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开舱惊魂瞬间:宇航员差点被烧死

合集下载

“神七”飞天

“神七”飞天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发射“神七”总指挥一声高喊:“开火”,火箭腾空而起,一眨眼的功夫,就升上了天空。

火箭后面的火焰是那么光彩夺目,都能与太阳光相媲美了。

在茫茫宇宙中,就像绚丽多姿的焰火,显得万分美丽。

飞船到达宇宙后,火箭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通过电视转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宇航员叔叔在飞船里活动的情形。

当看到宇航员叔叔挥手向我们示意一切正常时,我心里一阵狂喜,不由自主地为中国人叫好。

当看到翟志刚叔叔打开舱门跃出舱门的那一刻、我兴奋得振臂高呼!要知道他们实现的可是我们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太空漫步。

"神七"意外闹火灾

"神七"意外闹火灾

舱 内几乎所有东西都烧毁了 , 只有
1 6时 2 O分 ,轨 道 舱 泄 压 ,神 七 ” “ 已 进 入 测 控 区 ;6时 3 1 0分 , 神 “ 七 ” 态 良好 , 道舱 泄压 正 常 ;6 状 轨 1
拉 了几次 , 因为使 劲 , 不禁发 出粗

尽快 打开舱 门 ,在下一 个测控 区 完成 出舱活动 。翟志 刚用辅 助工

提示 : 老鼠一泡尿 , 吓趴 美国载人 飞船 。“ 神七 ’ ’ 仪器太 检测 精准 , 误读数据闹火灾 , 一场 虚惊 。 引发
『 r '
◎ 卢 青
重的喘息声和用 力声 。接下来 , 舱 门开动 了一点 ,但立 即又收压 回
去, 关死 了。本来 , 开启舱 门时 , 按
说还 给你鼓最后一次劲 , 如果真是
没力气 了 , 我们 就交叉换 位 , 我可
以用 全力 帮你把 门打开 , 然后再交
叉换位 , 再出去。这在地面的时 你 候也都练 习过 。” 时间在毫不通融地 往前推进 , 飞船 即将飞出测控区 , 航天员必须
分 ,航天员对航天服做最后检 查 ;
另一种 原因 , 火灾检测可能是
通过分析舱 内氧气浓度的大小 , 若消耗舱 内大量氧气 , 而 开舱 门泄压 的结果 也导致 舱 内氧
仪器 失效 , 判火 灾 误
从开舱 I N最终完全打开 , ' - J 用 去 了将近 7分钟 的时间 。 在那样一
的舱门。
致传感器误报。 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误报 , 这在美苏的航天史上曾多次 出现。 当年美 国发射第一艘试验载
人飞船的时候 , 因为试验用的老 鼠
如果说 , 刚才开舱 门已经令人

人类历史上5大航天事故,剧烈燃烧下有人只剩一块足骨

人类历史上5大航天事故,剧烈燃烧下有人只剩一块足骨

人类历史上5大航天事故,剧烈燃烧下有人只剩一块足骨本文导读:在发射前一个月,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就对别人说:“这次任务我回不来了。

”他所言非虚。

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这艘飞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关人员对“联盟1”号进行检查后,发现了203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会让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变得很危险。

然而,在当时苏联残酷的政治环境下,没人敢把这些问题上报给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害怕会被降职、开除。

因此这项任务仍按计划如期进行。

但他并没有拒绝接受任务,因为一旦他退出,那么作为他的替补的尤里·加加林就会顶替他的位置。

为了不让好友送死,他仍然踏上了这次前往死亡的旅程。

进入太空后,飞船的天线未能正常打开、电力不足、导航也是困难重重。

原定于第二天的发射任务被取消,科马洛夫安全重返地球的希望随之化为泡影。

当飞船开始下降的时候,降落伞并未打开。

只有小降落伞弹了出来,更大的被卡住。

备用降落伞与小降落伞缠在了一起。

书中描写了美国情报机构“监听到科马洛夫在最后时刻发出的绝望的咆哮声”。

1967年4月24日,科马洛夫乘坐的飞船坠落在俄罗斯奥伦堡附近的平原上。

飞船被撞扁,用于缓冲的火箭也在猛烈碰撞中发生爆炸。

据鲁萨耶夫说,人们在废墟里只找到科马洛夫的一个足骨,其他什么也没有。

科马洛夫享受到国葬的待遇,他的遗骸被放置在一个敞口棺木里。

与其说科马洛夫死于宇宙飞船的技术故障,倒不如说他死于前苏联腐朽的政治体制。

顺便一提,加加林对朋友的死一直耿耿于怀,直至1968年他也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丧生,有传闻称加加林的死实际上是勃列日涅夫的授意。

四、1967年美国“阿波罗1号”飞船失火事故笔者认为此次事故的悲惨之处在于,还没能成功发射升空,三名宇航员就被活活烧死在了地面上。

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1号”飞船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模拟发射时失败,意外发生前,各队员均躺卧在他们的座椅上。

下午6时31分(2331 GMT),一把声音(相信来自查菲,因为只有他有通畅的频道)透过对讲机说:“驾驶舱内发生火警!” 数秒后,通话在一痛楚的叫声中结束,从闭路电视中可看到怀特正尝试打开舱盖,然而,舱内气压的急剧升高使舱门根本无法从内打开。

太空中的幽灵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

太空中的幽灵故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

在宇宙深处的太空站上,有一则令人毛骨悚然的幽灵故事传说已久。

据说,在这个宇宙站上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夜深人静,所有人都已入睡时,突然会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仿佛是有人在呼喊,但又异常沉闷。

