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事迹
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1、报国心皎洁: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X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
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
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
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
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3、涓滴见沧海: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张纪清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18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
”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4、为霞尚满天: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朱敏才、孙丽娜事迹: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猎鹰”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
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
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
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
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及主要事迹
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辞及主要事迹一、于敏:报国心皎洁1、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主要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朱敏才、孙丽娜:为霞尚满天1、颁奖辞:你们走过半个世纪,最后在小山村驻足。
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2、主要事迹: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生平详细事迹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
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张纪清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事迹
张纪清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事迹张纪清感动中国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张纪清主要事迹匿名捐款1987年6月,张纪清利用出差的机会,把自己养殖地鳖虫的1000元收入作为捐助款,从无锡市汉昌路“1439号”汇到了祝塘镇党委,附言“转交正在筹建中的祝塘镇敬老院,以此表示孝敬老人之心。
”这是他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
在当时,1000元钱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2年的工资收入。
张纪清并不富裕,退休后的他月收入不足千元,包括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农民补贴,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依旧住着过去的老房子。
此后几十年,“炎黄”或“黄炎民”多次以虚构地址,从无锡、张家港、上海等地邮局向祝塘镇敬老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革命老区、自然灾害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捐钱捐物。
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
他每年都化名“炎黄”,从不同的地方向敬老院、希望小学、地震灾区汇款,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钱捐物、资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孩子上学,还多次交纳特别党费。
数额之巨,因无备考,难以统计。
发现“炎黄”20XX年11月,在向云南鲁甸灾区汇去1000元善款后,张纪清突发脑梗晕倒在邮政储蓄银行,随后被送到医院。
民警发现老人身上的三张汇款单据上写着“炎黄”和“黄炎民”。
炎黄”和“黄炎民”这两个名字在公安数据库里找不到,民警试着在网上搜索却找到了众多网上关于化名“炎黄”捐助江阴祝塘幸福院的事迹,以及江阴人寻找“炎黄”、学习“炎黄”的报道。
这位老人,会不会就是网上这位“炎黄”呢,当把老人的照片通过手机传到江阴祝塘镇,得到证实后,这位让无数江阴人牵肠挂肚 27年的好心人“炎黄”,这才终于被大家发现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人物事迹: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
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完整作文素材: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事迹颁奖词
2015年评选“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事迹、颁奖词(完整素材)获得“感动中国2014度十大人物”荣誉的分别是: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
此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资料
高考作文素材: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资料一、【守护父亲:朱晓晖】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
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
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
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
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
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
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
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
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
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
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
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
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
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
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
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
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
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二、【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
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
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
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肖卿福:不惧麻风(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
