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合集下载

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证明酶对底物催化的专一性,以及PH、温度、激活剂、抵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能专一的催化淀粉水解,生成一系列水解产物,即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

麦芽糖或葡萄糖都属于还原糖,能使班氏试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亚铜,并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且蔗糖本身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与班氏试剂作用呈色。

以此证明酶催化底物的专一性。

淀粉或淀粉的水解产物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淀粉遇碘变蓝色;糊精遇碘则根据其分子量的大小依次呈现紫色、褐色、红色;而麦芽糖、葡萄糖遇碘不呈色。

通过颜色变化可以了解淀粉的程度,以观察PH、温度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药品器材试管、试管夹、样品杯、滴瓶、温度计、恒温水浴箱,冰箱等。

1.1%淀粉溶液称取可溶性淀粉1g,加5ml蒸馏水调成糊状,徐徐倒入80ml煮沸的蒸馏水中,不断搅拌,待其溶解后,加蒸馏水至100ml。

此液应新鲜配制,防止细菌污染。

2.1%蔗糖溶液称1g蔗糖,加蒸馏水至100ml溶解。

3.PH6.8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154.5ml,0.1mol/L柠檬酸溶液45.5ml混合即可。

4.PH4.8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98.6ml,0.1mol/L柠檬酸溶液101.4ml混合即可。

5.PH8.0缓冲液取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194.5ml,0.1mol/L柠檬酸溶液5.5ml混合即可。

6.班氏试剂溶解结晶硫酸铜17.3g于100ml热的蒸馏水中,冷却后加水至150ml 为A液。

取柠檬酸钠173g和无水碳酸钠100g,加蒸馏水600ml ,加热溶解,冷却后加水至850ml为B液。

将A液缓慢倒入B液中,混合即可。

7.稀碘液称取碘1g,碘化钾2g ,溶于300ml蒸馏水中。

8.0.9%NaCl溶液。

9.0.9%CuSO4溶液。

10.0.1%Na2SO4溶液。

实验22 影响酶促反应因素——温度、

实验22 影响酶促反应因素——温度、
实验22 影响酶促反应因素—— 温度、pH和抑制剂
1.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了解pH、温度、抑制剂对 酶活力的影响。 (2)通过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并能使用控 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2.实验原理
本实验通过对胰蛋白酶的测试,考察温 度、pH、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酶是生物体内一类具 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与一般催化剂一样 存在温度效应。开始时,酶促反应的速率 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时的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而超过最适温 度,会引起蛋白质变性,使酶促反应速率 降低直至停止。
(2)pH组 设置空白组:取一支试管,加入1.0mL1%酪 蛋白溶液和3.0mL5%三氯乙酸溶液,摇匀后加入 0.2mL酶液和0.8mL蒸馏水,在37oC下恒温10min。 对pH的测试:取3支试管,依次编号1、2、3, 向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2mL胰蛋白酶溶液,向1 号试管中加入0.8mLpH=7.4的硼酸缓冲液,向2号 试管中加入0.8mLpH=8.0的硼酸缓冲液,向3号试 管中加入0.8mLpH=9.0的硼酸缓冲液,上述试管 置于37oC水浴中恒温2min,然后加入各加入 1.0mL1%酪蛋白溶液,在37oC水浴中继续恒温 10min后加入三氯乙酸切断反应。将上述试管以 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在280nm波长测定 吸光度。
(3)抑制剂组 设置空白组:取一支试管,加入1.0mL1%酪蛋 白溶液和3.0mL5%三氯乙酸溶液,摇匀后加入 0.2mL酶液和0.8mL蒸馏水,在37oC下恒温10min。 对抑制剂作用的测试:取两支试管,编号1、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1.0mL1%酪蛋白溶液,然后 在1号试管中加入0.8mL蒸馏水,在2号试管中加 入0.1mL1mmol/mL苯甲脒溶液和0.7mL蒸馏水, 在37oC水浴中恒温2min,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 入0.2mL的胰蛋白酶溶液,在37oC水浴中继续恒 温反应10min,最后加入三氯乙酸终止反应。将 上述试管以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在 280nm波长测吸光度。

