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合集下载

别具一格的人物“出场”

别具一格的人物“出场”

别具一格的人物“出场”〔关键词〕鲁迅小说,自出,引出〔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2—0069—01鲁迅的小说十分注重并善于给人物精心设计别具一格的“出场式”。

鲁迅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类之,可分“自出”与“引出”两种。

在他笔下。

无论是“自告奋勇”的“自出”还是“引而后发”的“引出”,都能自出机杼,形成独特的艺术风味和思想命意。

“自出”式又有“形出”、“声出”、“情出”之别。

祥林嫂的出场,就是以“我”为视点,首先露出“形骸”来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的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祝福》)这是已经走到死亡边缘的祥林嫂的“形”。

鲁迅极力通过鲜明的诉诸视觉的色彩(“白”、“黄”、“黑”)、形体(“瘦削”、“木刻”)、神态(“悲哀”、“一轮”),显示她从外形到精神的枯槁,使得她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一个异常强烈的印象。

读者的全部关注不能不被主人公吸引过来:这样一个近乎死物的“活物”,何以到了这步田地呢?她的肉体和精神,承受过怎样的酷虐摧残呢?祥林嫂外形的第一次展现,不只是把一系列的悬念留给读者,它还会在以后故事的进展中,不断“化出”,反复“叠映”,有效地强化着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和整个故事的沉郁调子。

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跟祥林嫂都以变化之大而令人吃惊。

从外观上看,可以说一个往“活”处转,一个往“死”里变。

比较起三十多年前来,杨二嫂的确“活”得多了,原先“终日坐着”,现在往往马不停蹄地挪动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原先“没有这么薄”的“嘴唇”,也变得足以贫嘴滑舌起来。

这种外观上的“活”起来,也正是一种令人惆怅不已的性格悲剧。

为了突出这种“活”的悲剧,鲁迅让杨二嫂应“声”而“出”:“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个“声”来得这么突然,显得这么光怪,以至于不得不使“我吃了一吓”。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回目是“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在这一回里,曹雪芹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件事为中心,通过林黛玉的目见耳闻,神思意会给我们展现了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形象。

下面主要就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第一,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林黛玉进贾府并不是一下子就见到一大群人,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让每人先后出场的。

当黛玉到了正房大院,刚进房,首先见到的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这当然是贾母了。

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自然第一个见到的应该是她。

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指点:“这是你大舅母。

――这是二舅母。

――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这样,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了。

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就出场了。

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下,忽听得后院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和前面“三春”的到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王熙凤安排在这个时候出场,既可在写法上与前后人物的出场有所不同,做到文字翻新,同时又可与宝玉这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形成一个适当的间隔。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

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

”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

”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技巧《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前五回)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后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贾府的大批人物。

贾府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在这一回里纷纷出场。

曹雪芹运用神奇的艺术之笔,将他们描写得有条不紊,异彩纷呈。

笔者认为,作者在安排人物出场上有如下几方面的艺术技巧:一是泼墨式群体描绘。

林黛玉刚进贾府,贾母便来接见她的“心肝宝贝”外孙女。

“老祖宗”的出现,同时引出了贾府的一大批人物。

先通过贾母的介绍,有: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珠大嫂子——李纨。

再通过众人所见,介绍贾氏三姊妹:第一个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迎春:第二个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探春;第三个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惜春。

此外还有奶嬷嬷、丫鬟们等。

以上人物众多,作者采取泼墨式群体描绘,使读者对这些人物有个总体印象。

二是工笔式精描细绘。

课文对王熙凤和贾宝玉采取工笔式精描细绘。

先看王熙凤。

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里最精彩的一笔。

作者先写她的声音。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接着对凤姐出场时的肖像进行工笔重彩的描绘。

肖像描写又分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又抓住头饰、裙饰和服装三点来写。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这是头饰。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这是裙饰。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实用文档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是服装。

这些服饰,从颜色、形状、质地等多方面进行描绘,简直让现代服装设计师们都叹为观止。

容貌方面写了“三角眼”,“吊梢眉”,“身量”、“粉面”、“丹唇”。

容貌描写虽然只寥寥数笔,却将凤姐美丽的外表和内在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小说人物常用的出场方式主要有“单刀直入”、“先声夺人”、“画家三染"、“环境烘托”、“概括介绍”等几种.一、单刀直入:单刀直人就是不拐弯抹角,一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陈免生和柳毅的出场都是这种方式,“‘漏斗户主’陈英生,今日悠悠上城来"(《陈奥生上城》),“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径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柳毅传》)。

