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修改)

合集下载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篇1】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关系。

”马克思是从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以往的旧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因而造成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超越旧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类通过劳动作用自然、改造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

在劳动这个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因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其次,劳动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存在着一定前提条件的,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改造和尊重自然的先决条件。

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必须遵循客体自然规律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不仅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维度,而且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维度及客体维度对主体维度的制约。

假如忽视自然规律的存在,那么也只能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污染,从而限制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中国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弱。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

矿产资源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

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所谓“道法自然”,指得是“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诚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中国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

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都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仍是佛性的统一。

而佛性的统一,就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

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

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

中国今天的环保事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世界环保理念的吸收和创新。

总体上看,“道家侧重于倡导‘天道主义’,儒家更注重‘人道主义’。

天道与人道的互补合构,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大思维、大理念、大文化、大命题,充分体现了炎黄子民超时空、贯天地、通物我、保太和的大智大德。

所以,‘天人合一’是儒道哲学所期许的宇宙生态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定‘天人合一’理念不仅是科学的宇宙观,而且是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台湾学者李亦园将这种“天人合一”观念称作“致中和宇宙观”这种和谐生态观,可被视为中国生态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的“逻各斯中心”。

从深层内核看,环境问题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

关于人与自然依赖关系的思考

关于人与自然依赖关系的思考

关于人与自然依赖关系的思考作者:吕东,黄淑娟来源:《绿色科技》2011年第01期摘要:分析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时期内的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探讨了当代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期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依赖;文化;生态文明;风景园林收稿日期:2011-01-作者简介:吕东(1986—),男,山东青岛人,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33-031 引言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至今已有250多年,各种环境灾难,从洛杉矶、伦敦等大城市的光化学污染,日本由于含有重金属元素的污水的任意排放所导致的水吴病(泵中毒),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大规模爆发,北京及其周边区域的沙尘暴天气,以及不久前的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到全球温室效应导致的各种异常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环境灾难发生的频度和广度正在逐步提升。

这一系列环境灾难犹如自然巨人向人类的力量展示,使正处在所谓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下的人类为之愕然,同时也使人类开始从一种对物质生活的狂热追逐的状态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是如同古人般的敬畏、还是延续工业文明下的疯狂、又或是无奈之下的伪善讨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环境的塑造者[1],风景园林师应当清楚的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这是时下风景园林学科应当明确的重要内容。

2 人与自然依赖关系的内涵2.1 “依赖”一词的释义“依赖”一词中的“依”本意为“靠着”[2],是对一种动作的表述,之后通过赋予这一文字以情感的内涵,使其涵义被抽象化和扩大化。

而“赖”本意为“获益、盈利”[3],是对一种目的和结果的表述,由这2个字组成的“依赖”一词就可以理解为:行为主体通过某种“依”的途径,达到“赖”的目的,并且通过这一过程使行为的主客双方产生某种联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和复杂。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而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敌对的关系,而是统一、互动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的,人类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自然的提供。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对待自然时,不断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实现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提倡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得以真正的解放和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实现对自然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起富有生机和谐的人与自然新秩序。

最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最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摘要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既是生态哲学的主题之一,也是人类普遍关注且必须予以解决的基本问题,更是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可持续地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现状,探讨自然辨证法视野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涵,以及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的有限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这些成果都得益于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现代文明时代。

这一时期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工业化水平高使得生产效率加快、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使得普及化程度高,科学技术作为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引起了技术水平的不断革新。

但在我们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1]。

例如自然界中各种延迟爆发的威胁正在急剧变成现实:近年造成十多万人死亡的印度洋海啸,核污染和食品致病,资源的匮乏和无节制的开发,大气失衡中的酷暑,生态失衡下的瘟疫(“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生命优生情结造成的疯牛、克隆人等。

这些都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逐渐加大,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正确认识个体与自然、群体与自然,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通过合理、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存共生的关系[2]。

一、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在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基础上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

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

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起源。

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他认为,在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

第一是生命在地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

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

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

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

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

思想汇报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思考

思想汇报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思考

思想汇报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思考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

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带出一些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互相影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双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自然对人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提供着空气、水源、食物等生存所需的资源。