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
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
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1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1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张定宇:宇定光自发57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处理得当,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
张定宇自己还是一位病人,2018年10月他被确诊为患有渐冻症,在新冠袭击武汉时,张定宇隐瞒了病情,也无法照顾已感染新冠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颁奖辞】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
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
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2、陈陆:男儿付死生36岁,安徽省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
2020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7月22日,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
当天,陈陆带领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
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陈陆英勇牺牲。
习近平说,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都会崇敬他们。
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
【颁奖辞】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
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
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灿烂的霞。
image.png3、张桂梅:素心托高洁63岁,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
2007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
【最新】十大感动人物颁奖词-范文模板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十大感动人物颁奖词《感动中国》中的优秀事迹常常值得我们来学习,下面就有羽利小编来讲解一下这些最新的感动我们的人物及颁奖词吧。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二、"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四、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五、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名人故事:大爱无形的“炎黄”子孙-张纪清_名人故事素材
名人故事:大爱无形的“炎黄”子孙-张纪清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张纪清的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名人故事:大爱无形的“炎黄”子孙——张纪清,希望读者喜欢。
名人故事:大爱无形的“炎黄”子孙——张纪清年轻时他就喜欢做善事放牛娃出生的张纪清从小由继母带大,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言传身教,用质朴和善良教会了张纪清一个道理:“做人很简单,帮人也不复杂。
有时就是搭把手的事。
”从还是半大小伙儿时起,张纪清就经常做“搭把手”的事。
张家住在江阴市祝塘镇大宅浜河边,从小深谙水性的张纪清是这条河上的“义务救生员”,一年到头,总能从河里救上三五个落水者。
上世纪80年代初,张纪清把村上的一位落水者救上了岸,结果送到镇卫生院时因条件简陋无法施救,只能送市医院抢救。
然而,落水者家属不在,没人垫付50元车费,竟就这么僵持在那了。
“老张一看情况不对,人还躺在门板上,再不送就没救了,他硬是自己凑了钱垫付,这才将人送走。
”这一幕,张纪清的老伴黄琴芬至今记忆犹新。
这种出力又出钱的“傻事”,张纪清做得还真不少。
有一年,他到上海出差,碰到了一个落魄的瘸子“阿毛”。
两人一番攀谈,张纪清获知“阿毛”叫夏福根,浙江嵊山人,家里还有个双目失明的老父亲靠他供养,这次到上海是专程来看风湿病的。
张纪清听了夏福根的遭遇后,又想“搭把手”帮一帮。
“当时他说祝塘有位老中医陆建元,治风湿很厉害,如果相信他的话,就跟他去祝塘。
”夏福根跟着张纪清来到祝塘,在他家里住了一个礼拜,病情好转后就回浙江了。
“听说陆建元的药有疗效,等我回去后,张师傅又帮我抓了几帖药,泡了药酒专程送到我家里。
”夏福根事后说。
除了送药之外,张纪清还给夏福根送去了1000元救济金,后来夏福根家里起新房,他又汇去了5000元。
去年,夏福根带着女儿专程到祝塘来看望张纪清一家,这让他十分高兴。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21/3/27
8
总有一种力量 激励我们前行
同桌妈妈——陶艳波
颁奖辞: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 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 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 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 无声的爱。
2021/3/27
9
总有一种力量 激励我们前行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 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 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 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 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 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 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 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2021/3/27
12
总有一种力量 激励我们前行
不惧麻风——肖卿福
颁奖辞: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 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 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 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
新照进村庄。
2021/3/27
13
总有一种力量 激励我们前行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 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 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 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 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 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 次。
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2015-2016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事迹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人物事迹】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人物事迹】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①【感动中国人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于敏清事迹: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②【感动中国人物】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朱敏才、孙丽娜事迹: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