两篇都是直截了当地点出人物,没有任何的铺叙。

二、先声夺人先声夺人,就是通常所说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如同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一样。

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种方式,“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红楼梦》)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环境里,这突如其来的笑语,自然引起了黛玉的纳罕:在老祖母面前,谁敢这样放诞无礼?按王熙凤的身份,她应该和李纵等人随贾母一起出场,但作者有意安排她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如此出场,一开始就显示出她张狂的性格和在贾府中深受贾母宠信的独特身份.“只见一群媳妇丫拔围拥着一个人从后。

.。

(人物的出场描写方法例举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记叙文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写。

那么,在这类写人的文章中,如何让人物走上前场,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这正如戏剧中人物出场一样,大有讲究。

出场效果好,可民赢得满堂彩,为全剧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出场效果不好,观众就会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写人的文章如果能让人物恰到好处地“走出场”来,整篇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一、开门见山又叫单刀直入法。

这种方法比较常用。

它不拐弯磨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

这种方法质朴、平实,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其实优点很多。

它平稳、干净利落,不易离题,就像一个忠实老成的人,做事稳重.如《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罗夫的出场:“警官奥楚蔑罗夫穿着新的军大衣,走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得子,里面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这种开头法,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最易掌握.初学写作者最好先从这种写法入手。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三、 画家三染
三染法 就是在人 物正式 出场之 前 , 采用 由远 而
近 , 逐步写来 的方式 , 层层 烘 托 , 反 复渲 染 , 让人 物
“千呼万唤始出来 ”, 从而给读者 留下 既有层 次感 又 十分深刻的印象 。 贾 宝玉 的出场 就是 这种 方 式 。 林 黛 玉 在家 时 就 听 母 亲说 过 , 宝玉 “衔 玉 而诞 , 顽 劣 异 常 , 极 恶 读 书 , 最 喜 在 内炜 厮混 外 祖母 又极 溺 爱 , 无 人 敢 管 ”。 此 为一 染 。 来 到贾府 后又 听王夫 人 介绍 , 宝
那 么
叶 , 它的作用 是多 方面 的 ,
无论是 文章 的结构还 是 内
容上 , 都 有它 展示 风采 的 舞 台 。 倘若你 能把 它放在
哗 晓 刘 口
夜游 的东西 ,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 忽然 坐起来 ,擦着 火柴 ,点上 遍身油 腻的灯盏 ,茶 馆 的两 间屋子里 ,便 弥满青 白的光 ” 《 药 》 。 作 者用 “ 乌蓝 ”的天 、“ 青
如 果说唐诗 宋词 的 墨香里还 氛氮 着他 们的
无 奈 与仿 徨 , 元 曲 羌 笛 的音 韵 里 尚 弥漫 着他 们 的叹 息与感伤 , 那么 , 现 实生活 中又留下 了他
们 怎样 的人 生轨迹呢
乡`
怎生 个惫 懒人 物 , 借懂 顽 童 ” , 不 过 是一 个 “蠢 物 ”
后 院中有人笑声 , 说 ` 我来迟 了 , 不曾迎 接远客
”'
《 红楼梦 》 在 “个个皆敛声屏 气 , 恭肃严整 如此 ” 的
环 境里 , 这 突如其来 的笑语 , 自然引起 了黛 玉 的纳 罕 在老祖母 面前 ,谁 敢这样放诞 无礼 按 王熙凤的 身份 , 她应该 和李纵等人随贾母一起 出场 , 但作 者有 意安排她单独 活动来 自我表 现 , 如此出场 , 一开始就 显示 出她张狂的性格和在贾府 中深受贾母 宠信 的独 特身份 。“只见一群媳妇 丫拔围拥着 一个人从后房 门 进来 ”, 王熙凤众 星捧月式 的上场 , 着字 不多 , 却 暗示 出她炙手可热的权力 和特殊 的地位 。