即使闭紧双耳,也无法摆脱这种诡异的声音。

有一位宇航员名叫小明,他对这个幽灵传说颇感兴趣,于是决定一探究竟。

一天晚上,小明装备好探索工具,独自一人前往太空站最为神秘的区域进行探险。

当他来到那个据说最容易出现幽灵的地方时,突然间,整个太空站陷入了黑暗,只剩下小明手持手电筒的微弱光芒。

就在这时,他听见了那阵诡异的声音,仿佛有无数幽灵在呼唤他的名字。

小明心中开始有些发慌,不知所措地四处张望,却只看到了几盏微弱的灯光。

突然,一个白色的身影从迷雾中浮现出来,宛如幽灵一般,眼中闪烁着阴森的光芒。

小明吓得目瞪口呆,惊恐地朝后退去,却发现自己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了一般。

幽灵缓缓向他靠近,伸出手指触摸着他的脸颊,冰凉的触感令小明全身一颤。

就在小明以为自己将会死在幽灵的手下时,突然一道明亮的光芒刺破黑暗,原来是其他宇航员赶来救援了。

原来,这个所谓的幽灵并不是幽灵,而是太空站的一台老旧的机器出现了故障,发出了诡异的声音和光影。

小明尴尬地抓抓头发,感叹自己吓成了一团。

其他宇航员纷纷哈哈大笑,称他为“太空站中的最大胆的胆小鬼”。

从此以后,每当夜幕降临,大家就开起了玩笑,说要小心那个“可怕”的幽灵。

而小明则成了太空站上最有趣的笑话之一,他也学会了在幽灵故事中体验到的恐惧,并因此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

而这个充满笑料的幽灵故事也成为了太空站上的一则经典笑话,让大家在太空中的孤寂中多了份轻松和欢乐。

航天史:30.不祥的预感

航天史:30.不祥的预感

航天史:30.不祥的预感上文书讲到,三个宇航员进入到阿波罗飞船里面进行测试。

这一次只是地面合练,并不是火箭发射。

不过整体流程倒是和发射差不多。

既然是测试,当然也就不会很顺利,无线电出问题了,工程师们怎么都修不好。

就在这时候,飞船里边着火了。

三个人拼命想打开舱门,但是就是打不开。

左起:格里森、怀特、查菲阿波罗飞船的舱门要连开12个机构才能正式开启。

在那种危急情况下,你让宇航员顺利的把门打开实在是不可能。

况且即便是所有机构都打开了,宇航员也不太可能凭借自己的力气打开舱门。

因为飞船内部起火燃烧,温度急剧上升,热胀冷缩,飞船内部的气压升高,已经把舱门牢牢的压在了门框上,这道门是向里开的。

外边的人一点办法都没有,眼睁睁看着这三个宇航员被活活烧死。

等到工程师们费劲力气打开舱门,里面已经烧得焦糊一片。

因为宇航服含有大量的尼龙材料,飞船里含有大量塑料和泡沫材料,塑料高温下发生融化,铝合金在纯氧环境下也会像木头一样烧起来,三个人的尸体都和宇航服熔铸在了一起,分都分不开,别提多惨了。

烧焦的座舱事后,工程师们一点一点的去排查故障。

发现可能是座位底下的线路发生了短路。

这段线路是铜线,表面镀了一层银,外边是特氟龙的外皮,但是不知道是机械原因还是什么缘故,这段导线的外皮被刮开了一个大口子,银色的导线裸露在了外面。

碰巧,旁边的冷却剂管道破裂了,冷却用的乙二醇就一滴一滴的滴到了电线上。

乙二醇是会和金属发生反应的,而且电线短路提供了热量,乙二醇也会被电流所电解,产生可燃气体,先前大家闻到的那股怪味可能就来自于这个反应过程。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乙二醇就烧起来了,外边是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烧起来就控制不住了,于是,悲剧就此酿成了。

当然,美国人后来检讨,双子座计划和阿波罗计划都比较顺利,工程师们好多次都是有惊无险的完成了任务,大家有点骄傲自满了。

测试不够充分,比如说,有些塑料在普通空气之中是不易燃的,但是在纯氧环境下就变得易燃。

大家居然就没有想到。

神舟七号为什么选择夜间发射

神舟七号为什么选择夜间发射

神舟七号为什么选择夜间发射神舟七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航天器,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在神舟七号的发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它是在晚上进行发射的。

为何选择夜间发射?这实际上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夜间发射可以减少对飞行器的照射和热影响。

在高温和强光照射下,飞船的外部零件可能会被损坏,影响发射所需的技术条件。

而夜间发射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此外,夜间发射的气象条件也相对较好,可以减少起飞时的天气对发射的干扰。

这一点在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暴雨、台风等极端气象条件下,尤其重要。

其次,夜间发射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发射器的轨迹更容易识别。

在夜晚,由于背景比较单一,并且发射火箭推出的燃气拖尾在夜空中格外显眼,这样发射后的路径就更容易跟踪。

这对于航天任务的轨道控制以及后续的任务管理都非常重要。

神舟七号的夜间发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证飞行员的身体状况。

由于夜间发射的过程相对较短,这样可以让飞船起飞后尽快到达工作轨道。

这样可以减少飞行员在重力变化、高速旋转和低压等环境下的身体压力,使他们更加安全地完成任务。

最后,夜间发射还有一个实践性的意义。

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航天器发射,一直以来都备受全球关注。

选择夜间发射可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观察到发射过程,从而加深公众对航天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夜间发射还会增加居民的兴奋点,并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学习航天知识和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综上所述,夜间发射对神舟七号的发射非常重要,是出于众多方面的考虑与安排而得出。

尽管夜间发射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但是其相对于白天发射来说,确实有诸多优势,更有利于航天任务的成功完成。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影响到了神舟七号的夜间发射。

首先,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事件,神舟七号的发射不仅是一次技术考验,也是一次政治任务。

