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矛和盾的集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25课 矛和盾的集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25课 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合集
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
作战时用于直刺。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过程,说明了“谁 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má o 矛盾 bān 一般
chí 坚持
jià 招架
jí 集合 gōng 进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矛 . ( máo )盾 . ( dùn) 手持( chí ) . 雨点般 ) . ( bān
蜗 . ( wō)牛 坦 . ( tǎn )克
2.组词 埃( 尘埃 ) 唉( 唉声 ) 漉( 湿漉漉 ) 晕( 日晕 ) 鹿( 小鹿 ) 荤( 荤菜 )
3.辨字组词。 矛(矛盾 ) 予( 给予 ) 攻( 进攻 ) 故( 故乡 ) 抱(拥抱 )
炮( 炮火 )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盾的缺点是什么?从两个感叹句中,你体会到了发 明家怎样的心情?
太小啦!从第一个感叹句体会到发明家不满、可惜的心 情。从第二个感叹句体会到发明家喜悦的心情。
发明家钻进铁屋子之后,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 蜗牛或乌龟。
guī 乌龟
pà o 炮口
tǎn 坦克
chǎng 战场
shé n 神兵
tuì 打退
全文结构
(1-4)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比赛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 (5) 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6) 由坦克的发明引出道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当时的比赛场面是怎样的?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o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二环节: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

(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o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o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o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5矛与盾的集合

25矛与盾的集合
guī ɡōng pà o t ǎn zhàn shén
龟攻炮坦战 神
bīng
tuì
兵退


攻 坦 战

蜗 退
炮 架
持 神 龟


矛 盾 集 持 般 架 龟 攻 炮 坦 战 神 兵 退
M D J C B J G G P T Z S B T
矛(矛盾)(矛头)(长矛) 目(后盾)(金盾)(盾牌) 木(集合)(集中)(收集) 扌(坚持)(持续)(持久) 舟(一般)(般配)(百般劝解) 木(打架)(劝架)(担架) (乌龟)(海龟)(龟甲) 工(攻打)(进攻)(攻击) 火(炮火)(炮兵)(炮弹) 土(坦克)(平坦)(坦白) 戈(战斗)(战争)(战场) 礻 (神仙)(精神)(出神) 八(士兵)(卫兵)(兵器) 辶 (退步)(退出)(退席)
这一段主要讲了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这一段主要讲了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 大显神威。
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让我懂得 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 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善于——擅长
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谁善于把别
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 暖气给人以温暖,风扇让人凉爽。空调把它 俩的长处集于一身,既可给人温暖,又能给 人凉爽,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铅笔可以写字,橡皮擦去污点。人们发明了 带橡皮的铅笔,集中了二者的长处,大大地方 便了使用者。 相机可以拍照,录音机可以听音乐,电话可 以通话,智能手机集合了它们的优点,大大 方便了使用者。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 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 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 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 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 (3)结果怎样?
•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 矛的优点: • 缺点: • 盾的优点: • 缺点:
善于进攻
不善于防守 善于防守 不善于进攻 既善于进攻又善于防守
• 坦克的优点: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 利者。 • 合二为一 • 取长补短 •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你见过矛吗?

25、矛和盾的集合
读了课题之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什么是“集合”? •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 •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怎么结合的?结果怎样?
• (1)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把矛和 盾结合起来。
• (2)矛和盾是怎么结合的呢?
•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 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 履带,让它会动。

组词七

组词七

27陶罐和铁罐 陶:陶器、陶冶、陶醉、 谦:谦让、谦虚、谦和、谦逊 虚:虚心、空虚、虚假、虚构 嘴:嘴角、嘴唇、烟嘴儿、吵嘴 恼:恼怒、恼火、烦恼、苦恼
Hale Waihona Puke 27陶罐和铁罐 怒:发怒、怒火、愤怒、怒容 吵:吵架、吵闹、吵嘴、争吵 感:感谢、感觉、感知、感恩 荒:荒地、开荒、荒原、灾荒 捧:吹捧、捧走、捧场、捧腹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矛盾、矛头、 盾:盾牌、矛盾、金盾 集:集中、集合、集体、集团 持:持续、坚持、保持、支持 般:一般、百般刁难
25矛和盾的集合 架:打架、吵架、架空、架桥 龟:乌龟、龟缩、龟裂 攻:攻击、攻打、进攻、攻势 炮:打炮、火炮、炮火、炮弹 坦:坦克、坦白、坦然、坦荡
25矛和盾的集合 战:作战、战斗、战士、战场 神:神仙、神气、精神、神采 兵:士兵、兵器、当兵、 退:退步、退出、进退、退让
27陶罐和铁罐 朴:朴实、朴素、质朴、 素:素材、吃素、素菜、色素 值:价值、值钱、值得、数值 受:受伤、接受、享受、感受
26科利亚的木匣 挖:挖井、挖坑、挖空心思 鞋:布鞋、胶鞋、穿鞋、凉鞋 斧:斧头、斧子 锯:电锯、木锯、拉锯、手锯 免:免除、免职、免去、免税
26科利亚的木匣 屋:房屋、茅屋、屋顶 抢:抢夺、抢劫、抢运、抢救 难:困难、难题、难处、难道 初:初中、初级、初步、初次
26科利亚的木匣 管:尽管、不管、管理、管道 敌:敌人、敌方、敌对、死敌 阶:阶层、台阶、阶级、阶段 懂:懂事、不懂、懂得、

