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雨蒙蒙》看琼瑶的小说创作讲解
评琼瑶《窗外》
评琼瑶《窗外》现在,我们来看⼀看琼瑶⼈⽣中的⾥程碑和转折点——《窗外》。
《窗外》并不是琼瑶写作的第⼀部⼩说,但却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处⼥作”,在她的⼈⽣和她的作品中,都具有特殊的重⼤意义。
《窗外》写作于1963年,琼瑶正处于内忧外患,⽣命的考验达到⽩热化的激烈⾼峰,她的天才经过长时期的积累、整合、铸造、砥砺,厚积薄发,正在寻找痛快淋漓的突破⼝,《窗外》的写作,正可谓适得其时。
琼瑶写作《窗外》,不仅仅是天才,也不仅仅是运⽓,那⾥有她真实的情感寄托,有她的⼈⽣观和⽅法论的⾃我总结和梳理,《窗外》是琼瑶真实⽣命的⼀部分。
琼瑶回忆她写作《窗外》时的⼼情:“在写《窗外》以前,我尝试过很多长篇的题材,写了《烟⾬蒙蒙》的第⼀章,写不出第⼆章。
也写了许多其他的第⼀章,就是写不出第⼆章。
总觉得⼼头热烘烘的,有件⼼愿未了。
最后,我决⼼写《窗外》,那是我⾃⼰的故事,是我的初恋,这件恋爱始终撼动我⼼,让我低徊不已。
我终于醒悟,我的第⼀部长篇,⼀定要写我最熟悉的故事,我最熟悉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
”《窗外》是琼瑶⼈⽣的寄托。
在琼瑶的这部⼩说前⼗四章中,真真实实可以看出她⾃⼰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活场景。
《窗外》是琼瑶的第⼀部长篇⼩说,也是她第⼀部成功和引起轰动的⼩说,这部⼩说基本上可以说是琼瑶那段初恋⽣活的写实。
琼瑶⾃⼰也承认,书中的第⼀章到第⼗四章都很真实。
所写的江雁容的家庭背景,也是琼瑶⽣活中真实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地⽅只是书中把琼瑶实际⽣活中的两个弟弟合并成了⼀个⼈,以免⼈物太杂。
《窗外》⼗四章以后的情节,和琼瑶⾃⼰真实的⼈⽣,就⼤有出⼊了。
琼瑶初恋的经过,和它带给琼瑶的伤痛,在这部书中,都有着真实的描写。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琼瑶,理解她的作品,下⾯就⼤致地看⼀看《窗外》所描写到的真实⼈⽣的内容。
《窗外》的开头,琼瑶接受了平鑫涛的建议,由⼥主⾓江雁容⼀个⼈独⾃出场。
江雁容⼀个⼈独⾃⾛着,她想:“有房⼦就有窗⼦”,她微笑地想,“有窗⼦就有⼈⽣活在窗⼦⾥⾯,可是窗⼦外的世界⽐窗⼦⾥美丽。
琼瑶小说评论
琼瑶小说评论(二)、对琼瑶小说的第二种批评对琼瑶小说的第二种批评,是琼瑶小说的自我重复许多评论家认为琼瑶的生活面太过狭窄,从而带来作品的雷同和重复,作品模式化过重,构思不够丰富。
郭建平在《细腻深沉的抒情艺术》中说:“再就是人物和事件的重复性。
翻看琼瑶的作品,大多人物都是可以在另一部作品中找到他的姐妹兄弟的,男主人公颇有才气,女主人公更是长相迷人,而且十分‘洒脱’,故事情节大都是以多角恋爱为主线的,使人大有似曾相识之感。
[3]”《花呀草呀云呀天呀水呀风呀》(箫毅红)一文批评琼瑶小说的自我重复,技巧的缺乏,词语和情节的重复,角色安排的公式化:“如果抽走了‘爱情’,琼瑶的小说就成了个空壳子了。
而这‘爱情’,琼瑶大半以一种‘说故事’的方法来进行,有一些插叙、倒叙什么的,其他也没什么可谈的技巧。
[4]”《简论琼瑶的小说》(栗多桂)一文也批评琼瑶小说风格单一,自我重复,缺少变化:“琼瑶的作品风格单一,情节结构、人物形象都缺少发展变化。
就单部作品看,无论就其内容或是形式,是有多彩的风姿与独特的韵味的,还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能使人沉醉在她编织的那些如幻、如梦的美丽的爱的花环中。
但接触她的几部作品之后,兴致和韵味,就大不如先前那么强烈,那么有吸引力了。
原因是它的内容实在单一,除了爱和情外,就显得干燥、空虚、缺乏新鲜空气和营养。
[5]”总之,评论家们认为琼瑶的作品自我重复的地方太多,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语言的描述都如出一辙,看她的作品,不用看太多,看一部就够了。
(三)、对琼瑶小说的第三种批评对琼瑶小说的第三种批评是批判琼瑶小说纯粹是在编造“才子佳人”的故事,具有浓重的“爱情至上”观念。
评论家指责琼瑶的作品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主人公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们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似乎全部体现在爱情上面。
《简论琼瑶小说》一文批评琼瑶小说的“爱情至上”:“琼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想色彩过重,又有‘爱情至上主义’的思想倾向,给人以虚幻不实之感。
从《烟雨蒙蒙》看琼瑶的小说创作讲解
从《烟雨蒙蒙》看琼瑶的小说创作刘惠莉琼瑶和她的小说,六七十年代就在台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十年代又席卷祖国大陆,征服了无数的善良的读者,九十年代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在世界其他华人旅居地,如东南亚,琼瑶的小说同样掀起一次次的热潮。
但是,琼瑶和她的小说在台湾和祖国大陆的正统文学界,却没得到应有的赞誉和荣耀,相反听到的多半是批评和轻贱的声音,甚至于,有人将其小说视为“社会公害”,将琼瑶本人批判为“精神毒枭大姐大”。
笔者站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以琼瑶的著名小说《烟雨蒙蒙》(以下简称《烟》)为研究对象,对琼瑶的小说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从《烟》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是纯虚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琼瑶小说创作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从《烟》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非常擅长于心理描写和以境衬情,且擅长引用古诗词,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读者对《烟》等琼瑶小说的肯定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非常成功,是文学领域内的奇迹。
一、从《烟》的写作背景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来源。
《烟》创作于1963 年,此时的琼瑶已经历了一段传奇人生。
琼瑶曾说:“过去的我是怎样的?当前尘往事,在我脑中一一涌现,我真不相信自己已走过这么长久的岁月,历经了这么多的狂风暴雨,目睹过生老病死,体验过爱恨别离。