酶的催化作用及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酶的催化作用及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酶的催化作用及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是生命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酶促反应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基石,涉及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等多方面。

酶能够加速化学反应,使反应速率快了几千倍甚至百万倍,由此,酶在生物学、生物化学、医药学等学科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酶的催化作用?酶促反应速率又受哪些影响因素的影响呢?一、酶的催化作用1. 酶的结构与功能酶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具有非常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

酶的功能依赖于它的三维构象和活性位点,即特定的酶结构和位置,特异性地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使底物转化为产物,同时酶本身在反应中不受消耗。

2. 酶的催化机理酶的催化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使底物形成合适的状态,另一个是促进化学反应发生。

酶的时空特异性是通过酶与底物分子的特定相互作用实现的。

在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底物分子进入酶分子的活性位点,只有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的活性位点配对成功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二、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酶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即最佳反应温度。

在最佳反应温度下,酶分子的结构最稳定,能够实现最好的空间构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酶的催化作用。

超过最适温度后,酶分子结构不断变化,活性位点的空间构象被破坏,酶的活性会受到影响甚至失活。

2. pH值pH值是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酶对应不同的最适pH值,当pH值偏离酶的最适pH值时,酶分子的活性会受到影响。

3. 底物浓度底物浓度是影响酶催化速率的因素之一。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的环境中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的碰撞数目较少,酶的产物生成速率也较慢。

但是当底物浓度逐渐增加时,酶的环境中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的碰撞数量增加,产物生成速率也随之增加。

4. 抑制剂抑制剂是一种可以降低酶催化活性的化学物质。

抑制剂分为不可逆性抑制剂和可逆性抑制剂,前者在酶-底物复合物中发挥作用,会永久性地破坏酶的结构,使之失去活性;后者在酶-底物复合物中不影响酶结构,但是会占据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的活性。

酶促反应影响因素

酶促反应影响因素

酶促反应影响因素酶促反应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高于酶的最适活性温度,会加速酶分子的活性,而酶活性过高则可导致酶烧伤或破坏,从而降低反应的速率,所以保持合适的温度是影响酶促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酶浓度:酶浓度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反应中酶与底物之间的接触次数,当酶浓度增加时,酶与底物越多,接触次数越多,反应速率自然越快,反之,当酶浓度过低时,反应速率就变慢。

3. pH值:pH值也会影响酶促反应,每种酶都有自己最适宜的pH值,若pH值过高或过低,酶活性可能会下降,甚至在一定的极端条件下可能造成酶的解离,因此需要控制反应的pH值。

4. 辅助因子:对于一些特定的酶,还需要加入某些激活剂或辅助因子,才能促进反应,引起酶活性。

例如,维生素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它们可能和一些酶结合形成介质型酶,影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

5. 抑制剂:在生理反应过程中,也需要抑制酶的活性,而一些有机分子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反应的速率。

抑制剂的效果受其类型、浓度和pH值等影响,如果抑制剂的浓度过高,将会完全抑制酶活性,从而降低反应的速率。

6.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都会影响酶促反应,氧化剂可以促进酶的反应速率,而还原剂则可以降低酶的反应速率。

例如,苯酚可以作为氧化剂加速酶促反应,而过氧化氢则可以作为还原剂,降低酶促反应的速率。

7. 金属离子:一些金属离子也可以影响酶的反应速率,其中锰、铜、铁等离子可能介导酶的正向活性,而硫酸钙、硫酸镁、硫酸铝等离子可能起抑制作用,降低酶的反应速率。

因此,温度、酶浓度、pH值、辅助因子、抑制剂、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金属离子等都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实验室工作者可以在有效控制这些条件条件的基础上,改善反应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获得更佳的实验结果。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1.酶催化速率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及其规律。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pH、温度、、底物浓度、激活剂、抑制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1)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②在一定条件下,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称为该酶的最适温度。

