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住环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生本0401班:俞芳
指导老师:刘黔敏
选题缘由与意义
同伴交往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可以学习平等关系、交往技能,懂得友谊、谦让、互助、合作和竞争等。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力量。
近年来,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同伴危机问题的提出,使人们对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了新的关注。功利化的社会,竞争状态下的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都影响了幼儿的同伴交往。尤其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城市住房格局发生改变,绿地减少,幼儿游戏活动场地的减少等。
我觉得有必要对城市居住环境与幼儿同伴交往的关系作一个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促进城市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交往近年来日益受到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家的关注,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一项新课题。该综述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与幼儿社会性和同伴交往相关的书籍和期刊网上的一些文章,时间是1990至2005年。
一.城市居住环境和幼儿同伴交往的概念
(一)幼儿同伴交往
“苏联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利西娜认为:交往是人们之间为了协调、联合力量去获取某种共同成果而进行的相互作用。”⑴它不仅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需要的过程,也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是指与幼儿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⑵幼儿同伴交往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通过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它为幼儿学习技能,学习交往知识,理解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二)城市居住环境
与人类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环境,我们称之为居住环境。⑶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潜能的发挥。城市居住环境一词在早期仅仅是对城市的另一种语言描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住与城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才使城市居住环境从城市的概念中逐渐分离出来。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⑷
1.有助于幼儿个体的社会化:在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对人类的相关研究中都证明了这一点。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与同伴一起长大的幼猴彼此非常依恋。帕克(J.G.Parker)等人的研究证明根据幼儿的同伴关系能够预测幼儿的后期社会适应问题。
2.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皮亚杰曾指出,同伴中的休戚与共似乎可以当作
一系列的以理性智慧为特征的道德观念的来源。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可以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学习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等良好品行。
3.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了同伴交往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鲁米斯坦和豪斯(1976)发现,有熟悉的同伴在场时,幼儿有更大的可能去探究物体的独特性能。国内的研究也证明5—11.5岁的幼儿通过交往可以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
总之,幼儿同伴交往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哈特普(1970)研究指出幼儿早期就显露出对同伴喜欢的倾向。整个幼儿期间,同伴相互作用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⑸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渐渐超过了与父母的交往。⑹两岁以后,幼儿与同伴的交往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游戏。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社会性水平不断提高。
⑺可以看出,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同伴交往的类型⑻
不同的研究者对幼儿同伴交往类型的界定存在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差异性并不大。帕克和阿歇儿(S.R.Asher)将同伴关系分为接纳性、攻击行为、羞怯及退缩行为。庞丽娟将同伴关系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及一般型。
(四)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⑼
通过目前许多心理研究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行为特点(2)幼儿性格特点(3)幼儿的社交技能和策略(4)幼儿与成人的依恋关系(5)幼儿的家庭教育条件(6)幼儿的外貌和年龄。美国心理学家哈瑞斯(Harris)综合了大量的研究资料认为对幼儿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⑽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同伴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看出以往对同伴交往的研究多是关于同伴交往的意义、类型、因素等,环境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也有涉及,但比较少。
三.城市居住环境的相关研究
城市居住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系统。城市居住环境可分为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居住环境。⑾
(一)城市内部居住环境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⑿
1.城市家庭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城市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指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为主。1990年我国城市家庭的平均规模为3.67人,到今天,除特殊情况外,城市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份有关独生子女放学后和谁交往的调查资料显示,独生子女与同辈群体交往远少于非独生子女,前者为15.2%,后者高达42.7%。
2.城市家庭环境
城市家庭环境可分为家庭社会环境和家庭物理环境。
(1)家庭社会环境
大量研究证明,和谐安定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路特(Rutter)报告,家庭生活不融洽、家庭破裂与儿童精神(心理)疾患有着正相关。城市生活节奏快,容易使人感到身心疲惫。
(2)家庭物理环境
①空间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进入21世纪,核心家庭的户均建筑面积将达90平方以上。⒀随着城市家庭面积的增大,人们开始关心“儿童房间”,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间,甚至有的家庭给孩子的房间加锁。
②物质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城市家庭的物质条件非常丰富,拥有的东西很多,包括玩具、计算机、电视机等等。
③经济条件:城市儿童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⒁据国家统计局所属美兰德公司2001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大城市作的调查表明:0-2岁儿童月消费总额约40亿元,平均每人每月消费高达897元。孩子消费基本上决定了家庭的消费方向。
(二)城市外部居住环境
城市外部居住环境包括住宅,服务设施,绿地,室外活动场地,社会精神环境等。
1.住宅环境:城市高楼林立,居住格局多为一家一户,“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使人们更加自我封闭,彼此缺乏交流,产生“高楼症”。
2.服务设施:与过去相比,儿童公园增多了,如果留心一下,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幼儿是由妈妈或奶奶陪伴来的。
3.绿化和室外活动场地: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使城市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减少。一些小区尽管有大块草坪和绿地,但休闲娱乐设施严重缺乏,少有儿童游戏的场地和老人下棋、聊天、健身的场所。甚至连坐椅都找不到一个,无法满足人类居住相互交往和交流的需求,最终使居民的出户率极低。最近对杭州居住环境问题的调查中,反映缺乏老人、儿童活动场所的占17.3%。⒂
4.社会精神环境:包括社会风尚和邻里关系等各方面。城市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社会的信息化(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会的功利化,社会的竞争化等。
可以看出在城市居住环境的研究中,零星反映出它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但缺少系统性。
四.城市居住环境和幼儿同伴交往两者相关的研究。
经查阅,与两者同时直接相关的资料较少,有其间接相关的资料。
(一)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消失⒃
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途径。自然游戏群体是在游戏活动中,基于活动需要儿童之间自主交往结成的。儿童自然游戏需要特定的活动场所,群体成员稳定且数量有限,成员之间较为密切且具有持续性,活动较为自由且无成人干预等。由于住房样式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变化,成人对儿童活动的限制,玩具种类的丰富和性能的变化,游戏场所的消失,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共同导致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消失。
(二)艺术班,兴趣班的举办
王春燕,高慧⒄曾在太原、大同、石家庄、北京等市的一些幼儿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445名儿童中,参加各类艺术班培训的就有320名,约占被调查人数的72%。这类艺术班,兴趣班占用了孩子很多的时间,并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幼儿很少有自主交往的机会。城市人口集中,更有利于兴趣班的举办。
(三)大众传媒的普及
当代幼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充分享受了媒介资源的丰富。中国儿童中心2001年对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⒅:就全体平均所花的时间而言,城市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四种媒介,大约花86.7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8分钟,阅读课外书22.7分钟,电脑游戏6.2分钟,周末则时间更长,大约花149.3分钟。1992-1993年的全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调查发现,电视是儿童接触率最高的媒介,约50%的儿童一周看电视3到5次,大城市中看电视的次数更多一些。据一份资料显示⒆:学龄前幼儿平均每天看电视4小时。看电视占去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使幼儿疏远了伙伴,使许多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从上述间接资料可以看出城市居住环境和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幼儿同伴交往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