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③【感动中国人物】心有清泉:赵久富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赵久富事迹: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6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赵久富的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张纪清个人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张纪清个人先进事迹学习材料1987年,江苏省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 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 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 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27年前,张纪清当供销员。
一天,从江阴祝塘镇去无锡出差,路过市区的汉昌路邮局,他走了进去,寄出1000 元,在汇款单上写的汇款人地址是"无锡汉昌路1439 号",落款"炎黄",并备注附言"以此来表孝敬老人之心,请转交敬老院"。
这是张纪清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
这笔钱是哪里来的呢?原来,张纪清自个儿鼓捣个副业-地鳖虫养殖。
从孵化幼虫、饲料喂养,到成熟后捞出烫死、晒干、交付,最终他收获了近万元,成了祝塘镇上少有的"万元户"。
虽是"万元户",可是张纪清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
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三间变成两间,又从两间变成单间,一年也吃不到几次肉。
他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从小记住了母亲的话∶"长大以后,要做好人,做好事。
"30年来,张纪清跑遍了无锡、苏州、上海周边的邮局,像个"游击队员",打一枪换一地,为的就是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好人"。
炎黄张纪清的故事
炎黄张纪清的故事摘要:一、炎黄张纪清的背景介绍二、炎黄张纪清的主要事迹1.捐款助人2.低调行事3.传承中华文化三、炎黄张纪清的精神内涵四、炎黄张纪清的影响和启示正文:炎黄张纪清,原名张纪清,出生于江苏江阴。
他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在他的一生中,他捐款助人、传承中华文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和担当。
张纪清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
从小,他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懂得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理。
成年后,他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尽管他的收入并不丰厚,但他始终坚持捐款助人。
在他看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责任。
张纪清捐款的对象涉及方方面面,既有贫困学生,也有灾区群众。
他从不张扬自己的善举,总是低调行事。
他坚信,做善事不是为了求得回报,而是为了传递爱与温暖。
正是这种默默无闻的精神,让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张纪清也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热衷于研究炎黄文化,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只有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才能让民族不断壮大。
因此,他不仅自己深入研究中华文化,还鼓励身边的人共同参与。
张纪清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内涵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拥有伟大的心灵。
他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应该关爱他人、传承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炎黄子孙的使命。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张纪清这样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XX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事迹
XX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事迹张纪清,男,汉族,1941年6月生,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景阳村村民,江阴无偿捐钱者,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
XX年11月,在向云南鲁甸灾区汇去1000元善款后,突发脑梗晕倒在邮政储蓄银行,随后被送到医院。
民警发觉老人身上的三张汇款单据上写着“炎黄”和“黄炎民”。
人们发觉,他确实是江阴人寻觅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炎黄”那个让江阴人感动了27年、更是牵挂了27年的好心人,终于出此刻了大伙儿眼前。
XX年被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一个仁慈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尘凡中的隐者,一般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咱们点燃。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签名“炎黄”捐钱,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张纪清(江阴炎黄)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显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XX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钱,捐钱人签名“炎黄”,1000元的捐钱金额几近于那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尔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签名“炎黄”的捐钱。
“炎黄”究竟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觅'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今世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XX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觉,他确实是江阴人寻觅了27年的“炎黄”!今年74岁的张纪清身世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屋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警惕”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
”当他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事迹张纪清,男,汉族,1941年6月生,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景阳村村民,江阴无偿捐款者,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
XX年11月,在向云南鲁甸灾区汇去1000元善款后,突发脑梗晕倒在邮政储蓄银行,随后被送到医院。
民警发现老人身上的三张汇款单据上写着“炎黄”和“黄炎民”。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炎黄”这个让江阴人感动了27年、更是牵挂了27年的好心人,终于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XX年当选为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张纪清(江阴炎黄)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XX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XX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
