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驳岸处理手法调研(半)
园林景观驳岸的设计方法
园林景观驳岸的设计方法近年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
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
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
简述园林景观驳岸的设计方法一、园林自然水体的边岸,多数是以石砌驳,以重力保持稳定,防止水土坍坡流失,对池岸基本要求是在外力作用下不推移、倾覆和破坏,因此河驳的设计要经土力计算。
在一般土质、地形条件下,小型河驳可参考图示构造设计,即以深度为准,基础宽度达到其0.45倍。
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园,池河驳往往不砌出水面,而在水平面以下5~10厘米用乱石为材,其以上用景观石为料(湖石、英石、风化黄石、大型卵石等),以达到既节约又美观的目的。
此时切切注意图示景观石并非机械环绕水面一周,形同锁链,而是断断续续,忽隐忽现地摆布;在坡缓地方,让地面自然延伸入水,不失为一园林美景;在坡陡地方。
在边岸转折之处,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布置景观石,虽由人作,胜似天开,才是师匠杰作。
二、最近有一种新的做法,是设计较平(达l/5-1/6)缓坡,在水位上下线上,或种植耐湿固土地被、水生植物,或布置砾砂卵石,意境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此在市郊几个高尔夫球场可见。
事实上,上海市郊河川交错,只要内不行舟并不筑路,又有几处是石驳连绵?因此这种设想,在市郊自然、生态绿地、公园可考虑,是上策。
即使岩坡有所冲刷坍落,池坡渐趋缓,水土趋平衡,也无大碍而显天然。
这里的关键,一是控制水位,勿使其上下有过大波动;二是在风口上(尤其上海的西北向),在突出的岸矶,在地形转陡处,都要有加固措施。
三、除了石砌驳,还有竹木驳值得考虑。
以树干、毛竹为桩,夯于岸边及摆篱垒土成驳,价廉而富于田园风光。
为持久计,现有以钢砼为芯,外粉仿竹木者代替。
四、与池岸相关者,常见仿自然瀑布溢水,自丘而下,由此产生一个设计水平面高出地下水位,且要在填(松)土上解决边岸池底渗漏水问题。
此时有几种方案可供参考:1、于填土造丘之前,构造钢砼支承梁柱,填土后再筑池岸底板。
干货!景观设计之驳岸处理的方法!
水是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古典园林中人们很早就形成了“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的观点,现代园林中水景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景观驳岸作为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并且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带,驳岸的处理对于滨水区的生态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的效果是否独到或是否人性化。
驳岸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多样,怎样合理处理其与水体、周边环境的关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美的表达,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驳岸设计的美。
驳岸处理主要分为规则驳岸和不规则驳岸(一)规则驳岸立体驳岸这种驳岸一般用在水面和陆地的平面差距很大或水面涨落高差较大的水域或者因建筑面积受限没有充分的空间而不得不建的驳岸。
一般采用木平台或混凝土堆砌的平台。
(二)不规则驳岸不规则驳岸中,则具体分为阶梯入水驳岸、砌石驳岸、生态驳岸、复合式驳岸和自然式驳岸。
1.阶梯入水驳岸满足游人亲水需求,是有互动性的景观。
要求驳岸(池岸)尽可能贴近水面,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最佳,水质要有较高要求。
2.砌石驳岸砌石驳岸是园林工程中最为主要的护岸形式3.生态驳岸生态驳岸采用软式稳定法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墙的硬式河岸,其恢复后具有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
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4.复合驳岸多采用在居住区和公园内5.自然式驳岸适当运用块石、鹅卵石、木桩等营造一个岸线曲折,岸坡起伏的状态,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景观呆板、僵硬,使其趋于自然,实现生物多样性。
有更多艺术考研问题及内部资料可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亚当设计研究中心留言咨询即可,我们有专业老师进行回复。
以上是景观设计之驳岸处理的相关内容,南昌亚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淀,旗下两大设计品牌——“亚当设计手绘”“亚当设计软件”主要以“设计手绘·考研快题·方案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建筑规划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设计软件”为教学目标的专业培训机构,现有师大瑶湖校区、南大前湖校区及农大下罗校区。
园林景观——浅谈水体驳岸处理方法
浅谈水体驳岸处理方法摘要:我们在设计中应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随着人们对环境关系的认识的日益提高,对环境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因此园林生态已成为整体园林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水体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它的生态性依然重要,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园林建筑也要体现它的“绿色”将之建为绿色建筑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要。
关键词:水体驳岸;绿色;自然景观;园林艺术一、水体驳岸设计的指导思想水体驳岸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的供游憩,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人的活动则又构成了社区活动的主要最佳景观。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体现人们的文明程度,而更重要的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使之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
力求在一定时间内尽量满足人们对环境的不同需求。