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艺术

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艺术

武松与宋江相处的短短的几天,得宋江相待 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足以铭心刻骨。不要怪 奸雄心术,如此殷殷相送,放在谁身上不会深受 感动?何况武松这样身受其惠的直性汉子?由 “尊兄远了,请回”“尊兄不必远送”到“哥哥 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由 “尊兄”而“哥哥”,在“哥哥”二字叫出口的 那一刻起,武二郎心中便认定了眼前这位将是他 永志不忘、生死以之的好大哥,今后为他赴汤蹈 火、肝脑涂地那也是甘之如饴了!不要小瞧这几 笔,这是真正深写人心、意蕴无限丰富的几笔, 这是文学的真功夫。
5、“一顾”“再顾”茅庐。对卧龙岗周围 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 联,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 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 积极的作用。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 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 果。(铺垫5) 6、同时,刘备去“三顾”之前,“乃令卜 者揲蓍(shéshī卜卦),选择吉期,斋戒三日, 熏沐更衣,再往卧龙岗谒孔明”与关羽的不悦、 张飞的“喊来”“用绳绑来”“去屋后放火”, 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理。 (铺垫6)
五、写意式重在绘神:
作者对黛玉的刻画与凤姐、宝玉的刻画截然 不同,对黛玉的刻画不重外形,而重神态风韵。 课文中写黛玉的神态风韵,主要有三个地方: 1、众人看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 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 自然的风流态度……” 2、熙凤看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 物……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3、宝玉看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 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 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样的神态风韵,就是写 意派画坛高手,也很难描绘出来。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论《聊斋志异》中人物的出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人物的出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人物的出场艺术作者:杨海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摘要:《聊斋志异》各短篇中,人物出场的姿态、神采和效果都是多样化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开门见山法、牵连法、突入法、映衬法、幻入法、过渡法。

这不仅是《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构思的需要,也显示了蒲松龄高超的艺术技巧,足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物出场艺术作者简介:杨海波(1966-),男,甘肃正宁人,陇东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016-02近人解弢在《小说话》中说:“小说叙人物登场,极难见长:不失之平庸,即失之笨拙。

施耐庵深得其中三昧,出鲁达、林冲、李逵、石秀,不费力而不平庸,出史进、石勇、刘唐、张横,突兀而不笨拙。

若《红楼》之出贾赦、贾政、贾琏、贾珍,又为一种神笔,只于冷子兴口中遥遥一点,至黛玉入贾府之后,方利落登场,使阅者如久识其人,浑忘其于何时因何事而出者。

是乃文章之化工,不易效法者也。

”[1]解弢极力推崇《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说明小说中人物的出场艺术对整个小说来讲十分重要。

不仅长篇小说如此,短篇小说也是如此。

要而言之,人物的出场要做到自然简洁、富于变化而又耐人寻味,最忌雷同死板,千篇一律,就像戏剧舞台上角色的亮相,尽管就那么一刹那的时间,却要给人留下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聊斋志异》各短篇中,人物出场的姿态、神采和效果都是多样化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开门见山法。

即采取列传体的形式,直接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爱好、个性特征等等,然后进入故事情节。

这类作品在《聊斋》中占的比例较大。

但是在各篇之中,上述内容也小有变化,即内容的多寡,次序的前后等略有不同,所以,仍不止于使人有“程式化”的感觉。

如第一篇《考城隍》[2]:“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

”只是一般身份介绍及其与作者的关系。

《三顾茅庐》之人物出场艺术

《三顾茅庐》之人物出场艺术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正面刻画
表现出“未出茅庐,已知 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历史上的争议
• 《三国志》记载的是刘备去请诸葛亮, 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 见”,
• 《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 找刘备。
“争议人物”往往别具魅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代小说中另一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 式出场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人物的特点在出场前的烘 托、渲染中,东云现鳞,西云现爪。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 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在虚实印证中得到更鲜 明的表现。
“壮士功名尚 未成”
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嗟叹。
两支歌曲曲折 的表现了诸葛 亮分属于儒、
“吾皇提剑清
表达了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及歌者的自我安慰。
道系统的用世 思想与隐逸思
寰海”
想的矛盾。
诸葛均 “凤翱翔于千 暗示诸葛亮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及隐居的目的
仞兮”
是待明主。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占主导。
黄承彦 “一夜北风寒” 表达了隐居生活的闲适及出世的期待。
人物出场艺术之三:(诸葛亮的出场)
千呼万唤始出来(“画家三染”)
人物形象: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贤相”。他 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才大略。出 场前他是神秘莫测的隐者;出山后他是当之 无愧的经世奇才。
刘备是皇室之胄,他有匡 扶汉室的历史责任感,他招贤 纳良,虚心真诚,是求贤若渴 的仁君形象。
注: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 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 调度之中。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 以第三人称为主。
例如: 《西游记》中孙悟空(石猴)的出场即是如此。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小说人物常用的出场方式主要有“单刀直入”、“先声夺人”、“画家三染”、“环境烘托”、“概括介绍”等几种。