至于人人皆有的喜怒哀乐,在我的生命中也来得特别强烈!我的过去,原来堆积着这么多的汗水和泪水,这么多的痛苦和狂欢,这么多的相聚和别离,这么多的寂寞和挣扎,这么多的矛盾和探索,这么多的错误和抉择”①父母的师生恋的深刻而长远的内在影响,幼年的挫折和创伤,童年的自卑和苦难,苦涩的花季和在忧郁中黯淡地耗去的青春,绝望的师生恋,艰辛的写作,多磨难的婚姻生活,《窗外》的发表和成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家庭风波在风风雨雨的内忧外患之中,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下,琼瑶疯狂地投入了写作:1963年4月,琼瑶写完《窗外》后,就开始写《六个梦》;《六个梦》只写了三个梦,琼瑶又开始写长篇《烟》,写完了《烟》,琼瑶又接着写《六个梦》。
反琼瑶小说 漫谈琼瑶的小说
反XX瑶小说漫谈XX瑶的小说XX瑶是一位擅长描写恋爱和婚姻、家庭的小说家。
她的小说很简单引起XX年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但是,她的爱情故事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XX瑶的作品,大部分写发生在当代XX 的爱情故事,不同程度地带有反对封建主义、家长专制,追求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倾向。
如《烟雨蒙蒙》、《彩XX 飞》、《心有千千结》、《彩霞满天》等。
这些作品写的是发生在XX五十、六十、七十年月的爱情故事,它们对海峡两岸的八十年月XX年读者来说也具有肯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在XX 瑶的笔下,人物在爱情活动和感情游戏中的心理、行为的刻划是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的;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她的作品还因为渗透了那隔绝多年的海峡对岸的人情、风俗、世态的一角,而具有新奇感。
尤其是那些错综冗杂的爱情纠葛和爱情改变,在肯定程度上烘托了当代XXXX年的精神风貌。
从她的一系列作品里,读者不难看到她的婚姻观、爱情观既含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含有新的内容。
以她笔下的女性来说,她们既非固守传统,又不是盲目崇拜西方的“新潮女郎〞,《心有千千结》的女主角江雨薇、《彩霞满天》的女主角殷采芹便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XX瑶的作品在描写男欢女爱时,既泼浓墨于男女之间纯净、崇高的友谊和爱情,又不放纵于赤裸裸的性爱描写。
这是她严厉?的创作看法、独具特色的爱情观与恋爱观,明显为她的作品赢得了荣誉和读者。
不过这一切都不能标志她的作品到达了一个很高的审美境地。
事实上,XX瑶小说最能诱引读者的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郁悒悱恻的感伤情调。
在她的多数作品中,那些少男少女的离合无常的感情遭受和突兀奇变的三角关系,特别是表达在女主角们身上的那种近乎无望的爱情追求中,那种爱与仇的灵魂搏斗中的莫可名状的、令人迷惘和惋叹的意绪,对于读腻了那些充溢着政治、道德说教或柏拉图式风范的读者,尤其是“不知愁味道〞的XX少年读者来说,确实是够神眩目夺的了。
然而这也正是她的局限所在。
XX瑶过多地沉湎于对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悲观的描写,并且也困囿在自己的这种好像一成不变的感情模式里,因此不能站在一个超越自我的高度上向读者呈现宽阔丰富的生活画面。
琼瑶与三毛
争如二月春风市,卖酒楼头听弦。
《水云间》
春怀
——宋 高翥
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独掩关。
日暮酒醒闻谢豹,所思多在水云间。
其次,语言优美生动,轻 松流畅。她能够娴熟地驾 驭语言,如愿地表情达意,
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琼瑶的言情小说不足之处
在于:题材狭窄,构思模
式化,有时情节有悖常理。
三、琼瑶剧——点石成金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 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 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 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加在三毛身上的, 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 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 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 也。 ———作家 梁羽生
第二,描绘了异国他乡的民情、景观,风趣活泼。
三毛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时代女性,她那豪放 不羁的气质、敢于探奇历险的勇气,赋予她的游 记文学一种洒脱、浪漫的情调和绚丽斑斓的色彩, 并具有广阔的内容、新颖的主题、鲜明的个性。 三毛善于从社会底层、民间百姓中发现当地独有 的世态人情,感受不同民族的生存境遇和文化背 景。比如在《街头巷尾》、《消遥七岛游》等。
陈红是琼瑶极为欣 赏的女星,也多次 邀请她成为自己的 “瑶女郎”。《水 云间》与《烟锁重 楼》终于成为她们 共同铸就的经典之 作 。
“瑶女郎”之 陈德蓉
“瑶女郎”之金铭
在琼瑶的经典剧集中,所有女 主角的美丽童年几乎都凝聚在 了金铭的身上。而8岁就在琼 瑶剧中出演“小婉君”也成为 了“瑶女郎”中成为最早的童 星。此后,她又出演了《望夫 崖》、《青青河边草》、《梅 花烙》等多部琼瑶剧,
大家眼里的三毛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 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 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 可是同意。 ———三毛父亲 陈嗣庆
浅析《烟雨蒙蒙》与《情深深雨蒙蒙》的影视改编差异
影视浅析《烟雨蒙蒙》与《情深深雨蒙蒙》的影视改编差异李志宇 西北师范大学摘要:《烟雨濛濛》为台湾作家琼瑶于1964年创作的小说。
本文对其中的两个电视剧版本的改编《烟雨蒙蒙》和《情深深雨蒙蒙》从两部电视剧的内容异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分析、不同时代影视解读不同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烟雨蒙蒙;情深深雨蒙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两部电视剧的内容异同女主角陆依萍的父亲是一位军阀,由于军式主义的雄厚背景因而英雄式的抢略民女,先后强夺傅文佩(陆依萍母)和雪姨(陆如萍母),但却拋弃依萍母女,和雪姨生活。