自然的恶劣环境,如自然灾害,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

同时,人类通过改造自然,也对自然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开发建设导致的生态破坏等,都是人类对自然的改变。

二、人类是否处于自然的主宰地位人类长期以来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者,拥有改变自然的权力。

然而,在人们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遭受着自然的反击。

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处于自然的主宰地位。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上众多物种之一,不能无视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三、人类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人类有着责任与担当。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并主动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我们应该学会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和研究自然的奥秘,努力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这不仅是个体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企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

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浪费,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摘要: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异化。

本文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并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实践活动究竟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还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中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在这里,人类中心主义又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种,强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自然界的存在只是为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为实现人类价值最大化,人类可以肆意掠夺和破坏生态资源环境。

弱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人类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但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仍是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类保护自然行为的依据,也是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

不管是强势还是弱势人类中心主义,都暴露出人类的功利性。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片面的夸大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只承认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不考虑自然界对人的制约性。

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实践,就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自身存在和内在规律的漠视。

事实不断的证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否定和对抗的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中,把人确立为唯一的价值和目的中心,形而上学的分离了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把它们对立起来,使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陷入困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修订版)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修订版)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年是个不通俗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2010年对于全球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2010年1月12日,日,7.07.0级大地震袭击了加勒比岛国海地,震中据首都太子港仅仅16公里,这个国家的心脏几成一片废墟,成一片废墟,2525万人在这场骇人的灾难中丧生。

万人在这场骇人的灾难中丧生。

4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的喷发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但它给世界造成的影响连冰岛人自己都不愿再提起。

季风每年7月都会准时降临巴基斯坦,但2010年季风带来的却是百年不遇的洪灾。

来的却是百年不遇的洪灾。

正当巴基斯坦五分之一的国土浸泡在大水中时,北方的正当巴基斯坦五分之一的国土浸泡在大水中时,北方的俄罗斯却深处熊熊烈焰中不能自拔,俄罗斯却深处熊熊烈焰中不能自拔,77月的罕见热浪点燃了俄广袤土地上的野火,空气中弥漫着有毒的气体,甚至从太空中都可一目了然……更不要说现如今的石油泄漏、核辐射等问题。

我们在经历这种种问题后不得不重新认真审视我们在经历这种种问题后不得不重新认真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然”。

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系。

马恩批驳了康德、黑格尔等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认识,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了人与社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新摆正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重新摆正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如今如今, 当我们面对全球的生态危机, 寻找解决它的理论依据时, 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深深体会到她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洞察力。

深深体会到她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洞察力。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赖以存在的基础, , 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 , 也是自然存在物。

人靠自然界生活也是自然存在物。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着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存在和权利。

尊重自然意味着不剥夺自然的生存空间,不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不应该盲目地去改变和干预自然。

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该减少污染和破坏,保持自然环境的清洁和健康。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倡节能减排等方式来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此外,我们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我们需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障后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我们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合作。

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我们需要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学习和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环境监测和技术创新等方式,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参与并支持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与保护自然的组织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和进步。

总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开展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合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地球家园,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支撑,同时人类的活动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并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无节制的资源开发人类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但往往缺乏对其有限性的认识。

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短缺,如水资源短缺、森林资源减少等。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也给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人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排放物。

这些废弃物和排放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垦也破坏了各种生态系统,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与保护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意味着要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其生态功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可以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来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目标。

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这包括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重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修复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和应用等。

此外,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的管理和保护,确保这些区域可以持续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个体和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

这包括减少对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推动能源的清洁利用和减排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来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孟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孟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孟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孟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仅具有理论内涵,更具有实践意义。

首先,孟子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孟子看来,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滋养。

同时,自然也需要人类的保护和维护。

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实现共同的发展。

这种理念强调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其次,孟子关注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当具备一种道德责任感,对自然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孟子强调人类应当遵循天道,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提出了“仁义”、“人道”等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这种道德关系的思考,使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更加谦虚、尊重,避免了人类对自然的滥用和破坏。

再次,孟子关注人类与自然的认知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当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规律和本质。

孟子主张人类应当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认知水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通过实践和观察,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的规律。