该任务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繁多,他们之间必须协调合作,确保任务的完成。

虽然白天和夜间发射有相似之处,但在夜间环境下,整个任务更像是一场紧张刺激的战役。

航天飞行时的惊险瞬间

航天飞行时的惊险瞬间
开始 燃 烧 ,八 台发 动 机 同 时 喷 出炽 热 的 火
这 种 叠 加 太 可 怕 了 ,我 们 从 来 没 有 进 行 过这 种 训 练 。我担 心 的意 外 还是 发 生 了 。 共 振 是 以 曲 线形 式 变 化 的 ,痛 苦 的 感 觉越 来越 强 烈,五脏 六腑 似 乎都 要碎 了,
我 全 身用 力 ,肌 肉 紧 张 整 个 人 收 得
起 飞 时就是这样 的。其 实,起 飞 阶段发 生
的共 振 并 非正 常 现 象 。
像一块铁。
开 始 时 飞 船 非 常 平 稳 ,缓 慢 地 升 起 , 甚 至 比 电梯 还 平 稳 。 我 心想 : 很 平 常啊 这
共 振 持 续 2 秒 后 慢 慢 减 轻 。 当 从 那 6
种 难 受 的 状 态解 脱 出来 之 后 , 我 感 觉 到 从
也 没多大劲啊 !后 来我知道 ,飞船的起 飞
是 一个 逐 渐 加 速 的 过 程 , 各种 负荷 是 逐 步 加大的 。
没 有过的轻松 和舒服 ,如 同一次 重生。但
在 痛 苦 的极 点 , 就 在 刚 才 短 短 的 一 刹 那 , 我真 的 以为 自己要 牺 牲 了。
20 0 3年 1 0月 1 6 E 4时 3 l 1分 , 我 在
逐 步进 入稠 密大气层 。这 时飞船 的飞行 速 度很 大 ,遇 到空气 阻力 ,它 急剧减 速,产 生 了近 4 G的 过载 ,我 的前 胸 和后 背 都 承 受着很 大的压 力 。这种 情况 我们 平 时 已经
飞行 回 来 后 我 详 细描 述 了这 个难 受 的
火箭 逐步地加速 ,我感 到压力在渐渐 增 加。 因为这种 负荷 我们 训练 时承 受 过 我的身体 感受还挺 好 ,觉得 没啥 问题 。 但 就在火 箭上升到 三四十公 里的高度

杨利伟自曝16年前太空惊魂一幕等

杨利伟自曝16年前太空惊魂一幕等

杨利伟自曝16年前太空惊魂一幕等作者:来源:《创新作文·初中版》2019年第12期杨利伟自曝16年前太空惊魂一幕16年前,中国航天员首次踏入太空,那一段太空之行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2003年,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最后确定,杨利伟为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火箭起飞了。

可是没多久,传输画面时不时出现卡顿。

画面中的杨利伟一动不动,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难道出了什么意外吗?原来,火箭在上升过程中,火箭和飞船急剧震动,产生了共振。

共振的过程持续了26秒,当时的杨利伟经历着生死考验。

他后来在自传《天地九重》中,描写了他当时的心理活动: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要承受不住了。

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最终,杨利伟熬过了那艰难的时刻,进入太空,完成一系列动作和指令后,看到窗外的地球,他的内心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热点提炼:使命、意外、考验、极点、自豪宿管阿姨地震时喊话安抚学生:不要跳床!下来空地2019年10月12日,广西玉林市发生5.2级地震,南宁市也有明显震感。

广西大学的一位宿管阿姨在地震中喊话安抚学生,嗓音嘶哑焦急:“同学们不要慌!千万不要跳床!先下来空地,哪个家里是玉林的,打个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

”阿姨说,这是她第一次经历地震,她的第一反应是叫学生们有序下楼。

学生称赞:“阿姨有点撕心裂肺,有点可爱,又有点暖心。

”那天晚上,宿管阿姨在椅子上坐了一夜,因为担心有什么事,她还把自己的床让给不敢睡的学生。

阿姨笑称不做网红,不需要光环,“这只是出于我的本能”。

有学生说,阿姨中秋节时还给她们买吃的,平時都是笑眯眯的,性格很好。

热点提炼:地震、温情、善良、遇事冷静南京一医院设“作业吧”,为患儿和家长提供方便不久前,江苏南京一家儿童医院在输液室旁开设了一个“作业吧”。

作业台附近放置了便于移动的挂水架子,工作人员调亮了灯光,也安装了呼叫铃。

太空惊魂—触目惊心的航天事故

太空惊魂—触目惊心的航天事故

太空惊魂—触目惊心的航天事故作者:暂无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7年第8期◎文湖南省岳阳市东升小学姜其柏《地心引力》是由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2013年出品的科幻影片,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影片讲述了两位宇航员搭乘“探索者号”航天飞机执行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任务期间,由于突发事故,导致其他宇航员命丧太空。

两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打算使用那里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撤离。

在靠近国际空间站时,又遇到严重事故,一位宇航员不幸牺牲,剩下女主角独自驾驶“联盟号”飞船开向中国空间站,历尽艰辛,并最终驾驶“神舟”飞船返回地球。

高危的职业如果你觉得宇航员的身边只有鲜花和掌声,那说明你并不了解他们。

其实,航天器从发射到回收的过程来看,几乎每一秒都是生死攸关的,宇航员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职业。

下面仅列举几例造成了人员伤亡的事故—1967年1月27日:格里索姆等3名美国宇航员在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71年7月:3名苏联宇航员在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飞船失压身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太空是一个真空环境,一旦密封舱或航天服遭遇流星、太空垃圾袭击或其他机械损伤,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小洞或裂缝,空气就会很快跑光,使宇航员瞬间死亡。

另外,宇宙射线、空气再生系统故障、温度调控设备故障、飞船起火、爆炸、断粮、急性病伤等,都是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最担心发生的危险。

一旦发生上述危险,宇航员很难得到及时的救援,生还的几率极低。

迄今为止,在所有发生的航天事故中,仅有美国的“阿波罗13号”营救成功。

我们来营救电影《阿波罗13号》里有一个经典情节。

服务舱发生爆炸事故后,三名宇航员被迫转移到登月舱内。

但宇航员的呼吸过滤器接口是方形的,无法与登月舱圆形的接口连接。

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继续升高,宇航员的生命就无法得到保障。

神七出舱突然响起火灾警报,翟志刚:当时展示红旗,就是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神七出舱突然响起火灾警报,翟志刚:当时展示红旗,就是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神七出舱突然响起火灾警报,翟志刚:当时展示红旗,就是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2008年,翟志刚首次执行太空出舱任务,擅自修改了任务程序,事后他说:这样做时,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神舟七号任务是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第二阶段。

从1965年,苏联的宇航员列昂诺夫首次实现太空行走后,美国宇航员怀特也在同年实现了太空漫步。

43年了,一直只有美俄两国掌握该技术。

1992年,我国“921工程”立项,四年后从我国现役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了14名飞行员,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当时已经是空军一级飞行员的翟志刚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其中一员,论飞行技术不在话下,但是初入航天员大队,四年的理论学习却让他十分痛苦。

翟志刚曾回忆:“初入航天员队伍,我就发现航天员不太好当。

首先是四年的学习阶段,学各种理论,像高等数学、电工学、高等物理,不光要学,还要考试,还留作业。

留的比较少的时候,写到晚上十点半、十一点来钟就睡觉了,碰上几个难题整不明白的,那就得憋到夜里12点了。

也不敢睡得太晚,第二天还要上课。

”实际上,我们前两批航天员,不但是太空驾驶员,还是科学家,他们一专多能,因此每一天都在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中度过的。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出发前翟志刚和聂海胜为他壮行,面对未知的太空,三位战友罕见的端起了酒杯。