见图1。

③低温影响酶的活性,但不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温度升高后,酶仍能恢复活性。

但高温会导致酶变性,使其永久失去活性。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①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有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永久失去活性。

②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pH时活性最大,此pH称为该酶的最适pH。

如图2表示胰蛋白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

(3)底物(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①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

②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

③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再改变,原因是酶饱和了。

见图3。

(4)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见图4。

(5)酶激活剂和酶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①酶激活剂:能增强酶的活性或使非活性的酶变为活性酶,如唾液淀粉酶需要被氯离子激活后,其活性才能增强。

②酶抑制剂:能使酶的活性下降或丧失,如氰化物可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曲线分析:曲线含义的准确表述:B 点:该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或最适pH 值AB 段:达到最适温度(pH 值)前,随着温度(pH 值)升高,酶的催化效率提高酶的最适pH 值往往随底物种类、浓度等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并不是一个常数,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酶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酶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12)必修一:酶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1.回答下列有关酶的问题:⑴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并且需要____________的条件。

⑵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⑶一种叫RNaseP的酶,它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

科学家将这种酶的蛋白质除去,同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留下来的RNA仍具有与该酶相同的催化活性。

这一事实说明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酶催化作用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酶促反应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⑹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酶的合成场所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化能是指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右图为酶促反应过程中活化能的改变,据图可得出哪些结论。

3.下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图解,据图分析:⑴甲为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①经高温处理过的细菌,在温度降至最适温度时,能否继续存活?为什么?②经冷冻处理过的细菌,在温度升至最适温度时,能否继续存活?为什么?③通过该曲线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⑵乙为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反应温度(℃)反应温度(℃)反应温度(℃)反应温度(℃)①当将胰液的pH 从9调至2的过程中,胰蛋白酶的活性将怎样变化?②当将胰液的pH 从2调至8的过程中,胰蛋白酶的活性将怎样变化?③通过上述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④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关系的是______。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主要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及离子强度、电解质、辅酶、激活剂及抑制剂等。

(一)酶浓度在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

酶浓度特别高的标本,底物将过快且过多地消耗,影响酶活性测定,故需进行适当稀释,但要注意稀释产生的基质效应影响。

(二)反应系统温度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影响有两重性。

一方面,按照一般催化反应规律,温度升高可促进分子热运动,增加碰撞机会,提高酶促反应速率;另一方面,温度过高可因酶蛋白变性反而使酶反应速率下降。

多数酶在60℃时开始变性,80℃时已不可逆变性。

酶反应速率最大时的反应系统温度称为酶反应的最适温度(optimumtemperature)。

低于最适温度时,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可增加1.7~2.5倍。

当高于最适温度时,反应速率则可能因酶变性失活反降低。

测定酶活性的温度长期未统一,学术团体推荐主要有3种:①德国临床生化学会(GSCC)推荐25℃;②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30℃;③斯堪地那维亚临床生化学会(SSCC)推荐37℃。

我国推荐温度为37℃,现IFCC也改为推荐37℃。

测定酶活性时,温度的误差不能大于±0.1℃,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温度测定酶活性结果之间,不推荐使用酶的温度校正系数转换。

因此,不同反应温度测定酶活性应有相应参考区间,不能混用。

(三)底物的种类和浓度底物专一性不强的酶,可作用于多种底物,测定酶活性时,应优先考虑有较高诊断价值的底物。

底物专一性强的酶,如其所催化的为可逆反应,则需要从测定技术和实用方面考虑选择测定正向或负向反应。

在米氏方程中,当底物浓度[S]≫Km时,Km可忽略不计,则v=Vmax=K2[E],即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仅和酶浓度[E]成正比,此为零级反应(图28-1中的c段)。

因此,临床测定酶活性时,一般均给予充分的底物浓度,最好为Km的10~20倍,保证反应速率与酶浓度[E]成正比,以准确测定酶活性。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种因素。

在探讨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通常测定其初始速度来代表酶促反应速度,即底物转化量<5%时的反应速度。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1. 酶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的作图时呈矩形双曲线。