遂使文珮之女陆依萍心生怨恨,决意对陆家进行报复行动。
最终,依萍成功的报复,却让得到的比失去更多,所有的爱与恨,都在烟雨蒙蒙中散尽。
本书曾经分别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
后来琼瑶再将故事时代移至《烟雨蒙蒙》小说故事的背景架筑在民初的中国,内容是环绕一对同父异母姐妹的爱恨情仇及错综复杂的四角恋和家庭关系。
民国初年,地点由台湾移至上海,并加入新角色,改编为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并对结局做了变动,将原本的悲剧改成圆满结局。
1886年刘立立导的台版《烟雨蒙蒙》,时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点台北,其中依萍当歌女挣钱被母亲阻止,因而继续接受父亲的生活费;如萍最终因承受不了家庭的变故、爱情的来回斡旋而选择自杀解脱;书桓和依萍因受不了内心自责而分手,后来书桓在去美国之际又回到依萍身边;依萍的好朋友方瑜和陆尓豪在一起;剧中还讲了傅文佩与陆振华的爱情,表达了他们彼此内心深处的想法。
2001年大陆和台湾合拍,导演李平策划的大陆版《情深深雨蒙蒙》,时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地点上海,其中依萍拒绝接受爸爸的生活费,当歌女挣钱;安排了一个男二号杜飞,帅气机灵追求如萍,最终在抗战中偶遇相爱在一起;书桓去参加抗战,依萍苦苦等待,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受战争影响衰败的陆家也团结在一起。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分析两个电视剧版本都是近乎大团圆的结局,但是1986年的台版,则是现实主义成分有很大比重,剧中有很多悲剧的成分在,里面依萍的报复性更强烈,她接受爸爸的钱是因为这样可以分刮陆家的钱,她抢走何书桓凸显更强烈的目的性,她的个性更加强烈、执拗,因为强烈的报复都伤害到母亲的心。
琼瑶小说探析
男性 外表俊 朗、 感情专一; 最后 , 在物欲横 流的现实社会 , 琼瑶为我们 留下一片温情的理想 栖息地传 人 物形象
琼瑶 , 原名陈 , 台湾著 名通 俗小 说家 。评 论者称 赞琼瑶 小说 “ 对 未 谙 风 情 的 少 年 是 一 种 憧 憬
宣
作 用 是 提 供 一 种 行 动 典 型 ,使 我 们 在 虚 构 想 象 的层 次 面 对 社 会 现 象, 体会人生 百态” 。1 6 ] 面对质 疑 , 琼 瑶 没有 为 自己进行 过 多反 驳 ,
读作 家 的创 作有 很 大 的用 处 , 而 琼 瑶 也 宣 称 自 己 的创 作 总是 在 “ 爱” 的主题下延伸 开来 , “ 相信 人
间 有 爱 ,这 就 是 我 一 生 执 着 的 事
容万念 俱灰 ,她辛苦 寻找到 在乡 间任 教的康南 , 希 望重燃 旧情 , 然
们展示催人泪下 的母女情 。
学教 育
琼 瑶 小 说 探 析
回 崔 璐 路
内容摘要 : 琼瑶通俗小说的成就 我们有 目共睹, 本文试 图从 三方面对琼瑶小说做探讨 : 首先 , 其主题是述说 人类“ 真情” , 并不单描写爱情 , 还包括 亲情 、 友情等人世间珍 贵的情感 , 而关于爱情也是推 崇纯洁 、 坚 贞, 绝对鄙 弃色 情; 其次 , 艺术风格上 , 琼瑶小说 因其 明显的 自叙传 风格真 实感 人 , 此外其 中的女性气质动人和 心灵善 良,
和 向往 ,对 初 涉 爱 河 的 青 年 是 一
而眼前 的康南 自暴 自弃 、邋 里邋
遢, 整 日烟 酒 为 伴 , 完 全 是 个 颓 唐 的 糟 老 头 ,记 忆 中 英 俊 潇 洒 的 康 南 不 见 了 … … 江 雁 容 只 能 悲 伤 离 去 ,读 者 无 不 为 这 段 凄 美 无 望 的
《烟雨蒙蒙》读后感
《烟雨蒙蒙》读后感《烟雨受受》读后感由琼瑶编写的感情小说《烟雨受受》让尔品读了半个多月,此书模板的最年夜的特性便是感情细致,把人物的心田世界洞察的非常透辟,算是口灵刻画类小说的最好模板了。
原书模板次要讲了1931年西南陷落之后,西南的一个将军的野庭从西南流亡到上海糊口的经验,正在国易当头时代,另有那样同异平时的感情世界,是让人意念没有到的。
每一个人皆本人的明显的性格特色,如陆依萍的辣、陆如萍的柔、王雪琴的尖酸、何书模板桓的真诚……皆映正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口面,除了了明显的性格,另有的特征即是此中的言语,各类形象的比方、风趣、先后情节的串联让故事隐失愈加熟动,愈加陈活,回味无穷,令人着迷,仿佛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片断皆是这么使人等待。
固然再孬的做品皆有本身的瑕疵,其真也算没有上是瑕疵,能够用人们评论英国17世界的驰名剧做野的做品《哈姆雷特》“一千民气外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乐意昂,尔眼外的《烟雨受受》也是有有余战缺陷的,零个故事的叙说的能源欠好附件,尔总结归纳了一高有三点:一是疯子李否云,两是如萍战依萍为书模板桓的争取,三是王雪琴的中逢,仿佛正在被琼瑶的富丽辞藻满盈脑筋的读者们其实不会更多的从零体去掌握故事,然而一旦剖析了,兴许对故事的线路孕育发生了量信,果为线索有点好笑。
固然那只是尔本人的不雅点,其余的出有甚么,算是感情类刻画小说的上下品,除了了叙说故事的能源让尔感觉偏偏颇,其余皆能够说失上市完满。
除了了言语上的富丽战煽情能够让尔来鉴戒以外,另有点常识性的工具是应该把握的,长数平易近族的舞蹈方法……看到那么丰盛感情的小说,不由有看看做者自己是甚么样的人的激动。
正在念书的历程外尔查看了琼瑶的简历,琼瑶,本名鲜喆,1938年熟于四川附件,本籍是湖北人,152厘米的身下,书模板香家世附件,除了了《烟雨受受》另有不少粗彩的做品,像《借珠格格》、《正在火一圆》、《梅花三搞》、《一帘幽梦》皆是到处颂扬的。
怒悲琼瑶,撑持琼瑶,否尔做为一个汉子,感情细致失太娘也欠好附件,哼附件,抵牾啊,抵牾外保存外的人。
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方忠
【期刊名称】《台湾研究集刊》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特殊的生活际遇和美学追求使琼瑶前期小说偏爱悲剧,而后期创作则明显地拒绝和消解悲剧。
琼瑶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语言诸方面均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
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史上,琼瑶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一方面上承前辈作家如张恨水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三毛、亦舒等同时代及后辈作家。
