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自感”的教学设计
自感现象教案

自感现象教案【篇一:高中物理教案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在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感现象.(3)了解自感系数及影响自感系数大小的因素.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品质和推理能力,从而理解自感电动势在电流变化时所起的作用.3.渗透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使学生逐渐体会怎样从旧知识的土壤中生成出新知识的幼苗.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掌握了自感现象与电磁感应现象统一性的基础上,把握住自感现象的特点.2.断电自感现象中,灯泡突然闪亮一下学生很难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三、教具1.自感现象的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电源,开关及导线若干.2.投影器及自制投影片.3.关于日光灯工作原理的示教板.四、主要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如图1所示,有两个线圈l1、l2共轴放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试推理判定通过电阻r感应电流的方向.(二)教学过程设计1.提出问题:因为穿过线圈l。
的向上的磁通量增加了,所以在通过电阻rrb方向的感应电流.那么,对于线圈l1来说它通过电池、滑动变阻器也组成了闭合电路,而且穿过这个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会不会在这个闭合回路中也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是否有感应电动势呢?2.由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演示两个有关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注意演示过程和瞬间发生的现象.(1)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2).操作过程:①展示电路结构.②接通电路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两个灯泡a1、a2发光亮度相同.③断开电路后,再接通电路.这里应重复几次.叙述现象:让学生能看到每次接通时,灯a1总比灯a2滞后一小段时间才亮.提出问题:两个灯泡稳定发光时亮度是一样的.为什么电路接通时,a2立即点亮而a1要滞后一小段时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接通电路时,通过线圈l的电流增大,该电流产生的磁场增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要增加,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这个线圈中要产生感应电动势.用楞次定律还可以判定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电流增加的方向相反.故通过灯火的电流不是立即变强而是逐渐增强,使人滞后一点时间点亮.(2)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3).操作过程:①连接好电路,展示电器结构.②接通电路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灯a发出微弱的光.③断开开关,应看到灯a闪亮一下.这里应重复几次.叙述现象并简单推理:学生应看到电路断开时灯a闪亮一下,说明通过灯泡有一个强电流.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断开电路时,通过灯泡a的电流突然增大?教师讲解分析:通过投影器用投影片讲述断电自感过程.如图4(1)电路接通时因为线圈l的电阻很小,所以两支路的电流强弱是不同的.当电路断开时,通过线圈的电流要减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线圈中要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且电动势的方向与减小的电流方向相同.由于电源支路已处于断路状态,所以这个逐渐减小的强电流要反向通过灯a(此时展示投影片图4(2),故灯泡要闪亮一下.启发学生画出断电时通过灯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线(展示投影片图4(3)).3.通过总结实验得出结论.当导体中的电流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这种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出现课题及板书.4.推理得到影响自感电动势的因素.提出问题:自感电动势是感应电动势,它是由自身电流变化产生的,它和电流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师生共同分析研究:成正比.又因为在电流磁场中任意(3)根据得次定律和两个演示实验,可以总结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4)讲解说明:自感电动势负跟电流变化率_的比值l叫“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称“电感”.5.自感现象的实际意义.(l)说明自感现象广泛存在.凡是有导线、线圈的设备中,只要有电流变化都有自感现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虑自感和利用自感.(2)白威现象应用一例——日光灯.①结合日光灯工作原理的示教板(图5),说明日光灯电路结构.接通电路让学生观察日光灯的启辉过程.②提出问题,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共整理笔记.a灯管、起动器、镇流器的构造及它们的连接特点.b.起动器中双金属片工作原理.c.激发灯管中的水银蒸气导电的高电压是怎么获得的?d.目光灯的“白光”是哪里发出的?e.日光灯正常发光时,镇流器起什么作用.(3)安排学生看书,了解自感现象的危害及防止措施.(三)课堂小结1.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仍可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3.完成课本后边的作业.五、教学说明1.充分利用旧知识来研究新问题,是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这节课恰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课堂设计中要突出从旧知识生长出新知识的研究过程.3.本课时内容较多,若课时紧张可安排成两课时,并加一些例题.(北京五中吴是辰)【篇二:自感现象的教学设计】16.5 自感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自感现象及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殊情况。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2. 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 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的推导。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互感和自感的现象和规律。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形象地展示互感和自感的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五、教学内容1. 互感与自感的概念介绍。
2. 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推导。
3. 互感与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复习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提问: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有没有特殊情况?二、互感与自感概念的引入(10分钟)1. 讲解互感的概念:当两个导体相互靠近时,其中一个导体的电流变化会在另一个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 讲解自感的概念: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在自身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三、互感与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10分钟)1. 推导互感的大小计算公式:M = μ₀N₁N₂L / (2 π f l),其中M为互感系数,N₁和N₂为两个线圈的匝数,L为线圈的自感系数,f为交流电的频率,l为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
2. 推导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L = μ₀N²/ l,其中L为自感系数,N为线圈的匝数,l为线圈的长度。
