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改革特征——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行为(五个强调)
(一)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关注学生的 全面发展 (二)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 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 (三)强调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构建弹性教学内容体系 (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变重技能、重结 果、轻过程、轻发展的评价形式 (五)强调教师在课程设计、管理、实施的主导作用
(三)梁启超
德、智、体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 “使教之有方,每日伏案一二时,所学抑已不少。自余暇晷,或游苑园以观生物 ;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何事非学,何学非用,其宏多矣。” (《变法通议· 论幼学》)——提倡博学多艺,学以致用。 (四)军国民主义思潮
使学生具有军人的品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效果。
3、启蒙运动(18世纪)——始于法国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并发起了“启蒙 运动”,出现了三大教育家、思想家。 (1)卢梭——是该时期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倡导和推行、 实施“自然教育”的创始人。 自然教育:让新生代的孩子们学会生存, 掌握和大自然斗争的本领。 ①劳逸结合,积极休息,教育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 活动和精神活动互为休息手段; ②智力与体力相结合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对人才需求上更新势必会促进教育领 域的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约翰· 奈斯比特在《大 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文中指出:1956年美国 白领劳动者的数量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 人造卫星作为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故 传统的学习型、智能型教学模式开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模式以及终身教育方向转化——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学会生存。
(三)凯洛夫的“三中心论” 凯洛夫:苏联教育学家,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教育理念的追随者。 1、构建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强调主智主义,提倡完整、系统规 范的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包括体育教育——学习和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2、三中心论——课堂、教师、教材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主智学校体育
主要特点:注重体育道德精神的培养和基本知识、技术、 技能的掌握,注重体育教师和课堂教学、教材内容的中心地 位,体育教学过程设定为三大组成部分——准备、基本、结 束。
(一)1951年,学习并实践苏式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 称《劳卫制》 (二)195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 (三)1956年,苏联学者凯里苏夫在北京体育学院讲授《苏联体育教 育理论》课程,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 中苏断交后的几十年,这种主智体育的影响长期存在,并成为我国 历史最长、最具影响的教学模式。该理念完全否决了自然体育思想, 使体育课堂失去了活力和人性化特点,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 影响
THANK YOU!
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五· 四”运动后,自然体育思想取代了军国民主义思潮,科 学、民主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一九二三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 课程纲要》,正式改体操科为体育课,废弃兵操,主张“体育即生 活”,强调“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国、瑞典的 人为体操和日本的兵操,我国亦出现了“开放式”教学。
总结:
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学校体育的思 想理论基础,在经历了17~18世纪的体育教育化,19世纪的体 育课程化后,学校体育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传 统;20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 社会和终身学习型社会转型。我国19世纪后期引进西方学校体 育思想,20世纪效法日本,尔后广泛借鉴美国、苏联等国学校 体育改革理念,形成了军国民主义、自然主义、主智主义以及 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及走向。
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 的影响——主智学校体育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③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一、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所推行的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吟诗、下棋,其内容和 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二)杜威的“学生中心说”
杜威:美国教育家、美国“新体育”——“放羊式”教学的奠基者。 1、“中心说” 以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为中心,教师为满足和实现学生的愿望服务,教 师是服务者,而不是教育者,尤其重视游戏和娱乐的育人价值。 2、“新体育” (1)机体教育 (2)神经肌肉活动教育 (3)品德教育 (4)智力教育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主讲人:胡雯
contents 目录
①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②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③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所推行的骑士教育
①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
二、三大文化运动对现代体育的催发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②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兵式体操被流行欧美的田径、球类、游戏活动内容所取代