一、单刀直入:单刀直人就是不拐弯抹角,一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陈免生和柳毅的出场都是这种方式,“‘漏斗户主’陈英生,今日悠悠上城来”(《陈奥生上城》),“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径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柳毅传》)。

两篇都是直截了当地点出人物,没有任何的铺叙。

二、先声夺人先声夺人,就是通常所说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如同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一样。

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种方式,“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红楼梦》)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环境里,这突如其来的笑语,自然引起了黛玉的纳罕:在老祖母面前,谁敢这样放诞无礼?按王熙凤的身份,她应该和李纵等人随贾母一起出场,但作者有意安排她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如此出场,一开始就显示出她张狂的性格和在贾府中深受贾母宠信的独特身份。

“只见一群媳妇丫拔围拥着一个人从后......(人物的出场描写方法例举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记叙文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写。

那么,在这类写人的文章中,如何让人物走上前场,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这正如戏剧中人物出场一样,大有讲究。

出场效果好,可民赢得满堂彩,为全剧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出场效果不好,观众就会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写人的文章如果能让人物恰到好处地“走出场”来,整篇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

一、开门见山又叫单刀直入法。

这种方法比较常用。

它不拐弯磨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

这种方法质朴、平实,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其实优点很多。

它平稳、干净利落,不易离题,就像一个忠实老成的人,做事稳重。

如《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罗夫的出场:“警官奥楚蔑罗夫穿着新的军大衣,走过广场。

《红楼梦》人物描写的三种手法

《红楼梦》人物描写的三种手法

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动人的。

曹雪芹以不寻常的十年辛苦,写出《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这些人物,音容笑貌有别,个性鲜明。

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

我喜欢红楼梦里描写人物的生动手法,还没有说话,就听见那人的声音了。

红楼梦里的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踪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 ……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

《红楼梦》描写人物手法很多,笔者主要探讨以下三种手法:一是对比烘托的写法。

这种手法是从人的本质方面而不是从外部的形态来考察和认识的。

《红楼梦》里写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比的:一个是心胸窄狭,多疑多忌;一个是宽大为怀,深沉狡猾。

但是它的高明之处,不是停留于此,而是在着力写宝钗黛玉的同时,也着力写袭人晴雯。

《红楼梦》的作者懂得 " 红花 " 与 " 绿叶 "之间的衬托关系,他着力写袭人晴雯,正是要通过对次要人物的精彩描写来突出、烘托主要人物宝钗和黛玉。

读者从袭人的言行看到了宝钗,从晴雯的身上看到黛玉。

这是因为晴雯和黛玉在本质上是一个。

这种要强、真情、任性、直率、朴素、倾心的性格,套上了丫头身份,便是晴雯,套上了小姐身份,便是黛玉。

写一个共同的本质,在不同的阶级教养之下呈露出各种姿态。

反之,袭人和宝钗亦如此。

二是 " 草蛇灰线 "。

如宝玉未出场之前,先从黛玉母亲的嘴里和贾母的嘴里,说出一个顽劣异常、疯疯傻傻的惫懒人物。

但是,等到宝玉真个出场,却是一个转盼多情、情思万种的青年公子。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

又如,小说中先写平儿的为人是温柔平和、对人敦厚,不因地位而苛待他人。

读者看到平儿,想凤姐为人也可能如此,但实际上,二人相反,凤姐是伶牙利齿、心辣手狠、两面三刀的母老虎。

三是 “ 春秋 ” 手法。

如小说第 6回写贾蓉奉父命到凤姐那里去借屏风这件事,当贾蓉办好后要离开凤姐住处时,书中写道:这凤姐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 " 蓉儿回来。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

