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奥数解题方法1有甲、乙、丙三种货物。
如果买甲3件,乙7件,丙1件,共花去3.15元;如果买甲4件,乙10件,丙1件,共花去4.20元。
现在买甲、乙、丙各1件,需要花多少钱?买甲3件,乙7件,丙1件,花3.15元①买甲4件,乙10件,丙1件,花4.20元②要想求出买甲1件,乙1件,丙1件,共需花多少钱,必须使上述①与②中对应的“件数”相差1。
为此,可转化已知条件:将条件①中的每个量都扩大3倍,得:买甲9件,乙21件,丙3件,花9.45元③将条件②中的每个量都扩大2倍,得:买甲8件,乙20件,丙2件,花8.40元④所以,买甲、乙、丙各一件,共需要花的钱数为9.45—8.40=1.05(元)小学奥数解题方法2深圳小学奥数解题方法2——化大为小找规律对于一些较复杂或数目较大的问题,如果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们不妨把问题尽量简单化,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前提下,考虑问题最简单的情况(化大为小),从中分析探寻出问题的规律,以获得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解数学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归纳,我们也可以叫做“化大为小找规律”。
10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提示:先不考虑10条直线,而是先看1条、2条、3条直线能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几块?10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第一条直线:分成 2 块第二条直线:分成 2+2=4 块第三条直线:分成 2+2+3=7 块10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2+(2+3+4+5+6+7+8+9+10)=2+54=56(块)这就是说,10条直线可把长方形分为56块。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3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分类分类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特别是在计数、数个数的问题中,分类的方法是很常用的。
可分为这样几类:(1)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共4条,分别是:AB,AC,AD,AE;(2)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共3条,分别是:BC,BD,BE;(3)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共2条,分别是:CD,CE;(4)以D为左端点的线段有1条,即DE。
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奥数解题方法总结
1、形象化画图法:解奥数题时,如果可以科学合理的、科学合理的、巧妙地依靠点、线、面、图、表将小学奥数难题形象化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象化,可让学生们非常容易弄清数量关系,沟通交流“”与“”的联系,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快速答题
2、倒推法:从题目上述的最后结果考虑,运用标准一步一步向前反推,直至题目中难题及时解决。
3、枚举法:奥数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数量关系十分特殊题目,用普通的办法难以列式解释,有时候压根列出不来对应的式子来。
人们用枚举法,依据题目的需求,一一列举压根符合要求的数据信息,随后从这当中筛出符合要求的回答。
4、正难那样反:有一些数学题目假如你从标准正脸考虑考虑到有困难,那么你可以更改思考的方位,从结论或问题的背面考虑来考虑事情,使难题及时解决。
5、恰当转化:在解奥数题时,经常要提醒自己,碰到的新问题能不能转化成旧解决问题,化新为旧,通过表面,把握住难题的实质,把问题转化成自身熟悉的难题去解释。
转化的种类有条件转化、难题转化、关联转化、图形转化等。
整体掌握:有一些奥数题,从细节上考虑到,很复杂,也没有必要,如果可以从整体上掌握,宏观上考虑到,根据研究问题的整体方式、整体结构、一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只看见山林,看不到花草树木”,来求取问题的解决。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完整版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完整版一、引言小学奥数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面对各种题型和难度的奥数题目时,学生需要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
本文将介绍小学奥数常见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奥数考试。
二、奥数解题方法1. 四则运算四则运算是小学奥数题目中最基本的类型。
在解题时,需要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
此外,学生还需了解运算顺序,即先乘除后加减。
2. 分数运算分数运算在小学奥数中也是常见的题型。
在解决分数运算题时,可以使用找最小公倍数、通分、约分等方法来简化计算过程。
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规则。
3. 算式变换奥数题目中常会涉及算式的变换。
在解题时,可以通过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法则,将原始算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这样能够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效率。
4. 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是奥数中的重要概念。
当遇到排列组合问题时,可以运用阶乘、组合数等数学方法来求解。
同时,可以通过画图、列式等方式辅助理解问题,找到更简洁的解题方法。
5.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题目在小学奥数中也经常出现。
解决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分情况讨论、排除法等方式来找到正确答案。
6. 图形推理图形推理题是小学奥数中较为复杂的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题目需要运用几何知识和图形分析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对称性、旋转等特点,找到规律并推理出正确答案。
三、解题技巧除了上述的解题方法外,还有一些解题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奥数题目。
1. 多做题目做更多的奥数题目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和熟练度。
通过大量练习,学生可以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掌握常用的技巧和思路。
2. 学会总结每次做完一道题目后,及时总结解题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思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解题思路并且提高解题能力。
