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经常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 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 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文学常识
儒家 子舆 孟子:字_____,邹国人,是____ 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 学说的继承人,将他与孔子并 称,并尊其为“____”,曾广泛游 亚圣 历齐宋魏等国,因政治主张不为 统治阶级接收,晚年与万章等弟 子著书立说。 思想:“仁政” 、 “民贵君轻”、“性本善” 《孟子》:散文,论证严密,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
举例 论证 道理 论证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论点
中考链接:
一、(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12分)舜发于畎亩 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选文第②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 论,其从正面推论是哪句话?(3分) 答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归纳整合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 )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2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营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 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
• 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 故事的方法)。
2007年盐城
• 【甲文人恒过……】 •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
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 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 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 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 《齐东野语》)
【学习目标】 1、复习孟子有关文学常识,总体把握 孟子思想主张和行文风格; 2、复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掌握字词句以及文章思想 内容; 3、中考链接,思维训练。
孟子
•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 并称。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民 为贵,君为轻”,提倡“仁政”。其言论和行 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 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本质:他们没有
,所做的一切无非
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
丈夫。(2分)
14. (1)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 、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 评判标准)。(2分)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一、文本天时[2]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7]攻之而[8]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9]天时不如地利也(10)。

||城非不高也,池(11)非不深也,兵革(12)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13)而(14)去(15)之(1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17)曰,域(18)民不以(19)封疆之界(20此句),固国【22】不以山溪(23)之险(21此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4此句)。

得道者(25)多助,失道者(26)寡(27)助。

寡助之至(28),亲戚畔(29)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30)之。

以(31)天下之所顺,攻亲戚(32)之所畔,故君子有(34)不战(33此句),战必胜矣。

人教版《孟子》两章 课件(共43张PPT)

人教版《孟子》两章 课件(共43张PPT)
人教版《孟子》两章 课件(共43张PPT)
人教版《孟子》两章 课件(共43张PPT)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 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 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 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 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便常常会被消灭。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拂(bì),通“弼”,辅佐。 (27)出:指在国外。 (28)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邻国和外 来的祸患。
(29)生于忧患:忧愁祸患(能激励人 奋发),使人能够生存。
(3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的死亡。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 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 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 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 墙的劳作 之中被起 用。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 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 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胶 鬲 从
胶 鬲
贩 卖 鱼
举 于
盐鱼
中 被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 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 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 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
富贵不能淫
第一章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这样
因为、 由于
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 安乐而死亡。
读准字音
n )发于畎( quǎn )亩之中 1、舜(shù 2、傅说( yuè)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 gé )举于鱼盐之中 n )性 4、动心忍( rè 5、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6、行拂( fú )乱其所为 7、入则无法家拂( bì )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 夫哉?一怒___,___而天下熄。"孟 子曰:"是焉得为大丈乎?_____ 乎?____,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____,戒之曰:'往之女家, _____,无违夫子!'以____者,妾 妇之道也。 居____,立天下之___, 行天下___。得志,____;不得志, ______。富贵不能淫,____,威武 ___,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此,这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孟子两章优秀课件.ppt(使用课件)

孟子两章优秀课件.ppt(使用课件)

自学指导:自行阅读课文一次,结合课文注释弄清生 字词读音。
• 1、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法家拂士 行 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 2、注意读准下列节奏。 •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 于/士,……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 • •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自学指导
• 自学目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 自学指导:讨论以下问题: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提出论点的? • 2)作者有否对此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假 如有,是怎样论证的? • 3)作者论证这个观点之后,由此得出什 么结论? •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固国
威天下
治国也需要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一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 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的取 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 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 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 “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能治理好。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3、一词多义:

国防 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野芳发而幽香 ---- (花)开放
征于色,发于声 ----表露,表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征发
国恒亡
国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都 ----国防
使动用法:
1、苦 : 使……痛苦
2、劳: 使……劳累
3、饿: 使……饥饿
形容词
4、空乏: 使……贫困缺乏
6、忍: 使……坚韧
7、动: 使……惊动
动词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使体…肤…,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gé
被举用,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x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任用,胶鬲自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 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 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 上了相位。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
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
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熄,天
下就会太平”
3
原文翻译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 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 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 学过礼吗?
4
原文翻译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孟子两章》复习课课件