我们在设计中应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随着人们对环境关系的认识的日益提高,对环境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因此园林生态已成为整体园林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水体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它的生态性依然重要,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园林建筑也要体现它的“绿色”将之建为绿色建筑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要。
二、水体驳岸设计的原则城市水体建设应以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反映地方文化及体现开放、发展的时代精神为规划设计的基本点,立足山水园林文化的特征创造具有时代感的、生态的和文化的景观。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把握以下原则:1、坚持生态化原则。
把握人与自然的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使之具有很高的园林艺术观赏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的融合。
2、坚持自然化原则。
造园方式上要依地就势,追求自然古朴,体现野趣。
既要考虑到工程的要求,又要考虑景观和生态的要求,不能简单的把园林设计搬到水边,要依照地形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搬到水边来,要依照地形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3、坚持整体性原则。
把城市使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段相互衔接、呼应,各具特色,联成整体。
颐和园景观调研报告
颐和园景观调研报告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是一座中国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次调研旨在对颐和园的景观进行详细了解,并对其管理和保护情况进行评估。
一、景区概况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89公顷,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园内拥有湖泊、山川、建筑、植被等多样化的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万寿山、昆明湖和长廊。
园内建筑以古代中式建筑为主,结合了山川水域,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二、景区管理颐和园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管理,负责景区的维护、保护和营销工作。
管理部门注重景区的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定期对园内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养工作,确保园区的整洁和安全运营。
三、景区保护为了保护颐和园的园林景观和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对游客数量进行限制,采用预约制度,以保证游客数量在可控范围内。
其次,园区设置了相应的保护设施,如围栏、警示牌等,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环境。
此外,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倡文明游览,不损坏植被和建筑物。
四、景区亮点颐和园的景点繁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长廊。
长廊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续画廊,绘制了许多著名的中国传统古画,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精髓。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古建筑,如万寿山的宝塔和庙宇,以及昆明湖上的船屋等。
五、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颐和园,建议管理部门加强对游客参观的引导和引导,确保游客的行为不损害园区的景观和文化遗产。
此外,可以考虑增加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让游客更加了解和欣赏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另外,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技术支持和专家指导,提升景区的管理和保护水平。
六、总结通过对颐和园的调研,我们发现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管理部门注重景区的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来保护园区。
然而,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游客行为不文明等。
颐和园调研报告分析
颐和园调研报告分析调研目的:通过颐和园了解园林布局的要素,造景手法,空间的对比关系,植物配置,一级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其中的诗情画意的古典传说。
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报春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默写设计手法和意境儿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林,也是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集历代皇家园林及传统做预案艺术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圆林。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院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大戏台等都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处处蕴含着造园造景之精华。
昆明湖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
颐和园中昆明湖的谁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及大湖、西湖和后湖。
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扰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
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
由士气个卷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
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之。
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