【总页数】9页(P86-94)
【作者】方忠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论冯骥才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J], 张勇
2.言情文学的奇葩——琼瑶小说创作社会人生价值与审美价值探析 [J], 缪莉莉
3.琼瑶言情小说创作心理初探 [J], 王澄霞
4.从传说到现代--琼瑶、梁凤仪小说创作比较 [J], 庄若江
5.论向培良的短篇小说创作及其新文学史意义 [J], 郭景华;向凤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琼瑶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味
琼瑶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味琼瑶,一个在中国文学界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名字。
自1977年她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以来,她的作品影响了数以亿计的读者,并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特别是在台湾文化的特定历史时期,琼瑶的小说体现了新兴的中产阶级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抗争和矛盾心理,是一种过渡期的文化现象。
琼瑶的小说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但她并不仅仅满足于描述爱情的浪漫和甜蜜。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家庭、责任、道德、爱情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而这些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琼瑶的作品中充满了人间温情。
这种温情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和五阿哥,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让人感到甜蜜,更在故事中灌输了友情、亲情等丰富的情感元素。
而在家庭和道德方面,琼瑶也在其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情深深雨濛濛》中,她描绘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关系网,透过这些人物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琼瑶对于家庭和道德的理解和呼唤。
琼瑶作为一个作家,她的作品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
在她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兴中产阶级对于封建文化的抗争,这种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而在九十年代后,随着本土化的取得全胜,琼瑶的作品也开始进入大陆市场,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进步。
然而,琼瑶的作品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有些批评指出她的作品过于浪漫化,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的作品也被认为存在一些保守的倾向,例如在《还珠格格》中回归的传统文化元素被视为一种倒退。
琼瑶的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历史价值。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重阳节的起源和民俗文化意味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重阳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和道家文化有关。
道家认为,重阳是“重九之阳”,具有特殊的意义。
同时,重阳节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登高远眺的节日,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重九节”。
琼瑶《烟雨蒙蒙》教学课件
• 一、从《烟》的写作背景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来源。 • 《烟》创作于1963 年,此时的琼瑶已经历了一段传奇人生。 • 父母的深刻而长远的内在影响,幼年的挫折和创伤,童年的自 卑和苦难,苦涩的花季和在忧郁中黯淡地耗去的青春,绝望的 师生恋,艰辛的写作,多磨难的婚姻生活,《窗外》的发表和 成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家庭风波 • 在风风雨雨的内忧外患之中,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下,琼 瑶疯狂地投入了写作:1963年4月,琼瑶写完《窗外》后,就 开始写《六个梦》;《六个梦》只写了三个梦,琼瑶又开始写 长篇《烟》,写完了《烟》,琼瑶又接着写《六个梦》。 • 琼瑶的小说,写的是大悲大喜的诗意人生,而其源头活水,正 是琼瑶自己对人生大悲大喜的诗意的深刻体验。琼瑶的很多小 说都有她的经历、她的感受、她的思想、她自己和家人的影子 。琼瑶把自己逃亡生涯中遇见的传奇人物曾连长,写进了自己 的小说《流亡曲》中。琼瑶平 生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是琼瑶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写照。
• 爱情是奇怪的,有时候可以是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一 个回眸 一句话 可以是第一眼 可以是就在这几分钟, 就会深深的受到感染 受到诱惑 可以是男人 可以是女 人 因此有了联系有了关系有了所有的故事。 人是一 短暂的生命体,一眨眼爱恨情仇 可以随风飘逝 可以 重现 所以相爱难相守 一个他(何)不爱的 她却爱 他 爱得如此卑微 如此深刻 如此轰动 爱得如此的苦的 女人因为他们而死,怎么可能还可以和喜欢的人(依 萍)在一起?对得起如萍吗??所以她就这么走了 这么的带着他和依萍的幸福走了,留下的是 悔恨、 无奈、悲伤、寂寞、痛苦、不值得。能说如萍是对的 还是错的? 依萍呢?是对的还是错的? • 从前, 我曾是个渴望着不朽爱情的人; • 再从前, 我曾是个渴望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在 我身上的人; • 而现在, 我是个渴望看世界的人… …
