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648dbff90f76c661371af8.png)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b575792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3.png)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名称古代中国官职繁多,各具特色。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其职责。
1. 皇帝皇帝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其职责包括统治国家、颁布法令、处理政务、任命官员等。
皇帝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和尊严。
2. 太子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任者。
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要,他需要学习礼仪、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
太子也会参与一些国家事务,并替皇帝处理一些次要的政务。
3. 太监太监是古代宫廷中的特殊人员,负责管理后宫和皇宫的日常事务。
他们被阉割后失去生育能力,以确保后宫的纯洁和安全。
太监的职责包括照料后宫妃嫔、管理皇宫财物、执行皇帝的命令等。
4. 宰相宰相是皇帝的首席辅助官员,担任国家的总理。
宰相负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处理重要的政务问题、监督各地方行政等。
宰相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对国家政策有深刻的影响力。
5. 大将军大将军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他负责指挥军队作战、保卫国家的安全、镇压叛乱等。
大将军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6.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职称,负责处理文书、记录政务、管理文件等。
尚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别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尚书是皇帝的重要助手,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政府管理。
7.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中书省的工作。
中书省是皇帝的机要机构,承担着处理皇帝的文书、文件、奏折等事务。
中书令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智慧。
8.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师傅和教育者。
太傅负责教导皇帝修身养性、学习礼仪、政治理论和军事战略等。
太傅在皇帝的教育和思想影响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9. 太保太保是古代中国的官职之一,是皇帝的保护者和监察官。
太保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监督朝廷的行为,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暗杀或谋反。
太保需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和决断力。
10. 侍中侍中是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负责侍奉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https://img.taocdn.com/s3/m/83c8793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3.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61fa294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3.png)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e93262547cd184254b35357a.png)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诸事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
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
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e46dad88f242336c1fb95e44.png)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任免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变动用词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48e0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0.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bcdf57da216147916112866.png)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660a50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5.png)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 _______ 掌管。
官职的 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 __________ 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 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 _____________ 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拜: ______________ 。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 ________ 或 _________ 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________ ,______ 。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 __________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 口: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2.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 ________ ,____________ 。
女口: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 ___________ 。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 ____ 。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 __________ 。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 _________ 。
^口: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____________ 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 ____________ 的人。
女口: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 ________ 。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6f8a0b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c.png)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古代官职的体制在中国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它真正得到成型和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六部是古代官职体制中的重要部分,起源于隋朝,成为了唐朝和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的核心组织。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是指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它们是管理国家各个方面事务的部门,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职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刑部:刑部是古代的法律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维护刑法。
刑部的主要职能是处理刑事案件以及制定和修改刑法、刑律。
它还负责监督全国的刑狱管理,提供法律顾问和解决纠纷。
刑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通常掌管全国各个地区的监狱和刑事司法。
2.吏部:吏部是古代的人事部门,负责选拔、任命和管理各级官员。
吏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其主要职责包括招聘、考核、升迁和处分官员,同时还负责编制和管理官员的名册档案,控制官员的财务和薪酬,以及处理官员的申诉和罢免。
3.户部:户部是古代的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户部的主要职能是收取各种税收和征收费用,编制财政预算,管理国库和银行,给予地方官员财政支持,并监督地方财政收支。
户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
4.礼部:礼部是古代的文化和外交部门,负责研究和制定国家的礼仪规范,管理外交事务,以及承办各种重要场合的仪式和庆典活动。
礼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它们通常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员交涉,并翻译外文文件。
5.兵部:兵部是古代的军事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指挥国家军队。
兵部的主要职责是招募、训练和指挥士兵,发放军饷和物资,配置武器和装备,同时负责边防和军事防务。
兵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
6.工部:工部是古代的工程和建筑部门,负责策划、设计、管理和监督国家的建筑工程,包括宫殿、城市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工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他们负责规划城市布局,修缮皇家建筑和道路,以及改造水利系统。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83d9a4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9.png)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关于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