这种认知关系的思考,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

最后,孟子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人类应当以简朴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相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孟子主张人类应当追求“中庸”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外在的虚荣。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人类应当从内心开始,通过修身养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孟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德关系、认知关系和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思考框架。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人与自然》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增扩了对动植物的了解,更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一层认识,如果我没有看过《人与自然》根本不明白这大千世界里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动植物,它们都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本领和不一样的生活习性,让它们在瞬息万变的自然变化中应付自如,让我明白了大自然中很多的奥妙,看《人与自然》让我大饱眼福,更让我从中受到很多启发,悟出了很多适着生存的道理,让我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变得更加坚强和智慧。

我喜欢《人与自然》这部科普片!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3放寒假了,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时看一些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

看完以后可以写成读后感或观后感。

有这么多电视我都看了,其中我对人与自然的印象最深,所以我就决定写人与自然。

我从人与自然中之到了人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人与自然中展示了大自然中有很多携物和人们相处得很好,携物受伤了,人们就会帮助携物把伤口治好,治好以后还把携物们抚养大,抚养大后把携物们送回它们的家里。

我看人与自然时,有两只小老虎被一个人捡走了,然而这个人没有把小老虎给卖了,还把小老虎抚养大了,这个人把小老虎养大以后就教大老虎怎样打猎,怎样捕获食物。

过了一段时间老虎把这个人教它的知识全学会了。

这个人把老虎给放走了,老虎还有点恋恋不舍呢。

我觉得那个人很善良,人与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我说也说不完。

我要像那些热爱大自然和喜欢保护动物的人学习,不做一个伤害和猎杀动物的不义之人。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对立关系),还是改造与被改造(支配关系),亦或是适宜与被适宜(从属关系),都不是,人与自然是和谐平等(合作关系)。

因为宇宙是我们生命的起源,也是我们生命的家园还是我们生命的归宿。

宇宙中活的生命或死的生命都应该互相尊重,都是平等的。

都要和平相处,我们要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自己。

谁能断言那些污痕累累的湖泊,不会是人类浑浊的眼泪;谁能断言那些千疮百孔的树桩,不会是人类自创的墓碑;谁能断言那些漆黑一片的河流,不会是人类自酿的酒。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古希腊从自然哲学家到柏拉图再到斯多葛学派,在他们那里,自然充满神性,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主宰与被主宰、支配与被支配的等级秩序;而到了中世纪,由于上帝的主宰地位,人格之神取代了自然之神,而人类处于上帝与上帝的创造物之间的位置,自然与人的关系在这时表现为一种神恩之下的人类中心主义。

前两个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讨论主要在本体论层面,到近现代之后,哲学讨论转向认识论,而在认识论当中,人是认识的主体,自然是被认识的客体,人类完成了对自然的祛魅,形成了一种机械论的自然观,人类主宰了自然。

曹孟勤教授认为,无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如何,都表现为一种等级秩序。

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在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

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实质上是内在统一的,一方总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

从本质上讲,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也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的性质。

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范围内进行的,人类的历史在本质上就是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这两个方面既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又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人离开了自然界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自然界离开了人就成为孤立的、毫无意义的存在。

而在此基础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制约,两者始终都是辩证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蕴含着这样的一个深层次逻辑:人与自然之所以会产生对立冲突,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资本为核心的,总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反映的是人对人剥削奴役的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观点中,“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

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其反作用于自然界,表现出来的就是肆无忌惮的、毫无节制的征服和控制,资本的逐利性使自然界沦为完全服务于资本生产的工具,人们本末倒置地把自然界看作完全依赖于人类的存在物,颠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规律,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的发生。

人与自然关系(共10篇)

人与自然关系(共10篇)