贾 宝 玉
贾宝玉人物分析 A
出场前(侧面描写):
一、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 胎”、“混世魔王”,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 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且喜怒无常 二、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 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端厮混”。
人物动作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 细打量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 下,因笑道…… 说着,便用帕拭 泪…… (贾母说熙凤“招”他)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 又 忙携黛玉的手,问长问短。 —— 动 作 描 写 正是呢!我一见了 妹妹,一心都在他身 上了,又是喜欢,又 是伤心,竟忘记了老 祖宗。该打,该打! ——语言描写 连连检讨自己
意”的心态。
小结: 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 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 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是寄人篱 下心态的反映。
林黛玉性格总结
美貌多情, 体弱多病
聪明识礼,谨慎多虑
细心机敏,自尊自卑
有寄人篱下之感
(美貌)多情 林黛玉 (体弱)多病 “三多” (言行)多心
贾宝玉人物分析 C
《西江月》词 :
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 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 的 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 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 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 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 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 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 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 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

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的几种艺术手法

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的几种艺术手法

4 24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 练法是 指针对 比赛 中可 能出 ..
现的情况或 问题事先进行 的实战性练 习。例如适应不 同的场
参考文献 : [] 1 田麦久. 动 训 练学 [ . 运 M] 北京 : 民体 育 出版 社, 人
2 00. 0
地, 适应不同的氛围。通过模拟训练 , 可使训练与 比赛 的实际 尽可能接近 , 使运 动员在近似 比赛的条件下 , 锻炼和提高 对 比
赛 的 适应 能力 , 及 情 绪 控 制 能 力 等 。 以
[] 2 季浏. 育社会 心理 学 [ . 海: 体 M] 上 华东理 工大 学 出
版 社 ,9 6 19
5 心理 稳定 性的 问题 和调 节 .
5 1调 解 自我 意 识 。 自我 意 识 问题 主 要 与 压 力 下 的 过 多 .
小 说 《 黛 玉 进 贾府 》 林 的几 种 艺术 手 法
山 西 省 永 济 市职 业 中 专 学校 高 中部 刘 晓琴
小说《 林黛 玉进 贾府 》 中的三 个 主要人 物王 熙凤 、 宝 贾 玉、 林黛玉的出场 各有 特色 , 通过 阅读这 三个人 物 的文 段 , 就 会发现作者曹雪芹艺术手法 的独运匠心 。 先说贾府 的内当家王 熙凤 的 出台 “ 我来 迟 了 …… ” 围 周 丫头 、 子 、 仆 嬷嬷个个“ 敛声屏 气 , 肃严整 ” 恭 反衬 凤姐的放诞
林 姑 娘 的灵 秀之 气 。
贾 宝玉的出场 : 作者不惜 笔墨运用 油 画手法 给读者一 种
特有的印象 。顽劣异常 , 极恶读书 , 内帏厮混 , 甜言蜜语 , 有天 无 日, 疯疯傻傻 , 又补叙 的《 西江月》 二词 , 不通世 务 , 为偏 “ 行 僻, 富贵不知乐业 , 穷难 耐凄 凉 , 负好 韶光 , 国于家 无 贫 辜 于 望, 天下无能第一 , 古今 不 肖无 双 的“ 戏谑 ” 更使 读者理 解他 , 是 一 个 混 世魔 王 , 实 文 中 的面 如 中秋 月 , 其 多如 春 晓 花 … …怒 时若笑 , 目真 视 有情 , 一系列 的细节描 写在读 者的心 里形成 极大反差 , 通读《 红楼梦》 全书读者一定 会感觉 到曹公 笔下 的

人物出场方法略说

人物出场方法略说

人物出场方法略说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几篇小说,有的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有的是长篇中节选的精彩篇章,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其中多样的人物出场方法,给人物打上了鲜明的性格烙印,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令人称道,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环境描写出场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把人物引出场。

如《药》中的华老拴就是这样出场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拴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这段描写,渲染了阴暗、凄清、又有几分恐怖的环境,然后华老拴出了场,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特征,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情境之中。

二、声音描写出场法这种方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者先抓住人物个性化的片言只语进行描写,把人物引出场。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风就是这样出场的。

当黛玉与外祖母及姑娘们相见时,只听后院一声笑语:“我来晚了,不曾迎接远客。

”这一声笑语,先把王熙风引到了众人面前,之后,小说才详细描写这位”丽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这样,一个“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凤辣子——王熙风的形象就全面地展现出来了。

这种方法,就像戏曲舞台上人物还未出场,就从后台边幕旁传出了一声叫板一样,产生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三、行动描写出场法这种方法,就是抓住人物性格化的动作,一开头就把人物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就是这样写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缄来。

