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优秀教案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生1:我们用了数方格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淘气2岁时的脚印图,并提出问题:淘气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学生先自己独立估一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小组代表汇报。)3.估Fra bibliotek自己脚印的面积。
学生用附页3中图2的方格纸,同桌合作,画出对方的脚印图,估一估自己脚印的面积,并将估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教师指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和计算过程。
多媒体课件、树叶、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淘气出生时的脚印图并提出问题: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估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大约是13cm2。
生2:我把脚印看成近似的长方形,长6cm,宽2cm,面积是:2×6=12(cm2)。
三、实践活动
1.在校园内找一棵树叶比较多的树,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2.如果一棵树有10 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3.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c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发现了什么?
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1.计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每人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先同桌互相估算一下它的面积。
师:能不能也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树叶的面积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生1:可以把树叶放在格子纸上数一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增长的方式和规律。
2.探究身体尺寸、年龄和鞋码之间的关系,分析年龄和身体尺寸、鞋码之间的增长规律,探讨增长的方式和规律。
3.提高学生测量、估算、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共同探究、总结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年龄、身体尺寸、鞋码之间的增长规律,理解增长的方式和规律。
2.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老师自己的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这双鞋是不是老师的。
然后让学生分组,观察、测量其他同学的鞋子,用差异性来判断鞋子属于谁。
2. 探究活动1.小组合作探究老师指导学生将所有同学的年龄、身体尺寸和鞋码写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设置以下问题:•身高、年龄和鞋码之间有没有关系?•身体尺寸和鞋码有没有关系?•年龄和身体尺寸有没有关系?学生分小组讨论答案,并记录下来。
2.分享讨论小组向全班分享所得出的结论,老师在黑板上绘制相关关系图。
3. 练习活动1.给学生发放工具和小组任务,让学生测量小米同学的身体尺寸、年龄和鞋码,然后预测小米未来的身体尺寸和鞋码。
2.同学分组,将小组任务中所获得的所有信息录入表中,互相比较信息,总结规律,最终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摆脱了枯燥的记忆式教育,变成了活跃的探究者。
学生们通过这个活动理解了自然的规律和科学的知识,也对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创设这种互动式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发现和提高他们的潜力。
5-6-2.成长的脚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成长的脚印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学期: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教学难点:1. 位置与方向的概念的理解。
2. 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吗?谁能来说一说?二、新课学习1. 讲解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讲解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老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概念,学会了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附: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型。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解,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为学生搭建起与新知识联系的桥梁。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班级:课时:课型:学情分析学生在推倒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应用了转化的思想,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培养了一定的估算意识,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如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人类登月。
师:我们一起来看个视频,这是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视频。
播放视频,出示尼尔·阿姆斯特朗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师: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脚印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为真实视频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生动地理解不规则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问题导入:(1)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自己先独立估计,然后小组交流)(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 cm)师:这是一张淘气刚出生时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是多少呢?同学们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生:我是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计算。
大于半格的记1 格,不够半格的记为0,大约是15cm2。
师:把这个脚印看作某个基本图形的近似图形,通过计算近似图形的面积来得到脚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能够理解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理解并使用高度、步长、转角等概念。
•能够灵活运用测量方法,得出各种角的度数值。
•能够画出比例尺相等的不规则图形。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好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班级和谐氛围。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学生掌握高度、步长、转角等概念,并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能够画出比例尺相等的不规则图形。
2.2 教学难点:•学生灵活运用测量方法,得出各种角的度数值。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3. 教学流程时间内容4. 教学方法4.1 探究法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操作法学生通过实践,完整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态度。
4.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及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并建立班级和谐氛围。
5. 教学评估5.1 学生表现评估根据学生探究活动中展现的态度,进一步评估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5.2 自我评估学生可以按照课上要求,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促进学生对自己认识的提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发现和应用规律,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发现和应用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生作品展示板。
2. 学具:剪刀、彩纸、尺子、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学生成长的脚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脚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用数学知识描述和解释脚印的规律。
(2)引导学生用剪刀、彩纸等学具制作脚印模型,观察和记录脚印的长度、宽度等数据。
(3)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和比较,发现和应用脚印的规律,如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脚印宽度与体重的关系等。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根据脚印的大小判断一个人的身高、体重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脚印测量器,测量同学的脚印大小,并推测其身高、体重等。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制作一份关于脚印的数学日记。
2. 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2. 重点内容:脚印的规律、脚印与身高、体重的关系等。
3.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让学生发现和应用脚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上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并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成长的脚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成长的脚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二、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脚印,并思考:脚印的大小、形状与什么有关?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探究脚印的大小与身高、年龄等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探究脚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三、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探究成果。
2.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成长的脚印”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探究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自己的脚印,思考脚印与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成长的脚印”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合作等。