人与自然关系(共10篇)人与自然关系(一):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的能力在发展中可以逐步的改造自然,改造的后果由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整体承担.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的诠释.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和伤害.通过学习十八大精神,我们更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爱护我们的家园,共同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二):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作用于自然.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已对自然的干预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进步,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可是,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着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三): 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②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③紧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④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特殊性,各省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⑥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关系(四): 7、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这是一个正在讨论的问题.有的学者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主体际关系”.有的学者则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应该是本质的统一”但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是:人类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可持续地生存下去的问题”.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不能生存下去,就谈不上和自然的关系.简而言之:“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作为自然本身之一部的人类的生存”. 而那些什么“主体际关系”、“本质的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多少都有一点故弄玄虚之嫌,不切实际.好像不弄个什么“本质”、“统一”、“客体”、“主体”、“主体际”等等,就不能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似的.其实.更简洁的说法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是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关系(五): 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六):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1.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独立.2.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社会.4自然社会包括人类社会.为什么选并回答只给一天,为什么选4,选什么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4,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七): 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②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③紧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④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特殊性,各省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⑥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关系(八):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要一篇作文 300字左右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人与自然关系(九):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与自然关系(十): 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同时,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历史中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

古代哲学家们提
出的“仁政”、“和合”、“天人合一”的理论,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心中最高的位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只有维持这种和谐关系,人们才能拥有安宁的生活。

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政治层面的关系,古代哲学家
们也就是把“仁政”、“法治”、“和合”等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仁爱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只有维持正义公平的政治秩序,才能保证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是个人层面的关系,古代哲学家们提倡“以德服人”,这也是一种以仁爱的态度去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只有把这种以仁爱为基础的处世态度,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才能让世界和谐、平安。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思考在古老的东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和谐、互补的关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的依赖逐渐减弱,自然资源的利用也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并建立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

自然是我们的生存依托,我们从自然中获取养分、矿藏和其他资源。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自然,保持其生态平衡。

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的规律,遵从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自然带来的恩惠。

其次,我们应该关爱自然并且保护自然。

自然是宇宙中的每一个生灵的家园,我们应该尽力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不破坏它的平衡。

我们应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

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后代子孙。

再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自然的保护和恢复。

无论是植树造林,还是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我们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通过积极参与,我们可以增强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并尽量减少与自然的冲突。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消费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我们要深刻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是否每天都在为自然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是否每天都在牢记自然的伟大和它对我们的恩惠?我们要反思并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改变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依赖自然,而是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自然,将其作为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参与自然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不断改变并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人与自然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人与自然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已经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动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命离不开自然提供的空气、水和食物等资源。

与此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产生着影响。

我们改变了自然景观、开垦土地、建造工厂等,改变了自然的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应当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

其次,人类的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教育和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增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了解到自然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同时,宣传可以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提倡环保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国际合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森林砍伐等,单一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动的,我们需要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尊重和保护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我们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教育和宣传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意识,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