长廊在颐和园循万寿山南沿昆明湖北岸构筑。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濂、秋水、清遥四座重瞻八角攒尖亭。
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全长728米,共273间。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分析课件
手法八:高低错落
和蜿蜒曲折相联系的是高低错落, 两者都体现于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之中, 蜿蜒曲折主要是从平面的角度来看,高 低错落则主要是从竖向的角度来看,许 多园林实物也多依靠地形的起伏来增添 自然情趣,特别是北方的皇家苑囿,其 自然地形的变化山前,随 山势变化呈前低后 高形式,以爬山廊 连接各建筑,既有 丰富的层次变化, 又参差错落,从而 打破了对称布局所 带来的严肃气氛。
桃花源记–MIHO美术馆
设计理念
MIHO美术馆的立意来源于贝先生“自然与建筑的融合”理念。 他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景观:有一座山,有一个
谷,躲在云雾中的建筑看不出……由于他具有很深的中国 古典文化造诣,所以贝先生引用了中国晋代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表达了该设计的立意。当他提到桃花源时,深谙 中国传统文化的业主马上就联想到了典型的中国古代景观, 有山坡、峡谷,周围云雾缭绕,建筑掩映在森林之中若隐 若现的场景。 建筑师描绘的画卷和业主的梦想达成了共识,文学和艺术的 深远内涵共同渗透到MIHO美术馆的建设工程之中。
手法三:庭园理水
某些建筑群,其布局基本保持轴线对称
或比较严整方正的形式,面对这种情况,如 何在水面的处理上不恰当的强调自由曲折, 便可能与建筑环境格格不入,为了求得统一 协调,往往以人工开凿的较小、较规则的水 池来点缀庭院空间,反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效 果,只要环境允许,即使局部的地方比较曲 折,甚至完全用山石作为驳岸而呈现自由曲 折的形式,也每每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颐和园佛香阁
手法五:主从与重点
有意识的以轴线对 称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 组织空间院落,从而形 成一种气势,以烘托出 起到控制全园作用的制 高点。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
位于万寿山正中的佛香阁,体量高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园林景观——浅谈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
浅谈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摘要:本文从园林水景驳岸处理的目标出发,分析了驳岸设计时必须从安全性、亲水性及观赏性3个方面入手,驳岸需要结合周边的环境,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处理手法,因地制宜的营造宜人的水景岸线,最后提出自然式驳岸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水景;规则式驳岸;自然式驳岸;生态;亲水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周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造园林水景,这些生动的水景为我们的居住空间增添了靓丽的色彩,给人以舒适安逸的心情,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而如今园林水景的质量参差不齐,而水景营建中最重要的便是驳岸的处理,只有合适的岸线才能营造出宜人的亲水空间。
1 水景驳岸处理的目标水景驳岸的处理的目标是为因地制宜的营造出宜人的亲水空间,发挥园林水景最大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驳岸设计时必须从安全性、观赏性及亲水性3个方面考虑。
1.1 安全性安全性要求使水景驳岸和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的同时必须满足景观安全的要求。
受到水压和流水冲刷引起的岸坡崩塌是水景驳岸的重要威胁,地基沉降、驳岸倾覆和水平滑坡是驳岸最容易发生的岸坡破坏现象。
对于园林水景驳岸,解决好这3个问题能满足使用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之中必须首先对安全性进行考虑。
1.2观赏性观赏性则要求水景驳岸必须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特征,水景驳岸必须结合周围环境的艺术风格,而不是简单胡乱的堆砌而成。
整个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 通过各种营造手法,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在修筑水景的同时,若忽略了水景本身艺术性的驳岸,将会使整体景观显得生硬而突兀,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
1.3亲水性亲水性则注重人的参与性,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接近水面的空间。
亲水作为一个活动概念,要求参与者通过和水体的亲密接触,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
同时,亲水驳岸也可具有戏水、垂钓等娱乐功能,让人真切的和大自然融入一体。
基于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驳岸处理形式的探析
基于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驳岸处理形式的探析摘要:湿地是由陆地与水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
因此,加强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了让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据修复的原理,提出了以下几种湿地的保护措施:健全湿地的法律体系、划定保护区并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湿地公园数据库、加强科普教育并加大对湿地的资源投资等,同时,还提出了湿地环境恢复技术、湿地生物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等。
关键词: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驳岸处理形式前言: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同时,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湿地是保障我国内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的微气候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地下水源得到了补充,同时也为其动植物提供了一个均衡、稳定的生态环境,所以,保护好城市湿地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湿地被认为是地球的“肾脏”,而作为连接陆地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桥梁,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造湿地生态驳岸既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又满足了自然的需要。