以上就是对“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的教学设计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特别是月份的天数不固定性。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日期计算方法,解决如生日、节假日等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对成长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和整理,分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和趋势。
举例解释: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年、月、日的换算关系以及日期计算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成长记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记录一个月内的阅读书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学生们可以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日历,通过操作来理解月份天数的不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在记录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管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它们来记录和规划自己的成长。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学生时间观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自我管理成长的意愿;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5.培养学生反思与评价自身成长过程的能力,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年、月、日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日期计算方法,特别是计算某一天是星期几。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课题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2节。
本节课是一节探索实践活动课。
教材编排分为三部分,教材通过对淘气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估计,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长期中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增长有密切关系的。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索出的方法,估计自己脚印面积的大小,在课堂上拓印脚印有点困难,因此改为估计手印面积。
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前面所学的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丰富的空间观。
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会用转化成基本图形再用面积公式计算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学习内容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探索过程,并能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都将成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
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问题,如何估计出这类图形的面积,是本课的学习内容。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问题,难以直接运用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加以解决,需要有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学会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难点利用学过图形的面积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1.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每格代表1cm2)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用公式算一算,看你的得数是否正确。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含反思,同步习题)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理解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进行图形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图形的平移、旋转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3. 同步习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 学生尝试对这些图形进行平移、旋转,观察图形的变化。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图形的平移、旋转。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平移、旋转的特征。
三、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 老师出示一些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脚印形成的原因。
3. 每组派代表分享猜测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 老师揭晓答案,讲解脚印形成的原因。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旋转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1. 老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图形的平移、旋转。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图形的对称轴,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亲身体验图形的对称轴。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图形对称轴的特征。
三、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1. 老师出示一些脚印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脚印形成的原因。
3. 每组派代表分享猜测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 老师揭晓答案,讲解脚印形成的原因。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平移、旋转、对称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习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图形的平移、旋转方面掌握较好,但在对称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1.2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2. 探索新知2.1 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每组发一张平面图形表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填写表格。
2.2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平面图形的性质,如边、角、面积等。
2.3 各小组汇报探索成果,教师总结并给出平面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3. 巩固练习3.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3.2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性质的理解。
4. 实际应用4.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面积、设计花园的形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解决。
4.2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课后作业(略)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及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图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探索新知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平面图形的性质不够了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 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学习图形的对称性概念及简单的对称图形的制作方法;•通过制作对称图形,培养学生对创造性的认识,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对称性的概念及简单的对称图形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创造和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在找出对称轴或成对的顶点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实现。
•学生可能会在对称线和对称点的理解上出现误区。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导入问题:什么是对称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2. 学习对称性•引入对称性概念通过使用对称性概念的图片,引入对称性的定义和概念。
对称性指的是形状、图形或对象相对于某个中心点或轴对称。
•介绍对称轴通过使用对称图形,介绍和演示对称轴、对称点和对称图形的概念。
学生观察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有哪些形状和图形是对称的?•寻找对称轴显示给学生一些对称图形。
在找出对称轴或成对的顶点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实现。
学生需注意去确认是否存在一个平行于图形中一条边或中心的对称轴。
•制作对称图形在理解对称性概念基础上,学生可以开始制作对称图形。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对称性概念,发挥想象力,排除干扰和误解,通过创造性的方法实现图形的对称。
3. 总结和讨论•总结对称性概念和知识通过讨论和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对称性概念和图形的制作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讨论制作中的问题让学生回顾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解决办法。
教学小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对称性的概念及简单的对称图形的制作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和创造力技能,并培养了积极探究和合作精神。
