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历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合集下载

环境史视野下的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

环境史视野下的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

当时我国野象分布的主要地区,逐渐由华北黄河流域地区南移到秦岭、 淮河流域一线。不过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的野象虽然较以前少见,但 仍有一定数量的野象时常返回到这一地区活动。
◆魏晋六朝时期,大象活动的北界在黄河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
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淮南地区经常“有野象数百”,“坏人室 庐”。【《南史》卷八,梁本纪(下)】
◆有关动物方面的主要是以文焕然、何业恒为主的一批学者,他们
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论述了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虎、熊、 犀牛等几十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变迁,得出变 迁总趋势是分布区域由大变小,分布范围北界日趋南缩,有的物种甚 至趋于灭绝的结论。文焕然先生的《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 究》和和何业恒先生的《中国珍稀动物历史变迁丛书》堪称这一领域 的集大成著作。蓝勇、刘正刚等则分别撰文考察了虎、犀、象等动物 分布区域变迁的情况,为我们今天保护和利用这些动物资源提供了经 验教训。
——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史学月刊,
二、动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1、中国古代野象的分布与变迁
◆中国古代野象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南方珠江流域等地的野象
曾经成群结队,北方黄河流域等地也十分常见。距今3000多年前,黄 河中下游流域就有大量的野象分布。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较多的 猎象记载,其中,王宇信先生曾收集和注释了甲骨文中与猎象有关的 卜辞,如“于葵亥日省象,易日。”,“今夕其雨,象。”、“贞令 目象。若。”“乙亥王卜贞,田,往来忘灾,王占曰吉,象七,雉 卅。”当时我国野象的种群分布北界大致在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 陕北一线。直到西周初年,这一地区由于仍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存在, 从而为野象等热带或亚热带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吕 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 于江南。”这表明,这一时期我国野象种群在中原腹地的平原分布已 有所变化,象群已经向周边山区或中原开发较晚的地区迁徙。但至春 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象群活动。结合各种史料分析,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

历史时期7种重要珍稀动物的地理分布变化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历史时期有面积广大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存着种类多样的动物。

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大大缩小,数量也大大减少,有的则甚至消失。

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地理分布的变迁研究,是中国历史自然地理领域最晚开拓的研究领域。

本文选择几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珍稀动物,图示其地理分布的变化。

亚洲象与犀亚洲象与犀都是喜暖动物,这两种动物历史时期地理分布的变化,通常被作为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

历史时期野生犀与野生象的地理分布变化过程,大致相似,都是由北向南退缩。

▲历史时期亚洲象地理分布变化略图1.全新世中期亚洲象分布北界;2.距今约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北界;3.战国至晋代亚洲象分布北界;4.唐代亚洲象分布北界;5.宋代亚洲象分布北界;6.明代和清代前期亚洲象分布北界;7.清代后期亚洲象分布北界▲历史时期犀地理分布的变化1.战国时期以前犀分布北界;2.西汉时期犀分布北界;3.隋唐时期犀分布北界;4.宋代犀分布北界;5.清代早中期犀分布范围大熊猫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动物,有“活化石”之称。

现生种大熊猫出现时间,学术界有不同见解。

但全新世中期,现生种应已出现。

历史时期大熊猫地理分布的变化总的趋势是逐渐缩小。

▲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的变化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2.清代初期(17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范围;3.20世纪初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鳄鱼历史文献记载有两种鳄鱼:一是扬子鳄,一是马来鳄。

这两种鳄鱼在中国古代分别有不同的称谓:扬子鳄被称为鼍,马来鳄被称为鳄或鳄鱼,表明中国古代已认识到这两种鳄鱼之间的差别。

下图主要展示扬子鳄分布范围在历史时期的变化。

分布在两广地区的马来鳄,仅以附图示其历史上最大的分布范围。

▲历史时期鳄鱼地理分布变化图1.历史早期扬子鳄最大分布范围;2.北宋以前扬子鳄分布范围;3.明代至清代后期(14~19世纪中期)扬子鳄分布范围;4.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扬子鳄分布范围;5.唐宋时期马来鳄分布界线麋鹿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动物,又名四不像或四不像鹿,是鹿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