四、互感与自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互感在变压器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自感在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互感与自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自感现象高中物理教案

自感现象高中物理教案
主题:自感现象
教学内容:
1. 自感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感应原理和应用
3. 自感系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感现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自感现象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计算自感系数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自感现象,引入学生对自感现象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自感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3. 原理解析:分析自感现象的产生原理和作用
4. 计算演练:通过案例演练计算自感系数
5. 应用拓展:讨论自感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
2. 实验演示
3. 计算练习
4. 小组讨论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计算题目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自感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自感现象的应用场景和意义
教学反馈:
1. 总结本节课内容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在实验和计算方面继续深入探究
扩展活动:
1. 邀请专家讲解自感现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2. 设计实验探究自感现象的影响因素
3. 编写小组研究报告,分享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计算器和笔记本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感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教学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教学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自感互感教案

高中物理自感互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自感和互感的概念;2. 能够应用自感和互感的原理解释现象;3. 能够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和分析电磁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难点:自感和互感的数学表达和计算。
三、教学内容1. 自感和互感的概念;2. 自感和互感的原理;3. 自感和互感的应用;4. 实验探究:利用螺线管和铁芯线圈测量自感和互感。
四、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通过引入变压器的原理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变压器中的自感和互感是如何发生的,并引出自感和互感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自感和互感的定义、原理、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自感和互感的重要性和作用。
3. 实验探究利用螺线管和铁芯线圈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感和互感的实际效果,并帮助他们掌握自感和互感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技巧。
4. 拓展应用通过举例应用自感和互感的场景,如变压器、感应电机等,让学生了解自感和互感在电磁学中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应用自感和互感的知识解释各种电磁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学生将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自感和互感的知识点;2. 思考并回答自感和互感在变压器中的作用是什么;3.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自感和互感的计算方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同时培养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下节课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电磁学知识,拓展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物理教案-自感

物理教案-自感物理教案-自感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什么是自感;2. 认识自感的特点和应用;3. 学会计算自感的大小和方向。
二、教学重点1. 自感的概念和特点;2. 自感的计算方法;3. 自感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自感和磁场的关系;2. 自感和电路的关系;3. 计算自感大小和方向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自感的概念和特点自感是指一根导体中,当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内部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同时,导体里的电场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电磁波的产生。
自感是磁通量的一种,单位是亨利(H)。
自感经常用在磁性材料和线圈中,实现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2. 自感的计算方法自感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计算的。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指出,当导体内部发生磁通量的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导体内部的电场随之变化,从而产生电磁波。
计算自感的公式为:L = Φ / I其中,L是自感值,Φ是导体中穿过的磁通量,I是电流的大小。
3. 自感的应用自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电子设备中,自感常被用来制造电感和变压器。
在通信设备中,自感被用来制作天线,以便接收和发射电磁波。
在电流测量中,自感被用来制作电流传感器,可以简单地通过电路测量电流大小。
五、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感的概念、特点、计算方法和应用。
自感是磁通量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通信设备、测量设备等领域。
学生们需要掌握自感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进一步了解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高中物理《自感》理论与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中,自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也是学习电磁学的基础。
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听过自感这个名词,但是对于它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我们需要好的教案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自感的知识。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来讨论自感的教学。
一、自感理论教学1.自感的基本概念自感是指电流变化产生的“自愈”电动势。
通俗来说,这就是一种电磁现象: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时候,会产生磁场,这个磁场又会回馈到电流中,产生电动势,从而抵抗电流的变化。
这种电动势就是自感电动势,它的大小正比于电流的变化率,和其自身的电感系数。
2.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在学习自感理论的时候,我们主要需要掌握的是自感电动势的公式,即:ε=-L(dI/dt),其中ε为自感电动势,L为电感系数,dI/dt为电流变化率。
