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研究
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产业转移成为各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WTO的重要成员,其产业转移战略在WTO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首先回顾WTO成立以来中国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国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接着,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在WTO背景下产业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环境压力增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中国产业转移的战略方向和政策建议,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WTO与中国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不仅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而且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WTO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国际经济环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走进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在WTO框架下,中国逐步降低了关税,取消了非关税壁垒,使得国内外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
这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加入WTO也促使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中国不得不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转移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引导产业向更具竞争优势的地区转移,中国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提高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要素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产业从某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目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我国西部地区要抓紧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积极发挥本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快速持续发展,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等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带。
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和产业转移要求日益增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面对世界范围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东部地区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
因此,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势在必行,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正在向西部地区迅速转移,当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几个特征:从转移方向看,主要是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从转移的行业看,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以劳动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和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等为主。
从转移方式看,一是外资或东部地区的民营资本在西部地区直接投资设厂,二是由东部接单,在西部地区设立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接单加工贸易,三是引导西部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和东部沿海企业的营销网络,四是东部和西部联合进行园区建设,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1、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在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问题和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新趋势和新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产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技术引进,更为深刻的内涵是在于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掌握甚至创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技术转移获得较大发展。
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几乎没有技术输出。
90 年代末至今,我国国际技术转移才真正踏入到正常轨道上来,不仅有技术引进,而且也有技术输出。
技术转移途径也呈现活跃和多元化的趋势。
一是有选择的引进。
引进当前我国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布局按需引进。
二是通过合作开发、战略联盟等等技术转移方式,重在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
我国从改革开放当初的“世界工厂”已开始逐步向“研发中心”转变,从“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经集聚入驻机构120多家,开拓国际渠道1000多条,组织高端技术转移、国际交流、行业交流等活动150多场,服务企业2000多家次,完成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转移和落地154项。
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标志着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内技术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国外技术走进来搭建了桥梁。
技术转移的这些新变化,极大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015年4月21日至23日,“2015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于北京召开。
大会围绕“美好生态、舒适生活、健康生命、智能生产”四个方向组织了智慧城市、纯电动汽车、食品药品安全、新材料与3D 打印、未来医学与个性化健康管理等12个技术领域专场。
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
入世后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目 数和实 际使用外 资额的4. %和4 . %,比2O年实 际使 42 2 78 5 O1
用外资额增长 了两倍多。
截止2 0 年 我国吸引外资总额存 量中 ,第二产业仍 居于 07
主要地位 , 接近23 而第三产业 比重 约为3 %, /, 2 尚不足1 , 当 /而 3
到2 0 年 的近 1 ; 06 / 国际服 务外包异 军突起 , 5 发展前 景广阔 , 并 逐步成为服务产业全球分工 的重要 载体 ,代表 了经 济全球化 发展的最新 趋势 。
上空 , 要真正 深入到农 村 中去 , 深深扎 根农村 , 在农村 生根发 芽, 为农村 经济发展 提供金融服务 。因此 , 目前要 思考不是如
民发挥智慧 , 让他们 自己设计出符合 自己情况的金融融资制度 。
在具体操作制度上 , 允许一镇一制度 , 甚至一村~制度 , 大方向 由政府 和银行把握 , 操作规程和方法由镇 、 自己来 制定 。 村 第三 、 金融改革市场化 , 应该 区别对待 。在城市较成熟金 融体 制下 ,是可 以实行金融市场化 的。而在 我国广大农村地 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 的原 因 , 农村发 展一直处在弱势
围内 , 实行农村金融部 门以居 民合作为 主体的 , 国家 指导和补 贴 的金融体制改革之路 。 ’
农村金融体制提供强大的理论和舆论支持 ,在此基础上解放 思想 、 开拓视野 , 用新思路进行农村金融体 制改革是水到渠成
的事情 。
第一 、 要认识清楚 中国国情。尽管改革开放走 了三十年的 路程 , 但是 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仍然是二 元制经济结构 , 改革
体思路要多元化 , 改革要有大视野 , 农村的改革要根据农村 的基 本情况来进行, 不能脱离农村 的基本情况去人为设计制度 。 第二、 改革要走从下 而上之路 , 农村 金融体制改革应该 让 农 民充分参与。在政策的允许下 , 基层具体金融制度改革 , 让农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国际市场,并通过产业转移来寻求更高的效益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在转移产业的同时,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如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等。
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还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政策措施来吸引和留住产业转移的企业。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现状产业转移是指跨越地域边界,将生产、固定资产、就业等投入自己国内、省、市等经济区域以外的地区进行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长期以来承接着从经济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快速的转型升级。
同时,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迭代换代,产业转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
