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bf78a4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c.png)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时至民国初年,旧中国政治动荡不安,社会风气陈旧落后,文化习俗刻板僵化,国力日益衰弱。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一场革命与变革的思想浪潮,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动主旨
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践出真知”,主张革新,主张民主与科学。
该运动呼吁弃旧迎新,推崇自由平等,倡导思想解放,提倡现代教育,探求民族复兴之路。
文化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指出其思想糜烂、滞留,呼吁将其改
良或推翻。
运动积极追求与国际接轨,提倡吸收西方科学技术、进步思想,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文艺驱动
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起到推动作用。
各类新潮文学、新型戏剧、音乐等形式的出现,开启了现代文艺发展的新篇章,为文化潮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影响深远
新文化运动为之后的政治革命、思想启蒙、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
启迪了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形成了孜孜不倦的学者群体,启发了后继文化运动与社会变革。
经典代表
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知名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批判精神和开明思想,引领并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界,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墨的一笔。
结语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洪流,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化人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
虽然运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争议,但它作为我国近现代文化启蒙的一部分,将长久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永不凋零。
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
![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ae9fc9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e.png)
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发生在中国早期现代史上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主要出现于20世纪初的上海,其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全国范围。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倡导的一次重要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在近代多次遭遇列强侵略和战乱,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举步维艰,封建制度极度腐朽,为了寻求国家振兴的出路,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二是中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入,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对现代文化的向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反”和“启蒙”。
它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学教育的束缚,批判封建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腐朽,追求科学文化和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它倡导人的独立解放和个性发展,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婚姻和家庭的束缚,提倡新的伦理观念;它痛苦地感受到国家仍旧处于危机之中,呼吁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和政治改革,倡导科学思维,主张实用主义,反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残害。
鲁迅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社会封建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陈独秀则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了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思路。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科学思维和实用主义的兴起,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它引入和传播了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
再次,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启示。
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
![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08dbbf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b.png)
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场反对封建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观念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主要集中于北京,由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发起。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主张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观念框架中解放出来,积极探索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新文化运动首先影响了文学领域。
运动中的学者们提倡用白话文写作,以取代传统的文言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作品。
同时,他们还提倡写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
运动中的著名作家如胡适、鲁迅等,通过他们的作品宣传了运动的理念。
除了文学领域,新文化运动还对其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张取消旧的教育制度,推崇自由思想和进步教育。
运动中的学者还运用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掀起了女权主义的浪潮。
运动中的女性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运动,提出了平等的权利要求,主张男女平等。
运动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如陈独秀等,通过女性解放运动的组织和倡导,推动了中国的女性解放进程。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桎梏,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都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
联系。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839cc3831126edb6f1a103e.png)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
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好人政府:1922年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王宠惠出任国务院总理,阁员罗文干、汤尔等属英美派,但是被称为无党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被称为“好人政府”。
直隶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之间有裂痕。
这个政府仅存3个月就垮台了,成了历史的陈迹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财政经济危机﹐采纳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
实现了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克服币制紊乱,屡经拟议而没有实现的币制改革。
‘对缓和当时金融危机,稳定经济,保存国家抗日战争经济实力起了积极作用,也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开了方便之门。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4b65643e580216fc700afdec.png)
一.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答: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答: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答:1、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反帝反封建性质。
在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还不敢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换取列强的承认。
在临时政府中还任用了一批旧官僚和立宪派,但在五四运动中提出要惩办卖国贼。
2、参加的人员广泛。
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到了领导作用。
四.马克思论何时开始在中国传播?其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答: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得以传播?答:首先,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第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六.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表现在哪几方面?答: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八.简答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答:1、国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a384a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a.png)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 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时间跨度为1915年至1926年。
2. 社会背景: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正经历着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西方文化和思想开始大量涌入。
3. 思想背景: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开始在中国知识界传播,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挑战。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创办《新青年》杂志,推动白话文运动。
2. 胡适: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主张用白话文写作,推广实用主义教育。
3.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通过文学作品批判旧社会和旧道德。
4. 钱玄同:主张文字简化,推动语言文字的现代化。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语言文字改革:推广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简化汉字,提高文学的普及性。
2. 思想解放: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提倡个人解放和思想自由。
3. 文化创新:吸收西方文化,改革传统文化,提倡文学艺术的创新。
4. 教育改革:推广实用主义教育,改革旧的教育体制,提高国民素质。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打破了文言文的垄断地位,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2.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现代文学开始崛起,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文学作品和作家。
4.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教育体制开始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
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1. 积极评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更新。