25.矛和盾的集合

25.矛和盾的集合

25.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毛雪莲教学目标1.通过“集中识字”与“随文释义”的方法,学习“矛、盾、持、般、蜗、坦”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运用“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等词语;能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固然”、“集合”等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在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句段,在理解、揣摩、内化和吸收中学习语言,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和品悟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图片导入,了解矛和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出示矛和盾),你认识吗?关于矛和盾,你了解什么呢?(矛和盾是古代作战时的兵器。

矛的优点是用于进攻。

盾的优点是用于防御。

)2、出示象形字,学习写字学生练写: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写一写矛和盾这两个字。

3、揭题,板书完整课题: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相互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

每周升旗仪式,我们大家都要在操场上集中。

如果能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将它们的优势集合起来,会有怎样的威力呢?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

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1、请你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你对课文的印象,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矛的优点是(),盾的优点是()。

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发明了坦克。

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词语检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词语。

雨点般戳进攻左抵右挡招架自卫集于一身合二为一庞然大物大显神威1)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

(三年级语文教案)课文25矛和盾的集合课标教材

(三年级语文教案)课文25矛和盾的集合课标教材

课文25矛和盾的集合课标教材三年级语文教案感知质疑以疑促疑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____(省、市、区、县)南京晓庄学院附小金立义张佩贤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

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

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

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

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

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

人教版三年级上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手持、左抵又挡、如雨点般”等词语,能正确写“矛、盾”两个字。

2.能抓住关键词语对课文进行概括。

3、有感情地朗读发明家与对手比赛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成语故事引出课题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到:“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自相矛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矛与盾有关,揭题《矛和盾的集合》2、从图片上看,哪一个是矛,哪一个是盾?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那么当课文中的矛和盾两种互相对立的兵器再次相遇,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结果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仔细读一读这个故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带着两个要求,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A:自由读生字B:小老师领读C、齐读重点学习“矛盾、左抵又挡”3、借助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总结:这些词语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词汇量,还能帮我们概括课文内容,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

三、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场比赛呢,请小朋友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描写比赛场面的句子,用横线划下来。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理解如雨点般、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你体会到什么?比赛很激烈如雨点般:矛的速度很快进攻力很强力量大密集②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让我们用朗读使矛的进攻更激烈吧。

25《矛和盾的集合》ppt课件1知识讲解

25《矛和盾的集合》ppt课件1知识讲解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 口或炮口。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 或炮口。
发明坦克的过程
发现问

盾太小 安全但不能进攻
解决问 题
铁屋子
装上枪口或炮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明坦克的过程
发现问

盾太小 安全但不能进攻
解决问 题
铁屋子
装上枪口或炮口
不会跑
装上轮子 安上履带
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将(盾)的( 自卫 )和( 矛 )的(进攻)合二 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说明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的谁道就理会。是胜利者
读 书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 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
贵 坦克的?
在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
思 重要的一句话,并说说 考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是的,谁善于把别 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 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 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 明家发明了坦克。
TANK
我想对发明家说:
“ ”
是的,谁善于把 别人的长处集于一 身,谁就会是胜利 者。
是的,谁善于把 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
想一想,你还能用 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吗?
就会是胜利者!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 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 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发现 问题
解决 问题
发明坦克的过程
发明坦克的过程
发现问

盾太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矛和盾的集合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矛和盾的集合人教版新课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结合情景理解“集合、自卫、进攻、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等词语。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雨点般、左抵右档、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明白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感受发明家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借助图片揭示课题,指导书写,提炼课题中的关键词语。

(2分钟)1.(课件出示:矛、盾)——图上的两个人使用的兵器你们认识,知道他们有什么作用?(矛进攻、盾自卫)指名上台指着图画说。

2.板书课题矛:横钩写在横中线上,竖弯写在竖中线上。

盾:两个撇就像盾的形状,十字就是盾的把手,目代表保护身体的部位。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对“矛”和“盾”的作用有所了解,知道它们在功能上是相对的。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成一团3.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这个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把这句话画下来。

4.指名汇报读句子。

课件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集合”在这指的是什么呢?(生:集合不是简单地把矛盾放在一起,而是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2)板书:合二为一。

5.出示句子:“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我们就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概括出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想一想。