古生代的古代植物群落

古生代的古代植物群落

古生代的古代植物群落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跨越了5.4亿年。

在这个漫长而古老的时代,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古代植物群落。

这些古代植物群落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们研究地球生物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一、古生代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古生代的古代植物群落的形成与地球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早期的陸地上并没有植被,而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是最早的植物。

这些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为后来陆地植物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逐渐形成,而植物也开始进化。

早期的陆地植物主要是一些低矮的蕨类植物和苔藓类植物,它们有着简单的构造和较为原始的生理特征。

久而久之,植物逐渐演化出了更加复杂的构造,例如维管束系统的形成使得植物能够较高效地进行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二、古代植物群落的特点1. 植物多样性:古生代的古代植物群落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植物,包括蕨类、苔藓类、木本植物等。

这些植物在形态和功能上各具特点,为当时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多样性。

2. 生态位分化:在古代植物群落中,不同类型的植物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

例如,蕨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湿地和阴湿环境中,而木本植物则更适应开阔的阳光环境。

这种生态位分化使得植物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植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古代植物群落中的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例如,一些蕨类植物与真菌形成共生关系,真菌为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则为真菌提供光合产物。

这种共生关系对当时的生态系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古生代植物群落的意义与研究进展古生代的古代植物群落对我们了解地球生物历史和生态系统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古植物化石,科学家们可以还原出古代植物群落的特征和结构,进而推断当时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植物群落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理解现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古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互动关系能够揭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对我们构建和维护现代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启示。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

【森林原始植被状况】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

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

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

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

【植被的变迁】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

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

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

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覆盖着的植物,它是地球表面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草原、湿地和其他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植被分布以森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其次是落叶林和灌木林,其中以桦树、杨树、松树、榉树、柳树、槐树、樟树和梧桐树等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植被分布发生了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森林覆盖率逐步下降,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森林覆盖率下降,而草地覆盖率却有所增加,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以草原及灌木林为主,其中以芒草、稗草、苜蓿、紫草、穗花草、茅草等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植被分布发生了更大变化,森林覆盖率继续下降,而草地覆盖率则有所增加,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以草原及灌木林为主,其中以芒草、稗草、苜蓿、紫草、穗花草、茅草等为主。

同时,由于化肥施用、森林砍伐、植物种植等活动,人工植被也有所增加。

总之,中国植被分布及其变迁受到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历了由森林为主到草原及灌木林为主的变化,人工植被也有所增加。

第三讲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第三讲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作业
• 史料:夫山西饒材竹轂纑旄玉石山東多魚 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枏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 瑇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 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棊置此其大較也。 (《史记· 货殖列传》) • 1、勘误 • 2、释文 • 3、揭示的问题
第三讲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一、基本思路
• 由于中国在五六千年前曾有过相当长的温 暖湿润的气候时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面 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包括森林和草 原。以后随着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主 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植被发 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对各地区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一)原因
• 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变化 • 人类活动及生产工具的革新 • 人口的变化(自然增长与地区迁移)
(二)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
1、华北平原
• 近年来发现河北武安市磁山和河南新郑市裴李岗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粟的遗存和石制农具,说 明距今七八千年前,在今华北平原西缘与太行山 脉、豫西山地的交接处已经有了进入耜耕阶段的 农业,这意味着天然植被开始遭到破坏。 • 本区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早、 早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 干扰最甚的地区。
二、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 带、温带森林地区
• 直至19世纪前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还保持了森林原始状态,今天本区仍为我 国主要森林区之一。
(二)华北暖温带林地区
• 本区范围甚广,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 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 豫中和豫西山地丘凌、华北平原、渭河平 原和山东山地丘陵。孢粉分析、考古发现 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人全新世以来至三 四千年前华北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 森林植被。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简答题答案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1、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2、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