1.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1.1湿地保护修复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立法还没有形成,对湿地保护的认识还不够,对湿地保护管理的专业人员还比较少。
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着我国湿地正常健康的功能发挥,使得一些湿地的保护措施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2湿地保护意识欠缺要加强对湿地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当人类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地进行湿地的保护。
同时,要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措施,使人民了解怎样才能对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哪些行为会危害湿地、涉嫌违法犯罪。
除此之外,在湿地保护工作中,还需要提高有关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如果不能将有关的法律法规付诸实施,就不能将法律的制约功能完全发挥出来。
驳岸解决措施
驳岸解决措施引言驳岸是常见的河道和湖泊护岸工程中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作用是增加水域的有效容积,稳定河岸,保护岸线免受侵蚀。
然而,驳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质污染、生态破坏、自然景观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驳岸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水质污染措施沉淀池建设沉淀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设施,它能够减少水中悬浮物的含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我们可以在驳岸的水域附近建设沉淀池,将部分沉淀物截留其中。
通过定期对沉淀池进行清理和维护,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域污染,改善水质。
生态滤池建设生态滤池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处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净化水质。
在驳岸水域周围建设生态滤池,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生态滤池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能提供一个适宜生物生长的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破坏措施植被保护驳岸上的植被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它能够稳定土壤、防止岸边的侵蚀。
因此,在进行驳岸工程时,必须对原有的植被进行保护。
我们可以采取覆盖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植被进行覆盖保护,减少植被的破坏。
植物绿化为了恢复驳岸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进行植物绿化,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选择适合生长在岸边环境的植物,将其种植在驳岸附近,形成一个完善的植被带。
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还可以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减少侵蚀,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自然景观破坏措施岸边景观设计在驳岸工程中,我们可以考虑将岸边设计为一个自然景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物的选择,打造一个美丽的河岸风景线,使驳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样既可以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又能够提升驳岸的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驳岸周围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在进行工程改造时,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设置生态廊道和人工湿地,为当地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还可以引入一些珍稀濒危的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岸边的生态景观。
颐和园实践调研报告
颐和园实践调研报告颐和园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胜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
本次实践调研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以及管理现状,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意见。
二、实施调研的方法与路径1. 实地调研:选取了适当的时间段,走遍了所有主要景点和建筑,亲身感受了颐和园的壮丽景色和浓厚文化氛围。
2. 随机访谈:随机选择了数位游客和工作人员,就他们对颐和园的认知和看法进行了简短访谈。
3. 文献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专题报道和学术论文,获取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理论依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历史沿革:颐和园自清代至今的发展历经了多次修复和扩建,保存着许多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万寿山长廊和昆明湖。
这些建筑和景观的形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髓和审美理念。