3. 理解题意在解题过程中,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其中的条件和要求。
只有正确理解题意,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小学生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导语】解奥数题时,如果能合理的、科学的、巧妙的借助点、线、⾯、图、表将奥数问题直观形象的展⽰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可使同学们容易搞清数量关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题。
以下是整理的《⼩学⽣奥数解题⽅法⼤全》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学⽣奥数解题⽅法篇⼀ 尝试法: 解应⽤题时,按照⾃⼰认为可能的想法,通过尝试,探索规律,从⽽获得解题⽅法,叫做尝试法。
尝试法也叫“尝试探索法”。
⼀般来说,在尝试时可以提出假设、猜想,⽆论是假设或猜想,都要⽬的明确,尽可能恰当、合理,都要知道在假设、猜想和尝试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减少尝试的次数,提⾼解题的效率。
在9只规格相同的⼿镯中混有1只较重的假⼿镯。
在⼀架没有砝码的天平上,最多只能称两次,你能把假⼿镯找出来吗?(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先把9只⼿镯分成A、B、C三组,每组3只。
①把A、B两组放在天平左右两边的秤盘上,如果平衡,则假的1只在C组⾥;若不平衡,则哪组较重,假的就在哪组⾥。
②再把有假⼿镯的那组中的两只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秤盘上。
如果平衡,余下的1只是假的;若不平衡,较重的那只是假的。
⼩学⽣奥数解题⽅法篇⼆ 观察法: 在解答数学题时,第⼀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步骤。
⼩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把培养观察⼒作为开发与培养学⽣智⼒的第⼀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发现题⽬中的数量关系,把题⽬解答出来的⼀种解题⽅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看每⼀⾏的前三个数,想⼀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9、18、27、____、____、____、____。
80、73、66、____、____、____、____。
【最新】小学数学奥数题解题技巧-优秀word范文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小学数学奥数题解题技巧小学数学奥数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掌握这些有效的方法,我们在小学数学奥数考试中就能有更好的表现。
因此,我们在复习小学数学奥数时,对这些重要方法一定要认真进行了解。
一起来看看吧。
1、直观画图法:解小学数学奥数题时,如果能合理的、科学的、巧妙的借助点、线、面、图、表将奥数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可使同学们容易搞清数量关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题。
2、倒推法:从题目所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向前倒推,直到题目中问题得到解决。
3、枚举法:奥数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数量关系非常特殊的题目,用普通的方法很难列式解答,有时根本列不出相应的算式来。
我们可以用枚举法,根据题目的要求,一一列举基本符合要求的数据,然后从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4、正难则反: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你从条件正面出发考虑有困难,那么你可以改变思考的方向,从结果或问题的反面出发来考虑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5、巧妙转化:在解奥数题时,经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问题能否转化成旧问题解决,化新为旧,透过表面,抓住问题的实质,将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问题去解答。
转化的类型有条件转化、问题转化、关系转化、图形转化等。
6、整体把握:有些奥数题,如果从细节上考虑,很繁杂,也没有必要,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宏观上考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局部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word完整版)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六年级)
第10讲假设法解题(一)一、知识要点假设法解体的思考方法是先通过假设来改变题目的条件,然后再和已知条件配合推算。
有些题目用假设法思考,能找到巧妙的解答思路。
运用假设法时,可以假设数量增加或减少,从而与已知条件产生联系;也可以假设某个量的分率与另一个量的分率一样,再根据乘法分配律求出这个分率对应的和,最后依据它与实际条件的矛盾求解。
二、精讲精练【例题1】甲、乙两数之和是185,已知甲数的1/4与乙数的1/5的和是42,求两数各是多少?【思路导航】假设将题中“甲数的1/4”、“乙数的1/5”与“和为42”同时扩大4倍,则变成了“甲数与乙数的4/5的和为168”,再用185减去168就是乙数的1/5。
解:乙:(185-42×4)÷(1-1/5×4)=85答:甲数是100,乙数是85。
练习1:1.甲、乙两人共有钱150元,甲的1/2与乙的1/10的钱数和是35元,求甲、乙两人各有多少元钱?2.甲、乙两个消防队共有338人。
抽调甲队人数的1/7,乙队人数的1/3,共抽调78人,甲、乙两个消防队原来各有多少人?3.海洋化肥厂计划第二季度生产一批化肥,已知四月份完成总数的1/3多50吨,五月份完成总数的2/5少70吨,还有420吨没完成,第二季度原计划生产多少吨?【例题2】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共250台。
如果彩色电视机卖出1/9,则比黑白电视机多5台。
问:两种电视机原来各有多少台?【思路导航】从图中可以看出:假设黑白电视机增加5台,就和彩色电视机卖出1/9后剩下的一样多。
黑白电视机增加5台后,相当于彩色电视机的(1-1/9)= 8/9。
(250+5)÷(1+1-1/9)=135(台)250-125=115(台)答:彩色电视机原有135台,黑白电视机原有115台。
练习2:1.姐妹俩养兔120只,如果姐姐卖掉1/7,还比妹妹多10只,姐姐和妹妹各养了多少只兔?2.学校有篮球和足球共21个,篮球借出1/3后,比足球少1个,原来篮球和足球各有多少个?3.小明甲养的鸡和鸭共有100只,如果将鸡卖掉1/20,还比鸭多17只,小明家原来养的鸡和鸭各有多少只?【例题3】师傅与徒弟两人共加工零件105个,已知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3/8与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4/7的和为49个,师、徒各加工零件多少个?【思路导航】假设师、徒两人都完成了4/7,一个能完成(105×4/7)=60个,和实际相差(60-49)=11个,这11个就是师傅完成将零件的3/8与完成加工零件的4/7相差的个数。
