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_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登高》古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翻旋转。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古诗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解释】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
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潦倒:衰颓、失意。
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登高》——表达人们向往自由与高远的情感
登高引言人们向往自由与高远的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诗人、文人墨客以及普通百姓都对登高这一行为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本文将探讨登高的内涵和意义,并阐述登高对于心灵与身体的益处。
登高的内涵和意义•自由:登上山峰或大楼顶端,俯瞰群山或城市全貌,给人们一种飘然而起、超脱尘世的感觉。
这种自由感让人忘却繁琐与束缚,激发创造力与幻想力。
•追求:登高象征着追求更好、更美好的理想和境界。
不断攀登山峰也是锻炼毅力和勇气的过程,体现了个体面对困难时奋勇向前、拒绝停滞不前的精神。
•超越:站在高处,可以看到平时无法触及到的景色、视野和广阔天空。
这样一种境界使登高者产生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引发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登高对心灵与身体的益处•心灵放松:登上高山或楼顶,远离繁忙喧嚣,获得内心平静与放松。
•身心锻炼:攀爬山峰需要耐力、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
通过登高活动可以增强体能和促进身体健康。
•精神启迪:站在高处,视野开阔,有利于思维的开拓和激发灵感创作。
•释放压力:登山是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并找到内在平衡。
历史文化中的登高自古以来,登高就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
例如,在清明节时,人们常常前往郊外登山祭扫。
同样,在诸多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中都可以看到诗人、文人墨客对于登高的描写与赞美。
结论登高是表达人们向往自由与高远情感的一种方式。
通过攀爬山峰或站在楼顶俯瞰世界,我们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促进身心健康,并获得新的思考和启发。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还是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登高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由与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期待。
《登高》寓意诗解析
《登高》寓意诗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景色,表达自己对于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
而《登高》这首诗更是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登高》的寓意进行解析,旨在探讨该诗的主题及具体表达手法。
一、登高的象征意义《登高》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但它所传递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表面的攀登行为。
从古代起,登高的意义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先,登高可以视为超越自我的一种行为,它象征着个人对于心灵和精神的追求。
其次,登高也被用来表达对于宇宙之大和自然之美的敬仰与赞美。
同时,登高还可以被看作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达对命运和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二、自然景色的描绘《登高》这首诗通过精彩的描绘手法,将登高过程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山川河流、云雾和日月星辰的描绘,诗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这些景色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诗人的个人体验,也让读者有机会领略到登高背后所蕴涵的人文和自然之美。
三、内心境界的表达诗歌作为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诗人的感情与思想是其核心所在。
在《登高》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
他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哲理性的道理。
通过对心境的抒发,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四、诗歌的格律与韵律《登高》诗歌的格律与韵律也为诗的意义增添了一份美感。
该诗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呈现,既具有古代文学的特点,又让人感受到了韵律的流畅。
在诗中,每一句的字数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形成了一种和谐、舒缓的节奏感。
这样的格律与韵律更加凸显了诗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情感。
五、诗歌意义的延伸《登高》这首诗虽然是以描绘一次登山为主题,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内心境界的表达,诗人在《登高》中传递了生命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对命运和现实的思索,是诗人与读者共同的心灵碰撞。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引言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术体验过程。
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翻译而言,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中⋯(p218)。
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
本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一、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089’。
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意象的铺陈。
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声韵律,二是对仗。
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请看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与壮志豪情的诗意表达
登高与壮志豪情的诗意表达概述《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通过描绘登山的过程和感受,表达了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壮志豪情的精神。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登高》中呈现的壮志豪情以及其中蕴含的诗意表达。
登山之旅在《登高》中,杜甫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独特而壮美的登山之旅。
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写起伏的山峰、奔流的江河、苍茫的云霞等,展示了大自然中宏伟壮丽又令人敬畏的景象。
这些描述力图引起读者对于美好事物及无限可能性的向往与憧憬。
追求理想与豪情壮志在杜甫笔下,《登高》不仅仅只是一次普通的登山经历,更是寄托了作者对于追求理想和追求壮志豪情的渴望。
正如诗中所言:“靖节何雄哉!爽武陟天曹。
”这句话表达了杜甫对于有志之士的赞美和向往,他认为只有具备伟大志向并敢于追求的人才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卓越的印记。
诗意表达《登高》不仅在内容上表达了壮志豪情,还借助诗歌语言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呈现出一种诗意与生命力相结合的魅力。
杜甫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文字充满了情感、活力和艺术感。