2. 文化底蕴:颐和园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皇家花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融合了儒、道、佛三教文化,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园林设计、雕塑制作、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精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管理现状:尽管颐和园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和修复文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游客数量众多,对文物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其次,文物修复和保护的经费不足,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调研中的问题与建议1. 游客管理:颐和园对游客的人数限制和管理措施有待加强,可以考虑通过事先预约和分时段参观等方式,合理分流游客,减少对文物的冲击。
2. 文物保护: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增加修复和保护经费,提高文物修复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承载历史文化的内涵。
3. 教育宣传:加强对颐和园的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参观质量,同时加大对文化考古等科研工作的支持,为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五、总结和启示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更是对游客和后代传承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颐和园调研报告呕心沥血之作
颐和园调研报告——浅析颐和园理水的艺术时间:2011 年8 月21 日地点:颐和园指导:夏欣小组成员:黎利梅2009305200215刘昌2009305200209杨艳梅2009305200211高欣妍2009305200219张皓若2009305200208浅析颐和园理水的艺术摘要水体景观是园林构景中的四要素之一,园林空间的视觉效果依靠水的处理变的虚实相生、彰显分明,动静互映,层次丰富。
颐和园作为我国典型的皇家园林,而且全园有五分之四是水面,故以水取胜,大部分景点都是临湖取景,其理水可谓是是画龙点睛之笔,理水的艺术表现的也尤为重要。
关键词园林水景;理水;艺术;手法;在中国传统的园林中,几乎是“无园无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血液”。
园林因水而活,水也给园林增添了空灵之美,流动之静幽。
我们在园林中见到的水处理一般可被分为动态之水和静态之水。
在我国传统古典园林颐和园中,水的形式表面多以静态水出现,如昆明湖、南湖、西湖等这些广阔水域带给我们的静谧。
设计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割水面,如十七孔桥,西堤,“一池三ft”等;以亭、台、谢、廊划分水面,如知春亭、兰亭八角亭等;以ft 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在西堤,谐趣园,昆明湖最为胜。
博集众汇构成安静的风景,形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ft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好一番惬意的意境。
营造园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亲近自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园林的最高体现。
理水,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不得不慎重的布置。
前人无数的尝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理水要点:1)得其性就是除水体客观上的特征外,还要满足观赏者的需求,如近水、亲水、戏水等的不同。
2)仿其性园林的设计是来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而且皇家园林还有集各地园林之精华,如颐和园有许多就是仿江南园林,昆明湖的划分就是以西湖为蓝本的。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摘要: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也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造园的常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素来注重理水,有“无园不水”之说。
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
本文以颐和园的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三大水系为载体,分析其的理水基本原则、艺术与手法,诣在为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水设计的立意和表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理水;颐和园;艺术;手法;继承发展;引言“水,活物也。
”(郭熙《林泉高致》)“水为陆之眼。
”(陈从周《说园(四)》)造园必须要有水,无水难以成园。
因为水总给人以清新、明净和亲切的感受,人们都愿意与之接近。
水面随园林的大小及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襟回幽深,使空间延伸,使景观度幻。
当山石、花木、建筑与水的漫延流动的神态结合一起时一,更觉得自然而富有生气。
水面五彩缤纷的倒影和跳动着的山泉、水瀑、浪花,令人欢快,逗人遐想。
“欲草木欣欣”,需水;“欲挟烟云而秀媚”,需水;“欲照溪谷而生辉”,亦需水。
故水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1.中西园林传统理水的的特点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西方园林也特别注重构造水景。
但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与西方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迥然不同:中国传统园林理水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求“师法自然”的理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审美原则进行构造,完全因势而筑。
而西方传统园林理水则崇尚人工美,要求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进行构造,将水限制在整整齐齐的几何形状的石砌池子里,并用喷泉造成人工活动的水景。
现代园林的理水则可以吸取两者的精华而构造水景。
2.颐和园的理水艺术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
试论中国皇家园林园中园的地形处理手法
我国皇家园林园中园的地形处理手法引言我国的皇家园林都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地形处理手法而闻名于世。