小学奥数11种解题方法
小学奥数11种解题方法1、对照法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
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判断题: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
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2公式法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
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
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3:计算59×37+12×59+5959×37+12×59+59=59×(37+12+1)…………运用乘法分配律=59×50…………运用加法计算法则=(60-1)×50…………运用数的组成规则=60×50-1×50…………运用乘法分配律=3000-50…………运用乘法计算法则=2950…………运用减法计算法则3比较法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完整版)小学数学奥数35个专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技巧
6.盈亏问题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②当两次都有余数;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③当两次都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周期现象: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一年有366天;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平年: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9.平均数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基本算法: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10.抽屉原理抽屉原则一: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100道及答案(完整版)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100道及答案(完整版)题目1:计算1 + 2 + 3 + 4 + …+ 100 的和。
解题方法: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项数为100。
求和公式为:(首项+ 末项)×项数÷2 。
答案:(1 + 100) ×100 ÷2 = 5050题目2:鸡兔同笼,共有30 个头,88 只脚,求鸡兔各有多少只?解题方法:假设全是鸡,共有脚30×2 = 60 只,比实际少88 - 60 = 28 只。
因为每把一只兔当成鸡,就少算4 - 2 = 2 只脚,所以兔有28÷2 = 14 只,鸡有30 - 14 = 16 只。
答案:鸡16 只,兔14 只。
题目3:一条路长100 米,从头到尾每隔10 米栽1 棵梧桐树,共栽多少棵树?解题方法:因为两端都栽树,所以棵数= 间隔数+ 1 ,间隔数为100÷10 = 10 ,则棵数为10 + 1 = 11 棵。
答案:11 棵。
题目4:某班有40 名学生,其中有15 人参加数学小组,18 人参加航模小组,有10 人两个小组都参加。
那么有多少人两个小组都不参加?解题方法:参加数学或航模小组的人数为15 + 18 - 10 = 23 人,所以两个小组都不参加的人数为40 - 23 = 17 人。
答案:17 人。
题目5:甲乙两数的和是32,甲数的3 倍与乙数的5 倍的和是122,求甲、乙二数各是多少?解题方法:设甲数为x,乙数为y,则x + y = 32 ,3x + 5y = 122 。
将第一个式子乘以3 得到3x + 3y = 96 ,用第二个式子减去这个式子得到2y = 26 ,y = 13 ,则x = 19 。
答案:甲数19,乙数13 。
题目6:一列火车通过530 米的桥需40 秒钟,以同样的速度穿过380 米的山洞需30 秒钟。
求这列火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车长多少米?解题方法:火车40 秒走的路程= 桥长+ 车长,30 秒走的路程= 山洞长+ 车长。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一、加减法解题方法在小学奥数中,加减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题型。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1. 竖式计算法竖式计算法是最常用的加减法解题方法,适用于任何数值大小的计算。
先将两个数竖式排列,逐位相加或相减,并按进位或借位的要求进行计算。
2. 寻找相反数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相反数的方法来简化计算。
例如,对于一个加法题目3 + 7,我们可以通过找到7的相反数-7,然后用3 - 7的方式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再取相反数即可。
3. 进退相等法进退相等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加减法题目。
当两个数相差一致(如8和9)时,我们可以采用进退相等法来计算。
比如计算8 + 9,我们可以将9退1,变成8 + 8 = 16,然后再加上1,即可得到17。
二、乘法解题方法乘法是小学奥数中较为复杂的题型。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1. 分解因数法对于一个较大的乘法题目,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数拆分成多个因数的乘积,然后再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36 × 4,我们可以将36分解成6 × 6,然后计算6 × 4 × 6 = 144。
2. 组合乘法法则组合乘法法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乘法题目。
例如,计算12 × 7,我们可以将12拆分成10 + 2,然后计算(10 × 7) + (2 × 7) = 70 + 14 = 84。
3. 巧用倍数关系在一些乘法题目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倍数关系来简化计算。
例如,计算8 × 25,我们可以将8拆分成2 × 4,然后计算(2 × 25) × 4 =50 × 4 = 200。
三、除法解题方法除法是小学奥数中较为复杂的题型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1. 精确除法精确除法是最常用的除法解题方法。
根据除法的定义,将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商和余数就是精确除法的结果。
2. 简化除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简化运算来进行除法计算。
(完整版)小学奥数教程(最完美)
目录第一讲奇妙的幻方 (3)练习卷 (9)第二讲可能性的大小(游戏与对策) (10)练习卷 (12)第三讲图形的面积(一) (13)第四讲认识分数 (17)练习卷 (21)第五讲行程中的相遇(相遇问题) (22)练习卷 (26)第六讲公因数与公倍数 (27)综合演练 (31)第一讲幻方(第一课时)【知识概述】在一个n×n的正方形方格中,填入一些连续的数字,使得所有的横、竖、斜列所加之和都相等,这样的正方形方格叫做幻方。