![关于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5320a4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6.png)
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官职的起源和演变:古代官职起源于部落制时期的部落首领,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
展,官职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官职不断演变和改革,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迁。
2.官职的分类和等级:古代官职分为文武两类,按职位高低又分为不同的等级。
文官
主理政务,武官主掌军事,职位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卿、大夫、士三等。
在具体的朝代中,官职等级的设置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按照职位高低来划分。
3.官职的选拔和任用:古代官职的选拔和任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世袭、举荐、科举
等。
世袭制是最早的选拔方式,而后逐渐演变为举荐和科举制。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沿用,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4.官职的职责和权力:不同官职的职责和权力各不相同。
在中央官职中,有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等职务的设置;在地方官职中,有州牧、郡守、县令等职位的划分。
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互相协作,共同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
5.官职的变迁和影响:古代官职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例如,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官职设置不同,秦统一后实行三公九卿制,汉代以后又逐渐演化出三省六部制等。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古代官职变迁的文化常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同时,这些文化常识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有关古代官职的文化常识,史上最全
![有关古代官职的文化常识,史上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bcd0ee0c33d4b14e84246833.png)
学习文言文,不难发现,每当涉及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时,常涉及到官职的变动。
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个史上最全文言官职常识及例句,掌握了这些常识,对于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生平、语境和文段翻译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还不赶紧端着板凳,排队来领~40个官职名称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61fce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7.png)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官职的设立、官员的选拔、官员的待遇等都是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首先,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有固定的制度和等级。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他制定和掌握了官职的设立和分配权限。
官职分等级,一般可以分为九品官员和三公九卿。
九品官员依据官员的地位和职权等级师徒,高品随着等级的提升,官员的职权逐渐增大,从九品为最低级,到一品为最高级。
三公九卿是皇帝掌握的权力最大的官员,分别是宰相、司徒、司空、太尉、大理寺、太僕、光禄勋、卫尉、太子洗马,他们是朝廷的最高权力机构。
此外,官职还有具体的名称,如御史、大将军、司马、监察御史等等。
其次,古代官员的选拔是基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来担任官职,这是古代中国官职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的主要有科举的科目,分为殿试和乡试两个部分,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乡试是由地方官员组织的考试。
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文官,如官员、御史等。
古代官员的待遇也是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官员的待遇与官职的地位密切相关,高级官员享受的待遇自然更好。
薪酬方面,官员可以领取俸禄,俸禄的多少取决于官员的职级,高级官员的俸禄自然更高。
此外,高级官员还可以享受诸如住房、衣食、车辇等特殊待遇。
这些待遇使得官员的地位更加尊贵,也让人们对官职趋之若鹜。
最后,官职在古代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官员需要遵守各种规定和法律,为国家和百姓服务。
他们需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和正义,推行政策和法令,处理纠纷和案件,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官员还需要处理财政和军事等方面的事务,为国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涉及到官职的设立、官员的选拔、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的责任等多个方面。
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角色,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bf9e45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e.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古代中国是一个官僚制度非常严密的国家。
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官职制度在古代中国,官职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官职被划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的官职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1.中央官职:最高官职是皇帝的官职,主要有内阁成员、内外宰相、尚书令等高级官员。
他们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直接侍奉皇帝。
2.地方官职:地方官职包括巡抚、督抚、知府等。
他们负责管理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
3.军事官职:军事官职主要负责统领军队。
军事官职等级较高的有统帅、将军,等级较低的有校尉、队正等。
4.文职官职:文职官职主要负责行政事务。
文职官职等级较高的有大学士、卿大夫,等级较低的有主事、员外郎等。
5.监察官职:监察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僚系统的运行。
监察官职等级不高,但拥有极大的权力。
二、科举制度1.科举的起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士人选拔制度的一种形式。
早在汉代,科举就已经存在,唐代开始形成科举制度。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封建社会中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途径。
2.科举的目的: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
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3.科举的选拔过程: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县、州、郡逐级选拔士人,取得乡试的人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级政府举行的考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参与,成为官员的最后一道考核。
4.科举考试的科目: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策论等。
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才智和思维能力。
5.科举的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地位较低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高官厚禄,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总之,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官职制度体现了权力的分工和等级,科举制度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https://img.taocdn.com/s3/m/eafa29b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0.png)
内外之事” 地方长官: • 知县(朝廷派朝官主持某县事) •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称权主持某州军事)。
宋
明
明代
明洪武十三年:
• 废中书省和丞相 • 设大学士(皇帝顾问,办文墨) 明成祖时:
• 内阁: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 • 仁宗以后: • 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提高,权
直辖县主管 地方治安负责人 外交事务副主管 各省官员监察主管
普通县主管 各国家级部门副协理
漕粮军队负责人 国家设立最高学府副校长
太子侍从副主管 各院部主管助理 各州府行政主管协理 首都市政务主管协理
首都县政务主管 京师城门军队负责人
京师军营负责人 太子侍从协理
主理起草国家文书、史书 负责大型膳事宴饮协理 直辖县副主管
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 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 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物,类似元代的宣政院 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
清
明清皆有:
• 三公(太保 太傅 太师 )和三孤(少师 少傅 少保) 合成宫保(荣誉称号,用以封赠大臣)
•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之上不再设尚书省 和尚书令,左右仆射。
每部设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二人 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设郎中(司长)一人,员外郎(副司