1、体育须注重身体全部之平均发育
2、运动种类,须取多变化且饶兴趣者
3、增加生理卫生知识,厉行勤劳主义,注意清洁卫生
(二)开始重视体育的地位和综合育人作用 (三)开始了体育对人的发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促进了体育的科 学化、“设计模仿法”、“分组教学法”。 结论:实用主义教育和新体育学说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 它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和过程的过分松 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体育与劳动和谐发 展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 德智体全面发展 知识积累
(二)三大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体育观点
1、抛弃把身体视为灵魂监狱的观点:“身体灭了,灵魂可以升入天堂”
2、注重实用性技能的学习
3、传播古代教育和恢复古代体育教学经验
4、体育的作用重新得到认定——全面发展的人的美学思想 5、与大自然相融合——增加锻炼实效,使人身心愉快 6、承认脑力与体力相结合——二者有相关联系
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1979年的扬州会议开启了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新纪元。总的 来说,90年代以前,以“三基”和“三中心”为特色的主智体育 教育为主,90年代引进国外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模式,逐步对结 构教学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发现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2003 年相继颁发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古茨姆茨——卢梭教育思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支持者, 重视游戏、劳动和身体练习。 ①户外游戏:发展学生的个性及意志品质 ②手工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及生存技能 ③身体练习:发展力量与耐力——跑、跳、投、 摔跤、平衡、举重
(3)裴斯泰洛齐——卢梭泛爱主义教育的忠实信徒,提倡体育手段多样化, 使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并遵循“自然法则”,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思想 ,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
二、三大文化运动对现代体育的催发
(一)三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1、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始于意大利 高举人文主义大旗,铸造人体的美好,各学科纷纷把人、人体、人体运动 作为自己研讨和注重的中心。彼特拉克、薄伽邱、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等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对人及人的生命活动、健康美丽的躯体进行热 情洋溢的讴歌与赞美。 “回到古代去,回到古希腊去。”“我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2、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始于德国 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在马丁· 路德的带领下,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 潮,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一)高尔霍夫尔的体育思想 高尔霍夫尔:奥地利人,1885-1941,曾任教育部长。他强调学生的年龄特征 ,生理、性别、兴趣上的差异和自然运动,主要有三大贡献: 1、为体育改革拟定了三条原则 (1)学生自主活动的原则 (2)教材内容乡土化的原则 (3)合科教授的原则:几项不同的教材内容相搭配 2、确立了体育课的基本结构 (1)引序部分;(2)基本部分;(3)结束部分 3、对当时流行的四大体育教育派系进行了论证 (1)对游戏派系、新体操派系持支持肯定的态度,将游戏、音乐、舞蹈带进 课堂。 (2)对竞技派系、北欧体操派系持一分为二的态度,肯定了其惊险、流畅、 科学规范的视觉效果及健身效果,但缺乏娱乐性,有违体育教育的宗旨。
源于教会学校的洋务运动,十九世纪末我国从日本引进“体育”一词。 洋务运动的宗旨是:变法维新、救亡强种。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为代表。 孙中山:“要想强国,必先强种。”;颜元:“一人动,一身强;一家 动,一家强;一国动,天下强。”
(一)严复 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为国家民族 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有志 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帅,以研究体育 之学。” 1985年1月发表《原强》一文,对西方、日本 的强大,中国的赢弱进行了深层次的思索。 (二)康有为 在《大同书》里系统的提出了各级体育课程都要 注意卫生、体育设施及环境的布置。“其为教也 ,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二,而体育亦特重 焉。”
二、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大众体育——终身教育——终身体育 (一)20世纪50年代,休闲体育(大众体育)兴起,60年代形成全球大趋 势,尤以欧美为代表 (二)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 郎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 (四)1975年,欧洲共同体通过了《大众体育宪章》,努力促进各国大众 体育的发展 (五)1976~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 ,并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广泛价值 由此,自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体育教学内容开始由系统性的、 集体性的项目向趣味性、活动性、安全健康性的终身体育项目转化,让学 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终身热爱和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懂得参与体育 、健康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1、1901年:清廷下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各级学校均开设体操科——练 习兵式体操以肆武事。 3、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为教育宗旨,而养成尚武精神必须从体操入手,以增强国民体质。“以军国 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国人。”至此,体育课程得到了前所没有的重视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