”这“悠悠”二字的动作描写,活画出了一个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农民的舒畅和幸福,可谓是先“行”夺人了。

四、拟“画外音”出场法这种方法,作者如同一个解说员,先对主人公进行介绍,再使主人公出场。

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出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小说中人物出场方式

小说中人物出场方式

• 三、陈述铺垫
• 铺垫,也叫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预先 作的揭示或暗示。如《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出场就 是这样的:“母亲对我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 家来时,总是问起你,想见你一面。’……”经过这 样些陈述铺垫,后文里中年闰土的出现也就在情理 之中了。
• 四、悬念设计
•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十 分关注的一种迫切的心理活动。悬念的设置,会迫使读者去寻根究 底。这种人物出场法,运用得好,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有时会 不自觉地参与到作品的二度创作中来。如《驿路梨花》一文,层层 设疑、悬念迭出,是设置悬念的典型范例:深山中的夜行人在急切 赶路,又饿又累的情况下意外地发现了小茅屋……小茅屋的主人是 谁?经过一次次的误会,最终小茅屋的主人——建造者和照料者都 是主人——才水落石出。这种人物出场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定义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 叙、分叙五种
• 二、种类 • 1.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 顺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 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 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 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 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 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拐弯磨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这种方法质朴、 平实,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其实优点很多。它平稳、干 净利落,不易离题,就像一个忠实老成的人,做事稳重。 如《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罗夫的出场:“警官奥楚 蔑罗夫穿着新的军大衣,走过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 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得子,里面盛满了没收来的 醋栗。”这种开头法,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最易掌 握。初学写作者最好先从这种写法入手。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人物描绘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归纳描绘、肖像描绘、语言描绘、行动描绘、心理描绘、细节描绘《三国演义》的人物描绘: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使用容颜、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往常依靠各样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向对人物进行容颜描绘、神态描绘、语言描绘和行为描绘,既能显现人物音容笑容、言谈举止和穿着衣饰等外在形态,也能体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进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自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顾,勾画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次,经过对人物仔细的语言与神态描绘对人物个性特色加以衬着、突出。

经过容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愈来愈多的生感人物形象涌此刻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活力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意会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意会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经过对照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地部署了诸多对照情节,用来衬托英豪人物伟岸神态。

《三国演义》中,对照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

有时在人物语言中赐予对照;有时是在强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照;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比较。

对照堪称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部署,运用这类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自己褒贬偏向都浸显出来,起到了点睛之笔的功能。

三、借助次要人物来衬托、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敬爱、喜欢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优秀,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举衬着。

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经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衬托。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衬托,作者存心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衬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付,但是这些计谋固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秒术的诸葛亮看得清清楚楚,步步在他的预料之中。

红楼梦前五回人物出场艺术特色

红楼梦前五回人物出场艺术特色

红楼梦前五回人物出场艺术特色英文回答: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re are several characters that make their appearance. Each character has their own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richness of the story.1. Jia Baoyu:Jia Baoyu is the central character of the novel and is known for his sensitive and artistic nature. He is portrayed as a romantic and dreamy young man who is deeply in touch with his emotions. H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reflected in his love for poetry, music, and painting. For example, in one scene, Baoyu is seen playing the guq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and composing a poem. His artistic talents not only add depth to his character but also serve as a means of self-expressionthroughout the novel.2. Lin Daiyu:Lin Daiyu is Baoyu's cousin and love interest. She is depicted as a melancholic and poetic young woman. Her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evident in her love forwriting poetry and her sensitivity towards nature. For instance, Daiyu often writes verses expressing her emotions and observations of the natural world. Her poetic nature adds a touch of beauty and elegance to the novel, and her verses often serve as a reflection of her inner thoughtsand feelings.3. Xue Baochai:Xue Baochai is another important character in the novel. Unlike Baoyu and Daiyu, Baochai is portrayed as a practical and down-to-earth individual. However, she also possesse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r own way. Baochai is knownfor her exceptional embroidery skills, which are highly regarded in the novel. Her ability to create intricate andbeautiful embroidery pieces showcases her artistic talent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This skill also symbolizes her refined upbringing and adds to her overall charm as a character.4. Granny Liu:Granny Liu is a minor character in the first volume bu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tory. She is a poor widow who comes to the Jia family seeking help. Granny Liu'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lie in her storytelling abilities. She captivates the other characters with her vivid and engaging storytelling, using a mix of humor, drama, and suspense. Her storytelling not only entertains the characters but also serves as a commentary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time.中文回答:在《红楼梦》的第一卷中,有几个角色出场。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