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物心境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深度思考。
影响与价值《登高》作为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深刻影响着后世文化人物和普通读者。
它激发了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精神,并提醒我们追求事业成功之外更要注重内心情感世界的培养。
同时,《登高》也教育我们应该始终怀抱理想,迎难而上,无论困难多大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
结论《登高》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承载了壮志豪情和诗意表达的深层内涵。
通过对登山经历和追求理想的描写,杜甫向读者传递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启示。
这首诗带给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激励,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热爱、向往、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灵。
《登高》古诗释义
《登高》古诗释义《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对《登高》进行释义,解析诗中的意境和形象,带领读者领略诗中描绘的山水壮丽景色,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登高在先秦时代已有流行,秦汉以来,登高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学题材。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杜甫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独具风格,深受后世的推崇。
在《登高》中,杜甫以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揭示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展现了登高所带来的视觉美和心灵愉悦。
诗中提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景象描绘了山间瀑布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无穷的想象空间。
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其次,诗中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杜甫生活在乱世之中,他对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心系于怀。
在《登高》一诗中,他以壮丽的山水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他对国家陷入动乱的痛苦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憧憬和期待都通过诗中呈现出来。
最后,诗中体现了杜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在登山途中,触景生情,他对那些生活在艰难状况下的平民百姓充满同情和关爱。
诗人渴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希望国家能够走出动乱,实现繁荣昌盛。
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诗人也展现了对自然和谐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登高》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抒发作者忧愤之情并追求美好生活的古体诗。
通过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杜甫将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这首诗既富于美感,又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希望通过本文的释义,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登高》这首古诗的意境,感受杜甫的思想情感。
同时也可以启发读者对美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字数:550字)。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社会、政治、人情万象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登高》的古诗,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共四句八个字,描绘了作者登高仰望天空,思绪万千的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五大要点。
首先,诗中出现了“风飞沙”、“明月松间照”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些描写无疑增强了整首诗的写实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观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的深思。
飞沙和明月给人一种浩渺深远的感觉,可以联想到现实中的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其次,诗中出现了“美人如玉”、“忧国忧民”的表述,这些词语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将美人与国家民众联系起来,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关切。
这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也是杜甫的写作风格之一。
第三,诗中出现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等表达意愿的句式,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和追求。
逸兴壮思飞的描述表明诗人立志脱离尘世的纷扰,追求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
然后,诗中还有“青天”、“两情若是久长时”等意象的运用,使诗句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青天给人一种纯净、无限的感觉,取得了与自然景观的一种统一;“两情若是久长时”这句意象丰富的句子,则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思考和对感情美好延续的渴望。
最后,诗中出现了“登高”、“忧从中来”的表述,这些句子使整首诗的主旨更加鲜明明确。
登高一词代表了诗人超然世俗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忧从中来则折射出诗人对于现实问题的担忧和关切。
综上所述,《登高》这首杜甫的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展现志向和追求以及运用意象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杜甫创作的一部份。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哀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
译文1: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译文2:风这样急,天这样高,猿猴的叫声是如此悲哀;水这样清,沙这样白,鸟儿飞去又飞回。
那无边无际的树林里,落叶萧萧飘落;那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浪涛滚滚而来。
在这悲凉的秋天,我离家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在这思亲的节日,我拖着病体,独自一人缓步登台。
生活真是太艰难了,痛苦和烦恼使我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再加上病体潦倒,最近竟连一杯苦酒也不能喝了。
赏析:《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
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
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杜甫《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一首佳作,诗中通过登高远望,抒发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全诗以悲壮苍凉为主线,表现出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感情。
本文将从“苍凉”、“悲壮”和“美”三个角度,探讨杜甫《登高》所展现出的苍凉悲壮美。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孤独、荒凉和无助的苍凉之感。