幻方一般分为奇数幻方和偶数幻方。
(n 是几就表示为几阶幻方)。
本讲,我们将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例题讲学例1在一个3×3的表格内,填入1-9九个数,(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使得3个横列、3个竖列和2个斜列所加之和都相等。
可以怎样填?【和为15】【思路分析】这样的3×3幻方,在填写时有一定的规律和口诀: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七右三,戴九履一,五为中央。
【注:戴指头,履指脚。
】试试填一填吧!幻方 (第二课时)知识概述:上一讲中,我们讲述了如何填写3×3的幻方,其实在幻方的知识世界里,像3×3、5×5、7×7……像这样幻方,称之为奇数幻方,这一讲我们将来学习如何填写五阶幻方。
例题:在一个5×5的方格中,填入1-25这25个数字,使5个横列、5个竖列、2个斜列所加之和都相等。
先试试看!看 样 子 ,要 想 顺 利 填 写 好 这 么 多 的 表格,还真 的 不容易,没有 口诀 真 的 不行,下 面这 个 口诀 要 记 牢:一居首行正中央,依次斜向右上方,右出框时左边写,上出框时下边放,双出占位写下方。
你能按顺序继续写下去吗?试试看吧!幻方(第三课时)根据上讲中的方法,把口诀运用到所有的奇数幻方中,可以继续填写七阶幻方、九阶幻方、十一阶幻方……,本讲,我们继续试着填写七阶幻方和九阶幻方。
【思路点拨】再来重温一下口诀吧!一居首行正中央,依次斜向右上方,右出框时左边写,上出框时下边放,双出占位写下方。
小学奥数21类难题汇总附解题思路
小学奥数21类难题汇总,附解题思路题型一:归一问题【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单一量单一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或总量A÷(总量B÷份数B)=份数A【解题思路】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买5支铅笔需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先求出一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再求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题型二: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先找出“总数量”,再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的题型。
所谓“总数量”可以指货物总价、几天的工作量、几亩地的总产量、几小时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一份数量=份数【解题思路】先求出总数量,再解决问题。
【例】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剪裁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
问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衣服?解:先求这批布总共多少米——3.2×791=2531.2(米)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综合算式:3.2×791÷2.8=904(套)题型三:和差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解题思路】简单题目直接套用上述公式,复杂题目变通后再套用公式。
【例】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解:直接套用公式——甲班人数=(98+6)÷2=52(人)乙班人数=(98-6)÷2=46(人)题型四:和倍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完整word版)小学奥数求面积专题
专题三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1.等量代换法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差不变。
前者是等量公理,后者是减法的差不变性质。
这两个性质在解几何题时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将求一个图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另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差转化为另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从而使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找到解题思路。
例1小两个正方形组成下图所示的组合图形。
已知组合图形的周长是52厘米,DG=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2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单位:厘米)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3 下页上图中,ABCD是7×4的长方形,DEFG是10×2的长方形,求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的面积之差。
例4在右图中,AB=8厘米,CD=4厘米,BC=6厘米,三角形AFB比三角形EFD的面积大18厘米2。
求ED的长。
例5左下图是由大、小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2.割补法在组合图形中,除了多边形外,还有由圆、扇形、弓形与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组合而成的不规则图形,为了计算它们的面积,常常需要变动图形的位置或对图形进行分割、旋转、拼补,使它变成可以计算出面积的规则图形。
就是在多边形的组合图形中,为了计算面积,有时也要用到割补的方法。
、例6求下列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例7如左下图所示,在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削去一个三角形后,剩下一个上底长5厘米、下底长9厘米的等腰梯形(阴影部分)。
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例8下图中,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是20厘米,甲正方形比乙正方形的面积大40厘米2。
求乙正方形的面积。
作业:1.左下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腰为10厘米,以C为圆心、CF为半径画弧线EF,组成扇形CEF。
如果图中甲、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那么扇形所在的圆的面积是多少?2.右上图(单位:厘米)是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小学奥数21类难题汇总附解题思路