3.自感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自感主要用于磁性材料的制作和雷达、通信等电子设备的制造,这里就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进行展开,同学们可以借着教师的讲解,了解更多关于自感的应用和奥秘。
二、自感实验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外,自感的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实验项目:1.自感电动势的测量利用一个不稳定的电源将弹簧压缩,使电路有一个短暂的变化。
在激活电路后,测量自感电动势的瞬间值。
实验结果可以用示波器进行显示。
2.电感线圈的制作在实验当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金属丝或者铜管将一个良好的线圈制成。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对电感线圈的电感系数L进行测量,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自感的理解。
3.自感电路的制作大多数自感电路是由多个电路元件组成的,例如电容器和电感线圈等。
利用这些元件的组合,可以制成一些有趣的电路,比如LC振荡器和其他自感电路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逐渐加深对于自感的理解。
自感是一个比较基础的物理概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让学生明确自感的定义和应用,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实验技能,让自己更好的了解物理世界的奥秘。
高中物理-高二自感教案

高中物理-高二自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感的概念和特性;2、掌握自感的计算公式;3、了解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自感的概念和特性。
2、自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2、自感的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自感的概念和特性。
2、自感的计算公式。
3、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通过翻译自感的概念,启发学生了解自感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环节1、自感的概念和特性自感又称感应电动势,是指导体内部的电流变化所形成的电动势。
自感系数(L)是导体沿着线圈长度方向,单位长度电导体上的自感系数,公式为:L=μn^2S/l其中,μ为磁导率;n为线圈匝数;S为线圈的横截面积;l为线圈的长度。
自感大小与匝数、导体的形状、交变电流频率有关。
自感带正号,表示由于自感的作用,在导线中所产生的电动势方向与变化电流方向相反。
自感对直流电没有影响。
自感的物理意义是由于磁通量随时间变化,会在线圈内、周围产生电场,导致电动势的产生。
2、自感的计算公式自感系数表示导体沿着线圈长度方向,单位长度电导体上的自感系数,单位是亨利/米。
自感系数的计算公式为:L=μn2S/l其中,μ为磁导率;n为线圈匝数;S为线圈的横截面积,l为线圈的长度。
3、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根据自感产生电动势的性质,自感在电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用于设计电感器、滤波器、变压器等设备。
自感在电路中还有很多实际应用,如电磁波干扰、电源电压稳定等方面。
三、归纳总结环节通过总结,让学生对自感的概念、特性和计算公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深入了解自感在电路中的应用,为今后学习提供基础。
四、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感的特性和应用,加深对自感的认识和理解。
五、作业环节作业题目:计算一根长为50cm的匝数为100的线圈的自感。
六、教学反思环节通过教学反思,让学生对自身的不足加以总结,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寻找教学的新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需求的教学内容。
实用性高中物理《自感》备课教案分享

实用性高中物理《自感》备课教案分享自感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理解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的关键知识点。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自感一般在电磁感应后面进行讲解,而自感的概念及其应用也相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进行清晰的讲解和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指导。
下面我将分享一份实用性高中物理《自感》备课教案,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自感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路中的自感概念和基本性质。
2.理解自感对电路中电流和功率的影响。
3.掌握如何利用自感实现电路稳定和电磁互感。
4.发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自感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自感对电路中电流和功率的影响3.利用自感实现电路稳定和电磁互感4.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三、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自感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来加强学生对自感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个电路实验的场景,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理解自感概念及其作用。
2.探究式学习采用探究式学习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并分析数据。
3.交互式教学采用交互式教学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课堂互动性。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活动、班内问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实践1.情境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将电路想象成一个流水线,流水线的管道就是电路中导线。
电路中的电子就像水流一样,通过不同的电组件,形成了电流。
当电流流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这就是自感。
2.探究式学习在实验室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改变电路中的自感或其他电参数,分析数据,探究自感对电路的影响。
3.交互式教学可以设置班内问答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设计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考试、实验、数据处理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和探讨,我相信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自感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掌握如何利用自感实现电路稳定以及电磁感应的应用。
《自感》教学设计

《自感》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自感》教学设计《自感》教学设计(精选2篇)《自感》教学设计篇1“自感”--浙江余姚市第四中学马利明根据新课程标准,讲述自感现象有以下两种方案:一种是先演示再分析,最后介绍应用。
自感现象教案

自感现象教案【篇一:高中物理教案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在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自感现象.(3)了解自感系数及影响自感系数大小的因素.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品质和推理能力,从而理解自感电动势在电流变化时所起的作用.3.渗透研究物理学的方法,使学生逐渐体会怎样从旧知识的土壤中生成出新知识的幼苗.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掌握了自感现象与电磁感应现象统一性的基础上,把握住自感现象的特点.2.断电自感现象中,灯泡突然闪亮一下学生很难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三、教具1.自感现象的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电源,开关及导线若干.2.投影器及自制投影片.3.关于日光灯工作原理的示教板.四、主要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如图1所示,有两个线圈l1、l2共轴放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试推理判定通过电阻r感应电流的方向.(二)教学过程设计1.提出问题:因为穿过线圈l。