第三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第三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重要的野生亚洲象犀牛扬子鳄孔雀长臂猿麋鹿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呈逐渐缩小的趋势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大大减少这主要是气候的变化植被减少人类不合理的滥杀导致的
第 三 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第一节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变迁
一、亚洲象的分布变迁
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 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 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分布开始大量减少。 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 存状况。
一,黄河流域犀牛的历史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野生犀牛的 分布比亚洲象分布更广。 犀牛有三种,苏门、爪洼、 印度犀牛。黄河流域的犀 牛主要是苏门犀牛。石器 时代的今太行山麓、河南 殷墟,西周泾、沮河流域, 汉代的渭河两岸。但是后 来记载很少,不明情况。
二,长江流域犀牛的分布
在古代中国,犀牛的历史分布主要在长 江流域。 长江的上游汉水支流、下游的江 浙一带,在距今6000——5000年的新石器 时代遗址都有发现。长江上游的四川、贵 州考古发掘就有犀牛的发现,长江中游从 汉代到北宋都有野生犀牛分布,如《神农 本草经》等记载,当时的湖南湖北西南部 许多州县都存在。而南宋以后野生犀牛绝 迹。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
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 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 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 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 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 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 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 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 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1、栖息地消失是根本原因。森林采伐速度加快,加上矿山开采,修路建 房等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使森林植被不断收缩,虎的活动地盘缩小,马 鹿、狍、野猪、麂等作为虎的食物来源,它们本身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 严重影响虎的生存;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

三、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1)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源必需品。虽有强调天人合 一,保护森林思想,实际上无节制。如取暖、建房、家具、 墓葬、垦殖等。 (2)手工业的发展。 (3)帝国主义的掠夺。 (4)“重农轻牧”思想,如宁夏。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再植 皆困难。
薪炭林的砍伐造成森林的损耗
柴薪的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柴薪需求量的增 加,林木的砍伐以消费地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 以西康的打箭炉厅(治今康定县)为例,较早的时候,打箭 炉厅的柴薪来自厅城附近的山地,清末须到10里以外去砍 柴薪,到20世纪30年代则需要到20里以外去砍柴薪。 清末以来,煤可补柴薪的不足,但柴薪仍是当时主要的燃料 来源,比如 1941 年的成都市木柴、木炭占燃料的 78.8% ,而煤仅占21.2%。 柴薪的需求量在当时是很大的,如20世纪30年代南京每年用 木柴、木炭达3亿多万斤,昆明1940年木柴、木炭用量也 在 2100 万斤以上。木柴、木炭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更 多的林木被砍伐
讨论: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 因



中国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历经很大变化,其原因有自然本 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地区植被变化的程度随人类活动频繁的状况不同而异, 如华北平原因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天然植被已破坏 殆尽,全由栽培植被替代,实质上意味着大片森林的砍伐。 黄河中游、太行山区除了人为破坏外,又加上气候干燥等 不利的自然因素,更使不少地区变成了荒山、荒坡和沙丘。 西南、东北等地区由于开发较晚,人类活动相对而言较少, 故至今尚保存较多的天然森林。总之,中国在4000多年中, 植被覆盖面大为缩小,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分析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分析