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通过描绘凄凉的自然景色,如秋风急促、天空高远、猿猴哀鸣、沙洲清冷、飞鸟徘徊等,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则通过对落叶飘零、长江奔腾的描写,展示出一种宏大而荒凉的氛围。
杜甫在《登高》中表达出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这种情感在诗中表现为悲壮的氛围。
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一句,则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悲壮,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深沉、凝重、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感。
杜甫《登高》不仅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情力度,同时在美学上也有极高的价值。
诗歌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但却表现出了真实、生动的形象美。
诗歌的音韵和谐、平仄相对,具有鲜明的音乐美。
在结构上,诗歌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为重要的是,诗歌所表现出的意境美,使读者在品味诗句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类的深深关爱和高度责任感。
杜甫《登高》以苍凉悲壮的情感为主线,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诗歌所表现出的苍凉悲壮美,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渺和人类的渺小,更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
这种美不仅是一种艺术的美,更是一种人文的美,对于读者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感染力。
杜甫《登高》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苍凉悲壮美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评析《登高》的英译
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评析《登高》的英译一、引言大唐盛世造就了文化的繁荣,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形容他的写作风。
对“沉郁顿挫”,诗人吴瞻太在《杜诗提要》中写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真正达到“沉郁顿挫,独步古今”的,堪称《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该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因他老年无依,病魔缠身,不禁感叹世事艰辛,人生悲凉。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以及知识积累,选择相应的表达。
“在文学翻譯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
”探求语言美,是翻译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最基本的就是选词择字,从而达到声韵美。
声韵美的两个基本成分是音韵美和结构美,并由音韵美和结构美产出一种语言的视听感性,有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感。
在此基础上,“超文本语言审美”则包括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风韵美,风格美,和其他的超语言形式审美信息。
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只有成功转换,才能实现其传播价值。
三、译本对比赏析On the Height (许渊冲译)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wide,apes wail and cry,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birds wheel and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alone Im on this height.Living in times so hard,at frosted hair I pine.Cast down by poverty,I have to give up wineThe Heights(弗莱彻译)The wind so fresh,the sky so high,Awake the gibbons wailing cry.The isles clear-cut,the sand so white,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 flight.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From far away,in Autumn drear,I find myself a stranger here.With dragging years and illness wage,Lone war upon this lofty stage.With troubles vexed and trials sore,My locks are daily growing hoar:Till time,before whose steps I pine,Set down this failing cup of wine.1.语言美。
彰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登高》的深层意义
彰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登高》的深层意义引言《登高》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名篇,它描绘了作者登山时所体验到的壮丽景色和内心的喜悦。
然而,这首诗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传达出了一个积极乐观、追求自我超越的人生态度。
背景和主题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动荡不安、灾难频仍的时期。
尽管面对困境,杜甫却通过《登高》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和自身力量的信心。
整首诗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引子,展现了大自然壮丽景色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积极向上与超越困境《登高》中描述了作者爬上山顶后欣赏美景时产生的畅快感。
正是通过攀登险峻山路和战胜各种困难,杜甫让我们理解到只有克服困难并积极追求生活的好处,我们才能达到自我超越,并实现更高的成就。
自然界与人生的关联诗中描绘了风急、天高、猿啸等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壮丽。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类内心情感相互映衬,彰显出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
杜甫通过将登山过程中穿越自然障碍物的艰辛与迎接壮丽景色时内心欣喜交加进行对比,强调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保持勇敢乐观,并郑重其事地争取向前。
打动读者与启发有限《登高》以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语言打动了众多读者。
通过描述陆地和水域之间流动变化和气候季节骤变给带来不确定性,杜甫向读者表示:即使生活中存在风险和困境,也必须保持乐观态度去面对。
他希望鼓励每个人都积极向上并迈出改变命运之步。
结论《登高》是一首表达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杰作。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应该像杜甫一样,勇敢面对挑战,攀登高山,并相信自己具备战胜一切的力量。
这首诗激励我们克服逆境,追求成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字数:275)。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翻译赏析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翻译赏析《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其诗句表达了作者登高远望天际的壮志豪情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杜甫为人处世、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是一首极有价值的诗篇。
下面来就此诗进行深入的翻译和赏析。