爱情教母的爱——记台湾作家琼瑶
琼磘简介1938年4月20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的 陈喆笔名琼瑶。
1947年,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1949年,琼瑶随父母迁居台湾台北。
此外 她不仅用琼瑶,也曾以凤風、心如为笔名>其代表作《窗外》《潮声》《水云间》《一帘 幽梦》《心有千千结》《梅花烙》《海鸥飞处 彩云飞》《彩霞满天》等。
I988年,琼瑶第 一次回大陆探亲到今天给高雄市写“情书”,直默默地为两岸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而耕耘着。
爰情教母的爰—记台湾作家琼瑶■记者程鑫武珠穆朗玛的高耸云端和巍巍昆仑的庄严肃穆犹如儿 时母亲,她巍峨髙大身躯披挂长江黄河之玉带,婀娜多 娇。
孕育着炎黄子孙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百世流芳;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屹立在日出的东方,抚育华夏包 括两岸洒洒洋洋的儿女。
说起琼瑶,我们大槪都不陌生,从她那一部部荡气 回肠,千回百转的小说中,我们认识了琼瑶。
看过琼瑶 小说的人都说,琼瑶怎么那么会编故事。
那是因为你不 了解真实的琼瑶,实际上她自己的故事比任何一部小说 都离奇曲折,痴情动人。
空前绝后1961年,年轻的琼瑶与台湾台大外文系的高材生庆 筠结婚了,第二年生下儿子小庆。
儿子出生时,丈夫庆 筠正好因公出国,一去就是一年。
琼瑶只好带着幼小的儿子寄居到娘家。
这期间,经 济拮据的琼瑶不得不一边带儿一边写作,用来贴补家用。
琼瑶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情人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 运而生了。
《情人谷》发表在台湾《皇冠》杂志上,皇冠 杂志社社长平鑫涛亲自写信鼓励她可以把小说写长一点。
受到鼓舞的琼瑶没日没夜地写,终于出炉了她生平 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
更让她想不到的是,满含血泪 的自传体小说《窗外》会让自己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 晓的大作家。
要说《皇冠》社长平鑫涛喜欢琼瑶,还不如说他先“爱”上的是《窗外》。
自寄过来的《窗外》开始起,他就加班 加点地看,小说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平鑫涛,凭借着多年 的职业敏感,认定这是一部必须火的佳作。
书桓依萍续写书桓求复合
书桓依萍续写书桓求复合
【最新版】
目录
1.书桓和依萍的感情背景
2.书桓提出复合的要求
3.依萍的反应和思考
4.书桓的诚意和改变
5.依萍的决定和两人关系的发展
正文
书桓和依萍是琼瑶经典小说《烟雨蒙蒙》中的主角,两人的感情经历坎坷,但最终走到了一起。
然而,在故事的结局,书桓因为一些误会和依萍产生了矛盾,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桓决定向依萍提出复合的要求。
书桓知道,这次的误会对他的伤害很大,但他也明白,自己离不开依萍。
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向依萍表明自己的心意。
他找到了依萍,诚恳地向她道歉,并表达了自己想要复合的愿望。
面对书桓的请求,依萍感到很矛盾。
她爱着书桓,但也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她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接受书桓的请求。
在她思考的过程中,书桓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改变和诚意。
书桓开始努力工作,他开始学会理解和尊重依萍,也开始学会如何处理两人之间的矛盾。
他知道,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地保护依萍,给她幸福。
看到书桓的改变,依萍的心开始动摇。
最终,依萍决定接受书桓的请求,两人重新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也更加稳定。
第1页共1页。
展望琼瑶爱情观视野下的女性主义
展望琼瑶爱情观视野下的女性主义2011-3-6 8:04:07 【摘要】在通俗文学中,琼瑶可谓是一位典型的女作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执着于书写和反映中国式的人生、人情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宣扬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构筑纯情至上的理想生活世界;追求健康、快乐、向上的人文关怀品格和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因此,琼瑶作品自出世以来至今一直引起台湾和大陆对她及其作品的持续争鸣和评论。
从琼瑶的爱情观视角解读女性主义,揭示其文本系统的女性主义意义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琼瑶小说张扬了女性的主体性。
琼瑶小说塑造了叛逆的古典女性和独立坚强的现代女性两类主体性形象,努力传达女性的优越性以及女性作为残缺男性的拯救者的主体性价值,以此也表达了琼瑶的爱情观。
她的那些童话般的爱情,对当代女性的爱情观有一定的影响和征召。
就是这“爱情”的糖衣,以“美”的形式打动人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关键词】琼瑶理想爱情女性主义琼瑶的小说被称作“爱情百科全书”,表现和讴歌爱情是其作品的永恒主题。
她的小说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形色各异的爱情,但对爱情忠贞不渝,有情人生死相许是不变的主题。
在琼瑶营造的颇具古典色彩的唯美氛围里,这样坚贞的爱情为奔波忙碌的现代人制造了关于纯真爱情的幻想。
媒体更是对其大事追捧,甚至在琼瑶剧的片头赫然出现过“如果没有琼瑶,这世界只剩下现实的爱情”的宣言。
然而,当我们的视线穿透这些表面感天动地,美好浪漫的爱情故事,却可以发现琼瑶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出现的种种问题。
以下我二、琼瑶唯美的理想爱情爱情是琼瑶戏中一个永远的主体,也正是这一主体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与观众。
