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 第四章血液循环
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1)自律细胞的电位特点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舒张期自动去 极化的速度(图) 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图) 阈电位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上一页
下一页
3.传导性(conductivity)(图)
(1)传导性的特点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上一页
下一页
4.收缩性(contractility)
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1)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 (2)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extrasystole)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上一页 下一页
期前收缩: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
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 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 的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为期前收缩。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点 (1)普通心肌细胞 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 特点:富含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 性,不具有的自主节律性,是心脏泵血活动的动力, 又称为收缩细胞或工作细胞。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包括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 特点:缺乏收缩能力,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 力,称为自律细胞。构成心传导系统,完成兴奋的传 导功能。
快钠通道,可被河豚毒(TTX)特异性阻断。
Ⅱ. 1期:又称快速复极早期 膜电位由+30 mV迅速降至约0 mV,形成复极1期, 此时快钠通道已关闭,但有短暂的K+外流。复极l 期与0期合称峰电位,历时约10 ms。
Ⅲ. 2期:又称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期 膜电位下降缓慢,膜电位稳定于0 mV水平附近达 100~150 ms之久。主要由慢钙通道开放,Ca2+(伴 有少量Na+)内流和K+外流所形成的离子电流动态 平衡。初期是Ca2+内向离子电流占优势,随着时 间推移K+外向离子电流逐渐增强,导致膜电位缓 慢地变负。
生理学 5 血管
偏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PVP)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静脉充盈程度
静脉脉搏:
1. 正常时静脉脉搏并不明显 2. 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
颈部明显的静脉搏动
5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血压 ❖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Stephen Hales 英格兰著名生理学家 大动脉的弹性、血压、外周阻力 -血流动力学的创始人
1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量 , 也 称 容 积 速 度 。 其 单 位 通 常 以 ml/min 或 L/min来表示。
根据欧姆定律:Q =△P/R
湍流—— 各质点方向不一致(旋涡)
20
雷诺数 > 2000,湍流 Re= V—D —η
流速大、管径大(心室腔和主动脉内)、 粘滞度低时易产生湍流
21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湍流的发生?(生理意义?临床上?) 生理: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度低 的情况下易发生湍流。在正常情况下,心室内存在 湍流。一般认为心室内湍流有助于血液的充分混合。 如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的含氧量已很均匀。 临床: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 < 90mmHg;舒张压<60mmHg
➢ 生理性变动
年龄、性别、运动、体重、能量代谢、情绪等因素。
41
Blood Pressure
血管各段血压 的变化
42
动脉血压与脉搏课件
循环血量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 的比例关系影响动脉血压, 当循环血量减少时,动脉 血压会相应下降。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通过导管插入动脉,直接测量动脉内的压力,这种方法准确度高,但操作复杂, 一般仅用于危重病人。
间接测量法
通过袖带或听诊器等工具,间接测量动脉血压,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准确度 相对较低。
外周阻力增加会导致血 压升高。
血管的弹性对血压的调 节具有重要作用,血管 弹性下降会导致血压升高。
血容量
血容量是影响血压的重 要因素之一,血容量不
足会导致血压下降。
02
动脉血压的形成与测量
动脉血压的形成
将血液射入 动脉,对血管壁产生压力, 形成动脉血压。
血管阻力
血管的弹性与阻力影响动 脉血压的大小,当血管阻 力增大时,动脉血压会相 应升高。
脉搏与年龄、性别、身体状况 和运动状态等因素有关,因此 正常值范围会因个体差异而有 所不同。
04
动脉血压与脉搏的异常表现与疾病关联
高血 压
高血压的定义
疾病关联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 围,通常以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来衡量。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可增加心脏病、中风、肾衰竭等疾病 的患病风险。
动脉血压与脉搏课件
• 动脉血压与脉搏概述 • 动脉血压的形成与测量 • 脉搏的形成与测量 • 动脉血压与脉搏的异常表现与疾病关联 • 动脉血压与脉搏的日常保健与注意事项
01
动脉血压与脉搏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 生的压力,而脉搏则是指动脉血 管的搏动。
形成机制
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心脏收缩、血 液流动和血管弹性等因素有关, 而脉搏的产生则与心脏搏动和血 管弹性有关。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CVP)。正常值:4~12cmH2O(0.4~1.2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
↓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
↓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③高血压情况下,
其工作范围可重调
定→血压维持在较
高水平(压力感受
性反射功效曲线右
移)。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37页