题目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前四个字勾勒出山高风急的气氛,后四个字则表现出猿鸣哀声,表达出了作者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四个字的曲折联想,将诗歌的主旨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的目的在于讴歌激扬壮志,向读者传达出诗人凛然不泄的精神风貌。
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美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于环境的赞叹和敬仰。
第二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描写自然环境的磅礴和无限繁华,而又把人们的思想和哲学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第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思和苦痛,让读者对诗人的人生和命运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
第四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人生历程的自我反省和徘徊,让读者看到了诗人对资产阶级的厌倦和对贵族强权的批判。
整首诗的构思精巧、韵律优美,使人深受感动。
从诗人自身出发,真实深刻地表达了人生苦痛和怀才不遇的感受,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致和人生境遇的描绘引发读者的共鸣,反映出了诗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诗人通过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高尚和崇高,表达了深沉的哲理和对未来的信心。
综上所述,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写实手法,寄托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国事民族疾苦的关注与思考,是一首具有社会批判性和自然美学意识的诗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
它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份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性的回响。
登高原文及意境分析
登高原文及意境分析登高,即登上高处,远眺四周景物。
这是一种追求高远境界的行为,能让人心灵得到释放与静谧。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是常见的题材之一,在许多诗词中都有相关描写。
本文将对登高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并进行原文及意境分析。
古代文人以登高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著名的有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出塞》、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登高》的原文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从自然景观出发,描绘了风急天高的景象,猿猴的哀鸣,渚水清澈沙滩洁白,飞鸟归来。
随后,杜甫写到无边的落叶从树上一片片地飘落下来,长江滚滚东流不停。
这些描写都用了简洁凝练的语言,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画卷。
接下来,杜甫写到自己百年一生多病,但仍然独自攀登高台。
他的额头上布满了苍白的霜鬓,心情沉重悲凉,举起的酒杯也随之放下。
通过这一系列描写,杜甫抒发了对逝去岁月和自身遭遇的痛苦之情。
从意境上来看,杜甫的《登高》表达了登高者心境的变化及其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的开头用风急天高和猿啸哀来烘托登高者的孤独情感,令读者感受到一种苍凉和凄迷之意。
接着,描绘了自然景象,境界更加升华,展示了一种远离尘世的胸怀。
然而,最后杜甫又回到了个人的遭遇,展示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心情的描写,成功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结起来,登高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气势恢宏、情感饱满的诗作,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登高者内心世界的变化,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当代读者还是古代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都能够获得心灵的安慰与启发。
赏析杜甫《登高》
赏析杜甫《登高》杜甫《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抒发壮志豪情、表达对时代变局的感叹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和深刻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题目意义、写景描写、意境营造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登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而积极向上的行为,它象征着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同时,“登高”还寓意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攀登巍峨山岭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承载的愿望和渴望。
接下来,在描写手法上,《登高》运用了丰富多样并相互呼应的修辞手法来展现山水风光与人物形象。
例如“江流天地外”的开头四字揭示出作者欲突破尘世纷扰、追逐天空广阔真理之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欲穷千里目”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地传递出作者对于远大前程的憧憬和向往。
同时,在诗歌结构方面,《登高》采用了七绝诗的形式。
四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使得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
通过这种恰到好处的格律运用,杜甫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山水画般壮丽景象,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心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作品还通过具体描写来增强艺术效果。
“岩上无数寒光裂”,“云深不知处所在”,如此细致入微又富有想象力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些绚烂华美的字眼令读者感受到险峻之势与广袤空间相结合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最后,在主题意义上,《登高》是杜甫对时代变局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反思之作。
他借助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样一种抒发内心追求和呼唤正义之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登高》是杜甫在长期岁月中积累思考与体悟后倾注心血、以诗人独特视角刻画出自己壮志豪情与真挚感叹的作品。
通过笔者以上几个方面赏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并欣赏这首千古名篇,并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坚定自己前行方向。
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杜甫诗《登高》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在译诗中很难予以再现。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浓缩。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韵律鲜明、凝练含蓄、形式工整,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
中国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译者在译作中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以便于让更多的英文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于诗歌翻译,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得出了自己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杜甫《登高》原文及解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公元767年秋杜甫于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感时伤怀而作的不朽诗篇。
