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3
口质量的提高
解决途径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鼓励生育,接纳海 外移民
导与练P3
(2012山东卷)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 B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 得到改善。 2、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改善,居民寿命延长。 3、养老机制得到完善,人们老年生活质量提高。
过渡模式(年轻型、扩张型、发展中国家)人口结构的优 势和劣势: 优势: 1、劳动力充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老年人口较少,社会养老负担较小。 劣势: 1、人口激增,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资源压力。 2、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传统型
二、人口增长模式
2.过渡模式 ①高增长阶段 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高 ②增长下降阶段 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下降
印度 土耳其 阿根廷
二、人口增长模式
3.“三低”模式(发达国家)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现代型
二、人口增长模式
3.“三低”模式(发达国家)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孟加拉国 1.56
尼日利亚 1.49
国家
俄罗斯
人口(亿) 1.40
日本 日本 1.27
墨西哥 1.11
一、世界人口增长
判断人口增长的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例如:某地区2013年末有100000人,2014年新生婴儿1500 人,死亡1000人。 出生率:15‰ 死亡率:10‰ 自然增长率:5‰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过快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3、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案例,是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
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必修Ⅰ中,我们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内容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必修二 1.1人口增长模式(共22张PPT)
低–低–低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后工业化
增长缓慢并出现零增 长和负增长
原始型
传统型
“高-高-低”模式
过渡型
(1990~1995年)
“高-低-高”模式
现代型
(1990~1995年)
“低-低-低”模式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 间 ( 年 )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70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B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3. 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图 漫画反映了我国( D )
①人口出生率较低 ②人口死亡率较高 ③人口老龄化加剧 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
影 响
战争
因
自然灾害
素
婚姻生育观念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人口政策
经 济 基 础
决定 上 层 建 筑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原
始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 (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人口增长的特点 增长极慢 增长较慢 增长迅速
3.34
0.76
2.58
1999
1.52
0.64
0.88
2002
1.29
0.64
0.65
现代型:出生率<1.5% 自然增长率<1%
(过渡型)“高-低-高”
第一章人口增长模式ppt
代表性国家
发达国家 基本进入
归纳: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程度 文化教育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 战争 自然灾害
影 响 因 素
上层建筑
婚姻生育观念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人口政策
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请根据以下表格把人口增长情况分类
国家 美国 德国 日本 印度 埃及 墨西哥 1950 加蓬 年 中非 1.48 0.94 2.9 2.5 2.8 3.3 4.2 过渡型 0.88 “三低”型 0.93 1.09 0.82 1.0 0.65 0.6 3.2 3.1 0.6 -0.16 0.19 1.9 1.85 2.2 0.1 1.1
出生人口数 死亡人口数 出生率=————×100% 死亡率=————×100% 总人口数 总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 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自然增长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100%=__________ ×100% 总人口数 总人口数 =出生率—死亡率
思考:深圳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 是什么?
机械增长
自然增长
—
一、世界人口增长
一、世界人口增长
2005 年 3 月 7 日 10 2005 年 3 月 7 日 10∶ ∶15 15 2005 年 3 月 7 日10∶15
2005 年 3 月 7 日 10 2005 年 3 月 7 日 10∶ ∶16 16 2005 年 3 月 7 日10∶16
继承家业的效益
间接成本
安全保卫效益 维系家庭地位效益
父母特别是母亲因怀 孕、生育、抚养子女 花费的时间损失
二、人口增长模式
1.1 人口增长模式
原因
分布
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三).“低-低-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类型 时间 特点
现代性 现代(后工业化时期)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 原因 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的生育观 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分布
现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识别常见的有关人口的图例
1.人口结构“金字塔” 图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人口迅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
人口稳定
人口数量减少
发达国家
地区 发展中 国家
问题人口增长过 快 少儿比源自 过大解决措施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2.三角形坐标轴图
判断a、b、c 三国人口的 组成结构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 历史上人口增长曲线呈“ J ”形曲线,且有快有慢, 总体上看,呈不断增长的总趋势。
一、人口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死亡人口 死亡率=————×100% 总人口 出生人口 出生率=———— ×100% 总人口
一、人口增长
3.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经济基础 到 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也受到从_________ 上层建筑 _________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 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 低的自然增长率
原因
分布
采集,狩猎经济为主, 手工劳动为主,粮食供应 生产力水平极低 和生存条件有一定的改善 现在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利用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②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主要分布在:①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②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剩余劳动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城市社会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②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③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②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②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③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①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3、工业集聚和分散①集聚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②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①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②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①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②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②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③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④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主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①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②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③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④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2 Array、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控制人口规模②转变发展模式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 (万) 54170 59020 73900 103190 129500
人口增长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 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 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 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 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
年龄 发达国家 人口数 死亡率﹪ 发展中国 人口数 家 死亡率﹪
0~14岁 200 0.5 350
15~59岁 550 0.6 600
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德国鼓励生育的宣传画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3.34 1.52 1.29 0.76 2.58
1999
2002
0.64
(过渡型)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低–低–低
(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高–极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 由低到高
时间
(一)“高-高-低”模 式 (1)释义: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两种类型:
差别在于死亡率不同。原始社会,人们抵御自然 基本特点 灾害和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乱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原因 致使死亡率极高;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区别? 平较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死亡率水 基本特点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平波动较大,但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 主要原因 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
1.1人口增长模式(25张PPT)
高–高–低 (极低)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社会
增长极慢
高–高–低 (较低)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
(人口增长过渡模式)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增长较慢 增长迅速
低–低–低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后工业化
增长缓慢并出现 零增长和负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请说出各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高-低-高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数量、 速度)?