虎口:形容非常危险的境地。
野生虎在中国的消亡
一、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减少,
食物链遭到破坏
二、自古以来虎被人作为害兽来对待 三、虎作为一种资源性动物,遭到滥
捕滥杀
老虎是一种典型的森林动物,据蓝勇教授的研究,历
史时期中国西南华南虎栖息的地区,一般要求森林覆 盖率在50%左右。
历史时期的虎害:
参考书目 王子今:《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
料为中心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5期。
朱圣钟:《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主要野生动物资源
开发利用及其变迁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 2006年2期。 王志成:《虎文化的象征意义 》,《资源与人居环 境》2010年3期。 陈宁一:《西双版纳的人象大战》,《环境》2010年1 期。
虎与中国文化 ——与虎有关的成语
杯弓市虎、藏龙卧虎、除狼得虎、断蛟刺虎、冯河暴
虎、割肉饲虎、宫邻金虎、关门养虎,虎大伤人、饥 鹰饿虎、降龙伏虎、九牛二虎之力、酒龙诗虎、拒狼 进虎、开柙出虎、离山调虎、鲁鱼帝虎、马马虎虎、 盘龙卧虎、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前门去虎,后门进 狼、潜龙伏虎、敲山振虎、敲山震虎、乔龙画虎…… 5、 14个在其他位置:
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
熊的分布变迁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30°N以南的地区,即今福
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现在只分布在 云南南部。
中国熊消亡的原因
一、人类的滥捕滥杀 二、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造成森林
资源急剧缩小,是造成历史时期中 国熊资源急剧缩小的根本原因。
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
李 逵 杀 虎 , 为 母 报 仇
虎的分布变迁 ——中国虎的种类:新疆虎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一、战国时期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形成
战国时期开始,铁制农具的普遍推广,使种植业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各国竞相大力发展农耕生产, 扩大耕地面积。 秦孝公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辟草莱”, 奖励垦荒,农作耕地成片扩展,就是典型的事例。 而原先杂居在中原地区戎、狄、蛮、夷也多被华夏 族同化,进入农耕社会。 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主要生产形式已基本确立,而 北方草原地区民族仍然继续从事传统的畜牧业,于 是出现了一条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的分界线。

辽:
契丹原从事畜牧和狩猎,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 占有北中国后,在汉唐以来传统的塞外地区开始发 展粗放农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辽本土今内蒙古东 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西辽河流域)。 10世纪开始,契丹就将战争俘掠来的汉人和灭渤海 国迫迁来的渤海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 域进行农耕,使这块草原地带初次有了种植业,以 后又向北推向今克鲁伦河、海拉尔河和呼伦贝尔草 原,形成了传统农耕区外的半农半牧区。
不久,始皇死,蒙恬被杀,接着爆发了农民
大起义。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 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
西汉
汉代初年,仍为战国时代的农牧界线。
到了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
从内地迁去近百万从事农耕的汉族人民安置 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年山陕峡谷、 泾渭北洛河上游,晋北高原以至河套地区, 人口竟达310余万,如果不是开辟出相当数目 的耕地,是无法维持其生存的。
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农垦区向北推进,“北
益广田,至眩雷为塞”。 (眩雷塞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东部,当 时的西河郡内。) 20世纪60年代在今套西乌兰布和沙区内就发 现过汉代垦区的遗址。

第三章 中国历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第三章 中国历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1)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源必需品。虽有 强调天人合一,保护森林思想,实际上无节制。 (2)“重农轻牧”思想,如宁夏。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 再植皆困难 森林兴衰与黄河文明兴衰同步



讨论: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因


第三章
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 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三)隋唐至元明 唐宋之时,华北平原破坏严重,山地 仍有一些,。长江中下游森林被大量 利用,日益减少。而周边之地,长江 上游、珠江、东北仍保存完好。华南 亦是。 明朝东南开发加快,北方森林不能自 给,重大工程用材到南方采办,所谓 “皇木采办”。长江上游破坏严重, 中下游影响更大。
四、历史时期动物分布的变迁