的向上的磁通量增加了,所以在通过电阻rrb方向的感应电流.那么,对于线圈l1来说它通过电池、滑动变阻器也组成了闭合电路,而且穿过这个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会不会在这个闭合回路中也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是否有感应电动势呢?2.由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演示两个有关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注意演示过程和瞬间发生的现象.(1)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2).操作过程:①展示电路结构.②接通电路缓慢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两个灯泡a1、a2发光亮度相同.③断开电路后,再接通电路.这里应重复几次.叙述现象:让学生能看到每次接通时,灯a1总比灯a2滞后一小段时间才亮.提出问题:两个灯泡稳定发光时亮度是一样的.为什么电路接通时,a2立即点亮而a1要滞后一小段时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接通电路时,通过线圈l的电流增大,该电流产生的磁场增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要增加,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这个线圈中要产生感应电动势.用楞次定律还可以判定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电流增加的方向相反.故通过灯火的电流不是立即变强而是逐渐增强,使人滞后一点时间点亮.(2)断电时的自感现象(如图3).操作过程:①连接好电路,展示电器结构.②接通电路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使灯a发出微弱的光.③断开开关,应看到灯a闪亮一下.这里应重复几次.叙述现象并简单推理:学生应看到电路断开时灯a闪亮一下,说明通过灯泡有一个强电流.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断开电路时,通过灯泡a的电流突然增大?教师讲解分析:通过投影器用投影片讲述断电自感过程.如图4(1)电路接通时因为线圈l的电阻很小,所以两支路的电流强弱是不同的.当电路断开时,通过线圈的电流要减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线圈中要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且电动势的方向与减小的电流方向相同.由于电源支路已处于断路状态,所以这个逐渐减小的强电流要反向通过灯a(此时展示投影片图4(2),故灯泡要闪亮一下.启发学生画出断电时通过灯泡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线(展示投影片图4(3)).3.通过总结实验得出结论.当导体中的电流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这种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出现课题及板书.4.推理得到影响自感电动势的因素.提出问题:自感电动势是感应电动势,它是由自身电流变化产生的,它和电流变化有什么关系呢?师生共同分析研究:成正比.又因为在电流磁场中任意(3)根据得次定律和两个演示实验,可以总结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4)讲解说明:自感电动势负跟电流变化率_的比值l叫“自感系数”,简称“自感”或称“电感”.5.自感现象的实际意义.(l)说明自感现象广泛存在.凡是有导线、线圈的设备中,只要有电流变化都有自感现象存在,因此要充分考虑自感和利用自感.(2)白威现象应用一例——日光灯.①结合日光灯工作原理的示教板(图5),说明日光灯电路结构.接通电路让学生观察日光灯的启辉过程.②提出问题,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共整理笔记.a灯管、起动器、镇流器的构造及它们的连接特点.b.起动器中双金属片工作原理.c.激发灯管中的水银蒸气导电的高电压是怎么获得的?d.目光灯的“白光”是哪里发出的?e.日光灯正常发光时,镇流器起什么作用.(3)安排学生看书,了解自感现象的危害及防止措施.(三)课堂小结1.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仍可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3.完成课本后边的作业.五、教学说明1.充分利用旧知识来研究新问题,是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这节课恰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课堂设计中要突出从旧知识生长出新知识的研究过程.3.本课时内容较多,若课时紧张可安排成两课时,并加一些例题.(北京五中吴是辰)【篇二:自感现象的教学设计】16.5 自感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自感现象及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高中物理自感现象教案

高中物理自感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感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自感现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能够应用自感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自感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自感现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 如何应用自感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螺线管、铁芯、直流电源、安培表等;
2. 课件:包括自感现象的定义、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为引入自感现象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讲解自感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浅谈自感现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15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自感现象的实验,观察并记录观察现象;
2.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自感现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
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自感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2. 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10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自感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课外阅读和实践任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自感现象的定义、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能够应用自感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特殊形式。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现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自感现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3. 互感与自感的区别和联系4. 互感与自感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互感与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互感与自感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互感与自感现象。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互感与自感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互感与自感现象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互感与自感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互感与自感的定义、大小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互感与自感现象,让学生感受其应用。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互感与自感现象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互感与自感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互感与自感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互感与自感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互感与自感现象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互感与自感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力系统、变压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互感与自感在新能源开发中的潜在应用。