当杨利伟以水代酒与翟志刚、聂海胜一干而尽时,意味着中国人将首次实现太空遨游。

历史记住这一刻,当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并且实现天地通话时,飞控大厅传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激动与眼泪交织在一起,担心和自信融化成信念,让我们勇于探索。

2年后,神舟六号飞天,费俊龙和聂海胜首次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翟志刚再次作为备份航天员进入问天阁。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遨游太空,这次任务重头戏就是:首次出舱。

9月27日,翟志刚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完出舱准备,但是等到开舱门时出现了问题。

航天飞行时的惊险瞬间

航天飞行时的惊险瞬间
还得了 !
国航天员和一名俄罗斯航天员一
同 返 航 时 ,飞 船 就 是 以 弹 道 式 着 陆 的 。 当 时 偏 离 预 定 地 点 4 0千 2
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 令。
按照科学家的设计 , 只有 “ 神
五 ” 安 回 到地 面 , 的 这 次 太 空 平 我
米, 航天员除 了遭遇颠簸 , 还承受
时 大 家 安静 得 不 得 了 , 也 不 谁
是低频振动 的问题 , 是这个新
敢 吱声 ,因为飞船传 回来 的画面
是 定 格 的 , 一 动不 动 , 至 眼 睛 我 甚 也 不 眨 ,大 家 都 担 心 我 是 不 是 出 了 什 么 事 故 。3分 2 0秒 , 整 流 在
罩 打 开 后 ,外 面 的 光 线 透 过 舷 窗

5时 5 8分 , 飞船 的 速 度 减 到

落 ,它剥落 的过程 中会带走 一部 分热量 。 我知道 这个原理 , 看到这
种 情 形 , 知 道是 怎 么 回事 儿 了 。 就 但 接 着 看 到 的情 况 让 我 非 常 紧张 : 边 的 舷 窗 开 始 裂 纹 , 路 右 纹
定数值 , 始脱离原来的轨道 , 开
进 入 无 动 力 飞 行 状 态 。 此后 的 飞
船飞行并不是 自由落体 ,而是使
用 升 力 控 制 技 术 ,按 照 地 面 输 入
下子照进来 , 阳光很刺 眼 , 的 我
眼 睛忍 不 住 眨 了一 下 。 这 一 下 , 就
的数据 , 瞄准理论着 陆点 , 依靠 飞
船 上 的小 型 发 动机 不 断 调 整姿
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
碎 块 一 样 , 眼 看 着 它 越 来 越 多

惊魂9分钟

惊魂9分钟

惊魂9分钟作者:来源:《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8年第11期它,由中国自主研制,代表着中国航天的最尖端,承载着浩瀚星河的中国梦。

它就是神舟飞船。

神舟飞船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都需要精密又尖端的科技支持。

今天带大家看看,完成太空任务后,返回舱是如何在科技的帮助下,携宇航员度过惊魂9分钟返回地球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这9分钟里,返回舱面对的可比太上老君的炉火还要厉害。

我们常见的防热金属和设备,要是身处返回舱的条件,分分钟可就化为灰烬了!三味真火:摩擦超高温返回舱返程时会与大气剧烈摩擦,飞船表面的温度会因为摩擦而超过2000oC,整个载入过程有530秒。

如果不解决防热问题,飞船还没等落地就会烧成灰烬。

三味真火:减重方程式重量决定了一艘航天飞船的运载能力、使用寿命等,而神舟飞船对重量的要求相当严苛,如果裹上太厚的外壳做防热,那可就真成了一个只能在太空中燃烧的锅炉了。

三味真火:高低温交换在惊魂9分钟前,飞船还要在太空轨道上运行很久,而轨道的温度上至120℃下至-120℃,每90分钟,神舟飞船就要经历这样一个高低温的变化循环。

材料都是会发生热胀冷缩的,这种不断变化的温度,会让普通防热材料的防热层开裂,还没使用就成了废品。

梆梆梆梆!在种种严苛要求下,我国科研人员付出十几年心血的成果——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闪亮登场。

它就是神舟飞船的防热衣,为宇航员生命中惊心动魄的9分钟保驾护航!首先,它可以承受2000℃的高温,并在高温的过程中发生分解、抗化、升华一系列的吸热反应,从而带走大量的热量,保护内部结构,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保护神舟飞船平安回家。

其次,防热材料占整个系统结构重量的占比是45%,如果我们把它的密度降低10%,就可以节约出58公斤,相当于一个航天员的重量。

最后,面對高低温循环,它的防热层直接粘接在承力层壳体上,结构简单,而且重量小。

蜂窝防热衣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看起来就像是蜜蜂窝,它是怎样成型的呢?中美两国可各有各的不同!中美工艺大比拼美国:单孔灌注技术。

美国恐怖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瞬间汽化,他们的死已被NASA预判?

美国恐怖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瞬间汽化,他们的死已被NASA预判?

美国恐怖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瞬间汽化,他们的死已被NASA预判?美国恐怖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瞬间汽化,他们的死已被NASA预判?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之间为了分出个胜负,进行了各种竞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空竞赛了。

那么你们知道这两个国家谁赢了吗?斯普特尼克1号,前苏联研制发射的第一颗地球卫星其实两国都有很大成就,比如苏联第一个将人造物送上太空,标志人类正式进入太空时代,而美国则一直是世界上探索宇宙最多的国家。

那么美国曾经在太空之路上遇到什么事故?这些事故为何会发生?事故是否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人类探索宇宙有何启示?接下来我们要来了解一下,美国在探索太空时,遇到的恐怖航空事故,据了解当时有7位宇航员被瞬间汽化,更可怕的是NASA早就预判他们会死。

“希望之星”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美国恐怖的航空事故2003年2月1日,美国航天局发射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于空中解体,最终导致7名宇航员被瞬间汽化。

“哥伦比亚”号是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飞机,自1981年到这次事故前,它已经执行了27次飞行任务。