2. 消极评价:部分批评者认为新文化运动过于激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过于彻底。
六、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深刻的文化变革,它不仅推动了语言文字的现代化,也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和文化创新。
虽然存在争议,但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e7ed22b2af90242a895e572.png)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华 与 糟 粕
精华: 精华: • 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 崇尚刚健自强、 • 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 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 •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 强调天人和谐、 • 提倡“民本”与“德治” 提倡“民本” 德治” • 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 • 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 优秀的文学、艺术、 糟粕: 糟粕: • 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 • 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 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 •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 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 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 • 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宣扬迷信思想、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 他毫不犹豫地举起尊孔大旗, 他毫不犹豫地举起尊孔大旗, 试图以此消除辛亥革命前后在 中国大地上迅速传播的西方资 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为实现 自己独裁专制的政治目的大造 舆论。 舆论。
一、运动背景
选举总统那天, 选举总统那天,袁世凯雇用了三 四千个流氓, 四千个流氓,手持大棒把会场围 了个水泄不通。议员准两次投票, 了个水泄不通。议员准两次投票, 都没有达到法定人数, 都没有达到法定人数,总统迟迟 选不出来, 选不出来,选举从早晨到夜间十 很多议员饿得肚子辘辘叫。 点,很多议员饿得肚子辘辘叫。 在第三次投票时, 在第三次投票时,袁世凯才勉强 当选。 当选。
——胡适 胡适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一)意义 性质: 1、性质: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民众的觉新, 3、促进了民众的觉新, 一场全面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4、一场全面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深刻 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局限: 局限: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1276b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1.png)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一次重要运动。
它是近代中国继百日维新运动后又一次思想启蒙的浪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侵略、封建主义束缚、传统文化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各种思潮和理论开始涌现,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觉醒并开始思考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二、思想观点新文化运动主张“实用主义”和“民主”的思想观念。
实用主义认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和应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民主则强调个人的平等、自由和权利,主张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三、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鲁迅、陈独秀、胡适等。
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新闻发表和学术研究等途径,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呼吁社会进步和文化革新。
四、文化改革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改革。
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等作家提倡使用白话文,弃用文言文,以促进文学艺术的普及和推广。
在教育领域,陈独秀等人倡导新教育理念,主张实行普及教育和独立思考。
这些改革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女性解放新文化运动对于女性解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鼓励女性接受教育,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以及废除封建礼教等观念。
一批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如宋庆龄、邓颖超等也在这个时期崛起。
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强调礼仪、权威和等级制度。
而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人的思想和个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们呼吁人们独立思考,摒弃过时的文化观念。
七、影响与启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进步,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家、作家和教育家,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引领了一系列改革和革命运动,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在今天,我们回顾新文化运动,仍不难看出其对当代社会的一些启示。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738eee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c.png)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意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民主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一批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人的带领下顺利而有序地进行着。
考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就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并非偶然,它是有道理有基础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兴起的一个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使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然。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4c255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0.png)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引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且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并分析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之中。
国民革命和推翻封建制度的思潮兴起,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政治腐败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并试图挑战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
因此,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他们探索现代化的渠道。
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征1. 反对传统观念:新文化运动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坚持人道主义和科学精神,推崇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观念。
它挑战了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主张个人解放和独立的思考。
2. 强调科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知识和实证主义的重要性。
它反对迷信和封建迂腐,鼓励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然和社会。
这种强调科学的观点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后来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3. 推动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主张改革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提倡通俗文学和白话文的使用,以更好地与广大民众沟通。
它大胆地挑战文人士大夫的优越感和封建文化的压抑,使得文化产生了全面的变革。
4. 倡导民主运动: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和平等的理念,主张废除专制政权,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它鼓励人们争取政治和社会权利,提倡人民治理自己的事务。
第三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 推动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开辟了人们思想解放的新思路。
它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和质疑传统观念,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 促进现代化进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它推动中国社会转向现代化的方向,推动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f14425b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6.png)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以激进的思想观念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为特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来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清朝政权被推翻,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
然而,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的桎梏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维。
此外,近代西方大量的先进科学、哲学和文化思潮也开始涌入中国,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社会改革。
首先,新文化运动呼吁进行思想解放,对儒家传统观念进行批判和推翻,主张以科学、理性的思维代替封建迷信和迂腐的思维方式。
其次,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试图打破旧有文学形式的束缚,追求自由、真实、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最后,新文化运动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主张,包括民主、平等、科学、女权等。
这些内容使得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空间。
通过对传统观念的解构和批判,新文化运动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边界,使得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交锋、碰撞,推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
其次,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进步。
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现实为基础,以自由、个性为追求,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平等,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质疑,对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冲击,最终为中国的社会进步铺平了道路。