3. 鼓励学生进行互感与自感现象的课外探究,如自制简易变压器等。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互感与自感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物理演示自感现象教案

高中物理演示自感现象教案
实验名称:自感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自感现象,掌握自感现象的实验方法和规律。
实验器材:螺线管、电源、指南针、导线、开关、玻璃板等。
实验原理:自感现象是一个螺线管中通过电流时,螺线管内部会产生磁感应强度从而引起螺线管自身发生的感应电流的现象。
实验步骤:
1. 将螺线管放置在桌面上,并连接螺线管的两端以及指南针与电源、开关和导线。
2. 将指南针靠近螺线管,观察指南针指向的方向。
3. 打开电源,通过导线使电流通过螺线管。
4. 观察指南针指向的变化。
实验结果:
1. 当电流通过螺线管时,螺线管内部产生的磁场会引起指南针的指向发生变化。
2. 当电流方向改变时,指南针的指向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自感现象就是螺线管中通过电流时,产生的磁场引起螺线管自身感应电流的现象。
当电流方向改变时,感应电流方向也发生改变。
拓展实验:
1. 将玻璃板放置在螺线管底部,观察自感现象发生的变化。
2. 研究不同电流强度对自感现象的影响。
思考问题:
1. 什么是自感现象?它与电感有何区别?
2. 为什么在螺线管中通过电流时会产生自感现象?
师生讨论:
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感现象,并讨论其中的规律性。
2. 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自感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感应等。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深刻了解了自感现象的实验方法和规律,并且认识到了自感现象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探索电磁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物理素质。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互感与自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感和自感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感:(1)互感的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会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互感的大小计算: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互感的大小与两个线圈的匝数、距离以及电流变化率有关。
2. 自感:(1)自感的概念: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会在该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
(2)自感的大小计算: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形状以及电流变化率有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
2. 难点:互感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互感和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互感和自感现象。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互感和自感的概念。
2. 讲解互感:讲解互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条件,给出互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互感实验,让学生观察互感现象,加深对互感的理解。
4. 讲解自感:讲解自感的概念、产生原因和条件,给出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
5. 实验演示:进行自感实验,让学生观察自感现象,加深对自感的理解。
6. 例题讲解:运用互感和自感的大小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互感和自感的相关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互感和自感的重要性和应用。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观察和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互感和自感概念的理解程度。
高中物理教学自感 教学设计

1.6自感教学目标1.知道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3.理解自感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决定因素。
重点理解自感现象,并能用电磁感应定律解释。
难点分析自感现象器材多媒体课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锉刀、螺线管教学过程备注新课导入(一)引入新课问题:1.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析: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
问题:2.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如何判断?析: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
问题:3.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谁成正比?析: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新课讲解创设情景: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小灯泡构成一个串联回路,当开关闭合,小灯泡会立即发光,如果在这个回路中引入一个带有铁芯的多匝线圈,当开关闭合或断开的时候小灯泡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下来通过实验来观察:情景一:通电自感教师演示,学生共同观察。
先闭合开关,调节两个小灯泡的亮暗程度相同,然后断开。
当再次闭合开关,观察两个小灯泡的亮暗情况。
及等效电源的正极在那一边。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上方灯泡逐渐变亮。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纠正引导。
情景二:断电自感条件: RL<RA讨论:断开开关,小灯泡为什么会闪亮一下,再逐渐熄灭。
及等效电源的正极在那一边。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提问:若 RL=RA ,开关断开会出现什么现象?若 RL >RA ,开关断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1、自感现象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
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2、自感电动势大小:tI L E L ∆∆= 问题:自感电动势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说出自感电动势的大小的计算公式。
阅读教材内容。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回答有关问题。
结论: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中电流的变化率t I ∆∆成正比,与线圈的自感系数L 成正比。