2013年1月16日,“哥伦比亚”号开启了为期16天的飞行任务(STS-107任务)。

哥伦比亚号的最后一次起飞“哥伦比亚”开始返程北京时间20点,“哥伦比亚”号正在距离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此时宇航员接收到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于是他们开始做返回地球的准备工作。

在49分钟后,由于原本准备降落的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上空出现雾气,会影响航天飞机降落,于是NASA对其发出开始降落的重新定位指令。

等到21点09分,大雾散去后,“哥伦比亚”号才开始正式返回地球。

航天飞机的发射和降落过程示意图“哥伦比亚”号出现异常21点44分时,“哥伦比亚”号开始进入大气层,此时陶瓷阻热瓦开始升温,但是6分钟之后,当它越过加利福尼亚海岸的时候,左侧起落架的温度出现异常变化,随后机身的温度也开始上升。

航天飞船报告火灾事故情况

航天飞船报告火灾事故情况

航天飞船报告火灾事故情况日期:2023年6月18日事件:火灾事故地点:国际空间站一、事件经过2023年6月18日,国际空间站发生火灾事故。

当天下午2点,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发现空间站内部一股烟雾弥漫,紧接着火焰迅速蔓延。

紧急情况下,航天员们迅速采取措施,将火灾控制在最短时间内,并安全疏散了所有航天员。

二、事故原因经过初步调查,火灾的起因是一台电路板发生短路,导致火灾的发生。

这起火灾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设备质量问题:火灾的起因是一台电路板发生短路,这表明设备质量参差不齐。

可能是在设备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瑕疵,或者是运输、安装、使用等环节中发生了损坏,导致了设备质量问题。

2. 设备老化:国际空间站的设备已经使用了多年,有些设备的老化问题可能是导致火灾的原因之一。

3. 空间站管理不善:在空间站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了一些管理不善的情况,导致了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到位,也可能是导致火灾的原因之一。

三、应急处理当火灾发生后,航天员们迅速采取了应急处理措施:1. 首先是火灾报警:当航天员们发现火灾状况后,第一时间进行了火灾报警,通知了地面指挥中心。

2. 火灾扑救:航天员们迅速使用消防器材进行火灾扑救,将火势控制在最短时间内,避免了火势的蔓延。

3. 疏散安全:在火灾发生后,航天员们将所有航天员迅速疏散至安全区域,确保了航天员人身安全。

四、事故救援接到火灾报警后,地面指挥中心迅速组织了空间站救援任务组,对空间站的火灾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救援方案。

同时,地面指挥中心也与国际空间站的相关合作方进行了紧急联系,协商救援方案和资源支援。

最终,通过航天员和地面救援队的共同努力,成功将火灾扑灭并安全撤离了所有航天员。

五、事故后续处理1. 针对事故原因,国际空间站将展开全面安全检查,对所有设备进行逐一排查,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对所有设备进行全面维护保养,更新老化设备,及时替换损坏设备,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盘点宇航员最容在太空发生的一些致命意外

盘点宇航员最容在太空发生的一些致命意外

盘点宇航员最容在太空发生的一些致命意外2016年美国宇航局曾宣布,他们正在监控一块太空垃圾,因为它正朝着国际空间站移动。

此前一天,美国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其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中,刚好完成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而在次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将按计划进行一次太空行走。

这块太空垃圾如果距离空间站太近将会造成危险,所幸它最终并未形成想象中的威胁。

有人相信,这块太空垃圾来自一颗已失效的俄罗斯人造卫星,目前它正环绕地球飞行。

一块太空垃圾曾在距离国际空间站仅300米处飞过,也是迄今为止太空垃圾与国际空间站之间的最近距离,当时空间站机组成员不得不躲进了救生船中。

自从苏联在53年前发射“人造卫星1号”以来,人类大约已经把超过1000万块垃圾留在了太空,这些环绕地球的垃圾分别来自旧火箭、被弃的人造卫星和导弹弹片等。

据估计,仅在地球轨道中就有37万块较大的太空垃圾。

除了被太空垃圾撞击,宇航员在太空中还可能面临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危险。

下面介绍的是宇航员可能死在太空的五种最糟糕的方式,以及他们最不愿意在太空碰到的五件事情。

科幻小说中通常如此描写:一不小心,太空就会把你变成一根人肉冰棍。

然而,科学事实并不支持这种说法。

被吸进飞船舱体的一个洞中,或者在没穿加压服的情况下被推出气压过渡舱,肯定会造成严重后果,但不会把你变成人肉冰棍。

太空是缺乏气体粒子的真空,因此你周围没有东西通过传导或对流作用(像冷风那样)拂走热量,所以你只能通过热辐射来失去热量。

如此来看,谈论太空之冷没有多大意义。

事实上,太空是一种非常良好的热绝缘体,能像热水瓶保持水温那样让你保持暖和。

虽然你身体的很多部分保持温暖,但缺乏压力会导致你舌头上和鼻子里的水分迅速蒸发,因此你的舌头和鼻子都会冻得僵硬。

不过,到了那时你早就因为缺氧而走上了黄泉路,只留下一具仍然温暖的遗体。

太空很冷太空中有许多极其寒冷的行星,也有很多极其炽热的行星和恒星,但太空本身是寒冷的。

首先,太空中没有什么材料来吸收热量。

美国恐怖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被瞬间汽化,NASA早就预判他们会死

美国恐怖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被瞬间汽化,NASA早就预判他们会死

美国恐怖航天事故,7名宇航员被瞬间汽化,NASA早就预判他们会死2013年,NASA的前飞⾏主管韦恩·哈尔爆料,在哥伦⽐亚号航天飞机事故中,NASA当时就得知,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时会有很⼤的可能解体坠毁,但是NASA的⾼层经过讨论后决定向宇航员及他们的家属隐瞒这⼀事实,也就是在17天的时间⾥,7名宇航员并不知道他们已经被判了死刑,当时到底发⽣了什么?哥伦⽐亚号返回地球时坠毁航天飞机项⽬1969年,在美国耗资巨⼤的“阿波罗登⽉计划”结束后,沉浸在太空竞赛狂热中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认为,需要开发⼀种可重复使⽤的航天运载⼯具,这样就可以更为经济地往返太空和地球,最好是⼀种像飞机⼀样的太空船,这就是著名的航天飞机项⽬。

试飞中的航天飞机1977年,第⼀架航天飞机原型机企业号试飞成功,⽽这个代号正是以著名的科幻剧《星际旅⾏》中的企业号星舰(USS Enterprise NCC-1701)命名,可见美国对航天飞机赋予了多么重要的意义。