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

2. 底物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3. pH值:pH值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

4. 温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但当温度过高时,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反应速率反而下降。

5. 抑制剂和激活剂:抑制剂可逆或不可逆的降低酶促反应速率,而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

在实际生产中要充分发挥酶的催化作用,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准确把握酶促反应的条件。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与探讨的是酶促反应的速率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酶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

1. 酶浓度: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

当底物浓度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呈直线关系。

2. 底物浓度:在酶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增加会促进反应速度的增加,但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大。

3. pH值:pH值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

4. 温度: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低温条件下,由于分子运动速度较慢,反应速度比较慢;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反应速度也会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过高的温度会使酶变性,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5. 激活剂和抑制剂:激活剂可以加快酶促反应速度,而抑制剂可以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在实际生产中要充分发挥酶的催化作用,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准确把握酶促反应的条件。

酶促反应的生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酶促反应的生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酶促反应的生化过程和影响因素酶促反应是生物体内一种常见的生化过程,它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从而帮助生物合成必需物质、去除废物和维持生物体内稳态。

酶促反应的速度和效果与许多因素相关,这篇文章将探讨酶促反应的生化过程、影响因素以及酶的应用。

1. 酶促反应的生化过程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而不影响反应物的化学本质和反应终点的能量状态。

在酶促反应中,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使得底物分子的能垒降低,从而使得反应发生的能量更低、速率更快。

当反应结束后,酶和产物分离,酶分子经历一个循环过程,使得它可以反复地催化同一反应。

整个过程中,酶的催化作用涉及到包括底物分子中活性部位的基团与酶中的催化中心的相互作用、酶结构改变、产生的中间体转化、产物的释放等多种因素。

2. 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酶促反应的速率不仅取决于催化中心的效率,还与许多物理和化学因素有关。

以下是影响酶促反应的三个关键因素:2.1 温度通常情况下,酶促反应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因为温度升高会使底物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从而使得底物更可能接近酶的催化中心。

但是,过高的温度会破坏酶的结构,导致其失去活性。

2.2 pH不同酶对酸碱度的依赖程度不同,但是大多数酶都只在一个特定的 pH 值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

这是由于 pH 值的变化会影响酶的结构和电荷分布,从而干扰其与底物的结合或催化转化过程。

2.3 底物浓度底物浓度也是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因为底物分子的浓度越高,酶与底物的碰撞频率就越高,从而加速酶促反应的速率。

但当底物浓度过高时,酶的催化速率会受到限制,因为酶的催化中心数量有限。

3. 酶的应用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生物催化剂,可应用于许多生产和检测领域,包括农业、食品、医学、环保等。

3.1 生产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需要使用酶,如生物燃料生产、抗生素生产、高级别医药合成等。

通过选择特定的酶,并进行工艺调整,可以更加高效地生产目标物,并减少废物生成。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PPT(完整版)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PPT(完整版)
1931年,德国化学家Michaelist和Me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对酶 促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推导出了整个反应中的底物浓度和反 应速度关系著名公式,即米氏方程
Km——米氏常数
Vmax——最大反应速率
Leonor Michaelis (1875-1949) Maud Menten (1879-1960
3、当反应速率等于最大速率一半时,即V=0.5Vmax时。则
Km=【S】
米氏方程所规定动力学规律,是酶促反应的一项基本熟悉属性
米氏常数的求法,双倒数作图法
可以将米氏方程的形式加以改变,将方程两边同时取倒数,使方 程变成y=ax+b的直线方程
米氏常数K,m的意义
由米氏方程可知,当反应速度等于最大反应速度的一半时,即
适合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最大,在不同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
中心与底物之间形成氢键的能力和方向不同,其结果是影响了 酶——底物过渡态的形成和稳定程度,从而对酶的活性产物影响。
pH对于不同的酶也不一样
E-S复合物的形成的速率和酶与底物的性质有关。 3、当反应速率等于最大速率一半时,即V=0.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有俩个方面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Leonor Michaelis (1875-1949) Maud Menten (1879-1960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达最大速率;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动物 最适温度=35度-40度 pH对于不同的酶也不一样 少数酶特殊,如液化淀粉酶 的最适温度为90度 由米氏方程可知,当反应速度等于最大反应速度的一半时,即 适合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最大,在不同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之间形成氢键的能力和方向不同,其结果是影响了酶——底物过渡态的形成和稳定程度,从而对酶的活 性产物影响。 医学上,实验室中高温消毒,高温使酶蛋白变性 1931年,德国化学家Michaelist和Me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对酶促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推导出了整个反应中的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著名公式,即米氏方程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生化实验实验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目的】观察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原理】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一系列水解产物,即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