全诗通过对深秋萧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长年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生活的感慨悲壮之情,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历来脍炙人口、为人称道。
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浓缩。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韵律鲜明、凝练含蓄、形式工整,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
中国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译者在译作中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以便于让更多的英文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于诗歌翻译,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得出了自己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杜甫《登高》原文及解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公元767年秋杜甫于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感时伤怀而作的不朽诗篇。
全诗通过对深秋萧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长年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生活的感慨悲壮之情,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历来脍炙人口、为人称道。
登高 杜甫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登高杜甫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其中以登高题材的诗作尤为著名。
在这些登高诗中,杜甫通过描绘壮丽的山川景色和展示人文风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登高作为一种人类对自然的追求和超越,具有广泛的symbol 意义。
登高不仅代表着身体的攀登和翱翔,更代表着精神的升华和超越。
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抛开平庸和尘世的束缚,瞻仰宇宙壮丽的风光,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和宽广。
杜甫在他的登高诗中,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身登上了高山峻岭,感受到了登高的快乐和境界。
同时,杜甫的登高诗还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人文风貌。
他以诗人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山水奇观、云霞之美、鸟兽花草的生趣,并通过对春秋时代壮观场景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智慧。
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山水间的宁静与和谐,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
此外,杜甫在登高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他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借景抒情、对比烘托、意象交融等手法,杜甫巧妙地传达出自己对于世间万象的感知和领悟。
同时,他通过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对人生道路的探索,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诗作不仅反映出杜甫作为一位时代先知和社会评论家的视角,也折射出他本人坎坷凄苦的人生经历和对命运的思考。
总之,杜甫的登高诗作集多种元素于一体,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作品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中,传递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具有着重要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通过篇章中对杜甫的登高诗及其赏析技巧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艺术境界和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和抒发内心的感悟。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2. 正文2.1 杜甫的登高诗2.1.1 描述登高的意义和情感2.1.2 展示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2.2 杜甫的赏析技巧2.2.1 使用修辞手法和意象2.2.2 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主要探讨杜甫的登高诗以及他在其中所运用的赏析技巧。
从《登高》的英译本看翻译美学
从《登高》的英译本看翻译美学
《登高》是李白的著名诗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诗歌表达
了“尊拜天地”的精神,直抒胸臆之情。
既有热情的执着和自由的宁静。
传
统的中国翻译会把诗歌译成贴近原文的整体,保留一个整体的语感。
近年来,英文译本的翻译美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翻译者不再局限于“翻译”一
词的传统有效性,而是倾向于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感情融入其中,从而反映
出新的审美性。
在其英文译本中,翻译者以简洁语言将动态意象贯穿整首诗:“The towering clouds around my head / Higher, still higher I ascend,
以展示出昆仑山的奇观。
他用“The brilliant singing and the gentle breeze / How again could I be brought to ease?”来呈现诗人赞美自
然风景的情致和心境的安宁。
用“ the moon above majestic and round,How simply so delightful to be found!”来表达诗人醉心无穷的冥想。
通过这样细腻而朴实的表达,翻译者把诗中朴实和宁静之情融入其中。
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翻译者通过这首诗把原文的句式、抒情性和韵律
特点传达到英文,从而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文表达中,激发人们对诗歌的
共鸣。
相比于传统的中文译本,这一英文译本则格外动人,使读者更能体会
到李白的情感流露。
翻译者的娴熟与心胸的宽容,使这首诗带给读者更多元
的审美和美感,也体现出新型的翻译美学追求和理念。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范文一:杜甫的《登高》一文,是一首写登高远望的诗歌,也是一首表达豁达心境的佳作。
在这首诗中,杜甫从登高的过程,描绘了自然风光的迷人和壮美,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感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
从写作重点来看,杜甫在此诗中的写作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借自然之界,表达人生的苦乐和宽广的胸怀;二是采用自然而然的笔调与想象,展示自己哲理的情怀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具备“自然”和“哲理”两方面的优良品质,又赋予了诗歌极为生动有趣的口感和直白风格。
在用词分析上,杜甫通过措辞的恰当让文中具备了杜甫特有的思想内涵。
最显著的是他在描写登高时运用的动词和形容词,如:“临风而立”、“远眺山河如画”、“方知万物皆陈迹,唯有人生最可欢”。
从这些词语中,人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赞叹和思考。
总之,这首《登高》是杜甫一生中的佳作之一,它把握了诗歌写作的基本准则,展示了诗人独有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自然界的美丽、人生的无常以及大自然对人的启迪和感悟,是美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范文二:《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一部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