在琼瑶的观念中:爱情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她的小说或戏中,人物似乎就是为爱而活着。
爱情似乎成了人物的一切,至少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人们可以从爱的空头许诺中获得一切未来的幸福。
用霍妮的话说:“爱情就像进入天的门票,在这里一切痛苦都将终止,再也不会有失落感、负罪感和无价值感,再无需对自己负责,再无需与残酷的世界斗争。
复仇叙事下的女性独立困境——以琼瑶《烟雨蒙蒙》中陆依萍遭际为考察
第28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8 2019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8-0067-04复仇叙事下的女性独立困境——以琼瑶《烟雨濛濛》中陆依萍遭际为考察黄 桂 波 (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摘 要:《烟雨濛濛》被惯称为“庶女复仇记”,但其思想题旨不止于复仇。
在复仇叙事下,以第一人称视角剖析陆依萍的内心,其独立困境逐渐显现。
恶劣的社会环境催生她的漂泊感,加剧她的复仇情绪。
受复仇情绪把控,她在政治和文化的突围场上败下阵来。
这种失败,政治上表现为反抗封建父权的两难性,文化上表现为违逆情感伦理的愧疚感,并构筑起陆依萍式的独立困境。
此外,这种困境有畸形复仇的被动性和自主独立的消极性两个特性,值得反思。
关键词:《烟雨濛濛》;陆依萍;复仇叙事;独立困境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The Dilemma of Women’s Independenceunder the Narrative of Revenge——Taking the Experience of Lu Yiping in Qiong Yao’s Novel Misty Rain as an InvestigationHUANG Gui-bo(College of Arts,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21)Abstract:Misty Rain is often called "The story of ordinary women's revenge". But there is more to its theme than revenge. Under the narrative of revenge, with the analysis of Lu Yiping's inner heart from the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the dilemma of her independence gradually emerged. The harsh social environment gave birth to her sense of wandering and intensified her revenge. Controlled by revenge, Lu Yiping failed i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reakthrough. In politics, this failure is manifested in the dilemma of resisting the feudal patriarchy. Culturally, this failure manifests itself in a sense of guilt that violates emotional ethics. It constructs the independent dilemma of Lu Yiping. In addition, this dilemma of female independence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e passivity of freaky revenge; the other is the independent negativity. It's worth reflecting.Key words: Misty Rain; Lu Yiping; the narrative of revenge; the dilemma of independence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9-03-21黄桂波(1995-),男,广东潮州人,华侨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主义文学。
烟雨蒙蒙读后感
烟雨蒙蒙读后感烟雨蒙蒙读后感烟雨蒙蒙读后感1故事一开始注定以悲剧收场!当第一章的结尾陆依萍说要报复那陆寓里的所有人时,故事的矛盾就得以展开了。
由此,小说可以说完全抓住了读者的兴趣,不忍释手。
仅仅半年的时间,陆寓里的人就发生了在人生境遇上很大的变化。
陆振华过早地结束了他的晚年;陆依萍所痛恨的雪姨锒铛入狱;如萍自杀;梦萍失身;尔杰被送往孤儿院;女佣阿兰被迫回家。
陆依萍与何书桓也因为这些而不得不分离,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当陆依萍开始以报复为目的“恋爱”时,悲剧就一步一步的展开了,虽然说后来是真正爱上了何书桓。
抢如萍的男朋友;见梦萍被欺负而幸灾乐祸所导致的梦萍被人奸;意外见到雪琴与姘夫见面所引起的陆寓矛盾的爆发。
如萍自杀,陆振华病倒离世。
原本人丁兴旺的家庭瞬间土崩瓦解。
陆依萍与何书桓的爱情,一开始就是一个错。
他们的感情,夹杂在世俗的仇恨与嫉妒中,从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善终。
就如陆依萍所说的:“假如世界上没有仇恨,没有雪姨和如萍,我们再重新认识,重新恋爱多好!”但一切已无法挽回了,如萍是他们之间永远无法避开的障碍。
这场爱情,即使为小说增添了一些暖色调,但仍抵不过小说强大的黑色。
陆振华为了一个女子而开始血腥的残杀,疯狂的掠夺与他初恋情人邓萍萍相似的女人。
从这里开始,与他有关的人,完全扭曲了。
无论是陆依萍她妈还是王雪琴,抑或是后来的小妾情人,都不过是她的替代品。
他为了情,努力成为了拥有权、钱的人。
然而,也是为了情,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烟雨濛濛》,算来算是一部以情为始的小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还是陆母说的话有道理。
“你今日种下的种子是瓜呢?还是豆呢?你希望将来收获什么?”陆依萍一开始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最终也得到了懊恼,悔恨,失望。