国际合作也是关键,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虑经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 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会 . 自然辨证法为我们供给了科学方法训练, 对提升能力和开阔视线有很大的帮助 . 我大概理解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露的内容: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经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 从这个定义中能够看出自然辩证法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给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示 , 以帮助和促使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 同时自然辩证法不行能也不该当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取代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对于自然辨证法 , 固然经过学习我收获好多 , 可是 , 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究 . 要想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一我们一定明确这么一个信息 , 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 这不单是达尔文对于物种发源思想的最好解说 , 同时也是此刻科学界的共鸣 . 其次 , 在确立上个看法后我们就要从源泉来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发源 . 对于这个方面 ,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世界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说 . 他认为 , 在地球的发展进度中 , 与生命相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 . 第一是生命在地球中的出现 , 第二是人类的出现 . 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 , 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变过来 , 全部的生物种类都是经过适应其生计环境 , 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 . 也就是说 , 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 在人类出现此后 , 这个方式改变了 . 人类经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 , 也就是说 , 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 . 今日 , 跟着人类对于基因构造和功能的知识不停增添与深入 , 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 , 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 , 这样 , 地球发展进度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马上到来了 .认识了上述三个转折点 , 我们知道了人类并且只有人类能够创建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 . 因为我们拥有特有的改革环境的能力 , 人类不必经过生理上的突变就能很好的应付四周的环境 . 可是 , 现实中 , 我们却愈来愈感觉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协调 . 那么 , 为何人类此刻愈来愈显得不可以控制自己创建出来的环境?为何人类日渐感觉自己创建出来的环境愈来愈不合适居住?我想答案就在于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根本差异之中 . 基因进化经过基因突变起作用 . 假如一个物种的基因突变切合自然选择的要求 ,它就会在生命史中短短几千年里成为地球傻瓜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 与此相对 , 文化进化是经过引入新工具、新思想或新制度能够使自己在几乎一夜之间就改变整个社会 . 比方 19 世纪中期的蒸汽机、 20 世纪的内燃机和今日的核能、计算机等 , 这些人类发明的新工具深刻得改造着我们的环境 . 理解了这些 , 我们再看看一个悖论 : 人类在获取愈来愈多的知识的同时 , 愈来愈能够依据自己的意向来改造环境 , 可是 , 却愈来愈不可以使我们的环境愈来愈合适居住 .之所以出现这个悖论, 原由是多方面的, 不是我们不不认识环境, 而是我们有这么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 怎样解决自己知识的不停增添与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 人类急迫需要学会在获取悉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达均衡 . 做不好这个 , 那么人类便会像爱因斯坦警示我们时说的那样 : 人类此刻正面对着的能够说是一种新的“思想方式” , 也能够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灾害”.在我们步入工业社会后 , 变出现了一种病态般的社会 , 系统论首创人贝塔朗菲认为“一个病态的社会 , 其特点是极其简单的 , 这就是它为人的生物学需要供给得太多 , 但同时却处于精神饥饿状态 . ”我们能够简单的理解为人所自有欲念和自己能力的一定 , 对自己利益、个人主义偏向一种过分追求所致使的此刻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况 . 这类看法详细表现为倡议高花费 , 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与花费看法 , 很多人的吃、穿、住、行、用的花费都大大超出了实质需要 . 原来从人的身体健康而言 , 在饮食方面 , 明显是科学搭配 , 保证营养即可 . 可实质状况是 , 在很多场合下的请客吃饭是为了讲排面 , 显摆气 , 显荣华 , 把这类实质需要发展到极端铺张浪费的地步 . 从住宅条件看 , 明显是求得安全、方便、舒坦、温馨即可 . 但实质状况却把这类需要发展到旅馆式 , 宫殿般的豪华享受并且堕入盲目的攀比中不可以自拔 , 人人累得气喘气息 . 正是因为高花费、高享受的生活花费观 , 造成了此刻资源的高耗费 , 环境的高污染 , 生态系统的高损坏 . 因为人类生产的最后目的是为了花费 . 假如无人花费 , 这个产品就没法生产了 . 所以正是因为高花费刺激了高生产 , 高生产致使向大自然的高讨取 , 而高讨取必定造成资源的高耗费 , 环境的高污染 , 生态均衡的高损坏 . 进而令人类社会堕入了高花费→高生产→高讨取→高耗费、高污染、高损坏的恶性循环之中 . 能够说高花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终结原由 .此外一个原由则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冷视 , 之所以说是冷视而非无知, 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规律是有认识的, 但却因自己的利益而不肯意搭理各种自然规律 . 这也是社会文化与自然文化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恶果 .那么这类看法致使自然界无情的报复 , 我们面对各种非正常的人与自然关系所表现出得现象 , 应当怎样应付 , 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历史性难题 . 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提出解决 21 世纪的矛盾、矛盾的方法 : “只有大乘佛法与中国的孔孟学说” . 自然 , 我们不单是要从传统理论中找答案 , 也要在详细的现实环境中找答案 . 我认为在当今条件下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 法制建设层面 . 鉴于人性的短处 , 我们有必需并且只好经过这类硬性的、有拘束力的法律来不停完美立法、严格司法 .第二, 建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 . 第一, 人类要认识到 , 人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 , 是万物之一员 , 自然之一份子 . 人类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这个地点 , 给自己定好位 . 人类不可以傲慢自傲 , 不可以什么都以人类为中心 . 其次 , 人类要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计发展的家园 , 保护自然 , 就是保护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三 , 成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连续发展观 . 人类要完全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 , 用之不停”和“环境能够无穷容纳污染与废物”的旧看法 . 采纳经济、文化、资源、人居环境和人的素质等综合指标来权衡社会的发展 , 进而把资源节俭 , 环境治理 , 生态保护 , 公民素质的提升都包含在发展看法中 , 以指引各个国家和地域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连续发展 .第四, 选择健康、适量花费的生活观 . 人类要改变过去那种追求高花费 , 高享受的花费看法与生活方式 , 倡议节俭节俭 , 反对讲排面 , 显摆气 , 豪侈浪费 , 选择健康适量的花费行为 , 倡议绿色生活方式 , 以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连续利用 .第五 , 鼎力发展绿色科技 . 一方面要连续增强生态科学 , 环境科学 , 环境资源学 , 生态经济学 , 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鼎力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已任的绿色技术 . 这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面对环境损坏这一问题 , 我们有好多解决之道 , 可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 “人法自然” , 既是要人类的全部行为都要切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 我们能够改变事物的详细形式 , 但不可以改变事物的内在规律 . 认可人的能力的有限性 , 认可并尊敬规律, 是我们的必修课 .最后 , 我想感谢章汝先教授带给我的这门自然辩证法 , 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为存心义 , 对我此后的成长、发展、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均有及其重要的踊跃影响 . 此外在此感谢章教授的“阳光心态趣话 200 条”及讲堂上的出色讲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众多哲学家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问题。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科技水平不断取得进步,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未来。