2.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 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 PG、缓激肽、药品(藜芦碱)
↓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担心↓ 迷走担心↑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血 压↓
第13页
(3)外周阻力
外周 舒张期 舒张期 舒张
阻力 血外流 存留血 压
脉
收缩期射血 收缩期
压 收缩
动脉血压
血外流
压略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14页
(4)主动脉和大动脉顺应性
----缓冲作用(贮存势能)
动脉血压正常值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9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10页
3.影响动脉血压原因
一个 循环系统内
前提 血液充盈
动 形成 两个 心脏射血
脉 血
原因 外周阻力
心输 每搏输出量 出量 心率
(1)心脏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 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 窦房结
左: 房室交界、束支、 左: 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许
递质
NE
动脉血压和脉搏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脏的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一)动脉脉搏 脉搏(pulse)
心动周期内压力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动脉血 管发生的搏动
1.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下降支
2.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内压力每改变1mmHg时血管容积的改变值
C=∆V/∆P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收缩期中达到的最高值,100-120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舒张期中达到的最低值,60-80mmHg 脉搏压(pulse pressure)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等于 舒张压 加上1/3脉压,100mmHg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管》PPT课件
3.中心静脉压(CVP):
指右心房和腔V在右心房入口处的血压。 正常值:4-12cmH2O
CVP的影响因素:
(1)心脏射血能力 (2)静脉回心血量
问题:人下蹲几分钟后突然站立,会 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①心肌收缩力 ②体位改变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图 ④呼吸运动
三、微循环
(2)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心舒期A血量↑ ↓
心缩期血BP↑↑(明显)
(3)心率↑→心舒期↓↓→心舒期A血量↑ ↑
↓
心缩期↓
↓
SBP↑(不↓ 明显)
DBP ↑ ↑ (明显)
(4)大动脉弹性↓ →SBP↑、DBP↓→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Bp变化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
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管电子课件 中 职 高教版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BP)与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的有关概念与正常值▲
血压及动脉血压的概念: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表示法: 脉压差(脉压) 平均动脉压:
掌握!
血压标准(2003年 WHO、美国高血压协会) ▲
血压值
功能:物质交换
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
(一)生成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结果:
A端大于0,组织液生成
V端小于0,组织液回流
(二)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与水肿的关系):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
血管→舒张(肝、骨骼肌、 冠脉)
常用的血压、脉搏测量动脉的名称
常用的血压、脉搏测量动脉的名称
血压和脉搏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测量它们需要找到相应的动脉。
下面是常用的血压、脉搏测量动脉的名称:
1. 臂动脉:臂动脉是测量血压和脉搏最常用的动脉之一,位于上臂内侧,靠近肘部。
2. 肱动脉:肱动脉也是测量血压和脉搏的常用动脉之一,位于上臂前部。
3. 足背动脉:足背动脉位于足背部,是测量足部血压和脉搏的主要动脉之一。
4. 颈动脉:颈动脉位于颈部侧面,是测量颈部血压和脉搏的常用动脉之一。
5. 股动脉:股动脉位于大腿内侧,是测量大腿部血压和脉搏的主要动脉之一。
6. 胫后动脉:胫后动脉位于小腿后部,是测量小腿血压和脉搏的常用动脉之一。
除了以上列出的动脉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动脉也可以用来测量血压和脉搏,例如桡动脉、肱骨动脉、腕动脉等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医生或护士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测量动脉。
- 1 -。
动脉血压和脉搏概述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
Sp
DP
脉压
Bp
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有效血量
大A弹性
(3、二影响)动动脉血脉压脉的搏因素
波组成 对应关系 形成机理
上升支 快速射血期 Bp骤升
下降支
A壁被动扩张
前 段 减慢射血期 A壁回缩
管内压力↓
生理意义
反映输出速度
大致反映
降中峡 主A瓣关闭 血液返流又回弹 外周阻力
后 段 心室舒张期 A内压力继↓
维持DP(势能释放)
② SP:主要反映搏出量 D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4.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压力↑
↓
↓
血流速↑
SP↑(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压力↑
↓
↓
回心血量↓
DP↑(明显)
↓
搏出量↓→SP↑(不明显)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 后负荷↑
↓ 搏出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管壁侧压力↑
↓
↓ SP↑(不明显)
DP↑(明显)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SP↑DP↓→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绝对不足→Bp↓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循环血量相对不足→Bp↓
心室收缩 ↓
射血入主A + 外周阻力 ↓
推血(1/3)流动 +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 ↓ 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强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血液循环
