有实现 与实践哲学的视域融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 [ 关键词 】中国语境 ; 美哲学 ;后现代 ;实践哲学 ;视域 融合 [ 中图分类 号 】 J 6 0 1 ;J 6 0 — 0 5 ;J 6 0 2[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9 6 6 7( 2 0 1 3)0 1—0 1 3 5— 0 5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研究
有音乐职业前途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对音乐
的善意但被误导的解释是建立在它所传授的所
谓的“非音乐”技能的基础上的——这种说法
本身就不可靠,似乎享受音乐是一个不值得的教
育目标。教师必须考虑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以及
如何弥补其他学科的不足。接下来的谈话不可避
免地暴露出对音乐的实质、意义和作用的不同意
以及在对事物的思考中发现的特殊知识工作 。然
而,有人质疑美国的音乐教育在课程、研究和教学
方面存在不足。对这些怀疑论者来说,美学的方法
将音乐置于精英主义的基座上。
埃斯特尔·乔根森 (Estelle Jorgensen) 讲述了
关于音乐价值的思想史以及普通课程中音乐的正当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经将关于学术标准的内容吸收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
当中,但他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他们
有自己的信仰,但并不清楚去信仰的理由 ⑩ 。因此,
教育哲学有助于解释和阐明教学的立场,评估教学
中的优势或弱点,从而在更广泛的视阈中对该学科
领域进行统一。
然而,教育哲学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任务,那
就是论证它的正当性。为什么人应该懂音乐?音乐
见,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见。因此,似乎需
要一种音乐教育哲学:(1) 认真对待音乐的感
官本质,以及欣赏音乐所需的智力;(2) 具有
足够的包容性,能够涵盖被称为“音乐”的广
泛体验;(3) 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能力;
(4) 将音乐学习纳入教育的大目标。
这样一种全面的方法似乎可以证明音乐教育超
越了音乐领域,而是将音乐视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来源于音乐哲学,哲学是人们在经过持续的反复论证与
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被人们所能够接受的理论认知,在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音乐教育家雷默依据当时的音乐教育情况,
提出了“审美哲学”这个理论。
几十年后,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完全驳
斥了雷默的观点,提出了“实践论”的哲学观。
自此,这两种哲学观
思想开始飞速传入我国。
但是当代中国人口、文化情况复杂,这两种
哲学观是否完全适用于我国呢?作者才学疏浅,根据自己理解提出一
些自己的理解。
审美哲学注重“即使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的功能,
但是对所有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
秉赋。
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
与生俱有的反应水平。
”实践哲学否认了以音乐或艺术本体为核心,
而是“强调行动,看重过程,主张学生通过亲自的表演参与音乐学习,改变被动欣赏为主的音乐学习方式,认为音乐的学习在于践行,在于做。
”在了解了这两种哲学的中心思想之后,作者认为哲学观点的产
生基于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
现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理应博
采众长,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采用多元化方式实践,最终得以找到
适合自己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音乐欣赏与音乐聆听对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音乐学习者,能够说都是从欣赏乐曲开始,对音乐引发了学
习兴趣之后,才可能会继续专门从事音乐研究,或者实行业余的音乐
学习,当然也会产生一大批音乐爱好者。
因为受音乐教育的水准不同,他们更多的可能是以聆听为主。
音乐艺术不同于绘画与建筑,在听到
一首好的乐曲时,我们能够体会出作曲家内心当中极其丰富的情感,
并能够与其产生强烈共鸣,甚至能够穿越时空,与作曲家直接交流,
并且不同的人在听一首乐曲时会有不同的感受。
了解过西方音乐历史
的人都知道,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其风
格还影响了后世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他的音乐具有朴素的田园风,在欣赏他的双钢琴协奏曲时,我们就会不自觉的在欣赏时会与作曲家
写作这首作品时的背景相联系,而练习过这部作品的人在欣赏时,可
能更多的考虑到其中的触键、弹奏时的音色、及其曲式,和声等,从
来没有接触过这种风格的人在欣赏这部作品时,可能只关心好听不好
听而不考虑其他因素。
而一旦他觉得作品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并且想
要了解与这首作品相联系的各种因素,如作曲家背景,当时国家的社
会历史条件等等,他的感受肯定与之前大有不同,也许会对作品产生
出更加理性的理解,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如果不了解除音乐本体之外
其他因素时欣赏音乐是不理性的,而是在你了解到关于此部作品的其
他因素时有助于你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的含义。
而且,对一部作品的
认知不可能只停留在一种层面上,是随着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
等因素逐渐改变而改变的,在作者没有接触过世界民族音乐以前,以
为只有本国或者欧洲的音乐才是最好的,随着知识层面的慢慢扩大,
欣赏的范围也越来大,了解到世界上几千种民族的音乐每一种都是自
己民族独特的文化,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不可能把每种音乐都搞得非
常透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些只需要欣赏就够了。
音乐聆听能够
让爱好音乐的绝大多数人能够感受到乐音的和谐与美妙。
比如一个两
