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1932年凭借其创作的小说《大地》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家。作为华裔美国文学小说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大地》以王龙一家的生活为主线,为读者创作了一幅幅旧中国农村广阔、独具特色的民俗画面,为世界读者呈现了鲜明的中国农民形象。赛珍珠创新式地从中国人视角出发,对旧中国城镇及农村生活予以了描绘,并透过中国小说艺术特征及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等视角向西方展现中国,推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传播是发生于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相互间的信息共享,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传播。换而言之,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产生于一种文化中的信息,却要脱离该种文化开展解读。赛珍珠与中国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某种意义上而言,她的成长环境中满满都是中西方文化、语言等的交织融汇。与此同时,该种独特的环境又为赛珍珠观察中国社会文化提供了特有的视角及契机,使她可摆脱国家、文化的束缚,秉持一种深远的、认同的姿态去传播中国形象。此外,作为一个跨文化的传播者,赛珍珠的独特经历使她可感同身受地领会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及情感,并很好地创作出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作品,进一步为中国形象传播发挥有效媒介作用。

一、国家形象概述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表现出一定的二元性,换言之即为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与此同时,国家形象还是国家软实力、国家影响力的反映,其可对对外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家形象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其关乎国家相互间的关系,可左右政策走向,可左右社会公众认识。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改善负面国家形象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近代中国形象历经了翻天覆地的演变,先后经历了衰败中国、新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中国等形象演变。当前的中国形象,在自我定位于外部认知上依旧存在一定的反差。现如今,是近代以来中国对自身国家形象认定的最佳时期,然而外部世界对中国看法仍然存在分歧,尤其是对中国作为大国的行为,存在极大认知差异。

二、跨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传播

(一)《大地》之前的中国形象

在19世纪很大一部分欧洲及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形象是“妖魔化”的。中国作为一个神秘的国度,其总是被冠以万

恶之薮、黑暗、不自治等标签。而这一时期,众多西方国家则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其社会文明程度显然是中国落后的封建主义所不可比拟的。这一时期的西方人看中国,总是带有一种优越感。而西方的一些作家,在他们对中国进行描述时,通常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藐视意味及阴暗色调。在一些西方著作中,中国人被描写成懦弱的、奸诈的、卑贱的无耻之徒,并强行编造了中国人诡计多端、暗杀、强奸等情节。连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与他人联手创作了一部有名的闹剧《阿兴》,其中不乏歧视、丑化中国人的情节。那时期有一些西方人,自称是“中国通”,他们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着力将中国人描绘成卑贱、愚昧的形象,唯有基督教方可使中国人走向开化、文明。在中国度过童年、少年及青年前后多年时光的赛珍珠对于中国形象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她对中国文化风俗、社会生活尤为了解。在她初回美国时,对这些情况不仅感到震惊还十分愤怒,她对所有将中国形象“妖魔化”的作品都嗤之以鼻。美国人民对于同处在一个世界上并且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不仅冷漠而且愚昧。赛珍珠寄希望于借助自身的小说、译著,以将中国人勤劳善良的形象展现于美国人民面前,将中国劳动者的喜怒哀乐尽可能地描绘在她的著作中。赛珍珠深入观察、如实描绘,透过她的作品可深刻领略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她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赛珍珠一生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奔走,其作品中充满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二)《大地》之后的中国形象《大地》的推出及其广泛传播,使西方读者认识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大地》打破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偏见,转变了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流传的反面的中国形象。引领西方读者感受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认识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所拥有的共同品质,以及中国人所拥有的人类共同特质。《大地》在故事情节方面鞭辟入里地描绘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密切联系,其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质朴,且具有人性中一系列崇高品质的中国农民形象,通过对这一系列人类共同特质的彰显,相较于其他一味塑造刻板人物形象及异域文化的“套话”作品,更能够赢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大受众的思想共鸣。尤其是《大地》中主人公王龙、阿兰的形象,首先,在主人公王龙心中,他对土地有着深切地渴望,他甚至认为他是被土地所拥有的,有此使得他觉得即便贫穷但(下转第34页)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赛珍珠的贡献对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如何认识异域文化,如何与来

自异域文化的人们相处,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国家形象的内涵特征,对跨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传播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跨文化下中国形象传播的有序进行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大地》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032-02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陈孝柱 张 芳 李欣月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作者简介:陈孝柱,男,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传播学、政治和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项目编号:201710361184); 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亚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项目编号:SK2018A0088)。