小学奥数21类难题汇总,附解题思路题型一:归一问题【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单一量单一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或总量A÷(总量B÷份数B)=份数A【解题思路】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例】买5支铅笔需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先求出一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再求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题型二: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先找出“总数量”,再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的题型。
所谓“总数量”可以指货物总价、几天的工作量、几亩地的总产量、几小时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一份数量=份数【解题思路】先求出总数量,再解决问题。
【例】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剪裁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
问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衣服?解:先求这批布总共多少米——3.2×791=2531.2(米)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综合算式:3.2×791÷2.8=904(套)题型三:和差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解题思路】简单题目直接套用上述公式,复杂题目变通后再套用公式。
【例】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解:直接套用公式——甲班人数=(98+6)÷2=52(人)乙班人数=(98-6)÷2=46(人)题型四:和倍问题【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完整版
解题方法8--反过来想
当你按习惯思路解决问题困难时,不妨也反过来想想。反过来想,是我们解数学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用淘汰制比赛从200名乒乓球选手中产生一名冠军,问应进行多少场比赛? 淘汰199人需要比赛199场
1至100的自然数中,不能被9整除的自然数的和是多少? 从1至100的和中去掉9的倍数,就是不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了
1+2+3+。。。+100=5050
×(1+2+3+…+11)=594 5050-594=4456
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得63分,其中男生平均得60分,女生平均得70分,那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名?
假设100名同学都是男生,那么应得分
01
60×100=6000(分)
02
比实际少得
03
63×100-6000=300(分)
04
原因是男生平均分比女生少
05
70-60=10(分)
06
求出女生人数为
07
300 ÷ 10=30(名)
08
解题方法11--转 化
数学题常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转化。这种转化通常是指转化条件或问题,特别是转化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53.46。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 一个数的99倍是53.46,求这个数。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例2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二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9、18、27、____、____、____、____。
80、73、66、____、____、____、____。
解:观察6、16、26这三个数可发现,6、16、26的排列规律是:16比6大10,26比16大10,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10。
观察9、18、27这三个数可发现,9、18、27的排列规律是:18比9大9,27比18大9,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9。
观察80、73、66这三个数可发现,80、73、66的排列规律是:73比80小7,66比73小7,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小7。
这样可得到本题的答案是:6、16、26、36、46、56、66。
9、18、27、36、45、54、63。
80、73、66、59、52、45、38。
例3将1~9这九个数字填入图1-6的方框中,使图中所有的不等号均成立。
(适于三年级程度)解:仔细观察图中不等号及方框的排列规律可发现:只有中心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小于周围的四个数,看来在中心的方框中应填入最小的数1。
再看它周围的方框和不等号,只有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大于相邻的两个方框中的数,其它方框中的数都是一个比一个大,而且方框中的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越来越小。
所以,在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应填9,在它右邻的方框中应填2,在2右面的方框中填3,在3上面的方框中填4,以后依次填5、6、7、8。
图1-7是填完数字的图形。
例4从一个长方形上剪去一个角后,它还剩下几个角?(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此题不少学生不加思考就回答:“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从一个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角,都怎么剪?都是什么情况?(1)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角的顶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图1-8)。
(2)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四个角(图1-9)。
(3)从一个边上任意一点向邻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五个角(图1-10)。
例5甲、乙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两个人中间放着一个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的每个数字都相同,并且两人中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比另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大一半,这个数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首先要确定这个三位数一定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不然就没法考虑了。
甲看到的数与乙看到的数不同,这就是说,这个三位数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1、6、8、9这五个数字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这个三位数在正看、倒看时,表示的数值不同,显然这个三位数不能是000,也不能是111和888,只可能是666或999。