血压的生理变异
① 年龄↑(Sp比Dp更明显) ②男性>女性 ③右臂 、左臂相差 5~ 10mmHg ④活动>安静 ⑤日节律 ( 2~3时最低 6~10、16~20时高峰,20 时 )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120
和
<80
高血压前期
120~139
或
80~89
在下列各微循环结构中,主要受 局部代谢产物调节的是 A.微动脉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C.通血毛细血管 D.真毛细血管 E.微静脉
A.后微动脉 B.通血毛细血管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真毛细血管 E.动-静脉吻合支 微循环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是 微循环中使部分血液迅速回流的关键组成部 分是 微循环中与体温调节有关的关键组成部分是
(明显)
有效血量 大A弹性
(明显)
(明显) (明显)
如果外周阻力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大, 则动脉血压的变化为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收缩压不变,舒张压升高 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 D.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明显 E.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更明显
关于动脉血压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心室开始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 称为收缩压 B.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C.在减慢充盈期末动脉血压达最低值 D.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使脉压加大 E.其他因素不变时,搏出量增加使脉压加大
心交感神经 -正性变力作用
心房心室肌
NE+β受体→ +AC→cAMP ↑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收缩力↑ (等长自身调节)
心交感神经 -正性变时作用
窦房结 NE 加强4期 T-Ca+2 内流+ If Na+内流→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五、微循环 (一)、概念: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的
血液循环 。 (二)、组成:7个部分、3条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特点:a、 管壁薄(真毛细血 管),穿插于细胞间隙。 迂回曲折,交错成网。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腺、胃肠道腺体 ③特点:无紧张性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不影
响血管的舒缩。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二)心血管中枢 1、延髓
(1)分区:缩血管区 、舒血管区 、传入 神经接替站 、心抑制区
(2)特点: ①具有紧张性活动 ②交互抑制
2、延髓以上 脑干、大脑、小脑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3、体位改变 卧位→立位时,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跨壁 压↑→静脉扩张,容量增大,可多容纳 500ml血→回心血量↓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或静脉泵)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5、呼吸运动(呼吸泵) 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静脉跨壁压↑→胸 腔内大静脉扩张↑→压力↓ 有利于外周静脉回心血。 呼气时,胸内负压变小→跨壁压↓→胸腔内 大静脉扩张↓→压力↑→静脉回心血量↓ 可见,对体循环而言,呼吸运动对静脉回 流起着泵的作用。
烧伤过敏等通透性淋巴回流受阻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因素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自主性神经调节植物性神经调节自主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一部分走行其中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五、微循环 (一)、概念: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的
血液循环 。 (二)、组成:7个部分、3条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特点:a、 管壁薄(真毛细血 管),穿插于细胞间隙。 迂回曲折,交错成网。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腺、胃肠道腺体 ③特点:无紧张性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不影
响血管的舒缩。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二)心血管中枢 1、延髓
(1)分区:缩血管区 、舒血管区 、传入 神经接替站 、心抑制区
(2)特点: ①具有紧张性活动 ②交互抑制
2、延髓以上 脑干、大脑、小脑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3、体位改变 卧位→立位时,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跨壁 压↑→静脉扩张,容量增大,可多容纳 500ml血→回心血量↓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或静脉泵)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5、呼吸运动(呼吸泵) 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静脉跨壁压↑→胸 腔内大静脉扩张↑→压力↓ 有利于外周静脉回心血。 呼气时,胸内负压变小→跨壁压↓→胸腔内 大静脉扩张↓→压力↑→静脉回心血量↓ 可见,对体循环而言,呼吸运动对静脉回 流起着泵的作用。
烧伤过敏等通透性淋巴回流受阻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因素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自主性神经调节植物性神经调节自主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一部分走行其中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下血管 生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窦N 主动脉N
延 髓
心交感中枢(+) 缩血管中枢(+)
呼吸中枢(+)
心交感N
心迷走N 缩血管N
心率↑ 心脏 心缩力↑
心输出量↑→
血管收缩→R↑→ 血压↑
血压↑
隔N肋 间N
呼吸肌
呼吸加快加深→ 肺通气量↑
特点:①适宜刺激是血液中的化学成分
②对正常血压不起作用 (当BP降至60mmHg以下时起作用)
③主要影响呼吸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
➢脉压(pulse pressure,PP):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一个前提,三个因素)
前提条件: 足够的血液充盈.