”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江苏江阴花园新村,一幢始建于90年代初的老旧公寓里,住着一位化名“炎黄”的好心人。
他默默捐款捐物27载,却从未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炎黄”,是他每次捐款后留下的唯一落款。
11月20日下午,一位老人在张家港市人民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营业大厅办理完汇款手续后,突然晕倒在地。
银行的工作人员涌上前来,紧急将老人送往医院。
医护人员几乎翻遍了他的全身,试图找到可以联系老人家属的信息,但是仅仅在他身上意外地发现了三张落款为“炎黄”的汇款单。
这位晕倒的老人就是张纪清,江阴祝塘人,一位73岁的退休老会计。
他,就是江阴人苦苦寻觅27年的“炎黄”!门被推开的瞬间,屋里传来了无锡口音,“欢迎,欢迎!”。
张纪清老人已从医院康复回到家中。
这个下午,在记者再三追问下,这位老人讲起了他隐瞒了多年的“炎黄”故事。
辛苦耕耘,寄出第一笔善款27年前,做供销员的他,正巧从江阴祝塘镇去无锡出差,路过市区的汉昌路邮局,他走了进去,取出1000元,在汇款单上写下了“无锡汉昌路1439号”,落款“炎黄”,并备注附言“以此来表孝敬老人之心,请转交敬老院”。
这是张纪清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
1000元,在1987年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作者两年的工资总额。
这笔钱来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张纪清自个儿鼓捣的副业——地鳖虫养殖。
张纪清的儿子张虎回忆,从孵化幼虫、饲料喂养,到成熟后捞出烫死、晒干、交付,最终收获了近万元。
由此,张纪清成了祝塘镇上少有的“万元户”。
虽是“万元户”,可是张纪清两口子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
“在我记忆中,一年也吃不到十次肉,父母生活特别节俭。
”张虎说。
自幼丧母的张纪清,在继母的哺育下长大。
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视他如己出,从小一直教导张纪清:“长大以后,要做好人,做好事。
”“继母总爱唠叨这几句,她交代的事情,现在我都做到了。
”1987年,化名“炎黄”的第一笔捐款,寄给了正在筹建的江阴祝塘镇敬老院。
换邮局,编地址,主动隐身“一位身高米左右、45岁模样,皮肤黝黑、身穿白色衬衫的中年男子。
”这是无锡丁村邮政所退休职工张耀文对张纪清形象的描述。
祝塘镇政府还专门找了画家根据张耀文的描述,将“炎黄”的画像画出来进行寻找、比对,可是依旧徒劳而返。
三十年来,张纪清跑遍了无锡、苏州、上海周边的邮局,为的就是做个逍遥自在、默默无闻的“好人”。
“我爸真像个‘游击队员’,打一枪,换一地。
”张虎说。
邮局汇款规定一定要写清楚汇款人的名字和地址,而主动隐身的“地下工作者”张纪清总有自己的“妙招”。
无锡汉昌路1439号、上海虬江路760号、无锡黄泥桥13号、无锡市荷叶新村34号、无锡市广丰三村38号……张纪清总能够捏造出各种汇款地址。
说到这里,他也得意地抿着嘴笑了。
“他们(受助者)找不到我,也就没有思想负担了。
”他总是为受助者考虑。
“我觉得吧,捐助的人,不要以恩人自居,不然还是不要做了。
”张老挥挥手,一脸懊悔地说道,“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晕倒’竟然把我隐藏了半辈子的秘密倒了出来。
”张虎告诉记者,由于不是正式编制员工,退休后的父亲收入并不高,每月只有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农民补贴。
“他把我母亲的退休金和我们孝敬他的钱,除去必要的家用,都悄悄地拿出去做慈善了。
我一直知道父亲乐于助人,没想到他竟然就是‘炎黄’。
”20世纪90年代末成家后,张虎便与父母分开居住,对于父亲藏着掖着的“好事”,并不知晓。
“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我做的小事都是举手之劳,帮助别人是每个炎黄子孙该做的。
”张老先生说,本来想瞒着全家人,老伴儿也是在帮他洗衣服时发现口袋里署名“炎黄”的汇款单才知道的。
古道热肠,做过的好事数不清“我是放牛娃出身,吃过的苦我心里最清楚,是国家和社会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想把这种感恩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平时节衣缩食的张纪清,帮助别人时却一点儿也不含糊。
除了27年源源不断捐款捐物,张老更是个古道热肠的“路人”。
40年前的一天,在无锡火车站出站口附近,张纪清偶遇一位从内蒙古赤峰远道而来的小姑娘。
“瘦小的模样,像个初中生,看上去很无奈。
我便走上去询问她是否有困难。
”张纪清开始讲述这个他从未向外人说过的事儿。
原本提前一天用电报通知舅舅在出站口接她,可当时通讯不发达,小姑娘的舅舅并没有收到。
当张纪清得知这位小姑娘的遭遇后,主动带她去电报局给家里回电报,帮助她找“南门冷宿街”上的外婆和舅舅。
趁小姑娘发电报之时,张纪清向路人询问“南门冷宿街”的具体方位。
打听清楚公交线路后,他返回电报局,发现周围有三个小伙子围着这个小姑娘。
“一看,不对。
我感觉这些人并非善类,便走上前去,说‘走!’。
”张纪清进去直接领着她离开了电报局。
“我不能告诉她,刚才的风险很大,否则会影响她对社会的认知,变得胆小起来。
”最终,张纪清带着小姑娘找到了她的外婆和舅舅。
“帮助别人很简单,有时就是搭把手的事。
”张纪清说。
从半大小伙儿时起,他在祝塘镇上就是大宅浜河边上的“义务救生员”。
一年到头,总能从河里救起三五个落水者。
在浙江出差时,还偶遇瘸子“阿毛”,他不辞辛苦将这位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带回祝塘老家治疗,患者返乡后还给他送去药酒治病和5000元盖房子的钱。
1974年、1975年、70年代下旬、80年代初……张纪清做过的好事,数也数不过来。
“做好事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得经受得起伤害,这么多年我也被骗过,遇到过个别‘白眼狼’‘中山狼’。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很多事情我都记忆犹新,好像一刀一刀刻入了我的生命中”。
老人挥了挥手,“只是,只有我知道。
”从找“炎黄”到学“炎黄”“父亲喜欢独来独往,退休好多年了,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去中西部贫困地区走动,说是去‘旅游’,其实是为后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
”张虎猜测,一旁的张老应声尴尬地笑了笑。
祝塘镇退休教师、今年64岁的丁道昌,近年来,受到江阴“炎黄”精神的感召,曾7次远赴宁夏希望小学支教。
这位与张纪清相识了40多年的挚友,也不知道他便是“炎黄”,更没想到的是“炎黄”就在身边。
“炎黄”曝光了,但张纪清的爱心捐助还将继续下去。
“东南沿海地区富裕起来了,家家衣橱里有好多闲置的衣物,而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一年到头都没有件像样的衣服,平时劳作时更不舍得穿新衣。
”张纪清颇有感触。
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牵头把周边地区人们不穿的衣服募集起来,送到他曾经考察过的那些贫困地区去。
这些年来,江阴人三寻“炎黄”无果。
当他们读懂了“炎黄”不愿抛头露面的心思,尊重其意愿,不再刻意寻找后,纷纷把寻“炎黄”变成了学“炎黄”的自觉行动。
“炎黄”的善行,掀起了这座城市慈善事业的一场“隐形”旋风,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成了“炎黄”的同行者。
祝塘镇“炎黄”陈列馆内,翔实的图文介绍和书信资料生动呈现了一个在“炎黄”精神影响下茁壮成长的群体:有人用“金盈”“欧阳”和“周睿”的化名,相继向祝塘敬老院汇款10000元、1000元、700元;江阴西郊敬老院连续11次收到一位新“炎黄”的资助,总计5200元;南通市“希望工程”收到江阴一位匿名捐助者的10万元捐款;江阴一对夫妻化名“党吴黄”寄给湖北省十堰市市长5000元,委托对方资助贫困孩子读书……据不完全统计,从XX年至今,江阴市红十字会共收到匿名捐款80笔,总额约万元。
在市慈善总会的日常捐赠本上,仅今年的记录中就有15笔为“隐捐”。
今年8月,由民政部发起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比活动上,现场揭晓了“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江阴连续三届获评“慈善七星城市”,并在全国县级市中排名第一;中国城市公益“社会捐赠”指数排名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
“我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想着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做好事而不是我这人。
”张纪清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