写成公式为E =L tI ∆∆ 问题:电流的变化率是什么?(与磁通量的变化率t Φ∆∆相似,电流的变化率反映电流变化的快慢,其值等于电流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高中物理《自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自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自感现象及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 知道自感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感系数,了解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3. 了解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关自感现象的应用情况(二)能力目标1. 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电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2. 利用直观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 通过DISlab 传感器系统探究自感现象,培养学生利用传感器采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和用图像法表达物理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简单介绍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由学徒到美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的有关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善于自学,勇于钻研的精神,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2.进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猜想——设计实验——理论分析——实验验证二、重点、难点1. 重点:自感现象及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2. 难点:(1) 自感电动势对电路的影响(2) 断电自感的演示实验中灯光的闪亮现象解释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教具通电自感演示装置、断电自感演示装置、幻灯片、朗威DISlab 传感器系统、同屏传送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回顾与思考1、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是什么?2、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呢?3、如果通过线圈本身的电流有变化,使穿过它的磁通量改变,能不能发生电磁感应?1 和2 学生回答,复习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为本节课的现象分析做准备。
3由学生提出猜想,引出新课。
环节二:合作探究一——设计通电自感实验电路老师首先给出最简电路甲和电路要求(检验线圈电流增大时能否发生电磁感应,并可直接观察它对电路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实验电路进行改进。
学生小组讨论,最终得到实验电路丙图。
环节三:合作探究二——观察通电自感现象并分析产生原因教师用图丙电路作演示实验:教学用具:演示自感现象的示教板(有铁心的大线圈、滑线变阻器、小灯泡、电池组、电键)。
高一物理《自感》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自感》教案设计高一物理《自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自感现象及自感电动势的表达式,能解释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2、了解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了解自感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知道自感系数的单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自感现象的原因及分析。
教学难点:在断电自感中,错误的认为与线圈并联的灯泡都会闪亮一下。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断电自感和通电自感现象实验,PPT,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目标引领展示目标,齐读目标,教师解读目标,学生明确目标活动导学设问导入:如果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必然会使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这种由线圈自身的电流变化而引起的磁通量变化是否也能产生电磁感应呢?新授课:一、自感现象1、实验与探究课本P29①实验:接通电路,使两个灯泡亮度相同。
断开电路,观察两只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②现象:灯泡1缓慢息灭,灯泡2立刻息灭③结论:电路断开瞬间,通过线圈的电流突然减小,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也随之减小,从而产生电磁感应。
这个电动势会阻碍电流的减小。
2、定义:这种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
3、例题:如图是用于观察自感现象的电路图,设线圈的自感系数较大,线圈的直流电阻RL与灯泡的电阻R满足RLR,则在开关S由闭合到断开的瞬间,可以观察到( )A.灯泡立即熄灭B.灯泡逐渐熄灭C.灯泡有明显的闪亮现象D.只有在RLR时,才会看到灯泡有明显的闪亮现象答案:C二、自感电动势1、定义: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2、实验与探究课本P30①实验:通电路,调节R0,使两灯亮度相同,然后断开开关;再次再通电路,两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有什么不同?②现象:灯泡2要略迟一会儿才与小灯泡1同样亮。
③结论:接通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增大,引发电磁感应。
线圈中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了线圈中电流的增大。
注:自感电动势总是要阻碍导体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3、例题在如图所示的甲、乙电路中,电阻R和灯泡电阻值相等,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可认为是零;在接通开关S时,则( )A.在电路甲中,A将渐渐变亮B.在电路甲中,A将先变亮,后渐渐变暗C.在电路乙中,A将渐渐变亮D.在电路乙中,A将由亮渐渐变暗,后熄灭答案:AD三、自感系数1、物理意义: 描述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本领大小的物理量2、决定因素:①线圈的圈数;②是否有铁芯;③线圈的大小;④线圈的.形状3、单位:亨利(H)1 H = 103mH =106μH板书设计自感一、自感现象1、定义:这种由导体自身的电流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
高中自感现场说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物理《自感现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自感现象的概念,掌握自感电动势的产生原因和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自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自感现象的概念2. 自感电动势的产生原因和计算公式教学难点:1. 自感电动势与自感系数的关系2. 自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变压器、电流表、电阻、开关、导线等)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自感现象的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感现象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自感现象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自感现象?自感现象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介绍自感现象的概念,解释自感电动势的产生原因。
2. 讲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3. 分析自感系数与自感电动势的关系,解释自感系数的意义。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自感现象。
2. 实验步骤:a. 将变压器初级线圈接入电路,次级线圈与电流表相连。
b. 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c. 断开开关,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3.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自感现象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计算公式。
2. 强调自感系数与自感电动势的关系。