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扩大师生之间的课外沟通。因为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是无刻不在的,师生之间的随时沟通能促进学生形成关注媒介的良好思维习惯。老师督促学生能通过各种媒介去发现除播音主持以外别的领域,以此来达到扩大视野、观察生活、洞察社会的目的,使得呆板的理论教学有了人情化,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专业技术的教授。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媒介素养潜移默化地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其作用不可估量。这不只是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更是教学态度的改变。

最后,引进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从我国教师录用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以文凭、职称来衡量教师的录用标准,但是在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领域,许多教师都没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而只有播音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但这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还有一些纸上谈兵的意味。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形式,既能引进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教学,还能引入企业的项目资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互联网平台的相关项目中去,在具体的“实习”氛围里真切地理解媒介的意义。校外教师和校内教师的联合培养,才是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而非仅仅只是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的回归:对比思维与启发

真正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味地去使用和浏览各种网络媒介和APP客户端,而是一种对新事物分析判断与接受适应的能力。

首先,应学会对比不同媒介之间的特点。比如将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客户端APP等不同媒介进行研究,在接触不同媒介时,了解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媒介没落了,有的媒介却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脱离内容本身,让学生追本溯源的对传播工具本身进行思考,会比单纯地接触新事物要事半功倍。

其次,懂得分析媒介的内容。同样的一起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报道的角度,观点都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新闻时事的分析,来判断媒介的价值观与立场,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国际报道当中,例如美国之音、BBC、ABC、NHK等各国媒体的国际立场都不相同,各自的报道观点都有着很大的冲突,如果学生能对这些媒介进行横向对比,再通过对媒介的表层文本进行分析,找出深层的社会内涵、文化因素,自然可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能力。

最后,学会运用各种媒介来表达观点。学会使用各种媒介是其次,在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这已不是难事。但是要能通过各种主流平台发出自己的观点,才是学生个体意识、自我意识的有力体现。传统的播音主持教育只是在不断地磨练学生的表达技巧,但是其思维内涵的积累却很少受到重视,使得很多毕业生给人“虚有其表”的印象,这也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一大硬伤,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发声,敢于发声,发出有力量的声音,才是有独立人格的播音主持专业人的表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融入媒介素养课程,不只是尝试接触新媒体的表层,而是回归对媒介本身的思考。参考文献:

[1]邱茂玲.“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的新思考[J].西部

广播电视,2018(24).

[2]张蕙.多媒体视野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电视指南,2017.

[3]田青.播音主持专业即兴口语表达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河北工

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张雅莉.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危机与展望[J].西部

广播电视,2017.

(上接第32页)也非“低贱的人”,因为脚下有土地,生活才能充实。其次,作为赛珍珠刻画的一个十分成功的女性形象,阿兰不仅是饱受欺凌的中国农民妇女形象,同时她还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及不屈的人格,这些形象均有别于西方传统语境下的中国人形象,并由此充分感动和打动了西方读者,使他们对中国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高了中国人的形象。赛珍珠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看法,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言,是赛珍珠和她的创作为广大的欧洲人民提供了第一幅关于中国农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长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说《大地》一经出版,同年在美国便印刷了100万余册;还被改编为话剧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次年便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1936年又被电影公司改编为电影形式,扮演女主人公的奥地利演员路易丝·顿纳也因此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从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20世纪60年代末,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统计数据显示,《大地》英文本总计印行70余版次,印刷超过几百万册;赛珍珠作品总计100余种,更是被翻译成全球145种文字,因而她也是现阶段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一方面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便为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创造了契机,另一方面对现代文学创作表现出高度的指导意义。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赛珍珠的贡献对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如何认识异域文化,如何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们相处,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即便中国形象对应呈现的是异域人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表述,然而形象的传播仍旧离不开以中国为主体开展的自我实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上表现出一定的缺失问题,如何摆脱形象传播中“他塑”问题,便成为人们开展跨文化传播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相关人员必须要革新思想,提高对国家形象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加强对发达国家成功传播跨文化传播经验的学习汲取,积极促进跨文化下中国形象传播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孟建,孙祥飞.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三种言说策略[J].对外传

播,2012,11(09):38-40.

[2]马婷.《长城》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中国形象[J].传媒,2017,17

(03):48-50.

[3]魏巍.赛珍珠《大地》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意义[J].芒种,2013,06

(18):141-142.

[4]李思乐,阙红玲.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1(03):04-05.

[5]孙祥飞.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N].复旦大学,2014.

[6]李卫东,周宏刚.“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开题

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1).

其他作者简介:

张芳,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李欣月,女,汉族,浙江湖州人。研究方向:建筑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