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气压带和风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地球不同气压带间的气候差异;3. 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4. 掌握风向、风力和风速的测量方法;5. 能够通过地图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教学重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风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2.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风吹树叶摇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问学生风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讲授气压带(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度和气压差的概念和作用;2. 介绍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带,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3. 分析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现象。
Step 3:展示实例(10分钟)通过展示气压带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不同气压带中的气候差异,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Step 4:讲授风的形成和作用(15分钟)1.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即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2. 介绍地球上的主要风带,如赤道和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带、副极地和极地地区的西风带;3. 解释风的作用,包括水分蒸发、气温调节和物质传输等。
Step 5:实地观察和测量风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测量风向;2. 教授风向的测量方法,如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地图上标注风向的方式。
Step 6:小结和检测(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3. 出示几个选择题或综合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关于气压带和风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气压带和风的形成和作用,并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使用比照、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绘制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据图说明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理解大气环流对世界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1课时:气压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过程】【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读图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所形成的热力环流(2)读图2,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下北半球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世界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世界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为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世界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1.大气环流是具有世界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世界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三圈环流【教师讲解】(备注: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与风带形成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两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②气压带与风带形成和存在,这是导致全球性气候类型分布的一个决定因素。
而每个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不同则导致该地的气候类型不同。
所以气压带与风带跟以后学习熟悉全球的气候类型与分布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在本单元甚至整个自然地理来说地位都不可忽视的。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比较抽象,它往往考验学生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
鉴于我所教的学生属于县内的普通高中同学,普遍地理基础差,大部分同学对地理学习态度不好,学习热情不够。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理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一、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的概念?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的形成二、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三、气压带的移动规律:随着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直射点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1.1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1.2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1.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1 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3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4 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3.1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变化的原因3.2 赤道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3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4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5 极地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4.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4.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4.4 气压带和风带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5.1 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5.2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事业中的应用5.3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海事业中的应用5.4 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布局中的应用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6.2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6.3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出行的影响6.4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户外活动的影响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与预测7.1 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方法7.2 气压带和风带的预测方法7.3 气象卫星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7.4 气象雷达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与研究8.1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意义8.2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方法8.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学术研究动态8.4 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前景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环境影响9.1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环境的影响9.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气压带和风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9.4 气压带和风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第十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对策略10.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社会的挑战10.2 气压带和风带灾害的应对措施10.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适应策略10.4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政策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补充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定义和分类对于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 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讲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气压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3. 讲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等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5. 实际应用举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方法与过程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现在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简图,并请一位同学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生:一位在黑板上绘图,一位解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师:这就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那么全球高低纬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热力环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大气环流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2、形成原因: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由于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板书]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理想状态下,地球上形成的热力环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冷热不均会引起空气的运动,对吧?那么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学生回答:赤道、极地)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对,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2.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3.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探究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大气环流的概念2.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世界气压图,并让学生观察地图中的气压等值线与风带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气压等值线和风带的形成与何种因素有关。
2.讲授(25分钟)(1)大气环流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明确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总体情况。
在大气环流中,温带气候带之间会形成许多气压和风向的变化,并形成气压带和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从热带气压带、副热带气压带、温带气压带、极地气压带四个方面讲解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并着重讲解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温度差异,是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最主要原因。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从大陆性气候区、海洋性气候区、大西洋洋面气压、印度洋气压、南极洲地区五个方面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地图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
(4)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着重讲解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科里奥利力,该力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存在与方向。
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科里奥利力、地形、纬度等因素解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遗传规律。
3.实例演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解释自己附近的气压带、风带确定本地的气候类型,并可以就本地气候类型进行喜欢或不喜欢的讨论。
4.课堂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就气压带、风带明确不清的地方进行分享,共同探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规律,并确定在不同地理条件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差异化教学、课堂讨论、任务式教学、案例教学。
五、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材、地图、气压图六、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与气压带、风带相关的问题。
2.实例指导:让学生在实际气象观察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选取气象元素分析、判断本地的气压带、风带所属区域。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3.能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农业、交通等的关系;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复杂关系。
教学准备:地理教科书、地理地图、卫星云图、经纬仪、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Step 2:知识讲解(20分钟)1.教师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并简要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
2.教师讲解如何利用气压计测定气压,以及气压变化和高低气压带的关系。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自由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并利用地图和图表等辅助材料进行分析。