3. 讨论自感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自感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自感现象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计算公式。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物理自感教案优选篇

物理自感教案优选篇物理自感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自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理解自感电动势的作用;3、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4、通过分析理解在自感现象中能量形式的转化情况,为进一步学习电磁振荡打下基础.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共性中发掘新的个性,从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有关电磁感应的规律,提出自感现象,并推出关于自感的规律2、会用自感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了解自感现象的利弊以及对它们的防止和利用.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的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所谓“自感”,简单地说,就是线圈自身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本身就感应出感应电动势(若电路闭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个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自感现象的规律都符合电磁感应现象的一般规律.本教材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对学生认识自感现象非常重要,教学中必须要设法做好这两个实验,做好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做好两个演示实验、对两个演示实验的结果认真地分析,是突破教材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的重要环节.关于演示实验,我认为还是采用课本中的传统的演示方法为好.这两个实验的电路简单,现象明显,给学生的印象深刻,容易引起兴趣和激发思维的矛盾.只要引导得法,把它当成“探索型”实验来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两个实验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导体本身电流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这是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二是: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电流变化,即电流增大时,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增大;当电流减小时,阻碍电流减小,总是起着推迟电流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建议教师给学生强调:分析自感现象,关键是分清电流的变化,确定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以及怎样阻碍电流的变化.另外,教材还介绍了一个新物理量——自感系数.教材是先做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理解自感电动势的作用的.教法建议自感现象非常普遍,只要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都会有程度不同的自感现象发生.我们需要利用自感电动势时可以设法增大自感系数,反之则减小自感系数.课本从利、害两方面举了不同的例子,以利于学生全面认识问题.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为了使学生对自感现象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不能作深入探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向学生定性地交待以下几个问题:1、通电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最大值等于外加电源的电动势(或外加电压),因此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只能延缓电流的增大,而不会完全阻止电流的增加,更不会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断电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最大值可以大于外加电源的电动势(或外加电压);2、一般情况下,自感电动势的平均值(或瞬时值)与线圈的自感系数无关;3、电流的变化率不是决定于闭合或者断开开关的快慢,而是决定于电路的参数教学重点: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教学难点: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教学用具:演示自感现象的示教板(有铁心的大线圈、滑线变阻器、小灯泡、电池组、电键)教学过程:(一)、自感现象:1、提出问题:发生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什么?怎样得到这种条件?如果通过线圈本身的电流有变化,使它里面的磁通量改变,能不能产生电动势?2、演示实验:(1)用图1电路作演示实验.和是规格相同的两个灯泡。
高二物理-自感教案

高二物理-自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磁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了解电流在磁场中的相互作用,理解自感现象的本质;3. 掌握自感系数的计算公式;4. 能够应用自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磁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自感系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1. 自感现象的本质;2. 自感系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结合实验演示,注重实例;2. 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
教学过程:一、引入1. 通过引入磁场的概念,复习磁力线图的画法,让学生感受磁场的基本性质。
二、知识讲解1. 电流在磁场中的相互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在磁场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电铃实验现象并总结规律。
2. 自感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理解自感现象,分析自感的本质。
让学生用自行车头灯举例说明自感现象。
3. 自感系数的计算讲解自感系数的计算公式,以及求解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感系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1. 练习自感系数的计算。
2. 分组开展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自感现象的影响因素。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自感的应用,例如:电路中的自感调节、医疗设备中的自感传感器等。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自感的实际案例。
五、总结反思1.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复习自感系数的计算;2. 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指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策略。
教学资源:1. 电铃实验器材;2. 自行车头灯。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讨论,检查学生对于自感现象的理解;2. 通过课堂练习,测试学生对自感系数的掌握程度;3. 通过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自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感现象和产生自感现象的原因。
2、能利用电磁感应规律分析出自感电动势的方向,说出自感电动势的定义,理解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说出自感系数的含义,写出它的单位,说出决定自感系数的因素。
4、知道自感现象的利、弊极其利用和防止。
【教具】自感现象演示仪、线圈、电源、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2、如图1所示,L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图1 图2
3、如图2所示,K断开或闭合时,L1中有无感应电流?L2中呢?