这些地区在各种因素方面具备很好的条件,如人力资源、市场潜力、生产成本、政策环境等。
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全球最大的投资国,依托本身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外资企业和转移的产业。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和挑战要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优势。
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以便企业便捷地将现有的生产设备和资产转移到新地区。
其次,需要有合适的产业配套和人才储备,以保证新来的企业能够顺利地开展业务。
最后,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产业转移的企业。
同时,承接产业转移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新兴市场的竞争会对现有产业产生冲击,需要加强技术和创新能力,以保持原有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新转移的产业需要有质量控制,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也需要得到关注和防范。
最后,承接产业转移也需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问题,以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和方案要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依托有效的政策和方案。
首先,在政策上,需要制定出针对性的税收、财政、土地、劳动力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以吸引产业转移的企业。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正在迅速进行。
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寻求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这种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最大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之一。
多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成为了制造业的全球工厂。
由于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能力,许多国际品牌选择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
这种产业转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劳工权益等问题。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低成本国家,如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国。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将重心从制造业转向高科技和服务业。
中国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许多东南亚国家也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促进本国企业的发展,吸收产业转移。
这些国家通过提供低成本劳动力、便利的营商环境和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吸引外国投资者。
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和提升竞争力。
然而,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失去工作的劳工和社会弱势群体来说,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和收入不平等加剧。
此外,产业转移也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政府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总的来说,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结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然而,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负面影响,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全球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与能力分析
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与能力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国际转移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的出口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比较优势,但毕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扩大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并改善我国服务业贸易长期逆差状况。
本文主要是综合中国承接服务业转移的现状,分析服务业向中国转移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国内承接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转移现状能力一、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与理论基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向服务业偏移,服务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服务业在一国经济贸易活动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互联网的推广为许多服务活动的跨国转移创造了可能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政府给予了服务业高度的重视与政策支持;这为服务业移向海外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概念与方式1.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概念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更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指发达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部分服务如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产品设计、数据处理等,一般是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再以贸易出口的方式服务于本国或国际市场,表现为产业替代;广义的转移还包括由于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及东道国市场需求增加造成的服务业外资进入,主要表现为跨国服务市场的扩展以及东道国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与服务业能力的提高①。
2.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方式服务业转移方式主要有:一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
服务型企业为了开拓市场或开展国际服务贸易在东道国投资进行服务业转移,或者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
二是国际服务外包。
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或组织将本来非核心的业务和部分关键业务剥离到其他国家的行为,目的是达到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逐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核心、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样的背景下,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政策成为了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抓手。
其中制造业无疑成为了该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
政策制定希望在促进区域平衡的同时,可以最终缓解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成本优势凸显带来的双重挤压。
而政策实践过程中结果并未如预期,有必要对该政策进行分析评估,以使“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
产业转移理论和现状“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而引入国内的,并进入政策研究制定者视野。
“七五”“八五”计划中“实行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以部分地区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有关表述,也推动这一理论的“中国化”。
201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跨省合作园区等为平台,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鼓励生态收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加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环境监督,防止跨区域污染转移。
可以这样认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来源于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和经验的概括,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其基本理论基础是弗农(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等的雁阵理论。
弗农(1966)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走向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不同周期的企业对生产成本敏感度不同。