四、新文化运动的不足和局限尽管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首先,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价值,而过分追求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模仿。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9802b78383d049649b66581c.png)
五四
学生运动场景
+ 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联合
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 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 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 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 不同程度的反映。1919年6月 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 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 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 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 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 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
任命状
1917年1月,爱 国民主主义者、 教育家蔡元培出 任北京大学校长。
新文化运动中的刊物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鲁迅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犀 利的饱含感情的笔触,去抨 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前 贤”,去刺破旧中国的脸, 去揭穿旧道德旧教条的丑态。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 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 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 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 响。
+
烧掉赵家楼的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 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京军 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 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1919 年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919年5月14 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 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1919年5月 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 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 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 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 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 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1919年 五四反帝 爱日(星期日)齐集天安 门举行学界之大示威。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 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 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 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 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 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 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 京高等师范学校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 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 捕了学生代表32人。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66d9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4.png)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它在20世纪初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影响以及对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一份新文化运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 传统文化的困境: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陷入了传统文化的困境,科举制度的衰落、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2. 革命思潮的兴起: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人民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文化,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三、新文化运动的目标1. 推翻旧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推翻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束缚,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2. 倡导科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3. 提倡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的传播,呼吁人民参与政治决策,争取权利和自由。
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打破了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2. 促进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的步伐,促使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提倡科学和民主。
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新文化运动强调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独立思考问题,不再盲从传统观念。
五、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1. 教育内容的改革: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内容的改革,加强了对科学知识的教育。
2. 教育体制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出了质疑,呼吁改革教育制度,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新文化运动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思辨,不再僵化地接受教育。
六、新文化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https://img.taocdn.com/s3/m/2f3cb0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7.png)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思想解放、文化创新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题。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解放、文化创新、语言文字改革、文学艺术革新等方面。
首先,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解放。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提倡人的主体性和个性解放,呼吁人们摆脱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权意识。
思想解放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新文化运动还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借鉴,是一场文化的创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是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提倡人的主体性和个性解放,呼吁人们摆脱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权意识。
思想解放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另外,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语言文字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字体系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文言文受到了质疑,新文化运动倡导使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和社会交流,提倡现代汉语的使用。
这一举措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系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也为现代汉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革新。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精神,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探索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提倡写实主义文学和白话文学,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解放、文化创新、语言文字改革、文学艺术革新等方面,这些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c1ed68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9.png)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由知识分子主导的思想启蒙运动。
该运动始于1910年代末,以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以革新传统文化、推崇科学、求变革社会为核心目标。
新文化运动持续至1920年代中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用、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的宣扬,反对封建迷信和望族传统文化。
倡导以科学理性为导向的现代化思维方式,推崇西方文化和文明,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变革。
新文化运动提倡"百家争鸣"的理念,支持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相互竞争,以求真理。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反对旧的礼让文化和旧的道德观念,主张个人自由、平等和权利。
它倡导男女平等,反对束缚妇女自由发展的陈规陋习,提倡妇女能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新文化运动以文学为手段,实现了政治的宣传和教育目标。
运动中的作家们用白话文和现代文体表达思想,发表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文章和作品,引导着社会舆论。
梁启超的《中国之救亡史》、胡适的《华盛顿真相》和《世界史纲要》,陈独秀的《新青年》,都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品。
新文化运动从意识形态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瓦解了封建统治者的道德和文化基础,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仍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新文化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运动过于西化,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运动中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社会的争议和批评。
一些传统文化保守派和爱国主义者对新文化运动持有批判态度,认为运动过于西化,丧失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潮和运动。
它打破了旧有的文化和思想束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新文化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它对中国现代思想的解放和觉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7课 新文化运动
![第7课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6da003043323968011c922b.png)
“打倒孔家店!” 打倒孔家店!