几千年来,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其中麋 鹿、犀、貘等在中国已经灭绝;象、大 熊猫、孔雀、水鹿、梅花鹿、扬子鳄等 虽然没有灭绝,但在分布地区上却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气候变迁引起的种群减少——大熊猫、 象、犀牛 环境变迁。人类的大量捕杀。动物本身 的原因,有些动物属于衰亡种,不能适 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容易被自然淘汰。
(四)清代以后 继续皇木采办,山地垦殖运动,长江流 域继续减少。东北、云贵地区采伐加大。 伴随帝国列强掠夺,鸦片战争后, 二、黄河流域森林变迁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二)华北平原的森林植被变迁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主,除陕西渭河平原、晋南 和豫西外,大部分在战国以前仍为畜牧区,森林和 草原广布。 秦汉时代大量汉民移入本区,设置郡县,发展垦殖, 农牧界线一度北移至阴山以北和乌兰布和沙漠一带。 河套地区因农业发达而被誉为“新秦中”,于是大 片天然植被为栽培植被所替代。 东汉以后虽因游牧民族的内徙,农牧界线大体上恢 复到战国后期的情况,次生的草原和灌木丛汉以前的状况。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全解48页PPT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全解48页PPT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全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清代以后 继续皇木采办,山地垦殖运动,长江流 域继续减少。东北、云贵地区采伐加大。 伴随帝国列强掠夺,鸦片战争后, 二、黄河流域森林变迁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二)华北平原的森林植被变迁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主,除陕西渭河平原、晋南 和豫西外,大部分在战国以前仍为畜牧区,森林和 草原广布。 秦汉时代大量汉民移入本区,设置郡县,发展垦殖, 农牧界线一度北移至阴山以北和乌兰布和沙漠一带。 河套地区因农业发达而被誉为“新秦中”,于是大 片天然植被为栽培植被所替代。 东汉以后虽因游牧民族的内徙,农牧界线大体上恢 复到战国后期的情况,次生的草原和灌木丛又大片 取代了栽培植被。但因气候转寒,已不可能恢复到 秦汉以前的状况。





(二)山地垦殖运动与南方森林损耗 原因:1、巨大的人口压力在南方导致了 山地垦殖运动,2、旱地作物大量进入南 方山地种植,改变了南方的种植结构。 时间:乾嘉垦殖高潮,一直持续到光绪 年间。 地区:豫鄂川陕交界山区,如巴山;赣 西山区;湖南山区;南岭等。 后果:直接伤害了南方山地的植被。大 量拓荒垦殖暂缓人口压力,但纵容人口 增殖--环境恶化--再垦殖的恶性循环。
三、南方森林变迁


唐朝以后,长江中下游森林被大量利用, 日益减少。 (一)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损耗 明清时期官方开始组织人力大规模到长 江中上游采办巨型楠木、杉木、柏木等。 是谓“皇木采办”。南方福建、广东等 地也大量开采。虽然造就了北京、南京 文化名城的繁荣,但造成了南方地区森 林资源的极大损耗,生态环境遭到极大 破坏。
第三章
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 史时期动植物分布的变迁


(三)隋唐至元明 唐宋之时,华北平原破坏严重,山地 仍有一些,。长江中下游森林被大量 利用,日益减少。而周边之地,长江 上游、珠江、东北仍保存完好。华南 亦是。 明朝东南开发加快,北方森林不能自 给,重大工程用材到南方采办,所谓 “皇木采办”。长江上游破坏严重, 中下游影响更大。
(三)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1)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源必需品。虽有 强调天人合一,保护森林思想,实际上无节制。 (2)“重农轻牧”思想,如宁夏。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 再植皆困难 森林兴衰与黄变迁原因




中国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历经很大变化,其原因有自然 本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地区植被变化的程度随人类活动频繁的状况不同而异, 如华北平原因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天然植被已破 坏殆尽,全由栽培植被替代,实质上意味着大片森林的 砍伐。 黄河中游、太行山区除了人为破坏外,又加上气候干燥 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更使不少地区变成了荒山、荒坡和 沙丘。 西南、东北等地区由于开发较晚,人类活动相对而言较 少,故至今尚保存较多的天然森林。总之,中国在4000 多年中,植被覆盖面大为缩小,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四、历史时期动物分布的变迁



几千年来,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其中麋 鹿、犀、貘等在中国已经灭绝;象、大 熊猫、孔雀、水鹿、梅花鹿、扬子鳄等 虽然没有灭绝,但在分布地区上却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气候变迁引起的种群减少——大熊猫、 象、犀牛 环境变迁。人类的大量捕杀。动物本身 的原因,有些动物属于衰亡种,不能适 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容易被自然淘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