通过诗歌,杜甫表达了自己在登高时所看到的美、所感受到的世界和自己的心情。
在这首诗里,杜甫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全面展示了自己美学和哲学的精髓。
在此诗的写作中,杜甫主要采用了描景、抒情和哲思等三个手法。
通过描绘山河景色和天地之间的自然美景,诗人不仅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悟,更向读者显示出一个逾越人生达到无穷境界的欲望。
在用词分析上,杜甫显然也十分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不少生动而具象的词汇来表述人物和场景的形态,在诗文中洋溢着强烈的意境感和美感。
例如“山水一时多少事”,这一句十分深刻地表达了人生起伏的无常和多舛。
通过描绘和表达,在诗人的心灵深处、于景物之际,展示了人世间的苦乐与疾苦。
并将这种善感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交融,表现出了为人类打开心灵窗户,开阔眼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诗《登高》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在译诗中很难予以再现。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浓缩。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韵律鲜明、凝练含蓄、形式工整,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
中国诗歌蕴含了
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译者在译作中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以便于让更多的英文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
对于诗歌翻译,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得出了自己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
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杜甫《登高》原文及解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公元767年秋杜甫于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感时伤怀而作的不朽诗篇。
全诗通过对深秋萧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长年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生活的感慨悲壮之情,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历来脍炙人口、为人称道。
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三、《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登高》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在译诗中,自然无法传译出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音美,同时也难以再现“八字皆对,起手二句,对举之中又复用韵、格法奇变”的形美。
其翻译之难绝不亚于“戴着脚镣跳舞”。
尽管如此,仍有中外译家在
此首诗的翻译上各显神通。
《登高》的英译本目前已有十多种,翻译方法各异。
下面我们从美学的角度看看“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对杜甫《登高》的译文,通过对许先生的译诗进行分析,了解他在《登高》翻译实践中的美学追求。
译文:
On the Height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意美”的追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许先生用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water so clear ,sand so white 来表现两句中前四处景物,用sad gibbons cry,birds wheel and fly来表现后二处景物,这样便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这两句译文句式基本对等,还押尾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
”原诗的“无边”和“不尽”对仗工整,译文boundless 和endless 也是遥遥相对,音、形、意俱美(-less对-less,产生音、形双美;boundless
对endless 产生意似之美);原诗使用“萧萧”和“滚滚”叠音叠字手段而产生一种音乐美效果,同时兼具视觉审美效果,译文也以“shower by shower ”和“hour after hour”再现其美,并且和“萧”音似;原诗前三字都有草头,译文也有三个词是“sh”的头韵,原诗后三句都有三点水,译文也有两个词是“r” 的头韵。
而且在原诗“滚滚”这对叠字后还加上了
hour after hour(时时刻刻)这个叠字片语,就可算是三美齐全了。
因为原诗的“不尽”可以包括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含义,这就弥补了形美方面的不足。
原诗中“悲秋”说明诗人对秋的感受,说明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诗人客居万里之外(far away home in autumn)所产生的悲愤(grieved)之情。
正是对这些细微处的观照,译文才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
“音美”的追求。
原诗通篇对仗,但在英诗中却不可能实现对仗,但译文用押尾韵(韵脚为aabbccdd)的方法予以了弥补。
译文中头韵、尾韵、行内停顿交替使用,极富审美效果,如头韵so swift,so clear,shower by shower,hour after hour 的运用既能产生一种节奏美,又有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尾韵每二句押同一韵,悦耳动听;译文还充分发挥英语的优势,尽显“得意忘形”之能,神来之笔俯拾皆是,原诗中“萧萧”摹声,译文中shower by shower 摹状,和汉语的发音极为相似,原诗中“滚滚”摹状,译文rolls its waves 形象而生动,并在后面加上hour after hour 予以深化,既突出了“长江” 的“不尽”(endless),同时还和上句中的shower by shower 形成对仗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形美”的追求。
原诗每行七言,译文除第三行外,每行也都是十二个音节,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
而且从句式安排上看,译文也是颇具匠心的。
在写景的四句中,前两句由短句组成(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sand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三、四句则采用整句,其中boundless forest和endless river,sheds its leaves和rolls its waves 及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 三组动静交替的对应,进一步烘托出了深秋的萧杀之气和悲凉之意。
而在抒情的四句中,译文转而全部采用短句两两结合,前一个短句“起”,后一个短句“兴”。
前面描写的秋天景象与诗人的愁苦悲愤之情正相吻合,因此诗人对swift wind,steep sky,sad gibbons crying 等形象的感知格外深切,而对这些形象的感知又进一步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far from home ,long illness ,living in hard times ,pressed by poverty(抒情四句中前面的短句),因而诗人的愁苦悲愤之情越来越深,在行文上也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抒情四句中后面的短句)。
可以说,句式上的这种巧妙安排使得译文成功地实现了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的互动,使原诗的意境跃然纸上。
许渊冲以中英文两种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在《登高》翻译实践中,“以诗译诗”,极力捕捉诗译中的韵味,精心设计,认真琢磨,仔细安排和镶嵌着每一个韵脚,每一个对偶和每一个意象,把它们放
置在音美、形美、意美的最佳位置上,将“不可译”的原诗妙处用英文表达得淋漓尽致,完美地艺术再现了《登高》诗作中的美,达到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美的追求。
许渊冲在翻译领域中的这种创造精神,丰富了中西文化交流,他的“三美论”对译者创造出更多佳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