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诗《登高》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在译诗中很难予以再现。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浓缩。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韵律鲜明、凝练含蓄、形式工整,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中国诗歌蕴含了

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译者在译作中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以便于让更多的英文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

对于诗歌翻译,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得出了自己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

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杜甫《登高》原文及解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公元767年秋杜甫于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感时伤怀而作的不朽诗篇。全诗通过对深秋萧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长年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生活的感慨悲壮之情,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历来脍炙人口、为人称道。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三、《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登高》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在译诗中,自然无法传译出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音美,同时也难以再现“八字皆对,起手二句,对举之中又复用韵、格法奇变”的形美。其翻译之难绝不亚于“戴着脚镣跳舞”。尽管如此,仍有中外译家在

此首诗的翻译上各显神通。《登高》的英译本目前已有十多种,翻译方法各异。下面我们从美学的角度看看“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对杜甫《登高》的译文,通过对许先生的译诗进行分析,了解他在《登高》翻译实践中的美学追求。

译文:

On the Height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意美”的追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许先生用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water so clear ,sand so white 来表现两句中前四处景物,用sad gibbons cry,birds wheel and fly来表现后二处景物,这样便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这两句译文句式基本对等,还押尾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原诗的“无边”和“不尽”对仗工整,译文boundless 和endless 也是遥遥相对,音、形、意俱美(-less对-less,产生音、形双美;boundless

对endless 产生意似之美);原诗使用“萧萧”和“滚滚”叠音叠字手段而产生一种音乐美效果,同时兼具视觉审美效果,译文也以“shower by shower ”和“hour after hour”再现其美,并且和“萧”音似;原诗前三字都有草头,译文也有三个词是“sh”的头韵,原诗后三句都有三点水,译文也有两个词是“r” 的头韵。而且在原诗“滚滚”这对叠字后还加上了

hour after hour(时时刻刻)这个叠字片语,就可算是三美齐全了。因为原诗的“不尽”可以包括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含义,这就弥补了形美方面的不足。原诗中“悲秋”说明诗人对秋的感受,说明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诗人客居万里之外(far away home in autumn)所产生的悲愤(grieved)之情。正是对这些细微处的观照,译文才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的追求。原诗通篇对仗,但在英诗中却不可能实现对仗,但译文用押尾韵(韵脚为aabbccdd)的方法予以了弥补。译文中头韵、尾韵、行内停顿交替使用,极富审美效果,如头韵so swift,so clear,shower by shower,hour after hour 的运用既能产生一种节奏美,又有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尾韵每二句押同一韵,悦耳动听;译文还充分发挥英语的优势,尽显“得意忘形”之能,神来之笔俯拾皆是,原诗中“萧萧”摹声,译文中shower by shower 摹状,和汉语的发音极为相似,原诗中“滚滚”摹状,译文rolls its waves 形象而生动,并在后面加上hour after hour 予以深化,既突出了“长江” 的“不尽”(endless),同时还和上句中的shower by shower 形成对仗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