——吴虞 吴虞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 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 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 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 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 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陈独秀
曾国藩(洋务派):“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 曾国藩(洋务派):“ 外洋器物)成之后, ): 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 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 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 可以勤远略。 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 以忠信为甲胄,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 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 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洋务派):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 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 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相同点
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思想 早期维新思潮 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孙中山革命思想(演变) 孙中山革命思想(演变) 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b439b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0.png)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它发生在20世纪初期,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现代文化冲击的一次重要反应。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但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
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5年。
那一年,胡适发表了《狂人日记》,为新文化运动开了个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倡导自由思想、科学精神、人道主义和民主理念,反对封建礼教、文化保守和外来压迫。
运动的核心人物是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文化名流,他们使用白话文写作,宣传新思想,倡导新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1. 促进科学、民主和现代化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观念,宣传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等思想。
这些都是西方文化传统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宣传,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封建礼教的严重问题,开始向外部世界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化和进步。
2. 倡导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主性新文化运动强调创新、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等,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侵略和压迫。
它让人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对国家独立自主的要求,在国与国竞争的时代中,这种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主性显得尤为重要。
3. 对文化归纳和整合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开创了近代白话文运动的时代,它在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创新和变革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新文化的运动和活动,推动了白话文和文艺的发展、成熟和进步,对文化归纳和整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对当今中国的启示和启发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00年前,但对当今中国仍有着重要启示和启发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90093ffb8f67c1cfbd6b806.png)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 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 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 ‚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 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 普遍欢迎,被誉为‚青 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 ‚良师益友‛。青年得 此,如清夜闻钟,如当 头一棒。
材料三:
场景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 轻轻说: “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 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 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 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 头。— 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 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
兴起
背景
新文化运动
意义
主要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 治
袁世凯妄图 复辟帝制
根本原因
经 济
民族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
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
思想文化
直接原因
矛盾激化 两不相容
尊孔复古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民主与科学 北京大学
蔡元培到校后,针对以往的陋习加以改革。 他在就任的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 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 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 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 展。”
为了塑造新北大,他不辞辛苦地聘请众多学 术精英来北大任教。例如在聘请陈独秀主持北大 文科时,就曾多次拜访陈独秀,因陈习惯晚睡晚 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 小他一轮的陈独秀睡觉醒来。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https://img.taocdn.com/s3/m/43365fc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8.png)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
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
”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
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
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ee6e890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72.png)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新文化运动介绍英译:New Culture Movement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原名《宽容》 现名《北大钟声》 无论何种学派,苟 其言之成理,持之 有效,尚不达自然 淘汰之命运,即使 彼此相反,也听他 们自由发展。”
胡 适 陈 独 秀 李 大 钊
鲁 迅
蔡 元 培 辜鸿铭
辜鸿铭一生积极主张纳妾 和缠足,但由于他学在西 洋,精通英、法、德、拉 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 言,获得多个博士学位, 精通西方文化,蔡元培也 邀请他来北大执教《英国 诗》和《拉丁语》。
思想 解放
思想革命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民众 觉醒
+
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 刍议》提出用 白话文 取代 文言文。 ⑵陈独秀:发《文学革命论》 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 新文学。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文化 转型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几个“一”
一本新杂志:
《新青年》
一群新青年:
一些新主张: 一次新转型:
陈独秀、李大钊……
B
【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 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 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 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 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 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
当今
春秋战国:产生
“孔子”的命运:
汉:成为正统
当今如何对待“孔子”?