当产品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后,往往会产生生产环节的区位变化或产业转移。
雁阵模型最早由赤松要(K.Akamatsu)提出,小岛清(K.Kojima)使用比较成本理论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其发生机理,他将产业发展分为进口、本地生产、出口三个阶段,并提出了“顺贸易导向”的海外投资主张(Pro-trade-oriented FDI,PROT-FDI) 。
基于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对策
基于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移的新形势。
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到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的转移,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
这种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何应对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的转移现状,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产业转移加速随着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传统制造企业开始考虑转移生产基地。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传统核心区域,成本居高不下,加之环保政策和用工成本的上涨,导致许多企业开始将生产线转移到内陆地区或者海外国家。
据统计,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高于东部沿海地区,显示出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加速。
2. 东南亚国家的崛起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正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有力竞争对手。
这些国家具有较低的用工成本、政府扶持和便利的贸易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国制造企业前往投资兴业。
中国的制造业转移不仅是向内陆地区,还有向海外国家的倾斜趋势。
3. 新一代技术的应用随着新一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等新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降低了人工成本。
这一趋势也引导着制造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寻求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生产环境。
二、针对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对策1. 提高技术含量面对产业转移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中国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引进和应用新一代技术,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品质,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 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通过研发高端产品和技术,打造自主品牌,开辟新的市场空间,确保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
3. 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制造企业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国外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获取国外市场资源和技术支持。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研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本文将从产业转移的背景、西部地区的承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已经相对饱和,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成本逐渐上升,政府推动产业转移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
随着国际制造业的分工趋势,许多制造业企业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二、西部地区的承接现状西部地区在各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市场潜力方面。
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吸引了一大批制造业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
在西部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城市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项目。
这些城市具有较好的交通便利度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吸引了一大批的劳动力。
西部地区还有较低的土地成本,吸引了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关注。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虽然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整体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便利度和吸引力。
劳动力素质还有待提高。
虽然西部地区有较多的劳动力资源,但其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对一些高技术产业的要求还不够达标。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培训的支持,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的成本。
虽然西部地区的土地成本较低,但在其他方面的成本仍然较高。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减费和简化审批程序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
政府需要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规划,避免盲目扩张。
只有合理引导产业转移,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吸引了许多制造业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通常是由于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或产生更大的成本,导致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
当前,产业转移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1. 从中国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者东南亚国家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则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
2. 从全球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使得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常态。
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一些传统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有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向发达国家转移。
针对当前的产业转移现状,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政府应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2.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产业转移,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合理规划生产和销售布局。
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 劳动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素质,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
同时,要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4.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和探讨,了解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各国在产业转移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产业转移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推动产业转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很多企业都在寻求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生产方式,而国际产业转移无疑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为背景,讨论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范围内,三类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占据主导地位: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凭借其技术实力和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已经成为了许多国际公司的热门目的地。
这些国家在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将其高附加值的生产线转移到这些地区。