其中,园中园更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园中园是指在整个园林中,用一定的手法将一个小型的花园或湖泊独立出来,通常借助地形的起伏和水系的处理,使得园中园在视觉上别具一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惊喜。
在本文中,我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皇家园林园中园的地形处理手法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地形处理手法的广度评估1.1 地形起伏的处理我国皇家园林在园中园的地形处理中,巧妙运用地形起伏的处理手法。
在颐和园的“三山五园”中,在山地地形的基础上,通过疏密有致的植被布局和山石的运用,形成了层次分明、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
这种地形处理手法使得园中园在整个园林中显得格外突出,给人以层次感和立体感。
1.2 水系的处理我国皇家园林还善于利用水系来处理园中园的地形。
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就是典型的园中园形式,湖水将园中园与外部的园林隔开,形成了完全独立的空间。
园林建筑和假山在湖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这种利用水系进行地形处理的手法,使园中园更加显得独特和精致。
1.3 空间结构的处理我国皇家园林还通过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来营造园中园的地形。
在颐和园的乐寿堂,通过天然岩石和假山的布局,将整个空间划分为数个小的花园,每个花园都有着独立的景观特色,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园中园。
这种空间结构的处理,使得园中园的地形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地形处理手法的深度评估2.1 对比分析在我国皇家园林的园中园地形处理手法中,可以看出不同园林在地形处理上的不同之处。
在颐和园和颐和园的园中园地形处理上,通过疏密有致的植被布局和山石的运用,形成了层次分明、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
而在颐和园的乐寿堂中,通过天然岩石和假山的布局,将整个空间划分为数个小的花园,每个花园都有着独立的景观特色。
这种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园中园地形处理手法的精髓所在。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北京颐和园景点介绍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北京颐和园景点介绍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北京颐和园景点介绍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意识分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
颐和固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空间的处理很具代表性。
关键词:颐和园;空间;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
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看不见、摸不到。
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
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
颐和园这座大型皇家园林,在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本文将解读它的空间处理手法。
一、空间序列序列空间反映了空间排列的次第关系,两个以上毗邻的空间就存着序列关系,序列空间与时间要素密切相关,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路径,穿越不同区域所体验到的,因此园林序列空间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整体性问题。
颐和园犹如一卷优美的传统山水画卷,更似一曲动听的乐章。
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追求空间丰富的层次与意境深远,强调动观的空间营造。
东宫门作为序列的前奏,拉开了颐和园乐章的序幕。
入口部分由一列四合院所组成,经仁寿殿前院的宏伟与气派,步入封闭的建筑群,然后是玉澜堂引人入胜的隔窗看景,跨过邀月门,进入长廊。
顺着廊往前走,突然开始转弯,从廊往外看,隐隐约约有金碧辉煌的屋檐映入眼帘;眼前出现了开阔的广场,随着长廊峰回路转,来到略微探入水中的广场,北边气宇轩昂的佛香阁引人神往,许多的建筑院落空间,构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了整座园林设计的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西可绕至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谐趣园,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空间循环。
二、空间对比空间对比是一项很重要的空间处理艺术手法。
园林驳岸可行性研究报告
园林驳岸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园林驳岸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其他生态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方法,通过对河道和湖泊进行驳岸绿化,可以改善水体水质和保护岸滩。
我国河湖众多,多年来水土流失、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园林驳岸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园林驳岸工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尤其是在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问题。
因此,对园林驳岸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
本研究将结合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对园林驳岸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研究目的1. 研究园林驳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了解其发展现状和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 调查并分析园林驳岸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研究园林驳岸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园林驳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收集国内外相关案例和经验。