淀粉及其水解产物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下,唾液淀粉酶活性不同,催化淀粉水解程度不一,生成的产物也就不同。

此外,激活剂、抑制剂也能影响淀粉酶活性,影响淀粉的水解。

因此可根据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溶液加碘呈现的不同颜色来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从而验证了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淀粉I2 【操作】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2.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3.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4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结果及分析】观察各管颜色变化,说明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篇二: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

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酶促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酶反应初速率是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酶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来催化化学反应,其催化作用与底物形成酶-底物中间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有关。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这一关系可通过米氏方程来描述。米氏方程揭示了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在低底物浓度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而在高底物浓度时,反应速率趋于稳定,达到最大反应速率Vmax。米氏常数Km是反应速率为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是酶的特征物理常数之一,反映了酶与底物的亲和程度及酶的催化活性。此外,pH和温度也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适宜的pH和温度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因此,研究酶反应初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酶催化机制、优化酶促反应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三章 酶与酶促反应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三章  酶与酶促反应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米-曼方程揭示单底物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E+S
k1
k3
ES
k2
E + P (1)
k1( [Et]-[ES] )[S]=k2[ES]+k3[ES] (2)
([Et]-[ES]) [S] k2 + k3
[ES]
=
k1

K m=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双倒数作图
3.反竞争性抑制剂的结合位点由底物诱导产生
反竞争性抑制剂双倒数方程
反竞争性抑制剂抑制特点:表观Km减小,Vmax下降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双倒数作图
六、激活剂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 1. 必需激活剂:为酶的活性所必需 2.非必需激活剂:不是酶的活性所必需
(三)酶原需要通过激活过程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酶
酶原:无活性的酶的前体 酶原激活: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 激活的本质:使酶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 酶原存在的意义:保护机体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
二、酶含量的调节是对酶促反应速率的缓慢调节
细胞也可通过改变酶蛋白合成与分解的速率来调节酶的含量, 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一)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底物 苯酰胺
尿素 H2O2
某些酶与一般催化剂催化效率的比较
催化剂 H+ OH-
反应温度(℃) 52 53
α-胰凝乳蛋白酶
25
H+
62
脲酶
21
Fe2+
56
速率常速 2.4×10-6 8.5×10-6
14.9 7.4×10-7 5.0×106

实验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实验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实验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此实验可以根据酶的特性,设计影响酶促反应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实验检验。

(一)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一、实验目的1.了解酶促反应的激活与抑制。

2.学习鉴定激活剂和抑制剂影响酶反应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原理酶的活性常受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酶的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剂。

例如,氯化钠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硫酸铜为其抑制剂。

通常少量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常具有特异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为某种酶的激活剂,而在高浓度时则为该酶的抑制剂。

例如氯化钠达到1/3饱和度时就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三、器材1.试管及试管架 2.烧杯、椎形瓶和量筒(100mL)3.玻璃漏斗 4.吸管 5.滤纸 6.恒温水浴锅四、试剂1. 1% 淀粉溶液2.稀释100~200倍的新鲜唾液3. 1%氯化钠溶液4.0.1 %硫酸铜溶液5.碘化钾-碘溶液:将碘化钾20g 和碘10g 溶于100 mL水中,使用前稀释10倍。