人口逐渐增多,速度加快(产业革命); 有快有慢;
2 、 人口增长模式图呈什么形状?
一条“J”形曲线
1、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的人口出生率与
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出总—生人—人口—口数—数— ×100%
死亡率= 死—总亡—人人—口口—数数— ×100%
请从材料中找出尽可能多的人口自然增长
率的影响因素:
材料1: 从20世纪60年代起,俄罗斯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从
1993年至今,俄罗斯人口总数从1.49亿减少到1.43亿。 造成俄罗斯人口减少的因素很多,其根本原因是苏联解 体后国家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以及生育观念的变化,很多俄罗斯人不愿生孩子或选择 少生孩子。此外,心血管疾病、结核病、艾滋病等疾病 的蔓延以及酗酒、毒品泛滥导致居民死亡率,特别是青 壮年死亡率直线上升,免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 废除更是加剧了这种形势。专家认为,如果俄罗斯不对 人口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该国人口将在本世纪中期减少 到1.2亿甚至9000万。
低-低-低
原始型 传统型
1.1人口增长模式
1.1.3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
负增长: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接近零增长:英国、比利时、芬兰
中国的人口增长
建国后中国人口自然变动曲线
人口增长模式
Population growth mode
高出生 高死亡 低增长 高出生 低死亡 高增长 低出生 低死亡 低增长
思考:2、试分析人口增长不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差异? 3、试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 和不利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
Population growth mode
1990
11.6
2000
12.48
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思考: 1、归纳四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金字塔所反映的人口增 长特征。 2、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补充: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 环境承载力 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 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PRED
动物们为 何要杀死 猿类?
上帝看到地球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于是 让时光倒流三千万年,为避免重蹈覆辙,召开 了动物世界的会议。会上老虎、大象等动物一 致提出,要想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杀死 猿类。
POPULATION
人口问题
RESOURCE
资源问题
ENVIROMENT
环境问题
DEVELOPMENT
发展问题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低 -低
从图中读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范围
1、、“高—高—低”模式
(1)特点: (2)类型:原始型:高出生率、高 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原始 社会)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手工为基础的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2011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增长呈“J”型曲线:
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
2、衡量人口增长指标
(1)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2)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人口数 (3)出生率=————×100% 总人口数 死亡人口数 死亡率=————×100% 总人口数
• 人口出现负增长:意大利、匈牙利、 俄罗斯、德国 • 人口呈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 兰、奥地利 • 增长接近零:英国、比利时、芬兰
结论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类型:
4、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
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 • • • • • • • • • 1、 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 分布: 问题: 措施 2、发展中国家: 分布 问题、 措施 3、我国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和措施 4、结论:
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图
热点探究:我国的人口增长
加速 增长 负增 长 高速 增长 减速 增长 波动 增长 低速 增长
快速增长型:从人口 金字塔看,年轻人占 总人口的很大比例。
静止型:各年龄组的 人数大致相等,年轻 人所占比例较小。
读下图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
A 国;该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 (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__ 要有________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A、①
B、②
C、③
D、④
2、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 A
A、①
B、②
C、③
D、④
.
13
下表是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
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B )
2、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 B)
14
人口金字塔的模型
.
15
6、下图中与(4)阶段一致的年龄金字塔图是 B
A、左
B、中 C、右
.
16
5、读下图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
(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A_____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
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就业困难 人均资源减少 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2)B国人口增长类型属于___现__代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 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
6
4、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差异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亚非拉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 工作,目前已基本属于现代型。
.
7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地理组
.