基本因素: 动能
心脏射血 (动力) 势能
心率加快 心肌传导速度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 血压升高 心肌收缩力增强
2.心迷走神经
①来源: ②机制: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 →心肌细胞K+外流加快→心脏活动减弱的变化:
心率减慢 心肌传导速度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 心肌收缩力减弱
3.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①来源:
②机制: 交感缩血管神经
①心脏射血能力 ②静脉回心血量 (4)测定中心V压的意义
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指导输液的量和速度
三、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一)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1.概念:指微A和微V之间的血液循环。 2.组成 微A 后微A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 A–V吻合支
微V
3.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功能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二
动脉端的EFP为12mmHg→组织液生成。 静脉端的EFP为-8mmHg→组织液重吸收(回流) :90%→毛细血管,10%→毛细淋巴管。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1. 毛细血管血压:炎症,右心衰,左心衰。 2. 血浆胶体渗透压: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 3.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过敏反应。 4. 淋巴回流:丝虫病。 七、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1)缩血管神经
② 平时有紧张性活动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分布广泛,多数血管只 接受其单一支配,平时有紧张性活动,称为交感缩 血管紧张,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紧张性加强,则收缩加强; 紧张性减弱,则收缩减弱(即舒张)。
(1)缩血管神经
③ 当支配某一器官血管床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兴 奋时,该器官的:
2.延髓心血管中枢
(2)解剖上,神经元分布于四个部位: ① 缩血管区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脊髓中间外侧柱 心交感神经元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
2.延髓心血管中枢
② 舒血管区:在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 管区→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血管舒张。
③ 心抑制区:迷走背核、疑核→心迷走神经→ 心脏活动抑制。
④ 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心脏感受器→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孤束核→其他心血管神经元→调节 心血管的活动。 3.调节心血管活动的高级中枢 (三)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③ 心肌收缩力增强:正性变力作用 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的L型Ca2+内流增强→平 台期Ca2+内流增加; 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终池释放Ca2+增加; 肌钙蛋白与Ca2+的解离加快; 肌质网的钙泵对Ca2+的摄取加快;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④ 心肌细胞的L型Ca2+内流增强→平台期延长 →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有效不应期延长。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1. 毛细血管血压:炎症,右心衰,左心衰。 2. 血浆胶体渗透压: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 3.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过敏反应。 4. 淋巴回流:丝虫病。 七、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1)缩血管神经
② 平时有紧张性活动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分布广泛,多数血管只 接受其单一支配,平时有紧张性活动,称为交感缩 血管紧张,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紧张性加强,则收缩加强; 紧张性减弱,则收缩减弱(即舒张)。
(1)缩血管神经
③ 当支配某一器官血管床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兴 奋时,该器官的:
2.延髓心血管中枢
(2)解剖上,神经元分布于四个部位: ① 缩血管区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脊髓中间外侧柱 心交感神经元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
2.延髓心血管中枢
② 舒血管区:在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 管区→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血管舒张。
③ 心抑制区:迷走背核、疑核→心迷走神经→ 心脏活动抑制。
④ 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心脏感受器→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孤束核→其他心血管神经元→调节 心血管的活动。 3.调节心血管活动的高级中枢 (三)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③ 心肌收缩力增强:正性变力作用 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的L型Ca2+内流增强→平 台期Ca2+内流增加; 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终池释放Ca2+增加; 肌钙蛋白与Ca2+的解离加快; 肌质网的钙泵对Ca2+的摄取加快;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④ 心肌细胞的L型Ca2+内流增强→平台期延长 →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有效不应期延长。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课件
②心脏射血 ③外周阻力 ④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1. 使心室间断的射血变为动脉内持续的血液流动 2. 缓冲血压波动 :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
学习交流PPT
22