本文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同时指出自然中心论是一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人类中心论自然中心论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存在着。

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光流逝,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寻常的时代,现代化的冲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自然的面貌。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上世纪开始时,人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所拥有的技术方面都没有力量急剧地改变地球上的各个系统,然而现在,不仅庞大的人口规模及其活动已具有了这种能力,而且许多重要的变化正发生在大气、水体、土壤和动植物群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破坏力),在时空和速率上都得到强化和延伸,同时这种与日俱增的能力还不断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以及人类自身需求的正反馈激励,结果使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经过长期演化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代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和众多尖锐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不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且还饱尝了自身过度干预自然之苦:五、六十年代突发并持续至今的环境污染,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八十年代发生在非洲的触目惊心的大饥荒和不断加重的全球水土流失,九十年代日益突出的全球环境变化,以及仍有占世界1/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l0亿)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的教训。

勿庸置疑,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扩大和激化,将可能导致经济、政治矛盾及相关危机的连锁爆发,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因而,回答人类与自然究竟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而关系到了我们的生存和命运,是一个莎翁笔下的“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1]。

一、自然与人类的定义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类。

从广义上讲,自然就是整个宇宙,包括人类;从狭义上讲,它不包括人类,而是指人类社会以外的宇宙。

人类一词从表面分析似乎意思是较为的浅显,但仔细的分析则表明它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人类”一词的用法其实早已形成了由两个不同思维方式带来的解释。

一个是考虑人与非人的自然界关系的方面,“人类”一词是相对于“非人的自然界”(包括无机界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的;另一个则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人类作为“全体的人”或“人类的全体”的同义词是相对于非人类全体(如个体的人、阶级、现代人、民族等)而言的。

由于人类的两个角度不同,故在把握人类的含义应从两个方面:其一,在人与自然的角度上,人类意识产生于自然界的长期进化,又生活于自然界之中,又以自己的意识性、目的性、实践性等一系列的特性与自然物区别开来的物种;其二,在人与人角度上人类意指全体的人或整体的人,这种全体的人既包括特定的个体又包括特定的群体,但又超越了这些特定的个体和特定的群体。

它是生活在我们地球上的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人的总和,是一个世代相接的整体。

综上所述,从空间上说,人类迄今只是地球的一部分,小得可怜,而自然包括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无边无际的宇宙,其大无比。

人类从广义说是自然的一个特殊部分或一个特殊层次,是屹立自然之上的最高层次,从狭义说它不是自然,是与自然并列的。

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即是从狭义上说的。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征服自然,不断地改造周围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着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

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地理环境,在自然界身上打下自己的印记。

同时,自然环境又通过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但总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也被称为人类中心论。

关于它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

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2]。

这种解释很含糊,因为“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这只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科技知识空前普及的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已毫无现实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确实有过以本地域、本民族、本国家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观点早已过时,现在就连教会也都承认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事实,公开给哥白尼平了反。