1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类型
a、指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020-2021湘教地理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人口增长模式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湘教地理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1节人口增长模式含解析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学习目标:1。
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2.学会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难点)3。
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问题。
(重点)一、人口增长1.历程:在历史上,人口增长有快有慢,总体上呈不断加速的趋势,人口增长曲线是一条“J”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的因素影响因素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高-高-低”模式自然增长率高原因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3。
“低-低-低”模式分布主要发达国家特点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医疗卫生技术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大幅度下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就是人口增加。
()(2)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数量与死亡人口数量之差. ()(3)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
()(4)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因素是人的生育意愿。
()(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
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提示:(1)×人口增长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可能是正增长,也可能是负增长。
1.1人口增长模式
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少数经济较好的发展中国家。
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负增长 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零增长 中国、古巴、韩国、乌拉圭等经济较好的发展中国家。
A、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慢,甚至零增长和负 增长。
带来的问题: 社会、家庭负担过重。 服兵役人数减少。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型
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 增加,死亡率显著下降。
基本特点:高出生、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 展中国家。
A、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
(1)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人均拥有的资 源减少。 带来的问题: (2)教育、就业压力大,影响生活水平的 提高。
一、人口增长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 60亿; 2011年10月31日凌晨,全球70亿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 出生。 2005年1月我国人口达13亿。
世界人口增长“J”形曲线
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的时间在不断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2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3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4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5个10亿 世界人口的第6个10亿 用了近100万年 1830年~1930年 100余年 1930年~1960年 30年 1960年~1975年 15年 1975年~1987年 12年 1987年~1999年 12年
198 0
“三低”型
2004
出生率迅速下降因素有三: ① 社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 ②制度因素 (国家的人口制度、教育等促进了出生率下降) ③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深入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口增长模式
2、“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社会时期: 工业化社会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
基本特点
高出生率 (2-3%) 低死亡率 (1-2%) 高自然增长率 (1-2.5%)
原因
发达国家: 产业革命促使了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 展迅速,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 发展中国家: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
老年型
年轻型
成年型
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对经济发展、资源和环 境造成巨大压力。
印度的人口压力
2、读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我国1949年以来的人口转变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各阶段的 加速 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负增 高速 减速 波动 低速 增长 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大跃进” 政策失误 和自然灾 害影响。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导致我国人口 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出生率的波动。
(3)1970年代以后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4)1980年代以后出现两次小的人口增长高峰(a、b) 的原因是什么? 是60年代人口高出生带来的滞后影响
(5)中国目前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
思考:人口增长等同于人口自然增长吗?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 式模式 社会时期 基本特点
原始型 原始社会 极高出生率 (3-4%) 极高死亡率 (3-4%) 极低自然增长率 (0.5%)
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没 有控制生育,需要劳动力; 战争频繁、食物匮乏、医 疗卫生条件差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 高出生率 (3-4%) 传统型 奴隶社会、 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 高死亡率 (2-3%) 封建社会、 了提高,促使粮食增加、医 资’初期 较低自然增长率 (1-2%) 疗水平改善;节育不普及、 子女可以养老和分担劳动
二、人口增长模式
3、“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社会时期: 后工业化社会(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低出生率 (1-1.5%) 低死亡率 (1%左右) 低自然增长率 (<1%,欧洲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基本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现代科学知识普及和医疗卫生 技术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人们的生育观 念和生育行为也转变
小结:
阶段四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1.人口增长是具有阶段性,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阶段 高—低—高 三 ____,即“________”模式,其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人口增长过快 四 ________;发达国家多处于阶段___,即 低—低—低 人口老龄化 “________”模式,其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 。 2.世界人口增长打破“高位静止”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 死亡 出生 加快是从_____率下降开始的;_____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 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 零 位”的均衡,人口出现_____增长。
A B a b
国家 埃及 日本 中国 总人口(万) 6398 12687 126743 人口出生率 (%) 2.5 0.94 1.403 人口死亡率 (%) 0.65 0.82 0.645 人口自然增长 2000年新增 率(%) 人口数(万) 1.85
0.12
0.758
118 15
961
3、影响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经济因素 思考:书本P3活动 4、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人口增长
1、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图1-1 (1)人口增长时快时慢,人口数量时多时少; (2)公元前人口增长速度较慢,公元后人口增长速度 加快,尤其是近100年来增长迅猛。 2、人口自然增长率 (1)定义: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2)计算:
下面是2000年三个国家的人口统计资料,计算并填写下表。
思考: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稍有上升,其原因是什么?
老年人比重大
练习:
1、读下列几个国家2002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 据,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并找出能反映该国人口年龄和性 别结构的人口金字塔图。
“高—低—高”模 “低—低—低”模 从过渡型向现代型 式 (过渡型) 过渡模式 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出式 (现代型)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给经济、 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 带来劳动力不足、社会 资源、环境等带来问题,不利于 福利开支增加、青壮年 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 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同时也造 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