到三岁的幼儿,因为身心理智各方面的不成熟,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
听到一首好听的童谣就能够使他们身心愉快,在听《让我们荡起双桨》时,他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手舞足蹈,但因为身体水平还未到达到实
践的标准,所以并不能去深度了解作品;还有一些身心或身体上患有
疾病的特殊人群,他们可能就是通过音乐聆听的方式实行治疗或者排
遣情绪,没有办法对音乐实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理解,在他们眼中,
聆听音乐就是一种使身心获得美好体验的方式,于是音乐治疗这门学
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
这些都是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之内,但完全是以审美作为主要方式。
三、“音乐实践”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埃利奥特在其实践哲学中指出:“音乐,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则是为
不同听众制作的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形色色的人类实践。
”“音乐是
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多!)音乐实践
或音乐类型,每一种实践都取决于该实践的专业工作者,即(业余的
或专业的)音乐创作者的共同理解和努力。
”不久前由中国西部交响
乐团在乌鲁木齐上演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指挥这部作品的人正
是一位音乐实践者,他把已逝去的著名音乐家最经典的作品用实践来
带给听众,台上的演奏员们也是一个又一个的音乐制作者与实践者,
他们与指挥配合,把原本仅仅固化的音符用演奏的方式带给听众让听
众欣赏,犹如上一部分所说,他们同样也是本部作品的二度创作者。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箫友梅在最初建立上海国立音专时,就已经把
国外各种各样的实践课程引入了我国的音乐课堂,如:和声、复调、
曲式等,而那个时期诞生出的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贺绿汀、黄自、箫友梅、曾志忞等,他们将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与西方优秀的音乐文
化相结合,实践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如箫友梅的声乐作
品《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合唱作品《旗正飘飘》、贺绿汀的钢
琴作品《牧童短笛》等等。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音乐实践都
需要音乐聆听与音乐欣赏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从另一角度体会出作品
的美感。
四、音乐学习要“欣赏”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地区,各个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作者现在所
处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元音乐文化相融合的地区,在这里有
十几种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也有很多我们平
时接触不到的乐器和音乐种类,乐器有手鼓、弹拨尔、独它尔、艾捷克、热瓦普、马头琴等等;音乐种类有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赛乃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等,这些歌舞艺术又有着极大的艺术价值,其共
同特点大都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根据乐谱实行传承。
在很多的
民间艺人家里,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艺人都是自己耳濡目染跟家人
学习的,并未通过专业的音乐艺术院校实行音乐教育,但他们毫不逊
色在音乐艺术院校专门学习的学生。
民间艺人在演唱或演奏时并为考
虑音程、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但仍旧能感受通过演唱或演奏所带
来的精神上的愉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审美是大于音乐实
践的。
但如果从不了解此种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要想深入了解这些
歌舞艺术,就要了解他们的语言,学会一两种乐器,会唱某一些乐段,因为“会听”与“会唱”或“会弹”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比如手鼓,
听起来节奏复杂多变,但如果想要对此乐器实行更深的了解,还需要
自己实行尝试学习。
所以,欣赏与实践仍需要相互结合。
在作者自身
的学习过程中,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和声与曲式分析课是每个音乐
类学生所必需要修的课程,但是首先我们要明确,和声是为音乐作品
服务的。
但学生往往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会机械
的为了做题而做题,脱离了这门课想要表达的最终意义,这样就过度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音乐审美的重要作用。
音乐学习的目的乃
是激发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但是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刻意对音乐形式
实行模仿,不但会防碍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且还影响学生学习
音乐时自己的内心感受。
五、结语
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两
者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
在中国,我们虽然引入了这两种哲学思维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上不但需要
以此为基础,还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合,特别是在面对我国的多元
音乐文化时,更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这样才能更好的兼顾我国多元
化的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