(三)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搏出量
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ABP↑
↓
SP↑
血流速度↑ (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因此,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搏出量的多少
学习交流PPT
16
2.测量及生理变异
1. 测量 肱A血压→主A血压
2. 生理变异: ⑴ 年龄:大→高
⑵ 性别:男>女 ⑶ 昼夜波动
学习交流PPT
17
(二)ABP形成的条件:
一个前提,三个因素 1.前提条件: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系统内血液停止流动时,循环系统中各部
分压力相等,这一压力数值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 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约7 mmHg。 其值取 决于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交流PPT
23
2、心率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A血量↑→ABP↑
↓
回心血量↓ ↓
DP↑ (明显)
搏出量↓→SP↑(不明显)
学习交流PPT
24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度↓→心舒期A血量↑
SP↑(不明显)
心缩期血 流速度↑
↓ ABP↑
↓ DP↑(明显)
因此,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的最高值。
正常值:13.3~16.0kpa(100~120 mmHg)
学习交流PPT
12
(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 :心室舒张 时ABP的最低值。 正常值:8.0~10.6kpa(60~80mmHg)
学习交流PPT
22
(三)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搏出量
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ABP↑
↓
SP↑
血流速度↑ (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因此,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搏出量的多少
学习交流PPT
16
2.测量及生理变异
1. 测量 肱A血压→主A血压
2. 生理变异: ⑴ 年龄:大→高
⑵ 性别:男>女 ⑶ 昼夜波动
学习交流PPT
17
(二)ABP形成的条件:
一个前提,三个因素 1.前提条件: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系统内血液停止流动时,循环系统中各部
分压力相等,这一压力数值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 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约7 mmHg。 其值取 决于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交流PPT
23
2、心率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A血量↑→ABP↑
↓
回心血量↓ ↓
DP↑ (明显)
搏出量↓→SP↑(不明显)
学习交流PPT
24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度↓→心舒期A血量↑
SP↑(不明显)
心缩期血 流速度↑
↓ ABP↑
↓ DP↑(明显)
因此,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的最高值。
正常值:13.3~16.0kpa(100~120 mmHg)
学习交流PPT
12
(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 :心室舒张 时ABP的最低值。 正常值:8.0~10.6kpa(60~80mmHg)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总结
Metarteriole
随温度变化
thoroughfare capillaries
调节体温
(二)Cap壁的结构特点
1. 特点: 管壁由单层内皮C构成(厚度0.5μ),管壁无平滑肌。 内皮C之间存在裂隙,构成Cap内外的物质交换通路。
Left: Continuous Capillary
Right: Fenestrated Capillary
( 5 )循环血量 / 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体循环平均压变
→A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A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ABP↓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小结)
因素改变 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有效血量↓ 大A弹性↓ SP ↑↑ ↑ ↑ ↓ ↓ ↑ DP ↑ ↑↑ ↑↑ ↓ ↓ 脉压 ↑ ↓ ↓ ↓ ↓ ↑ ↑ ABP ↑ ↑ ↑ ↓ ↑
(二) 血流阻力:
1. 概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离子、分子间的
摩擦力)。湍流阻力比层流时大。 R=8ηL/πr4 可见,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 (π常数,L变化不大)
(1)血管口径是形成血流R的主要因素。对器官来说,阻力
血管口径缩小,则器官血流量减少。(控制器官阻力血管 口径,实现血流量在器官间的分布)
(三)血压
1. 概念: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 血压:分动脉血压、Cap压、静脉血压。
各段血管的血压不同,平常说的血压一般指ABP。
Blood pressures in the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2. 数量(密度):人体Cap总数约400亿根。 心脑肝肾:Cap密度高(2500-3000根/mm3) 骨骼肌:密度低(100-400根/mm3 ) 骨、脂肪、结蹄组织:更低。 交换面积大:Cap半径3μ,平均长度750μ,则每根 Cap面积约14000μm2 ,加上微静脉交换面积,每根可 达22000μm2。 全身Cap交换面积约1000m2
随温度变化
thoroughfare capillaries
调节体温
(二)Cap壁的结构特点
1. 特点: 管壁由单层内皮C构成(厚度0.5μ),管壁无平滑肌。 内皮C之间存在裂隙,构成Cap内外的物质交换通路。
Left: Continuous Capillary
Right: Fenestrated Capillary
( 5 )循环血量 / 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体循环平均压变
→A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A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ABP↓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小结)
因素改变 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有效血量↓ 大A弹性↓ SP ↑↑ ↑ ↑ ↓ ↓ ↑ DP ↑ ↑↑ ↑↑ ↓ ↓ 脉压 ↑ ↓ ↓ ↓ ↓ ↑ ↑ ABP ↑ ↑ ↑ ↓ ↑
(二) 血流阻力:
1. 概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离子、分子间的