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正逐渐崛起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这些国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市场规模,可以提供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尤其是中国,近年来在吸引外资和推动本土制造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和南美洲国家,虽然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份额相对较小,但也在积极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投资。
这些国家通常提供更加灵活的税收政策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一些生产成本敏感型企业选择将生产线转移到这些地区。
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将更加普遍。
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企业将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资源和市场。
其次,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企业转移的重要考量因素。
未来,环保产业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门领域。
例如,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治理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将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这些地区。
此外,国际产业转移也将受到贸易政策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贸易局势紧张,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
这将促使一些企业选择在规避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转移其生产基地。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河北省如何发挥承接产业转移效用最大化,成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新课题。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问题表现在平台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利用外资不合理、跨区域合作不完善以及承接产业带来的生态恶化等方面。
因此,河北省应立足本省优势,完善不足,优化引资结构,建立生态环境约束下的承接产业甄别机制,形成完善产业链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河北省产业转移外资生态环境一、引言产业转移是在比较优势作用下,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经济现象。
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
国内研究者对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为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陈建军(2002)提出以“边际渗透”理论来弥补区位优势的不足。
符正平(2008)讨论了企业社会网络对集群产业转移的模式和动因进行了讨论。
毛广雄(2009)应用区位理论研究了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趋势。
黄钟仪(2009)以重庆为例分析了产业选择问题。
洪饶云、赵雅坦(2012)分别对江西和河南承接产业状况进行了研究。
可见,国内对产业转移研究的文献比较多,但针对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理论和承接模式的最新研究却不多。
因此,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剖析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承接产业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河北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现状分析1、河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1)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
2008—2011年河北省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906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528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695324万美元。
特别是201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增长,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量比上年减少51个。
截至2012年5月,83家世界500强在全省投资了13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56.8亿美元,涉及钢铁、汽车、化工、电力、纺织等多个领域,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国际分工深入,产业转移逐渐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因素。
产业转移,顾名思义,指的是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业活动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产业转移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到来意味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能够提供廉价且高效的劳动力,从而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
这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工作机会和收入,还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技能水平。
其次,产业转移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随着跨国公司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与跨国公司合作还能够刺激本土企业进行创新,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然而,产业转移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跨国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污染问题的加剧。
发展中国家需要提高环境监管力度,加强与外国公司的合作,确保产业转移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长期的破坏。
其次,产业转移也可能导致劳动者权益的忽视。
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属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可能缺乏强有力的劳动法律保护,使劳动者容易受到剥削和不公平待遇。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工作条件和薪资水平。
针对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转移方向,鼓励外国企业进入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行业,避免出现同质化的产业集中。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创新和技术升级,以提高竞争力。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与大学生就业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现状及趋势与大学生就业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
这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每次产业转移都极大的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带来工业生产率的飞速提升,促成了产业转出国与产业承接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转移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美国是这次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控制着世界工业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
美国承接英国的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也是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推动了世界工厂的首次变迁。
20世纪末五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从美国向日本、西德转移,西德成为经济强国,日本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由日本向东南亚转移。
由日本推动的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引领东亚崛起。
日本成为“雁首”,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
英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向东盟四国主要是中国大陆转移。
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更加注意东道国本土的消费需求。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和超前消费模式作用下,形成了加工基地类型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能力不断减弱,高福利政策也难以为继,世界生产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为了应对危机,世界各国一方面纷纷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另一方面有力图防止本国的消费能量被别国涉取,希望本国消费市场带动本国经济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我国对策
备制造业 、 纺织业 是外商 投资 的主要行 业。其 中通信 设
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尤为突 出, 已累计使 用 外商直接投资超过 30亿美元。 0
( ) 际产 业 转 移 的 区域 流 向不 平 衡 二 国