陆寓的人四分五裂,两情相悦的何书桓也因此分手告别,爸爸撒手人寰自己却还有想要诉说的话……陆母一段话说得不错:“你想,你父亲一生,有多少个女人!他对任何一个女人忠实过吗?那么,为什么他的女人就该对他忠实呢?这个社会不责备不忠的男人,却责备不忠的女人,这是不公平的!”也许,一开始的错,早在陆振华强娶女人的时候就种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烟雨蒙蒙》看琼瑶的小说创作刘惠莉琼瑶和她的小说,六七十年代就在台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十年代又席卷祖国大陆,征服了无数的善良的读者,九十年代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在世界其他华人旅居地,如东南亚,琼瑶的小说同样掀起一次次的热潮。
但是,琼瑶和她的小说在台湾和祖国大陆的正统文学界,却没得到应有的赞誉和荣耀,相反听到的多半是批评和轻贱的声音,甚至于,有人将其小说视为“社会公害”,将琼瑶本人批判为“精神毒枭大姐大”。
笔者站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以琼瑶的著名小说《烟雨蒙蒙》(以下简称《烟》)为研究对象,对琼瑶的小说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从《烟》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是纯虚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琼瑶小说创作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从《烟》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非常擅长于心理描写和以境衬情,且擅长引用古诗词,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读者对《烟》等琼瑶小说的肯定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非常成功,是文学领域内的奇迹。
一、从《烟》的写作背景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来源。
《烟》创作于1963 年,此时的琼瑶已经历了一段传奇人生。
琼瑶曾说:“过去的我是怎样的?当前尘往事,在我脑中一一涌现,我真不相信自己已走过这么长久的岁月,历经了这么多的狂风暴雨,目睹过生老病死,体验过爱恨别离。
至于人人皆有的喜怒哀乐,在我的生命中也来得特别强烈!我的过去,原来堆积着这么多的汗水和泪水,这么多的痛苦和狂欢,这么多的相聚和别离,这么多的寂寞和挣扎,这么多的矛盾和探索,这么多的错误和抉择”①父母的师生恋的深刻而长远的内在影响,幼年的挫折和创伤,童年的自卑和苦难,苦涩的花季和在忧郁中黯淡地耗去的青春,绝望的师生恋,艰辛的写作,多磨难的婚姻生活,《窗外》的发表和成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家庭风波在风风雨雨的内忧外患之中,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下,琼瑶疯狂地投入了写作:1963年4月,琼瑶写完《窗外》后,就开始写《六个梦》;《六个梦》只写了三个梦,琼瑶又开始写长篇《烟》,写完了《烟》,琼瑶又接着写《六个梦》。
仔细阅读琼瑶的小说,深入了解了琼瑶的身世,会让人想到《红楼梦》中那首著名的五言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琼瑶的小说,写的是大悲大喜的诗意人生,而其源头活水,正是琼瑶自己对人生大悲大喜的诗意的深刻体验。
琼瑶的很多小说都有她的经历、她的感受、她的思想、她自己和家人的影子。
琼瑶把自己逃亡生涯中遇见的传奇人物曾连长,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流亡曲》中。
琼瑶的小说《舞》,记叙的是她在逃亡中,为得到一些柴而伤心舞蹈的遭遇和心情。
琼瑶平生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是琼瑶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写照。
琼瑶在小说《几度夕阳红》一开始就写李梦竹计算家庭开支:“梦竹咬着铅笔上的橡皮头,无意识地凝视着窗帘上摇摇晃晃的黑影。
然后,又低下头望着桌上摊开的家用帐本:伙食、燃料、调味品、水电、零用、教育、医药、娱乐预算中的项目似乎没有一样可以减少,而这些零零碎碎的项目加起来竟变成了那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收支的差额仿佛一个月比一个月大。
紧咬着铅笔,她呆呆地瞪着帐簿出神,如何能使收支平衡?这似乎是一项最难的学问,做了将近20年的主妇,她仍然无法让支出不超过预算。
”这完全是初到台湾时琼瑶母亲的真实写照!琼瑶自己也承认,她写《几度夕阳红》中的李梦竹,完全是以母亲作为模特的。
甚至在《几度夕阳红》中,李梦竹所写的一首诗“刻苦持家岂惮劳?夜深犹补仲由袍。
谁怜素手抽针冷,绕砌虫吟秋月高!”也是琼瑶母亲的大作。
琼瑶的小弟不仅是高材生,而且还能画一手好画,琼瑶的父母特别为他请了师大美术系的孙多慈教授来辅导。
琼瑶的小说,如《浪花》、《几度夕阳红》中,都有画家的出现,这在琼瑶的生活中,是有真实体验的。
《窗外》是她那段苦涩的初恋生活的写实。
“那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的初恋,这件恋爱始终撼动我心,让我低徊不已。
”②琼瑶在《聚散两依依》中写了一首歌词:“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相对两无言,泪洒相思地。
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聚散难预期,魂牵梦也系!”这正是琼瑶和她的老师那种分分合合的初恋生活的写照。
19岁到20岁,这是少女花的季节,而琼瑶却无端被风雨飘零,“零落成泥辗着尘,只有香如故!”“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琼瑶曾经在小说《聚散两依依》中,用过“心囚”这个词。
“心囚”就是她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琼瑶1964年写的一篇小说《石榴花瓶》,正是琼瑶和她的第一任丈夫庆筠之间的那种争吵,和解,再争吵,再和解的婚姻生活的写照。
后来,庆筠在琼瑶小小的成功的阴影下,开始失落。
爱好写作的他常常坐在书桌前,半天却一个字也没有写。
他们婚姻的这种情景,在琼瑶创作的《在水一方》中,有较为详细的描写。
琼瑶七十年代初的许多作品,都有着自我的影子,最典型的,便是《浪花》里的秦雨秋。
“雁儿在林梢,眼前白云飘,衔云衔不住,筑巢筑不了,雁儿不想飞,雁儿不想飞,白云深处多寂寥!雁儿在林梢,月光林中照,喜鹊与黄莺,都已睡着了,雁儿睡不着,雁儿睡不着,有梦无梦都草草!”③这只无助而哀怨地唱着歌的孤雁正是琼瑶自己!琼瑶的小说和歌,其实都是这样,有着她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人生,爱与恨、悲欢离合的体验。