如果这个数是666,当其中一个人看到的是666时,另一个人看到的一定是999,999-666=333,333正好是666的一半。
所以这个数是666,也可以是999。
*例6 1966、1976、1986、1996、2006这五个数的总和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这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把五个数直接相加,虽然可以求出正确答案,但因数字大,计算起来容易出错。
如果仔细观察这五个数可发现,第一个数是1966,第二个数比它大10,第三个数比它大20,第四个数比它大30,第五个数比它大40。
因此,这道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966+1976+1986+1996+2006=1966×5+10×(1+2+3+4)=9830+100=9930这五个数还有另一个特点:中间的数是1986,第一个数1966比中间的数1986小20,最后一个数2006比中间的数1986大20,1966和2006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986。
1976和1996的平均数也是1986。
这样,中间的数1986是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这道题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966+1976+1986+1996+2006=1986×5=9930例7你能从400÷25=(400×4)÷(25×4)=400×4÷100=16中得到启发,很快算出(1)600÷25(2)900÷25(3)1400÷25(4)1800÷25(5)7250÷25的得数吗?(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算式:400÷25=(400×4)÷(25×4)=400×4÷100=16不难看出,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
这样做的根据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进行这种变化的好处就是当除数变成了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以后,就可以很快求出商。
按照这个规律,可迅速算出下列除法的商。
(1)600÷25(2)900÷25=(600×4)÷(25×4) =(900×4)÷(25×4)=600×4÷100=900×4÷100=24 =36(3)1400÷25(4)1800÷25=(1400×4)÷(25×4) =(1800×4)÷(25×4)=1400×4÷100=1800×4÷100=56 =72(5)7250÷25=(7250×4)÷(25×4)=29000÷100=290*例8把1~1000的数字如图1-11那样排列,再如图中那样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六个数,这六个数的和是87。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横着三个数,竖着两个数)框出的六个数的和是837,这六个数都是多少?(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1,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一个数大7,第五个数比第一个数大8,第六个数比第一个数大9。
假定不知道这几个数,而知道上面观察的结果,以及框内六个数的和是87,要求出这几个数,就要先求出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87-1-2-7-8-9)÷6=10求出第一个数是10,往下的各数也就不难求了。
因为用同样的方法框出的六个数之和是837,这六个数之中后面的五个数也一定分别比第一个数大1、2、7、8、9,所以,这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是:(837-1-2-7-8-9)÷6=810÷6=135第二个数是:135+1=136第三个数是:135+2=137第四个数是:135+7=142第五个数是:135+8=143第六个数是:135+9=144答略。
(2)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①上、下两数之差都是7;②方框中间坚行的11和18,分别是上横行与下横行三个数的中间数。
11=(10+11+12)÷318=(17+18+19)÷3所以上横行与下横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7÷3=29由此可得,和是837的六个数中,横向排列的上、下两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37÷3=279因为上、下两个数之差是7,所以假定上面的数是x,则下面的数是x+7。
x+(x+7)=2792x+7=279=272x=272÷2=136x+7=136+7=143因为上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36,所以,第一个数是:136-1=135第三个数是:135+2=137因为下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43,所以,第四个数是:143-1=142第六个数是:142+2=144答略。
*例9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几个顶点?(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锯去一个顶点(图1-12),因为正方体原来有8个顶点,锯去一个顶点后,增加了三个顶点,所以,8-1+3=10即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10个顶点。
(2)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2=9(个)(图1-13)。
(3)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两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1=8(个)(图1-14)。
(4)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三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7(个)(图1-15)。
例10将高都是1米,底面半径分别是 1.5米、1米和0.5米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图1-16),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S。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我们知道,底面半径为γ,高为h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是2πγ2+2πγh。
本题的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
如果分别求出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把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加在一起,然后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才能得到这个物体的表面积,这种计算方法很麻烦。
这是以一般的观察方法去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