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

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人物出场的五种艺术形式
小说人物常用的出场方式主要有“单刀直入”、“先声夺人”、“画家三染”、“环境烘托”、“概括介绍”等几种。

一、单刀直入:单刀直人就是不拐弯抹角,一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陈免生和柳毅的出场都是这种方式,“…漏斗户主‟陈英生,今日悠悠上城来”(《陈奥生上城》),“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径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柳毅传》)。

两篇都是直截了当地点出人物,没有任何的铺叙。

二、先声夺人先声夺人,就是通常所说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如同传统戏剧演出时主要人物登场前先使观众听到唱腔,然后再亮相一样。

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种方式,“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红楼梦》)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环境里,这突如其来的笑语,自然引起了黛玉的纳罕:在老祖母面前,谁敢这样放诞无礼?按王熙凤的身份,她应该和李纵等人随贾母一起出场,但作者有意安排她单独活动来自我表现,如此出场,一开始就显示出她张狂的性格和在贾府中深受贾母宠信的独特身份。

“只见一群媳妇丫拔围拥着一个人从后......(
人物的出场描写方法例举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记叙文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写。

那么,在这类写人的文章中,如何让人物走上前场,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这正如戏剧中人物出场一样,大有讲究。

出场效果好,可民赢得满堂彩,为全剧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出场效果不好,观众就会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写人的文章如果能让人物恰到好处地“走出场”来,整篇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

一、开门见山
又叫单刀直入法。

这种方法比较常用。

它不拐弯磨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

这种方法质朴、平实,初看似乎平淡无奇,其实优点很多。

它平稳、干净利落,不易离题,就像一个忠实老成的人,做事稳重。

如《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罗夫的出场:“警官奥楚蔑罗夫
穿着新的军大衣,走过广场。

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得子,里面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这种开头法,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最易掌握。

初学写作者最好先从这种写法入手。

二、先声夺人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这是《故乡》中描写杨二嫂出场时的片断,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写法。

也就是先描写人物的语言,再交代人物的出场。

这种开头给人以一种自然之感。

写人活动的文章,可用这种写法。

特别是一些性格泼辣、爱说爱笑的人物,这种开头法尤为适用。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里,“女强人”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样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声如其人。

三、陈述铺垫
铺垫,也叫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预先作的揭示或暗示。

如《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出场就是这样的:“母亲对我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是问起你,想见你一面。

‟……”经过这样些陈述铺垫,后文里中年闰土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悬念设计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十分关注的一种迫切的心理活动。

悬念的设置,会迫使读者去寻根究底。

这种人物出场法,运用得好,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有时会不自觉地参与到作品的二度创作中来。

如《驿路梨花》一文,层层设疑、悬念迭出,是设置悬念的典型范例:深山中的夜行人在急切赶路,又饿又累的情况下意外地发现了小茅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经过一次次的误会,最终小茅屋的主人——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主人——才水落石出。

这种人物出场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五、金钩倒挂
又叫序幕回忆法。

它往往先写人物最终命运或结局,然后追述其经过。

这种方法开头,同样可以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

如《祝福》的开篇写祥林嫂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死去,再追述其第一次出现在鲁镇的情景及她不幸的一生,揭示她死去的原因。

为什么祥林嫂会在祝福中死去?开篇高疑,再追述往事。

这种人物出场法,能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

六、娓娓道来
娓娓道来的人物出场法,要求开篇用如话家常的形式和语调,向读者介绍和人物有关的环境、背景,然后自然地引出人物。

如新凤霞的《傻二哥》的开头:“我的童年是在天津度过的。

那时,天津是热闹的工业城市。

就是在南市贫民区,也有很多好玩爱唱的人,还有票友聚会的地方——票房。

每天有人在票房里吹拉弹唱,十分热闹……”开头用了百多字介绍天津人的习俗,亲切感人,接下来引出助人为乐的文章主人公傻二哥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以上介绍的只是几种常用的小说及写人物的记叙文出场法。

只要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留心积累、借鉴运用,那么你笔下人物的出场就一定能写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