长)一人,主事(处长)若干
唐
“五监”: 国子监(学校教育) 少府监(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将作监(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军器监(军器制造、保管、发放) 都水监(河渠、津梁、堤堰)
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首 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fc93fd6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c.png)
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 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 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 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 冬、季冬
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 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2.名字
名
≠
字
人的名称代号
结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上对下长对晚等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 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 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 因称字为表字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礼记
他人敬称:下对上平辈间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吉礼
•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 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 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 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凶礼
•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 祸的丧葬的礼节
• 如:古代的五服制 度
古人对死的讳称
• 1、天子、太后、公卿 王侯之死:崩、薨、百岁、 千秋、晏驾等
1.朔日 2.晦日 3.望日 4.既望 5.下九 6.初阳
1. 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3. 农历每月的十五
4. 农历每月的十六
5.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农 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 段时间例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 来贵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古代官职姓名: 班级:【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拜: 。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或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 。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 、。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赏: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 , 。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 。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 。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 。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 。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 。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 或。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 。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放: 。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左迁: , 。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 ,一般指。
如: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
如: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调: 。
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转: 。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 补: 。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改: 。
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 。
如: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 。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领: 。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行: 。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 、。
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 权: 。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判: 。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7、表辞职退休的词语乞骸骨: 。
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张衡传》)8、古代官职称谓【爵】即爵位、爵号,就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五种爵位,后代爵称与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就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就是秉承旨意综理的人。
有时称,常与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为“”,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都就是的老师,太师就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就是掌管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就是掌管、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之称。
明清时、侍读、侍讲、编修、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与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就是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就是时期最高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
【军机大臣】军机处就是辅佐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
【军机章京】就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被称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主管、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担任,枢密院就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
【左徒】战国时的官名,与后世相当。
主要职责就是、。
【太尉】以前的官职名称。
就是辅佐皇帝的,汉代称。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或较有声望、地位的。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就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
东汉以后成为的属官。
唐代始以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 )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
自唐至清成为、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就是丞相的。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执掌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
【尹】参见“令尹”条。
战国时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的武官。
《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的副官,隋唐时就是(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长官,与都督并置。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官名,东汉以后成为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 最高行政长官。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
或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就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就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又称作“”,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的官职。
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的军官。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
《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又称“”。
《登泰山记》:“就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
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事务的公差。
《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等)、礼部(管、、等)、兵部(管,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