2.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4:综合讲解(15分钟)教师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并进一步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Step 5: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若干全球不同季节的气象信息,让学生分析气象数据和气压带、风带的关系,并探讨季风气候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Step 6:小结(10分钟)教师对整个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概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
Step 7: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测掌握情况。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地理教科书和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农业、交通等的关系,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Step 9: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地理气候的理解。
教学延伸:1.对于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研究风力和风带的形成关系。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移动特点。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地理知识,就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大家先想想,为什么地球上会有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呀?生:不知道。
师:那好,咱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太阳照射地球是不是不均匀呀?生:是。
师: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热量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压。
那气压不同会怎么样呢?生:会有风。
师:对啦!那我们具体来看看是怎么形成这些气压带风带的。
(开始讲解形成过程,边讲边与学生互动)师:大家理解了吗?生:差不多。
师: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谁来说说有哪些气压带?生: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师:很好,那风带有哪些呢?生:信风带、西风带……师:非常棒!那它们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生:不是。
师:对,它们会移动,那它们是怎么移动的呢?(继续讲解移动规律)师:都清楚了吧?生:清楚了。
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但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还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确保学生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准备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所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年四季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和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
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由于师生之间沟通,所以在上课之前应适当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加上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上课积极性可能不高,内容比较难,所以在授课时应适当复习以前的知识点,夯实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b.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面对复杂情境的科学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二战期间日本气象学家发明氢气炸弹的事例,警戒学生科学文知识化应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做贡献。
b.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分布【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彩纸马克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 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和分发相关资料——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3.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如何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
3.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讲解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以及主要风带的分布特点。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特定地区为例,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2. 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的影响。
2.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3.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种影响对环境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分布图和风带分布图。
2. 相关气象数据和案例研究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九、教学安全1. 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遵守纪律,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并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掌握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3. 能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
2. 讲解: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解释其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其特点,并能够描述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气压带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学科高中地理教材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
2. 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马纬度”的故事。
【提问】为什么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经常无风? 通过故事引出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1、大气环流概念及作用1、大气环流概念及作用1.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1.2作用:把热量和水气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理清概念,有助于教学开展。
2.单圈环流【知识回顾】全球小尺度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提问】从全球都是度来看。
如果把A地换成赤道,把B 地换成北极,结果又会怎样?【情景假设一】假设条件: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3.地表性质均一。
【思考】(1)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什么地方受热较少?(2)受热不均,地球上的大气如何运动?(3)动一动:画出这种情况下全球气流运动方向?回顾所学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尺度思想,培养地理学的核心素养。
【教师总结】单圈环流的影响因素为: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情景假设一】假设条件:1.地球不自转;2.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3.地表性质均一。
【思考】(1)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情景假设,基于三个假设条件,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2)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学生回答】气流下沉运动【教师讲授】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力【思考】画出南半球的环流图。
【教师总结】1.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为: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球自转;2.全球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教师讲解】七个气压带: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随堂训练】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甲乙在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②④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和上升运动,箭头①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分类。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推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分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沙漠气候等。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如天气预报、航空事业等。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成因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动画演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能够说出单圈环流与三圈环流各自形成的条件、过程和原因
②能够画出单圈环流与三圈环流的示意图
③能够画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
④能够指出春秋分、夏至日、冬至日的气压带和风带移动方向和位置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结合板书板画讲解单圈环流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讲授法
②学生观察气压带的形成过程动画,分析气压带形成的原因——观察分析法。
③学生根据板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能力
③理解大气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其移动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公转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今后学习全球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前提。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在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全球的气候类型,但是气候的成因却知道的不多。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讲解内容需要细致、全面的进行,力求使学生清楚明白的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分析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路与重难点突破】
本节内容为鲁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的内容主要讲解地球的大气运动。
通过这一章的教学,学生初步了大气运动状况成因、过程、特点及其类型。
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是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其移动。
我的设计本节课的思路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教师讲解;重要的结论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来,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利用板书进行讲画结合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板画、学生跟画等等来突破重、难点。
将重、难点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各个问题的击破,获得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
【教学过程】
设计
新课导入(温故导入,3分钟)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学生大气运动的内容,复习上一节的内
容。
画出如下示意图,并让学生说出A、B、C、D四
地的气压大小,再请一位
同学上台画出近地面与
高空大气的等压线与气
流运动方向。
之后教师进
行点评。
学生思考
并回答教
师提问。
上台同学
在黑板上
画,其他
同学先自
己画,教
师点评后
检查是否
错误。
复习上一
节课知
识,进行
新课导入
新课讲授
(30分钟)教学活动2
PPT展示问题
自学课本33页第1自然段,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大气环流的概念
2.大气环流的特点
3.大气环流对地球的影响
阅读课
本,学生
独立思考
并完成学
习任务
做笔记
让学生对
大气环流
有初步的
认识
教学活动3
结合板图讲解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讲解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均
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
这样我们就不用考虑
地球的地形状况,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的移
动这三个条件了。
但是这个假设实际上是不存在
的,只是理想状态的情况,,单圈环流才可能发
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
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
地球表面均匀、不自转、
不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附近,而极
听讲并观
察教师所
画板图,
之后在书
上33的活
动里的图
补充完
整。
设计
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变成西南风,
称为盛行西风。
同时,在北极地区因为接受的太
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近地面
形成了冷高压,这个区域叫做极地高气压带(热
力原因)。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北
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
风,成为极地东风。
它和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
60度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
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到高空,
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中纬度
和高纬度的环流圈。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
后就向南北方向流走,致使北纬60度附近近地
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原因)。
最后根据学生归纳的规律,进行整理总结。
板画
教学活动5
教师布置活动,让学生仿照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
图,画出南半球三圈环流,并标出气压带、风带。
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画。
先同桌交
流,再仿
照北半球
的图画出
南半球示
意图
锻炼学生
的画图能
力,让学
生学会知
识迁移的
能力教学活动6
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内容,
之后小组交流讨论,考虑探究3的问题,说出气
交流讨论
说出答案
锻炼学生
的自学、
合作探
究、分析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但是内容较难理解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讲授,部分简单的规律有学生总结,,探究3由学生合作完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学生自主探究时间过长,效率不高,致使课堂练习未能完成。
高一学生的自学能力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