接地。2 世 纪 9 0 0年代 以来 ,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 出一些新的趋势。在新 的趋 势下, 中国要 利用国际产业转移 实 现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 , 逐步融入 国际产 业分工体 系并 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 关键词] 产业转移 ; 产业链条 ; 产业结构 ; 产业升级 [ 中图分类号] 029 F6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 2 02 81— 00 0 1 — 8 ( 0 )1 01 — 3 0 8 0
务业 中的房地产 、 金融保 险、 交通运输、 电信 、 批发零售 贸
易等 行 业 。 二 、 际产 业转 移 的 趋 势 国
特别是长三角、 珠三角和 环渤海经济 圈一 带 , 已经 形成若
干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 集群。外商投 资在 地域上
的聚集进一步加大了东部沿海地 区和 中西部 在发展水平
地 向制造基地转变 。外商 直接投资 的重 点从劳动 密集 型 初级加工制造业转 向资本和技术 密集型制造业 。通信设 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 、 学原料及化学制 品 化 制造业 、 通用设 备制 造业 、 专用设 备制 造业 、 交通 运输 设
目前 , 国际产业 转移 的方 式主要是 通过新 设投 资方
接 国际 产 业 转 移 的 区 域 呈 现 出 东 高 西 低 、 多 北 少 的 格 南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研究结论
01
产业转移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发展中
国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加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02 03
产业转移的动因
产业转移主要源于成本压力、市场前景和政策引导等因素。企业为了寻 求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会选择将生产基地迁移到 发展中国家。
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 的氛围,培育具有创新精 神的企业文化。
优化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
降低投资门槛
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更多企业投资。
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 政补贴等,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
优化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法律、会计、金融等 专业化服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 争,实现差异化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01
02
03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培 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 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产业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引进高端人才
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 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 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区域发 展。
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01
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包括企业追 求低成本、扩大市场、提高效率 和技术升级等。
02
影响因素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 政策法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 、交通物流等。
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
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来投资和技术,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地区 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配套能 力不足、人才和技术短缺、生态环境 压力等。
中国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政策启示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去”原动 力。为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优质产品的巨大需求,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广
到新兴经济体中,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六廊六路”建设为中国高铁技术 “走出去”赢得商机,区域交通立体化建设为我国航空 企业发展带来机遇,新兴经济体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为我国轨道运输产业“走出去”带来广阔前景。中国政 府推动“一带一路”技术交流,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 供了交流平台,随着中国高新技术日趋成熟,未来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外商投资规模增速有所下降,部分日韩企业转至 东南亚。2010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增速总体放缓(图 1)。2019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余家,同比下 降32.6%。受制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综合成本相对上 升等因素,部分日韩企业出于利润考虑,将部分生产制 造环节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
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外资企业选择将终端加工 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而将上游研发、设计等核心环 节保留在国内的产业调整策略,通过对深圳8000家规模 以上外资企业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仅有奥林帕斯、三星 等三家日韩企业将全部业务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这说明 我国对外资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仍具有巨 大的吸引力。
7 4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January-February, 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内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现已借助“一带一路”桥梁走 进欧洲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经济体。随着中国高新技术 日趋成熟,未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 加快。
表1 中国企业海外炼油厂分布情况(单位:万吨/年)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化,许多国家的企业开始寻求在国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
产业转移指的是企业从一个地区将生产资料和生产流程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企业来说,有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但对于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有深刻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对原地区经济的影响1.1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往往意味着一种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某些原因,原地区的产业发展可能会变得不再有利。
例如,中国的以前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有吸引力。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国的部分产业开始逐渐沉淀,而一些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开始成为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1.2 地区经济发展萎缩产业变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经济发展萎缩的现象。
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再如以前那样发展,失业率和贫困率会较以往上升。
特别是像制造业、纺织业和鞋业等传统产业,会更加容易被转移到其他地区去,原先依靠其生产的整个城市或地区,都会受到重创。
1.3 重心向大城市倾斜产业转移也会导致地区间城市经济差距和人口流动的问题。
一些大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生产资料和流程,通常会选择在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进行投资,这可能导致一些贫困的地区变得更加贫困。
同时,因为重心逐渐向大城市和发达的地区集中,导致大量原本在农村和远郊地区的居民也开始向城市迁徙,这也刺激了新的经济模式。
二、对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2.1 网络化生产一体化改造为了应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推行更加智能化和网络化化的生产系统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网络化生产可以让工业品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得到提升,劳动成本和产品成本也同步下降,从而可以让传统产业依旧生存于市场中。