出示句子:“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上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上25课《矛和盾的集合》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 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 胜利者。
同学们:在日常生 活中还有什么类似 "矛"+"盾"的发明 呢
取长补短显神威
强强联手走天下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博采众长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 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难以招架:指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 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 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 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 啦!”
盾的缺点是
1、把字词读准,读不来的地方请做上记号。
2、把课文读通。
我会读:
集合
自卫
招架
进攻
紧张
炮口
固然
坦克
蜗牛
战场
乌龟
首次
手持
矛盾
一般
戳破
保命
履带
左抵右挡 合二为一
难以招架 大显神威
危急关头 集于一身
哇哇直叫
庞然大物
乱成一团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跟着老师的提示,理解课文。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装上轮子 安上履带
履带
1111111111
矛盾 集合 手持 坦克 进攻 自卫 雨点般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难以招架
发明家( 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 雨点般 遭到对方( )地猛烈( 进攻),他用盾 难以招架 左抵右挡,还是( )。他想到把( 盾 ) 做成铁屋子,再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 伸出(“矛” ),装上轮子,安上履带,最后发 明了( 坦克)。这个( 庞然大物 )把矛的 (进攻)、盾的(自卫 )合二为一,一上战场 就(大显神威 )。

人教版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矛和盾的集合》课文原文及赏析《矛和盾的集合》课文原文: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样的矛都刺不穿它。

”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无论什么样的盾都能刺穿。


旁边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赏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中的一篇寓言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自我矛盾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在说话和做事时要实事求是,避免出现逻辑上的矛盾。

首先,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卖矛和盾的人自我夸耀的场景,使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同时,这个人前后矛盾的说法也引出了故事的主题——自相矛盾。

其次,课文中的问题设计巧妙,引人深思。

当旁人问到“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时,卖矛和盾的人无法回答,这揭示了他自我夸耀的言论中存在的逻辑矛盾。

这个问题不仅让故事产生了转折,也让孩子们明白了说话做事需要考虑逻辑一致性的道理。

最后,课文通过故事的结尾给出了明确的教育意义——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

这个道理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于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总的来说,《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道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接受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三年级语文上册25.矛和盾的集合【第2课时】

三年级语文上册25.矛和盾的集合【第2课时】
25 矛和盾的集合
品析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 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 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
课文。
核心问题:
发明家如何将矛和盾集合发明了坦克? 串珠问题: 1.坦克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2.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怎样的优势? 3.坦克的发明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推荐阅读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张丽钧 在电视上看“十佳教师”的事迹报告,看着看着,眼
泪就蜇疼了眼睛。我为自己优秀的同行叫好,同时,也由
他们的苦累联想到自己的苦累,突然就十分心疼起自己这 个“张老师”来,于是眼泪就流得不成样子了。 她们当中,有一位姓方的女教师,她的故事让我听后流下 了汪洋恣肆的泪。但这泪中除了震惊、怜恤外,还有怨责
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 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3.课文里有不少用的好的词语,如,“左抵右挡”“大
显神威”,我要把它们抄下来。
紧张 乱成一团 危急 固然 安全 庞然大物 哇哇直叫
一、选字填空。
攻 成( 功 ) 攻 立( 功 )
(

)读
集 级
( 功
)课
班( 级
)
(
集 )体 级 )别
来抵挡进攻,又由在“铁屋子”里无法进攻而想到从
“铁屋子”里伸出可以用来进攻的枪口或炮口,进而 想到“铁屋子”要是能移动更好,这样,他把“矛” 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2.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怎样的优势? 坦克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 口或炮口,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结 合在一起,发挥了二者的优势。

25矛(máo)和盾(dùn)的集合

25矛(máo)和盾(dùn)的集合

●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紧张、固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难点)●课堂学习●●字词学习矛mao2盾dun4集ji1持chi2般ban1架jia4龟gui1攻gong1炮pao4坦tan3战zhan4神shen2兵bing1退tui4蜗wo1●●●多音字难n nn náà⎧⎨⎩()难为情难舍难分()难民大难临头●●●近反义词近义词固然—确实善于—擅长长处—优点反义词进攻—防守长处—短处胜利—失败●●课文全解25 矛和盾的集合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l ǚ)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 ǎn )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

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 ch ìì⎧⎨⎩刺():刺刀 刺目敕():敕令 敕命 [左抵(d ǐ)右挡(d ǎng )]抵:抵抗。

挡:挡住。

向左右抵住和阻挡。

注意“抵”的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一点。

[难以招架]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紧张]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

[戳]用力使长条形物体的顶端向前触动或穿过另一物体。

25 矛和盾的集合_教案教学设计

25 矛和盾的集合_教案教学设计

25 矛和盾的集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作一团、长处、胜利者”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时划分】第一课时主要内容:1、会认6个生字,会写“矛、盾、集、持、般、架、龟”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