《孟子两章》复习课课件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牒为械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以:凭借,靠 以:把。用 之:的 之:代词,它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一词 多义 之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
3 4
辍耕之垄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用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拂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第一段
六个人 举例论证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课件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课件

精选可编辑ppt
25
三、理解探究
《鱼我所欲也》
1、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舍生取 义”的理解,并列举出你熟悉的“舍生 取义”和“见利忘义”的历史人物各一 个,并用简洁语言加以说明。
2、请为本文论点补充道理论据。
精选可编辑ppt
26
• 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 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 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 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 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的?
精选可编辑ppt
20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课文结构
《鱼我所欲也》
第一部分(第1段) 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 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第2段)
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第3段)
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
失其本心。
精选可编辑ppt
22
精选可编辑ppt
14
2、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受到贫困之苦 ( 5)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颠倒错乱
《孟子》二章
复习课
精选可编辑ppt
1
复习目标:
1、巩固文学知识 2、文言词语积累。 3、准确地翻译句子,理解分析
复习重点:理解文言词语、 翻译句子、理解分析
精选可编辑ppt
2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件:《孟子》两章(共18张PPT)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件:《孟子》两章(共18张PPT)

三、课后习题
•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 注意节奏。
•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1)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
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
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
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2)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
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
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对比论 证),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 并学习恰当使用,如:
•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
二、问题研究
•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
• ①短文首先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 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 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举例论证)② 其次,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③ 再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 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对比论证)④最终提出 本文的中心论点。
为本”。
一、整体把握
•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 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 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件
•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 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 3、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 照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 极强的说服力。
• 不同之处: •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
同: •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
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和阐述; •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 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最准确的一项是(D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诞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围。 而1:表顺接 而2,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 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 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 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 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 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周密,并使用类比论 证,善于说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共31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共31张PPT)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 题以有益的启示。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 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 样的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苦其心志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 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 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三、词类活用。
1、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 饿( 使......饥饿 ) 其体肤 3、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
4、 所以动(使......惊动 )心
5、 忍( 使.......坚韧
)性
6、 行拂乱( 使......颠倒错乱 )其所为

《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孟子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 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与孔子 并称“孔孟”。 • 主要思想: • 性本善 施仁政 • 行王道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通“横”,梗塞,不顺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检测
《中考文言文》P14页 “中考真题”【2015•山东省莱芜市】
第1、2 、 3 题
四、理解与运用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败的三 大因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排比句式,极言守城一方所占据的优越条件的 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孟子从反面论述 “国恒亡”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孟子〉两章》 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作者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能默写重点句子,并能准确翻译。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学常识识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 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与《论
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注意:快速朗读,回顾记忆
文学常识过关
孟子:名______,字子舆______时期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与 孔子合称“___ ”,有“ ”之称。《孟子》 与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注意细节
学习文言文,需要过四关: 1、背诵默写关。(重点语句) 2、字词解释关。(课下注释)
3、句子翻译关。(重点语句) 4、理解运用关。(重点语句)
二、字词解释关
人和 兵革 城 郭 环 池 委 去 域 固 畔 亲戚 顺
发 士 任 苦 劳 拂 乱 动心忍性 曾益 恒 过 衡 作 征 喻 法家 拂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三、语句翻译关(中考链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开头即提出“_______”的 论点,并用_______加以论证,然后,由___推及_____,最 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先列举_________,从理论上 归纳了_________,接着又从_____两方面进行论述,由 _______推及_________,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 “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006•河南】【2015•安徽】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源自2009•山东】3、人恒过然后能改。【2015•安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16•莆田】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07•襄樊】
5、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 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 真是“_________,________”。 6、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两章》 中“___________”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7、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合作,与人和谐相处十分 重要,这正如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 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