同学们开始了讨论,课堂氛围热烈,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课后作业•对称图形练习让学生通过画图练习,巩固对对称性概念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回家走路,观察周围的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对称图形,并记录下来,分享到下节课。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所准备的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着"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索,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2.能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数的规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练习:发放数的规律卡片,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数的规律的概念2. 数的规律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2. 数的规律卡片练习: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拓展延伸,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的规律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构建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四、教具与学具的精心准备五、教学过程的详细规划与实施六、板书设计的简洁与直观七、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及答案的提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必要性下面,我将对每一个重点细节进行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构建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使用了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北师大版)
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身体上的“尺子”,培养量感。
2.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尺子”进行测量,积累测量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本第81页。
2. 教学课件。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身体上的“尺子”,培养量感。
2.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尺子”进行测量,积累测量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
(2)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图片中的小朋友在用脚印测量距离。
(3)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测量的知识?2. 探索身体上的“尺子”(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找出可以用来测量的部位。
(2)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尺子”,并说明其用途。
(3)教师总结:身体上的“尺子”有很多,如手指、手掌、脚步等,它们可以用来测量长度、宽度等。
3. 实践活动:测量课桌长度(1)教师出示一张课桌,要求学生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度。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尺子”进行测量。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活动:用脚印测量距离(1)教师出示一张地图,要求学生用脚印测量地图上的距离。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身体上的“尺子”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1)回家后,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家里的物品,记录下来。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了身体上的“尺子”,培养了量感。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了合适的“尺子”进行测量,积累了测量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整数的运算”第一单元中,其中活动设计旨在通过探索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成长的脚印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升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材料•班级黑板•整数加减法小白板•问题卡片活动过程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指导组内成员完成任务。
2.知识复习–在班级黑板上绘制一个数轴,并对正数、负数、0进行标注。
–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提供小白板供学生互相演示加减法运算过程。
3.活动任务–给出若干组问题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注有两个数字或两个算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计算结果。
–在计算结果后,学生需要在数轴上标出结果所处位置,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完成全部问题后,组长收取卡片,并对小组计算情况进行评分。
活动评价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建议评分: 明确的组长角色,能够很好地协调组员,有清晰的思路并向组员进行清晰的表达,能够合理操作小白板或其他计算工具。
2.计算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能够避免简单的运算错误,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考虑合理性和有效性。
3.数学思维: 思维敏捷,能够迅速处理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能够根据数学知识分析或解决问题。
4.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活动并尊重小组成员,对数学知识有高度的热情和探险精神,能够发现和探索问题,愿意与他人分享或接受他人的分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探索活动的第五个主题——《成长的脚印》。
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数字和图形的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教材第六章的第二节,主要讲解图形和数字的增长规律。
我们将通过观察、分析和操作,理解图形和数字增长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增长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增长规律,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及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孩子们的成长照片,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他们的成长是不是每一步都有脚印,每一步都有数字?2. 讲解:然后我会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分析这些脚印和数字的关系,理解它们的增长规律。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他们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脚印和数字的增长规律,让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规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孩子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画出自己的成长脚印,并标明每一步的数字。
答案:孩子们的作业将会是一张张充满个性和创意的成长脚印图,每一步都标明了数字,展现了他们的成长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理解了脚印和数字的增长规律,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更多的数字和图形增长的现象,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教学内容。
希望通过我的引导和孩子们的参与,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字和图形的增长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身高的变化趋势,探索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活动准备1. 物品准备测量身高的工具(如卷尺等)、笔、纸以及计算器。
2. 学生准备鼓励学生在课前思考一些问题,如:•根据个人印象,自己从小到大身高有没有变化?有变化是怎样的?•一个人的身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班内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异大吗?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平缓?三、活动流程1. 导入活动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考:你的身高有变化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的身高发生变化的?2. 实施活动2.1 数据的收集给每个学生配备测量身高的工具,让他们分别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将学生测量得到的身高数据整理成表格,可按照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分类。
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使用Excel或其他工具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3 分析数据将表格分析出的结果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模拟出不同年龄段的身高变化趋势,呈现给同学。
3.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了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等。
四、活动扩展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制作一张关于身高变化趋势的图表,并在班内进行展示。
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个问题,如“身高高的学生智力更强吗?”等,并给出自己的分析结论。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中的探究活动《成长的脚印》。
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了解不同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并用统计图表进行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学会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3. 通过对不同学科学习情况的调查,让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制作合适的统计图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统计图表模板、彩色笔等。
2. 学具:调查表、统计图表模板、彩色笔、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学长过程中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手册中的相关任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不同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数学、语文、英语、体育等。
4. 数据整理:各小组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填写统计图表模板。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统计图表,分享调查成果。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评价。