企业号原型机企业号航天飞机是当时世界上结构最精密,最复杂的飞机,使⽤了3500个系统,250万个零件,底部装有31000块隔热⽡,全部⼿⼯安装,可以抵御返回地球的3000度⾼温,⽽隔热⽡这种⿊科技,是航天飞机返回地球最重要的保障。

实际上,航天飞机并不只有⼀架飞机,⽽是⼀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是轨道飞⾏器,即航天飞机本体,⼆是固体⽕箭推进器,就是两根⽩⾊的⽕箭,三是外挂燃料箱,即中间粗⼤的橙⾊柱状物。

航天飞机系统其中这两根⽩⾊的⽕箭推进器,在升空中抛射后,会掉⼊海中,然后会被打捞,再次回收利⽤。

推进器分离⽽航天飞机是名副其实的“运⼒王”,除了企业号原型机,美国NASA⼀共先后研制了6架航天飞机。

执⾏了135次任务,将852个⼈(次)带上了地球近地轨道。

⽽每架航天飞机可反复使⽤75-100次,看上去很经济,但实际上,整个航天飞机项⽬的投资为2285亿美⾦,这已经超过了阿波罗登⽉计划10年的整体花费(相当于同期1600亿)。

“神 舟”七号惊险开舱

“神 舟”七号惊险开舱

“神舟”七号惊险开舱作者:苗向东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1年第04期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这一历史时刻的背后,曾经历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2008年9月27目。

在飞行各方面非常正常的情况下,北京时间16时34分,地面飞控中心下达出舱指令:“各号注意,…神舟‟七号开始出舱。

”翟志刚将气闸舱泄压到一千帕,转动阀门,舱门没有打开。

他感到有向外抽的力,很大。

“神舟”七号舱门的直径是85厘米,除了有气压外,还有光压,开门最省劲也要用56.745公斤的臂力。

在太空失重、没有支点,又身穿笨重宇航服的情况下,只凭单手打开如此重的舱门,的确很难。

他又用力拉了几次,舱门开了一点,很快又收回去。

翟志刚与地面测控人员对话:“门自动弹回去了。

“这门怎么需要这么大的劲?”请求地面支持。

”轨道舱空间狭小,只能一个人接近舱门用力。

刘伯明在舱内为翟志刚固定腿部,进行协助,以帮他找到着力点。

飞船马上要飞出测控区,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出舱活动。

虽然在地面做过这个动作,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天壤之别。

每个动作在失重情况下,难度和强度都非常大,每个动作都是一次考验。

操作几次后,翟志刚双手乏力,操作十分吃力。

刘伯明说:“稳住,找准位置,压下来顶住。

”他将辅助工具递给翟志刚。

翟志刚用它将舱门撬开一条缝。

随着他低沉的喝声,舱门被成功打开!蓝色亮光泻入舱内,但残留的气体马上又把舱门紧紧压上。

此时,浩瀚太空离他们仅仅一步之遥。

翟志刚几经周折,足足用了六分钟,才将舱门完全打开。

突然,出现红色警报,天地话音系统不断重复提示:轨道舱火灾……”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中止太空行走,转入火情排查,首次太空行走可能因为失去最佳时机而夭折;继续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火警会不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一个两难抉择摆在他们面前。

刘伯明和翟志刚相互鼓励:“起火的话,我们也回不去了。

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留下飘扬的瞬间。

不管情况如何,任务都要继续!”火警声声,他们临危不惧,密切配合。

演讲稿:中国航天最惊险的一次发射

演讲稿:中国航天最惊险的一次发射

中国航天最惊险的一次发射胡旭东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胡旭东,我来自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是这一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的01指挥员,刚才咱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倒数三、二、一点火的,那个人就是我。

很多朋友知道我上电视之后,问我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说呢,我们发射场有二十一个系统,在火箭测试、加注、发射的过程中,怎样协调这二十一个系统有条不紊地去把工作做完。

我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一个“管家”和“导演”的角色。

相信很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那天的实况直播,不知道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当天除了视频上播出来的那些问题,还有背后其他的故事。

谢谢,就算大家不想,我认为我也想说一说。

十一月三日,上午十点钟多一点点,当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已经完成了液氧的加注工作,但是我们在测试发射大厅得到了一个比较震惊的消息,当时的助推器的排气管路出现了泄漏。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今年九月份美国的SpaceX公司“猎鹰9”火箭,当时它也是完成了液氧加注,在做相关测试的时候发生了爆炸。

当时我很紧张,我们的情况比较类似,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相同的安全风险。

同时我们安排了岗位人员,冒着非常大的风险进到火箭里面,去看火箭到底怎么了,所幸的是会议讨论的结果以及现场检查的结果出来之后,火箭是安全的。

我们的发射窗口,当天是下午的六点钟到晚上八点四十分,但是为了处理这件事情,消耗了一点时间。

我们的发射窗口就向后调整了一个小时,我们瞄准的是晚上七点零一分去发射。

刚才发生的这一个,应该算是一个小小的插曲,“精彩”还在后面。

时间来到了射前负三小时。

大家知道,咱们“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很多人称之为“冰箭”,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的火箭使用的是液氢、液氧这种低温推进剂,特别是液氧可以达到零下两百多度以下。

如果想让火箭正常地点火起飞,就必须提前把火箭发动机的温度给降下来。

但是悲剧的是,我们给火箭“退烧”的过程中,温度下不来,如果在晚上七点三十分之前,没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处理好,那么我们的发射就只能终止,数千人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就会付诸东流。

中国唯一三上太空的航天员讲述“出舱惊魂”

中国唯一三上太空的航天员讲述“出舱惊魂”

中国唯一三上太空的航天员讲述“出舱惊魂”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37期执行任务中,我们遇到了两次小小的“意外”。

当时翟志刚出舱时舱门险些打不开,而刚刚打开舱门准备出舱之时,轨道舱又连续响起火灾报警。

虽然是一场虚惊,但着实让我们尝到了什么是惊心动魄!而且当时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自己真的回不来了……20年来,航天员大队的航天员先后6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行程达4600多万公里,绕地球飞了1069圈,一次次在太空中飞出了中国高度。