五、操作方法取3支试管,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氯化钠溶液1 mL,向第二支试管中加入 0.1%硫酸铜溶液1 mL,向第3支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mL作对照。

再向每支试管各加入 0.1%淀粉溶液3 mL和稀释的唾液1 mL。

摇匀各管,充分混合,一起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10~15分钟后取出。

冷却后,各滴入2-3滴碘化钾-碘溶液。

混匀。

观察比较3支试管颜色的深浅,并解释之。

如果激活剂或抑制剂的作用不明显,主要可能原因是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不够高,可以适当延长反映时间或者降低唾液稀释的倍数。

思考题1.激活剂可以分为哪几类?本实验中氯化钠属于其中的哪一类?2.抑制剂和变性剂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3.酶反应的抑制作用有哪些类型?根据什么划分的?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实验目的通过检验不同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12)
必修一:酶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1.回答下列有关酶的问题:
⑴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并且需要____________的条件。

⑵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⑶一种叫RNaseP的酶,它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

科学家将这种酶的蛋白质除去,同时提高镁离子的浓度,留下来的RNA仍具有与该酶相同的催化活性。

这一事实说明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酶催化作用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酶促反应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⑹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酶的合成场所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化能是指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
的能量。

右图为酶促反应过程中活化能的改变,
据图可得出哪些结论。

3.下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图解,据图分析:
⑴甲为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
①经高温处理过的细菌,在温度降至最适温度时,能否继续存活?为什么?
②经冷冻处理过的细菌,在温度升至最适温度时,能否继续存活?为什么?
③通过该曲线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⑵乙为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
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
①当将胰液的pH 从9调至2的过程中,胰蛋白酶的活性将怎样变化?
②当将胰液的pH 从2调至8的过程中,胰蛋白酶的活性将怎样变化?
③通过上述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④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关系的是______。

⑶丙图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有什么关系?
②A 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B 点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在A 点时温度升高10℃,请在图中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并说明原因。

④如果在B 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请在图中画出变化后的曲线。

4. 请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⑴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____________。

控制洗衣粉中的A 合成的直接模板主要分布在细胞的___________中。

⑵图2中代表酶的是_______,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中如果乙代表蔗糖,那么丙和丁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乙代表乳糖,那么丙和丁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当pH 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从图示曲线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图4表示酶浓度(底物足量条件下)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从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图2 图3 图
4
5.以下各种酶与其作用部位不相匹配的是[]
A.解旋酶——磷酸二酯键
B.肽酶——肽键
C.A TP水解酶——高能磷酸键
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磷酸二酯键
6.下图表示某酶促反应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酶的活性在37℃时比在35℃时活性低
B.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C.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不变
D.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
7.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11全国理综)[]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8.如图表示在某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酶B比酶A活跃[]
B.酶A存在于唾液中
C.酶B的最适pH是1.8
D.pH为5时,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
9.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10.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
速度关系的是[]
11.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所测得
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最适温度
A.图甲中T
B.图甲中在T a、T 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
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 b和T 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
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高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12.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09宁夏)[]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13.如右图表示人体内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情况,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多选) []
A.在a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B.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
C.在c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D.该图反映出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
14.右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变化曲线,下列描述合理的是(多选)[]
A.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用底物消失所需时间来表示
B.Ⅱ和Ⅰ相比较,酶反应速率慢,因为温度低,酶活性降低
C.AB段影响酶反应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
D.BC段限制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或量)
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12)参考答案
1.⑴高效专一适宜的
⑵一种或一类
⑶某些RNA具有催化功能
⑷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⑸底物的消耗量产物的生成量
⑹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核糖体或细胞核、线粒体及叶绿体
2.催化剂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酶降低活化能更显著
3.⑴①不能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
②能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但没有失活,
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升高;在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
当超过最适温度,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直至失活
⑵①当pH由9降至最适pH时,酶的活性逐渐升高,由最适pH降至2时,酶活性逐渐降低
直至失活
②当pH为2时,酶失活,从2调到8时酶活性不变
③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在过酸、过碱
的条件下,酶失活。

④C
⑶①





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