2.2 打造技术服务型城市在营造一个更加有竞争力的城市和地区前提下,技术服务型城市可构建比传统产业更广泛更多样化的工业生态系统,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标新立异的工程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认为片面的经济目标考核机制、环保政策法规和公众监督的缺失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体制与产业准入政策、加大社会舆论监督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现状问题原因政策建议
一、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国际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为主,随着国际跨国公司的大批进驻,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
从2002年开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以IT、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产品设计、研发和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尤其以美、欧、日为主。
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66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8526亿美元,与2002年底相比,分别增长了55%和90%。
(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正逐步向服务业转移
目前,制造业仍然是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
1998—2007年,外商对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且所占比重逐年增长。
2007—2008年,在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企业363家,所占比重超过七成。
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2008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379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41.1%。
(三)承接区域正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东部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一直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
但东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及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
二、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剧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人均资源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五十三位。
据测算,到目前为止,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同时,中国内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平衡,地区间无论是在资源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自然资源是很稀缺的。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制造业比例最大,而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由此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源短缺的矛盾。
2、中国承接国际污染性产业转移比重总体较大,且不同程度污染产业比重各异
污染密集产业分为重污染密集产业、中度污染密集产业和轻污染密集产业。
外商在广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轻污染产业,大约占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在轻度污染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内资企业,其中机械、电气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整个行业的67.14%。
外商投资的重污染产业大约占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的16%,但三资重污染企
业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内资企业,特别是采掘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外商投资将近占了整个行业的70%,外商投资的造纸及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等产业的工业产值占了整个行业的50%以上。
可见,外商投资在广东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污染产业转移现象。
3、承接国际污染产业直接导致中国生态环境危机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也急剧增长。
2010年,尽管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5.1万吨,烟尘排放量为829.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48.7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3%、2.2%、14.3%,但总量还是偏高。
由此可见,伴随着FDI的引入,使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致使我国面临生态环境危机。
(二)原因分析
1、片面的经济目标的政绩考核机制
现阶段,我国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是“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制度”,该制度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要以上级政府确定的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条件,经济目标完成程度和官员自身收益大小成正相关。
由于引资心切,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足,致使大量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的外资项目被引入。
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与污染转移的损害利益比较中,选择前者而忽视后者。
有些地方政府首先考虑的就是厂商的利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有甚者改变法律、法规的执行,使得污染产业得以顺利转移。
2、环保政策法规的缺失
我国盲目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与我国环保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有关,突出表现在:一是环保立法存在缺失。
例如现行《环保法》规定,企业违法排污,环保部门最多罚款10万元,且每月只能罚款1次,即便每月都罚款,一年也不过120万元。
而要做到环保达标就必须斥巨资,治理污染的投入比罚款要高数倍甚至数十倍。
二是环保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地方政府片面的政绩观使得环境执法工作寸步难行,原本就力度不足的处罚措施也难以执行。
由于法律缺失、监管能力弱、处罚力度小,出现了国际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的现状。
3、公众监督不够
我国公众在环保参与方面还存在以下滞后问题:一是环境立法与环境决策听证程序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要么是一个空白,要么不完善。
二是中国目前不少法律法规虽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但在如何参与方面缺少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
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公众的监督不够是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利用外资中的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
应修改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政绩考核,尤其将环境资源的保护、治理、监督的效果作为其重要的考核指标。
使政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职能从考核制度上统一起来,使其在项目审批、企业行为监督等方面克服短视行为,消除暗箱操作。
(二)完善体制政策环境与产业准入政策
进一步完善体制政策环境与产业准入政策。
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作用,要通过产业导向等途径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地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少的领域。
(三)加大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社会舆论监督包括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首先将公众纳入环保制度之内,赋予其决定环境的权利与环境产权,监督好规制者(政府),其他环保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民间环保组织通过出版物以及对公共舆论和政府的影响,在确定改变环境的议程、发起保护自然运动方面起着领导作用。
最后,在披露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中,新闻媒体是保护环境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之一。
参考文献:
①张志辉. 我国对外贸易与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103—107
②包晴.中国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污染转移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2—76
③黄报远,卢显妍,陈桐生,陈海燕.产业转移面临的环保案例分析[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