宋:新的发展
明清:遭受批判
“横向”看历史
器物 → 制度 → 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化: 技术 → 政治 → 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代议制确立 → 工业革命
西方近代化: 思想 → 政治 → 技术
高考考过什么?
1、(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 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 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 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民主科学是社会 ⑴陈独秀: 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⑵李大钊:妄想复辟的人 是国家公敌;批判 思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尊孔复古 潮。 三纲五常 完全 ⑴陈独秀: 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 的原则。 ⑵鲁 迅:在《狂人日记 》 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北京 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思想:袁世凯“尊孔复古”,但“民主共和”深入 人心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
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初 步 发 展
短 暂 春 天
知识梳理
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 根本原因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袁世凯“尊孔复古”,但“民主共和”深入 人心 直接原因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时间
兴起标 志
前期指 导思想
主要代 表人物
主要活 主要阵地 动中心
新文 化运 动 1915 《青年 杂志》 的创办
民主 科学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 新 青 年 》
北京 大学
北大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活动基地和中心:北京大学
首任校长蔡元培
1917年蔡元培请鲁迅 为北大设计的校徽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表1: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 “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表2:1924年北京大学 “最崇拜 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序号 1
被崇拜者 孔子
票数 157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儒家传统思想
孟子
孙中山 民主共和 ……
1
2 3 … 14
民主共和
陈独秀 蔡元培 ……
孙中山
473
173 153 … 1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新文化运动
2014.01
第五单元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复习课
高考考什么?
考纲:2.新文化运动 【考纲解读】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标志、人物、主要内容); 3.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体会北大——特立独行的校园雕塑
"北京大学星”
体会北大——特立独行的校园雕塑
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 刍议》提出用 白话文 取代 文言文。 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 》建设平易、 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前期: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史料: 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 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 的精神。所以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 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
提倡民主与科学……
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
纵横向复习历史
变化
纵 对比 横
新文化运动
向 趋势
向
规律
“纵向”看历史
“睁眼看世界”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入 五四运动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 → 制度 → 思想文化
“纵向”看历史
明末清初 “批判孔子” 戊戌变法 “借用孔子” 新文化运动 “否定孔子”
高考考过什么?
3、(2013· 海南单科· 16)从鸦片战争到新 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 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C
还会考什么?
4、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 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没有人来赞同,并且 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D
解析:“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 知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促进国民思 想解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D。
2.(2011年浙江卷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 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 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 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C
5、《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 思。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 Jeunesse”来称呼它。这个副题的选 择不是偶然的,因为 ( ) 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 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编的 C.上海是法租界,在杂志出版时必 须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 的影响
"苏格拉底像”
"老子像”
体会北大——特立独行的校园雕塑
“蒙古人---站”
体会北大——特立独行的校园雕塑
德先生——Democracy——民主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主思想
北大学生宿舍区“SD”雕塑 赛先生——Science——科学
——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找一找:
新文化运动(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新青年》,新 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他们以民主与科学为 旗帜,以北大为运动的中心,批判守旧落后的 中国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胡适为代 表的改良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主张以实用 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 政治事务的关心。 少年中国学会部分成员合影
文学革命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 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 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 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 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 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文言文艰涩难懂不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文学是新思想的传播载体
天为 命 上 地竭 无 邪 合冬 绝 我 乃雷 衰 欲 敢震 山 与 与震 无 君 君夏 陵 相 绝雨 江 知 雪水长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妻丧速归”
黄侃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干不了,谢谢。”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 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 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 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 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北大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首先,蔡元培在此实行“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其次,在 北大周围云集一批新文化干将;第 三,《新青年》迁到北大。
新 文 化 运 动 兴起标 前期指 时间 志 导思想 《新 民主 1915 青年》 科学 的创 办 主要代 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主要阵 地 青《 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