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现代派?无须多言,琼瑶的小说,其实有着如此真实深刻的生活背景!琼瑶的小说构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正如苛刻的评论家所言,那是不真实的“诗意的毁灭”,是“说梦和造梦”。
然而,真正热爱和欣赏琼瑶小说的人们,没有人不知道那是“说梦和造梦”,没有人会将其当作报告文学来读。
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琼瑶完全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真正的诗人,她像所有激情焚烧的伟大作家一样,有着最为深切的生命的隐痛和秘密体验。
对于琼瑶来说,写作是她灵魂上的呼吸,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和生命之中,是她的生命必须达到的完成的形式。
写作不是虚构,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
琼瑶的小说基于一种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使无意识的,毫无价值的生活变得轻松”,突破了生活的限制,使人们从高超精妙的整容术中看到了一种更高的现实的存在。
二、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意义。
琼瑶曾说:“我从不说,我的写作是要‘文以载道’,我弄不清楚‘道’的定义,从古至今,人类对‘道’的定义时时刻刻在变。
我的小说没有使命感,我只渴望和读者沟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④这是琼瑶的谦虚之处。
实际上,由于琼瑶的小说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因此,她在她的小说中,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总是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这从她在小说《烟》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
1、陆依萍的形象:一个异常矛盾的人物依萍和母亲一个月只有八百元的生活费,在雪姨的挑拨下,还常常不能准时拿到。
当又一次不能拿到钱时,依萍和父亲起了冲突,她愤然顶撞、拼命的叫骂,不肯屈服。
当一顿鞭打换得二千三百元钱时,她“昂了一下头,朗声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是陆振华的女儿!’”并“举起手里的钞票,用力对着雪姨那张笑脸上扔过去”,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倔强!依萍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她恨父亲,她要报复。
她在日记中写道“凡有志者,决不会忘记他曾受过的耻辱!我要报仇的——不择任何手段!”报复心是如此的强烈!完全是一个复仇狂!当她见到雪姨为如萍介绍的男朋友何书桓,并因无意的插入而受到雪姨的狠毒的一瞥时,她决定要把何书桓抢过来,而全然不顾如萍的感受。
当她亲眼看见梦萍即将遭到不幸时,不仅不去救援,反而“用幸灾乐祸的眼光望着醉醺醺的梦萍,随她堕落毁灭吧!我巴不得她和雪姨等一起毁灭!”甚至,还设法阻止何书桓去救,从而导致了梦萍的悲剧。
为了报复,她确实是不择任何手段,最终酿成了如萍、梦萍和父亲一家的悲剧——家破人亡。
一个典型的变态复仇狂。
她又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一个女孩。
她爱妈妈,喜欢文学,而且,对文学有自己的认识:“一本好小说要能抓住读者的情感和兴趣,使读者愿意从头看到尾”她不屑于与无文化的雪姨对骂,认为那会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显得又是多么傲气!她还是依赖性很强的。
当她想找一个工作,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的愿望被现实无情粉碎,当父亲陆振华主动送了一些钱来,使依萍和母亲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还答应以后定期给她们生活费时,“我不再愚昧了,不再傻了,我要从爸的手里接受金钱,最起码,我不愁衣食,才能计划别的。
为什么我不收爸的钱呢?为什么我要饿着肚子,让雪姨觉得开心呢?”她更是异常矛盾的:她一方面恨她的父亲,另一方面又怜悯、同情他、爱他。
“凝视着爸爸那皱纹满布的脸庞和泰然自若的神态,我又一次感到心情激荡。
在他慈祥的目光下,我竟微微的颤栗了”“我凝视着他,不敢承认心中所想的,他只是一个孤独、无助而寂寞的老人。
在这人生的长途上,他混了那么久,打遍了天下,而今,他却一无所有!卷逃而去的雪姨,被逐出门的尔豪再包括我这个背叛着他的女儿!爸爸,他实在是个最贫乏、最孤独的人。
”“我恨他吗?是的,我一直恨他!但是,现在,当这无助的老人躺在床上,事事需人帮忙的时候,我分不清我对他到底是恨,是爱,还是怜悯了!”而且,她还默默地独自照顾生病住院的父亲,成了一个“孝顺的女儿”。
多么矛盾的一个人,恨得如此强烈,爱得也如此真切!她一方面在不择手段的报复父亲一家,另一方面,在报复成功后,“却茫然的为自己的所行所为感到一阵颤栗,我无法猜测‘那边’现在是一副什么局面、雪姨虽行得不正,但我有何权利揭露她的隐秘?”“从‘那边’到家里,我感到非常的不安和难受,‘那边’的混乱和充满了杀气,危机的气氛使我茫然失措。
这局面是我造成的,我应该很高兴,但我一点也没有报复后的快感,只觉得迷惘,倒仿佛失落了什么。
”这不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许多人图一时之快而犯下大错,事后却茫然而不知所措。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变态复仇狂如此的良心不安?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正是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教育,让这个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女孩还良心未泯。
她一方面非常爱她的妈妈,为了奉养妈妈,她甚至想去当舞女,另一方面,却又武断、无情的粉碎了妈妈的幸福。
“妈妈在说些什么?她希望和爸爸团聚?真的吗?这是事实吗?这是可能的吗?她爱着爸爸,那个我以为是她的仇人的爸爸?但是,我做过些什么,当爸爸向我提议接妈妈回去的时候,我是多么武断!‘我们生活得很平静快乐,妈妈也不会愿意搬回去的!’”很善良却又很残忍!她一方面清醒地知道“如萍,她并不是一个很坏的女孩子,她那么怯弱,那样与世无争,像个缩在壳里过生活的蜗牛”,另一方面,却恨乌及乌,为了自己的报复需要而抢走如萍的男朋友,并把如萍的世界彻底打碎,导致了如萍的自杀,葬送了如萍这个无辜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