第一次天地往返,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舱行走,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对接,刘旺打出了漂亮的“太空十环”;第一次太空授課,王亚平为广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学和梦想的种子;第一次中期驻留,景海鹏和陈冬顺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一次次胜利出征、一次次巡游苍穹,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远。

近日,中国唯一三上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在《解放军报》刊文披露了自己的“太空旅程”。

成为一名飞行员,必须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1985年3月的一天,空军飞行学院来学校招收飞行员。

经过思想、身体、文化等层层选拔,我(景海鹏)如愿以偿考入了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经过预校和飞行学院5年的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歼击机飞行员。

航校毕业,刚分配到飞行部队不久,作为一名新飞行员我便驾机担负作战值班任务。

在一次跨昼夜四机编队训练时,我的一位同学、战友在驾机起飞时发动机故障,为了保护一所小学而延误了跳伞时机牺牲了。

昨天还在篮球场上一争高下的伙伴,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次事故让我悲痛不已,它让我深深明白,从成为一名军人、一名飞行员那一刻起,我们的一切就已经献给了党和祖国,必须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

1996年夏天的一天,我到杭州某疗养院参加了一项神秘的体检。

后来,才得知这是在秘密选拔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

从此,一个蓝天之上的梦想,又成为我新的目标!经过两个多月的严酷考核选拔,我从空军1500多名优秀飞行员中脱颖而出,顺利入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次“神七”飞行把出舱时间定在下午的16时30分左右,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国内外站能够共同观测到飞船在天上40分钟的活动情况。

14时,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做出最新预报。

结果显示,当前空间环境平静,飞船在轨运行和航天员出舱无安全隐患。

下午16时11分,航天员对航天服做最后检查,飞控中心确认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医监医生与航天员通话,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

16时20分,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

10分钟之后,“神七”已进入测控区,“远望三号”发现目标。

轨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5分,“神七”状态良好,舱外航天服正常。

飞船工作正常,轨道舱泄压正常。

16时35分,翟志刚开始实施出舱。

在太空打开舱门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转动把手一拧就开了。

航天员第一个动作就是解锁,然后拉住舱门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这时候舱门才能完全打开。

神舟七号开舱门画面,这是宇航员遇到的第一个突发情况因为空间狭小,只能一个人接近舱门操作,只见翟志刚艰难地移动到舱门旁,抬起手臂,非常费劲地开始逆时针转动把手。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两分多钟。

舱门上的把手转动到了打开位置,可是,当翟志刚拉动舱门时,舱门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顺利打开。

以下曝光宇航员差点被烧死,有一画面让人胆战心惊...他调整了一下身体,重新用力拉了几次,因为使劲,不禁发出粗重的喘息声和用力声。

接下来,舱门开动了一点,但立即又收压回去,关死了。

地面上曾经担心过的问题到底还是出现了。

这时候,翟志刚与地面进行了保密通话。

他一边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一边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门自动弹回去了,有一股向外抽的力量。

这门怎么需要这么大的劲?翟志刚后来回到地面上的时候,仍然不时回想起这既短暂又漫长的时刻。

翟志刚说,虽然开舱门这个动作在地面练过很多次,但在空中实施这个动作和地面很不一样,差别比较大。

宇航员费尽力气却无法打开舱门地面时是在水槽里模拟一个失重环境进行训练,但在太空中,我跟伯明将舱内压力卸到只剩一个千帕时,开始开启舱门。

但撬开舱门一个缝,感觉还有一股向外抽的力。

这种力很顽强,也很大,这在水槽里是没有的。

本来,开启舱门时,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当气闸舱泄压到1千帕时,就已经完全达到了打开舱门的必要条件。

但翟志刚用力拉了三次,舱门都没有丝毫反应。

像这种情况在地面训练中还从没有遇到过。

在地面训练时,只要将气闸舱泄压到2千帕以下,打开舱门就没有任何问题,而现在到了天上,开启舱门竟成了最要命的难关。

看到打开舱门不顺利,旁边的刘伯明也有些着急,不禁为翟志刚捏了一把汗。

刘伯明说,舱内位置很小,我主要是提供精神鼓励。

我当时让他加油,也感觉到他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了。

当时也有点急,看到他用了这么大的力还没打开,就说还给你鼓最后一次劲,如果真是没力气了,我们就交叉换位,我可以用全力帮你把门打开,然后再交叉换位,你再出去。

这在地面的时候也都练习过。

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翟志刚已经消耗了大量体力。

稍事喘息,刘伯明在舱内把翟志刚腿部抱住,起到一个固定作用,才帮助翟志刚找到着力点。

时间在毫不通融地往前推进,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航天员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出舱活动。

翟志刚用辅助工具撬了两次,刚打开一点缝隙,残留的气体把舱门又紧紧吸上了。

这时候飞船的出舱口正对着地球。

刘伯明注意到翟志刚这时候的操作非常吃力,就压住翟志刚的右手大声说:稳住,深吸一口气,压下来顶住。

翟志刚拼尽全身力气,用力一拉,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

刘伯明在上天前曾说过,有些特殊情况是在地面模拟不到的。

训练条件不具备的,我们就做一些安全预想,尤其是飞船啊,外太空的环境变化引起的一些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我们尽量都把它想到。

可真实的情况却还是超出了他们在地面时的各种预想。

刘伯明说,我把撬棍递给翟志刚后,舱门刚一撬开,就已经看到地球了,非常漂亮。

可是为什么外面还有那么大的力,舱门又给吸回去了?这也是上去之前没有想到过的问题。

看来,气闸舱虽然经过充分泄压,仪表也显示舱内已经达到了出舱的条件,但舱内不可能是绝对真空,人类目前还很难办到这一点,所以舱内外自然就会存在一定的压力差。

这次舱门打开困难,光压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那连一根头发丝的压力都比不上。

但热辐射和热沉的问题倒是应该重视,因为舱内泄压到接近真空之后,舱门外面受太阳照射,温度升高,而舱门里面却是低温,在这种情况下材料会发生形变,也可能造成打开费力的情况。

在刘伯明协助之下,翟志刚经过7分钟的全力操作,最后终于奋力一拉,把轨道舱舱门完全打开。

舱外的地球上,恰好有一架飞机飞过。

此时“神舟七号”处在渭南和青岛测控站的测控之中,是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最靠近北京的一次。