6.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成长的脚印2. 板书内容:调查方法数据整理统计图表制作数据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并写一篇关于各学科学习情况的短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通过图形来表示和分析实际问题。
这一课时,我们将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图形的增长和减少来表示数量的增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图形增长和减少的概念。
2. 学会通过图形来表示数量的增减。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表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增长和减少的概念。
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实际问题,并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际情况,比如一个花园里的花朵数量的变化。
2. 讲解概念: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图形的增长和减少。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图形来表示数量的增减。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图形的增长和减少的表示。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并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增长和减少的概念。
2. 实际问题的图形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题目,画出数量的增减的图形表示。
答案:1. 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表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解决了学生的难点问题。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计划,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图形的增长和减少的概念,并能够独立地进行图形的表示。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1. 实践情景引入的策略选择。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在这一节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图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图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一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难点: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来发现图形的特征。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
3.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材料。
3.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图形的共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优教教案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90页“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课前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没有新的内容可以进行指导,教科书中的相关题目只要学生自己估计即可。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让学生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
因为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估计能力,能根据图形的形状,会用各种方法估计出这个图形的面积,甚至能直觉地估计面积。
而这种能力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积累基础上的。
我想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形成很好的估计直觉。
那么,当教学放手后,教师应该怎样调控课堂,怎样组织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处理好教学有效性和开放性这一对矛盾。
这就需要教师在读懂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控和引导。
教师要意识到在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而不仅仅是给出题目的答案就完事了。
同时,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也很重要。
基于以上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课堂写真
活动一引导学生利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脚印的面积
师:(出示课件)这是淘气出生时的脚印,你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吗?(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lcm)同学们可以先独立估计大约是多少,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估计的大约是15cm2。
我们看了一下大约有9个整格子,其他的大约有6个整格子,所以我们认为大约是15cm2。
小组2:我估计的大约也是15cm2,不过方法不同,基本上是我们小组的意见。
我们是利用数小方格进行估计的,横着大约是5个小方格,竖着大约是3个小方格,所以3×5=15(cm2)。
小组3:我们小组的方法和第一小组差不多,不过我们估计的是14cm2。
(注:学生估计的方法基本上利用小方格。
有的是利用数的方法,有的是把这些不规则的图形看成近似的图形进行估计的。
这些方法非常有思考价值,当我们面对不规则图形进行计算时,其实也是利用这样的方法。
)
活动二引导学生利用计算“近似图形”的方法估计脚印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估计,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估计这个脚印的面积?
生1: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格子大约有9个,其他不够一格的我把它们分成更小的方格进行拼补,这样大约是15cm2。
生2:我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想不满1格的可以按照1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6cm2。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暂时沉默。
)
(注:虽然刚才学生估计时,利用了把这些不规则图形看成近似的规则图形进行计算,但是在讨论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数一数的方法,没有人提到看成近似图形的方法,看来这是个难点。
)
师:刚才我们在估计的时候,第二、第三小组同学的思路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发,大家回忆一下他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他们是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可以借鉴他们估的方法来进行估计。
(教室里有了暂时的寂静,大家在动脑思考。
)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是5cm,宽是3cm,所以面积是3×5=15(cm2)。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画出他看成的近似图形,大家表示认可。
)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是5cm,下底是6cm,高是3cm,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5+6)×3÷2=16.5(cm2)。
这样和生1的差不多。
(注:我根据学生估计时出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对题目进行了更深刻的解释。
我想,前面学生出现的点滴思路都是后面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抓住火花,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多样化的估计方法。
)
活动三回顾多种估计方法的联系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估计,这些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图形进行计算。
生3:大家估计的值大约是14cm2~16.5cm2,结果都差不多。
师:我们一起来整理,我们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生一起整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想法:先理解问题,然后进行估计,观察多种估计方法的联系,最后整理自己的思路,也就是检查。
在数方格时,不满一格的可以按照一格进行计算。
)活动四淘气2岁时脚印有多大
师:(出示问题)淘气2岁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大家可以利用刚才我们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自己独立完成这个问题,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商量或者找我帮忙。
(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活动,教师边巡视边指导一些学生。
)
生:我们根据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小组共用了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通过数方格,大约是42cm2;另一种是把脚印看成近似的长方形或梯形,通过计算大约是45cm2。
(教师进行全班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同意这个想法,有的小组还给出了一些学习的建议。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为后续独立完成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奠定扎实的基础。
)
问题讨论
1.有人说当课堂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空间,会影响教学的时效性,对教学有效性与开放性这一组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在教学中又是如何处理的?
2.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回顾多种估计方法的联系,你认为这个环节有什么价值?
案例点评
这是一个生动的、富有师生深度互动与动态生成的教学案例。
本册探索图形面积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始终如一的:一是方格纸法;二是割补法。
学生想到了用方格纸法探索淘气脚印的面积,但他们遇到的问题是怎么数呢?要不要商定一个数的规则呢?有了规则,只要方格的大小是一样的,那么数的结果是差不多的。
一般的规则是遇到不满一格的,超过半格(包括半格)算一格,不足半格就略而不计。
按这种规则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误差是难免的,因此便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怎样减少误差呢?策略是把方格变小。
方格越小,数得的面积就越接近精确值。
如果经历这样的数方格的探索过程,学生还能够体会如何用近似逼近精确的数学思想和策略。
学生也想到了把脚印看成近似的长方形或梯形来计算面积。
把不规则图形看成基本图形,实际上是对不规则图形做了适当的割补。
用基本图形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而基本图形的面积是根据公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