随着宇宙空间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谈论的是宇宙飞船、月球和火星探险,根本不存在什么以地球为中心、以人类为中心的认识问题。

汪信砚在《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问题》[3]中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1、宇宙人类中心主义,核心论点是主张人类在空间方位的意义上是宇宙的中心或曰人类居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

这种理论寄生于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为代表的‘地球中心论’之上,即是说既然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又栖息于地球之上,那么人类自然也就成为宇宙的中心。

2、神学人类中心主义,是基督教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类不仅在空间方位的意义上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也在‘目的’的意义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人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目的。

例如,果树之所以结果,就是为了使人类有果子吃;软木树的生长,也只是为了使人类能将它作为水瓶的塞子,而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巧妙安排。

3、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是20世纪特别是当代以来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重审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其核心论点就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应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人类的利益应成为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

显而易见,前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现在是不会存在的了,现在人类中心主义者所主张的是第三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但人类中心论仍然有其不可避免的狭隘性,所以不断受到各方面的冲击,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哲学家、生态学家、人类学家寻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强调人和自然的不可分离性;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人类并不能征服自然,其中对人类中心论冲击最大的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人类中心论无法解释的事实,人类中心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人类中心论还面临着现代宇宙学的挑战。

现代宇宙学在宇宙的结构、演化、无限性、统一性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的地球优越论、人类优越论提出了质疑。

地球上所有的元素,在宇宙天体上也同样具有。

宇宙物质在化学元素的组成上的惊人相似,反映了宇宙在成份上的统一性,否定了地球在物质成份上,在宇宙中的优越地位。

本世纪七十年代,宇宙学的新发现进一步表明人类在物质组成上也不占统治地位,宇宙间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物质不是组成人体的元素。

1937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比较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常数,提出了大数假说[4]。

大数假说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系统,人和宇宙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

在大数假说的基础下狄拉克又提出了人的宇宙原理。

人的宇宙原理从宇宙的演化入手、认为人类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演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人类的产生;相反,人类不过是宇宙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的存在依赖于宇宙演化的特定阶段。

大数假说和人的宇宙原理表明人的产生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偶然性。

人类中心论还面临着系统论的挑战,人类作为一个系统和自然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

人类只不过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大系统中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耗散结构和协同论表明,事物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分支过程。

因此,未来并不完全孕育在过去之中。

生物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临界点后,处在哪个稳定分支上是由概率决定的,具有随机性。

虽然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并不一定按照预先设想的模式前进。

生物进化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体现了统计决定论的作用范围的扩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的发展向人类中心论提出了主要挑战。

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人类并非生来就是地球的主人,而是地球进化的产物;人类不是生物进化的终极,而是生物进化中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

相对于上面的人类中心主义,我更支持自然中心主义的观点。

人不仅不是自然、宇宙的中心, 而且恰恰相反,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曾说过“人靠自然生活”。

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互联系, 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

显然, 人在这里被放在了自然里面, 因而,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相当于自然与自身的关系。

既然如此,当我们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在出发点上从人转向自然,不能由人“向外”看自然, 而必须由自然“向内”看人。

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中心主义”视角。

首先,我们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的,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离开了自然,人类既不能生存,也谈不上发展。

科学证实,人类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体,它必须经常地和周围的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生存。

无论以后科学怎么发达,技术如何先进,人依赖于自然、与自然相关联的本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

不仅如此,从产生时间来看,人类也是依赖于自然的,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本身的“自在形式”,发展到“自为形式”的高级物质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是名符其实的“自然之子”。

第二,自然中心主义视角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相一致的。

现代自然科学已经否定宇宙有中心的观点, 因此无论人还是地球、太阳系等等都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宇宙中心。

既然如此,如果仍然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 就必然遭受失败。

从这一点来说,自然中心主义正好同自然科学的成果相吻合,从而保证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第三,自然中心主义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倘若由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作祟, 人类必将被置于优先于宇宙的地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被看成是最高的价值;那么为了实现这一最高价值,人类可以不顾自然的和谐、宇宙的规律而任意妄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