从开舱门到最终完全打开,用去了将近7分钟的时间。

在那样一个令人紧张焦虑的时刻,这7分钟被无限拉伸,显得格外漫长。

听着翟志刚重重的喘息,黄伟芬说,在舱外活动的时候身体负荷非常大,他始终在操作,所以跟地面通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他有点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低压,在这种真空低压的环境下,听他的声音也是会有变化的。

舱门打开以后,翟志刚休息了几秒钟,他喘气的声音清晰地传回到了地面。

16点43分,作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翟志刚把第一条安全索固定在舱外的安全扶手上,并慢慢爬出轨道舱。

16点44分,他把上半身探出船外挥手,并对地面指挥中心报告:“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

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接下来,翟志刚把两个安全系绳的挂钩全部改挂到右侧的扶手上,全身飘出了飞船。

这一刻,飞船正好位于祖国上空。

但是,正当翟志刚取下第二个挂钩转身挂在同一个白色扶手上,就在这令人揪心的时刻,却出现了一个最危急的情况,飞控中心大厅的电子屏幕上,突然显示出一行令人心惊肉跳的警示语句,并随着电视画面直播到了全世界面前。

轨道舱火灾。

翟志刚镇定自若地转身抓住最上边一层扶手,整个身子滑出轨道舱,双脚飘离舱体,离舱体角度越来越大。

紧接着,在返回舱内的景海鹏也迅速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未检查。

轨道舱内的报警声在此时显得如此冰冷残酷,并且不断重复。

在地面,电视画面一下子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马赛克,音视频同时被卡住,断断续续,正在收看直播的所有电视屏幕充满了如同雪花一样的噪点。

如果说,刚才开舱门已经令人提心吊胆,焦虑不已,现在这样的火灾警报则更让地面上的人胆战心惊。

美国第一个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怀特就是被舱内大火给烧死的,他和另外两名航天员后来在阿波罗飞船登月发射前,舱内发生了意外,充满纯氧的环境瞬间便化作一团大火。

悲剧发生5分钟后,5名地面人员终于打开舱门,因为航天服材料烧熔,宇航员已经看不见了,他们早已经和舱体烧粘在一起。

事后发现,随着舱内气压增加,根本无法从内部打开舱门。

舱内几乎所有东西都烧毁了,只有怀特头枕附近还留下一页模拟飞行计划书残片。

地面自动接收到的遥测参数警报和景海鹏主动报告轨道舱有着火点,令飞控中心异常警惕,随即提醒轨道舱的01和02注意,检查起火点。

北京飞控中心: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长城检测。

景海鹏随即发出口令:02请检测。

刘伯明报告:没有火花。

景海鹏再次要求02检测,刘伯明稍停了一下,回答道:没有找到火点。

翟志刚这时的反应非常快疾,随口便插了一句:真空哪来的火啊。

其实,在报火警前,景海鹏心里虽然也有一定的紧张,但他还是很快判断出来,是仪表误报。

但他是飞行员出身,对仪表有着长年累月的信任度,几乎是一种本能,所以,当他面对闪烁不停的报警信号,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这时,由于开舱时间过长,“神七”已经飞出了马林迪测控区,地面与“神七”失去了音视频联系。

刚刚报了火警,怎么就突然没信号了?图像没了,声音也没了,天上到底出了什么事?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赶快走出大厅,来到指控大厅旁边的飞船控制室一看,原来是一个感烟探测器失效了,传感器发出了高电频信号,误报为“出现火警”。

为什么会出现轨道舱火灾报警?有人分析,可能是“神七”轨道舱火灾报警采用的是温度传感器,当舱门打开阳光直射到舱内时,阳光也可能直射到传感器上,从而导致传感器误报。

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误报,这在美苏的航天历史上曾多次出现。

当年美国发射第一艘试验载人飞船的时候,因为试验用的老鼠撒了一泡尿,传感器报出数据:湿度100%,结果即将点火的火箭马上叫停。

另一种原因,火灾检测可能是通过分析舱内氧气浓度的大小,若其浓度低于某值就判断出现火灾,因为火灾会消耗舱内大量氧气,而开舱门泄压的结果也导致舱内氧气浓度下降到某值,因此导致火灾的误报警。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打开舱门后的一段时间,太空中的高能粒子、宇宙射线、射频干扰等等可能远远高于地面,以前卫星虽然上天很多,但大部分都在屏蔽之内,现在舱门一开,这些干扰因素也许应该在考虑之中。

除了屏蔽外,如果降低传感器的阻抗,加大传感器的电流,或者在软件中加入真空逻辑判断,或许会避免这样的误报警现象。

在失去画面几十秒之后,传来了飞控中心要求长城汇报飞船情况的声音,景海鹏报告说,“神七”状态正常。

人还在。

飞船还在。

这让所有把心都提到嗓子眼的人们稍稍松了口气。

这时候,从太空传下来轨道舱内两位航天员充满英雄气概的对话:刘伯明:坚持,反正任务我们继续。

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刚:成。

勇者无惧。

很多人都能想起“神七”航天员们在奔赴发射场前所说的这句话。

从“神七”第一次报告仪表显示着火,到地面回复“神七”飞船状况正常,用了整整4分钟。

短时间没有直播信号,是由于出舱过程中连续测控通信依靠的是地面各站、船的USB统一测控系统接力,在不同测控段的交接过程中,如果“神七”飞船飞出某个测控站的范围,就会失去那段视频信号。

在失去图像大约一分半钟后,从南亚传来报告,已经捕获目标,既而双捕成功。

这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两名航天员的身影,刘伯明半个身子探出舱外,翟志刚显然是刚从刘伯明手中接过国旗,这面在发射场由各大系统科技人员通过十字绣一针一线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沐浴着温馨瑰丽的阳光,在太空中飞舞飘扬,无比鲜艳。

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在这一时刻,人们看着刘伯明似乎也要出舱的镜头,心里都特别盼望他也能浮出舱外,与翟志刚一同飞行。

但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航天员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限制,他们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来执行。

16点51分,翟志刚取下固定飞船外壁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交给刘伯明。

翟志刚在舱外的姿态,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类似于“拿大顶”的状态,从他出舱的画面来看,脚离轨道舱表面角度很大,对姿态控制,对人的心理感受和操作都和地面区别很大。

待翟志刚顺利完成舱外安置的试验样品装置回收任务后,指挥中心传来返回轨道舱的命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