(L2中有无感应电流?这类问题就是本课研究的电磁感应中的特殊情况--"自感现象",板书本节标题。
)
二、学习新课
出示尝试题后,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边做尝试题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讨论、总结。
把"做尝试题、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融合在一起。
(尝试练习一)(学习新课)
1、图3所示的电路,合上K后,通过调节,使两个规格相同的灯泡都图3 正常发光,然后断开K,再接通电路时,
(1)A1、A2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说明原因。
(说明:首先请同学们分析、回答,然后做演示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并得出正确结论:A2立即正常发光,A1却逐渐亮起来。
说明原因。
)
(2)接通电路和瞬间线圈L上的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如何?(说明:要求学生用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做出分析、判断。
)图4
2、如图4所示、已知线圈L的直流电阻RL远小于灯A的电阻RA,且线圈的自感很强,接通K灯A正常发光后,请分析:
(1)K断开后,灯A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说明:首先请同学们分析、回答,然后做演示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并得出正确结论:K断开后,A并不立即熄灭,而是突然亮一下才熄灭。
并说明原因。
)(2)K断开的瞬间线圈L上的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如何?由此判断K断开后流过灯A的电流的方向怎样?
3、由上面的两个实例,请同学们总结:
(1)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能否产生感应电动势?说明:学生回答后得到正确结论,然后给出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概念。
(2)自感电动势的效果怎样?
(要求回答:它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
可据此判断自感电动势[或电流]的方向;需要引导学生认清的是:产生自感电动势的"线圈部分"相当于电源,其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
(3)自感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要求回答:跟线圈中I变化的快慢有关,还与线圈本身的因素有关。
由此引出
自感系数L)
(4)引出自感系数L后,请同学说明L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如何?你可以怎样改变线圈的自感系数?然后说明自感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4、自感现象有广泛的应用,请举一实例(镇流器),自感现象也有不利的一面,请举一实例(大型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在切断电路瞬间)
5、实验操作,"触摸自感电压":在图示4所示电路中,取下灯泡,在该支路中引出两根导线,如图5示,请同学们用肥皂水将两手湿润,一位同学两手紧握导线,另一位同学将K闭合,待稳定后,突然把电键关打开,手持导线的同学会明显体验到电击的感觉。
说明:电击同学的这个较高的电压显然是线圈L产生的自感电压,这个实验很安全,同时又使同学们确实感觉到自感电压的存在,能引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致,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很好的实验。
图5
三、巩固练习
1、关于自感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A、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较大时,其自感系数民一定较大。
B、对于同一线圈,当电流变化较快时,线圈中的自感系数一定较大。
C、对于同一线圈,当电流变化较大时,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一定大。
D、对于同一线圈,当电流变化较快时,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一定较大。
2、在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S1和S2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L是自感系数相当大的线圈,R为电阻,在开关K由闭合到断开
时,S1、S2哪个先灭?图6
四、课堂小节(略)
[评议]:"自感现象"是"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的下位学习内容。
本节课运用尝试教学的方法和程序,先用尝试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然后本着"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原则,首先让学生试着分析实验中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以验证(或矫正)自己的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引发学生讨论,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通过解答"尝试练习一"中的问题,逐步掌握通电自感、断电自感、自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自感电动势的大小、方向、以及表征线圈自身特性的自感系数"等问题分析清楚。
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分析、观察、表述能力。
特别是最后的"触摸电压"实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空前高涨,是对学生"敢于尝试"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