2. 实地调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当地的河湖状况、园林驳岸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3. 数据分析:对实地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总结案例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 模型建立:基于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建立园林驳岸的效益评价和成本分析模型,对其进行评估和预测。
5. 结果分析: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分析园林驳岸的可行性,提出改进建议,并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意义1. 科学决策:通过对园林驳岸的可行性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进环保工作。
2. 经验总结:对园林驳岸的案例经验进行总结,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创新技术:通过研究,发现园林驳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技术改进和创新提供思路和方向。
4. 学术研究:对园林驳岸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学术界提供研究成果和论文资料。
栽培养护实习报告-颐和园
栽培养护实习:风景园林环境与适地适树调查、古树保护和修剪反应观察综合实习一.实习时间地点2007年4月15日,颐和园二.目的要求1.以颐和园为代表,区分真山与假山,湖与河的堤,岛环境类型。
2.了解风景园林环境类型的类别及划分依据3.认识适地适树的重要性4.观察修剪反应。
5.古树保护措施调查要求初步掌握调查分析方法提出存在问题。
三.内容先了解当地气象资料,再调查。
(一)山地环境类别1.自然山地:万寿山:(真山)前山与后山环境区别与树种选择,山脚与山顶、山脊、山沟的树木生长对比2.人工的土山:后湖假山阻挡园界、谐趣园四周分隔园界的假山环境特点与树木配置。
3.人工石山:玉兰堂庭院假山与植物配置(二)南湖岛与知春岛的环境因子对比与植物配置:全岛与半岛的区别,平地岛与山岛区别,适地适树与改地适树事例(榆叶梅(三)平地类型:东宫门平地,北宫门平地,前山长廊两侧平地生态因子分析对比与树种选择配置调查。
(四)驳岸的生态因子与植物配置:谐趣园昆明湖,人工驳岸与自然驳岸对比。
(五)修剪反应的观察:连翘路、丁香路修剪,长廊处、如意门和后山榆叶梅修剪效果(六)古树名木保护措施的调查:基于颐和园把松柏作为基调树,那么先简单介绍一下柏和松:全世界至少有150种柏树,我国产29种。
柏树适应性很强,四海为家,定居于岩石山地,照常披绿叠翠。
它既能忍受40℃的酷暑,又能承受-27℃的严寒,因此被称为“改造大自然的功臣”。
侧柏为温带阳性树种,栽培、野生均有。
喜生于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钙质土壤耐寒、耐旱、抗盐碱,在平地或悬崖峭壁上都能生长;在干燥、贫脊的山地上,生长缓慢,植株细弱。
浅根性,但侧根发达,萌芽性强、耐修剪、寿命长,抗烟尘,抗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分布广,为我国应用最普遍的观赏树木之一。
侧柏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自古以来就常栽植于寺庙、陵墓和庭园中。
如在北京天坛,大片的侧柏和桧柏与皇穹宇、祈年殿的汉白玉栏杆以及青砖石路形成强烈的烘托,充分地突出了主体建筑,明确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驳岸处理手法调研
班级:景园0902
组员:邱义山张仁达李庭佘峥何晶朱晓婷
在颐和园内,水贯穿全园。
昆明湖、后溪河,即前湖后湖,在颐和园的景观营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园灵动的因素。
一个好的水体景观设计,在驳岸处理上必定是成功的。
颐和园的驳岸设计引起了我们小组极大的关注,我们便针对颐和园内的驳岸处理手法进行了本次的调研活动。
联系相关专业知识,总结归纳出颐和园内的六类驳岸处理手法。
一、堆石法。
在颐和园内,可以看到很多地段的驳岸采用了
堆石塑造的方法。
以形状各异的青石、太湖石等空间堆叠,营造出高低错落、棱角分明、能够提供一定休憩功能的硬质驳岸景观,并在道路的转折处,以抬高堆石的方式强调节点。
同时,堆石驳岸与部分地段山体形成对比,表现出硬朗的驳岸形态。
二、 堆石搭配植物法。
这种手法是以堆石与植物相搭配的形
式塑造出驳岸的轮廓线。
这种处理手法一方面削弱了单一堆石法的单调性和尖锐性,使驳岸更富于变化,更加趋向自然,为游人提供一个舒适、亲切的休憩空间;另一方面,植物与堆石相掩映,堆石在藏与露中增添了几分活泼之气。
三、 植物法。
纯粹用植物创造出野趣横生的柔和驳岸曲线,
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芦苇以及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
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含蓄水源;另一方面,植物减弱了驳岸的确定性,使湖体轮廓处于可伸缩变化的状态。
值得提出注意的是,随着植物的生长,驳岸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最佳景观状态很难一直保持,甚至是负面地破坏景观效果。
四、石砌法。
这种驳岸处理手法是用规整的石块以整齐的
形式砌筑出立式驳岸。
它能在实景与倒影之间增加一个视觉层次,同时,这种立式形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面积,拓宽水面。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处理手法更加的人工化,驳岸在材质上创造的是庄重、肃穆之感,缺
乏趣味性。
五、建筑法。
这种方法是直接以建筑物的某一个立面作为
驳岸。
建筑入水一方面能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建立横纵对比,形成竖向景观与横向景观的交叉辉映;另一方面,建筑物实体倒影在水面,水波灵动,颇具水乡之感,折线状的建筑物底面分隔水面,创造出富有变化的水岸
线。
(本应附大船坞那儿的照片,我没有)
六、桥梁法。
用桥梁作为分割水域的要素,在水域之间创
造虚驳岸。
把并未完全封闭的桥梁结构当做驳岸的一
种,是因为以桥梁为界限,完整的水域被打破,桥梁扮
演的便是两片水域的驳岸。
正如上文提到的,这种驳岸
处理手法创造的是虚空间,能够增强水面上的虚实对比;同时,隔而不断的驳岸形式使水的尽头藏而不显,增加了空间的神秘感及趣味性。
总结:
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水体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而且,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带,驳岸的处理对于滨水区的生态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驳岸必须结合所在具体环境的艺术风格、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材料特性、种植特色以及施工方法、技术经济要求来选择其建筑结构形式,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注意外形的美观,使其与周围景色相协调,设计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