摩擦力)。湍流阻力比层流时大。 R=8ηL/πr4 可见,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 (π常数,L变化不大)
(1)血管口径是形成血流R的主要因素。对器官来说,阻力
血管口径缩小,则器官血流量减少。(控制器官阻力血管 口径,实现血流量在器官间的分布)
(三)血压
1. 概念: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 血压:分动脉血压、Cap压、静脉血压。
各段血管的血压不同,平常说的血压一般指ABP。
Blood pressures in the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2. 数量(密度):人体Cap总数约400亿根。 心脑肝肾:Cap密度高(2500-3000根/mm3) 骨骼肌:密度低(100-400根/mm3 ) 骨、脂肪、结蹄组织:更低。 交换面积大:Cap半径3μ,平均长度750μ,则每根 Cap面积约14000μm2 ,加上微静脉交换面积,每根可 达22000μm2。 全身Cap交换面积约1000m2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正常时,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 血管的充盈程度变化不大,产生平均充 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 大失血时,动脉血压则降低
(二)动脉脉搏
1.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下降支……降中峡
2.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 主动脉3~5m/s、大动脉7~10m/s 小动脉15~35m/s
(3)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阻力大,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多, 脉压变小,平均动脉压升高。反之,降 低 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一)动脉血压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弹性 动脉硬化,血管的顺应性降低,对血压 的缓冲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 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一)动脉血压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明显升高。动脉血 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心舒末期存留于主 动脉的血量少,舒张压轻度升高,脉压变大。 反之则变小 故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一)动脉血压
(2)心率(heart rate) 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动脉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
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一)动脉血压
∮正常值:
收缩压 100~120mmHg(13.3~16kPa) 舒张压 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 30~40mmHg (4.0~5.3kPa) 平均动脉压 100mmHg (13.3kPa)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形成和测量: 前 提: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三个因素: 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 管壁的弹性
(一)动脉血压
2.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概念:
心室收缩,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 心室收缩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 缩压 心室舒张,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 末期动脉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二)动脉脉搏
1.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下降支……降中峡
2.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 主动脉3~5m/s、大动脉7~10m/s 小动脉15~35m/s
(3)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阻力大,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多, 脉压变小,平均动脉压升高。反之,降 低 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一)动脉血压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弹性 动脉硬化,血管的顺应性降低,对血压 的缓冲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 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一)动脉血压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明显升高。动脉血 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心舒末期存留于主 动脉的血量少,舒张压轻度升高,脉压变大。 反之则变小 故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一)动脉血压
(2)心率(heart rate) 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动脉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
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一)动脉血压
∮正常值:
收缩压 100~120mmHg(13.3~16kPa) 舒张压 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 30~40mmHg (4.0~5.3kPa) 平均动脉压 100mmHg (13.3kPa)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形成和测量: 前 提: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三个因素: 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 管壁的弹性
(一)动脉血压
2.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概念:
心室收缩,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 心室收缩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 缩压 心室舒张,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 末期动脉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